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舍摩他与毗婆舍那基础知识

佛教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观。止和观是论里面用的名词,在经里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天台宗则依论把修定称为止,修慧称为观。

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则可以直接修慧,然后由慧观产生定;有些人定、慧同时修。止和观都可以产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又音译为三摩地,略译为三昧。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佛教导修舍摩他讲究四禅八定,强调修禅定时要能够进入深浅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也能够修四禅八定。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假如一个人正在修慧,如何衡量他的慧力有多稳定呢?佛教就是以此人是否能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来判定。只能入初禅的慧的心念比较粗,如果定力达到四禅,其慧力就会很清净。

在禅定方面,我只注重修到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四禅八定的后四个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无色界定的“定心所”强,“慧心所”弱,因此无色界定难修观。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定。慧心所强的定才能定慧双运。

在四个禅定里面,初禅最浅,四禅最深。

初禅离五盖(昏沉、掉悔、贪欲、嗔恚、疑),称为离生喜乐地——有觉、有观、有喜、乐、定。

二禅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指细的觉察),称为定生喜乐地——有喜、乐、内信、定。

三禅离喜,称为离喜妙乐地——有乐、正念、正知、行舍、定。

四禅离乐、出入息断,称为舍念清净地——不苦不乐、舍、念清净。舍念清净地的意思是此时生起几种修行人最难得的是清净平等、无造作之心:

舍念——第四禅心平等而无造作。

不苦不乐受——第四禅没有乐受,只有舍受。

念清净——第四禅正念因舍念而最清净。

一个人修到第四禅,生起舍念清净的心,有了舍的清净心,能当下直接观察佛法,所观察的佛法就容易现前。因此,在修定慧时,应该尽量修到第四禅。

如果你晓得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别,你就明白以微细的心去观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禅,就直接去修观、参话头,不论你多用功,以初禅的心力去修观很容易打妄想。如果你今天定力达到四禅,修观时无论你参话头或者修观,你都能用很微细的心去修。初禅的心力是无法与四禅相提并论的,因此,完成初禅到四禅的修持,对修观是非常重要的,即心念的清净程度会影响修行的用功效率。

修止和修观的差别

所谓修止就是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动,此时对任何外境都不理它,依然专注在原来的境界里面,这就是修止。所谓修观就是在任何境界里,心念以所修的观法去观察,此时心随境界去作观,但不被境界迷惑,看清身、心、境界的真相,这就是修观。

所以,一个法门若碰到各种境界来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就属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来时都很专心地用佛法去观察它的究竟,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是属于修慧。比如参“念佛是谁”属于修慧,一心不乱地念佛号是修定。因此,在修观时我会向你们强调:不允许入定!因为多数人入定后,一作观就入定去,只有少部分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有能力定慧双运。

重复一下,任何修法当境界来的时候,心一直保持不动、不随境界去,这种修法就是修止。如果心随任何境界去但不被它迷惑,从中看清境界的真相,这就是修观。因此,修止时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时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差别。不管静坐或经行,都可以修止或修观,看你怎么用心了。每次静坐时,都要明了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观。同样地,每次经行时,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还是修观。在这里,修定方面我会指导你们从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后,才教导你们继续修慧。

二、修出入息观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第一讲先介绍“出入息观”。

佛讲的出入息观并不是数息或随息

佛教的观呼吸法门称出入息观,后来变成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于是很多人把出入息观错误地以为是数息观。数息观的心念比较不那么细致入微,比较容易修,所以唯有妄想杂念很多时才需要数息。在这里我教导的以“观出入息”为主,“数息”为辅助。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观鼻端前面的呼吸。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眼观鼻,鼻观心”。有人把它叫做“观鼻尖白”,就是从鼻尖前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观心,鼻尖白是因为观到后来在鼻尖见到光明。

1.调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及障碍。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这些大都是因为身体没有调好所造成的。虽然任何姿势都能入定,但静坐最好姿势是双盘;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重要的是全身肌肉放松。比如,优波离尊者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当时他在为佛陀剃头发呢!

