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识二十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一卷,《大正藏》第31册,No.1590
二、《唯识二十论述记》,唐窥基法师造,一卷,《大正藏》第43册,No.1834
三、《解深密经》,唐玄奘法师译,五卷,《大正藏》第16册,No.0676
四、《摄论》,全称《摄大乘论本》,无著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三卷,《大正藏》第31册,No.1594
五、《摄大乘论世亲释》,世亲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十卷,《大正藏》第31册,No.1597
六、《摄大乘论无性释》,无性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十卷,《大正藏》第31册,No.1598
七、《成唯识论》,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十卷,《大正藏》第31册,No.1585
八、《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法师造,二十卷,《大正藏》第43册,No.1830
九、《成唯识宝生论》,护法菩萨造,唐义净法师译,五卷,《大正藏》第31册,No.1591
十、《大乘唯识论》,世亲菩萨造,陈天竺真谛法师译,一卷,《大正藏》第31册,No.1589
一一、《唯识论》,世亲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一卷,《大正藏》第31册,No.1588
一二、《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法师译,一百卷,《大正藏》第30册,No.1579
一三、《俱舍论》,全称《阿毘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三十卷,《大正藏》第29册,No.1558
一四、《俱舍论颂疏》,唐圆晖法师述,三十卷,《大正藏》第41册,No.1823
一五、《五藴论》,全称《大乘五藴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一卷,《大正藏》第31册,No.1612
一六、《杂集论》,全称《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安慧菩萨糅,玄奘法师译,十六卷,《大正藏》第31册,No.1606
一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唐窥基法师造,七卷,《大正藏》第45册,No.1861
一八、《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一卷,《大正藏》第32册,No.1630
一九、《因明大疏》,全称《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法师造,三卷,《大正藏》第44册,No.1840
一九、《观所缘缘论》,陈那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一卷,《大正藏》第31册,No.1642
二〇、《中论》,龙树菩萨造,青目释,姚秦鸠摩罗什译,四卷,《大正藏》第30册,No.1564
二十一、《辨中边论》,世亲菩萨造,唐玄奘法师译,三卷,《大正藏》第31册,No.1600
二十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本,彦悰笺,十卷,《大正藏》第50册,No.2053
二十三、《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出版
描述
[←1]
《摄大乘论》(玄奘法师译)卷一:「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曰: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
[←2]
《中论》卷四:「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3]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四:「论曰: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4]
分河饮水:《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卷一:「分河异帜:西域性相二宗分河饮水,异色立帜。」
《百法明门论论义》卷一:「及佛灭后,弘法菩萨解释教义,依唯心立性宗,依唯识立相宗,各竪门庭,甚至分河饮水。而性相二宗不能融通,非今日矣。」
[←5]
《众经目録》卷二:「唯识论一卷(唯识无境界十九纸),后魏世瞿昙留支译;唯识论一卷(修道不共他十一纸),陈世真谛译;唯识二十论一卷(九纸),唐世玄奘译。右三论同本异译。」
[←6]
见《俱舍论颂疏集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四年,二〇页。
