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讲修观。

五、见道并不难——只破我见不断贪嗔

1.何谓见道

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慧,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在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定,观察是修慧;修定能生清净心,修慧能清净知见。哪一些观法能产生智慧呢?佛法里有很多修慧的观法,所观出来的智慧有深有浅。

见惑与思惑

解脱的次第是怎样的呢?部派佛教的论师把烦恼的解脱分为两大类,按照论典的说法,即见惑上的解脱与思惑上的解脱。见惑是很多不正确的见解,使得我们不断地生死轮回。思惑是心理行为上的烦恼,有各种各样的贪、嗔、痴。

见惑与思惑是不一样的,见解的迷惑是你心中抱着一种看法、想法,迷惑的见解使你做出许多错误的行为。其中最错误的见解是“我见”。然而,见解可以立刻改变,就是说我见可以非常快放下。至于思惑是心理行为上的烦恼习气,习气是不可能一下子放下的。我用一个比喻,比方说,你认为抽烟对身体好,这是一种见解。如果你对抽烟有贪著、喜欢,那不叫见解,那是心理行为烦恼中的贪。放下见解是很快的,再也不会反复。再比方说,在清朝时女人爱缠脚,当时人们认为小脚是漂亮的,那是一种见解。现在大家都不认为漂亮,女人再也不缠脚了。见惑的烦恼一转变就放下了,但是思惑的烦恼就不一样了;我们有各种贪、嗔、痴的心理行为,这类烦恼是要慢慢去改的。所以,在佛法中,把修行分为几个次第。先修资粮道,其次加行道,然后见道、修道、证道。

资粮道

在你开始修道时,先累积修道的资粮。就是多闻佛法、修种种善法,积种种福德,学习戒、定、慧,这些都是资粮道。

加行道

当你懂得根据戒、定、慧修行,已经能入定及依法作智慧观行,此时是加行道。在加行道时,主修舍摩他和毗婆舍那,主要是让心生起五根五力,就是信、精进、念、定、慧。

见道

见道,见到什么道呢?就是见到解脱生死的道路。加行道用功修到有一定证悟时,见到从心中解脱生死的道路。见到路不等于上路了,见道以后才开始上路——修道。也就是说,在你还没有见道以前,你是不知道怎么修道的。其实,修道是修心中的道路,并不是心外的道路。你要先看到心中的解脱道路——见道,然后从心中朝向解脱。佛法说,当一个人见道的时候,他就破除了见解上的烦恼,而见道要处理的烦恼最主要的是我见。我见就是执著有我的看法。很多人搞不清楚我执和我见,即我们对“我”的执著有两方面,一个是行为上执著有我——我执;一个是见解上执著有我——我见。

如果一个人见道了,就放下了见解上有我的执著,但是行为上还是执著“有我”。所以,当一个人见道——证初果,虽然思想上明知无我,但是,他的行为上还是贪生怕死,业习还是执著有我。初果的人还是怕死的,除非他是阿罗汉。北传佛教把我执分为两种:见解上执著有我称为分别我执,行为上执著有我称为俱生我执。在南传佛教把分别我执称为我见,把俱生我执称为我慢。就是说见道了就放下了分别我执——我见,但是,他过去业习带来的俱生我执——我慢还没放下。

由于部派佛教对见道者的善恶行为有不同的看法,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初果不会作恶业,这点我不以为然,因为佛说三果才是善人,希望大家参考所附经论。佛在经中说:破我见只是断除三结,并未断除欲界贪和嗔,若正念不足,有可能因为失正念而造恶业。然而,由于宿世善根的力量能令他此生证初果。初果圣者暂时失念所造的恶行,敌不过初果多世的善根,所以初果不会堕落,但是现世须受苦报。关于这点,《俱舍论》说“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中阿含《盐喻经》中说:“犹如有人负他五钱乃至一钱为(债)主所缚,因为负债人贫无力势……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因为此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所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乃至千万不为主所缚,因为负债人产业无量,极有势力……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此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所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但是彼于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补充经典说:一切见皆以身见为本

证初果只要断三结,而三结中身见一破,戒禁取和疑自动破。破身见不必断贪嗔,所以不难啊!请看《杂阿含经》中对破身见的描述:时,长者即问梨犀达多:“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

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

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

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2.见道的条件——心清净与见清净

要见道,要修什么法门呢?见道,并不是要先除去嗔心、也不是先除去贪心,而是先除去见解上“有我”的烦恼。既然贪、嗔、痴的习气不是见道所断除,所以,证了初果正念不足,无法时时现前,还是会贪吃、贪玩、骂人、打架,请看所附论曰:染习欲事,或时发怒起加拳等,苦楚有情诸损恼业,但他懂得怎么修行了。慎重重复说一遍:大家一定要确定见道只是破除我见,未断我执及贪嗔,不然你会迷惑:破我见后为何还有我执和恶行?

