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长老民国七十一年讲于桃园正觉莲社
施旺坤 敬记
悬谈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教梵文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陆续翻译成中文,经典浩瀚。经过历代祖师研究结果,佛法有浅有深,有小乘、有大乘。按五教家的判释,全部佛法分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五种。除小教属于小乘教外,其余始、终、顿、圆四种教,都属于大乘教。这五种教的分法,就像台湾的学制,六年小学相当于小乘教,三年初中相当于始教,三年高中相当于终教,顿教象是大学速成学程,圆教相当于大学。始教里面有两个宗派:一个是相宗,就是法相宗,讲唯识法相。另一个宗派是空宗,就是般若宗,讲般若空理。这两个宗派都属于大乘初门,因此学终教、顿教、圆教,一定要先明白般若空理。
小乘教传到中国来,成立两个宗派,一个是成实宗,一个是俱舍宗,但是不久就失传了,因为中国佛弟子喜欢学大乘教。法相宗、般若宗属于大乘初门,佛弟子不愿意学,要直接学更高的顿教、圆教。初中都没有读,怎么能读高中、大学呢?这是中国佛教衰落的原因。
今天为什么要向诸位讲《心经》呢?因为《心经》属于般若经,它是大乘最初的法门。我们学大乘法,先学般若经典,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研究,不要越级、躐等,否则好高骛远,反而不能得到真实利益。我们这次讲《心经》,有三个因缘:
一、要学大乘法先研究《心经》
《大般若经》长达六百卷,能全经研究受持当然最好。不过现代工业社会,大家生活忙碌,全经光看一遍都不容易,遑论全部研究。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浅薄,看到大部经都害怕。而《心经》最短,只有二百六十字,并且是《大般若经》的经心,所以容易研究,这次讲《心经》就是这个原因。
二、先了解佛理再修行
释迦佛教我们学佛法的次第:信、解、修、证。一、先发信心,二、了解佛理,三、脚踏实地修行,四、方能证得。现在无论出家、在家弟子,都会念《心经》,但大多不了解里面的道理,佛弟子不了解佛理就要修行,是盲修瞎练。等于眼睛没张开,就要走路,非得堕坑落堑。所以能把《心经》的道理了解后,再念就不一样。
三、念《心经》的感应最大
末法时代,我们博地凡夫灾难太多,不易修行,要求感应,莫过于《心经》的感应最大。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途中遇到种种灾难,都是念《心经》渡过难关。由于《心经》非常重要,所以过去祖师把《心经》列为早晚课。
为什么念《心经》感应这么大?因为《心经》前面讲的是显教的道理,后面咒语是佛的祕密真言,显密圆融无碍,所以念起来感应特别大。
解经题
接着讲经的题目,其次讲翻译经的人题。
全经分两大科:甲一、解经题 甲二、释经文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乙一、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字是经题,经字是通题,通于一切经,《地藏经》叫经,《阿弥陀经》也叫经。「般若波罗蜜多心」七字是别题,因为这一部经不是《地藏经》,不是《阿弥陀经》,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通别合起来经题有八个字。
先讲别题,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譬喻。按七种立题,这部经是法喻立题,有法、有譬喻,合起来一个题目。讲法,般若波罗蜜多,有因有果,般若是因,波罗蜜多是果,因果一对。
先讲因,般若二字,现在念「bān ruò」,但是在《心经》要念「bō rě」,因为与梵音相合。既然中国也有同音字,为什么要用「般若」呢?因为唐朝当时首都长安的语言,「般若」念「bō rě」,后来字音转变,我们仍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翻译成中国话是智慧,但是不翻为智慧。因为社会上说这个人很聪明,指他很有智慧,但是跟佛经上讲的智慧不一样。依着佛经,真智妙慧才是般若智慧,翻译经典有规矩,这叫生善不翻,为令众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译。
波罗蜜多,翻成中国话是到彼岸,我们众生在苦海里流转生死,修般若智慧,是因;超出苦海,了生脱死,到达彼岸,是果。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解释,就是智慧到彼岸。
