(四)行阴十种魔境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

行人修习禅定,想阴破尽时,心能坦坦然然,平平常常,梦想消灭,也就是醒时无想,睡时无梦,所以说“寤寐恒一”,“寤”是醒,“寐”是睡,无论醒着还是睡着,都无尘劳妄想遮盖真心。因为妄想打破了,事相不再执著在心上盘旋不去,所以觉明心体清虚寂静,好像万里无云的晴空。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前尘影事”是说,眼前的境界就像灰尘一样淹没了我们的心地光明,这些境界都是因缘和合,没有自性,因而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幻影,所以称为“前尘影事”。想阴打破以后,眼前粗重的境相没有了,观世间大地山河一切事相,犹如镜子照物一样,什么东西都朗照现前了,这是现量境界。现量就是和盘托出,不加分别,如镜照物。照到圆物,就现圆相;照到方物,就现方相;照万两黄金,镜子不喜;照一泡大粪,镜子不恼,这就是现量。现量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形象而显现,一点儿也不加妄心分别。如果分别这个好、那个坏,这个长、那个短,这个美、那个丑,便是比量。因为此时是现量境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现的时候不黏着,去的时候也不留踪迹,所以说“来无所黏,过无踪迹”。八识精明之体只是应缘现相而毫无分别,不取不舍,故曰“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了”是了然、完全,“罔”是没有,“陈”是陈列、显现,妄想的习气完全没有了、不再显现了,只有本来的精真之体,即第八识,如镜照物,称量现形,没有美丑、好坏、恶善、是非等分别。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一段是讲想阴破尽,行阴现前的境界。行阴比想阴还厉害,它川流不息,有如江河之水,滔滔流个不停。行阴的第一个特点是川流不息,永不停顿;第二个特点是前际后际,不相逾越,就是前后波浪接踵而来,不互相跳过,好比我们的身体是由小、少、壮、老这几个阶段依次顺着走下去的,不可能出现前后跳跃的情况。因为行阴是一切事事物物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源头,所以称为“生灭根元”,不过,行阴只是影子,起作用的还是佛性。“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是说想阴破尽,行阴开始显露出来。行阴显露出来以后,就能看到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中每一类的生灭过程(“殚”是尽,“毕殚其类”就是穷尽诸类)。此时,行人虽然还没有通达十二类众生中每一类生命的由来(“由绪”就是由来),也就是还不知道这些众生异熟种子的情况(“异熟种”就是第八识里面藏的以往过去世所有的信息),但是“见同生基”,“同生”即众生同分生灭,“基”就是源头,能看见众生生住异灭的总相、共同的源头,这个共同的源头就是行阴的迁流之相。这种迁流之相好像阳焰一样熠熠闪烁(“野马”即阳焰),现出轻清的扰动之相。之所以说“轻清”,是因为行阴之相微细,不像想阴那么粗浊。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浮根尘”也叫浮尘根,是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辅助作用的生理器官;胜义根是取境生识,能生起作用的能力。前五识的浮尘根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而第六识的浮尘根在大脑;第七识的浮尘根在大脑到心脏之间的脉管里面;第八识的浮尘根是在心脏里面。“究竟枢穴”,“究竟”就是根本,“枢”是门轴,“穴”是门臼,“枢穴”就是枢纽,“究竟枢穴”就是根本枢纽。“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是说行阴迁流不停,微细念头相续不断,因为妄念不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才会不停地缘取尘境,假如妄念截断了,六根也就清净了,所以浮根尘的生灭是以行阴为依的,也就是说行阴是浮根尘的根本枢纽。因为行阴迁流不息,不停地扰动,使自性的光明不能显现出来,所以叫作行阴区宇,“区宇”就是局限、遮盖。

行阴如果断了,我们就能得到前面说的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这是靠打坐的功夫,这时意生身还不能要出就出,要入定才能出,动中出不来。这个意生身是第七识所化,还是假的,只是佛性本体所起的妙用,不可执著。纵然能出意生身,并不表示开悟,因为他没有明了本性,还着相。若认识真心,就逍遥自在,一点儿不住相了。所以先得漏尽通──道通,这才是真通、才是根本,得了道通之后,不愁不得五神通,但得本,不愁末,这一点很重要,诸位要注意了。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元性”即“生灭根元”,也就是行阴,色阴、受阴、想阴破尽以后,行人进一步修行,那么像阳焰一样熠熠闪烁、轻清扰动的行阴就会回归本来的澄静性体,这时就只有一个本来的澄静性体存在了,因为识阴未破,还有习气种子在,所以这个本来的澄静性体也称为“元习”。只有本来的澄静性体存在,了无生灭之相,如同波澜灭尽,水体澄静不动一样,这叫行阴灭尽。因为众生浊为行阴所造,所以行阴灭尽就能超越众生浊。观行阴产生的缘由,则知它是以幽深隐秘、微细难察的妄想为根本的。我们要成就无上正觉,真正证到佛的果位,就必须把这些微细的妄想都消除才行。

下面讲关于行阴的十种妄计。前面讲想阴的时候说,假如行人有所求,就有天魔来扰,天魔是外魔,想阴破尽,外魔就不能侵扰了,所以破行阴不是破外魔,而是破心魔(所谓心魔,就是心有所住),也就是破妄见、妄计。

先看行阴的第一种妄计:二无因论。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阿难,你应该知道,想阴破尽以后,就不会再回忆从前、悬想将来了,因为不住境着相,所以邪魔外道无法侵扰,行人就不会散乱、失去正念了,故曰“是得正知”。行人定而不乱,慧而不惑,定慧等持,故曰“凝明正心”(“凝”就是止、定;“明”就是智慧光明)。因为众生妄想执著,着相追求,天魔才会趁机扰乱,现在想阴破尽,打破了妄想,十类天魔就无机可乘了。打破想阴以后,行阴现前,行人才得以精细推研、穷究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即“方得精研,穷生类本”。十二类众生生灭的源头──行阴显露出来以后(“本类”指十二类众生),行人观察这个生灭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即“观彼幽清”,“彼”指生灭源头。行阴周遍十二类生,有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故曰“圆扰动元”(圆者,周遍也)。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圆元”即“圆扰动元”,指行阴,行阴是真如佛性所显现、所成就的影子,是虚妄不实的,没有自体,真如佛性才是生起万法的根本,如果行人妄计行阴为生起万法的根本,执行阴为究竟,就会落入两种无因论的邪见中。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第一种无因论认为:凡所有见,即一切诸法,本是无因而生的,也就是自然有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因为此时行人已经“生机全破”,“生机”指行阴,因为行阴川流不息,为一切妄动的枢机、发端,故曰“生机”,“生机全破”就是行阴全体破露,也就是行阴尽显。这时行人能借助眼根的八百功德,看到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果的委曲流转之相(“业流湾环”就是业果委曲流转)。他看到众生的业报身犹如后浪推着前浪,这个身体坏掉了,那个身体又生出来了,就这样轮回六道,永不停息,即“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但是他只能看到八万劫以内众生的轮回之相,八万劫以外则冥然不知,一无所见,所以就认为:世间十方一切众生八万劫以来是无因而有的,是自然生的。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第八识里面含藏了无量劫来的一切善恶种子,这些种子藏在八识田里面薰发鼓动,产生微细妄念,这些微细妄念如水一样不停地流,平时人都不能见,因为它流得快,须入金刚喻定才能见它流动。行人因为未见八识中含藏的种子,所以妄计一切众生是无因而生的,是自然有的,忘失了正遍知觉,落入了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这是第一种无因论。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第二种无因论是末无因。末者,果也,行人认为不但一切事事物物是无因而生的,果亦无因。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因为行人深入禅定,穷究不舍,见到八万劫以内众生起现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无因而生。他知道人只能生人,鸟只能生鸟,乌鸦从来都是黑的,鹄从来都是白的,人和天人本来就直立而行,畜生本来就横行,白不是因为清洗才白的,黑不是因为染造才黑的,八万劫以来这一切都不变不易,法尔如此。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行人以为今后尽未来际众生之受形也会这样延续下去,即人一定生人,鸟一定生鸟,类别不会改变。他认为既然八万劫以内未曾见到十二类生从菩提自性生起,那么尽未来际又怎么会有证成菩提自性这种事呢?所以他就得出结论:一切事事物物都是无因而生的,果也是无因而有的,因和果都是无因而起的,即“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行人妄计因和果都是无因而有的,是自然生的,这样执迷不悟,着相分别,妄想颠倒,就忘失了正遍知觉(“正遍知觉”就是真如佛性。因为真如佛性无所不遍,无所不知,而无能知、无所知,故曰“正遍知觉”),落入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这是第二种无因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这是第一种外道见:妄立无因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二种妄计:四种遍常。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究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故曰“常扰动元”。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圆者,周遍也;常者,恒常不断也,行阴周遍十二类生,无时无刻不在迁流,就像山洪暴发时的暴流,从上灌注而下,没有丝毫停息的时候,行人不知道行阴是虚妄不实的,是妙真如性显现的影子,他以为行阴是周遍法界、恒常不断的,所以妄计行阴为实有,落入了外道的四种遍常论中。