[←7]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印度梵书,名为记论,其源无始,莫知作者。每于劫初,梵王先说,传授天人。以是梵王所说,故曰梵书。其言极广,有百万颂,即旧译云毗伽罗论者是也……此翻名为声明记论,以其广记诸法能诠,故名声明记论。昔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具百万颂。后至住劫之初,帝释复略为十万颂。其后北印度健驮罗国婆罗门睹罗邑波腻尼仙又略为八千颂,即今印度现行者是也。」
[←8]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和上(戒贤论师)昔患风病,每发,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乍发乍息,凡二十余载。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厌恶此身,欲不食取尽。于夜中梦三天人,一黄金色,二琉璃色,三白银色,形貌端正,仪服轻明,来问和上曰:『汝欲弃此身耶?经云:说身有苦,不说厌离于身。汝于过去曾作国王,多惚众生,故招此报。今宜观省宿愆,至诚忏悔,于苦安忍,勤宣经论,自当销灭。直尔厌身,苦终不尽。」「当依我语,显扬正法,瑜伽论等,遍及未闻,汝身即渐安隐,勿忧不差。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欲就汝学,汝可待教之。』法藏闻已,礼拜报曰:『敬依尊教。』言已不见。自尔已来,和上所苦瘳除。」
[←9]
玄奘法师以旧译《大般若经》零星不全,且多漏误,时徒众又「更请委翻」,乃决心重译。但此经卷帙浩繁,住在京师,每苦事务纷繁,不能专心译经,兼以近年疾病侵寻,体力衰迈,请求距离京师较近而僻静之玉华寺,致力译经,时年六十。玉华宫,在坊州宜君县北四里(今陕西省延安宜君县西南四十里处),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第二年二月完竣,永徽二年九月三日诏废玉华宫为寺,寺内有肃成殿、云光殿、明月殿、嘉寿殿、庆福殿、八桂亭诸名胜。
[←10]
命旌厥趣:命(窥基)阐扬其理趣。
[←11]
提训:亲提撕其耳,而教诲也。
[←12]
玄源见壅而无披:「玄源」指佛语本怀;菩萨深义,由此壅蔽而无法揭开。
[←13]
幽灵守昏而永翳:在沉沦中众生因此常处昏迷而不能明悟。
[←14]
见《俱舍论颂疏集注》卷二九,第一〇七一—一〇七二页。
[←15]
七处八会,谓说《华严经》也。此指晋译《六十华严》,若唐译《八十华严》有七处九会。
[←16]
三时教:《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如来设教随机所宜,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
法相宗所立有空中之三时教:一、第一时教,佛成道最初为破外道凡夫实我之执,说四大五藴等诸法之实有而明人我之为空无,四阿含等之小乘经是也。二、第二时教,佛复为破小乘众实法之执,说一切诸法皆空之理,即诸部之般若经是也。三、第三时教,佛更为并破菩萨之空执与小乘之有执,说心内之法非空,心外之法非有,而明非空非有之中道,深密、法华等之诸经是也。以前二时教,为佛说之方便,以第三时教,为佛说之真实。又:诠一切有之教为第一时教,诠空之教为第二时教,诠中之教为第三时教。详见《成唯识论了义灯》。
[←17]
《成唯识论》卷二:「有情本来种姓差别,不由无漏种子有无,但依有障无障建立。如《瑜伽》说:『于真如境,若有毕竟二种障者,立为不般涅槃法性。若有毕竟所知障种,非烦恼者,一分立为声闻种姓,一分立为独觉种姓。若无毕竟二种障者,即立彼为如来种姓。』」
[←18]
《金刚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9]
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等:《成唯识论》卷九:「法无碍解,即于能诠总持自在,于一名、句、字中,现一切名、句、字故……词无碍解,即于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于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
《成唯识论》卷二:「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
[←20]
《大般涅槃经》卷五(昙无谶译):「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卷一九:「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21]
《入楞伽经》卷二:「一阐提者,无涅槃性。何以故?于解脱中不生信心,不入涅槃。
[←22]
《成唯识论》卷九:「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23]
该师认为佛智有见无相,佛之见分亲了他心,名他心智。详见后文「丁七 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中的无漏他心智。
[←24]
