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境性,名之为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缘望果疎,故次明定。又前明智品,是能依定果,此明定品,智所依因故。
「定品」大要,首先是解释这一品的名字。什么叫「定」?「心一境性,名之为定」,就是三摩地。「此品广明」,所以叫「分别定品」。「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前面「序」中讲过,缘对果来说,要疏一点;因对果来说,要亲一点。所以先说因——「智品」,后说缘——「定品」。「又前明「智品」,是能依定果,此明「定品」,智所依因」,前面的「智品」跟「定品」有什么关系呢?定的果就是智,智是能依;智的因是定,定是所依。所依就是因,能依就是果,这是持业释。不单「贤圣品」是果,「智品」「定品」是它的因缘,同时「智品」「定品」两个也有因果的关系,智是果,定是因,定能生智故。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是老生常谈了。
甲一 所依诸定
乙一 定名差别
泛论定名,总有三种: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谓平等持心,于一境转,通定散,通三性,唯属有心。
第一,「三摩地」,是梵语,汉语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心平等地持心,在一个境上转,就是一个境界里生起来,不东缘西缘,就是心一境性。心「平等」就是离开高举的掉、离开沉没的沉,没有高低。三摩地是心所法之一的三摩地心所。「通定散」,定心有,散心也有。入定之后,三摩地的心可以延续下去,等流下去,不散失;在专心一致的时候,虽然没有入定,也叫三摩地,所以定心、散心都有。「通三性」,只要心专一的时候,都叫三摩地,善的、恶的、无记的都会有,而真正的定是善性的。「唯属有心」,决定是有心的,不通无心的。
梵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故。若无心,约定中大种平等,亦名等至。
第二,「三摩钵底」,它叫等至。「等」就是已离开沉掉,平等了。「至」就是到了,到达定,到定里去了。平等地到这个定,叫等至。三摩钵底「通有心无心」。
假使有心的等至,离开沉掉平等地到那个定,是离开沉掉的心的平等。假使无心的等至,例如无想等至、灭尽定,身体还有,入定之后,四大种平等,四个大种是很平的、很调伏的,没有偏正的,这叫等至。等至,只有定心有,散心没有。
梵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谓能引起此定名引。
第三,「三摩呬多」,就是等引。「谓能引起此定名引」,能够平等地引到定里去,有引生功德的意思,定里能够産生很多的功德。这是有心定,无心定不能叫等引。无想定、灭尽定只能叫等至,不能叫等引。等引是属于定中的,散心没有。知道了这三个名相,对我们以后看经书有好处。
定共有几种?「四静虑」「四无色」,这是八个等持,各有两种。一种是「生静虑,生无色」,就是果报,修色界定就生到色界的十六层天或者十七层天;修无色定,就生到无色界的四个处。这在「世间品」已讲过。
另一种是「定静虑,定无色」,这是因上的定,不是果报上生的静虑无色。定静虑、定无色的体是善性的心一境性——三摩地,以善的等持为它的自性。
乙二 四静虑
颂: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什么叫静虑?「由定寂静」,定是止,止就是把一切妄想的心都寂静下去,心能寂静,不打妄想。「慧能审虑」,能考虑问题,「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果)」,定是因,生慧是果,「从用及果立名」,静虑这两个字,因果都包在里面,从因、从果安立名字叫静虑,静就是定,虑就是慧。所以,从名字上看,静虑包括定慧,就是止观均等。
「出体」,体是什么?四个静虑体,「以善等持为自性」。等持就是三摩地,就是三摩地心所,是大地法裏的一个。「五藴为体」:有心王、心所,心所是除了三摩地之外的相应心所;还有其他的得、非得等等;还有定共戒,是无表色,属于色藴。所以,它的这些助伴加起来,五个藴都有。
为什么色界的定、等持叫静虑?而无色界的,不叫静虑?色界的定有四个殊胜,才能叫静虑。第一个殊胜,「诸等持内,唯此四种,摄十八支」,只有四个静虑有十八支,其他等持都没有。第二个殊胜,「止观均行,最能审虑」,这四个定是止和观平均的——止观双运,最能审虑,慧的力量最强。第三个殊胜,叫「现法乐住」,现前能够享受法乐。第四,「名乐通行」,因为止观均等,任运而转,摄十八支,所以叫乐通行。色界定有这四个殊胜,叫静虑。其他的定没有这几个条件,就不能叫静虑。
四种静虑,它们的差别非常有规律性,可以用有无伺喜乐三个支来分别。第一个静虑具伺喜乐。寻伺喜乐定,除了中间禅没有寻,其他定有伺决定有寻,所以用伺喜乐,非常善巧。初静虑包含了中间定,都有伺、有喜、有乐;第二静虑,无寻无伺,有喜有乐,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单是一个三禅的乐;第四静虑,乐也没有了,更没有寻伺喜,是舍念清净。
用伺喜乐来分别四个禅定,是个很善巧的方法。第一个静虑,伺喜乐都全的。第二静虑,伺去掉,有喜乐。第三静虑,伺喜两个都没有,单是有乐。第四个静虑,伺喜乐全部没有。以这三个支的有无来分判四个静虑。这是「差别四种」。
乙三 四无色
颂:无色亦如是 四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什么叫无色?因为没有物质的色,所以叫无色。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名字。因为无色界没有色藴,定共戒就没有了。而其他的心王、心所、不相应行,受想二藴,当然都会有。它的体,如果严格地说,是善的心一境性,善的三摩地心所法。如果助伴都算进去,就是受想行识四个藴。
无色界到底有没有色藴?这是有辩论的,《颂疏》没讲,《俱舍论》里有广辩。有些经里说,佛涅槃的时候,无色界的天人流泪,就像春天的毛毛雨一样。那就是说也有色法。有的说粗色没有,细色是有的。但有部说,无色界是没有色的。
无色界也有四个差别。「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这个「生」很费解,什么是「生」?有两个解释,第一是染污的法叫生,第二是受生。「离空处生,立识无边处」,离开空无边处的生,立识无边。「离识处生,立无所有处」,离开识无边处的生,立无所有。「离无所有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离开无所有处,既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所以叫非想非非想。前三种差别是「从加行立名」。第四种是「当体立名」。
