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是关于出入息观的修定基础知识,今天开示入定技巧。
三、入定的技巧
1.入禅定的条件
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佛教的禅定修法要求渐进地从初禅、二禅、三禅修到四禅。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五盖没有现前,修法正确,就有机会入定。如果有五盖就很难入定。除了五盖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初禅前的觉受——轻安相
要入定,要认识入定过程中的一些觉受。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修到要入定前都会有轻安现象——轻安相,比如: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会觉得自己充满这个世间;有的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有的人会觉得身体浮起来。这些觉受都是任何修法入初禅前都会产生的轻安相,至于前一讲提到的轻安相是不普遍的,那只是因为观呼吸而产生的。轻安相之后会产生入定之喜乐,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当时身上原有病痛的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这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长阿含的众集经》说:“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要如何以这五支来确定入定?可以心念集中于同一境了(定支)、观察到心念与呼吸变微细了(觉、观支)、感觉身体非常舒服了(喜、乐支),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一般上初入定者分不清楚,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入定者在什么时候分别喜、乐、定的差别,就是从他原本舒服不知道痛并且无杂念,后来忽然间觉得脚酸、麻、痛而动念了;原本不知道痛说明他在喜、乐、定中,后来知道痛说明他出定了。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换句话说,当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时,一旦休息就立刻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你在休息前入了初禅。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上述体验,但是,这些人发觉有麻、痛就不信自己曾经入定了!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原来是此人暂时刹那出定而觉得痛麻,由于是暂时刹那出定,所以很容易再入回定,于是刹那间又觉得不痛了。由于初禅定力不足,容易被声音影响,《成实论》形容初禅的定心弱如花上水,因此,好多人入了定还以为没入呢。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乐受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一直持续地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定。到底何时入?如何入?都不知道。这些人往往认为必须坐得很久就能入定。其实要坐很久才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时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已经入了定,还在定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修到四禅。他们如何入定呢?原来每一次入座时,总想体验某一次静坐的奇特觉受,然后就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是“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说明他不懂入定的技巧,不知道要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也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这些人由于不晓得观察入定过程,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奇特的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噢!我又入定了,却不知入什么定。
2.入初禅:息变细、心变细无杂念、生乐受
学习禅定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单。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里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入定过程一定是:呼吸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要认识入定过程,你要小心观察至少有上述三件事情在变。
训练认识入出定三事:息细、心细、乐受
要在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坐到呼吸很细,心念很平静没有杂念,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要留恋在无杂念的禅乐,并且立刻退出。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时立刻退出集中,退出当时小心观察这三件事的变化,你会发现退出时,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退到无乐受时,必须立刻意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由于刚从定中退出,你一定有能力短时间内再回到初禅(因为刚从初禅下来一定有能力再回初禅)。就在你再度集中的当时,注意观察入定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入定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初学者要把握的时机(火候)就是当呼吸很细(觉与观变微细),心无杂念很平静(有定心),全身有乐受(有喜与乐)时。
初学者若每次一静坐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一般是做不到的。他必须坐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就是观察时机(火候)到了,此时快点退出来。一旦退出来了,你就想我现在又要入定了!这时你一定办得到观察入定过程的三件事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重复练习出入定,加长在定的时间
火候足够时,小心重复地观察入定过程的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进去了出来,出来了又进去,做越多次越好。以后入定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一般人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著乐受而住在定中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次入定,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第一阶段的训练重复多次后,第二阶段是留在定中五分钟才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初次入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定五分钟就要出来,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初学者在初禅里呆得太久,可能会进入二禅,或更高的禅定,此时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然而你却还以为是初禅,于是你分不清不同禅定之间的心念粗细差别。第二阶段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接着每次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就入定一小时以上,就这样地加强定力。第二阶段练习加强初禅定力时,要能每次入初禅一小时,四小时内出入四次;这样不但稳定初禅的定力,而且懂得出和入。当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3.认识气的干扰——气塞、气串、火气留头
初学禅定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烦恼的障碍,另外是身体的障碍:
气脉阻塞——不通的病气造成身上的疼痛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就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全身必然会放松。身体一放松,气就会运转起来,这时气功师会认为你是在练气功。其实不然,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而不理会身体,于是身体自然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时如果身上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那样就修不好禅定。受寒湿或肌肉受伤者的气阻塞一般在后背和腿,因呼吸或心理的问题造成气阻塞一般在胸口,比如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有胃寒的人坐到一定时候胃就会不舒服或打嗝。
大多数人的身体都没照顾好,身上多少会有气不通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开始学静坐的头三天,心总是被疼痛不舒服干扰。其实,当你静坐到气感发动时,身上的疼痛表示你静坐坐得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本来有病而平时不知道,静坐时气自动打通病灶而痛。这时你最好处理有关病痛,如果不处理,病气就会干扰你静坐。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也会慢慢自
