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题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小止观,又称童蒙止观,为俗兄陈针出。二、曰不定止观,今六妙门是。三、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即今释禅波罗蜜门是。四、曰摩诃止观,又名圆顿止观,即今文是;为天台圣主智者大师三大部之一(别有法华文句,与法华玄义二大部)。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于荆州玉泉寺开讲。内分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十大章。一夏敷扬,至第七章正观,而法轮停转。第七章正观:有阴入境、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上慢、二乘、菩萨十境。但有诸见以前七境,而上慢以次三境阙焉。然大意至正观为因,果报为果,指归非因非果。又大意至果报为自行,起教为化他,指归非自非他,法网周密,智印明净,自凡跻圣,灿然自备矣。章安大师为之记。梵语「摩诃」,此云大、多、胜。
「止」者止息也:一曰体真止、二曰方便随缘止、三曰息二边分别止。「观」者观照也:一曰空观、二曰假观、三曰中观。分而言之。体真止,大也;空观亦大也。方便随缘止,多也;假观亦多也。息二边分别止,胜也;中观亦胜也。合而言之,则照而常寂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即止即观,即观即止,不一不异,乃大乘圆顿法门,非不定止观与渐次止观,所可同日语也。盖吾人心地本极明静,徒以无明笼罩,遂生三惑二死,颠倒梦想,而不自知耳。今用摩诃之止,以息二死之动,而归于寂灭。用摩诃之观,以破三惑之昧,而复于清明,则不难顿超圣域,直抵宝所矣。此摩诃止观之大概也。
辅行传弘决,乃唐荆溪大师笺释摩诃止观之大著,所以辅佐止观之妙行,使之流传异禩,弘扬遐迩,以决疑生信者也。
明幽溪大师,为嘉惠后学计,将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及荆溪大师辅行传弘决二大著,会而刻之。复为之增补演讲,厥功亦非浅鲜。以上序题竟。
序文
初、序本部全文大意。
大矣哉。摩诃止观之为法也,了大事因缘之钢鎚,开佛知见之利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趣无上菩提涅槃之至道。
首二句,赞叹摩诃止观之法门,为全序之总纲,亦即全书之总评。次四句,明止观之胜用,谓大事因缘,开佛知见,见性成佛,无上菩提涅槃。四者均天下至难成办之事,惟有止观,可以作为利器,视为捷径也。所谓「大事因缘」者,了生死成佛道也。「钢鎚」者,钢制之鎚,所以击破庶物者也。如言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循环无已,纵极顽固;可以止观鎚,毁之而无遗也。「佛知见」者,佛之正知正见,非凡夫之妄知妄见,亦非二乘之偏知偏见也。「利镢」者,锐利之农器,所以芟夷荒蔓者也,犹言八识田中,具足佛性;但为无明所蔽,稂莠充塞;得止观以启之,则非种尽锄,良苗自茁也。「心」乃不变随缘,「性」乃随缘不变,一而二、二而一,亦人人所同具也。得止观以反求诸己,则顿超直入,无门不达矣。「菩提」为智德、「涅槃」为断德,亦我人所固有,而非外铄也。「无上」者,形容至极之辞。谓止观所得之智德断德,至极无上,不可思议;决非二乘偏空之菩提,有余之涅槃,所得拟议于万一。摩诃止观之妙法,岂不亦大矣哉!
次、序二部缘起胜益。分三:初、序如来说教大旨。分二:初、泛明五时施化。
尝原如来,出兴于世,五时施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其所设纲目。捞漉人龙,亦既伙矣。
「如来」:为世尊十号之一。一代施教,约有五时:一、华严时。成道后,说圆顿法,小机根钝,如聋如瞶,未获其益。二、阿含时。在鹿野苑,专说四谛十二因缘,以利二乘。三、方等时。四教并谈,令听者耻小慕大。四、般若时。会八十一科,以般若之慧水,荡涤执情。五、法华时。前四时大都为实施权,至此乃开权显实,会归一乘。实则虽有五时,其究竟仍为了生死成道之「大事因缘」也。其所设三句以显功归法华之意。「纲」:谓纲纪。「目」:谓网目。若欲整网,祇须提纲。法华开权显实,乃提前四时之纲,以张教网之目也。是知佛说五时教典,犹之弥天之网;而最后所说法华,如提纲张目。「捞漉人中之龙」:龙喻弘教之四依大士,取龙能兴云致雨,以喻弘教法师,能兴慈云降法雨也。「捞漉」:吸取之意。自大法东来。宏宗演教者,不胜枚举,故曰「亦既伙矣」。