四无色名处者,是受生处,又外道执彼为涅槃,为破彼故,立受生处。
此四无色皆言处者,以是诸有生长处故。(《正理》卷七七)
为什么四个无色定都加个「处」?这是有一定涵义的。处,有两种解释:一是受生处,一是生长处,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外道执著上界的无色定没有身体,以为就是解脱涅槃。佛就指明,这还是受生或生长的地方,并不是解脱的地方。还没有解脱,所以叫「处」。
乙四 八等至
颂: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著 无漏谓出世
这里讲的等至,和前面的三摩地,有一点差别,是专门讲定中的事情。经上一共有八个等至,论把经上的名相都解释了一下。
什么叫八等至?就是四静虑、四无色。四静虑包括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四无色包括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前七个等至,每个又有三种,「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通无漏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的等至,只有「味等至」「净等至」,不通无漏。无漏是有力量的,要断烦恼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心很微弱,它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不通无漏。
有漏的定有两种,一种味等至,是染污的;一种净等至,是善的有漏的。
什么叫「味等至」?「谓爱能味著,定与爱相应故名味定」。爱就是贪,贪就是味著的意思。跟贪相应的定,叫做味等至。这个定是染污的,虽然是染污的,有贪相应,心也可以安住不动。烦恼里只有贪心可以使心静下来,不动。其他的烦恼,躁动的,像瞋心发的时候,心里乱得很。妒嫉心起来,思想也不会静下来。父母交会的时候,就有婬光,有光明出来。中阴身一见那个光,有缘的马上就去投生。这就证明贪心有定的功能。贪跟定能够相应,叫味等至。但这是染污的定,要退的。
「净等至」,世间的善定,与无贪、无瞋等等白的净法(善法)相应,与有漏的善法相应的定叫净等至。也就是前面染污定所贪著的那个定。净等至灭掉之后,味等至就生起来,生起这个贪。他贪什么?就贪这个味道。定里边本来是很寂静,但是不要贪这个,不要贪才能够往上进。如果一起贪心,净的静虑就会失掉,就退到味等至。味等至再退下去,整个禅定都会失掉。
「无漏等至」就厉害了,出世的定,是爱缘不到的。爱只能缘有漏的、三界的东西,贪心只能缘三界。无漏的东西,烦恼不随增的,烦恼对它起不了作用。所以,「非所味著」,也不能産生味等至。只有净等至能産生味等至,贪著这个味道。在菩萨戒里,贪著禅味就犯一条戒。禅的味道不能贪。贪心都是不好的。一贪禅,禅会失掉;一贪财,财会变少。慷慨布施,反而增加福报。所以贪不是一个好东西,越是贪越是少。劫初时的人贪地味,慢慢地味没有了;后来贪地饼,地饼没有了;贪藤林,藤林没有;又贪自然香稻,现在我们要拼命地辛辛苦苦地种,种出来的稻子还是不太好吃。总之,贪到后来,都是越贪越少。无漏等至就没有这些毛病,所以是出世的。
八个等至又分了三种,一种是贪爱相应的味等至,染污的;一种是净等至,有漏善的定。它是不能贪著的,一起贪心,净等至就变味等至,慢慢地烦恼增长,就会退定;无漏等至不受爱的影响,无漏是非随增的,烦恼不能随增。
乙五 静虑支
颂: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静虑支有十八,体是十一个。初静虑有五支:寻、伺、喜、乐、定。定就是等持,每个禅都有。二静虑有四支:喜、乐、内等净、定。二禅是无寻无伺,寻伺没有了。内等净是二禅特殊的一支。
为什么二禅里有内等净?什么是内等净?由喜産生的清净的、殊胜的、增上的信心(信心必定依大喜生的)。二禅有最殊胜的喜,初禅的喜固然是好,超过欲界,但是二禅的喜又超过初禅,到三禅,就没有喜(因为喜是冲动的,三禅不要),只有乐了。所以,二禅的喜最殊胜。而我们起清净的信心,一定要有最大的喜,二禅最适合,所以二禅里有内等净。信心生起来,极大的喜才能生起,这是互相推动的,起了信心之后,也会産生极大的欢喜心。有人得了法乐——于法上得了什么,会生大欢喜,或者开悟之后,就生欢喜,得了初禅定,见道了,这是欢喜地,是最欢喜的。信心和喜两个是相连的,要生起信心,要有大喜,同时,信心要有大喜才生得出来。
内等净:颂「内净即信根」者,谓若证得第二静虑,则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名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
《俱舍颂》对内等净的解释:「内净即信根」,内净就是信根,信有清净相,跟净水珠一样,可以把脏的东西沉下去。信可以使不信的染法沉淀下去,使心清净。
初禅「离生喜乐」,离开欲界的染污,得到定里的喜乐,确定欲界散心的染污是可以离的。但是,对定中的染污是不是能离,还不确定。二禅得到「定生喜乐」,这时候生的喜,是特别的、很殊胜的喜,「于定地亦可离中,有深信生」,二禅时生起了很深的信心,相信定地的染污也可以离,比初禅要高一层,这叫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净名」,信把不信的染法沉下去,清净了,所以叫净。
什么是「离外」?初禅,有寻有伺,还有眼耳身三个识,可以向外攀缘。(鼻、舌二识没有,因为没有段食。)二禅以后,无寻无伺,就是向内,离开外面的攀缘,叫「离外」。「均流」就是在内心里,平等地等流。「离外、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心是清净相,又是向内,不向外的,平均地等流,叫内等净。
第三禅又有五支:行舍、正念、正慧、乐受、定。行舍是心所法。轻安对治昏沉,行舍对治掉举,把掉举心平下来,叫行舍。三禅把初、二禅冲动的喜舍掉了,只有乐,三禅的乐不是轻安乐,是心里的乐。前面讲过,本来身悦叫乐,第三禅是特殊的,最寂静的心悦叫乐。
第四禅只有四支:行舍、正念、非苦乐受、定。非苦乐受是特殊的,就是舍受。行舍和正念在第四禅里叫行舍清净、舍念清净。下面解释一些问题。
行舍、轻安,互相覆蔽,若处有一,第二便无。轻安治沉,其相飘举,行舍治掉,其相寂止,故安与舍,互相覆蔽。(《正理》卷七七)
第三定舍极喜,第四定舍极乐,故立行舍,初二不立行舍,故立轻安。
三禅把二禅最殊胜的喜舍掉,「舍极喜」,属于行舍。第四禅也有行舍,但不是舍喜,是舍三禅最胜的乐。所以这两个禅都有行舍。初、二禅为什么没有行舍?它有轻安乐,就不要行舍。所以初、二禅没有行舍,是立轻安代替的;三禅舍了二禅的喜,所以要特别强调它是舍;第四禅,舍掉最乐的三禅的乐,也特别强调,要立行舍这支。