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若曾经在静坐时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坐就会胸口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若静坐时受惊吓,当时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意念丹田,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调气处理。
背后有几个重要的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自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有硬、紧、冷、热等现象。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胀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凉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流通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脑后沉重,这是玉枕穴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长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也会通。
当气冲病灶而造成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不明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乃至怀疑老师教错了,或者是这个修法不适合自己。然而,问题是自己有宿疾。
以下的疼痛不是宿疾造成的,是静坐时不小心和不了解“气”而造成的问题:
头上留气——久了造成头痛
大多数人持续精进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胀痛,嘴唇裂、舌头痛、生口疮,以及睡不着,这些现象是对气无知而造成的。为什么呢?原来在静坐时,内气最后会自然升到头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每次静坐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头就会胀痛。情况严重时会虚火上升,造成嘴唇裂、舌头痛、生口疮,以及睡不着等弊病。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这时要多喝降火之类的汤药,然而,更重要的是把头上的火气调下来。好多出家人在静坐修行时被气干扰成病,都是因为对气的运行无知而自己变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师是外道。相反的,练气功的人嘲笑佛家修行人,修心不修身而周身气脉阻塞。同样地,我在这里谈到处理气,很多出家人会骂我是外道,呜呼哀哉!难道调气通脉后身体健康不是更好打坐吗?难道佛教徒生病时,应该念经求佛加持?修行人不许调气通脉、不许看医生吃药?难道佛没说调气和看医生,调气和就医就是外道?难道佛法最正,就能说明佛法以外的法皆歪?这种思想就是宗教极端主义者。希望你们不是,不然你心中暗骂我调气通脉是外道了。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都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所以,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学静坐者最好遵循道家立下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停留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若没把气疏散掉,长久后也容易造成身上某个部位疼痛。如果这些“气留滞”问题你都懂得处理,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最后你会因静坐到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身上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发胀。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污浊的气自动往下降,越污浊的气降得越低,最低到会阴穴。清净的气自动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最高到头顶百会穴。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在二禅的时候,清净的气会升到发际这一水平,就是头发和额头之间。在三禅的时候,会有一股清净的气在头顶,到四禅时那股气就会在头顶外面了。细心的修禅定者都会发觉这种现象,任何人静坐后这几个部位都会有气。不少人因为不了解这种现象,在静坐时反而去加强那些气,比如发现头上有气感就去注意它,一注意更加是火上浇油,造成有些人会有不同部位的头疼。
说到入定时在头上不同部位的气感,那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不过,不可以此现象来判定入定的高低,因为任何人只要心念集中在那些部位,也会有相同的气感;而且,不少静坐者往往不知不觉地把意念集中在那些部位呢,也因为不知不觉把意念集中在那里,所以,十个人有八九个静坐后头痛。也因为如此,不少静坐者往往虚火上升。而我教静坐时,总是为了这些无知的静坐者——不要变成“虚火外道”(却骂调气通脉是外道),交代主办者每天煮降火的凉茶。
下座前要按摩、拍打,让气回归平时状态
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头上的气降下来。敏感者就会知道,不敏感者就不知道。不敏感者静坐之后,一定要好好地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可以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也可以用手掌心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向下拉,经过胸前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再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不是平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你都懂得处理气的障碍,要进禅定是不难的。
有些人已经坐很久了,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因心无力造成无法强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入定需要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无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那些气虚者无法集中到入定所需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就必须比一般人补充更多外来的能量,即气虚者在静坐前最好吃一些补气的药。由于有气虚及气盛的问题,所以,禅修营最好能提供降火气及补气这两种汤药。
4.自身的正气与外在气场会影响静坐者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尤其是过去有道行的人的修行地点,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有加持力。虽然外在好的气场对入定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后,身体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静坐的场所不要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下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修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他若敏感就会心烦了。有病者的气场,也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5.修定时间长短的选择
修禅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坚持坐完一柱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静坐开始的五分钟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静坐和经行交替修,就是先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五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经行和静坐都能正念清楚,那样修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不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坐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坐久了,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定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在这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6.禅定有三种自在
禅定有三种自在,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在一口气之间进初禅;要进三禅,就在一口气之间进三禅,这叫“入定自在”。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初禅在定不自在。有好多老修行入定时,心老想上更舒服的定而犯在定不自在的错误。什么叫在定自在呢?