是哪四种遍常论呢?下面分开来讲: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一种遍常论:行人在禅定中穷尽追索心与境的体性,发现心、境这两处都没有生起之因。因为这时他以禅定功夫能知道两万劫以内十方世界众生的所有生灭之相,他看到众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众生的体性不曾散失过,也就是始终不变不易,所以妄计众生是常住不灭的。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第二种遍常论:行人在禅定中穷尽追索,见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因为他不知道四大是真如不守自性而生起的妄相,乃是八识的相分,所以就以为四大的体性是常住不灭的。因为这时行人以禅定功夫能知道四万大劫以内十方世界众生的所有生灭之相,他看到众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众生的体性不曾散失过。他认为众生皆以四大为体,既然四大常住不灭,所以就妄计众生亦常住不灭。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末那”指第七识末那识,是第六识的根子,叫意根。“执受”指第八识,它执受历劫多生以来各种各样的种子。第三种遍常论:行人在禅定中穷尽追索依六根而起的六识,及第七识末那识和执受一切种子的第八识,他专心致志地推考心意识的本原、生起之处。这时行阴虽然没有破尽,但是识性已显,行人发现众生皆具第八识,而且第八识的体性是恒常不变的。他不知道第八识只是一个大仓库,不管好坏各种念头都往里收藏,是我们的真如佛性被无明熏染,才由大圆镜智变成了第八识。因为这时行人以禅定功夫能知八万劫以内一切众生生灭不已、循环往复之相,他以为既然一切众生都有第八识,而第八识本来常住不动,那么众生也就常住不动,虽然众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但是体性始终不失,因此就妄计众生本来常住。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第四种遍常论:想阴破尽以后,比想阴微细的行阴还在永不停息地流动运转。因为行人在定中一直是以破尽妄想为究竟,所以想阴破尽以后,就以为“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理”即生灭的理体,指的是行阴,“流止运转”就是流动运转,行人就以为行阴不再流动运转了。他认为既然引起生灭之相的妄心、妄想因定力功夫而永远灭掉了,这就意味着自己已经证到了不生不灭的理体,所以行阴自然是不生不灭的了。行人以识心分别计度,把生灭当成不生灭,妄计川流不息、永不停顿的行阴是常住不灭的。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这里是总结上面四种遍常论:上面四种遍常论是执常见,也就是妄计生灭假相为常住不灭,因此忘失正遍知觉,落入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以上是第二种外道见:立圆常论,也就是立生灭假相为周遍常住(“圆”就是周遍)。

下面讲行阴的第三种妄计:四种颠倒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究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我相,我是他非,于自他法中妄起计度,辗转而成四种颠倒妄见,计一部分为无常,另一部分为常。下面分开讲这四种颠倒妄见: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古之外道六师,探宇宙万有之缘起,不曰神我,即谓冥谛、断灭。其中,“神我”是着有,认为真心为实有。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妙明真心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大宝藏。所谓真空者,别于顽空和断灭空,以妙有故,空而不空;所谓妙有者,别于妄有或实有,以真空故,有而不有,不有而有也。次从相用来说,也是非有非无,非无非有的。你说它无,形形色色历然现前,而妙用恒沙;你说它有,一切色相皆因缘所生,无有自体,所起事用宛如水月空花,无可把持。

这段经文说:第一种颠倒妄见是:行人观第八识妙明心体遍十方法界,湛然不动,就误以为第八识是实有的,是不生不灭的,是生起万法的究竟本体,曰“究竟神我”。所以妄计我周遍十方,寂然妙明(“凝”就是寂然),常住不动。他认为一切众生在我心中自生自灭,我的心性为常,而生灭不已的众生为无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人类和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规律。譬如这个地球,形成了就是生;要延续若干个小劫,现在地球已有几十亿年了,这叫住;这个地球时时在变,沧海可变为桑田,高山也可变成大海,这就是“异”;地球的寿命虽然长久,最后也要灭掉,历经火烧、水淹、风吹这三灾,连初禅、二禅、三禅天都要毁灭的,这就是“灭”。世界毁灭了以后叫空劫,所以地球的生住异灭,也叫作成住坏空四个中劫。空劫之后再成、再住、再坏、再空,就这样循环不已。不但地球如此,十方国土也是这样,也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

第二种颠倒妄见是:前面行人观我自心为常,现在不观自心,而是遍观十方像恒河沙那么多的国土,因为行人不知道十方国土都是成住坏空、生灭不已的,所以当他看到坏劫处时,就以为国土种性究竟无常;当看到非坏劫处,就以为国土种性究竟常住。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第三种颠倒妄见是:行人不观十方国土,而是观察推考自心,发现自心精细微妙、秘密幽隐,像微尘一样周遍流转十方法界,其性体始终不变不移,并且能令身体刹那间变化不停、生灭不已,因此行人妄计这个常住不坏的自心为我,认为我性常住,而一切生灭不已的事物都是从我常住不坏的性体中流出的、是无常的。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种颠倒妄见是:行人想阴破尽以后,见到行阴流转,于是妄计迁流不息的行阴为常性;见色阴、受阴、想阴已经灭尽,就妄计色、受、想三阴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以上四种颠倒妄计都是执一分常、一分无常,落入了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这是第三种外道见:一分常、一分无常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四种妄计: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究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分位”即四分位,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这句话是说:假如行人对分位妄起计度,就会落入四种有无边见中。

大家都是有边见的,什么是边见呢?执有、执无,这是有无边;执好、执坏,这是好坏边,还有长短、是非、得失、空有等等很多种边见。凡是相对都有两边,都是边见,边见就是凡夫的相对之见。我们修法须两边都不住着,才符合亲证大道的真实义。

下面分开讲四种有无边见: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四种有无边见的第一种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分位妄计有无:“生元”指十二类生的源头,即行阴。行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因为不识真心,不知道一切境界都是真心的显现,所以对迁流不息的行阴生起妄计,认为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于是妄计过去心和未来心为有,倒在了有边;而现在心相续不断,浩渺无涯,于是执以为无,倒在了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第二种是对见闻分位妄计有无。行人在禅定中只能观到八万劫以内的众生,八万劫以前则寂然不知,无所见闻,于是执无所见闻处为无边;能见闻众生处为有边,这样就落在了有无两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第三种是对彼我分位妄计有无。行人在定中见我能遍知一切,一切众生都显现在我的觉知性中,于是妄计我得无边性,也就是执我为无边。我却不曾见到众生有觉知性(“我曾不知”的“知”是见的意思),于是妄计众生未得无边之心,其心是有边的,不像我一样周遍了知。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第四种是对生灭分位妄计有无。行阴无时无刻不在生灭迁流,行人在定中对行阴穷究不舍, 不见行阴处为灭,见行阴处为生,于是以自己所见,用妄心来筹度,认为一切众生一身之中都是一半生、一半灭。既然众生如此,那么可以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事物物都是一半有、一半无,也就是见处为有,不见处为无,这样就落在了有无两边。