见道需要什么条件呢?需要修一些“能破除我见的法门”,断我见的法门不一定是断贪嗔的法门。千万不要修错,是先修断我见的法门,不是先修断贪嗔的法门,如果倒过来修则拖长见道,这就是为何好多人修一生不能见道的原因。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法讲无我。但是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见道,虽然知道无我,他还会有怀疑的。有疑常说:“虽然相信无我,但还是觉得有我。”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如果见道了,他就绝对肯定无我,觉悟无我者已无身见,不会到处找我在哪里,更不会找不到我而说无我。在见道的那一刻,他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找寻我,因为他已清楚看到因缘、因果现象。见道时必定见到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缘变化,其中并无所谓有我或无我,不必想方设法证明无我。

学过佛法的人,有一句口头禅‘一切都是因缘’。那个人打我,那是过去世的因缘;这个人会修行,是他过去世有佛缘,认为佛说因缘法就是这么个道理,其实,他还没有实际地看到因缘法。不知道你们是否听过这个偈语: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

这个偈语是说你活一百岁,没有见到生灭法,不如活一天而能见到。生灭法到处可见,每个人天天都见因缘法嘛!为什么佛法说百岁都难见?不是这样子的,生灭法就是因缘变化过程,是当下见到因缘刹那的变化过程,不是内心思惟。

要快一点见道,就必须修对方法,就是不先处理其它烦恼,只要先处理“我见”的烦恼。因此,如果你选择针对破见惑的修法,就会很快见道。如果你选择破修惑的修法,若先处理贪嗔心,你在这一生都难见道,而且也不会相信他人能见道。为什么呢?因为你误以为只要有贪、嗔就是有我见,其实,无贪无嗔是阿罗汉果才有的功德,无我见是初果就有的功德。处理贪、嗔需要很长的时间,即破我见之后,可能今生都处理不完贪、嗔呢!但是,如果心清净时,要破除我见是非常快的,经典说不必几天就能见道,关键在哪里呢?佛法有这么一句话说:众生之所以佛法不能现前,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了。我们的烦恼并不是二十四小时都现前的,至少你们现在在这里,好多烦恼没生起,就在这一刻大家都暂时没有嗔心、贪心。在烦恼没有生的时候,就有机会生起清净的心。佛说,如果一个人的心清净,佛法就能现前,就是说没有烦恼遮盖,有清净的舍、念心,就很快观察到佛法本来现前。

3.破我见的捷径——观因缘最快

觉悟的第一步就是破除我见。破除我见并不等于贪嗔的烦恼断了。要破除我见需要观哪一些法呢?就是观因缘。因为“我见”就是见解上迷惑因缘里有个我。

既然要把因缘观察清楚,要观那一些因缘?为什么一百岁都没有见到生灭法?破我见要见的生灭法,是当前一念(迷惑身心的)因缘,不是观外在的因缘。哪一些因缘无须观察呢?如果你观察种瓜会得瓜、种豆会得豆等因缘,可是农夫观了一生,都无法觉悟无我。我们以为世间存在着真实的外在因果现象,佛说其实世间并非外在,佛说世间就在六根、六尘、六识里面,被六根、六尘、六识拿走了,就没有世间可说。你现前的身心只是六根、六尘、六识的作用,意思是说,你是用六根,如眼睛、耳朵来认识世间的境界。若要见道,就要在六根门头去观察究竟佛讲的因缘在哪里?反观自我正在“观察的行为”,不过是心法和色法的作用,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之间的种种前因后果。

根尘识之间的因果很快速,快到我们来不及去思考。所以,修观若要有力量,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就是心要很微细。心念微细就是要有相当的定力。这就是为何要你们先修好四禅再修观,建立起四禅的舍念清净心,就有能力以微细的心观察佛法。身心是快速无常的因缘变化,如果心念粗,根本来不及观,粗的心只能在因缘发生后观察,落入意识里思考。所以说:修观时只许观察,不允许思考!

