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观诸见境。分二:先、总释。次、开章别释。初、又十二:初、释诸见二字。

第七、观诸见境者:非一曰诸,邪解称见。

「非一」者:不出一百四十种见。起不当理,名「见」。

次、重释见字。

又,解知是见义;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之为见。

三、辨失非见。分三:先、明听学人。

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观。据文者生,无证者死。

次、明坐禅人。

夫习禅人,唯尚理观,触处心融;闇于名相,一句不识。诵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

偏观者,自谓妙悟,斥学问者,名为「守株」(宋有耕者,有兔触株而死,后恒守此株,冀复有兔),喻执迷者。

三、斥失。

两家互阙,论评皆失。

二人本是信法根性,不晓大体,互相是非;今乃评之,虽复俱失,亦未成见。

四、略示见发之问与答,并无穷尽。分二:初、是问无穷也,若解释下,是答无穷也。今初。

若见解无滞,名字又谙;以见解问他,意无穷尽;如曲射绕鸟,飞走失路。

「曲射」:喻问无穷。如楚襄王时,养由基善射,猿见之,抱树长啼。「见解」:是禅所发见,「名字」:是闻所发见,故二不同。学问坐禅之辈,故发见;谙名之人,能破习禅无见之人,如令飞者失路;能破学问无见之人,如令走者失路。一百四十,无不皆然。

次、答无穷。

若解释难问,绰有余工;如射太虚,箭去无碍;当知非由学成,必是见发。

「绰」:宽裕也。诗云:『绰绰有裕。』「如射太虚」:喻答无尽。此则辨异无见之人、坐禅学问之人。并由学成;不同发见,从定而生。

五、明所因不同。

此见或因禅发,或因闻发。

六、举例。

例如无漏起时,藉于信法闻思。因闻发者,本听不多,广能转悟,见解分明,聪辩问答;因禅发者,初因心静,后观转明,翻转自在,有如妙达。

信行如「因闻」,法行如「因禅」。「闻思」:准知。「聪辩问答」:发见之人,善能问答,全似四辩。「有如妙达」:所有破会,如达妙理。此二属见,不关辩悟。

七、正辨非。分二:初、约处辨人多少有无。

南方习禅者寡,发见人微;北方多有此事。

次、斥师资俱非。

盲瞑不识,谓得真道,谓得陀罗尼;闇于知人,高安地位;或时不信,拨是狂惑。

「南方」:旧陈齐地隔,指陈为南;此约处辩发见之人,多少有无。「真道」:是因禅发见者,滥。「陀罗尼」:因闻发见者,滥。「暗于知人」:无识之徒。「判发见」:以著高位,或判为鬼狂,二判俱非也。

八、结判,非狂非圣。

今言非狂、非圣。

九、释非狂非圣。

夫鬼著能语,鬼去则痴;其即不尔,故知非狂。寻其故惑,贪瞋尚在;约其新惑,更增烦恼;八十八使,系缚浩然;故知非圣,乃是见慧发耳。

「见慧」:见属慧性。

十、正明见境来意。

通论见发,因闻、因禅,而多因禅。或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得禅又少,两义则多。

「两义则多」:禅已发见,及禅见俱发,此两则多。「又少」:若先发见,后发禅,此义则少,非全无也。

十一、例释禅见前后不同。

例如诸禅,通发无漏,而未到发者少;六地、九地,发者多。为是义故,次禅定境,而论诸见也。

「诸禅通发」:通举欲、色、无色。「六地九地发」:六地者,四禅中间欲定;九地者,于前六上,更加三空。亦有发无漏义,不及初禅,故云「少」。若准毗昙,则取未到,而除欲定。

十二、明损益。分二:初、明益。又二:初、正明。

若人见发,利智根熟,能自裁正,或寻经论,勘知己过者,此人难得;若不能自正,遇善知识,明示是非,破其见心,此亦难得。

「能自裁正」:遇教近人,皆能自整。执见之过,得禅尚少;因禅发见,复自裁整,其实为「难」。

次、引大论文证。

故云: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

「真法」:证所寻经论。「说者」:证善知识。「听众」:证自裁人。真法、说人,已自难得;况著见者,而为听众以邪入正,改执研心?故云「难得」。

次、明损。

即不自觉,又不值师,邪画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

「曳」:音义,牵也。生死如「稠林」。邪画如「曲木」。大论三十八云:『心若邪曲,如稠林曳木,曲者难出。』

次、开章别释。分二:初、开章。

今观诸见境为四:一、明诸见人法。二、明诸见发因缘。三、明过失。四、明止观。

次、别释。分四:初、明诸见人法。分二:初、列。

第一、明诸见人法,又二:一、邪人不同。二、邪人执法不同。

次、释。分三:初、明邪人不同。又二,初、列。

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

次、释。分三:初、明佛法外外道。又三:初、出三宗计。

一、外外道,本源有三:一、迦毗罗外道,此翻黄头,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佉,此翻休睺,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翻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三宗所计,不出二天(毗纽天,此云遍胜,亦遍净,俱舍云三禅顶天。摩酰首罗天,此云大自在,色界顶天)、三仙(迦毗罗,此翻黄头,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优楼僧佉,即休留仙。勒沙婆,此云苦行。);卷十之一,本文详记。

次、明入大乘论四宗。

又入大乘论云:迦毗罗所说,有计一过:作与作者一,相与相者一,分与有分一;如是等,名为计一。优楼僧佉计异,迦罗鸠驮计一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一切外道,及摩迦罗等计异,皆不离此四;从三四外道,派出枝流。

「入大乘论」:坚意菩萨造;由义品、入摩诃衍品、议论空品、顺修诸行品,之四品而成二卷;北凉道秦译,大乘教之概论。「作与作者一」:身手等名作,神我为作者,义同色即是我。「相与相者一」:相谓身色,四大生等四相;相者,即是神我,此计神我与四相一。「分与有分一」:分谓手足等身之少分;有分谓身,身有手足等,计身即头手足。「优楼佉计异」:如计泥中有瓶等,只是神我与身异。三四两计准说可知。又有破四宗论,破于四计:僧佉计一,毗世计异,尼干计一异,若提计分一分异。

三、列六师者,元祖即是迦毗罗等;支流分异,遂为六宗。今先列什公所释,次列大经辨异。今初、先列什公释。

至佛出时,有六大师,所谓:富兰那迦叶,迦叶,姓也,计不生不灭。末伽梨拘赊黎子,计众生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删闍夜毗罗胝子,计众生时熟得道,八万劫到,缕丸数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钦婆罗,麤衣也,计罪报之苦,以投巖拔发代之。迦羅鳩馱迦旃延,计亦有亦无。尼干陀若提子,计业所作,定不可改。

「缕」:音吕,细长的线。此之六师皆悉裸形,自称一切智人。「尼干」:肇曰:『是出家外道总名。』六师元袓,只是迦毗罗等支派成六。

次、引大经辨异。

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而大体袓承迦毗罗等;依本为三,或可为四,谓四见也。

「出罗什疏」:什公无别净名疏,但与生肇等诸德注经,今文所用,义兼生肇,将彼所释,以望大经。六人名与大经同,所计则有三同、三异。「三异」者:谓二四五,彼此文异。二者,末伽黎。什云:『计众生罪福无有因缘。』经云:『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地水火风苦乐寿命,如是七法不可毁害,此则无因是计断,不毁是计常。』四者,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什云:『以苦行为道。』经云:『杀一切人及以布施,无罪无福,苦行与无罪,亦是有为不同。』五者,迦罗鸠驮。什云:『应总起见,随有无答。』经云:『无惭无愧,不堕地狱,犹如虚空,不受尘水。随问故顺,无惭故违,违顺不同。』「三同」者:即初富兰那。什云:『计一切法犹如虚空。』经云:『说无有业,及以业报,故是同也。』三者,谓删闍夜,说要经生死,如缕丸极。经中第六尼干,亦计缕丸极也。什云:『第六尼干,计罪福必偿。』第三删闍夜,以现持戒,遮未来恶,同似因果故也。

次、明附佛法外道者,亦因佛经,以为生计之由。此二宗计,出大论第一二。宗通云:『龟毛、免角,无常、无我。』方广复计空幻为宗。文二:初、总举。

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

「犊子」:佛后二百年中,原为外道,后出家入佛,从上座部、一切有部,立众生有实我,非即五蕴非离五蕴,即不可说藏。

次、各释。分二:初、释犊子外道。分四:初、明佛法以为生计之由。

犊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

「舍利弗毗昙」:舍利弗阿毗昙论之略名。

次、列四句。

云何四句?外道计色即是我,离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是,合二十身见。

三、引论证。

大论云:破二十身见,成须陀洹。即此义也。

四、辨同异。

今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复非佛法,诸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或云三世,及无为法,为四句也。

今犊子计我,于六师外道有四异:一者、外外计我,在四句内;今犊子在外。二者、外外从本四人,开成二十;今犊子计,但是一人。三者、外外计我为真,或常或断;今犊子计,仍为俗谛。四者、外外计于神我;今犊子但是人我。故云附佛法、异六师。「三世及无为」:三世可解,无为即是虚空无为。

次、释方广道人。分二:初、出所计。

又,方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空幻为宗。

「方广道人」:小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犊子道人;大乘中附佛法之外道,曰方广道人,恶执大乘之空理,而堕于空见者。大论一曰:『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应知方广亦具四义,非大乘门:一、不识真理。二、不识所起惑相。三、不识能耐生使。四、观法不能破计。故虽附佛法,犹名外道。

次、龙树引斥。

龙树斥云非佛法,方广所作亦是邪人法也。

故龙树于大论中引来斥之。

三、明学佛法成外道。中二:先小,次衍。初、总标。

三、学佛法成外道: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

次、别明。分三:初、引大论,不得般若善方便。

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毘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昆勒堕亦有亦无中。

「昆勒」:即箧藏,迦旃延尊者作,明亦有亦空之理。「不得般若方便」:犊子失于小乘方便,方广失于衍门方便。言「方便」者,谓通真之门,计以为实;况犊子等能所俱失,宁非外道耶?

次、引大喻小。

中论云:执非有、非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人法也。若学摩诃衍四门,即失般若意,为邪火所烧,还成邪人法。

执大双非,以破空有,尚成愚痴;况复小乘执第四门,宁非邪见?