【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以上四种邪见都是妄计有无两边,落入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这是第四种外道见:立有边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五种妄计:四种不死矫乱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尽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什么是不死矫乱论呢?因为天道长寿,所以外道就以为天道常住不死,妄计如果有人问问题,不胡乱回答,将来就能生天不死;如果不知道而乱答就成矫乱了,就不能生天不死了,所以有人问问题时,他们或者回答说:这是秘密,我不能都告诉你,或者故意似是而非地回答,这种不正知见叫不死矫乱论(“矫乱”就是混乱)。不死矫乱论分为四种,这四种不死矫乱论是众生迷昧本性,颠倒执著,在知见上计度分别才有的,本来是虚妄的戏论,但是行人却迷妄不知,认假作真,在在处处对其普遍执牢,所以称为“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是哪四种不死矫乱论呢?下面分开来讲: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第一种矫乱论是:行人因为知见不正,所以对行阴的迁流变化妄生分别,而成八种邪见,即:变、常、生、灭、增、减、有、无。当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时,行人观察事物生灭变化的源头──行阴,他看到行阴迁变流转处,就执以为变;看到行阴相续不断处,就执以为恒常不变;“见所见处”,看见八万劫内所见的众生,就执以为生;“不见见处”,因为八万劫以外他冥然无知,一无所见,就执以为灭;看见行阴像江河一样,前后波浪接踵而来,前面的行阴已灭,后面的行阴未起,中间有相续之因令行阴永不停顿,就执以为增;他看到行阴在相续过程中前后际断,中间有所离之处,就执以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见生时有生,灭时有灭,于是执以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见生中无灭,灭中无生,于是执以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以上八种外道见都是以行阴为理体,总观各种境相,把观察到的妄相执以为实有,妄心分别、颠倒执著才有的。因为行人知见不正,执牢这八种邪见,所以有求法的人来问教义,他就回答说:“我现在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无论什么时候都答语错乱,全无定见。“令彼前人,遗失章句”,“章句”指的是义理,让前来问问题的人迷失义理,无决定之见。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第二种矫乱论是:行人于行阴迁流处,仔细观察心念,见“互互无处”,即念念灭处,就执以为无,并认为诸法都是如此,一切皆无,即“因无得证”。如果有人来问问题,他只回答一个“无”字,除了“无”以外,什么也不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第三种矫乱论是:行人于行阴迁流处,仔细观察心念,见“各各有处”,即念念生处,就执以为有,并认为诸法都是如此,一切皆有,即“因有得证”。如果有人来问问题,他只回答一个“是”字(“是”为有之意),除了“是”以外,什么也不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第四种矫乱论是:行人仔细观察行阴迁流,以念念生处为有,以念念灭处为无,心念的生灭两种境相都见到了,即“有无俱见”。生灭二相皆显,境相非一,好像树木分成了两枝,行人的心也因此乱而不定,即“其境枝故,其心亦乱”。如果有人来问问题,他就回答:“有就是无”,因为他看到行阴生灭不息,刹那生灭,就以为生即是灭,有即是无;或者回答“无之中不是有”,因为他看到行阴灭即是灭,灭处不许有生,就以为无之中不许是有。一切回答都于理不通,颠倒混乱,用有无互相遮掩,不容人穷究追问(“诘”是追问)。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有无之相虚妄不实,本来没有,行人却执有无之相为实,双计有无,以有无互相遮防,计度分别,颠倒混乱,故曰“由此计度,矫乱虚无”。这样就落入了外道,迷昧了菩提自性。这是第五种外道:四种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六种妄计:十六有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尽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无尽流”指行阴,因为行阴像江河一样无穷无尽地迁流,所以称为“无尽流”,因为不明本性,不知道行阴不过是影子,起作用的是佛性,所以行人对行阴妄起计度,认为行阴是生起万法的本体,人死后行阴不灭,产生了死后有相的颠倒妄见。行人因为迷于假相,妄心分别,所以把死后行阴的相状妄分为下面四种: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行人因为妄计行阴不灭,死后有相,所以执行阴为我身,“或自固身”,就是自己坚固我身,因为他见色、受、想三阴已破,而行阴无穷无尽,就以为色、受、想三阴也和行阴一样无穷无尽,所以说自己坚固色身,就是以为自身的色、受、想、行这四阴都是坚固不灭的,以这个坚固不灭的色身为我,即“云色是我”。或者认为“我”性圆融,周遍含摄一切国土,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即“云我有色”。或者认为眼前的一切境缘,也就是色相,虽然与我相离,但是皆随我回旋往复,也就是为我所用,属我支配,所以“云色属我”。或者认为我依附于行阴,行阴相续不断,我亦随之相续不断,因为行阴属色,所以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即“云我在色”。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上面关于行阴的四种相状都是分别计度、妄想执著所致,都是认为死后有相。除了行阴以外,行人妄计死后色、受、想三阴也各有四种相状,比如,妄计受阴的四种相状是:计受是我;我大受小,受在我中;离受是我,受为我用;受大我小,我在受中,如此辗转循环,色、受、想、行这四阴共有十六种相状。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行人粘着境相,认为色、受、想、行这四阴死后有相,并以此为据,妄计烦恼毕竟是烦恼,菩提毕竟是菩提,二者并行不悖,各不相触,也就是不认为烦恼即是菩提,就像四阴死后还有一样,烦恼与菩提死后也还会有。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行人因为心外取法,妄计死后有相,而落入外道,迷昧了菩提自性,这是第六种外道:因为妄心分别、颠倒执著,而建立五阴中色、受、想、行四阴死后有相的邪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七种妄计:八种无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行人想阴破尽以后,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尽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行人见到前面色、受、想三阴灭尽,无相可见,于是妄计行阴乃至世间万法也会灭尽而无相可见,因为妄心分别、颠倒执著而落入了死后无相的邪见中。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行人在定中看到色阴灭尽,因为形因色有,所以认为色灭则“形无所因”,也就是身形无所依附。行人又观察到想阴灭尽,于是以为想灭则心无以维系,因为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认妄想为心。当心境相触,诸相现前之后,我们的心就领受现前的境相,这就是受阴,所以受阴连接心与境,行人见受阴灭尽,就以为心与境之间的连缀灭掉了(“连缀”就是连接)。他认为既然色、受、想三阴消散了,那么纵然有行阴,因为无受无想,没有知觉,也如同草木一样(“生理”是指生灭的理体、源头,即行阴)。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云何死后,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行人妄计色、受、想、行四阴现在因亡,将来果也会亡,所以说“此质现前,犹不可得,云何死后,更有诸相”,色、受、想、行四阴现在形质尚且不可得,那么人死以后,怎么会有相可得呢?“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勘校”就是勘定,所以就勘定色、受、想、行四阴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因相,死后也没有果相,每一阴有两种无相,色、受、想、行四阴辗转而成八种无相。由此妄计根本没有涅槃可证,无因果可循,一切皆空,万法只是徒有名字而已,究竟来说是断灭的。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因为妄计死后断灭,一切皆无,而落入了外道,迷昧了菩提自性。这是第七种外道:因为妄心分别、颠倒执著,而建立五阴中色、受、想、行四阴死后断灭无相的邪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八妄计:八种俱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行人想阴破尽以后,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尽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这时行阴尚存,还未打破,但色阴兼受阴、想阴已灭,因为行人不识真性,执幻境为实有,迷假相而为真,所以“双计有无”,既妄计有,也妄计无,也就是妄计行阴为有,色、受、想三阴为无。“自体相破”,就是以自体色、受、想三阴之无,破自体行阴之有,而成四相非有,即:非有色、非有受、非有想、非有行;又以行阴之有,破色、受、想阴之无,而成四相非无,即:非无色、非无受、非无想、非无行,共成八相俱非。行人认为不但现在八相俱非,死后也会如此,所以落入了死后八相俱非的颠倒邪论中。

下面讲为什么会妄计八相俱非: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色受想三阴以前是有,以定力功夫破尽以后为无,即非有,行人由此推论,行阴虽然迁流不息,但是也会今有后无,故曰“见有非有”。色受想三阴未破之前,行阴微细,观察不到,也就是观之为无,今见行阴迁流不息,则知行阴为有,即不无,所以行阴先无后不无。以行阴例色、受、想三阴,则知色、受、想三阴虽然已经破尽,为无,但是三阴也会像行阴一样先无后不无。所以成色、受、想、行四阴“观无不无”。这样辗转相例,穷尽推究四阴,每一阴皆有非有、非无二相,行人由此推知,死后色、受、想、行四阴共成八种非相,即八俱非相。如此一来,随便举出一阴作为境缘,都可以说是死后非有相,非无相,因为非有相就是无相,非无相就是有相,所以说“死后有相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诸行”指万法。行人观色、受、想、行四阴非有非无,于是又妄计万法的体性是迁流讹变的,这本来是妄知妄见,但是行人因为不识真心,把妄知妄见当作是通达、明悟了万法的本源,所以认为一切都是非有非无,虚实不定,即“有无俱非,虚实失措”,“失措”就是不定。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行人因为粘着境相,认为现前境相非有非无,所以妄计死后也是非有非无,即有无俱非,昏昏昧昧(“昏瞢”就是昏昧),无言可道,因此落入外道邪见,迷昧了菩提自性。这是第八种外道:因为妄心分别,颠倒执著,而建立五阴中色、受、想、行四阴死后有无俱非的邪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九种妄计:七际断灭。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尽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后后无”指念念生灭处,行人观行阴念念生灭处,妄计死后生于七处,最后皆归于断灭,这样就落入了七处断灭论的邪见。

下面讲七处断灭论的具体内容: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七处断灭论指的是:妄计欲界人、天二处身死即灭。妄计初禅欲尽灭:因为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离欲而生喜乐,所以说“欲尽”,行人妄计“欲尽”归于断灭,即“欲尽灭”。妄计二禅苦尽灭:因为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地”,定中生起喜乐,唯乐无苦,所以说“苦尽”,行人妄计“苦尽”归于断灭,即“苦尽灭”。妄计三禅极乐灭:因为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产生了超越欢喜的微妙快乐,乐之极矣,乐也不可得了,故称为“极乐”,行人妄计“极乐”归于断灭,即“极乐灭”。妄计四禅天及无色界极舍灭:因为舍弃一切觉受才能进入四禅,所以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此时清净平等,“空、乐、明”等一切觉受都没有了,故曰“极舍”,无色界舍弃一切色相之碍,亦名“极舍”,行人妄计“极舍”归于断灭,即“极舍灭”。如此辗转,穷尽查究这七处,妄计现前的一切都会消灭,灭后不会再生,这就是“七处断灭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七处断灭论”妄计死后断灭,落入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这是第九种外道:因为妄心分别,颠倒执著,而建立五阴中行阴死后断灭的邪论。

下面讲行阴的第十种妄计:五现涅槃。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再者,“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想阴破尽以后,行人在禅定中定慧等持,天魔无机可乘。因为想阴破尽,行阴现前,所以行人得以精细推研、穷尽十二类生的生灭根本。他观察众生生灭的源头,发现它幽隐难察、微细轻清,不同于想阴之粗浊。行阴犹如江河之水,川流不息,永不停顿,为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

“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后后有”指行阴灭后复生,行人观行阴灭后复生,不知是幻影,而执为实有,所以妄计五处为涅槃,落入了五现涅槃的邪论。

下面讲五现涅槃论的具体内容: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正转依”就是转生死成涅槃,以涅槃为依。行人妄计五处为涅槃,而现出五种涅槃相:

第一种是:因为色、受、想三阴已经打破,所以行人能不离欲界,在定中观见圆满妙明的境相,于是心生爱慕,执这种境相为涅槃,以欲界为正转依,也就是为转生死成涅槃处。第二种是:因为初禅离欲无忧,所以执初禅为转生死成涅槃处;

第三种是:因为二禅唯乐无苦,所以执二禅为转生死成涅槃处;

第四种是:因为三禅悦乐至极,所以执三禅为转生死成涅槃处;

第五种是:因为四禅清净平等,苦乐等一切觉受都没有了,而且火、水、风三灾对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动无为,它是小乘圣人所证得的有余涅槃,不再受生死轮回,所以四禅天“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行人执四禅为转生死成涅槃处。其实,有余涅槃仍有无始惑业的果报身在,即仍有幻身在,受幻有之果报,受诸法之所缚,所以并不究竟,修不成正果。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上面欲界、初禅到四禅这五处都是有漏之处,“有漏”就是有思想、有造作的有为法,但是行人迷而不觉,因为禅定功夫深,得少许轻安,所以执著假相,把这五漏处误认为是无为处,把它作为安隐不动、殊胜清净的归依之所。行人辗转计度,执这五处为究竟涅槃。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行人因为没有认取真心,分别执著,妄计五处为转生死成涅槃处,所以“五现涅槃”,落入外道,迷失了菩提自性。这是第十种外道:因为妄心分别,颠倒执著,而建立五阴中五现涅槃的邪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这里是总结行阴十种妄计。行人因为不识真性,所以在禅定中产生了上述十种颠倒妄见(“狂解”指颠倒妄见),这都是行阴尚未消尽时,妄心与觉心相互交战,当妄心占上风时显现出来的。只要一觉,明白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的,都是真性的作用,就不会有这些邪见了。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众生愚顽迷昧,不思量自己功力未圆,多生历劫的习气还没除掉,怎么可能一下子成就呢?所以遇到这些境缘时,迷而不识,妄言自己已登圣位,妄自尊大,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而成大妄语,这是要下无间地狱的!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这里佛劝大众弘宣正法:你们这些佛子应该把如来所说的义理,在我灭后,传示给末法时期的众生,让众生都能领悟这些道理。天魔是想阴未破时,行人于定中着相而招致的,而心魔是行阴未尽时,行人于定中起邪见而显现的,乃是自心作深孽,非从外来。你们应当保护行人,令他们消除邪见,把身心世界都化空,觉悟真实的中道义。只有端正知见,才能在圆成无上道的过程中不走岔路(“枝岐”就是岔路),不落入邪见,你们一定告诉他们不要有所求,不要得少为足。