如何观因缘?观因缘就在六根门头观。最好在动中观,境界变化越多越好观,以经行为例,心念不再只是专注于身体的动作了。比如经行时听到声音,就在耳根、声音、耳识观其因缘,其中鸟叫声是因,耳识知道是果;接着耳识知道是因,意识想“鸟在叫”是果;接着此意识想是因,心生贪爱境界是果;接着心贪爱是因,转眼去看是果;接着鸟在境界前是因,眼识看见是果;接着眼识看见是因……。在这一连串因因果果中,每一个过程都把它观清楚后,你会发现其中除了因因果果,并没有我在里头听、看、想等等。原来因果就在心对境界前念念地流转,因果是那样刹那生灭逝去,因果是无主地随缘转动,啊!原来不必找寻为何无我,不必思考,就看见当前一切因果一向无我了。

4.七觉支——觉悟时应生起七种心

佛法讲闻思修,思考是在思惟的阶段,修的时候是不思考的。为什么在修的时候不思考呢?思考都是学来的,在修的时候只是观而不分析。观察是很微细的思惟,而且只是思惟单一事件。怎么思惟呢?比如修定时的思惟,如果是观呼吸,就什么也不用管,只做一件事情:观察呼吸。至于修慧时的思惟——择法,只管选择一句佛法,其余什么佛法也不管。你们可曾听过:修道时一句佛法就够你证悟了。佛在指导众生修行证果时,都是修一句话而证果。那一句话是什么?是那个人当时所需要的法,它比什么都值钱啊。听过道家常说这样一句话吗?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其实真传的那一句话,就在万卷书里面,没有离开万卷书。但是那一句话是在你刚好最需要时才告诉你——真传的那一句话。我们为了破除我执,所需要的那一句话是观因果,你只需这一句——观察六根门头的因果,其它佛法一概不理,佛说修不净观可以克服淫欲,修慈悲观可以克服嗔心,这些统统不管。你只管要观察这一句佛法,这样的心态称为“择法”。就是说,当一个人要见道时要具备七个条件,这些见道的七个觉悟条件称为七觉支,如果你们念《阿弥陀经》会念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就是见道时要生起的七菩提分,七觉支中最前两个觉支就是正念和择法。

正念是修慧观的主角

这七觉支的第一个觉支叫做念觉支,因为想要觉悟,你必须先有很强的正念,所以念觉支排第一。其中四禅的心念是最有效率的正念,若能一念之间入四禅,以这样心力去修观,是最强最清净的正念。正念用在哪里呢?我们生起好的念头去做善事,这种正念是世间的正念,是不能解脱的。所以修观行时,并不是正念在做好事上。要想证悟、要解脱,必须正念于所修的某句佛法上专心地观察——择法。

择法是修慧观的导演

有了正念,接下来就是七觉支的第二个法——择法。这个择法就是你要选择所观察的法。不懂修行的人,他在修观时,思考一大堆佛法道理,这不叫择法,这叫思惟佛法。择法时专选一句佛法,任何时侯都不离开它地观察。比如说,我们在观察无常,对一切境都在观察无常,再也不思惟其他佛法道理,这才叫无常的择法。你可能说观察无常太容易:“你看!那里本来没有屋子的。后来,有人建了屋子就是无常。”这是思维不是观察无常,思维不是择法。如果这是择法太容易了,人人都会。择法是一种很专注、高度集中的心,选择某一句佛法来观察。择法时观察的对象是哪些法呢?择法的对象不是外面的境界,也不是内心的境界。是(名和色)心和外境发生作用的当下,每个法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就是观察每一念当下究竟什么因缘在生灭。如果你要破我见——见道,不是观察外在发生的事情,也不必观察内心有什么烦恼发生。而是观察当下的心和境界之间有什么事情在发生。是观察能知心和所知境界的因缘,是观察内心和外境当下的前因后果。而这类因果