二、正显旨归法华。
若法华了手,不过举其大纲,提其要领,明其佛意,导其指归。厥语约,厥意玄。至于明修门,但枚举乎十乘;示宝所,惟结归乎一念。
「了手」:完了义。「十乘」:即十乘观法。一、观不思议境。二、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离法爱。「宝所」:即三德秘藏,众宝所积之所,亦即众生本有之心源。谓法华经,虽仅七卷二十八品,而言简意玄,弘畅五时之教旨,完成究竟之了义。对于一代时教,亦惟提纲挈领,以明设化之初意,导其究极之趋向。言乎修门,则不过「十乘」之简;言乎极果,则不外「一念」之微;词约义丰,玄妙不可思议,所谓九界纳之一界,三乘归于一乘是也。
二、叙智者阐扬缘起。分二:初、智者妙悟。
自非天台智者大师,灵山宿闻,大苏妙悟,获旋总持,豁见大会,何以深契文心,照明实相,纵无碍辩,称性宣扬。
「自非」:反显之语助词,与下文「何以」相应。「灵山」:即世尊说法之灵鹫山也。「大苏」:亦山名,为智者大师持诵法华之处。「总持」:梵语陀罗尼有三:一、曰旋陀罗尼。二、曰百千万亿陀罗尼。三、曰法音方便陀罗尼。
「大会」:即灵山法华会也。谓智者大师,至光州大苏山,依止南岳思大师,命入普贤道场,持诵法华二七日。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句,即寂而入定,亲见灵山大会,俨然未散。白于南岳大师,师曰:「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汝所得者旋陀罗尼也。」谓持因静处,旋假入空也。由是洞明诸法,如曦和之临万象,如清风之游太虚,豁然开朗,深契法华之文心,照了法华之实相,而妙悟成矣。「纵」者放也。「无碍辩」有四:一、曰法无碍辩。谓于一切诸法,无不能说也。二、曰词无碍辩。谓能应用各地方言,以利众生也。三、曰义无碍辩。谓能发明无量教义。四、曰乐说无碍辩。谓乐说一切。大师既已妙悟,故能纵四者之无碍辩,称性宣扬,无量法门,靡不自在也。
二、悟后谈圆。分三:初、谈玄义俾开圆解。
阐其教,则有玄义为之先容。
「玄义」者,法华玄妙之义,具云「法华玄义」。亦智者大师三大部之一。共有名、体、宗、用、教五重,为天台宗说教之先河。无论何经何论,皆可以此五重玄义,为之阐发无遗也。
二、说止观以使起圆行。
明其行,则有止观为之启殿。
玄义重开解,以容其前,如人之有目。止观重修行,以殿其后,如人之有足。人若无目,则盲修瞎鍊,易入歧途。有目无足,则咫尺睽违,不啻千里。盖理有本末,事有先后,如鸟两翼、如车双轮,不可偏废也。
三、挈二部圆妙旨归。
是二书者,括龙藏之渊源,而旨归溟渤;会五时之歧径,而尽入康庄。
首句,指玄义止观二书而言。次二句,明其玄妙之旨。谓一大藏与五时所说之教,权实、顿渐、大小、偏圆、以及显密不定。繁赜博衍,不可究语,而其圆解圆行,实已括之二书,无美不收矣。
三、叙持诵研读胜益。分二:初赞得。又二:初、别明二书悟修之胜益。二、总示研读本部之胜益。今、初。
故后世之有登其堂,而入其室者,尝教海之一滴,忘众味而具足乎众味;乘高广之大车,入一门而超出乎诸门。
首句「故」字,承上文而言。「其」字指二书而言。「者」字指人言。次二句,明持诵玄义之胜益。又次二句,明修持止观之胜益,言玄义之解最圆。故悟其书者,虽不过教海之一滴,而一滴一切滴,无以异乎醍醐之具有五味也。止观之行最圆,故修其书者,如乘大白牛车以入一门,而一门一切门,殆非凡小之羊鹿牛车,所得望尘而几也。
二、总示研读本部之胜益。
使守禅关者,能读此书,不惟可以明心见性,而亦了知乎心外无教。使登讲座者,能读此书,不惟可以离指见月,而亦了知乎教外无心。使游艺苑者,能读此书,不惟可以质胜于文,而亦能俾乎文质兼胜。使王公大人,能读此书,不惟可以金汤三宝,而亦兼得乎金汤自心。
此节专赞研读止观之胜益。「使」:假定意。「金汤」:即金城汤池之略,护持意。首四句,谓宗门得之,不但可以明心见性,而亦知止观之教旨,全是心法,心外无教也。次四句,谓教门得之,不但可以离指见月,而亦知别传之心法,全是教旨,教外亦无心也。文人学士得之,不但可以增进思潮,而且焕发文彩;王公大人得之,不但可以护持三宝,而亦且进持自心。种种胜益,不可殚述。
次、叹失。