“作大觉王”,你们要开佛知见,远离颠倒梦想,圆成大觉,做大觉王。什么是大觉呢?凡夫处处着境,不知其心;外道知心而不见所以;二乘明悟本心,但没有彻底,所以皆不名觉,菩萨明心而觉不圆,唯有佛大觉圆成。所谓大觉就是融入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为离色不能显空,离空不能成色,离事不能显理,离体不能成相,所以会入不二,才名大觉。什么是王呢?直指见性成道法门是一超直入的雄伟心法,他是诞生王子的,不假外在功勋,所以不用习禅定和一切有相修法,诞生王子必定接位称王,一切有为禅定修法,功夫再好,只是立功受奖的外围大臣,永远不得为王。“清净标指”是说你们要返本还原,复归清净本性,成为教化众生的指南(“标指”就是指南)。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这里说的是行阴破尽之相。“三摩提”就是真如佛性。因为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长久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生灭灭不已的,所以世间法是生灭法,“诸世间性”说的是行阴生灭不已之性。“同分生机”指的是行阴,因为行阴是十二类生生灭的共同源头,也就是同分、枢机,所以称为“同分生机”。

“沉细纲纽”是说行阴沉藏不露,微细难察,为十二类生的纲目、枢纽。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行人修证真如佛性,他深入禅定,以定力打破行阴,行阴幽隐难察、微细轻清,是一切纷扰乱动的源头,是十二类生生灭的同分、枢机,行阴打破以后,沉藏不露、微细难察的纲目、枢纽,也就是牢固的缠缚,就突然散开了(“倏然”就是突然;“隳裂”就是毁裂、散开)。“补特伽罗”译为众生,如果众生悟后心空了,过去所犯的错误犹如梦中做的,现在醒了,并未做过,所以就了了;如果不悟,心空不了,这罪障就盯着你,所以“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应该酬报的业债深藏在八识中,就像我们身体里面的血脉一样流转,即“酬业深脉”。本来是因感果,果应因,一定要酬报,但是行阴灭尽,行人不逐境生情,泯灭爱恶之心,没有喜欢、没有讨厌,一切平等、平等、又平等,分段生死就了了。因亡果丧,无因可感,自然无果可应,故曰“感应悬绝”,“悬绝”就是断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顾瞻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这里是讲识阴显现之相。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佛性,因迷而不觉之故,对境生心,执著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起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像乌云一样遮盖了我们本性的光明,遮盖了涅槃天(“涅槃天”比喻涅槃自性),使我们处在生死的黑夜。现在色、受、想、行四阴已破,只待打破识阴,所以行人即将觉破迷梦,稍后就会鸡鸣破晓,天色大明,也就是打破五蕴,明悟涅槃自性,故曰“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因为识阴精明,所以行人在定中观察识阴显现就好像看到东方曙光初露一样,故曰“顾瞻东方,已有精色”,“精色”就是识阴的精明之色。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因为色、受、想、行四阴已破,所以六根对六尘时,虚无所住,寂静不动,不再向外驰求,不再放逸了,因为六根不再吸入六尘的境相,所以内根、外尘通一湛然明净,入无所入。前面讲到行阴显现时说“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就是众生生灭的源头从此显露出来了,现在讲到识阴,识阴就是妄心,一切事事物物、思想都是它显现的,识阴是十二类生生灭的元由、根源,所以识阴现前,行人能深达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轮回生死的元由。

【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由”就是十二类生生死的元由,也就是识性。观万法皆以识性为元由,持执识性这个万法生起的本原,只见性体,不认妄相,就不会造业而感召十二类生之报了,故曰“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识得十方世界十二类生皆唯识所变,乃同一识性,即“于十方界,已获其同。”识阴现前,其色清明而不昏昧,即“精色不沉”,“沉”就是昏沉、昏昧。识阴是最微细的念头,它如潜水之鱼,动得很快,一般看不到,直到最后才会看到。因为识阴幽深、隐秘,故曰“幽秘”,行阴破尽以后,识阴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发现幽秘”。这时识阴显现而未打破,行人的自性光明仍被识阴所遮盖,这叫识阴区宇,“区宇”就是局限、遮盖。

功夫做到什么程度,微细流注才能断除?所谓微细,就是我们现在看不见它,要做功夫,深入金刚萨埵定以后才看得见:“哎呀!细妄种子这么多,动得这么厉害。”知道这个在动,把它消去,不动了,但还有个“不动”在也不行,不动也不要,打破它,识蕴区宇就打破了。识蕴是五蕴的最后一蕴,识蕴打破,就成就了。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这里是说识阴破尽之相。“群召”指识性,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的识性所变现的、所召显的,所以称识性为“群召”,“群”指一切事物、一切法。“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假如明白万法唯识,一切法的根本同为识性,见相就是见性,既不着有,也不偏空,一切都是随缘起用,在一切用上,不即不离,无喜无争,不取不舍,任运逍遥,随缘放旷,则能“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前面说过,虽然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识,但“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本来是一个精明,也就是一个体,因为众生的识心而妄有界线,眼只能看而不能听说,耳只能听而不能嗅尝,受各自功能的限制,不能六根互用,若能妄心不起,离一切妄想执著,六根则能消除彼此的隔阂而合为一体(“销磨”就是消除),开通界线,见闻觉知邻里相通,互用无碍,同归清净,十方世界和身心就会像琉璃一样内外明澈(“吠琉璃”即通常所说的琉璃)。这叫作识阴消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命浊是识阴所造,人们都执著这个色身为我,都想长寿,常住世间。识阴消尽,则可超越命浊。若观察、追究识阴的来由,可知它是自性显现的幻相,是虚妄不实的,本来没有,乃是我人颠倒妄想、迷失本性才有的(“罔象虚无”的“罔象”就是幻相)。

上面是总说识阴迷悟之相,下面分开讲禅定中识阴的十种妄计。首先看第一种:因所因执。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你应该知道,行人穷尽追索行阴,直至行阴空尽,返本还原,归于识性,即“穷诸行空,于识还元”。这时行阴迁流不停的生灭相灭掉了,即“已灭生灭”。行阴虽然灭掉了,还有“流注生灭”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深入金刚萨埵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行阴寂灭以后、打破以后,识阴现前,因为还有微细流注在,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行阴灭尽,六根则能消除隔阂,合为一精明之体,开通界限,互用无碍。观十方世界十二类生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觉性通为一体,乃同一鼻孔出气,见闻觉知能够“通吻”,也就是通用,一切相用皆归于圆满具足一切妙用的本原性体中,即识性中。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行阴灭尽,识阴现前,行人因为不识真心,不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妙明真心生起的,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而误以为万法以识阴为归,妄立识阴为真实常住的、生起万法的根本,对识阴生起胜解,也就是以识性为究竟,落入了因所因执的邪见中,“因”是说识阴为万法生起之因,“所因”是说万法为识阴的所因。前面说过,“娑毗迦罗”是一个金黄头发的外道,他能知道八万劫以内的事,对八万劫以外的事则冥冥不知,所以他就执冥谛为生起万法之因,这是非因妄计为因。“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假如以识阴为究竟,非因妄计为因,就和以冥谛为归的娑毗迦罗外道携手为伴了、跑到一道去了,就迷昧了佛菩提(佛菩提就是佛所证的菩提,也就是正觉),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是第一种妄计:妄立有所得心为所归之果地。我们说要归无所得,任何事都不可得,归无所得正是大得,所以这个真心并不需要诸位费多大力气,只要回光返照,当下就是,时时处处不离法身、时时处处不离自性。行人因为不识真心,认为有法可得,这样就违背了圆通实性(“违远”就是违背)。涅槃是什么地方也不住,一切都不可得,因为行人有所立,有所着,所以背离了涅槃,成了外道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二种妄计:能非能执。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差不多,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假如行人认为万法皆是识阴生起的、皆以识阴为归,执识阴为自体、为自身,因为识性周遍,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就认为尽虚空、遍法界的十二类众生统统都是从我自身──即从识阴中流出的,他对此生起胜解,也就是执以为实,以此为究竟,却不知道识阴是幻相,没有自体,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因为行人妄计不能生起万法的识阴能生起万法,所以落入了能非能的邪执中(“非能”即不能)。“摩醯首罗”译为大自在天,在色界天顶,外道妄计大自在天常住不坏,能生无量众生,即能“现无边身”。假如行人执识阴为我,妄计我能生无量众生,那么就与摩醯首罗携手为伴了,这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这是第二种妄计:立识阴为能生起万法的因心,妄计识阴能成就事果,也就是能生起无量众生。行人因为不识真心,违逆圆通,背离了一物不立、一切都不可得的涅槃妙心。因为妄计识阴为我,我能生一切,所以成了大慢天我遍圆种。“大慢天”就是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因为妄计一切众生为我所生,所以也称为“大慢天”;“我遍圆”是说妄计识阴为我,认为我周遍圆满,尽虚空,遍法界。