第三定有乐受,为耽此乐,不欣上地,对治此故,立正慧支。
为什么三禅定有个正慧?就是怕三禅的乐太殊胜而爱著,不想往上进。为对治这个心,不要贪乐受,不要贪禅味,所以特别要安一个正慧。其他的几个禅定没有这么殊胜的乐,就不需要安这个支。
第三定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若第四定为第三定胜乐留碍,由为下地,所留难故,于自地染,不能出离。是故世尊,劝住正念。
三禅要离开二禅,二禅的喜对他是阻碍;四禅要离开三禅的乐,三禅的乐吸引力很强,也是个留碍。佛在三禅、四禅安立正念支,就是要你提起正念。三禅,不要为二禅的喜所漂溺,不要贪著那个喜,否则上不来了;四禅,也不要为三禅的乐所留碍,否则上不去了。所以三禅、四禅要安正念支。
又三地由离喜故,念慧名正,四地离八灾患,舍念得清净名。(八灾患谓寻、伺、忧、苦、喜、乐、出息、入息。)
为什么叫正?第三禅「由离喜故」,因为念、慧就是离开二禅的喜,离开喜是对的,所以念慧叫正。第四禅「离八灾患,舍念得清净名」,为什么第四禅行舍和正念都叫清净?因为第四禅离开八个灾患。
颂: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四个禅定十八支,归纳起来有十一个体,就是十一个东西。寻、伺、喜、乐、内等净,行舍、正念、正慧、乐、非苦乐(舍)受,十个。加一个等持,一共十一个。十八个禅支,体是十一个。
颂: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 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
佛为第四禅安一个名字叫「不动」,很多论师从各方面找依据来证明,为什么佛称第四禅为不动?大部分人说,因为没有八个灾患——寻、伺、忧、苦、喜、乐,出、入息。这八个灾患的动摇都没有了,叫不动。没有寻伺,火灾到不了;没有喜乐,水灾到不了;没有出入息,风灾也到不了。内灾、外灾都没有了。因为没有这八个灾患的动摇,所以佛世尊称第四禅为不动。
另外有些论师的解释是:「第四静虑,如密室灯,照而无动。」以前的灯,都是蜡烛,蜡烛放在风里,要摇动,照不清楚。密室就是封闭的房间,没有空气流动,烛火一动也不动。不动,才能照得清楚。所以第四禅慧的力量最强,这个定里的慧,和密室的灯一样,照得很清楚,不摇动。就是因为不摇动,才照得很清楚。那是从修行的慧的功能上说,好像密室灯一样,照而不动。所以第四禅叫不动。这两种说法都对,都是我们采用的。
第四禅叫「不动」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第四禅里,寻伺、忧苦、喜乐、出入息这些粗重的东西都没有了,这八个是内灾:寻伺是火灾的内灾;喜乐是水灾的内灾;出息、入息是风灾的内灾。第二个,第四静虑的慧特别厉害,好比是密室的灯,极亮,不动,能照。从密室的灯照而不动的比喻来说,叫不动。一般成佛,前面说的边际定,都靠第四静虑。第四静虑的慧能力最大,所以叫不动。这两个原因都很重要,学习经、论时经常会碰到。
乙六 三等持
颂: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 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
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
三等持通有漏、无漏。有漏的,就是世间的空、无相、无愿这三个等持;无漏的,就是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这让我们联想到寺院的三门——正门、左右两个门,无论你从正门、旁门进去,都能进到大雄宝殿。同样的,从空、无相、无愿任一解脱门进去,都能够达到解脱涅槃。有很多人错写成「山门」,以为庙总在山上,山上的门,那是个误会。
佛教里经常提起的,空、无相、无愿,就是指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
第一,「空三摩地」?「谓空、非我,相应等持」,这个定是和空、无我这两个行相相应的。空是空「我所」,屋子里没有东西就叫空。没有我所叫空;直接否定「我」的,叫非我,或者叫无我。所以空是空我所,非我是空我,总的来说都是空。所以这两个行相都叫空三摩地。修这个定的时候,把我、我所都空掉,当然会达到涅槃,这是一个解脱门。
第二,「无相三摩地」,没有相。《金刚经》的实相无相,就是这个无相。无相不是没有相,是没有世间的相。世间十相:色声香味触、男女、生异灭,这十个相代表世间的一切相。「涅槃离十相」,涅槃里这十个相都没有,叫无相,并不是说什么相都没有。无相还是一个相——没有这十种相的,叫无相。跟没有这十个相相应的定,叫无相三摩地,「缘灭谛四种行相」——灭净妙离,灭净妙离就是世间的那些行相都没有了。无相三摩地是个解脱门,缘灭谛。
第三,「无愿三摩地」,有的译为「无作三摩地」,「作」跟「愿」一样,都是行动,要希求。「谓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的三摩地。这些都是配四个谛的。空三摩地是苦谛的两个行相:空、非我。无相三摩地,是灭谛的四个行相:灭净妙离。无愿三摩地,就是除了空三摩地的两个行相、无相三摩地的四个行相之外,其余的行相:苦谛的非常、苦,集谛的因、集、生、缘,道谛的道、如、行、出,都归纳于无愿三摩地。
为什么叫无愿?苦谛的非常、苦,集谛的因、集、生、缘都是有漏法,是五取藴,可厌患的,所以舍掉不要,叫无愿,因为不会发愿要一个不好的东西。道谛是好的,要修的,为什么也是无愿?《金刚经》说,道谛「如筏喻者」,像船一样,过河的时候固然要,过河之后就非要舍掉它不可。如果不舍掉,就不能前进,所以也要无愿。道也不能执著,也要舍。最明显的就是走路,左脚踩在地上,右脚一定要离开地,往前迈过去,这才能向前进一步。这一步踏稳了,第二步就把左脚提起来,离开原来的地方,再往前。假使不舍掉原来踏的地,就不能得到前面的境界。又如「八识转四智」,八个识如果不舍掉,四个智也转不起来。转依要舍掉一点转一点,等到全部转过来了,就成了智慧了。这些都是要舍掉的。
「故缘彼谛,得无愿名」,所以这些都要舍掉的,缘它的时候,就叫无愿三摩地。不是永远要执著的,无愿,一个是可厌患的不要,一个是过了河之后也不要,叫无愿三摩地。
三个三摩地都通有漏、无漏。「净」,净的空、无相、无愿,就是世间善的等持(有漏的)。世间的等持是好的等持,但是不能进入解脱。无漏的三等持,就是三解脱门。无漏的三等持为什么叫三解脱门?因为这些出世间的等持,是能为解脱涅槃作入门的。学了这些之后,我们对三门的概念再也不会模糊了。这是三个等持,很重要。
乙七 四等持
颂: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 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 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