心字是譬喻,如人的心脏,一个人有各个器官,但是以心脏为主,心脏停止活动,这个人就无法挽救,所以心脏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经心,等于人的心脏。把《心经》研究通达,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宗要都了解了。
再推而广之,一切佛法都是心法,你想学高深的大乘法,终教、顿教、圆教,要先了解般若空理。《中论》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般若的义理你了解,一切大乘法都能成就。
这是讲般若波罗蜜多别题,接着讲通题经字,梵语修多罗,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部经上与诸佛之理相契合,下与众生的根机相契合,中国人好简略,所以翻译为经字。
经题讲完,下面讲翻译经的人题。
乙二、人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是朝代,这部经典是在唐代翻译的。「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把经藏、律藏、论藏都贯通,才能称为三藏法师。比如: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印度来的高僧。「法师」两字,法是以经、律、论三法作法则,自己来学佛法,叫以法自师。师是模范、师范,学会了法,要教化众生,叫以法师人。以佛法自利,以佛法利他,自利利他,故称法师。
「玄奘」是法师的别名,他是中国河南省偃师县人,十一岁出家,十三岁就能升座讲经说法,到二十一岁受具足戒以后,遍访中国境内善知识,在当时,宏扬相宗与性宗的法师,各讲一番道理,他研究中国当时所有的经典,还是不能融会贯通。他想:都是释迦佛说的法,怎么不能圆融无碍呢?可能印度的经典,没有完全翻译到中国来,于是他发愿去印度取经。二十八岁出发,到印度学法十七年,四十四岁回到中国。当时皇帝唐太宗召请他翻译经典,到六十五岁上生兜率天。
「奉诏译」,奉皇帝的诏命翻译。他翻译出来很多经,最大的一部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就是玄奘法师成立的,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
玄奘法师到印度去求法,单说六百卷《大般若经》梵文的经本,有多少本?要把经本带回中国,当时交通极不便利,要经过北方的大沙漠,一不小心就死在沙漠里。梵文的经本带回中国以后,要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有多么困难?现在印刷出来,我们连一遍都不敢念,不是太惭愧吗?劝请诸位找时间把《大般若经》看一看。
以上把经题、人题讲完。
在还没讲解经文之前,先介绍两部注解,一部是《心经略疏》,一部是《心经添足》,这两部注解先看《略疏》,再看《添足》,因为《略疏》是贤首国师著的,书上称「唐翻经沙门法藏述」,表示他曾经参加翻译经典的法会,亲自听到玄奘法师讲《心经》,他听了之后,就把它记下来,所以是《心经》最标准的一部注解。「法藏」是法名,我们都尊称他为贤首国师。《心经添足》是明朝弘赞律师著的,他戒律研究得很好,大家都称他为律师。因为《添足》是根据《略疏》著的,所以先看《略疏》,再看《添足》,比较容易研究。
有两部注解可以看,就不必来听经吗?错了,你看了注解再来听,才能听得深入。这两部注解当初道源看了两遍,看不懂,每讲《心经》一次,我就把两部注解再看一遍。不是看一遍、二遍,不知看了多少遍?注解是文言文,我讲经不是把注解背给你们听,因为只背注解,我背得很热闹,你们一句也听不懂。讲经是为初发心的人,注解上很多内容我没有讲,所以你要去看注解,看了注解,知道得更多、更深。
【释疑】:《心经》怎么没有六种成就的序文?
【答】:佛经分成三大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因为序分、流通分,在《大般若经》里面,所以没有序分、流通分。
【释疑】:这部《心经》,到底是释迦佛说的,还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呢?
【答】:《心经》一共有六种翻译,有一种翻译,是释迦佛说给舍利弗听,引证观世音菩萨有深的般若功夫。但是其他的译本,都是观自在菩萨,说给舍利弗听的。不管是释迦佛,还是观自在菩萨说的,你依着经文,修深般若观行就对了。
【释疑】:《心经》前面的经文,是显了般若,后面的真言,属于祕密般若。我们了解显了般若的义理后,就修般若观行,何必再要祕密般若呢?