下面讲识阴的第三种妄计:常非常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所归”指的是识阴,因为行阴灭尽,识阴现前,所以一切皆归于识阴。假如行人不明真心,不知道一切法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而着在相上,把现前的境相,也就是把一切皆归于识阴执为实有,把识阴作为究竟归依处,即“若于所归,有所归依”,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身心是从识阴流出的,十方虚空也都是从识阴生起的。前面“能非能执”是执识阴为我,这里是执识阴为他。“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于是他把识阴作为生起身心和万法的究竟地,认为身心和万法都是从识阴宣流出的,妄计识阴为真常之体,不生不灭,却不知道妙明真心才是真正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才是生起万法的本体。讲到八识,它是以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为一体,里面还有生灭的部分,所以还是有生灭,只有把识阴打破,才会体露真常。现在识阴未破,行人就妄计有生灭的识心为常住不动之体,故曰“在生灭中,早计常住”。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妄计有生灭的识阴常住不动,这不但未悟不生不灭的自性,不达无生之义,而且对识阴微细流注的生灭也迷昧不知,也就是没有看到识阴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而妄以为识阴常住不动。“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假如住着识阴,坚执不舍,对识阴生胜解,以为识阴常住不动,能生万法,执有生灭的、非常住的识阴为常住,就落入了常非常执的外道见。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自在天”即色界天顶的摩醯首罗,因为有一种外道妄计我为自在天所生、自在天能生万法,所以这种外道被称为“计自在天”。假如行人妄计非常住的识阴为常住、为生起万法的根本,就与计自在天成为伴侣了。这样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第三种邪执:立识阴为生起万法之因心,以识阴为万法的归依处,妄计识阴现前就是圆证佛果。这样就违逆圆通,背离了涅槃妙心。因为行人迷惑颠倒,妄计有生灭的识阴为不生不灭、圆满具足一切的涅槃妙心,故曰成“倒圆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四种妄计:知无知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故曰“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盖所谓有情无情与有声无声者乃吾人之妄情分别。吾人因无明故,执取色身四大为我,遗弃其余为器世间,判为无情,殊不知这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无一非我。苟功夫得力,妄情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则真心无所不遍,哪里还有有情无情之分与有声无声之别?就世俗讲,吾人一旦舍报,离开色体,这色壳岂不也和木石一样变成无情了吗?所以我们只要不妄执分别,有情无情就融为一体;有声无声化作一团,无彼此之分了,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即此之谓也。但是我们说有情无情同根同源、并非异类,绝不是有情、无情不分,而是不可分别执著,没有爱憎取舍,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着外境转动呢?

这段经文中“所知”指的是现前的识阴。识性,即识阴的性体,它是周遍圆满,尽虚空、遍法界的。识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没有方所,众生迷而不觉之故,认为识性只在身内,这就是识阴,这就是妄心了。因为识性周遍圆满,万法都是识性所现,而人迷而不觉,“因知立解”,依能觉知的识性而妄立邪解,认为既然十方草木和人都是识性所显现的,那么十方草木也应该和人一样有心,也是有情,草木可以为人,人死以后可以变成十方草木,草木和人可以轮回。其实草木是无情之物,无情之物哪里有知觉呢?这种有情、无情不加拣择、认为一切皆有知觉的错误见解叫“无择遍知”。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婆吒(pózhā)”“霰(xiàn)尼”是两种外道,他们都认为无情之物和人一样有知觉。如果行人妄计无情也有知觉,把无知当成有知,对此生胜解,也就是把它当成真理执著不舍,就会落入“知无知执”的外道见,就与执一切有情、无情都有觉性的两个外道──婆吒、霰尼成为伴侣了、跑到一道去了,这就迷昧了佛菩提(佛菩提即正觉),失去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第四种妄计:妄计识心(识心即识阴)圆满周遍、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以此为因,成就虚谬不实之果,也就是以识阴为究竟,把虚妄不实的识阴当成佛果。行人因为妄想执著,而违逆圆通,背离了涅槃妙心,迷惑颠倒,把无觉知性的无情当成有知,所以成了“倒知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五种妄计:生无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六根都是一灵明真性的作用,完全是可以通用的,而没有界限,但因凡夫著相,则眼根抓住自性为能见,只能看不能闻了;耳根抓住自性为能闻,只能听不能看了,因而将一个总体大宝分了家,有了界限。现在行人行阴破尽,识阴现前,虽然没有消灭妄心、恢复本性的功能而六根互用,但是六根已得随顺,地水火风四大渐渐圆融,因为我们的世界和一切东西都是由佛性的四大种性──地水火风生成的,四大种性周遍法界,能生起一切事物,即“圆化一切发生”,“圆”是周遍,“发生”指生起一切事物。行人于是执著四大种性,妄认四大种性为我。殊不知一有住执,即非真实,何况四大种性乃佛性部分元素,并非全体。执牢这个种性是真实的我,还是执著,法我不空,不能成道。须达我法二空,就是身体及一切现象不可得,本性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也不可得,才能了两种生死而成道。行人因为执著四大种性为我,所以妄求火大之光明,乐享水大之清净,贪爱风大之周游流动,“观尘成就”,“尘”是妄土之相,指地大,因为人的身体是以地大为主,地壳也是地大,所以行人观地大能成就诸事。我们的法身本来就具足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但不可执著这四大种性为我。执四大种性为我,是为法我,叫作法见未除。众生因为不识得法身,见到四大种性周遍法界,能生起一切事物,就执著四大种性为实有,认妄为真,各随自己的习气,或者崇奉地,或者崇奉水,或者崇奉火,或者崇奉风(“崇事”就是崇奉),即“各各崇事”。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如来藏是灵明真空,不是顽空,它本来就有地、水、火、风的能量,具有这个性能,这个性能无色相,没有青黄赤白、长宽方圆这些相,它就是虚空,就是灵明真空。当如来藏变成阿赖耶识之后,由于无明的力量,灵明真空变成顽空,凝结成地、水、火、风四大妄色。所以四大是无明妄动而现出的尘劳妄相,是虚幻不实的,故名“群尘”。行人不识真心,法执未了,把四大看成是生起万法的本因,以为四大常住不灭,执不能生万法的四大为能生,而不认取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的佛性,所以堕入了生无生的邪执中。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迦叶波”是别姓,“婆罗门”是总姓,“事火崇水”中的“火”“水”总赅地水火风四大,迦叶波等人执四大种性为真常,崇奉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希求通过劳役身心、勤苦修习而脱离生死。行人如果执四大种性为我,就和迦叶波之类成为伴侣了。这样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第五种妄计:行人计四大种性为真常,崇奉四大种性,迷昧真心,追逐物境,妄立四大种性为生起万法之因,希求虚妄不实的涅槃之果。这样就违逆圆通,背离了涅槃妙心。因为迷惑颠倒,不识得能化现万法的是自性,而不是四大种性,所以说“生颠化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六种妄计:归无归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行阴破尽,识阴现前,识阴就是识性,它是真如不守自性才转为识阴的。行人见到识性圆明,“圆明”就是周遍法界,具有妙明之用。前面说过,识阴是最微细的念头,它动得很快,一般看不到,行人因为看不到行阴在动,就以为它湛然不动,体性虚无。因为色、受、想、行这四阴已经打破,行人又看到识阴湛然不动,体性虚无,所以就妄计一切永灭,即“非灭群化”,“非灭”就是绝灭,“群化”指一切化现,也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他执一切永灭、断灭为实有,把它作为所归依处。真如实性犹如虚空,虚空何有归处?若见有去处,则落实、则着相,落实着相,则生死不了。无去处,则处处可去,处处可去而未尝去,所谓归即无归,无归即归;处处皆归,到处即归也。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行人对一切永灭生起胜解,以之为究竟,把断灭这个非归处当作归处,落入了归无归执的邪见。“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舜若多”是空性的意思,这里指以断灭空为归的天众;“无想天”即色界的第四禅天,这里也包括无色界的四空天。如果行人落入断灭,就与无想天及四空天为伴、跑到一道去了。住在空上,落入断灭,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是第六种妄计:以一切虚无为因心,成就断灭空果(“圆”就是周遍,“圆虚”就是一切都虚无)。这样就违逆圆通,背离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落于断灭,成了断灭种。

须知我们的法身是妙有真空,不是顽空,更不是断灭空,它能起无穷妙用,产生万法,无所不具,无所不能。一切事物都是它变化显现的假相,无可追逐抟取,只随缘起用,有的不要废除,没有的不要强求,即妙用无碍了。

下面讲识阴的第七种妄计:贪非贪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行阴破尽,识阴现前,这时候看起来湛然不动,其实还有微细流注未曾断灭,并没有一切化空,因为行阴流动很快,难以察觉,所以行人就以为识阴是不动不摇、圆满常住的。因为他没有荐取不生不灭的自性,不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都不可得,所以妄求色身坚固,想使自己的身体常住不灭,像精明、圆满的识阴一样永远不会逝去(“倾逝”就是逝去)。他对色身常住不坏生起胜解,也就是以色身常住不坏为究竟。色身本来无常,不该贪求常住不坏,行人却执著贪求,所以“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阿斯陀”译为无比,乃长寿仙人,如果行人贪爱长生不死,就和妄求长命的长寿仙人同类了。这样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是第七种妄计:执著识阴为生命的本原,妄立识阴坚固不坏,以此为因,贪求色身常住不坏,趣入长劫不得解脱的尘劳妄想之果,违逆圆通,背离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成了妄想延年益寿的外道,也就是“生妄延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八种妄计:真无真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行阴破尽,识阴现前,因为识阴为十二类生受命元由,所以行人“观命互通”,就是观察到十方众生之命相通,皆由识阴生起,遂执识阴为真常,并妄计识阴与尘劳境相连在一起,二者不可分离,如果尘劳境相灭掉,识阴也会灭掉,则真常亦不存矣。所以他“却留尘劳”,就是极力保留尘劳境相,妄求生命永驻,恐怕它消尽。他在识阴现前时,坐在幻现的莲花宫殿中,变化出大量的七珍异宝和众多的美女(“媛”是美女),放纵其心,恣意享乐。他对这样幻化万物、纵欲行乐生起胜解,以为能幻化境相即是证真,他本来不曾证真而执为证真,所以说“堕真无真执”。“吒枳(zhāzhǐ)迦罗成其伴侣”,“吒枳迦罗”是天魔名,此魔能幻化欲境,自谓“三界结缚,为我所作”,假如行人以为能幻化境相就是证真,就和吒枳迦罗天魔跑到一道去了,就迷昧佛菩提,丧失正知正见了。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第八种妄计:行人因为不识得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的自性,在定中忽然发起邪思妄想,以此为因,立炽然幻化尘境为道果,所以违逆圆通,背离了涅槃妙心,成了天魔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九种妄计:定性声闻。