「四等持」,很多经论里经常提起,很强调它的重要性。
第一,「现法乐住」,「谓住现前法乐」,现前享受法乐,叫现法乐住。我们经常提到的乐通行,有现法乐住。「由修诸善(净及无漏)静虑得故」,一定要修善的静虑,或者是世间的善静虑,或者是无漏的善静虑,才能得到现法乐住,如果不修这个,不会有现法乐住。这裏的「净」是有漏的善,大家记住。前面讲的净等至就是有漏的善。净,有的时候指的是无漏。
第二,「殊胜知见」,知见就是清净的眼识相应的慧心所,是由修殊胜的净天眼得到的。得了殊胜天眼之后,就得到殊胜知见。这个殊胜的天眼,十方、内外、粗细、黑暗或明亮,都能看到。
第三,「胜分别慧」,殊胜的、能分别一切法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哪里来的?「由修三界诸加行善及无漏善得」,修了加行的善,得到闻思修所成慧,乃至修无漏的善得到无漏的慧,这些都是「胜分别慧」。加行善是从闻思修所成的。
第四,「诸漏永尽」,金刚喻定得到,断掉最后有顶第九品的烦恼,一切烦恼永远地灭尽,不会再生起来。
这四个殊胜的等持,是修了有漏的善,或者是无漏的善的静虑,然后得到的。在经里边经常见到的,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下。
甲二 能依功德
乙一 四无量
颂:无量有四种 对治瞋等故 慈悲无瞋性 喜喜舍无贪
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
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
无量:无量有情为所缘故,引无量福故,感无量果故。
《婆沙》有三释,一云对治无量戏论烦恼故,二云对治无量放逸烦恼故,三云如是四种是诸贤圣广游戏处,故名无量。(《麟记》卷二九)
「无量有四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什么叫无量?「无量者,无量有情为所缘故」,所缘的有情无量。所缘的境是欲界的无量有情;「引无量福故」,既然对无量的众生起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当然引生无量的福报,这是福业;既然有无量的福业,当然感无量的果报,这是异熟果。
《大毗婆沙》对无量有三个解释。第一,「对治无量戏论烦恼」,戏论烦恼,就是一切法本来没有的,执有,等等的戏论;第二,「对治无量放逸烦恼」,修四无量可以对治放逸;第三,「如是四种,是诸贤圣广游戏处」,慈悲喜舍四种无量,是一切的圣贤经常要游戏的地方,很多的圣者经常去行走这些三摩地——游戏三昧,他们经常在那里做慈悲喜舍的事情。
为什么要有四种无量?「对治瞋等」,对治欲界的贪、瞋,还有害、妒忌这些不同的烦恼的,就是四个无量。
慈无量——与乐,给一切有情快乐,使他们快乐的事情尽量做。对治瞋。
悲无量——拔苦,为正在受苦的一切有情拔除苦。乐受(坏苦)、行苦就不管了。悲和大悲是有差别的。大悲缘三界一切有情,悲无量只缘欲界的有情。悲无量对治害,害是小烦恼地法的一个心所,害就是加害人家。不但不加害,还要把苦拔掉,所以是对治害心所。
喜无量——欣慰,人家有好处,很高兴,随喜。对治不欣慰(妒忌)。
舍无量——怨亲平等,怨的亲的都一样地对待,怨的不瞋,亲的也不贪。没有贪,没有瞋,对治欲界的贪、瞋。
四无量依什么禅定修?喜无量只依初禅、二禅修。这两个禅有喜,离开这两个禅就没有喜了,所以喜无量是依初禅、二禅安立的;慈无量、悲无量、舍无量,所依的禅定是一样的,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依六个定可以修:未至、中间、四静虑。第二种说法,未到地定不能修,由中间、四静虑五种定修。第三种说法,十种都能修。欲界地也能修,就单是观,没有得定的也能观。四静虑、四个近分,加上欲界、中间定,共十种。但是总的来说,都是色界定,无色界的定都不能修。「普缘欲界一切有情」,四无量所缘范围只是欲界的。
哪些有情能够修四无量心?「人起非余」,只有人能修。其余的天不能修,傍生更不要说了。所以我们做了人也值得骄傲,很多法只有人能修起来,很多教法只有人能听到。到天上去入了很深的定,佛在说法都不知道。只有人间,虽然苦很多,但是对法上的利益也很大。能够起四无量心的,也是人间。当然也要有人教,没有人教,你不晓得佛教,不能修了。
四无量有一定的联系,「随得一时,必成三种」,修成一种,其余三种都一起成就。也就是说,如果四个无量的障碍、对治法没有全部去掉,一种也修不成就。不要认为可以占便宜,我只要修其中一种,就四种都成就了。实际上,其余三种的加行没有,一种也是成就不了的。所以这四个是有连贯性的,修一个成就,其余三个一定成就;如果其中有一个不成就,其余三个也都成就不了。这个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舍没有,怎么能够慈悲?舍心没有,不平等,根本不能对一切有情起慈心、悲心。如果悲心都没有,怎么喜得起来?假使你只修舍无量,只对治欲界的贪瞋,妒忌、害不管它,那也不行。这四个本来有连贯性。所以,四无量心成就其中一种,必成就其余三种。
乙二 八解脱
颂: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 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
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 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
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 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
「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是一个体系,有连贯性的。先说八个解脱。
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想」,就是自己内身有色想的贪,为除这个贪,观外色的不净,「青瘀等色」,就是九想观、白骨观。「令贪不起」,使自己的贪心不起,「故名解脱」。就是说自己心里有贪心,要除贪心,怎么办呢?观外边的不净相,青瘀等色,令贪心不起,就是解脱贪心,所以叫解脱。
第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于内身无色想贪」,色想的贪心已经除掉了,虽然除掉,但是恐怕不坚固,恐怕要泛起来,「为坚牢故」,再「观外不净」,还是观「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即使贪心已经除了,也要观。很多人说:「我是不怕的,我到那里去会保险的。」你怎么能说保险?没有得三果,男女的欲贪是没有拔根的,随时会犯。这些大话是不能说的。贪心没有除掉,以为除掉了。烦恼起来了,根本不坚固。即使真的除掉了,还要观,把它坚固起来。前面两个解脱都是依初禅、二禅修的。
