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的修慧方法主要是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这本手册里所开示的观身、受、心、法的次第是:观名色认识身与心的因果;观五遍行心所认识触境的第一念,由此觉悟受、想的不自在;观心生灭认识微细的心,由此体验心的无常与灭尽;观十八界认识是心执取彼界,由此出离彼界而觉悟寂灭,即此修法是次第观无我、苦、无常、寂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觉悟是先见道(破我见),认识身心之因果则易破我见。见道后的修道是除烦恼习气,认识随境起心的第一念易除习气,所以观五遍行心所。看清第一念才能看清五蕴的受想行,此时才开始观五蕴确定是苦,令心坚定舍弃五蕴;由于观五蕴多事难灭心,所以接着专门只观五蕴的识,令意识从生灭转向灭尽;最后才观远离十八界,由此入空定而觉悟寂灭。至于睿智者则不必依此次第,即观名色就能觉悟无我、苦、无常、寂灭,观五蕴也能觉悟无我、苦、无常、寂灭,观心生灭也能觉悟无常、苦、无我。

修行的次第是资粮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见道的破我见是见一次不再见,而修道是除烦恼习气,除非你不再回到世俗生活状态,不然,习气可以再熏习回来。其中证悟无学道的俱解脱阿罗汉是定力十足的,至于慧解脱阿罗汉则会因定力不足而会失去正念,若过世俗生活也会再度起烦恼,所以佛强调阿罗汉必须过八正道的生活。不过,慧解脱阿罗汉面临死亡的痛苦时,必定正念知苦,毫无眷恋而抉择出离。由于城市生活环境完全背离出世间,现代人很难证罗汉果,所以,现代人修道没有所谓修完,比如观五遍行,回到世俗生活中事情多、杂念多而失去正念,必须时时修四念处、观五遍行。

这本书原本是约70页的手册,为了解答各类的疑问而引经据典,补充资料约100多页,这些资料包括南北传各个部派关于修道的记载。读者应该多阅读附录的资料,阅读时要注意一件事,就是所有经典在流传过程中已经部派化——各说自家的经典才是佛说。由于印度佛教被回教消灭后,印度以外的小乘佛教主要是南传佛教的铜牒部,造成后人把铜牒部当成是原始佛教。事实上,铜牒部只是部派化的佛教,部派化就是追随各部派祖师的观点,已经没有原始佛教了。

从现实来看,佛在世时,根本没有原始佛教,因为佛接受众生随类各得解,在佛的大弟子中,大迦叶、舍利弗、优婆离、阿难等都是各行其是,各自流传佛所说——未结集时的佛法。而且,佛不曾说:“某位弟子能无偏的流传佛法。”

佛灭后,佛弟子发现各个阿罗汉们流传的佛法有异,即佛法的流传有不同个人版。于是,大迦叶为了统一说法,发起第一次的结集经典;可是,所结集的经典是靠背诵来流传,又有谁能保证所背诵的经典是结集版?而且,除了大迦叶主持的窟内结集,当时还有所谓窟外结集,造成佛典的流传,一开始就有两种结集版本以及众多个人版。因此,百年后佛教徒在毗舍离又再次结集经典,其中有七百人的上座部结集,同时另外有上万人的大众部结集,此时佛教才正式分裂为上座、大众两派。到了佛灭后二百多年——阿育王时期,佛教争论激烈而分裂,此时部派林立,阿育王无所适从。结果阿育王支持目犍连子帝在华氏城领导第三次结集经典,此时才有所谓铜牒部,此部后来在锡兰形成如今的南传佛教。所以说,铜牒部是锡兰的原始佛教,不是印度的原始佛教,只是铜牒部的追随者一厢情愿认为铜牒部是原始佛教。而北传佛教接受各个部派传来的经典,把铜牒部称为南传佛教,把余者称为北传佛教。

明白了佛教的分裂史后,再看附录时,不要执著用南传佛教的经典来否定北传的小乘经典,或执著用北传的否定南传的,而是依法不依人——不依某个部派。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