《华严经》卷一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地论》卷八:「经曰: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论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
[←25]
《成唯识论疏抄》卷十二:「疏云:又经部师执无色心乃至故说三界唯心者。无色心者即是无体法。其无体法即名无体无实。此无法是心之所取。经部许无色界心亦缘无法。无法是能缘心之所法。恐此经部执此无法是心外别有故,今大乘云:此无法既名法,即此无法亦不离心。」
[←26]
见大正藏第四十三册,981页上26-28。
[←27]
《楞严经》卷五:「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漩澓,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月光童子)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屋中,了无所见。」
[←28]
《大乘唯识论》(陈真谛译):「于大乘中立三界唯有识。如经言:佛子,三界者唯有心,心、意、识等是总名,应知此心有相应法,唯言者为除色尘等。」
[←29]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
[←30]
《俱舍论颂疏》卷二四:净道沙门性者,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31]
《成唯识论述记》卷三:「论曰:了谓了别,即是行相,识以了别为行相故。述曰:此解行相。识自体分以了别为行相故。行相,见分也,类体亦然。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
[←32]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成唯识论证义》卷十:「问:妙观察智何位现起?答:由第六识因中分别我执续诸生死,故见道时,断分别障种,生空智果,方得现起;自见道后,即用此智,断尽俱生,名无学位,以二乘人不断所知,无法空智故。若菩萨于加行位终,初见道时,此智亦起,或从二地已上,入无漏观,及入灭尽定,此智皆起。若法空观智,菩萨见道时,断尽分别法执种,及断俱生一分法执,现起一分无分别智,从后二地,展转而上,除有漏观,生空智果,及入灭定,此智皆容现起。此上六七二智,因中皆转,非如镜智与成所作智,必解脱道方得转故。故曰: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33]
《俱舍论颂疏》卷二:「传说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余二。论云:如一足马名为无足,是故经中说无分别。自性分别者,体唯是寻。」另,有人认为「寻伺亦五识俱」,也有人认为「五识定无寻伺」,详见《成唯识论》。
[←34]
《摄大乘论无性释》卷一:「又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慈氏,于汝意云何?诸遍计所执中,非实有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依他起中,唯有名想施设言说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诸圆成实中,彼空无我性,为色非色?不也,世尊。慈氏,由此门故,应如是知,诸遍计所执性决定非有,诸依他起性,唯有名想施设言说,诸圆成实,空无我性,是真实有。」
[←35]
见《大乘唯识论》,陈真谛三藏译。
[←36]
大正藏作「此言现识,非谓此识,若说此识者,非此处亦生。然今且为处定比量,此识不生,例生比量,义准知。」
[←37]
通「少」。
[←38]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凡因明法,所能立中,若有简别,便无过失。若自比量以许言简,显自许之,无他随一等过;若他比量,汝执等言简,无违宗等失;若共比量等,以胜义言简,无违世间、自教等失。」
[←39]
在唯识宗论典中,「捺落迦」专指地狱器间,「那落迦」专指地狱有情。
[←40]
乌驳狗:《尔雅》云:驳,兽名,驳如马,倨牙,食虎豹。
[←41]
铁巂:《俱舍论》作铁嘴鸟,探啄有情眼睛、心肝,争竞而食。巂音「西」。
[←42]
大正藏作「等取刚铁树林刺等蠰狗咤虫」。蠰狗咤虫《俱舍论》作娘矩咤虫,嘴尖如针,钻皮破骨,咂食其髓。
[←43]
所立不成:喻有十过,此似同法喻过中之第二也。谓同喻虽与因法相合,而与宗法不合,从而失去助成作用之过失,如:声常(宗),无质碍故(因)如觉(喻)。觉有无质碍因法,然无宗法常住性,以一切觉皆无常故。
[←44]
《俱舍论》卷十一:「如彼颂言:心常怀忿毒,好集诸恶业,见他苦欣悦,死作琰魔卒。琰魔王使诸罗刹娑掷诸有情置地狱者,名琰魔卒,是实有情,非地狱中害有情者。故地狱卒,非实有情。」
[←45]
龙藏、大正藏都作「有熏习识,汝便不许有果转变」。
[←46]
川俚。
[←47]
《成唯识宝生论》卷三:「谓欲调伏一类有情,是故佛言有化生有情,是密意说也。谓彼断见所害有情,随自乐为者,无后世者,无善恶因果者,为欲洗除此之恶见,是故说心相续不断。心相续言显当生故。此死彼生,由斯理故,相续不断,说有化生,是为密意。离识之外,更无别我。」
[←48]