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个厉害了,没有第四禅修不起。什么是「净解脱身作证」?「谓观净色,令贪不起」,观不净色,贪不起,那不稀奇。已经过了第二阶段,心已经巩固了,但这仅仅是观不净色,真的净色来,靠不靠得住?要净色来考验,观最清净的色、好的色,贪欲也不起,这才叫净解脱。什么叫观净色?「显观转胜」,观不净,观了之后,令贪不起,这是天然的。不净的东西,谁会贪?当然可以除。现在观净的,也要不贪,这就难了,所以要第四禅才行。这个观是转胜,本来是观不净的,现在更高一层,观净的,看了也要不起贪心。「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唯依第四静虑起」,为什么?「离八灾患,心澄净故」,心最净,密室灯,力量最大,所以才能观第三净解脱。
这三个解脱,「唯依欲界可见色处为境」,观的境都是欲界可见的色。初二境是观可憎的境,就是不净的境,看了讨厌的,恶心的。第三个境是可爱的境,是净色,观净的,也要不贪,所以说第三个才难。这三个解脱都是无贪为体,性都是无贪。假使加助伴,「若并助伴,皆五藴性」。因为有定共戒,所以有无表色这个色藴,另外有心王、心所,还有不相应行,色受想行识五个藴都有——五藴为性。
问:行者何缘,修净解脱?答:为欲令欣,修净解脱,前观不净,令心沉戚,今修净观,策发令欣。或为审知自堪能故,谓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
「行者何缘,修净解脱」,为什么要修净解脱身作证?「答:为欲令欣,修净解脱。」第一个原因,只修不净,心就沉下去了,好像心灰意懒的,什么都好像不行了。这里是指真正修好了之后,把心举起来,修这个解脱。这要经过前两个阶段。「前观不净,令心沉戚」,前面尽观不净的,白骨或九想,心沉下去,一直不高兴,都是脏东西,不能令人高兴。现在要修净的观,「策发令欣」,一味这样沉下去不好,现在要换一个,观净的,把心抬起来。这是一个原因。这当然要有一定的水平,要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人才能修。没有水平的人,一抬,糟糕,电视一看,心都鼓起来,犯戒去了。
第二个原因,「或为审知自堪能故」,看看自己到底能力够不够。「前所修不净解脱,为成不成」,前面修的不净的解脱,到底成功没有。「若观净相,烦恼不起,彼方成故」,看了不净的相烦恼不起,还不敢保证修成。观净相,贪心还是不起,那就肯定修成了,贪这个烦恼已经解脱了。那就是说,修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主要是检查自己,前面那个解脱到底成功了没有。
要解脱,首先从观不净下手,使贪心解脱。然后使它巩固、坚定。这个第三解脱就是要考验你,是不是真的解脱了。佛在菩提道场,魔就考验他,三个魔女在佛面前大跳裸体舞,具体实际地考验他到底解脱没有?真的解脱了,就没有问题。所以要成佛,什么考验都要经过。修行就是自己考验自己。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太沉没的时候,抬高一点。宝光寺一个学生,他太沉没了,修得有点心灰意懒的,什么都不想干。能不能叫他换成修净观?絶对不能。最多是换数息观,这要注意。假使不适合修不净观修,那就修数息观,这是可以的,但不能修净观。有的人说,我天天想白骨,太讨厌,恶心得很,一想起来就要呕吐。去看电视,看看好看的。这要不得,这就不是对治法了,因为水平还不够的。
次四个,即第四、五、六、七解脱,「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解脱的是什么?「各能弃舍下地贪故,名为解脱」,解脱贪。空无边处弃舍了四禅的贪,四禅的染污,叫解脱;识无边处弃舍了空无边处的染污,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都一样,把它下地的贪、染污除掉,叫解脱。
欲界的色贪最难除,所以要说三个解脱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把贪心除掉;一个是除掉之后巩固;巩固了,再观净的,也不生贪。这样锻炼之后才保险。第三个解脱要依第四禅修。假使是无漏的定,初禅就是阿那含。
后面四个无色界的解脱,就是解脱下地的。「各缘自地上地苦集灭谛,及缘九地类智品道为所缘境」,每一个解脱所观的境,观自地和它的上地,假使空无边处是自地,识无边处就是它的上地。观它的什么?观自地、上地的苦集灭三个谛。道谛是无漏法,通九地。所以说它不为三界九地所限的。无漏的九地跟有漏的三界九地不一样,未至、中间、四禅、下三无色,这是无漏九地。九地的类智品道,这是道谛。所缘的境,苦集灭是自地、上地的,道谛就是九地的类智品。「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及与虚空,为所缘境」。这些非择灭、虚空,无为法,也可以做他的境。修的时候就是缘这些东西。「以善定为体」,体是善的三摩地。
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是一个无心定。「谓弃背受等,名为解脱」,「弃背受等」,包括受、想,心王、心所也都在里面。因为是无心定,把这些心所的活动都停下来了,叫解脱。这个解脱,有好几个解说。有的说,解脱受想——「厌背受想」;有的说,解脱一切有所缘的心——「厌背一切有所缘心」,就包括心王、一切心所法。这两个是一致的,重点是受想。受想灭了,当然其他的心王、心所一起灭了。有的说,「解脱定障,故名解脱」,俱解脱阿罗汉,就是入了灭尽定的阿罗汉,一切定里的障碍都解脱了,自在。
灭受想定就是灭尽定。灭尽定是怎样生出来的?「微微心后,此定现前」,微微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心。「微心」比一般的心微,微微心比微心还微,以这个心才能够入灭尽定。很冲动的心,一下子进不去灭尽定的。把心停下来,就像刹车一样,刹得差不多了,再刹一下就停了。如果还开得很快,一下子刹不住,还要往前冲的。微微心是最小的心,是有漏的。这个心之后,灭尽定才能现前,「入灭尽定」。入定的心是微微心,有漏的。出灭尽定的心是什么心?或者起本地有顶的净心,就是有顶的有漏善心;或者起无所有处的无漏心。因为有顶没有无漏的,要起无漏心,只有下地无所有处的无漏心。这两个都可以起。
灭尽定依什么定起的?要非想非非想定才能够起。什么人能修?欲界的人、色界的天人能修。但是,第一次修决定是在人中起,人中有佛的教导。这是圣者修的定。人就是厉害,第一次得到决定是在人间。得到之后,退掉了,生到色界天再修起来也可以。色界是第二次以上才行。