三、正斥论师破小为外。分七:初明百论正意。

故百论正破外外道。

「百论」:提婆造,二卷;天亲释,罗什译。有执则大小俱非,无执乃四门俱是;如何顿破?同彼外人。

次、明谬破之失。

今大乘论师炎,破毘昙、成实谓是计有无外道。

「炎」:即傍也,或云论师名「炎」。立大破小为正,破小为外是旁。破二论师,能计之心,起爱起恚,实同外道,则可;今大乘论师破二论为有无外道,此则有过。故大乘师此破成谬。

三、引论文救,实是空理,不同外计。

然成论云:三藏中实义空是。此乃似无意。

「似无」:正空之无,似于无见;而实显理,永异邪无。

四、评判于论师,与百论宗,破立同异。

又同百家之是,异百家之非,捉义出没。

二家并以论宗为是,所破为非。论师与百论,同宗大乘,故云「同百家之是」。论师破小,百论破外,故云「异百家之非」。「捉义出没」:二家俱应破外破小,今各存一边,名互「出没」。

五、责大乘论师,破他二论,同彼外道。

又似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意,又似昆勒意。

「又似」等者:此责论师双破二论,何殊勒沙,计亦有亦无?知不全同,故但云「似」。「又似昆勒」:与而言之,不殊昆勒所计,亦似小乘第三门计。

六、正斥炎师谬破之失,正救二论,不同三外。

当时论起,人皆得道:今时执者,乃是人失;何关法非?此应从容,不可雷同迦毗罗等。

流行论处,入道者众,云何顿斥,如彼外宗?纵执者成非,何关正法?故云「此应从容」。有执则非,无执则正,住小则非,通入为正,故云「不可雷同」。「等」者:指优楼等。

七、通伏难。

若以大破小,如净名所斥,取其不见中理,与外道同,非是夺其方便之意。

难云:『若云二论不同外计,何故净名,斥须菩提云: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是故通云:此且斥其不见中道,挫同六外。

次、明邪人执法不同。分二:初、引关中疏,列六师各有三种。

二、明邪人执法不同者。关中疏云:一师各有三种法:一、得一切智法。二、得神通法。三、得韦陀法。

「关中疏」:罗什门人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称关中四圣。「韦陀」:韦陀梵志,以吠陀为主的梵志,即韦陀论师,以四韦陀典(赞诵、祭祀、歌咏、攘灾)视同十二部经。什曰:『一师有三,六师合成十八。』

次、释。分三:初、释六师各三。

一切智者: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智,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神通法者:发得五通,变城为卤,转释为羊,停河在耳,扪摸日月,此名神通外道。韦陀法者:世间文字,星医兵货,悉能解知,是为韦陀外道。一师则有三种,得法不同也。

「一切智、神通」:如前三仙,及卷五本劫、本见中说。「卤」:音鲁,含有咸性的土壤。「扪」:音门,摸也。神通法,如释签第二卷记。

次、例犊子、方广各三。分二:初、明不得意。

犊子、方广亦如是。若望执佛法邪,约三藏四门,一门有三:一、直发理解,智性生见。二、得诸神通。三、解四阿含文字。如是四门,则有十二种得法不同也。

「四阿含」:增一(人天因果)、中(明深义)、长(破外道)、杂(明禅定)。

次、明得意。分二:初、明对三种念处。

若得意者,一一门中,初有三种念处:一、性念处。二、共念处。三、缘念处。性是直缘谛理,共是事理合修,缘是遍缘一切境法,亦是缘三藏教法;后证果时,成三种解脱,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故结集法藏时,选取千人,悉用无疑解脱,遍解内外经书,拟降外敌。

「三种解脱」:即三种罗汉。「慧解脱」:修「性念处」,破一切智外道。「俱解脱」:修「共念处」,破神通外道。「无疑解脱」:修「缘念处」,破韦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通于一切外道而无所疑,为罗汉中之最胜者。三种念处,文在大论二十一、卅七广明。「共」:谓事理俱得,事即得灭尽定,理即无漏,缘理断惑。「缘」: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教法皆以所诠为境,境即所念之处,谓身受等,故云「境法」。

次、引毘昙分别。

毘昙婆沙云:烦恼障解脱、禅定障解脱、一切法障解脱。慧解脱人,得初解脱;共解脱人,得第二解脱;唯佛得第三解脱,总名无疑解脱也。

「烦恼障解脱」:烦恼是能障,解脱是所障。「禅定障解脱」:禅定即解脱,解脱是所障。「一切法障解脱」:若障破已,即得禅定,及一切法;此约三藏分别。

三、例衍门生执。

执摩诃衍通、别、圆四门失意者,例有三十六种得法不同。

衍门三种,准四念处;四教,各三种念处,当教各有事、理教法。三藏如前文。问:『前何故云千大罗汉,并是无疑,今云唯佛?』答:『罗汉非不得,但推佛为最。』若通教:观破爱见四倒,皆为幻化,名「性念处」;以九想等一切事禅,名「共念处」;见生无生等四谛,一切佛法,名「缘念处」。别教三种,有通有别:通则位位皆有三种;别则十住为性,十行为共,十向为缘;性显法身,共显般若,缘显解脱。圆教三者:观十界色,一色一切色,非净非不净,名「性念处」;观十界色,非垢非净,不二之性,即是实性,余三亦尔,名「共念处」;观此身、受、心、法起无缘慈悲,寂而常照,不动而运,名「缘念处」。又三种念处,一心中具,以智慧观,名「性念处」;定慧均等,名「共念处」;所有慈悲,名「缘念处」。

次、明诸见发因缘。分二:初、列。

第二、明诸见发有二:一、明诸见发。二、见发不同。

次、释。分二:初、正明诸见发中,有双标两因,有双释两因,有开释两缘,有譬,有合。初、双标两因。

一、明见发者:或因禅,或因闻。

次、双释两因。

众生久劫,靡所不作;曾习诸见,隔生中忘;罪覆本解,心不速开。

三、开释两缘。

今障若薄,能发诸禅;或禅见俱发,或禅后见发;或闻他说,豁然见生。

四、举譬。分三:初、双譬两因。

如有泉水,土石所碍。

次、双譬两缘。

决却壅滞,濬矣成川。

「濬」:音俊,深也。

三、但合两缘。

闇障既除,分别薳去;一日、十日,绵绵不已:番番自难,番番自解;所执之处,实而有通;所不执处,虚而自破。又辩才无滞,巧说己法,庄严言辞;他来击难,妙能申释。

「薳」:音伟,药草名,即远至。

五、明见发。分二:初、明因禅发见。分四:初、明见发之由。

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

次、明见发之势。分二:初、法。

观支是慧数,逸观诸法,莫自知止。

次、譬。

快马著汗,不可控制。

三、明见成不。

若听讲人,无禅润见,始欲分别,多抽肠吐血,因是致命,见终不成;若定力润观,虽逸难制,不致抽肠,多得成见。

四、正明发外等六人,并三藏四门及结。分六:初、明发三人宗计。又三:初、发迦毗罗见。

从此观支,推研道理,谓诸法因中有果;此解明利,洞见远意,出过余人;将此难他,他不得解,谓他妄语;自执己义,他不能坏。自谓是实无生真智,得理妙心;若细推寻,但是见惑。世智辩聪,具足八十八使,颠倒惑网,岂关真解?当知是迦毗罗见发相也。

「迦毗罗」:外道名,译黄头仙;造僧佉论,说二十五谛义者,计因中有果。

次、发僧佉见。

又约观支,推寻诸法,因中无果;此见分明,解心猛利;虽种种难,能种种通;引种种证,成因中无果义。以此破他,他不能当,余为妄语;他来破己,己执转成;以此为实,建言归趣,唯向因中无果;当知定是僧佉见发也。

「僧佉」:此云数,依数起论,名数论;其论以二十五谛为宗,计因中无果。

三、发勒沙婆见。

若于观支,思惟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法。大论云:有与无诤,无与有诤;言长爪执亦有亦无,与有无者诤。若入此见,难问无穷尽,岂非勒沙婆见发也?

「勒沙婆」:译苦行,即尼犍子外道,又云离系外道;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次、明发六师见。

其六师所计不同,须善得诸师执意,以所发见勘之;虽小不同,但令大体相似,即是六师见发也。

「六师」:天竺外道之六师:一、富兰那迦叶(立一切法断灭性空)。二、末伽黎拘赊黎(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三、删闇夜毗罗胝(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身著弊衣,以苦行为道)。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计诸法亦有亦无相;若人问有,则答无;为无,则答有)。六、尼犍陀若提子(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也)。

三、明发犊子见。

若于观支,计必有我,而不在身见四句中,亦不在三世无为四句中,而在第五不可说藏中。发此见时,心解明利,能问、能答,神儁快捷,难与当锋;破他成己,决不可移;当知是犊子见发也。

「儁」:音俊,胜也。

四、明发方广见。

若于观支,谓诸法幻化,起空尽相,此解虚无,不见解心,及诸法异,同如幻化;唯计此是,余悉妄语;此是方广见发也。

五、明发内教见。分二:初、发三藏四见。又二:初、释。又四:初、发有门见。

若于观支,推诸法无常,生灭不住,人我如龟毛、兔角,不可得;但有实法,析实法尘,若麤、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计此为实;所发见解,全谓毘昙。诸旧听人,虽解名相,心路不通。若发此见,于文虽昧,而神解百倍;其不识者,谓是圣贤,而实非也。若是贤人,道心郁然,与解俱生,能伏烦恼,成方便位。今虽解无常,增长诤竞,道心沈没,烦恼转炽;故知是有门见发也。

「毘昙」:论藏之总名,或曰无比法,或曰对法;系智慧之别名。

次、发空门见。

若于观支,忽发空解,谓言无常生灭,三假虚浮;析尘入空,种种方便。此见明利,神用骏疾;强于问难,破他成己,是实余妄;此是空门见发也。

「骏」:马之美称,亦速疾也。

三、发双亦门见。

若于观支,计一切法亦有亦无;若入此门,难问无穷尽。此是昆勒意,论乃不度,习发无定;是为亦有亦无见发也。

「昆勒」:又作蜫勒,论藏名,译曰箧藏。

四、发双非见门。

非有非无见,例亦可知。

次、结。

当知四门,通理则成正见;若失方便,堕四见中,故名佛法内邪也。

次、发衍门见。分四:初、别释执见相。分三:初、生起。

何但三藏四门,执成邪见?无量劫来,亦学摩诃衍,通别圆等不入理,保之为是。

次、引同。

取于四边,邪见火烧。

三、正释。分四:初、发通教见真四门。分二:初、释。又二:初、正明。

今于观支,忽发先解,梦虚空华,如幻之有;作此有解,解心明利。或作幻本无实,无实故空,空解明利;或作亦空亦有解,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或作非空非有解,非是幻有,亦非幻无。

次、引中论例证属见。

中论观法品云:若言诸法非有非无,是名愚痴论。向道人闻说即悟,名得实相;邪心取著,生戏论者,即判属愚痴论。

次、结。

是为通教四门四见也。

次、发通教入中四门。

若于观支,思惟通教四门之解,是界内幻梦;此梦从眠法生,眠即无明。观无明入法性,亦有四门。

正门既有利根见中,此见起时,亦谓障中幻化;从障中无明眠起,而生见著。

三、发别教四门。分二:初、正明四门。

或言法性如井中七宝,或言如虚空,或言如酒酪缾,或言中道。

次、结。

此四解明利,即是别教四门见发也。

四、发圆教四门。分四:初、正明四门。

若于观支,忽解无明转,即变为明,明具一切法;或谓无明不可得,变为明,明何可得?此不可得,具一切法;或谓法性之明,亦可得、亦不可得,非可得、非不可得。

次、明互融。

一门即三门,三门即一门。

三、重明见破之相。

此解明利,所破无不坏,所存无不立,无能逾胜,亦复自谓是无生忍。

圆教中未到定,尚谓是无生忍,况圆门起见而生谬解?