或断者,转识中前六识有间断,第七识灭尽定时断。或隐者,第七识无始以来一味任运而转,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转,谓转变生起,即知六识从根境生,待缘而起,故无主宰,不得自在,即无有我,以无根境,识不生起,生已还灭,不常住故。
[←49]
《俱舍论颂疏》卷九:「有业有异熟,作者不可得,谓能舍此藴,及能续余藴,唯除法假。法假谓何?依此有故彼有,依此生故彼生。广说缘起。解云:十二缘起假立于我,名为法假也。」
[←50]
八种者,谓我、有情、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者、数取趣、命者、生者(此说世间「我」种种相,合有八种也)。摩纳缚迦,译为儒耄,年少人、长者。《大日经疏》曰:「是毗纽天外道部类,正翻应为胜我。」
[←51]
《俱舍论颂疏》卷一:「论云: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藴等门,作三种说?颂曰:愚根乐三故,说藴处界三。释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为说藴等三门。愚有三者。或愚心所,总执为我,为说五藴。以五藴中,一藴是色,一藴是心,分心所法为受想行三藴,故说五藴,能破彼执。或唯愚色,总执为我,为说十二处。以十二处中,十处是色,唯意法非色,故说处门,能破彼执。或愚色心,总执为我,为说十八界。以十八界广说色心,十界是色,余八是心,故说界门,能破彼执。根亦三者,谓上中下根。上根聪利,说略便解,为开五藴;中根稍迟,说处方解;下根最钝,要须广说,故为谈界。乐亦三者,为乐略中及广文故,如其次第,说藴等三。」
[←52]
《成唯识论》卷四:「彼颂意说,世尊为成十二处故,说五识种为眼等根,五识相分为色等境。故眼等根即五识种。」《成唯识论述记》卷四:「自种生者,此师意说,见分、相分俱名自种。下准此释。自有三种:一因缘自,即见分种;二所缘缘自,即相分种(此二下文,并有自义);三增上缘自,能感五识之业种也。」
[←53]
《大乘唯识论》(陈真谛译):「识自种子生,显现起似尘,为成内外入,故佛说此二。此偈欲显何义?似尘识从自种子胜类变异生,是种子及似尘显现为似色识生方便门,故佛世尊次第说眼入色入,乃至似触识从自种子至变异差别生。是种子及似触显现为触识生方便门,故佛世尊说为身入及触入。」
[←54]
大正藏作「此种由境界等诸缘合已」。
[←55]
大正藏作「缘青黄等种种行相」。
[←56]
《成唯识论》卷四:「彼颂意言,异熟识上能生眼等色识种子,名色功能,说为五根,无别根等。种与色识常互为因,能熏与种,递为因故。」
《成唯识论述记》卷四:「彼观所缘颂中,意说第八识上有生眼等色识种子,不须分别见分、相分,但总言说,由现行识,变似色尘等,故说此识名为色识。即此种子,名眼等根,能生现识故。生色识故,名色功能。言内色根,非体是色,故说现识,名为色识。又见分识,变似色故,名为色识;或相分识,不离色故,名为色识。或相分名色,见分名识,此二种同故,名色识种子。」
[←57]
十二处教:经说眼根不坏,色境现前,作意正起,有眼识生;乃至意根不坏,法境现前,作意正起,有意识生。
[←58]
法无我:中观宗主张一切法无自性;此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此二宗之不同处。
[←59]
《大智度论》卷五四:「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
[←60]
鼠唧鸟空:《四教仪集解》卷三:「我等愚辈,纔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我等』下牒计,重斥鼠唧鸟空者,斥其闇证,不达谛理,谬说即名,何殊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空声无旨,岂得滥同空空三昧。是以天台约理即一法叵存,约修则万行圆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若得此意,闻众怪说,情虑坥然,圆顿妙乘,投心有地,良由了知本性空寂,故修众行无有滞焉。」
[←61]
《光记》卷十二:「七极微为一微量,微显细聚,梵云阿耨,此名微。眼见色中,最微细也,应知但为天眼、轮王眼、后有菩萨眼所见。」
[←62]
和集:《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此第四,叙众贤论师新萨婆多义,为前非破色等法。极微是缘非所缘,以五识上无彼相故,便救之言:其五识上,亦有极微相。色等虽有多相,一分是现量境,此诸极微,共和集时,展转相资,各有粗相生。如阿拏色七极微相资,皆有阿耨色许大微相。如经部师阿耨色是假法,萨婆多云彼和合故,非五识境,五识必依实法生故。今者所说,此相相资,各别极微,能生五识。一处相近名和,不为一体名集。即是相近,体各别故,是实法故,有力生识;以相粗故,识有此相。故所缘缘理具足有。」
[←63]
眼根等,五识不取:《成唯识论》卷一:「然眼等根,非现量得,以能发识,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虽第八识缘,及如来等缘,是现量得,世不共信,余散心中,无现量得……此非他心及凡六识现量所得,唯除如来。」
[←64]
非形别故别,形别非实故:非形别故,觉彼瓶等之识上有差别相,形别唯在瓶等假法上有,非极微上有形别故,五识不缘假法故。