其或见一二栏路之于菟,而不敢前进,指五百由旬之宝堵,而徒事望涯,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于菟」:虎也。「由旬」: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也。「宝堵」:宝所也。谓研习止观,半途自划,如行人遇值虎豹,即里足不前。指五百由旬之宝所,即望洋兴叹,不肯努力进修,则自暴自弃,无可救药矣。
三、叙本部会刻因缘。分三:初科会誊录。又二:初、序主分科会合初。又三:一、自庆圆乘获遇。
灯,夙生庆幸。获遇圆乘。
「灯」:为幽溪大师自称之法名。「圆乘」:指法华,法华为圆顿一乘教;故依教可以发解,依解可以起行;喜今获遇,故「生庆幸」也。
二、偏与止观有缘。
于是二书,虽俱染指,犹于止观,偏似有缘。
「二书」:指玄义止观。「染指」:犹著手也。言于玄义止观,虽俱从事研习,而对于止观,似有特殊之因缘。
三、标科会合。
讲演频仍,紬绎数四,每患文义联翩,而前后莫究,思得大科纲领,而生起有宗。于是辅行之大科,而错综其前。分辅行之全文,而注释其下。科有阙略者,辄以妄意而增补之。
「紬绎」:引伸义。屡经讲演讨论。而止观之文意,前后连续,深恐初机学人,难以参究;乃以辅行之大科,列于正文之前;又以辅行之全文,分注正文之下。遇有阙略,复以己意为之增补,此幽溪大师科释会合之苦心也。
二、门人条分誊写。
始命门人正路,条分脉络,复命法孙受教,誊其正文,凡历三十寒暑,登四讲座,而竣事焉。
「正路」、「受教」:人名。一任条分之责,一任誊写之劳。凡三十年,始云告竣。
二、性修交彰。分三:初从玄义以悟性。
须知法华之有玄义,犹大海之得摩尼。
「须知」:有付嘱意。「摩尼」:即摩尼宝珠之略称,又云如意珠。谓法华之法相,浩如烟海,几几不可捉摸;得玄义以为之尽情发挥,则忽而妙谛环生,忽而具体而微;广则百界千如,略则现前一念。如大海之得摩尼宝珠,无乎不照,而亦无所照也。
二、依止观而造修。
玄义之有止观,犹如意之得治方。
然玄义仅能开示圆解,而鲜修持之方法为之证入,则有目无足,觌面难逢;所谓知而不行,与不知无以异也。今得止观妙行,以自受用,恍若如意之得治方,可以应用无穷,不致怀宝自困矣。
三、二部交成互彰胜益。
治方十种,即法华圆顿之十乘;如意圆明,即当人一念之本性。即本性而修乎十乘,则全性以起修,修还在性;即十乘而观乎本性,则全修而在性,性不碍修。修性体冥,始本理合。知甘露门之在兹,即甘露味亦在乎兹也。
「治方」:本指止观而言。治方而有十种,则随机因应,即法华圆顿之十乘。
「如意」:本指玄义而言,如意面能圆明,则返本穷源,即当人一念之本性。
「性」即理也,「修」即事也。「全性起修,修外无性」:言全理起事,事外无理也。「全修在性,性外无修」:言全事在理,理外无事也。终至事理圆融,性修不二。始觉之智,本觉之理,合而为一名究竟觉。甘露之法门法味,均在于是矣。
三、集资刊印。分二:初、永嘉募资。
书成,持来永嘉鱼潭,普照讲席,募资命工而锓梓之。是会缁素,莫不夙植了因于灵鹫,复培缘种于天台;以比丘、居士身,为如来使,行如来事,一闻斯举,各各欣然。即有王瑞松廷茂居士,首捐二十金为之发扬,是则永嘉人士,助刻者已十居其六。
「永嘉」:今温州是。「鱼潭」:地名。「普照」:寺名。「缁」:黑也,指出家之比丘言。「素」:白也,指在家之居士言。「了因」为慧,「缘因」为福。永嘉比丘居士,一闻会刻锓梓之举,欣然解囊,集资过半。
二、古杭助成。
第财施因缘,当不滞于一隅;法门雨露,必充洽于四海;偶比丘正识,持此未了公案,来至古杭,而卢不远、李仲休、王元建、及众居士,各各捐财,以为天台发板之资;古德法主,及圣邻诸师,亦各欣然共议之云栖流通,而以常住助资而结局焉。
「古杭」:今杭州是。「正识」:人名。「古德」:指云栖主人。言不足之刊资,由卢不远等居士,及圣邻诸师捐财布施,而云栖助其成也。
四、叙结赞弘通。
噫。是板也,始拟留之永嘉,已虑行之不普;次拟留之天台,复虑行之不普;今则留之云栖,可以公天下,可以通四方。实喜师资道合,主伴义从,若万镜之交光,明明相照;如千花之斗艷,色色互严;因法华而悟入龙华,即秽土而往生净土,罔不由于斯也。总持厥务者,则比丘正识、法得特书。
「师」:指幽溪大师。「资」:指其门人。「主」:仍指大师。「伴」:指比丘居士。言板留古杭,较之永嘉天台,交通利便,易于流传天下。而师资道合,主伴义从,尤为可喜之良缘。从此悟入龙华,往生净土,胥于是乎在。而综司其事之比丘正识法得,殚精效力,可为之大书特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