四、结。

如此解者,是圆教四门见发也。

次、总结成内邪。

大乘四门皆成见者,实语是虚语,生语见故。

本是「实语」,起见故「虚」。

三、举例释成语见之相。

涅槃是生死,贪著生故。

生死之法,全是涅槃,由生「著」故,反成「生死」。

四、举譬重释语见之相。

多服甘露,伤命早夭;失方便门,堕于邪执,故称内邪见也。

佛教如「甘露」,起见如「多服」,失理如「夭命」。

六、明破立枝本。分四:初、正明。

夫四见为诸见本,自他复为共无因本。

「四见为诸见本」:如单四见,并为复具无言等见之本;但破于单四见,复等自破。「自他复为共无因本」:由自他合,得有共;由破共故,故立无因。

次、引龙树证。

故龙树破自他竟,点共有二过,无因则不可;自他既不实,况无因耶?本破末倾,其意在此;若立自他,共无因例立。

「破自他竟」,但云共,则有二过;「无因」更不可,以本倾枝折故。

三、以佛法例释。

今大小乘四门,僻执成见,但明自他意竟,余者可知。

内外虽殊,枝本义一,破亦如之。

四、约教释相(先藏通,次别圆。初中先明两教,次判自他界内外别。通论四教各具四句,别论如第三卷之四,即以四句各对一教。今此文中,复非通别,分于四教,对于内外、自他而已。故搜前后诸文,不出此三意,各随义势)。今先明两教。

若三藏明大生生小生,皆从无明生,不由真起;若无明灭,诸行灭,不关真灭;执此见者,即成自性邪见也。通教明真是不生,不生故生,生一切惑;若灭此惑,还由不生。如此执者,是他性邪见也。

次、判自他。

界内以惑为自,真为他,故作此说也。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

次、明别圆。分二:初、正释。

别教计阿梨耶生一切惑,缘修智慧灭此无明;能生、能灭,不关法性;此执他性生邪见也。圆教论法性生一切法,法性灭一切法;此则计自性邪见。

次、判君臣。

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余二可知。

可以理天下亦尊也,教主亦尔,各理万机;臣者,助君理民。今互有强弱者:藏、别两教,方便道中,主未有功,故云「君弱」,功归于臣,故曰「臣强」;通、圆并云由于法性,法性是主,故云「君强」,不专方便,故云「臣弱」。此中且判别、圆两教,前指别教,故云「臣强」,今指圆教。余二藏、通比说可知。

次、明因闻发见。分四:初、略明多少。

夫因闻多发理见,少发神通、韦陀;因禅多发神通、韦陀,少发理见。

次、发异所伏。

发理见者,伏学人;发神通,伏俗人。俗人取异,不取解;学人取解,不取异。发韦陀兼伏。具发三者,最能兼伏。

三、结前生后。

因禅发者,已如上说;因闻发者,今当说。

四、正明见发(虽云因闻,必须先有禅定;禅定未能发见,于此禅后,复藉少闻力,故云「因闻」。非全散心,得为因闻;以散心中,无发见义)。文分三:初、发外外道见。又二初、发迦毗罗见。

行者虽得禅,而未发见;要假前人,启发其心。心既静利,忽闻因中有果,心豁开悟,洞明邪慧;百千重意,逾深逾远,犹如石泉。是为从闻,发得迦毘罗见。

次、例余三。

余三亦如是。

「余三」:指因闻发见者,例迦毘罗计因中有果;另计因中无果,亦有果亦无果等,但云余二;若加方广,故云「余三」。

次、发附佛法见。

若闻第五不可说藏,及闻幻化,即发犊子见也。

附佛法中,应具列二人,文但列一。「第五不可说」:是犊子法。「及闻幻化」:是方广法。

三、发佛教门见。分二:初、发三藏见。

或闻三藏四门,随解一句,见心豁起,深解无常;观心奔踊,不复可制。是为因闻发有门见,三门亦如是。

次、发衍门见。分二:初、正明发见。

若闻摩诃衍十二门,各依门生解;解心明利,过向所闻。

次、判见体性。

虽发此解,非大方便,不入小贤中;又非迦毗罗等邪解,故知是发十二门见。

见之体性,虽依大乘门发,见生执盛,不成大乘入道之方便,故云「非大方便」。复不成三藏内外凡,故云「不入小贤中」。

次、明见发不同。分三:初、总明不同。又三:初、外外道不同。分二:初、释。分三:初、发一切智。

二、明发法不同者。迦毗罗外道,直发见解,解心雄猛,邪慧超殊,不可摧伏,是得一切智法也。

次、发神通。

若直发神通,蹈履水火,隐显自任,谁不谓圣人乎?真谛三藏云:震旦国有二种福(云云)。是得神通法也。

「震旦有二福」:一无罗刹,二无外道。傥此土中有得通外道,谁不归之?如姚秦时有外道来,为融公明其宗破之,便还天竺。又西方外宗,及大小乘经论所裁,此土咸谙,多不敢至。

三、发韦陀。分二:初、正明。

若直发韦陀,知世文字;览诸典籍,一见即解;或窃读三藏衍等经,絓眼便识;还将此知,庄严己法。若尔,内外相滥,殆不可识。

「絓」:音卦,阻碍义。

次、;寄此辨彼。

今时多有还俗之者,畏惮王役,入外道中;偷佛法义,窃解庄老,遂成混杂,迷惑初心,孰正?孰邪?是为发得韦陀法也。

此方既无外道宗计,泛将庄老以例韦陀。

次、结数。

一种外道,各得三法,约人成七;所谓单三、复三、具足者一。余二外道亦尔,合有二十一种得法不同。若约六师,一师有三,合成十八;约人得多少,则有四十二种得法不同也。

前文,关中疏云:『一师各有三种法(得一切智法、得神通法、得韦陀法)。』

次、附佛法不同。

犊子、方广,发法不同,亦有单三、复三,具足者一。

三、依佛法不同。分二:初、小。

若内邪得法不同,随一一门所计道理,精能分别;此是得性念处见?亦是慧解脱耶?余门亦如是。若但若兼,发得神通,飞腾纵任;此是得共念处见?亦是俱解脱耶?若通慧自在,而不能说法;或寻经论,或听他说,即达名数。又,下通韦陀,上通大乘,悉用己见,消诸法门;以诸法门,庄严己见。四门各有三种,约人亦有七意也。

「通慧自在」:谓神通及一切智。「下韦陀」等:迦毗罗见,尚私读三藏及衍;信者则谓所引有凭,不寻宗源,应未为可。

次、衍。

若通、别、圆等四门,各直发慧解,各但变通,各知内外经书者;自谓道真,他谓高著,今但谓是邪见。一门有七,合成八十四种(云云)。

次、别明不同。分三:初、一切智不同。

复次,前总论同异,今当一一论同异。三外六师,虽同发一切智,或有见一切智,或无见一切智,如是等种种一切智;所计处别,故见智则异;各据为是,余人则非。法华云:野干前死。此明利使发时,钝使则没,故言前死。又云;诸大恶兽,竞来食噉。即是所执一见,能噉诸见。论力云:一切诸师,皆有究竟道,鹿头第一。当知一切智,各各不同也。乃至三藏四门一切智,大乘四门一切智,各执所见,互相吞噉;彼彼不同,可以意得。

「野干前死」:引法华譬喻品偈。「论力」:大论云,有外道,名论力;自谓论议无与等者,其力最大,故云论力。世尊已化鹿头,成无学果,在佛边立。佛问论力:『众生道中,谁为第一?』答曰:『鹿头。』佛言:『其若第一,云何舍其道为我弟子?』论力遂亦归依。

次、神通不同。

次、神通法不同者:神通因禅而得,得禅不定;外外道秖因根本发通,或初、二、三、四,所因既殊,力用亦别;内邪亦因根本,又因净禅,所因浅深,通用优劣。大论云:所因处,用通广;所不因处,用通劣。但禅是事,通是用,俱属福德庄严,非所诤处;虽无理诤,校捔所因,通用悉异。

「所因处」:诸外道,唯依根本诸禅,于中上下自有优劣;对佛弟子特胜以上,所因处胜。乃至佛法,准说可知。

三、韦陀不同。

次、韦陀不同者:若外外道,所发、所读,治家济世之书,部帙不同,诠述各异;发读多则知广,少则知狭;长慢自大,皆由文字不同也。若内邪不发,不读外外道文字者则知狭,发读则知广;不发、不读三藏文字者,不知界内名相,则知见狭,发读者则知广;不发不读衍者,不知界外名相,则知狭,发读者则知广。当知韦陀之法,句句不同耳。

「治家」等者:亦如此土孝以治家,忠以治国,辅国利民,故云「济」也。

三、结会不同。分四:初、叙意。

复次,结会不同:然内外诸邪,俱明理慧;神通文字,立德调心;尊人卑己,声誉动物。如菴罗果,生熟难知;天下好首,莫测邪正,今判之甚易。

次、出法相。

如迦罗七种不同,研其根本,皆从邪无中起;若计因中有果,破一切法,唯存此句。作诸神通,摇动时俗,令人信受因中有果法。所引韦陀异家,名相庄严,因中有果;所立诸行,归宗趣向,指极因中有果,为所执法。动身口意,造无量罪,如后说。由此验知,是迦毗罗外道也。僧佉、沙婆,例亦如此;元起邪无,终归所执。犊子亦如是。小大四门,准此可解。

三、正示。

验之以元始,察之以归宗;则泾渭分流,菽麦殊类。

「验之」等者,问一切智依何而得?「察之」等者,观其所计从何宗来?观其所引,为证何等?复以新旧起惑堪之,则正邪宛然。「菽」:豆的总名。则清浊自分,如「菽麦殊」。

四、结责邪正。

何意滥以庄老,齐于佛法?邪正既以混和,何能拔大异小?自行不明,何得化他?师弟俱堕也。

尚不辨邪正,安能判大小?