如果我要入定二十分钟,准时二十分钟出来,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想入定二十分钟,结果一小时后才出来,就是贪著禅定而在定不自在,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决定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时间到了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结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而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的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就能出定而是身心恢复常态。出定不自在者一般会觉得头发胀,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自在而无法立刻睁眼出定。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之后,每次入定之前,最好先预设在定中的时间。
7.禅定差别
近行定与安止定的差别
刚才说禅定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登上一幢楼,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不同的定力是不同高低的集中力——心集中的能量。当心念达到入禅定之前的集中力,称为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呢?近行定好像你上楼梯到某一层,还在该层的梯级未进房间,还可以向上或向下爬。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离开梯级进了房间而不能上下爬了。近行定能上下来回,安止定不上也不下。初禅近行定未到色界故称为未到地定,二禅以上的近行定在诸禅中间故称为中间禅。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但还未进入初禅根本定,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入初禅根本定,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另一个定,就必须从初禅根本定的三摩地(称为三摩钵底)出来门口——近行定的三摩地(不是三摩钵底),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出入根本定犹如房内进出房门外,上下近行定犹如房门外上下楼梯,禅定的上下和出入是不一样的。
禅定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因为对呼吸以外的其他境界有分别心,所以很容易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每句话都入耳,心就乱了,因此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因为对其他境界无分别心,所以二禅听声音,每句话都不知所云,心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禅的差别是:三禅听声音如在远处,更重要的是感觉不到身体了。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南传佛教依《清净道论》说入初禅不能闻声,其错误参考末页禅定相关经典。
由于三禅呼吸很微弱,因此觉得头还在,有些人到三禅的近行定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他的呼吸本来就不正常,一般是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病因是过去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膻中穴。甚至到了三禅的近行定心脏会加快。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呼吸很微细,心脏无力的人会觉得心脏会跳得快一点。这些人就应该留在二禅久一些,让身体慢慢地适应了再上三禅。最好是多吃补心气的药,尤其是脑缺氧的药。所以,若在这段期间由于身体不能适应,入定后反而呼吸困难及心跳加快的人,我推荐这时吃“红景天”。有人可能会这么想,为何入了定还会有呼吸的毛病?毛病在于此人呼吸本来就不正常,他的心有足够力量入呼吸较微细的二、三禅的近行定,由于心念入定快过当时血液造氧的速度,造氧的速度慢而使到心脏加速,这时只要吃脑缺氧的药他就一切OK。不过,吃药只是在这期间缓解血液造氧的难关,回去后要解决这脑缺氧的亚健康问题,应该多做带氧运动。另外,这些人只要不作意快速入定,慢慢自然加强而入定,就一切正常了。
上了四禅呼吸就要停止。有些人的呼吸停止不了,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如果深入四禅则听不到声音,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无法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是,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乐受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过四禅的经验,就会知道什么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8.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如果你清楚经历过初禅到四禅,以后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都可以用禅定来判断心的粗细。修禅定好像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锋利,修行的效率就是入定的快慢。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不论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这时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样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心无法平静,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变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觉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掌握好禅定再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我再次强调:修慧要先修好禅定。
问答
问:您刚才说,身体有障碍的话,要把它消除掉才能继续坐下去?不能坚持坐下去吗?
答:你可以坚持忍疼,可是坚持下去只是自讨苦吃。比方说,脚很疼,你可以坚持不管它,硬忍到下座。几个星期后可能气通而不疼了。但是不如不要忍,你快点按摩将它放松了,然后三两天内就容易再入定。
问:这样入定之后就不知道疼了吗?
答:对。入了定就不知道疼痛,出定后又疼了。出现疼痛说明你已经不在定里了,因为在定里不是乐受就是舍受。有疼痛既然不能入定,何苦忍半小时!不如把疼痛处理掉,有时可能五分钟后就能入定。
问:入初禅能听到声音吗?
答:优波离是听了佛的指示,调整出息入第四禅。有人说初禅就听不见声音,那是太专注在意根的修定者,心不在其余五根才会如此。若是修出入息,心专注在身根的触,必然要听到声音,必须到四禅没有了呼吸时,才逐渐声音消失。
答:入初禅一定要看见鼻端的光吗?
答:佛不曾说观出入息必须看见光。然而,看光也能入定,不过,那已经不是观出入息了,而是修观一切入而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