所谓定性声闻,就是乘空自救,因听闻小乘法,悟偏真法性,得有余涅槃,于是就安住在那里,不想去度生,心甘情愿做自了汉。因为他们心量狭小,没有发过度生大愿,由听闻而解脱,不再求上进,所以称为定性声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行阴破尽,识阴现前时,行人得以明见十二类生受命的元由,因为他不识真心,所以妄加分别、妄加拣择,以识性为精真,以起惑造业为粗伪(“疏决”就是梳理、抉择)。“因果相酬,唯求感应”,他知道因果定律丝毫不爽,以起惑造业为因,就会受六道轮回之果,而以精真为因,就会证涅槃之果,于是执著求取,希望与涅槃之果相感应。因为他有一个希求感应的念头存在,所以心就不清净了,就背离了本来清净的大道。其实,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实相本无,一切自性当体本空,不生不灭,何有涅槃可得?因为行人还有法执,所以他见苦而断集,为证寂灭而修道,证到有余涅槃之后,就休止、安住于寂灭,得少为足,不再前进了,只顾自了,不愿救度他人。因为他对有余涅槃生起胜解,以为自己已经证到究竟地了,所以堕入了定性声闻。这样就与四禅天无闻比丘之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者跑到一道去了(“无闻僧”指四禅天无闻比丘),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第九种妄计:当识阴现前时,以圆融精明、追求感应之因心,成就偏真寂灭之果。因为行人不识自性,违逆圆通,背离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妙心,沉空滞寂,为空所缠缚而不得解脱,所以说“生缠空种”。

下面讲识阴的第十种妄计:定性辟支。

所谓定性辟支就是执著十二因缘法,悟偏真法性,得有余涅槃,于是就安住在那里,不想去度生,心甘情愿做自了汉,不再求上进。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句话和前面一样,即:再者,行人穷究行阴,以至行阴空尽,也就是打破了行阴。行阴虽然打破了,但是八识中还有微细流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因为微细流注还未寂灭,还没有圆证真精妙体,所以说“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因为色、受、想、行四阴已经灭尽,识阴也将破掉,粗妄已除,所以圆融清净,觉性精明。假如行人对圆融清净,觉性精明之体推研追索,见微知著,从因悟果,观察十二因缘而悟到甚深微妙的偏真法性,就会立此为涅槃,得少为足,而不再前进。行人对偏真法性生起胜解,以偏真法性为究竟,就落入了定性辟支。“诸缘独伦”,“缘”指缘觉,“独”指独觉,“伦”就是类,“诸缘独伦”就是一切缘觉、独觉之类,假如以偏真法性为究竟,就与缘觉、独觉这类只顾自了而不回小向大者成为伴侣了,就迷昧了佛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第十种妄计:妄计识阴圆融清净,觉性精明,这个圆觉的识阴与执著有涅槃可证的妄心“相吻”,也就是相合,成就了湛然不动、沉空滞寂的精明之果,违逆圆通,背离了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涅槃妙心,成为觉悟圆明(觉悟圆明就是觉悟到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修十二因缘法,断除了见惑、思惑,了了分段生死),但是只做自了汉,不想去度化众生的定性辟支。定性辟支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的,但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不能执为实有,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

下面总结十种识阴妄计: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难,上面十种禅定中显现的境界都是因为行人不明自性,在识阴未消、无明未破时,行人不是心空无住、一切不着,而是中途狂心颠倒,起妄知妄见,有所住有所求,妄立依止,对境迷惑、颟顸佛性,“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足”就是究竟,尚未证到圆满究竟,却以为已经证到圆满究竟。这都是因为识阴现前时,妄心和觉心相互交战,当妄心占上风时,行人执假为实,执幻为真,所以会落于上述诸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众生愚顽迷昧,不思量自己功力未圆,遇到上面十种识阴境界时,各自都依自己的贪爱和多生历劫以来的习气而有所住着(“先习”就是多生历劫以来的习气,“休息”就是休止、住着),各以所执作为究竟、作为可以依归的清净处(“毕竟”就是究竟;“归宁地”就是可以依归的清净处)。他们或者自称已圆证无上菩提,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成大妄语,落入邪魔外道,临命终时,随业力所感,落入无间地狱;或者成为声闻、缘觉,安住偏真寂灭,不再求上进。

罗汉、辟支佛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住涅槃城而不受后有;而大乘菩萨深信不疑,切愿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广度众生。在大乘菩萨眼里,声闻、缘觉也是俗人,本经更将其列入五十种阴魔中。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这里是佛咐嘱大众弘宣佛法:你们这些佛子,应该存广度众生之心,秉承佛道,在我灭度后的末法时期,将这个法门传示众生,让众生都能觉悟、明了这些义理,知道禅定中的任何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千万不能着,一着便停滞不前,非但不能证道,反而入魔有份。“无令见魔,自作沉孽”,识阴中的魔境皆因妄见而起,故称“见魔”,这句话是说:一定不要让众生起妄见、心生见魔,假如自心生见魔,就会自造沉沦之罪孽,障碍真修,不得解脱。

“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你们要保护众生,慈悲地救度众生,让众生消灭邪见(“销息”就是消灭),明白禅定中的一切境缘都是自性显现的幻影,只要无所求,无所得,这些境缘自然会消失。你们要让众生明白身心世界都不可得,要让他们亲证本性,悟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欲证大道,必须先要开圆顿解,如实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锻炼,远离自心所现妄想虚幻境,才不致误入歧途。

十八、示超证密修

(一)不历次第,顿超诸位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过去世恒河沙那么多劫中微尘一样多的诸佛都是打破识阴,心开意解,而证得无上道的,所以打破识阴是佛佛同证,真实不虚。

下面讲识阴破尽,则可从体起用: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假如识阴破尽,消除了妄心,就能恢复本性的功能,六根即可打破界限而互用无碍。在圆融互用中,能证入菩萨金刚干慧地。菩萨金刚干慧地就是等觉之后的妙觉位。就是说,识阴一破则不必历经诸位,便可一超直入,圆证佛果。可见,成佛未必要经历五阴次第,但是从修行的过程来说,还需要一一开示,以使学人道眼明正,不会误入歧途。

识阴是因妄心分别而形成的迷妄知识。既然一切事物本来都是假相,那还去分别什么呢?本来没有东西,你却去分别,岂不是妄想、妄心吗?所以说,息下狂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觉。识阴本非实有,只因妄动而起,这个识阴不过是个假相,只要我们一觉,就把它照破,转过来了。一转之后,识阴就变成我们的本来面目了,犹如波浪停下来就是水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一觉悟,就能照破无明,就能彻见我们本来的天真佛性了。所以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的,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着相,不取法,心性也不着,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当下便成佛了。《圆觉经》说一种法门──圆顿法,“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不假方便,亦无渐次”,你知道这是假的,离开不就行了嘛,有什么渐次啊?而本经说两种法门:一种是圆顿法,一种是次第法。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识阴一破,顿超诸位,不历次第,即可证到圆明精心,从体起用,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显发无边妙用,度化众生,故曰“于中发化”。就像清净的琉璃内含宝月一样,妙明真心中诸佛众生圆融交彻,如此便能顿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菩萨所历的金刚十地及等觉菩萨所证之圆明,证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一切归无所得。

(二)重示密修,劝令弘宣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奢摩他”就是止、定,就是制止妄念,得到正定;“毗婆舍那”译为“慧观”。上面讲的是过去诸佛于正定中以智慧觉照,依觉明真心分析出来的五十种微细难察的阴魔境界,是诸佛所经历过的,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应该谛信。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你们应该预先识得上面说的种种魔境,那么魔境现前的时候,就能够熟悉、识别,就能够洗除心中的污垢(所谓污垢就是对境生心,着相追求),不落入邪见,那么阴魔自然会消灭,天魔自然会因为无机可乘而被摧毁。大力鬼神会魂飞魄散,逃得无影无踪(“褫”是丧失之意)。“魑魅魍魉,无复出生”,“魑魅魍魉”是四大恶鬼,我们一着相,一有所求,魑魅魍魉这些东西就都来了,只要我们心时时空净,就不会感得恶鬼现身来扰乱,这样就能渡过重重魔障,直至无上菩提了。

我们要知道,佛和魔不是两回事,是一物的两面。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心经》说:以无所得故,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外道是有所得,要得神通,那么有所得就不免着相,故不是佛,而是魔。佛和魔是一回事,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无所求,有无所得。因此,我们修行一定不要着相,先了人我,后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这样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变易生死,得了漏尽通,五通自然齐发,最后就是发了大神通,也不见有神通可得,还是无所得,这才是真正证道!