身体方面要含胸拔背,就是胸不能挺,挺胸会造成胸闷憋气。腰不可弯,因为驼背会妨碍腹部呼吸;腰也不可太直,那样会造成腰椎两旁肌肉拉紧而腰酸。头不必设法摆正,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然正。眼皮必须垂下来,眼皮垂下时别忘了眼睛也下视,不可向前看,下视后不要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每次入坐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全身肌肉是否放松。坐姿不一定要双盘或单盘,重点是全身肌肉放松。若静坐一小时,身上某处肌肉拉紧没放松,一小时后那个部位就要疲劳。有些人坐久了,他的头就会低下来一点点,低一点点不要紧,除非你进入无心定,不然,头不可以低到好像是在打瞌睡。

2.调息方法

腹部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所以最好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就一定要用腹部呼吸。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吸气时,肚皮要自然涨起,呼气时自然凹进去。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气吸到饱满时,小腹会有一种吃饱饭似的感觉。为了做到这一点,裤带一定要放松,如果你的裤子是松紧带,必须把裤带拉到肚脐下四指宽处。胸部呼吸比较难入深定,脑缺氧的人修二禅时,用胸部呼吸会憋气、胸闷,于是无法修到呼吸非常细、长的三禅。

观呼吸的业处

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观出入息的修行者的业处就是出入息的动作,鼻孔的气息、胸与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呼吸,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道家观下丹田,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佛家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境界。观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念集中丹田会产生内气的运转,造成气感很强而分心。佛教说心专注的境界有大小、粗细。道家观下丹田的缺点是境界比较粗,优点是容易修;修任督脉也能入定,但内气大动而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佛家观鼻端前呼吸的优点是境界微细,很快就能入定;其缺点是心念不够微细的话,就观察不到鼻端前的细致境界。

佛教的方法: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

出入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触尘,即呼吸时观鼻腔外面人中对气息的触觉,此即所谓安住在人中观呼吸。就是心不可随呼吸出入而移动观察位置,心必须一直安住在人中处观息的出入;避免观鼻孔内的呼吸感觉,而是在鼻腔外的人中处气息感觉——呼吸时风吹过人中,所观的息不是观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的人中处。在《清净道论》里如此形容:“相与出息及入息,不是一心的所缘,不知其三法,不得(安般)的修习。”即心观察息相——(人中处的)触觉时,不可安住在息相,不可随出息及入息的风而来去动,至于一心的所缘的意思是:相、出息、入息这三者不是意识的一心所在,而是意识在这个境界里维持一心。此论的锯木比喻非常妙,即锯木时,知锯(如人中息相)、知锯来(如出息)锯去(如入息),但是心不在锯也不在锯来和锯去,而是一心在断木(不随境转)的心念。

由于人中处的呼吸比较细,心念粗的人没有办法感觉到(这些人必须先数息),所以从观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发现一个人平时的心念粗或者细。能轻易地观察到人中有气息吹过者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此人修禅定就很快入定;反之,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人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心念太粗了,所以找不到,此类人难以入定。

观察呼吸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八种触觉: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

呼吸的触觉有长短、粗细、冷热、滑涩,观出入息就是观这八种触觉的变化。

长短以什么来论呢?是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不是你和我之间的来比较。即比较此次呼吸与上一次呼吸,是长了还是短了?如果呼吸调得很好,就会越来越长。那么,迅速入定者由于未调好呼吸,虽入了定而呼吸依然很短。不过,呼吸长者只是能坐久不一定能入定,但要迅速入定不必要求呼吸长,而是呼吸一定要细。

冷热则是观察是呼气还是吸气比较热。但是,当呼吸微细时则冷热不明显,此时就改观察长短和粗细。那么,入定时呼吸的冷热必然是不明显的。

滑和涩是什么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难。有时候吸气比较难,好像有阻塞,这就叫涩。如果容易吸气叫滑。呼出来也是一样,也就是说呼吸时,是容易还是难,这就叫滑跟涩。那么,入定时呼吸必定是舒畅、容易的。

粗细是指呼吸时风的强度,呼吸的气息很强就是粗,很弱就是细。那么,入定时呼吸必定是比较细的。

以下是观出入息的要点:

开始时要观察呼吸的冷热感,心不数息也不随息。若观察不到冷热,就暂时数息,数到心无杂念后再度观察冷热。

呼吸越细,冷热越不明显。

观气息冷热到不明显时,就转观察气息的粗细。

呼吸越细,心念就越细;心念越细,入定就越深。

呼吸越长,就能入定越久;长呼吸不一定是细呼吸。

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长短,要越观呼吸越长越细。

错误的业处:意念人中、注意气感。

观呼吸时,不可企图想将心强行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观呼吸时心只要专注于人中的出入息触觉,心专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觉,不是捕捉或控制呼吸。千万不要在未有摩擦的感觉时,硬把心念集中在人中,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不可将心念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包括人中,注意:不是集中在位置,是在呼吸的出入感觉。

观呼吸时除了有八种触觉之外,全身还会产生气感,即身体中有气在运转。练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气到。中医也认为心念集中到哪里,气就会跑到哪里。任何长期静坐的修行人,都知道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静坐的人,一听到有人讲到气,就说那是外道。由于我们在鼻端前观察呼吸,就会有一些气集中到人中这里来,这时心要分辨清楚,不可以去观察气感,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如果你去观察气感,会觉得人中越来越重越来越麻。观察更久一点,整个嘴唇都会麻起来,这时,你除了观察呼吸还观察麻胀的感觉,然而,风息的感觉不是皮肤麻的感觉,所以人中麻的感觉不是出入息观所要观察的境界,身体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观出入息要观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观出入息的人,注意力会集中在两件事上:一个是注意观呼吸,另一个是注意气的麻、胀的感觉。有些人还注意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一个心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要清楚:这三件事只有集中呼吸的触觉才是对的,其余的都错。明白了这三件事,才不会错用心,才能一心观察呼吸的修法进入心一境性。

观察呼吸的另一类错误是观察亮光,就是观察印堂前的光明,或者观察鼻尖的光明。某些天目穴已经打开的人容易见到这类光,其实那是气升到天目穴时的感觉。至于有些修法要求观鼻尖光,那已经不是修出入息了;对此,我们可以提醒他,你是以身识的触觉修呢?还是以眼识的视觉修?因为光不是出入息的业处,若观呼吸后专注看光,其实是从“观出入息”转为“观一切入”了。所以,别理会光,在出入息上维持一心。

其实,观呼吸达到身心轻安时会产生各种相——观呼吸产生的轻安相,《清净道论》在解释“出入息”时说:“有人的相现起如星色、摩尼珠,如珍珠;或者(现起)而成粗触如绵子、如树心(所作)的针、有的如长腰带、如花环、如烟焰;有的现起扩展如蛛丝、如云翳、如莲华、如车轮、如月轮,及如日轮。”其中有见光——如摩尼珠、珍珠、光如月轮与日轮,也有感觉气——麻感如针、长腰带、花环等,甚至是在意识里见幻相如蛛丝、云翳、莲华、车轮等。为何见这些相?此论解释说:“此(相——光感、麻感、幻相)是从想生,以想为因,以想为根源;故知由不同之想而现起种种(之相)。”即轻安的相有多种,见光只是其一,没说不见光就不及格。

3.调心方法:

静坐除了调身——放松的姿势、调息——丹田呼吸,还有调心——保持正念正知。调心就是正念正知专心于所修法上,最后达到心一境性。

调心的结果——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门,都要清楚修法所观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该境界。出入息观的修法是以呼吸为境界——触觉。在任何时候心都要保持在呼吸上,心中的任何念头必须是和呼吸有关,比如观察长短、粗细、冷热的差别,或专心数出息等等皆与呼吸有关。如果你做到了就是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离开了所观的呼吸境,有其他念头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时间很短也是心一境性。只集中五秒钟也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长,就产生一般人所感觉的入定,此时每一念都集中在同一境界,这就叫入定——三摩钵地。在入定时虽不分别周围的一切,但意识是非常醒觉地专注于定境。有人入定时什么都不知道——无境,然后出定时有一种回来的感觉,这就不符合心一境性了。心一境性是心明明白白前念后念都没离开原来的境,境不一定是有形象的外境,也包括内心无形的意境。