三、明过失。分二:初、列。

第三、明过失为二:一、明过失。二、明并决。

次、释。分二:初、明过失。又二:初、明外邪。分二:初、约此方。又二:初、指同。

一、正明过失者。若天竺宗三,真丹亦有其义;周弘政释三玄云:易判八卦,阴阳、吉凶,此约有明玄;老子虚融,此约无明玄;庄子自然,约有无明玄。

「周弘正」:陈人,字思行,年十岁即通老庄周易,知玄象,善占候。「释三玄」者:玄谓幽奥,世以此为极幽。「约有明玄」:如云太极生两仪,分而为天地,变而为阴阳;故易既不出阴阳之道,故属有也。老子守雌保弱(老云:『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溪。』保弱,老云:『柔弱者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皆云有归于无,故属幻无。庄子内篇云(内篇明无,外篇明有):『无物无不物等,岂非有无?』

次、得失。分二:初、总标。

自外支派,源祖出此;今且约此,以明得失

次、别释。分四:初、明破因不破果。

如庄子云:贵贱苦乐,是非得失,皆其自然。若言自然,是不破果;不辨先业,即是破因。

次、明破果不破因。分二:初、许不破因。

礼制仁义,卫身安国;若不行用,灭族亡家。

「卫身安国」:是不破因。

次、释不破因。

但现世立德,不言招后世报,是为破果不破因。

三、亦有果亦无果。

若言庆流后世,并前则是亦有果亦无果也。

四、斥行相。分二:初、列。

约一计,即有三行:一、谓计有行善。二、计有行恶。三、计有行无记。

次、释。分三:初、斥善行。分二:初、明行相。

如云:理分应尔,富贵不可企求,贫贱不可怨避;生无足欣,死何劳畏?将此虚心,令居贵莫憍,处穷不闷,贪恚心息,安一怀抱;以自然训物,作入理弄引,此其得也。

次、正斥。分四:初、出三种欲。又三:初、判属初禅。

得有多种,若言常无欲,观其妙,无何等欲;忽玉璧、弃公相、洗耳还牛,自守高志;此乃弃欲界之欲,攀上胜出之妙,即以初禅等为妙。何以得知?庄公、黄帝,问道观神气,见身内众物,以此为道;似如通明观中,发得初禅之妙。

次、以小涅槃难。

若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离贪欲,即得涅槃。此无三界之欲,此得灭止妙离之妙。

三、以大涅槃难。

又法名无染,若染于法,是染涅槃;无此染欲,得一道微妙;妙此诸欲,欲妙皆无。

「妙此诸欲」:唯妙无欲,是欲皆妙,妙不可得,故云「皆无」。「妙」:谓涅槃。「欲」:即界系,故证真者,欲妙皆无。

次、结三种妙。

汝得何等,尚不识欲界欲、初禅妙,况后欲妙耶?

三、判与。

若与权论,乃是逗机渐引,覆相论欲妙;不得彰言,了义而说。

「不得彰言了义说」:教犹权,故世人常云孔子是儒童菩萨,三教殊途而同归。释教开权,方有是说,经史子集何处言之?

四、结夺行相。

但息跨企之欲,观自然之妙;险詖之行既除,仁让之风斯在。此皆计有自然,而行善也。

「詖」:音敝,险也。

次、斥无记行。分二:初、明行相。

又计自然,任运恣气,亦不运御从善,亦不动役作恶;若伤神和,不会自然。

次、正斥。

虽无取舍,而是行无记;行业未尽,受报何疑?

三、斥恶行。分三:初、明行相。

若计自然作恶者:谓万物自然,恣意造恶,终归自然;斯乃背无欲而恣欲,违于妙而就麤。

次、引例。

如庄周斥仁义,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以谋其国。

庄谓孔子为仁义贼,虽防小盗,不意大盗。「大盗」者:谓揭仁义以谋其国。「揭」:高举貌。如负建鼓而求亡子(郭象注,揭仁义,以趋道德之乡,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又庄曰:『仁义先王之蘧(音巨,草名);庐止可一宿,不可久处。』谓孔子负仁义而求自然,未可得也。

三、结斥。

本以自然息欲,乃揭自然而为恶,此义可知也。

斥孔子揭仁义为恶,不意庄周揭自然亦恶也。

次、约西方。分二:初、叙来意。

次约天竺诸见,空见最强,今寄之以论得失。

次、解释。分二:初、列。

夫空见为三:一、破因不破果,破果不破因。二、因果俱破,不破一切法。三、破因果,及一切法。一切法即三无为也。

「破因不破果」:不说往因,犹存现果。「破果不破因」:立现因,亡当果。「俱破不破一切法」:如前因果俱破,而不能破三无为法。外人亦计虚空为常,但择灭,非择灭,外道法中本无。

次、释难。分七:初、以第三师难佛法。

第三外道,与佛法何异?

恐滥比佛法,亦破世间因果;又不许计空为常;二灭不名真理,因灭会真;又滥大乘亦破小乘因果,及三无为;故为问起,与第三外道何别?

次、答邪正不同。

大论明大小乘空,体析为异。

我正法中,虽体析殊,并是正法。

三、重难。

外道亦体析,此云何异?

四、重答。

外道从邪因缘、无因缘,若析、若体,若毕竟空。佛弟子知从爱因缘,若析、若体,若毕竟空。

邪正既别,体析不同。

五、复出他难。

有人言 破语非体。

他人云:外道但云破因破果,破但破析,不名为体;故外道唯析无体。

六、正释。

今明中论首尾,以破题品,破岂异体耶?故不约此,分邪正大小。但依大论,析正因缘,异外道;体正因缘,异小乘。

破语意通,兼于体析,若邪若正,俱有破名。如佛法中,大乘名体;中论大乘,首尾皆破;岂以名破,则非体耶?故知破名,兼于体析;是故但依大论,邪正因缘,以判大小,及邪正等。

七、明行相。分二:初、明空见。分三:初、行恶。分二:初、明自行。分四:初、指多分。

若约邪因缘起空见,亦有三行,而多作恶。

次、举况。

真观空人,知从爱生,善尚不作,岂况恶乎?

「真观」等者:修真空人,尚不作有漏诸善,况三途恶?

三、明见空为惑所依。

起空见人,于果报财位,非其诤处,空是其处。

四、正释空见。分三:初、明一切智。分三:初、明空见生使。

同我空法,亲友生爱;赞有破空,怨雠瞋恼;人不知空,慢之如土;空心无畏,不存规矩;恣情纵欲,破正见威仪、净命,死皆当堕三恶道中。

「人不知」等:见不解空者,慢他如土。

次、引六师为例。

六师云:若有惭愧,则堕地狱;若无惭愧,不堕地狱。背鱠经屏,天雷尿井,逆父慢母,剧于行路,乃谓无碍;若亲异疏,非平等也。

「鱠」:音快,同脍字。「若有惭愧至不堕地狱」:此指六宗、迦罗鸠驮等,具如前说。「背鱠经屏」:无愧之人,以本像背,用切鱼脍;将佛经论,用糊屏风;天雷之时,反更尿井;佛法隔世而有因果,岂以现在未报,而谓无碍?

三、斥失。

自行奸恶,复以化人,普共为非,失礼如畜;岂有天下容忍此耶?虽谓无碍,不敢逆主慢后;自惜其身,则于身有碍。

次、神通。

是人直发此见,见转炽盛,永不得禅;若得禅已,见禅法多失。发见己禅,多是鬼禅;鬼通能记吉凶,又知他心。

空见既盛,但成鬼通。

三、明韦陀。

又广寻韦陀,证成此见,令人信受;破世出世善,名噉人狗。若一种不破,不名饱足;破一切法,见心乃饱。饱名转炽,内无实行,但虚诤计,如叫唤求食。执空与有诤,空有相破,为喍;自称誉为嗥吠。破他名摣,立己名掣。又狐疑未决,为喍;陵恐于他,为嗥吠。如守家狗,令他畏故,而吠也。此人纯自行恶。

以韦陀见,广破于他。「啀」:音崖,犬斗也。「喍」:音柴,齿不正。「嗥」:音好,犬怒也。「摣」:音扎。「掣」:音澈。兼略释疑使。又执见为「喍」,破他为「嗥吠」。

次、明化他三不同(自恶劝善,既以恶为实,以善为权。以自行者为实,化他者为权。下文自行善,自行无记;还以善及无记,以之为实,余则为权)。文三:初、列。

化他有四:一、自为恶,劝人行善。二、自扬行善,劝人行恶。三、自劝俱恶。四、自劝俱善。

次、释。分四:初、自为恶,劝人为善。

自恶劝善者:言我能达理,于恶无妨;汝是浅行,须先习善。化道应先以善引之。

次、勤人为恶,自行善。

若自善劝恶者:言我是化主,和光须善;汝是自行,正应作恶。

三、自行、劝人俱恶。

自劝俱恶者,俱行实道故。

四、自行、劝人俱善。

自劝俱善者,俱行权道故。

三、结斥。

此四虽异,皆以恶为本;随业沈沦,何道何从耶?

次、行善。分二:初自行。又二:初、一切智。

又,空见行善者:空无善恶,而须行善,不行善者,毗纽天瞋,众生苦恼,苦恼故成业。业由过去,现在受报;以现持戒苦行,遮现恶果,则得漏尽。若尔,须善故持戒节身,少欲知足,麤衣噉草,为空造行,而生喜怒;空是瞋爱,诤计之处。

「毗纽天」:大自在天的别名,即遍净天,或云那罗延天。

次、神通。

若得禅发见,禅谢见炽,见已得禅,乃是鬼禅、鬼通。

次、化他。

如此空见,自行唯一,化他有四;例前自行化他,即是随业;随业升沈,何关道也。

三、行无记。分二:初、自行。分三:初、一切智。

次、执空见,不作善恶,腾腾平住;虽谓平住,称爱毁忧,以平平自高。

次、神通。

当知平平,生烦恼处,得禅发见,如前。

三、韦陀。

亦通韦陀,窃解佛教,庄严无记;喍叫唤,无量结使,从无记生。

次、化他。

自行唯一,化他亦四。若不发禅,业牵恶道;若发禅,随禅受生;若此业未熟,先世诸业,强者先牵。当知诸见,未能伏惑,云何惑断耶?