【答】:显了般若,显明了达,能启发智慧,灭除烦恼障。诵持祕密般若,能增长福报,灭除罪业障。我们修行是为求福求慧,求到圆满成佛,是两足尊,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所以我们佛弟子想成佛,应该一方面求福,一方面求慧,由福慧把法身庄严起来,庄严到究竟圆满,就成佛。而我们要求福求慧,一定要先灭除三种障,烦恼障、罪业障、果报障。
一、烦恼障:贪、瞋、痴烦恼,能障碍善法、妨碍圣道。你想修善法,成就圣道,修不成功,因为被烦恼障碍了。
二、罪业障:造了五逆十恶的恶业,会生障碍。你一面修行,一面造罪业,所修的行不能成就,因为被罪业障碍了。
三、果报障:除障,是除烦恼障、罪业障,等堕到三恶道,得了果报障,想除为时已晚!地狱道、恶鬼道,我们看不见。畜生道我们看见了,你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很听话、懂人性、很可爱。但是你讲经给牠听,牠听不懂,开不了智慧,这是果报障。
三种障碍,是先起惑、造业,再受报。惑是烦恼,先起烦恼,才造恶业;造了恶业,才遭果报。众生修行最要紧的是先断烦恼障,再断罪业障,果报障自然消灭。要断烦恼障,要先开智慧;要开智慧,必须听经。现在你听《心经》,就能开智慧。不开智慧,烦恼起来不知道,就要造恶业。
你不了解佛理,没有开智慧,烦恼除不掉,你以为天天在修行用功,其实是在养无明。有一个老修行念阿弥陀佛,他拿的是十八颗大念珠,由于念珠大,掐的声音很大。另一个老修行喜欢念《金刚经》,敲着木鱼念,念得很大声,因为两人在一个佛殿里用功修行,所以彼此干扰。一个心里想:他念《金刚经》的声音太大,打了我的闲岔;另一个心里想:他念阿弥陀佛的声音太大,打了我的闲岔。心里就发了无明火,这个念佛的,声音越念越大;那个念《金刚经》的,也是越念声音越大。声音念得越大,无明火起得越高,两个人就吵起架来。念经的说:「你念佛小声一点不行吗?念那么大声吵死人了!」念佛的告诉他:「你念经那么大声,不也是吵我吗?」越说无明火越大,念经的忍不住,就用小木鱼打念佛的脸,血流不止!念佛的拿念珠反击,也把念经的头打破了!这么一打,两人头脸都是血!这两个老修行怎么打成这样呢?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佛理就要修行。因此我们要好好研究《心经》,了解显了般若开智慧,就能灭除烦恼障;诵持后面咒语,增加福报,就能灭除罪业障,所以显了般若与祕密般若,缺一不可。
显了般若(心经前面经文)
能启发智慧,除掉烦恼障
祕密般若(心经后面咒语)
能增加福报,消除罪业障
讲这些话,是要解除诸位的疑惑,坚定信心,下面开始讲解经文。
释经文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 乙二、祕密般若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 丙二、广陈实义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丁四、明利益
丁一、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是这位菩萨的别名,这位菩萨不是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而是观自在菩萨,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翻译为观世音,《心经》翻译为观自在。观自在菩萨,是自利利他,悲智双运的德号。眼睛看叫观(guān),观自在的观应该念「guàn」,是心里观想,也叫观照,就是回光返照用功。自是自性。在是存在。
我们了解教理,知道人人都有自性,而你回光返照,观照不到自性在什么地方?观自在,按自利解释,观自在菩萨用功用到深般若的时候,忽然大彻大悟,照见了自性。按悲心利他解释,观自在菩萨观察救度一切众生的苦难,无障无碍,自由自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救水难、救火难,看见众生掉到水里,只要众生念一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实时漂到浅处。众生掉到火坑里面,只要念一声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火坑马上化成清凉池,免于灾难。看见众生被火烧,看见众生掉到水里,我们救不了,因为我们凡夫救度众生不得自在。观自在菩萨救度众生能得自在,就是他的悲心,能够利他。