问:何故经中,第三第八解脱,得身证名,非余六耶?答:以于八中,此二胜故,二界边故,得身证名。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第八解脱,以无心故,名为殊胜。第三解脱,有色界边,第八解脱,在无色界边。
为什么八个解脱里面,只有第三个和第八个叫身作证?因为八个里边,这两个特别殊胜。一个是「二界边故」,第三解脱在有色界边(有色界包含欲界、色界,都是有色法的),净解脱身作证依第四静虑起,是色界的边;第八解脱,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依非想非非想天起,是无色界的边。所以说「二界边故」,这两个解脱在色界、无色界的边。
「第三解脱,唯取净相,令惑不起,名为殊胜」。第一、第二两个解脱,取不净相令贪不起,这虽然殊胜,但还不是顶殊胜。第三个解脱缘的是净相,而贪还是不起,那就厉害了。看了不好的,贪心不起,这是可以的。但是看了好的,通常总是要起贪心,对好的不起贪心,这是最圆满的离贪,所以是最殊胜。第八个解脱,心都灭掉了,这也叫殊胜。因为「殊胜」「二界边」这两个原因,第三、第八解脱都叫「身证」。其余六个解脱,既不是最殊胜,也不是二界边,所以不叫「身证」。
乙三 八胜处
颂: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 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
八胜处跟八解脱有直接关系,八解脱里的前三个解脱打开来就是八胜处。
「二如初解脱」,第一、第二胜处跟第一个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一样。
第一个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就是缘一个身,叫「所缘少」,观外境的时候只缘一个,叫少。
第二个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就是缘多身,不是一个身,二个、三个、四个,乃至无边的身。这是依初解脱来的。初解脱里观外色「取总相不净」,第二个胜处是「能别观」。本来是观一个总的不净,现在一个一个分开来观,「多少自在」。从少的观到多的,观少、观多,能够自在地观,叫胜处,比初解脱更进一步了。它的自性是无贪,依的地是初、二禅,跟初解脱一样。
「次二如第二」,第三、第四两个胜处跟第二个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是一样的。第三个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观一个身叫少;第四个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观多身叫多。在解脱里取总相的不净,但是没有分观多少,不能别观。这里是各别各别地观,所以分了少的、多的两个。目的是什么?「多少自在」,要産生自在力,所以少的观,多的也观。这两个胜处也跟第二个解脱一样,依初、二禅起,无贪为自性。修白骨观也是这样,先是观一具,后来慢慢扩大,到四海之边都是白骨。然后把它集中起来,观到自身的一个头。然后头也略了,集中力量观眉间一点。这些都是使自在力增加的观法,力量增加所以叫胜处。
「后四如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都是第三解脱里的,「内无色想观外青」「内无色想观外黄」「内无色想观外赤」「内无色想观外白」,青黄赤白,外面四个显色。第三解脱「总相取净,不能别观」。胜处能分别地一个一个观,青的、黄的、赤的、白的。这裏举了个例:「如青胜处,观外青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这样,「于所见青相,不起法执法爱」,对这个顔色,不管怎么好,都不起法执,也不起法爱。因为是分别地观青黄赤白,多的、少的,不断地在变化,所以要分成四个胜处。依第四禅修,以无贪为自性,助伴是五藴。跟第三个解脱一样。
《婆沙》云:胜所缘境,复胜诸烦恼,故名胜处。降伏所缘,摧灭贪爱,故名胜处。谓境或烦恼名处,此观能胜伏彼,故名胜处。
什么叫「胜处」?根据《大毗婆沙》,「胜所缘境,复胜诸烦恼,故名胜处」,境或者烦恼叫处。能够胜过所缘的境,能够胜过心里的烦恼,叫胜处。或者,「降伏所缘,摧灭贪爱,故名胜处」;「此观能胜伏彼,故名胜处」。碰到一个境的时候,能够胜过它,不为它所动。解脱,仅仅是能够不被它系住,还不能胜过它。胜处胜过它,可以使它变化。佛就是胜过它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前,三个魔女来跳舞,诱惑佛,佛把她们观成狗、狐、蛇。呈显得再好看的,都可以把它观成丑陋的东西,这个观能够胜伏彼,能够内胜烦恼、外胜境,叫胜处。
《大毗婆沙》卷八十五里具体地说到八胜处的一些事情,我们列了一个表。
「唯以欲界一切色处为所缘境」,观什么境?欲界的色处。色是迷惑我们的。色界没有男女相,就不要去观那些了。欲界的色处就是胜处的观的境。「此八唯与身念住俱」,观的是身,所以与「身念住俱」,观的是身念住。「一切唯与世俗智俱」,既然观想世间法的男女身,当然是世俗智。「皆唯非学非无学」,因为所缘不是无漏的,所以不是「学」,也不是「无学」。「皆唯缘欲界系」,都是缘欲界的。「初二缘自他相续」。「后六」,有的说「唯缘他相续」,单是观他;也有的说「通缘自他相续」。《大毗婆沙》里,这两种说法都可以。
前修解脱,唯能背弃贪心,不能制境,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
前面修解脱,单是能够背弃贪心,自己可以不起贪心,但是不能制伏所缘的那个境。后面修胜处,不但贪心可以降伏,还能够制伏所缘的境。「随所乐观,惑终不起,能制伏境,心胜境处,故名胜处」,随你怎么观,烦恼终究起不来,不但不给它缚住,并且能够胜过它。比八解脱更进一层,力量更大。解脱,不被缚住,等于是跟它打了个平手,它不能降伏你了。胜处,就不是平手了,我们可以反过来把它打败。八胜处已经超过八解脱了。
乙四 十遍处
颂: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 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藴
十遍处,比八胜处更圆满地遍一切处。什么叫十遍处呢?「遍」,「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它不但是观少数、多数的,并且普遍一切地方,把整个的法界都观成是这个样子,这叫「遍处」。
哪十个遍处?青色遍一切处、黄色遍一切处、赤色遍一切处、白色遍一切处、地大遍一切处、水大遍一切处、火大遍一切处、风大遍一切处。这八个遍处,都是观色的。色所依的是地水火风,所以观这八个。第九,空无尽遍一切处,第十,识无尽遍一切处。这两个是无色界的。