次、例三见。

亦有亦无等得失之相,准此可知。

摩诃止观卷第十下

次、明内邪。分二:先小,次大。初文、先标门相。

次、明内邪得失者:三藏四门,本为入理,而执成戏论;发见获禅,兼通经籍。若以此门自执,祇应生善;既与见相应,还起三行。

次、明四门行相。分二:初、明有门,自行中。分二;初、因自行。分四:初、略明三行。

其行善者,专为诸有,而造果报;取著有门,而生爱恚。胜者堕慢坑,负者堕忧狱;生烦恼处,有门还闭,不得解脱。行恶行者,执有为是,余者皆非;为此有门,无恶不作,邪鬼入心,唯长众非。

次、引证邪门。

九十六道,三顺佛法,故有阿毗昙道、修多罗道。

三、明正法本意。

但五百罗汉,于此有门得出,岂应是邪?

四、斥人成失。

今人僻取,鬼则入心,故称阿毗昙鬼,或从见入,或从禅入。

「僻」:音譬,不正常。

次、略例化他。

自行有一,化人亦四。

次、例余三门。

一门既尔,三门亦然。

次、明大。分四:初、自行。

若通、别、圆等,各有四门生见;一见亦具三行,行善者可知。行恶者,执大乘中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实语,本灭烦恼,而僻取著,还生结业;称毁忧爱,欺慢喍,竞于名利。

次、化他。

自行则一,化他有四。

三、斥失。

既非无漏,无明润业,业力牵生,何所不至?不能细说,准前可知。

四、总结。

如是等见,违于圣道,又能生长,种种罪过。其不识者,执谓是道;设知是见,随见而行,以自埋没。岂能于见,动不动而修道品?略言见发,生诸过失也。

次、明并决。分二:初、列。

二、明并决真伪者:一、就所起法并决。二、就所依法并决。

次、释。分二:初、就所起法并决。分二:初、略斥。分四:初、以见罪并决。又二:初、法。

今通从外外道四句,乃至圆四门。外道见,通韦陀,乃至圆门三念处、三解脱;名数是同,所起见罪,系缚无异。

次、譬。

譬如金、铁二锁。

二锁系同,铁锁如著外,金锁为著内;贵贱虽殊,被缚义等。

次、以起惑并决。分二:初、法。

又从外道四句,乃至圆门四见;名虽清美,所起烦恼,体是污秽。

次、譬。

譬如玉、鼠二璞。

「璞」:玉也。郑人以真玉为璞,周人以死鼠名玉璞;璞名虽同,净秽天别。无著如郑,起见如周,名同体异。佛法诸门如郑,起爱如周。

三、以成不成并决。分二:初、法。

又,从外道四句,乃至圆门四见;虽同研鍊,有成不成。

次、譬。

譬如牛、驴二乳。

牛驴二乳,色同体异,皆同抨(音澎)练,有成不成;譬如驴乳,其色虽同,抨但成粪。于外起计为驴乳,藏等起计如牛乳,见名虽等,所执各异;外虽除执,无理可成,藏等离著,自入正辙。

四、以害不并决。分二:初、法。

又,从外道四见,乃至圆门四见,有害不害。

次、譬。

譬如迦罗、镇头二果。

「迦罗、镇头」:出大经四依品中,二果相似,迦罗害人,食之则死。今借以譬内见、外见,二见名同,有害不害;如外见发,说无因果,归于邪无;若内见起,犹执大小经所诠。

次、广斥。分七:初、约神我斥。

所计神我,乃是缚法,非自在我。

次、总斥非谛。

各执己是,余为妄语;互相是非,何关如实?

三、斥有苦集,而无道灭。

自谓真道,翻开有路;望得涅槃,方沈生死。

四、斥非正解。

自言谛当,终成邪僻;爱处生爱,瞋处生瞋。

五、约愿行斥。

虽起慈悲,爱见悲耳;虽安涂割,乃生灭强忍。

六、约三法斥。

虽一切智,世情推度;虽得神通、根本变化,有漏变化;所读韦陀,世智所说,非陀罗尼力,非法界流。

「根本变化」:依根本禅有十四变化: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以上能作下也。初禅兼欲故二;余皆兼下,故皆增一。若十八变化者,并属身通:左右胁,身上下,更互出水火,故有八;履地水互相如,故二;空地互相没,故二;空中四仪(行住坐卧)故四;空中现大小身,故二。合前成十八。又瑞应经中,佛为迦叶现十八变,数同事别。「所读韦陀典,至非法界流」:既是世智,尚非三藏,岂是圆教法界总持?

七、通约邪道斥。

虽断钝使,如屈步虫;世医所治,瘥已更发。八十八使,集海浩然;三界生死,苦轮无际;沈著有漏,永无出期。皆是诸见幻伪,岂可为真实之道也?

「谿断」等者:既计非想,断下地思;厌下欣上,犹如屈步;非想寿尽,随道受报。

次、就所依法并决。分二:初、标牒。

二、约所依法异者,一切诸见,各依其法。

次、解释分二。初、外法。分四:初、斥失。

三、外外道,是有漏人,发有漏法;以有漏心,著于著法;著法著心,体是诤竞。非但因时,捉头拔发;发诸见已,谓是涅槃;执成见猛,毒增斗盛。所依之法非真,所发之见,亦是伪也。

次、开权。

此虽邪法,若密得意,以邪相入正相。

三、引况。

如花飞叶动,藉少因缘,尚证支佛,何况世间旧法?

举无情花叶,尚悟支佛,故知发见,能助正道。

四、比所依法,邪正不同。

然支佛虽正,花叶终非正教;外外道密悟,而其法门,但通诸见,非正法也。皆由著心,著于著法;因果俱斗,断奠是邪,法生邪见也。

花叶虽非正法,能令悟理。外见亦尔,纵因外见,令入正法;然所依见,体终是邪。「皆由著心」,故法非正。

次、内法。分二:先约四教。分三:初、三藏。分六:初、经。

若三藏四门,是出世圣人,得出世法,体是清净,灭烦恼处。

次、论。

非唯佛经是正法,五百所申,亦能得道。

三、引。

妙胜定云:佛去世后,一百年,十万人出家,九万人得道;二百年时,十万人出家,一万人得道。

引妙胜定经,明佛灭后,年月渐远,得道渐少,起著渐多。佛法尚著,况外法也?

四、结意。

当知以无著心,不著无著法;发心真正,觉悟无常。念念生灭,朝不保夕;志求出要,不封门生染,而起戏论。

五、斥依法起计。分三:初、譬。

譬如有人,欲速见王,受赐拜职,从四门入;何暇盘停,诤计好丑。

次、合。

知门是通途,不须诤计;如药为治病,不应分别。

三、劝进。

速出火宅,尽诸苦际;真明发时,证究竟道,毕竟无诤。无诤则无业,无业则无生死;但有道灭,心地坦然。因果俱无,斗诤俱灭;唯有正见,无邪见也。

六、斥能计者阙行之失。分五:初、法。

复次,四门虽是正法,若以著心,著此四门,则生邪见,见四门异;于修因时,多起斗诤。

次、譬。

譬如有人,久住城门,分别瓦木,评薄精麤,谓南是北非,东巧西拙;自作稽留,不肯前进,非门过也。

「久住城门」:虽四门相望,互有精粗,莫不皆能通至王所。「南是北非」者:略举两门以达四门。以著心习四门法。安能契理?修习时过,真道难期。

三、合。

著者亦尔。分别名相,广知烦恼,多诵道品。要名聚众,媒衒求达,打自大鼓,竖我慢幢,夸耀于他;互相斗诤,捉头拔发,八十八使,瞋爱浩然;皆由著心,于正法门,而生邪见;所起烦恼,与外外道,更无有异;论所计法,天悬地殊。

「媒」者,和合之主。「衒」者,行卖其身。宣媒衒言,故云「打鼓」。处众自高,故曰「竖我慢幢」。

四、譬长时之失。

方等云:种种问桥,智者所呵。

「种种问桥」:方等陀罗尼经第三,佛自说往因:时我贫穷,欲赴大会,受种种施;于路遇桥,乃问他人,是桥何木?何人所造等,次第设于七千八百问,答者呵之;方至会所,施会已散,都无所得。谓正法四门皆可入道,然于一门为己所入,三门非宜;尚非己利,况复世间有漏法耶?

五、合。

人亦如是。为学道故,修此四门;三十余年,分别一门,尚未明了。功夫纔著,年已老矣;无三种味,空生空死;唐弃一期,如彼问桥,有何利益。此由著心,著无著法,而起邪见也。

「老无三味」:大经十一云:『譬如甘蔗,即被压已,滓无复用。』即被「老」押,则无出家、读诵、坐禅三味。

次、通教。分三:初、判同异,分法、譬、合。初、法。

次、通教四门:体是正法,近通化城,前曲此直,巧拙虽殊,通处无别。

次、譬。

如天门直华,余门曲陋;不住二门,俱得通进;若数瓦木,二俱迟壅。

「天门直华」:以直对曲,以华对漏。通教径观于理,名「直」,巧观幻空名「华」;不同析有龟毛之拙。「天门」:皇城正门。「余门」:偏门。前二教巧拙见真谛王,后二教见中道王。

三、合。

若不稽滞法门,若因、若果,俱无诤著,是名无著心,不著无著法,不生邪见也。

次、依门起见,分法、譬、合。初、法。

复次,若以著心,著此直门,亦生邪见;或为名、为众,为胜、为利,分别门相;瞋爱慢结,因此得生。

次、譬。

譬如以毒,内良药中,安得不死。

三、合。

以见著毒,入正法中,增长苦集,非如来咎。

三、叹失。

利根外道,以邪相入正相,令著无著,成佛弟子。钝根内道,以正相入邪,令无著有著,成邪弟子,岂不悲哉?