大乘佛法,不但能自度,也能度人。大乘的车子,一个悲轮,一个智轮。凡夫有悲心,无智慧,不得自在;二乘人有智慧,没有悲心,也不能度众生。必须有智慧、有悲心,既能自利,也能利人,才能自度度人,悲智双运。观自在菩萨有智慧,能观自性存在,并且有悲心,才能救度众生,所以叫观自在。
「菩萨」二字,是梵音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翻为觉,萨埵,翻为有情,叫觉有情,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人。既有智慧,又有悲心,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称。
别名和通名合起来,叫观自在菩萨,他是大乘佛弟子,既要自利,还要利人,所以他修般若观行,下面就说他修行用功的方法。
以上将丁一、能观人讲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有二种,一种是浅般若,只证得人空,不得法空,叫人空智慧,也叫我空智慧,是小乘弟子修的般若观行。二种是深般若,所证得的,不但我空,法也空,是大乘弟子修的般若观行。「行深」是用功修深般若的观行。「时」是功夫修到纯熟,究竟大彻大悟的时候。
丁三、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照」是观照,「见」是证见,一旦豁然贯通,大彻大悟,叫照见。「五蕴」,也翻译成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法,蕴者积聚之义。众生由这五个法,积聚成一个身体,再由身体积聚重重无尽的烦恼。阴是盖覆之义,这五个法等于乌云,把清澈的天空盖覆起来,能够盖覆我们本来有的自性。我们凡夫,外面一个身体,属于色法,里面有一个心,属于心法。心法再分成:受、想、行、识四个法,把色法和心法合起来,叫五蕴。
【五蕴】

凡夫不了解自己是由五蕴和合起来,把它当成一个我,起我执,起烦恼造业,受报无穷。二乘人有般若智慧,他晓得没有实在的我,我是色、受、想、行、识,五个法组合起来的。般若智慧生起,把我执打破,照见我空。所以他证得的般若,叫我空般若,但是他认为这五个法还是不空。大乘菩萨用功,证得我法俱空,我也空、法也空,照见五蕴皆空。
丁四、明利益
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脱,「苦」是痛苦,「厄」是灾厄。五蕴你如果不能把它照空,就受一切苦厄。等你把五蕴照空,一切法都空了,就度脱了一切苦厄。这是观世音菩萨修深般若的观行,所得的利益。《心经》是要我们学他修深般若的观行,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第一大科显了般若(前面经文),第二大科祕密般若(后面咒语)。第一大科显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略标纲要,简略标举纲要,把最切要的道理标举出来。第二科广陈实义,广为说明般若的真实义理。
以上经文是「略标纲要」,先讲「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想的人,给我们作榜样,使我们跟观自在菩萨学。「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也就是观照。深般若,不是小乘的般若,是大乘的深般若。观自在菩萨修深般若观行,用到功夫成熟的时候,一旦大彻大悟,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这时候照见五蕴皆空,观照证见,得到五蕴皆空的功夫,上面有明文,色、受、想、行、识都空了。度一切苦厄,度脱一切苦厄。
众生在苦海里受苦,就是有二个执著:一个是我执,一个是法执。一起执著,我也不空,法也不空。能把这二种执著空掉,一切苦厄就度脱。我法二执本来是空的,众生一起执著就迷,本来空,他认为有。起了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苦,真是冤枉!佛菩萨是过来人,看得很清楚,众生本来不必受苦的,所以开示我们依着他修行的方法,就能度一切苦厄。
【释疑】:佛菩萨既然大慈大悲,看到众生受苦可怜,他顿转我们成佛不就好了吗?