前八遍处,来源于前面的第三个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前面观净相,是解脱。到胜处的时候,就把它分成青黄赤白,多多少少地观,但是还没有遍一切处。「谓八自性,皆是无贪」;助伴,「五藴性」;也是依第四静虑来修;「唯依欲界身起」,只是欲界的人修(其他的天上就不能起这八遍处);前八遍处缘什么?「缘欲界可见色处」,就是可爱的色;「身念住俱」,观的是身念住;有说是「缘他相续」,也有说是「通缘自他相续」,两种说法都可以。这是根据《大毗婆沙》来的。
「空无尽遍一切处」「识无尽遍一切处」是两个无色定。这个等持以善的无色为自性;三界的身都可以修这两个遍处(前八个遍处只有欲界的身可以起);「缘自地四藴」,缘他自己的空无边处的四藴,或者识无边处的四藴;「法念住俱」,修的是法念住,不是身念住了,因为无色界没有身;缘「自他相续」都有。
这十个遍处,「一切皆与世俗智俱」,修的是身念住、法念住,观色、观空,这些都是世俗智,「唯与舍根相应,皆唯非学非无学」,不是无漏的。
遍处: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
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从诸胜处,入诸遍处,以后后起,胜前前故。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未能分别青黄赤白;后四胜处,虽能分别青黄赤白,而未能作无边行相;前四遍处,谓观青等,一一无边,复思青等,为何所依,知依大种,故次观地等,一一无边;复思此所觉色,由何广大,知由虚空,故次观空无边处;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知依广识,故观识无边处。此所依识,无别所依,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
什么叫十遍处?「遍」,「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间隙,故名遍处」。「修观行者,从诸解脱,入诸胜处」,进一层了。「从诸胜处,入诸遍处」,更进一层。「以后后起,胜前前故」,后面后面的,胜过前面前面的。就是胜处胜过解脱,遍处又胜过胜处,是一层进一层,所以这三个是有联系的。
「谓修解脱,但于所缘,总取净相」,修第三个解脱的时候,所缘的境,只取净相,没有分别青黄赤白;四个胜处,青黄赤白分别观,多多少少地观,但是没有作无边的行相;前四遍处,就把四胜处里的青黄赤白,作无边的行相,各各观好之后,要思惟,青黄赤白是依什么来?一推论,是依四大种来的,所以跟着就观地水火风,都是无边相;再推一层,地水火风是哪里来的?它们是色,色法是从哪里来的,怎么能广大?这是由虚空,因为虚空无边,色法也无边,所以就观空,空无尽遍一切处,这是第九个遍处;再观空是依什么的?依识来的,「故观识无边处」。再观所依的识,它依什么的?没有了,所以再不观了,就是十个。所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无边、识无边都是有联系的。
十遍处是把前面八解脱、八胜处再扩大,再遍一切处,这样子观,圆满。这是一个胜一个,一个胜一个,性质一样的,都是无贪为性,解脱贪心的。修到十遍处,无贪心就修圆满了。到这裏,我们把《俱舍》整个的八品,基本上都解完了。
甲三 明正法住世
颂: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
正法久住,大家都欢喜说这个话。那么正法到底内涵是什么呢?「谓教证为体」,所谓正法,有两个体,一个是教,一个是证,这是正法的体。我们经常说要正法久住,可以利乐有情。那么正法怎样才能久住世间呢?「有持说行者」,能够「持」这个教来广泛地给人家「说」的,「教法住世」;有「行者」能依教而修行的,「证法住世」。有了这两个条件,正法就住世。
「正法有二」,一个是教,一个是证。
什么叫教法?「契经、调伏、对法」,就是素怛缆、毗奈耶和阿毗达磨——经律论三藏,教法的体就是三藏。「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受持」是自利,「正说」是利他。如果有人能够受持三藏,同时能如法地给人家宣说的,教法就住世。
什么是证法?证法是「三乘菩提分法」,总的归纳为戒定慧。这个三乘的菩提分法,「有能依教」而「正修行」的,「证法住世」。
「受持及正说者」,要求蛮高的。过去的受持就是背诵了,过去佛世的阿罗汉,乃至佛灭度以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阿罗汉,都是背诵的,不用书。那么现在,拿本经书在手里念,也叫受持了。不但自己学了教能受持,还能够「正说」——如法地给人家「说」,教法才能住世。
证法住世,要依了教真正起行。我们单是口里说,不去行,那也没有用。单是知道了道理,但是作用起不来,没有受用。有人拿着烧菜的菜谱,尽讲这个菜怎么烧,加多少盐,放什么料,说了半天,没有吃到,肚子还是饿的。还要你真正烧好、吃了,才受用,那就是修了。依了正教修行,证法才能住世。那么就是要有修有证了。
佛在世的时候说过,五百年或者是一千年,正法住世,有修有证。弘扬三藏的也有,修持证果的也有;一千年之后是像法时期,证的少了,教的还有一些;现在是末法时期,证的不能说没有,是凤毛麟角——极少。碰到几个有修证的,一个是他不给你说;一个是我们凡夫的眼睛实在看不到。能够说的,也不是如法地说,把佛的话改了,有的是改了一点点,有的是变质了,那就是相似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相似,跟佛教相差不多,但不是佛教,这个最可怕。
破坏佛教的有两个东西。一个就是相似佛教,相似佛教就是说的法,挂了佛教的招牌,卖的不是佛教的货。最典型的就是气功师,什么天台气功、宝莲气功,总离不开佛教的名字。我在上海的时候,有人当场表演「香功」,说练的时候香气会出来,还有什么童子拜观音等等,都是佛教名词。但是他这一套练完,一点也不香。什么原因?他在公园里练的时候,每次都很厉害,香得很,人家都能闻到。这个香哪里来的?为什么跑到佛堂来练,香就没有了?原来这个佛堂是才开了光的,佛住在那里,鬼神不敢来,香气就发不出来了。
末法时期很可悲,教理是说得似像非像的,证的更少。而邪的却很多,各式各样的邪法到处流传,我们碰到神通广大的,往往不是真正佛教徒,这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印度的婆罗门教,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有一个什么薄伽梵,他的神通很广大,跟他学的人不少,就是所谓的印度瑜伽。还有各地的外道、邪教,神通也很广大。偏偏佛教里有神通的好像没有。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末法时期,能够如法修行,证果证道的太少;另一个,即使是佛菩萨化的,他也不显神通,除非在临终的时候显一下,平时是不显的。