三、别圆。分三:初、辨同异。

别圆四门,巧拙利钝,俱通究竟涅槃;因不住著,果不斗诤。

次、斥失。

若封门起见,则生烦恼,与沤楼佉等。

三、结观。

以此而观,如明眼人,临于泾渭;岂容迷名,而不识清浊也。

「清浊」:诸教法门,有著无著,展转相形。

次、明见起所由。分六:初、通标头数。

略明见发,则有五番;一番有四,则有二十门;一门有七,合一百四十见法发不同。广论无量,皆藉因缘而得开发。

「五番」:总以外见及附佛犊子等,为邪宗一番,四教为四。「广论无量」:因禅发见,因闻发见,各百四十。

次、判所因,通别发法不同。

良以通修止故,诸禅得发;通修观故,诸见得发。通修之缘,乃由止观;而根本别因,必由前世。或在外外道中学;或为佛弟子,大小乘中学;或因闻法相,曾发诸见;或因坐禅,发此诸见;隔生废忘,解不现前。今修静心,或闻经论,熏其宿业,见法还生。

「通修止观」者:观阴入境也。通修虽一,发必别依;故见是慧性,发必依观;禅是定性,发必依止。

三、判难易。分三:初、法。

先世熟者,今则易发;先世生涩,今则难发。隔生远则难,近则易。若外外见熟,近则前发;内见熟,近则先现。神通、韦陀,既是事相,隔生易忘难发;见是慧性,难忘易发。

次、譬。

如人久别,忆名忘面。

「如人」等:「名」如智,智则难忘;「面」如通,通则易失。

三、合。

事理难易,亦复如是。

四、明邪正。

若前世,外有鬼缘,鬼则加之,发鬼禅、鬼见。外有圣缘,圣人加之,发正禅见也。

「鬼缘」:发心邪僻,与鬼交往,名为「鬼缘」。「圣人加之」:亦尔。

五、明见境意。分三:初、法。

复次,若先未识诸见过患,于见生怖,忽忽急断;今识其邪相,慎莫卒断。但恣其成就,作助道力,必有巨益。

恐不识者,依之造行;或恐卒断,失于方便。

次、譬。

如腹有蛊,当养寸白,后泻干珠。

「蛊」:音古,把众虫摆在器皿中,使其自相残食,最后留存的虫;又毒害人的东西。如本有蛊虫,复患寸白(其虫色白,身长一寸),且养以噉蛊病;即蛊病瘥已,再治寸白。钝使为蛊,见如寸白,养利噉钝,钝尽再治利使。「干珠」者:薏苡子也(实中的仁,白色,供食用及药用。俗称薏仁米,或薏苡仁,即车前子,其叶狭长,花生于叶腋,实椭圆,仁白色,或云莲子中心的胚芽),以根为汤,可泻寸白,亦可治螝(音会,蚕蛹,人腹中长虫)。

三、合。分二:先、明所以。

所以然者,世间痴人,顽同牛马;徒雷震法音,溢敷锦绣,于其闻见无益。

「雷」:阴阳荡动也。「震」:霹雳也。今以法音,如彼雷震,而无机钝使,如聋不闻。

次、正合。

耽著五欲,如患蛊者;若发诸见,见噉钝使,喻之寸白;见慧与正观相邻,闻法易悟,如彼珠汤。为是义故,须养见研心,前驱开导。

六、明教观不同。分二:初、明观。分三:初、文先明养见意。

若入二乘,则动见修道品;若入大乘,不动见修道品。

次、举譬。

对寇破贼,然后勋成。

小乘卒断,名为「动见」;大乘达见,名「不动见」。且养见惑,以噉钝使,如破贼后方达见,名为「勋成」。「勋」者:功也。

三、结。

是为养外见,以为侍者。

以见为「侍者」:夫为侍者,出入随人。今以养见为出,观成为入;此养外见为侍,外见尚然,况佛内见?

次、明教。分四:初、三藏及通教。分二:初、明见境助道力大。

若发三藏拙四门见、通巧四门见,见虽是障,助道亦深。若福德法,升天甚易,取道则难;见是慧性,沈沦亦易,悟道甚疾。

次、引证。分四:先引大论。

大论云:三恶亦有得道,人少故不说。白人黑黶,不名黑人耳。既知是见惑不得起,恣其分别。

「黶」:音掩,皮肤上的小黑点。论释天人师中,问云:『佛亦生余道,何独天人师?』答:『少故不说。』然三恶得道,由宿见慧;褔虽生天,不悟道者,良由无慧。

次、引佛化仪。

如诸外道,先有见心;被佛化时,如快马见鞭影,即便得悟。若无见者,万斧不断;如为牛马说法,不相领解;獠全未解语,若为论玄。故佛于其人,则不出世;分形散质,为师、为友,导其见法。佛日初出,权者引实,闻法即悟。

「(音找)獠」:西南夷种。尚不解世语,焉知妙教?「分形」等者:先令大权教其见已,后示受破,俱入中道。

三、引证权人,先同后异。

法华云密遣二人者:约法论方便之二教,约人是权同二乘。

「密遣二人」:法华信解品语。

四、引况。

众圣屈曲,尚教其见;今得见发,岂可遽除。

次、约别圆教,断不断以判。

若先世修别、圆八门,未断通惑,此见若发,过同三外。若先世已破通惑,未悟别理,或同二乘,前见尚养,况此见耶?

「过同三外」:斥所起之见,非斥所依别、圆之门。「先世已断通惑」:或断见,或侵少思。「同二乘」:见思都尽,则不生此。「前见尚养」等:外外见等尚养,况二乘耶?

三、引证二乘,不可一向名见。

净名取二乘过边,拨属外道;又取助边,使之为侍。进退解之,勿一向也。

挫同诸见为「进」,依本二乘为「退」。不知中理,暂斥为见;外外尚养,况二乘耶?抑扬之言,不可一向名见。

四、明功能。

今生修道,见心发者,真理可期;见若未发,圣境难会。

四、明止观。分八:初、比决宗通。分二:初、结数。

第四、约见修止观者:如上通论,得见不同,则一百四十种;若别就内邪,则有一百一十二种。

次、比决。

若作宗明义,凡有几宗?十地中摄数论等分别见相,为同为异?邪正途辙,优降几何?若解此意,知不相关。其不解者,知复奈何?

「若作宗」等:将分别见境,以比诸论,今内外合成,则有一百四十宗;且依佛法,亦有一百一十二宗;岂比地摄等论,当教一门而已?中论大小两乘观法,虽即烦广,委论其门,门亦不足。「邪正途辙」:今家所辨,若邪若正(邪是见是闻,正是观是禅),邪正各有一百四十,故知今家与彼玄殊。

次、引佛化为例。

夫佛法两说:一、摄。二、折。如安乐行,不称长短,是摄义;大经执持刀仗,乃至斩首,是折义;虽与、夺殊途,俱令利益。

「安乐行」:书名,法华经安乐行义之略,一卷,南岳大师著。又法华经安乐行品,文殊问五浊修行之道,佛说身、口、意、愿四安乐。佛化不出折摄两门:摄谓养见研心,折谓不留遗剩。引二经意,以证折摄。「大经」下:文中广说觉法比丘昔缘,时有国王名有德,为护佛法,「执持刀杖,乃至斩首」。又如四悉檀摄一切教,世界、为人摄受意,对治即折伏意。

三、以今文破见例之。

若诸见流转,须断令尽;若助练神明,回心入正,皆可摄受。

四、明见不俱起。

约多种人,说上诸见;无有一人,并发之者。设使皆发,会相吞噉,唯一事实。

「唯一事实」:空见既成,谓己为实。

五、分别见相。

约一一见,各作法门;巧示言方,经九十日。

一百四十,各作十乘,皆可经夏。

六、束成观法。

束一一见,同一观门;具一切法,亦不可尽,多、一自在。今且约一见,众多亦然。

百四十见,束为一境;共作十乘观法,亦不可尽。

七、示观境。

诸见之中,空能坏一切;一切不能坏空,引人甚利。今当先观空见,例为十意。

八、正明修观。分二:初、明观法。分十:初、明观境。分二:初、明思议。分四:先标空见为十界因。

思议境者,空见出生十法界法。胡瓜非热,能为病因;空非十界,能作因缘。

次、引二论。

成论云:刹那边见心起,即是不善。毘昙明:刹那边见心起,不当善恶,名为无记。因等起心,一切善恶,因之而起。

三、以见境例论。

今此空见,亦有二义;若别观者,如因等起,十法界因之而生。所以者何?昔未空见,未曾为行;今发空见,即有三行。如前说。

「即有三行如前说」:前文云:约因缘『计有行善,计有行恶,计有行无记』。「今此空见亦有二义」:亦似成实、毘昙两门。通论祇是不善,义同成论;别论亦得名为因等起心。善恶因起,能生十界,义同毘昙;因空造恶,即三途界,义同成论。

四、正示境中十界。分十:初、三恶界。

由空造恶者,行无碍法,上不见经、佛敬田可尊,下不见亲恩之德;习裸畜法,断灭世间、出世等善。阐提虽恶,尚存怜爱之善;空见永无,纯三品恶。逆害伤毁,即地狱界;无惭无愧,即畜生界;悭贪破斋,不净自活,即饿鬼界;破斋故常飢,不净故噉秽。

「阐提」等者:阐提尚有怜爱之善,不同空见逆父慢母。尚自不及极恶阐提,况复通论信、不具等?(大论通明:一阐名信,提名不具)「悭贪破斋」:因无净命,果时噉秽;因时破斋,果常飢饿。

次、三善界。

因空行善者,持戒苦行,庄严十善;三业淳熟,即三善道界。又发根本,即色界。

三、声闻界。分二:初、斥空见。分二:先举不识,以显于识。

又因空生声闻者,若谓空者,其实不识空中四谛。

「不识」等者:先举不识,以显于识;若随见流转,非但不识道灭,亦不识苦集。

次、释出四谛相。分四:初、先明苦谛。

所以者何?若证法性,是空、是净;虚妄空见,必依果报,果报是污秽色。大品云:色若常、无常等,皆依于色;受纳空是,余者则非;取空像貌,异于有法;缘空,起三行;分别空心,胜于余法;是名五阴。空尘对意,即是二入。更加意识,即是三界。界、入、阴等,即是苦谛。

五阴具足,故名为苦:初文是色,「纳受」是受,「取空」是想,「缘空起三行」是行,「分别空心」是识。

次、明集谛。分四:先明五钝。

空见是瞋处、爱处、慢处。有见弱者,则破有法,掣理就空,疑不得起;若摣不破,掣不来,则喍生疑。又今虽无疑,后当大疑。何以故?若空是理,应与圣等;既不等者,安得不疑?