【答】:因为这样背离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修因,怎么得果呢?所以佛菩萨教我们研究经典,还是要我们自己修行,转迷成悟,度脱生死。
观自在菩萨现身说法,告诉我们他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修行关键照字,就是用功修行的方法。照是观照、观想。当你观照一旦大彻大悟,证见五蕴皆空,就转迷为悟。你平常要照,不照不得见,五蕴不空,要把它照空。
五蕴是一切法的根本,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不出色蕴,加上心法四个蕴,一切有为法不出这五个法。在人说人,内而根身,我们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都在身体上,叫五根身。对着外面的世界,山河大地,乃至日月星辰器世界,都属于色蕴。光一个色蕴,构不成一个我,加上心法:受、想、行、识,合起来就变成一个我。
你坐下来修行就观照什么是我?光一个身体不能算是我,光心也不能算是我。里面的心,和外面的身体,有二个法。既然能够分成二个法,我不就空了吗?坐下来这样观想,就是用功的方法。
身心二法组合起来一个我,就起了我执,把身体当成一个我,执著得厉害。一执著身体是我,就要爱护身体,怕它冷、怕它热、怕它渴、怕它饿,把它保护得无微不至!用功要把我观空,本来没有我,众生执著是我,起了我执。要把我执观空,先用数息观,怎样观呢?
你打坐起观照,身体叫色蕴,色者质碍为义。我们的身体,乃至外面山河大地,桌子、椅子、凳子,都有形体、有体质,就会阻碍。观我空,先观色蕴的身体是因缘生法,不是单有一个条件,至少有四个条件: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一、地大,坚硬之性,如身体的骨头。二、水大,溼润之性,如身体的血液、水分。三、火大,热燥之性,如身体有煖气。四、风大,流动之性,如呼吸,身体一个部分受风寒就生病,中风,就不会动了。地、水、火、风四大叫四大种,为什么叫四大种呢?因为一切众生的身体,及外面山河大地器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组合成的。
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有上根、中根、下根的分别。你要是上根的人,一听到四大假合之理,随文作观,当下就开悟。你要是中根、下根的人,要天天观照,观照到功夫成熟,忽然贯通,也能观空。身体观空,还有一个妄心,我们众生的心是妄想心,由受、想、行、识四个蕴合成。
一、受蕴,以领纳为义,能领受、纳受。一接触外面的境界,就把它领纳到心里。妄想心有这种功能,能接受外面的境界。
二、想蕴,以取像为义,境界现前,它能领纳外面的境界;境界不现前,它能想一个外面境界的像貌出来。
三、行蕴,以造作为义,造善业、造恶业,都是行的功能。
四、识蕴,以了别为义,众生喜欢起分别,知人识物,都能明了分别。人里面,谁是男人?谁是女人?谁是老人?谁是年轻人?都是识的功能。乃至于我们学佛法,了达佛经上的义理,都是识蕴的作用。受、想、行、识这个识,即第六识的心王。按心王说,八个识心王,以第六识心王,明了分别的功能最强盛。受、想、行属心所,是心王所有的法。心所若详细分,一共有五十一个心所,以受、想、行三个的力量最强。这里标出来第六识,由心王、心所合起来,就成众生的妄想心。
你打坐起观照,观想我的心是什么?就是四个心所在妄想分别。我的心只有一个,为什么会有受、想、行、识四个心所呢?可见心没有真实的本体。你要是上根利智的人,一观照心就空了。中下根的人,只要你肯观照用功,久了功夫成熟的时候,一旦豁然贯通,也能照见心空。色照空,心也照空,就照见五蕴皆空。
刚才讲坐下来用功,实际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要常常起观照。但初发心的人,可先坐着观照,方法如何?