是很短的一刹那,由于心境的因缘一刹那就过去了,所以见道所作的择法就在一刹那间观察身、心境界的因缘、因果现象。其实,一切都是因果现象,全体都是发生在眼、耳等六根当下一刹那的因缘作用。择法就是选择观“当下的因果现象”,只要你很清楚地在六根里面观察,就能把身心的因果作用看清楚。

七觉支次第

如果你有了四禅的清净的心,并以此正念再去做择法,你一定有能力看清楚佛法。当你清楚看见之后就会很肯定:每一念境界的心与法从哪里来,怎么发生,我都能够看到。如果你能够看到每一刹那的念头和境界之间的因缘,这时你的心必然会很微细。因为择法让你进入很微细的心,你越看越清楚,越清楚于是越想看,于是生起精进心。看清楚佛法会使你全身兴奋,你会越看越兴奋而觉得全身充满气感,这就是生起法喜的心。由于法喜充满身心,进一步身心轻安。因此择法而越看越集中,慢慢地,心念越看越平静而生起定心。即内心次第生起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由定觉支的三昧进入没有造作的心态,这叫舍觉支,此时观察因缘过程不加思维,因为心不再造作了。如此七觉支一个个生起来,当七觉支次第升起后你就会越修越有信心。你还会发现,你择法越清楚,烦恼越轻,身心越愉快。如果你修错了,你的心就会越观越沉重,越观越烦。你修对了,越观越欢喜,越观越快乐。这是修法的欢喜。法喜充满就从这里来。因此在修行的次第上必须先有正念,才能够正确择法,由择法次第产生舍觉支,再依三昧舍心而择法见道。

快速破我见的择法

当修观在择法时,绝对不允许去思惟任何其它佛法道理,只能够观察所择的法。择法是要观察到当下事情的真相,思惟是观察以后的事情,这一点要分辨清楚。

如果你很仔细地观察身心的因果变化,你会看清楚当下心中不思维任何道理,对所观的法犹如见亲爹娘那么自信,自信不需依道理证明或他人指点,即对佛法自我承担——确定我真的证悟无我。而且,你会绝对信心地说:“是我亲自看到身心只是因缘作用而已,一切就是这么回事,不是道理上明白无我,是事实本来无我。虽然无我,只要有因缘,就能说话、会走路、能造业、会起烦恼。”一旦确定一切都是一系列的因缘都无我地在运作,于是,你便见道了。

不同的择法有不同效果,你可能去观察:“我现在有没有起嗔心啊?有贪心吗?”优先处理贪嗔的择法,如此是不可能很快见道的。为什么呢?因为见道的重点不是处理贪嗔,贪嗔是不一定今生修道时处理得完的。见道是一见便永不再迷惑,心理行为上的烦恼习惯不是一刹那就能彻底断除的,修道要长久修断烦恼,所以,见道是顿见,修道是渐修。我如此分析,是想让你明白,选择正确的修法就能快速破除我见。

经论都说,必须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能见清净。所谓见清净,就是生起正见,破除我见。当一个人观察到身心只是因果作用,自然地就知道身心无我,也知道戒律的因果作用,他不会随便乱持戒律的。见道者自然对自己所修的法不再怀疑,并且知道就这样一直用功修下去,终归能够解脱。也就是说他已清楚地看到了那道路,并且心中朝向着那条解脱之路。

5.见道的难易

证初果的难处——无信、无定、错误择法

一个人见道之后虽然烦恼减轻,贪、嗔、痴还是一大堆的。为什么呢?因为贪、嗔、痴是修道所要断的烦恼。要证初果,关键在于有没有生起清净的心和是否正确择法。如果你的择法是怎么断贪嗔或行菩萨道,那样就不可能很快见道。为什么呢?菩萨道是长远的,如果为了行菩萨道,整天做利益众生的事,不去观察自己内心,就难见道了。唯有修菩萨的广大道行才要经年累劫,如果要破我见却不是很长久的事情。因此,对“证初果并不难”要有信心,关键在弄清楚证初果难在什么地方,见道的难处在于以下几点:

听信末法无人能证果,无四不坏信,不可能见道。

不先清理我见而先清理贪嗔行为,于是久远难见道!

不知破我见并未破我慢,以为见道完成无我行。

以粗的正念择法,缺少四禅的舍念清净心。

修择法时不单纯,一时掺杂太多观法。

末法还能证初果吗?