「摣」:音查,用五指取物。「掣」:音澈,抽取、牵制。五钝缺痴,应云:空见不了因果。

次、明五利。

是谁计空?计空者我,我实非空,空亦非我,因空生我,谓我行、我解,赞我、毁我;著此空边,不可舍离。谓因空道,望通涅槃,则以空为戒;非鸡狗等,非因计因,是因盗戒取。计空为空,实非理空;非果计果,是果盗见取。空见偏僻,即是邪见。

「非鸡狗」等:取空为道,故异噉粪。

三、结成八十八使。

如是十使,从空而生。欲苦下,具十;集下有七,除身、边、戒取;道下有八,除身、边;灭下有七,除身、边、戒取;合三十二。色、无色各除四瞋,各二十八,合八十八使,是名集谛。

四、举过劝识。

集迷苦起,苦由集生;苦集流转,长爪不识。复有一鬼,头上火燃,非想以来,尚自未免;何得于空,不识苦集?

「长爪」:梵志名,舍利弗之舅;立一切法不受,此见亦不受,自堕负处。

三、明道谛。分六:初、明身念处。

若识空见苦集,苦集皆依于色,一切色法名身,身色污秽。污秽是不净,智者所恶,破于净倒,名身念处。

次、明受念处。

若受空见,是受不受,受第二句。顺空即乐受,违空即苦受,不违不顺即不苦不乐受;三受即三苦,计苦为乐,是名颠倒。若知无乐,破乐颠倒,名受念处。

「受第二句」:大品中受有四句,谓:受、不受、亦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是受不受」,即四句中第二句。

三、明心念处。

空尘对心,而生意识,此心生灭,新新流动;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生灭无常,而谓是常,即是颠倒。识识无常,即破常倒,名心念处。

四、明法念处。

取空像貌,而行善恶,行中计我;行若是我,行有好恶,行有兴废,我亦应尔。诸行无量,我若遍者,我则无量;若不遍者,则一行无我,众行亦无我,强计有我,即是颠倒。若知无我,则破想行,名法念处。

五、总明念处。

但诸阴通计四倒:于想、行计我强,于色计净强,于心计常强,于受计乐强,名别念处。若总念处,则不尔也。是为空见生念处观。

六、略明余品。

勤破倒观,即是正勤;定心中修,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为根;破五惑,名为力;安隐道用,名七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是为空见,能生道谛。

「五惑」:与五钝使同。

四、明灭谛。分四:先灭五钝。

四倒除故,是痴灭;痴灭故,爱灭;爱灭故,瞋灭;瞋灭故,知空非道,惭愧低头,则是慢灭;无复所执,则疑灭。

次、灭五利。

空见既具苦集,苦集非毕竟空;执空心破,故求我叵得。我叵得故,则身见破;身见破故,则我见破;我见破故,边见破;空见非道,戒取破;空非涅槃,见取破;空不当理,邪见破。

三、灭八十八使。

十使破故,八十八使破;八十八使破故,子缚破;子缚破故,能发初果,进成无学。

四、灭果缚。

果缚破,入无余涅槃;是为空见生灭谛,即声闻法界也。

「子缚」:见思烦恼。「果缚」:五阴报质。

次、结成功能。

若于空见,明识四谛,则知尽苦真道;真道伏断,得成贤圣。乃至一百四十种见,单、复、具足、无言等见,皆识真道;于诸见中,能动能出。若不尔者,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有既尽已,更不受诸有,即此意也。

「单复」等者:此见若破,五卷之五所列诸见皆破。

四、缘觉界。文中分二:初、略明十二支灭。又二:初、正明。

次、明空见生支佛者:空见非空,妄谓是空;颠倒分别,倒即是无明。无明故,取著空见;若知无明,何所取著?若知无明,不起取有;毕故不造新,不造新,不起取有。毕故是不起无明;若无无明,则成智明。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无烦恼时,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诸行灭;乃至老死灭。

「毕故」:由不造新。

次、证缘觉观,能灭邪见。

中论云:云何声闻,观十二因缘义,乃说常、无常等六十二见。问答殆不相应,今祇此是答常、无常等见,皆是无明。知无明,不起取有;即是声闻法中,十二因缘观。法华云:乐独善寂,求自然慧。此慧善寂六十二见也。

「六十二见」:即断常、有无之边见也。如云色是我;离色而有我;色为大,我为小,我住色中;我为大,色为小,色住我中;计他四蕴亦然,合为二十。历三世为六十。加断、常二见根本,为六十二。「殆」者:滥也。论中初文问观因缘,答中乃引毘昙破六十二见;一往观之,似不相应,故为问出,令知不别。文云「衹此是答」,正以邪见,答观因缘,非不相应。如净名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故因缘观,正为破邪,故非不相应。「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法华经譬喻品文。

次、正明起于十二缘觉。分二:先、推十二缘生。分四:初、推现三因(爱、取、有)。

又观:刹那空见,既具四谛,此空见心,为有、为无?刹那心起,便具五阴,云何言无?此即有支,有即含果,亦是因中有果义。若作无果者,有支有因,因义具足,有从何生?若无取者,有则不生。取即五见,执空是边,于空计我,谓空为道,为涅槃,为正是,为取支。取从爱生,爱喜违颠,慢彼疑此,此名爱支。

「有即含果」:且寄迦毗罗等说,亦应遍约附佛法起,及佛法十六门,随所计者,皆属有支。

次、推现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因受生,受故爱起;如受一法,爱味追求。知受因触,以有意根,空尘得触。经云:触因缘故,生诸受;触由于入,尘触诸根,故得于入;入由名色,歌罗逻三事;色有五胞,命能连持;识有四阴之名。又三事名色,由初托胎识。

三、推往二因(无明、行)。

识由往业,业由无明。

四、推往至现。

无明是过去颠倒,谓有谓无一切诸见;故能成办,今世色躯。经云:识种业田,爱水无明覆蔽生,名色芽;今复颠倒,迷于空见,起善恶行,种于未来,名色之芽。颠倒又颠倒,无明又无明;更相因缘,无有穷已。

次、推十二缘灭。分三:初、灭十二支。

若知无明颠倒,不须推画,若有、若无,达其体性,本自不实,妄想因缘,和合故有。既知颠倒,无明即寝;寝故诸行、老死皆寝。

次、倒灭诸见。

空见无明老死寝者,一百四十诸见,无明老死皆寝;寝故是破二十五有,侵除习气;是名空见生支佛法界。

三、明得失。分二:先、明得。

若于空见识是无明,无明可灭。

次、明失。

若不识者,尚不出空见,为见造业,如蚕作茧,何得成支佛耶?鼻隔禅师,发得空见,多堕网中,不能自拔;散心法师,虽分别诸使,亦不自知空见过患;闇证凡龟,盲狗稆吠,自行化他,全无道气。

「鼻隔」:但止心鼻隔,而无理观,尚无小乘观,岂观空见成妙境耶?止心尚尔,况散心文字者?「暗证」者:凡龟无决疑之能,故譬闇证。虽不能自决决他,犹胜「盲犬稆(音吕,自生义)吠」。然此二人无发见意,发亦何能辨之?「凡龟」:尔雅云:『龟有十种:神。灵,如玳瑁,可以卜者。摄,甲能自张,好食蛇。宝。文,甲有文,负河图(河洛出图文,曰灵龟负书,丹甲青文)。筮,在蓍丛中(蓍,草名,其草出蔡卅,若地上有蓍草,必有灵龟)。山。泽。水。火,犹火鼠。』故知摄山、水、泽等,皆凡龟也。闇证无智,犹如「凡龟」。散心不了,犹「盲吠」。

五、三藏菩萨界。分六:先、明起誓之由,誓即愿也。

空见生六度菩萨法者:既识空见谛缘,即是知病识药;识药故自欣,知病故愍彼;欲其众生,离苦求乐。

识苦集,是「知病」。识道灭,是「识葯」。牒前二乘所观之境,以为起誓之由,用为誓境。

次、明四谛誓境。

空见、阴界是苦,十使等是集,念处等是道,四倒破是灭;约此起誓。

三、明空见而起弘誓。分四:初、度生誓。

如一空见,一日一夜,凡生几许百千亿阴;一一五阴,即是众生。日夜既尔,何况一世?何况无量世?空见既尔,余见亦然。能生之见既多,所生之阴则不可数。一人尚尔,何况多人?是为众生无边誓愿度。

此间四弘,义兼内外,内即刹那五阴众生,一一众生即是约外。以内况外,一人尚多,况复多人?下三弘誓准之可知。烦恼为因,众生为果,因果多故,法门无量,无不开佛知见,成无上道。问:『因果既约一念,云何分别二弘誓别?』答:『还约内心取空五阴,以成众生;空见具足九十八使(见惑八十八使,加修惑之十随眠,即见思二惑),名为烦恼;一人既尔,多人亦然,不别而别,其相自分。』

次、断惑誓。

如一空见,念念八十八使;余三见六十二等,亦八十八使。一人尚尔,何况多人?是名烦恼无量誓愿断。

三、学法誓。

如一空见,修念处、道品;余一切见,正助之道,无量无边。一人尚尔,多人亦然;是为法门无尽誓愿知。

四、成道誓。

如一空见,烦恼灭;无量见、无量烦恼亦灭。一人既尔,诸人亦然;是名无上佛道誓愿成。

四、明誓愿之意。

若众生苦集,是性实者,则不可度;以苦集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故。苦海可干,集源易竭,故言度耳。

五、约空起行,即是六度。分二:初、结前生后。

观空起愿,如上说。约空起行者。

次、正释六度。分六:初、布施。

若执空见而行布施者,乃是魔施。知空见谛、缘无常、无我等过,则舍空见;亦愍于他,劝舍空见,而行布施。

「魔施」:见本属外,施顺生死,义复同魔。此中总明三藏三乘,通属声闻界也。

次、持戒。

若执空见而持戒者,与持鸡、狗等戒何异?知空见无常等过,不为空见所伤;慈愍于他,令防空见。

三、忍辱。

若执空见,为瞋处、爱处;强行忍者,是力不足畏他故忍。今知空见,无量过患,能伏空见及六十二;亦劝于他,安忍空见。

四、精进。

若不除空见而精进者,杂见非精,退入三途非进。今知空见,空见不起为精;空见业破,而得升出名进;亦劝于他,修此精进。

五、禅定。

若不破空见得禅者,多是鬼法。今知空过,不为空见所动;成正禅、正通,不为谄媚憍利;以此神通,劝化众生,令舍见散入禅。

六、智慧。

若执空见而修智慧,愚痴世智。今识空见谛缘,以无常狼,怖空见羊,烦恼脂销;广起愿行,功德身肥;悲愍众生,令除脂长肉。

六、结果满。

若有缘机熟,即坐道场,断结作佛;是名空见生六度法界。

六、通教二乘。

观空见即是无明,无明即空;从无明生一切苦集,皆不可得。何者?四倒是横计,宁有性实?所治之倒非有,能治念处,云何可得?乃至觉道,皆悉不生,故不可得;故大品云习应苦空等(云云)。