“无诸少乏”,就不会嫌成佛路途遥远,心生厌倦而失去信心了,“乏”是疲倦、厌倦。佛菩萨也知道众生的这个怠惰心很重,所以在《法华经》里说:哎呀,这条路太长,你走不动嘛,我们在半路上给你设个凉亭歇歇脚吧,所以设个化城,所以有西方极乐世界,有我们这个世界的兜率内院,有东方琉璃世界,有诸佛净土给你歇歇脚,因为你嫌路太远,走不动,你生厌倦嘛,所以佛菩萨太慈悲了。“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下劣”指二乘,因其沉空滞寂,停滞不前,不能回小向大,故称“下劣”,假如二乘端正了知见,觉醒迷梦,心就不会再迷闷,就明白其法执未亡,变易生死未了,修行并非究竟,就能不住有余涅槃,而上上升进,圆证不生不灭的大涅槃,真正解脱成佛。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前面佛开示了楞严咒的功德、威力,这里再次开示密修的功用。“禅那”简称为禅。禅者,就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打开来了,见到本性,这就是禅。这段经文说:如果末法时期,众生愚钝,不识本性,为六尘缘影所迷惑,妄想执著,不知道佛所说的渡过魔障的方法,但是乐于修证三昧(所谓“三昧”,简单地说,就是置心一处、一心不乱),假如你们担心众生不能辨别前面讲的那些魔境,会对境生心,与邪魔外道跑到一道去,你们要劝他们一心持诵大佛顶陀罗尼咒(即楞严咒),如果众生不能持诵,那么他们可以把这个咒写在禅堂或者随身携带,因为此咒为诸佛心印,所以仗此咒力的加持,一切邪魔外道皆可降伏,无法扰乱行人。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这是十方诸佛对佛子究竟修证、进取菩提道最后垂示的轨范,所以你们应当恭敬钦仰,广为宣说。本经开头阿难请佛开示十方诸佛成就菩提的最初方便,佛详细开示了修道的过程,最后佛无问自说,讲了五十种阴魔,咐嘱学子要一切无住,不能迷着在神通玄妙上,以免误入歧途而落入魔道,所以说是“最后垂范”。

十九、重明五阴虚妄,结劝修持弘传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阿难听了佛的开示、教诲,向佛恭敬地顶礼致谢,钦仰奉行法旨,记忆在心,受持不忘,他在大众中再次对佛说道:正如您所说的,色受想行识五阴之相本是依五种虚妄不实的妄想心建立的,我们平时未蒙您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微细的开示,所以请您讲一讲。还有,您前面说五阴破尽才能成就,那么五阴是一时顿除呢,还是次第灭尽呢?五阴的五重境界各自的边界在哪里呢?希望佛您大慈大悲开示一下,使与会大众能心地法眼清净,也为将来末世一切众生开示道眼。

这里阿难想请佛开示三个问题:(一)为什么说五阴是依五种妄想心建立的?(二)破五阴是一时顿除还是次第灭尽?(三)五阴各自以何为边界?下面佛从五个方面回答阿难的问题:(一)总示五阴本因;(二)别示五重妄本;(三)示因界之边际;(四)示迷悟之顿渐;(五)结劝传示末法。

(一)总示五阴,妄想为本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佛告诉阿难:精真妙明的本觉真心圆满清净,本无生死及贪瞋痴慢疑等种种尘垢,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虚空,都像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没有的,都是众生自己妄想执著而生起的假相。妙明真心本来一法不立,何有五阴差别之相呢?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一切妄相的根元是本觉妙明真精,也就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因为众生无始旷劫以来,妄想颠倒,执相习深,才妄有身心及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乃至虚空,这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妙明真心的影子,就像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一样,众生因为迷而不觉,所以认假为真。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一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本来没有,本来没有还说什么生起之因呢?故曰“妄元无因”。“因缘性”是靠内外因缘和合而生事物;“自然性”是无因而生,能够自体成就事物。真如佛性本来如此,既没有生,也没有灭,所以是非因缘性,非自然性。众生因为执相之故,迷失了真性,妄想发生,递相为种,妄立万物为因缘所生,或者否定因缘,称万物皆自然而有。其实,身心、世界乃至虚空都是虚假的幻相,没有实体,不过是妄想而已。世间人迷失了本性,执这些幻相为实有,有的认为是因缘所生,有的认为是自然本有,这都是意识分别妄计的结果,是妄心测度出来的道理。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阿难,如果妄相确实有一定的起处,尚可说是因缘所生,如果妄相根本就没有起处,本来就是空花水月,虚妄不实,那么说妄想是因缘所生就是无中生有,不能成立了。更何况连因缘也不知道,还推说一切都是自然而生,岂不更是妄上加妄了?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所以如来为你发明心地,让你明白五阴生起的根本原因都是妄想。

上面是总说五阴以妄想为本,下面别示五阴一一皆因妄想建立。

(二)别示五阴,同为妄想

1. 色阴为坚固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你现在有身体,是因为你父母同房的时候,你自己动心,自己钻进去的,没有谁来安排你、指派你,都是自己动心而去的。假如你没有动心、没有起贪爱之想,你的中阴身就不会投胎受生、传续命根。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就像我前面说过的,你心里想醋的味道,口中就会生出口水;心里想到登高望崖的情景,脚心就会感觉酸软。实际上眼前并没有悬崖,也没有出现有醋味的东西。所以,假如你的身体不是和虚妄同类(“同伦”就是同类),即假如你的身体不是虚妄的,为什么谈论醋味就会流出口水,想到悬崖就会脚心酸软呢?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口水和足酸是因妄想而生的,虽然虚幻,但是假相不无,由此可知,你现在这个色身也是坚固妄想蕴积而成的虚妄之相。这是第一种妄想:坚固妄想。

2.受阴为虚明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像上面说的,你心中虚想登高,就能让你的身体真的感受到酸涩,这是以妄想为因而生觉受,来扰动你的色身。“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顺益”就是顺之则益,顺了就高兴,就哈哈笑;“违损”就是违之则损,违逆了就烦恼、就发火,这句话是说:你现前违顺、损益两种感受驱使你的心,令你的心向外驰求,散乱而不得自在。受阴虽然因虚想而起,本无实体,了不可得,但感受明明是有,所以受阴是虚有所明。这是第二种妄想:虚明妄想。

3.想阴为融通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你的念虑,也就是妄想,可以驱使你的色身去做种种事情。色身属色法,妄想属心法,二者本非同类,可是你的色身为什么会被妄想所转而执取种种影像呢?妄心生起,人就会执取形相,与妄念相应。“寤”即醒,“寐”即睡,醒时即为想心,睡时即为梦境。不管醒着还是睡着,妄想都在不停地摇动妄情,令你粘着境相,所以妄想是融通一身的,使你无时无刻不跟着境相跑,执著在境相上放不下来。这是第三种妄想:融通妄想。

4.行阴为幽隐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化理”即造化之理,“化理不住”就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不停地在变化,这是讲行阴。“运运密移”,行阴虽然在不停地迁转变化,但是它运转得特别快,反而不显其动,也就是说它隐秘难察。我们这个业报身也是一样,总是在不停地变化,指甲渐长、头发渐生、气力渐退,以至容颜渐老,生出皱纹,日夜迁变不停,但是人都不知觉,因为它是秘密长的,不是立刻长的。阿难!如果迁流不息的行阴不是你,为什么它能使你的身体经历小、少、壮、老的迁变呢?如果它真的是你,你又为什么觉察不到呢?说是与不是都不对。可见,行阴虚妄,无自性,无自体,不可得。因为我们妄想不断,微细幽隐的妄念不停地在动,才有行阴之迁流。这是第四种妄想:幽隐妄想。

5.识阴为微细精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精明”指识阴,因为识阴是精明之体,是最微细的念头,一般看不到,直到最后才会看到它,所以人都以为它湛然不动,恒常不变。识性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它没有方所,众生迷而不觉之故,认为在身内,这就是识阴、就是妄心了。本来我们的识性是周遍圆满,尽虚空、遍法界的,但是真如实性封闭在身体里,在我们身体上之用就不过是见、闻、觉、知这些性能了,我们把这一小部分当成是整个识性,这就叫识阴了。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假如识阴精明之体是真实不虚、不动不摇、本来清净的,那就不应该受到妄习的熏染。但是为什么你从前看到一件奇异之物,多年之后,对它一点儿记忆也没有了,完全忘了,后来忽然又看见以前那件奇异之物,发现自己还记忆犹新,不曾忘失,这是为什么呢?既然不曾忘失,岂不是说明以前熏习的种子储藏在第八识中了吗?第八识的种子多得不得了,多生历劫的种子都在里面,所以这个精明觉了的识阴(识阴摄八个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八个识。识阴这里指的是第八识)看起来湛然不动,实际上它无时无刻不被妄念熏染,接受信息,把它藏到里面。“有何筹算”,识阴多生累劫,受妄念熏染的次数怎么计算得过来呢?既然识阴受妄念熏染,就说明它不是恒常不变、不动不摇的。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阿难,你应当知道,识阴湛然不动之相并不是真实的,只是虚假的幻相。识阴好像湍急的流水,看起来好像恬静不动,实际上是因为水流太急,速度太快,所以一般看不到它动,并不是不流动。如果识阴不是以妄想为本,而是真常不变的,为什么它会受妄习熏染呢?既然受妄习所染,就说明识阴本是妄想,虚幻不实,不可得。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如果不到六根可以互用开合的时候,识阴微细妄想是不会消灭的。其实六根都是一灵明真性的作用,完全可以通用而没有界线。识就是妄心,因为凡夫着相,妄心一来,六根就不能互用了、就有了界线,这个界线是我们的妄心执著出来的。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中有多生历劫串习的微细生灭之相在里面(“几”是几微、微细),所以行阴看起来湛然明了,实际上这是假相,在湛然明了之中有若有若无的幻相(“罔象”就是若有若无的幻相),其体性虚无,也就是没有自体。识阴其实是众生迷惑颠倒而生起的微细精明妄想。这是第五种妄想:微细颠倒精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阿难!众生因为着相造业,才受五阴之报,所以五阴也称为“五受阴”。五受阴都是因为妄想才有的,是我们思想妄动之故,才有五阴。