海公上师,人们说他神通广大。他每一次烧护摩(烧火供),成都的一个典狱官都必定要来。人家问他为什么每次都要来?他说烧护摩的时候,他都能看见天人,整个天上满满的。那就是说护摩的力量很大,海公上师供养的时候,天上的人都来了,天人、菩萨当然是很多。海公上师就有这样的修证。有一次海公上师坐在房间里修定,有人跑进去,没有看到海公上师,却看到一尊文殊菩萨坐在那里。但是海公上师从来不说自己有神通。
我们在五台山的时候,有两个年轻比丘,因为希求看看神通,他们带开玩笑地跟海公上师说:「您怎么不显点神通?」海公上师说:「好,好,到时候,显给你们看。」这个话好像开玩笑,实际上,后来应了。
海公上师是六十年代末走的。当时要遣散五台山所有的僧人,哪里来的,遣到哪里去,正在讨论这个事情。后来有一天,海公上师问那些跟他关在一起的僧人:「该不该去啊?」他们说:「该去了。」「哦,要去,要去。」人家以为他是要回家乡去,谁知他心里是想着要走了。
他走的那一天,正是快过年了。头天晚上他半夜里到厠所去,路上碰到一个僧人,他说:「你明天早上给我告个假,我明天不来,请假。」因为白天我们要学习的,那个人回答:「噢,我给你告假。」也不当一回事。海公上师是不倒单的,晚上睡觉是坐着的,平时早上到吃饭的时间,修止的都起来了,他也出定了。但这一天快吃饭了,他还坐着不动。有人去叫他吃饭,喊了两下,他还是不动。一看,海公上师已经走了,是坐着走的——坐脱立亡,他就这么走了。
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海公上师示现说,他要走了,明天告假。晚上去厠所时,一点也看不出有毛病,只说告个假。到第二天早晨,果然告假,跑掉了。
这就是说,神通,佛教内部平时是不显的。或者临终的时候显一下,或者临终时也不显。三示导以教诫示导为主,前面两个只给你起个信心。如果大家卖弄神通的话,那就是给外道开方便之门。外道的神通很大,就会有很多人信外道去了,所以我们还是坚持以教法为主。
这里说的教证二法住世,一个是受持正说,一个是依教修行,并没有说神通广大就会教证住世。没有说依神通、卖弄神通来正法久住。所以佛教的重点还是教跟证,证是依法修行,教是把真正佛的教学好,能够如法地给人家说。
所以后边的结论就是,「道藉人弘,法依人住」。这是世亲菩萨很痛心的话:「人在法在,人亡法亡。」佛教的道,靠人来弘扬;法,依人来住。
正法久住,那就是说有修有证的人住在世间上,正法就会久住。所以说人在法在;假使人亡了,法也没有了。尽管图书馆里三藏十二部经,《大藏经》全在,各式各样的书全都有,如果没有人弘扬,摆在那里是个装饰品,不起作用。要有修证的人,更是困难。也就是说,修法很多,书上也写了很多,但是没有人依法而修持,没有真正的受用出来,那也是白白的,没有用的。
说了半天,一定是靠人。所以我们现在要弘扬佛法,最大的要务,是培养人才。没有真正能够弘法的僧,庙造得再大,再漂亮,也仅仅是一般人游览的地方。固然我们说庄严国土,把佛殿造得很好,佛像塑得很庄严,给人种善根,积聚大的福报,有一定的作用,这是对的。但是单单是佛像和寺院,这起不了大的作用——教诫的示导没有。
僧就是佛的代表,也是佛子,佛的孩子就是僧,就是菩萨,还有僧团。所以佛的事业,要僧团继承。如果真正的僧团没有了,或者僧团固然有,但都是敲敲打打的,佛法不懂,不会讲,那佛法也成了个形式,没有内涵了。所以一定要有真正如法的人——僧才,正法才能久住。这样的人没有了,法也不能久住。这几年里,高僧大德不断地在走。「人亡」,亡了好几个,新的有没有培养出来?还很难说。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大问题,青黄不接,在佛教里,特别显得严重。所以现在要着力地培养僧才。
培养僧才,不是说在家人就不要培养了。在家人是僧才的后备军,将来可以出家,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僧团要在家居士的护持,一个内护,一个外护,都是需要的。外护的任务,也是培养僧才,帮助僧团弘扬佛教。千万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站得高高的,叫出家人给你磕头,向你学法,那就完了。那是末法现象。所以居士里,如果法学得好的,可以现出家相,弘法利生,这样很好。如果你不现出家相,就护持僧团,总是要尊重僧人。僧人是佛的亲子,是嫡传的儿子。这样以正法久住为目的,都是为了弘扬圣教,利乐有情。
佛说过,末法时期,「比丘地立,白衣高座」,白衣高高坐起,比丘向他磕头求法。这个行不行?如果实在没有法的时候,我们说也不是不好。但是总的来说,这是末法的现象。为什么僧团里不出人才,白衣里出人才呢?这就是一个问题。现在还有更多的现象,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居士的信心比出家人高。虽然并不是每一个都如此,但大部分是这样的。出家人乒乒乓乓敲敲,搞钞票去了,居士确实真正潜心的不少。再一个,男众也不如女众多,不如女众虔诚。这完全是反的现象,就是末法的现象。真正正法的现象,是出家人比居士要高——信心好、修持高、学的法也更高。再一个,男众要多,素质要高。现在偏偏女众高。台湾我是没有去过,但是听说过女众都是博士生之类的,都是学位很高的。反而男众,大部分都是乒乒乓乓敲敲的,学问不大有。这也是一个末法的现象,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要正法久住,第一是僧团里要出僧才,僧才要多,因为责任在出家人身上。另外,在家人学得好的,可以出家。这也是为僧团增加生力军,这很好。最好不要以在家身份超过出家僧人,甚至于要僧人给他磕头求法,那看起来实在是一个太可悲的现象。出家人是人天师,反而向一个白衣磕头求法,我们想想看,这是完全跟佛教的内涵不相符的,是有点不好看了。在这个问题上,在家人要克制,出家人也要自己争气,好好地多学一点,不要把演讲的讲台让给在家人去坐,自己乒乒乓乓敲敲,赚钞票去了。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住世呢?当然成问题。所以说,我们这里归结到这四句话,希望大家警惕。
为了这个目的,培养僧才,这是海公上师一贯的教导。我们就依他的教导来执行。后来我下了山,就是搞僧团的事情,从来没有给居士说过法的。到这里来说法,原委是藏慧法师的邀请,为他们道场里讲经。当然,居士也是我们对象之一,重点是为这些出家的师父们。我们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定要使僧团里出人才。如果在家人学得很好,修得很好,就希望能够现出家相。这样也是护持僧团的尊严、僧人的尊严,是正法久住的现象。
整个《俱舍》六百零七个颂,序分有三个颂,流通分四个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