观空见者,通教二乘界也。「无明」:标缘觉。「生苦集」:标声闻。谛与缘,只开合异。

七、通教菩萨界。分二:初、重牒二乘与菩萨辨异。

二乘知即空,断苦入灭;菩萨即空,慈悲愿行,誓度众生。

次、正明菩萨,依境行愿。

虽度众生,如度虚空;虽灭烦恼,如与空共斗;虽生法门,如虚空生;虽灭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智是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是名空见,生通教菩萨法界也。

八、别教菩萨界。

观此空见,有无量相;所谓四谛,分别校计,不可穷尽。此无尽者,从空见生;空见从无明生。所生无量,能生亦无量;能生即假名,所生亦是假名。推此无明,从法性生;譬如寻梦,知由于眠。观此空见,而识实相;实相即如来藏。无量客尘,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是名空见生别教法也。

九、圆教菩萨界。

空见生圆教法,如前、如后。

「如前如后」:前谓前境中,及前诸圆教文,后谓续后不思议境。

十、用此广明治见不同。分十三:初、示须方便。

复次,见惑浩浩,如四十里水;思惑残势,如一渧水。前诸方便,共治见惑,惑尽名为入流,任运不退;见惑难除,巧须方便。

因辨四教,治见不同;见惑是一,能治四异,故有作意、任运不同。「任运」:且约见断,不入三恶;非谓初地、初住任运之位。

次、斥成论空能治见。

成论云:以空治惑。若空治得入,不俟余法;若不入者,更设何治?

从空起见,空何能治?

三、举喻斥论,不能治空。

如水中生火,水不能灭;空见起过,空何能治?今知空见,苦集之病,然后用谛智治之。

举水生火,可以比知。「今知空见」等:即四教治见不同。则知成论,但是三藏一门而已。

四、明四教治见。

三藏无常智,通家即空智,皆前除见;别亦前除见入空,次善巧出假,如空中种树;圆虽不作意除见,见自前除。

明破见先后,教虽有四,初心治惑,义唯二别:一者、三教初心,皆先除见。二者、圆教初心,观见法界。

五、结四教文,以斥成论。

除坚牢见,种种方治;云何直言,但以空治邪?

次、释疑。分二:初、疑。

云何诸治,共治一见?

次、引四治释。分三:先譬。

如患冷,用四种药:服姜桂者,去病复力;服五石者,病去益色;服重娄者,加寿能飞;服金丹者,成大仙人。病同一种,药法为异,得力亦异。

「五石」:白、紫英、石膏、钟乳、石脂。神农经曰:『上药养命,谓五石鍊形,六芝延年。中药养性,谓合欢蠲忿(草名,服之去人瞋忿,生四川益州山谷中,叶似皂荚),萱草忘忧(即鹿也,服之者,除人忧。此二句出嵇康养生论,与张华博物志,其说同)。下药治病,谓大黄除实,当归止痛。』

次、合。

四教治见,见尽解异。

三、举例。

治见既尔,治余亦然。

且以思及界内尘沙,故云「亦然」。若界外尘沙及障中无明,则不关前二。

七、总明念处,有出宅之功,举佛遗嘱,通四治故。

此四治者,即是四念处。遗教令依四念处修道,得出火宅。

八、释遗嘱意。

所以者何?一空见心即三界,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空见生六道业,受六道身,居六道处;处即火宅,身居即苦具,业即鬼神,竞共推排。三车自运,乃得出耳。

四人有见不出六道,故举见果,名为「苦具」。见之结业,以譬「鬼神」。故法华譬喻品,以虫鸟譬钝使,鬼神譬利使。「竞共」:通举三车,皆能出火宅。

九、历教以释三车同异。

三车即是三藏中,三乘念处;亦是通中三人,共一念处;又是别方便中,三种念处、真实一种念处;又,圆一实念处。

此四教中,总成九种念处。三藏三乘为三,以谛缘度不同,故玄文云:『三因大异。』通教三乘为一,同观无生故。别教地前为三,入空位中,分析体二种;入假位中,但用无量;初地以去,名为真实。圆人始终唯用一种。三车之言,有总有别:别在三藏,总摄七种。别教入地,虽带教道,谓证同故,及以圆教是所会,故云大车。故下文中,从释迦者,约化仪释一代教门,只是先与三车,后赐一大;故知三车义兼藏、通、及别方便。

十、明广略不同。

略说九种四念处,中说九种道品,广说九种四谛。

广则七科(三四、二五、单七、支八),略唯念处;具说分能治所治,即是四谛;故望道品,名为处中。

十一、结意。

是诸念处,皆能治见,得出火宅;遗嘱之意,义在于此。

十二、更叙化仪,以判权实。

但释迦初出,先示三人,各用四念处;此如法华,羊、鹿、牛车,各出火宅。次说三人,同修一念处;此如大品,是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亦如大集,三乘之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次说菩萨,修次第念处;此如大品,不共般若,诸念处乘,别而未合。后说一切小大,同一念处;此如法华,同乘大车,直至道场。

「三车」:法华譬喻品文。化仪以兼但对带分权实,法华则纯圆独妙。

十三、略示妙境不思议治。

约此空见,明诸惑,明诸治;与诸经论,不相违背。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即此意也。

不思议治,摄一切治,不违诸教,从一开诸,如思议中,亦不违诸教。故以一尘,喻不思议,兼于思议。空见如尘,诸治如经。

次、不思议境。分六:初、总立。

次、明不思议境者:一念空见,具十法界,即是法性;法性更非远物,即是空见心。

次、正证。

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当于六十二见中求。三法不异,故宛转相指。

空见心中,十界五阴,名为众生,众生即解脱,解脱不出六十二见,故三法相即。

三、释上解脱心行中求,谓三解脱。

一切众生,即是菩提,不可复得,即圆净解脱。五阴,即是涅槃,不可复灭,即方便净解脱。众生如,即佛如,是性净解脱。

四、释上诸佛解脱。

佛解脱者,即是色解脱等五种涅槃。空见心,即是污秽五阴,五阴即有众生,众生即有五阴;名色众生,更互相缚,不得相离。观此五阴,即是涅槃,不可复灭,本无系缚,即是解脱,本有解脱,摄一切法,故言解脱即心而求。

五、复释上心行中求。

又,观见心五阴,即是法性,便无复见心五阴。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法性五阴;因灭众生,获得常住法性众生。

求谓用观,观唯法性,无复见心。

六、结成不思议境。

能一色一切色,一识一切识,一众生一切众生,不相妨碍,如明镜净,现众色像,是名性净。三种解脱,不得相离,不纵不横,不可思议,圆满具足,空见中求,是名不可思议境。

即五阴众生两世间也,唯缺国土,准例可知。「不纵不横」:结成三谛。

次、明发心。

此境无明法性,宛然具足;伤己昏沉,今始觉知,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既是法性,那不起慈?既是无明,那不起悲。

从极境说,无明即是法性。亦应愍伤事中苦乐。

三、明安心。分二:初、总相。

观此空见,本性空寂,净若虚空。

「本性空寂」:止也。「净若虚空」:观也。

次、别相。

善巧安心,研此二法。

四、明破遍。

见阴、见假,四句不生。

五、明通塞。

单复诸句,句句有苦、集无明蔽塞,句句有道、灭等通。

唯出别相,故云「句句」。

六、明道品。

观空见,一阴一切阴,三谛不动,则了法身。观不动阴,非净非不净等,双树涅槃,亦是道场。是观,名般若;八倒破,名解脱;于一念处,起一切念处,调伏众生。如是三法,非因非果;非因而因,念处是道场;非果而果,双树中间,而入涅槃。于空见不动,而修不思议三十七品,如是遍破,不得空见,名空三昧;不见空相,名无相三昧;如是三昧,不从真缘生,名无作三昧。

七、明助道。

若不入者,发大誓愿,内舍执见,外弃命财。空见乖理,戒不清净;誓令空见,不犯法身,守护七支,不挠含识。若空见喧动,中忍不成;今誓苦到安心空见,如桥地海,总集我身,心终不动。若空见间杂;誓纯一专精,念念流入。又,空见扰动,不能安一;至诚忏悔,息二攀缘。一切种智不开者,无明未破;誓观空见,法性现前,刚决进勇,不证不休。如是对治,助开涅槃。

「七支」:身三、口四。「挠」:音恼,扰乱。「桥地海」:屈如桥梁,人马践之,地海例此。昔以空见而行六蔽,今修事度,蔽去见阴。一一文皆举空见及以一蔽。

八、明次位。

深识次位,不滥上地。

九、明安忍。

内外风尘,不能破坏。

十、明离爱。

顺道法爱不生,故无顶堕。

次、结大车。

心心寂灭,流入萨婆若海;乘一大车,游于四方;直至道场,成得正觉。余如上说。

序中云:『纔至见境,法轮停转』,后之三境(上慢、二乘、菩萨)比望可知。增上慢者,未得谓得,谓无生忍。两教二乘、三教菩萨,前诸文中,处处有之,即后两境,亦皆以十观观之。十广中之后三大章(果报、起教、旨归),五略中之后三(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并无生忍以后之相,均略未说。大品法施品云:『化恒沙众生,令得六通,不如书般若,令他读诵。又令他读诵般若之褔,不如正忆念般若波罗密。又正忆念般若之褔,不如为他说,令易解。』『云何易解?』谓:『不二相观,不入不出。』说不共般若功德尚尔,况说法华,开权妙教?今文即是法华显实妙观。故五品中初随喜品云:『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皆与四事,令得阿罗汉,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乃至第五十人,令他得闻生随喜心。』准大品文:『说犹胜于自生忆念,况复能说兼修行之?』以如说行,起于多闻;说法得解脱,听法得解脱,斯言不欺。敬愿后哲,勤说勤行,以为一乘信法二行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