(三)迷有两边,悟绝对待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生与灭,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因界”是分界、界线,“浅深”指边际。这段经文说:你现在想知道五阴界线的边际在哪里,这五阴界线的边际是这样的:因为色与空是相对而有的,因空显色,因色显空,所以色与空皆为色阴所摄,要破色阴,既不能执在色一边,也不能执在空一边,当两边都不执的时候,这个真空不空的妙有实相就现前了,所以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是身体同各种事物接触之后所产生的触觉,触是合起来才有的,本来并没有合在一起,是因为有离才有合,有合才有触,所以触与离是相对而有的,因触显离,因离显触。触有违、顺两种感受,违是违背你的意志,顺是符合你的心境;离没有违受、顺受,只有舍受,身体的感受不外乎违、顺、舍三种,离开这三种感受,受阴就没有了,所以触之违受、顺受,以及离之舍受是受阴的边际。同样,记忆与忘失是相对而有的,这二者为想阴所摄,是想阴的两边,即“想边际”;生与灭是相对而有的,这二者为生灭不息的行阴所摄,是行阴的两边,即“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湛”指看起来湛然不动的八识体,“湛入”,是说一切生灭之相都是从八识体中流出的,皆归入八识的相分;“合湛”,这个“湛”和前面的“湛”意思不同,它是湛然不动的真心,“合湛”是说息妄归真、返本还原,与不生不灭、湛然不动的真心契合,所以“湛入”与“合湛”为识阴所摄,是识阴的两边,即“识边际”。

凡是相对都有两边,都是边见,边见就是凡夫的相对之见。我们要入不二法门,一切都不能落入两边,有二即非真。所以说绝对真心就是当下这灵觉了了,一物也无,无能无所,当体是绝对的,这就是般若智慧。

(四)破除五阴,顿悟渐修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前面阿难问:五阴是一时顿除呢,还是次第除尽呢?这里佛回答说:五阴本是一重一重次第生起的,生起是从识开始的,灭的时候则从色开始灭。

前面说过,因为一念不觉之故,在原清净体上妄起一个念头:我这里能觉、能分别,这一能觉、能分别的念头就是识心,是无明生起的主因。由于一念不觉,因而无明妄动,于是在觉明空昧中,觉得自己有知有觉,这样识阴就生起来了,之后识阴趣境就生起了行阴,有了行阴就要住境而想,境落于心上就成想阴。积想成识,积想成根,有了根识之后,识就要粘着前境,要接受了,所以有了受阴。受阴将所对的色输送给我们的了别识,这样色相就对着我们的意识,这个相对的东西就是色阴。五阴的生起是从识开始的,而息妄归真,是先破色阴,后破识阴。

色阴就是所有一切色法,即外面境界的有相相。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佛教谓之“缘起性空”。一切事物今天以因缘会合而生,以后也一定会随因缘分散而灭。有生必有灭,有合必有分,这是辩证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任何人对此都是无可奈何的。晓得世上一切事物、色相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假相,而无实体,根本不可得,就不会执著在色相上而贪取不舍了。不去执著、追取,就是照破。照破了色阴,进而就照破了其余四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然知道一切色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可得的,就不会被境粘住而去刻意领受了,这样就破了受阴。既然不领纳这些境界,也就没有妄想轮转了。《圆觉经》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叫我们醒悟,晓得一切事物都像空中之花、水中之月,是根本没有的,都是自己妄想执著而生起的假相。我们只要一觉,知道它是空花水月而不可得,心自然就不动了,也就一切都放下了,不去胡思乱想了,想阴也就破了。既然没有妄想,没有迁流不息的妄念,哪里还会付诸实行呢?行,本来就是我们的计划、行动,现在既然不想,不追求现境,哪里还会去妄动、盲动呢?既然不去行动,那么这个行阴也就破了。识阴是因妄心分别而形成的迷妄知识,既然一切事物本来都是假相,那还去分别什么呢?本没有东西,你却去分别,岂不是妄想、妄心吗?所以说息下狂心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觉。现在我们既然照破识阴,知道这个识阴本非实有,只因妄动而起,这个识阴不过是个假相,只要我们一觉,就把它照破,转过来了,一转之后,识阴就变成我们的本来面目了,犹如波浪停下来就是水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一觉悟,就能照破无明,就能彻见我们本来的天真佛性了。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这是说道理一讲,马上就醒悟了,悟了之后,一切习气都消散了,都不要了,立刻就空净了。这种人的确是有,但只是少数、极少数,是上上根、再来人,不是再来人,不可能做到一悟即彻。然而今朝之顿乃昔日之渐也,是从前、从前、再从前,慢慢、慢慢地修行积累起来的,所以今天“啪”一脱就脱掉了。“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这本是讲两种法门:一是圆顿法,一是渐次法。极少数的上上根、再来人,一闻道理,马上醒悟,一切习气乘开悟刹那即已消灭,神通妙用即可发现了。大多数中下根人须于悟后,在事上磨炼,渐除习气,而后始能慢慢发挥作用。现在我们不妨将两种法门合二为一,就是所谓“理属顿悟,事须渐除”,顿渐二门合起来修。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根钝障重,不能顿悟、顿修、顿证,因此只好将两种法门合为一门,在理悟后保任,勤除习气,而渐渐地发通证果。顿悟、渐修合在一起,讲起来是不通的,但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就可借用。这个道理不易讲清楚,我们不妨举释迦佛在世时的故事来说明:释迦佛座下的两个弟子讨论佛讲的一句话,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相持不下,就去问佛:“佛啊,你看我们两人哪个说的道理符合你老人家的意思?”佛说:“你们两人的都不符合我的意思,但是你们两人的意思都能用。”为什么?符合实际情况嘛!所以我们现在只好讲顿悟渐修了。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次询问?】

“劫波巾”指劫波罗天(即夜摩天)献给佛的华巾。佛斥责阿难说:我前面已经为你讲过劫波巾解结的方法,为什么你还不明白,还要再问这个问题呢?

到这里阿难问的三个问题就回答完了。

结劝修持,传示末法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佛对阿难说:五阴是以妄想为根本的,是虚妄不实的。就是由于这个妄想,使我们不只一生一世,而是从无始以来,经过多生历劫,在六道中轮回。识得这一点,不去执著,不计度分别,身心世界化空,就亲见实相了、就开悟了!你们应该把这个道理传示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人,让他们知道一切相都是妄想执著、分别计度才有的,都是虚妄不实的,这样他们才能“深厌自生”,即自然会生起深切的厌离。厌离不是一切都废弃了,都不要做事情了,坐在这里不动,像泥塑木雕一样,那怎么行呢?厌离是说心不住相,工作尽管干,事情尽管做,这个相不要粘着在心里面,尽管做一切事,心中不留丝毫痕迹,无一点儿执著。“知有涅槃,不恋三界”,让他们知道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不生不灭,所以生无所生,死无所死,之所以有生死,无不是我们的执著在作怪,让他们明白三界皆是空花水月,要永断贪求恋着,觉醒迷梦,了生脱死,证大涅槃。

第三部分 流通分

二十、示经咒功德,劝修持弘宣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如果有人把十方虚空都布满七宝,把这些珍宝敬奉微尘那么多的诸佛,服侍供养每一尊佛,“心无虚度”,即尽心尽意,无片刻懈怠,你认为这个人如此布施诸佛,以此因缘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回答说:虚空无穷无尽,布满虚空的珍宝当然是无量无边。从前有众生以区区七钱供佛,来世都能获得转轮王位的果报(“转轮王”即转轮圣王,统辖四大部洲),何况现在穷尽虚空、周遍佛土都布满珍宝来布施,这样所得的福报,纵使穷劫都是不可思议的,哪有什么边际呢?

上面说财布施所得功德甚多,下面说诵经持咒、弘法利生是无上福德,非财布施可以比量。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四重”指小乘四种根本重罪,即淫、杀、盗、妄;“波罗夷”是戒律中最严重的罪,“十波罗夷”指大乘菩萨的十重罪,即:杀、盗、淫、妄、贩卖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他人求财请法,悭惜不与,反加毁辱)、瞋心不受悔(对他人起瞋恨心,瞋心不息,以致他人向己忏悔,亦不接受)、诽谤三宝。“阿鼻地狱”,地狱共有十八层,其中最大的地狱是阿鼻地狱。“无间”即无间地狱,是阿鼻地狱中的一种。无间地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受罪的时间没有间隙,没有一分一秒的停止;另一个意思是说房子有多大你的身体就有多大,把你挤住卡死,在这房间里无论是成千上万的人,还是一两个人,都是这样无间隙,挤得要死,就像在我们挤公共汽车一样,挤得透不过气来。果居无间的人,刚一死就到无间地狱里去了。

佛告诉阿难:十方诸佛不说虚妄之语。如果有人造了小乘四根本重罪或者大乘菩萨十重罪,瞬间就会堕到此方阿鼻地狱,辗转又入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世界所有无间地狱,无一不经历。虽然这个人犯了这么重的罪,但是如果他能在末法时期心生一念,把这个法门开示给后学,他所犯的重罪就会应念顿消,所造的地狱受苦之因也会转化,临命终时,能往生到安乐国土。因为一切业障皆由心造,心空障自消,所以说“了则业障本来空”。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他获得的福报要超过前面用七宝供养无量诸佛的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以至不可算数之倍。因为觉破他人的情见,即所谓自觉觉他,共同登上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这是无上福报。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洪福可比的,所谓洪福,就是地位高一些,收入多一些,生活得舒服一些,但是你生活得再好,也离不了生、老、病、死,到时候还是赤裸裸地去了,钞票再多,一分钱也带不走。只有研究佛法之后,明白了这个真理,明白了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而脱出这生死的圈套,这才是了义的大福报。你度众生的过程中,众生帮你成道,没有众生,你的习气改不了,福德也无由积累,决不能成佛的。所以时间因缘到了,就应该广布流通、广为宣传、广为详说,使他人也能觉破世间一切妄情,而超越世间、共证大道。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阿难,如果有众生能够读诵这部《楞严经》,持诵楞严咒,其功德即使我用无量劫的时间广为宣说也说不完。如果能依教修行,即可直证菩提,而不会受到邪魔外道的扰乱。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讲完这部经,四众弟子,即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和一切天、人、阿修罗,还有他方世界的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及初发心的大力鬼神,听佛开示了这个大乘圆顿法门,都欢喜得不得了,礼拜而去。

楞严一会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