一、调身,结跏趺坐,双腿要盘起来,两只手结三昧印。初用功的人,未曾盘过腿,双腿盘起来痛得受不了!你也可用半盘跏趺坐,但是要坐得端端正正,不可左偏右倚,前俯后仰。
二、调息,呼吸要调得不粗不细。不粗,要调到坐下来,鼻子呼吸的声音,自已耳朵听不见。不细,调得太细,呼吸会困难,自已感觉闷气不好。总之,调息,要调到听不到自己呼吸的声音,而呼吸感觉通畅自在。
三、调心,把自己的妄想心调好,就是不掉举、不昏沈。心浮起来就是掉举、散乱、打妄想。你不坐下来,妄想不来,一盘腿妄想就来。妄想是一连串,打不完的妄想。有时想用功一小时,坐下来要起观照,妄想来了,一个妄想跟着一个妄想来,妄想还没打完,一个小时到了。你以为用功一小时,实际都在打妄想。好不容易不打妄想,这时候起昏沈,瞌睡来了,这更害人!因为妄想有间断的时间,还能起觉照。昏沈来,不容易起觉照。你以为打坐用功一个小时,实际都在睡觉,你一天要用功三小时,实际是睡了三小时。昏沈来了,真是要命,不盘腿瞌睡不来,一盘腿昏沈就来,坐在那里身体摇摇晃晃,还没有睡醒,一个小时到了,所以打坐不能让心昏沈。
你想了解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请参阅智者大师著的《小止观》,里面说得很清楚。
你坐下来调身、调息、调心,前方便都调好了。我们修般若观行,要用般若智慧,观照五蕴皆空。我的身体是空的,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心也是空的,由受、想、行、识合成。内外八大合成一个我,也是空的,哪有一个我?要这样观照,观照到功夫成熟时,就把我观空了。观照到五蕴没有我,我空,这是小乘的智慧,是浅般若。我们修深般若,要把五蕴假法照空,因为五蕴法,没有本体,没有自性,也是空的。
照见五蕴皆空,古人有个譬喻,众生起我执,等于五根线合成一条绳子,众生把绳子当成是真实的。二乘人观照到我空,我是五根线合起来的绳子,把绳子抖开,只是五根线而已,绳子没有本体,当体就空,但是二乘人认为五根线还是有的。大乘修深般若,连五根线也观空,因为线是由棉花纺出来的,再把它抖开,五根线没有线的本体,只是些纤维,线空了。你能照见我空,照见法空,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包括九法界的众生,三界以内六凡法界,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界以内的众生有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还没成佛,还有变易生死苦。等到照见五蕴皆空,成了佛,九法界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全部都解脱了。因此十个法界,只有佛度一切苦厄。
分是分限,三界以内众生的寿命,都是有分限。比如天人的寿命最长,活到八万劫。人寿命长的活到一百岁,再长的,活到一百二十岁。朝生暮死的众生,早上生出来,晚上就死了,活不到一天,寿命都是有分限。段是段落,身形有段落,一条小虫一、二分,有段落。一个人身长五、六尺,有段落。人死了,修善业的,生到天上去;造恶业的,堕到三恶道。三恶道出来再转为人,死此生彼,彼死生此,寿命有分限,身体有段落,这叫分段生死。
三乘圣人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了脱,不会再死此生彼,在六道轮回。他的身体由粗变细,妄念有生有灭,叫变易生死。五蕴法是外面一个身体,色蕴里面一个妄想心。三乘圣人没成佛,五蕴还是有,只是和凡夫不同,身体、妄念都比凡夫微细。等到照见五蕴皆空,九法界众生的苦厄都照空,二种生死都了脱,就能度一切苦厄。
【释疑】:观自在菩萨尚未成佛,还是有苦,如何能度一切苦厄呢?