好多北传佛教出家人不相信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初果,但南传法师大多相信。我用数字来使你们生起信心: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度众生。当时,度了好几万的阿罗汉,身边常随众就有一千两百五十人。阿罗汉那么多,三果就更多。二果、初果就更不用说了。佛在世时初果有多少人?经典说阿罗汉至少一万,假设估计三果有三万,二果有九万,初果有二十几万,我已把阿罗汉估低至一万!依此推初果二十万不算多啊!依佛法说证初果后还要继续修行的。佛灭后,那些证初果的人还要继续修,这二十万人不是到天上就回来人间。也就是说这些初果的人要陆陆续续回人间证二果。就以2500年来除二十五万人,这2500年内每年多少人得道?每年至少有一百初果回来,体验回初果进证二果。佛在世时那些已进入加行位的更多呢!他也要来证初果啊!所以,就算是末法,也会有人继续修行,乃至自己证果,证悟了也没人知道。所以,不要听信现在末法了,是不可能证果的。其实你用数字去衡量,就可以知道证果是可能的。

别轻易听信,那些不信今生能修证的见解

谈到证果的问题,中国佛教界非常矛盾:大家想要修行解脱,讲经说法的法师劝人要今生解脱却不信今生能证果。南传佛教修行人都相信能证果,而北传佛教有很多法师和讲经师认为现代证果的人肯定是个疯子或骗子。但是,我们要自信能修能证,不然佛法不灵验了,认为我无善根觉悟佛法——法宝在我心中,更认为天下佛弟子都是凡夫——无僧宝了。在中国佛教还有一个更糟的现象,一听说有人修禅定到了四禅,都说那是大妄语,尤其佛学院都说不可能,修净土的人更不用说了。这些都是没有遇明师指点,修行前学会太多的经书道理,结果“入海算沙徒自困”,所以认为是很难的。若遇到好老师,在需要时指导一句要点,胜读万卷书。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根据经典里的道理去修就可以吗?可以!但是,你不懂得大藏经里哪些经典是你目前最需要的。刚才说过: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那句话为何不写在经书里呢?讲那句话的时机在道家叫“火候”,而火候是无法靠文字传的,唯有靠经验过者,在火候到时告诉你当下要如此修。你修到的那个工夫的当时,只需要某句佛法,当时老师一说你就领悟。当时如果把万卷书给你,你就被误导了。修行的火候就是这样,遇到一个明眼人告诉你,你目前就需要如此观修;一句佛法就够你当下受用了,其它的法,你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多数人以为把经书背得滚瓜烂熟,不必依老师指导就能修行,其实那是盲目选修经典里的某些法,于是东修一点西修一点。这类修行人就算修到有成就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修成的,于是无法指导他人。

不信者难以依法入定与证悟

寻灭比丘所教的这套修法,虽在南传佛教流传,当地有些学者却不以为然。其实,自古以来,很多修行成就者,在当时都有很多人不同意他。你们看过六祖坛经吗?没人信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证悟了,认为五祖怎么可能印证像慧能这种没学问的人,若你当时也在场,你如何分辨呢?一个人能不能证悟,不因为外表、学问、聪明,证悟跟这些无关,证悟是和内心的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贪根、嗔根、痴根有关,与背经如流、辩论说法、引经据典、出家在家无关。

对证果的怀疑,是造成你不能证果的最关键原因。疑的烦恼会障碍修行。如果你怀疑某个法门,就没法修好。如果你怀疑这个法门的老师,你也没办法修好。怀疑自己不能修,也不能修好。所以,今天第一件要事,就是告诉你们,在这个时代还是能证果的!我不厌其烦地要你对法及对自己生起信心。我很清楚这样讲会有人批评我误导众生。可是,我非常自信地认为:那些相信能证果的人在对三宝不坏信上已先得益,因为若有人信佛是大觉者、信法真实是如此、信僧真实能修成、信戒真能助道,经典说有此四不坏信者已是初果,很多法师认为已经没有具足四不坏信的人,难道因为自己无信就能确定别人也无信?你有此四不坏信吗?希望你和我同行。为何要听从那些自己没有四不坏信(不信还有能证果者)的老师呢!决无此道理!若有此四不坏信,剩下的事,只欠自我承担,或设法去证实而已。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这句话是永嘉大师证悟后说的,意思是勿让无智慧者知道你的证悟,知道了会把你弄得无处容身;六祖证悟后,五祖叫他立刻逃跑就是这个原因。若你对此四不坏信有信心,小心以下警告:

当你依法修了有所证悟,不要随便跟人说你的证悟。当你依法修了有所证悟,不要随便跟人说你的证悟。当你依法修了有所证悟,不要随便跟人说你的证悟。

为何要再三警告,第一点,没有四不坏信者不信你能。第二点,你未必能引经据典向他说清楚有关你的证悟,理论讲不过他,大家都认为他对你错。所以,不要随便让人家知道你的证悟,更不要轻易地教导无智者。何谓无智?无智者心中充满最高的佛法道理,不爱听老师所讲(不如佛那样圆满开示)的修行法门,却最爱挑(觉悟未圆满的)老师的缺点。第三点,如果你到处炫耀我知道修行证果是如此这般,怕人家不知道你有修行,这是犯上了我慢。而且,初果的我慢烦恼一般凡夫都看得出,于是认为你是有我慢的大妄语者。其实,未证阿罗汉果就一定有我慢,修行到三果还有我慢都很正常。

关于修行的成就,老师的成就不一定高过徒弟,只是先后的问题;即老师先学会,然后你向他学,仅此而已,不要以为老师绝对比学生厉害。假设你是三地的菩萨来人间投胎时,我是一个老和尚,你来跟我这个老和尚出家,当然是跟我学嘛,对不对?虽然老和尚是个凡夫,他先懂得佛法,于是菩萨向他学法。所以说,修行嘛,三地菩萨的老师不一定是四地菩萨,各有因缘,各自成就自己的道果。如果有一天你认为我的学生很有道行,别以为我道行更高,老实说,我最高兴学生修行超越过我,一方面高兴佛法不虚,另一方面高兴他是我学习的榜样。至于有些学员自以为修行到达最高点的人,我总对他说:等着瞧!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陷入增上慢,慢是初果至三果的通病,因为他比凡夫够格去慢。慢者总是爱说:“你们都不修行的。”更爱说:“我的老师最棒,并且老师最看重我。”

修观修错变成修定

在修观时定力太强,观行就难修好。前面说过,在四禅八定里的五、六、七、八的定很难修观。如果一个人的定力非常强,在修观时一下子就入定了,他还以为我很精进修呢!结果是在浪费时间。很多人修观修到入定了,其实是修错了。

所以修观的时候,不允许你们入定太深,但是要修观又不能没有定。因此,在修观时要天天保持四禅的定力,必须要每天都有能力一下子就上四禅,有四禅的定力修观最得力;但是,修观那天修四禅不要入定太久,定太久就无心修观了。为什么呢?因为入太久会造成心不想动的习气,观没两下子就入了定,于是天天都浪费时间在定中。别人却以为你很用功修道,而且道行了不得,整天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但是,明眼人看来你修错了。所以,修完四禅以后,我不鼓励你们入定太久。如果你们想要修神通,就应该入定长久;入长久定容易引发宿世神通。有智慧的观行,都会觉得入定是很无聊的事,进去了终归要出来,出来了觉得心动不如心静,于是又想要进去。所以,别忘了修定的目的是为修慧,入定是为了训练不同的心力——定力。明白了这些,以后修观就懂得怎么做。

择法重点:除所择之法,不许思惟其它佛法

修观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心念清净。修观时跟修定一样,不允许动一点一滴杂念。在观呼吸入定时,动任何杂念就要退禅定,同样的,在修观时要如此择法:一时只允许观察一句佛法,不可以动第二个佛法的念头。如果择法正确,七觉支就会很快生起来。如果你修一段时间,就来向我报告你所觉悟的道理,然而,道理都是思慧并非修慧。修观时玩味所觉悟的道理是没有用处的,你不知道那是思慧在打妄想,还以为自己有所领悟。择法的要点是:佛法是真相不是道理,不在于道理上的领悟,而是生起七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轻安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让这七种心念生起来,就能觉悟真相。修观时,生起任何佛法知见都是妄想,要立刻斩掉它。生起七觉支前,必然是以分别心来觉悟道理,是落入闻思的觉悟,当七觉支都现前时,只是观察而不再思维,你就会很快觉悟证果。关于修观,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