[←65]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极微等者,是相似义,且如俱以一俱胝极微作瓶瓯,瓶瓯应无别,以极微头数相资等故,今既瓶瓯,二相各别,故知不是相资量等为五识缘……彼若救言:此瓶瓯等,微量既齐,相资相应等,但由行位不同,遂令见别……今难之云:共和集位,一一极微应舍根本极微圆相,行位既别,相资亦殊,即是极微失本圆相……极微本是团圆之相,今既不尔,故失本相。由此又解,既无方分,如何行位,令其相别,相别唯在假瓶等上,非极微故。此亦非由行位异,令见异也。」
[←66]
江西本无「理趣」二字,今依大正藏增入。
[←67]
今以理通,令有方分:大正藏作「今以理逼,合有方分」。
[←68]
第三难,外境是一,象于其中,应至全境,无不到处,境是一故,无有此至彼不至之差别,马亦如是。如是则象所至境,亦马所至,于一境处,象马相融,和合成为一体,不可辨别此象马等之差别。
[←69]
《俱舍论颂疏》卷一七:「从此大文第二,释业道名。论云:如是已辨十业道相,依何义名业道?颂曰: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释曰:此中三唯道者,此十业道中,贪等三唯道也。业之道故,立业道名。谓贪等相应思,说名为业,以彼贪等转故思转,彼贪等行故思行,如彼贪等势力,而思有造作故,故贪等三,与思为道。七业亦道故者,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故,由等起思,托身语转,故身语七,思所游履,亦业之道,故前七业,业之道故,立业道名。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故名业业。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业道名同,而一业为余业,一道为余道。犹如世间,车牛名同,而一车牛名为余车牛故。于典籍中,如言识住。虽四识住,性类不同,识住名同,而一识住名为余识住故。离杀等七,无贪等三,立业道名,类前应释。」
[←70]
粗物细物,量应平等,以粗细物体,俱遍所依境故,如众灯光同满一堂。
[←71]
《成唯识论》卷七。
[←72]
通「楷」。
[←73]
现量:现前、现在、显现,三义名现。《入正理论》曰:「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名言)种(种类)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理门论》曰:「由不共缘,现现别转,故名现量。」《因明大疏》曰:「能缘行相,不动不摇,因循照境,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
[←74]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德有二十四种:一色、二味、三香、四触、五数、六量、七别性、八合、九离、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觉、十三乐、十四苦、十五欲、十六瞋、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闰、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
[←75]
十一根者,谓五知根(眼、耳、鼻、舌、皮)、五作业根(语具、手、足、小便处、大便处)、心根。(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76]
颇,疑为「破」。
[←77]
《大乘唯识论》(真谛译):证智如梦中,是时如证智,是时不见尘,云何尘可证。如说似尘识,从此生忆持。」
[←78]
如:疑误,似应作「知」。即颂「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中「知」字。
[←79]
《俱舍论颂疏》卷十:「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释曰:上句标,下句释。谓诸圣人名正性定聚,造五无间者名邪性定聚,自余凡夫名不定性聚。颂言余者,正邪定余,即无间外余凡夫也。」
[←80]
释:(江西校勘本)原作「识」,今依大正藏本改为「释」。
[←81]
拏:大正藏作「那」。
[←82]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二:「又六根清净者,于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诸根互用此义应知。」
[←83]
前破经部极微和合成外境,曰:「然观所缘论破经部师言:色等和合,于眼识等上有彼相故,设作所缘,以粗显故,识现相故;然无缘义,无实体故;如眼错乱,见第二月,彼无实体,不能生故。遂立量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
[←84]
知:江西本作「起」,今依大正藏作「知」。
[←85]
议:大正藏脚注有作「证」及「成」,依前文疑应作「识」。
[←86]
能渐伏断:《成唯识论》卷九作「能渐伏除」。又云:「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87]
《成唯识论》卷九:「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