经行可以克服昏沉和掉举

有些人一静坐就会有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凡是静坐时很昏沉不要死硬支撑。比如说,坐了十五分钟以后,觉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个脸。如果你很疲倦,我会让你去睡觉。为什么呢?睡眠不够的话,静坐时疲倦硬撑着,是浪费时间。不如去睡一、两个小时,然后再来坐,那效果会更好。静坐用功要讲效率,不是说我在这里坐一小时,就是用功一小时。如果坐一小时,心里老打妄想,那是打妄想一小时。那么,静坐时坐得很昏沉,很掉举,怎么办?可以口含一粒糖果,此时会流口水而不再昏沉;或起来经行,经行能克服昏沉和掉举。如果你静坐一小时,前面十五分钟都很清醒,过后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静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再重复静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那效果会更好,以后才加长坐的时间;所以,我不会强迫你们同起同坐。但是初学者在早上一定要至少坐两次一小时。其余时间,你可以坐了经行,经行了再来坐。

对呼吸要念念分明

修定并非修慧,其要点只要保持正念于定境,就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时候,都要念念分明。修定观出入息时心始终维持在观呼吸上,除此以外其他都是错的;四念处在修定阶段的观身念处,只管身体的动作,余者皆错。同样的,持咒时念咒、念佛时念佛号都没错,但是,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忽然想去念咒语、或者想去念佛号,都是错的。这些都是掉举的烦恼。如果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忽然间想看佛,也是错的,此时要斩掉佛。为什么呢?因为出入息观的方法是以观出入息达到心一境性——以呼吸为境。凡是离开呼吸的境都是错。

4.修定阶段如何经行

经行是怎么回事呢?是来回地行走着修行。行走时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说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

经行时修定的方法

修定时经行的方法就是来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间,不可以兜圈子,只能来回走直线。在这来回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呢?修慧之前的经行方法是以心静定为主,首先,要正念于身体的动作,去注意身体动作以外的事情都是错的。就是说,脚在走的时候,心要明明了了脚的动作。此时的经行若做智慧观则是错,因为心未定得下来无法修好观,观了杂念纷飞,还是先明明了了脚的动作容易一些。

如果你走慢一点的话,可以观察脚的“上…下…接触,上…下…接触”。如果你走快一点的话,就观察两脚“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这样观察,左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右。当你走到尽头停下来时,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动作,心还要专注地念,做什么动作就念1什么,如坐时念“坐…坐…坐…”,走时念“左…右…左…右…”,站时念“站…站…站”,转时念“转…转…转”,你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脚的动作,一面在心中念着动作。

为什么要念?是为了加强你心念的专注,不再做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间注意到有灯,就是你的心念已经离开了脚。这时,你必须快点念“知道…知道…”来警告自己。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心现在跑到眼睛这里来了,快点回来观察脚。要弄清楚,在修慧观时于一切境界依佛法观察实相,但是,修止定时观察太多的事会心乱,此时必须把全部心念都专注在脚的动作上。虽然你在动中,心只专注在身体的动作上,这是在动中产生定力的方法。这样的经行方式就是在动中以身念处来修定。

经行要从粗心修到细心

在经行的过程中,心念有粗有细,我们要设法达到微细的心。当心很粗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当心念比较微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脚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声音都能感觉到,乃至骨骼发出的响声。如果你走到这样微细时,你对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很清楚,这时必定心无杂念,并且身心也会觉得特别轻安。当心细到很集中时,会出现一种要跌倒的现象,连走路的平衡都忘记了,就是说,你非常专注在脚的动作上。经行的当时,心只维持一件事情,什么也不管,只要知道脚的动作。当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杂念,你要快点念:知道!知道!然后快点摄心回来,小心看着你的脚。

修定在平时要保持正念正知

经行要走多久?不限时间,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时两小时更好。如果心很平静地以正念走两小时,效果跟静坐两小时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懂如何经行的话,心里可能是在忙其他事、打妄想、散步,这不是经行。如果经行走累了就回来静坐,坐累了就再去经行,明白了吗?这样交换着修,你的心就不会觉得坐久了,没事干而起烦恼就想休息。身体坐累了就起来走,走累了就打坐,这样的话,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续地修持,不只在经行和静坐时,心只专注所修的法门。在其它时间里,也必须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要对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敲钟时,心想去吃饭,经行修得严密的人,就不会匆忙地就走去了,他会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从想去吃饭开始,观察自己的所有动作;就跟经行一样观察起身、站立、走路、端饭等等,吃饭时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饭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里只观照当下身心的变化,不会想第二件事情。听懂我说什么了吗?就是只管你眼前当下的动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它的事情。这样的话,修定就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