【答】:前面讲过,观自在菩萨,本位是正法明如来,老早成佛。为度众生,他倒驾慈航,示现菩萨身。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都已了脱,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上面这一科是略标纲要,下面一科是广陈实义,广为说明真实的义理,说明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 丁三、明所离 丁四、辨所得 丁五、结叹胜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舍利子!」叫一声当机者。「舍利」是梵语,「子」是中国话,这是华梵合译的名词。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中国话翻为鶖,舍利子母亲的眼睛,像鶖鸟的眼睛那么美丽。舍利,也翻为身,舍利子母亲的身形最窈窕。舍利子母亲的眼睛最美丽,或者身体最窈窕,因为翻译的规矩含多义不翻,所以保存梵音叫舍利。中国人避讳父母名字,印度的风俗习惯和中国不同,冠父母的名字,表示最尊敬,他是舍利的儿子,因此叫舍利子。
为什么不叫别人,叫舍利子作当机者呢?因为舍利子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声闻乘都破我执,证我空,证得阿罗汉,但是叫他们进一步观法空,智慧不够观不来,所以找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子来当机,好进一步修法空的道理,证大乘果位。
前面总说照见五蕴皆空,下面分别解释,色,质碍为义,色是眼睛所看见,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色法。我们凡夫看见有色法,但是真空理体是没有的。这里说明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色不异空」,异是不同,色法没有不同于空法。反过来讲,「空不异色」,空法也没有不同于色法。色与空相似,空与色也相似,但是还是二个法。再进一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就是空法,空法就是色法,没有二个法。
把色空了,下面再空四个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跟色蕴一样,要是详细地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心经》上所讲的空,是真空,不是没有东西的空,也不是虚空的空。《心经》上所讲的色,有这个法,也有受、想、行、识,但是幻化而有,不是实实在在的有。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因缘所生的法。《大智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生起来的法,你看是有,但是当体即空。因为因缘生出来的一切法,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空的。
一切有为法如幻化,可用印度的幻术来解释。你看变幻术的人,虽然幻化出来东西,可是当体即是空的。变幻术的人,拿条手巾一挥,即变出一匹马来,「马即是空」,你虽然看见活泼生动的马,但是当体即是空的。
《金刚经》最后有个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生的,看似有,当体却是空的。「如梦幻泡影」,像作梦一样,梦境是有,当体却是空的。梦里人人物物,悲欢离合,彷如真实的境界,等梦醒之后,才知道空梦一场。其实梦里的境界就是空的,哪里有实在的境界?泡,水里有个泡沫,你看见似有,并无实在的本体。影,如水中月,你看水中有月亮,那只是个影子,当体即是空的。如镜中像,镜子里面有一个像,看见是有个像在,当体却是空的。影,最好用电影来解释,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等于电影缩小银幕一样。看电视时,观赏者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变化,剧中令人欢喜的情节,你跟着笑;剧中使人悲痛的剧情,你跟着哭。实际只是影子,哪是真实的呢?其实一切有为法,就像电影、电视所现的影像一样,只是个影子,哪是真的?
五蕴,先讲色蕴,因为色蕴最难空,它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尤其我们众生执著身体是我,起了身见,执著得厉害,你能够把身体空掉,色蕴就空掉了。所以《心经》上单说色蕴,先把色蕴空掉,受、想、行、识四蕴,就容易空了。
三界以内一切有为法,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大科。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由五蕴开出来的。三界以内森罗万象一切诸法,不出五蕴,你能把五蕴空掉,三界以内一切有为法就都空掉。
怎么空呢?要修般若观行,你依着经上所讲的,五蕴是众缘生的法,有各种条件。你先空身体,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先作析空观,析是分析,骨头是地大,血液是水大,煖气是火大,鼻息是风大。你把地、水、火、风四大,一一分析开来,找不到身体的本体,空了,这是析空观。你了解析空观的道理,再作体空观,体是体会,体会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当体是空的。
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凡夫从哪里下手修呢?就在照字下手。前面讲过,你修般若观行,先打坐,坐下来调身、调息,调好了,这时候观照妄想心受、想、行、识,是因缘生法,没有本体,没有自性。这个时候不要动受、想、行、识的妄念,把心定下来观照一番。起一个念头就是妄念,观照到一个妄念不生起,就是真空境界现前的时候。这时候你在那里打坐,如果身体不在,怎么打坐呢?如果身体在,这时候身体怎么没有了?因为你没有动身体妄念的身见。身体属于色蕴,跟真空没有两样,空没有离开你的身体。不是离开你的身体,另外有一个空。
最初下手用般若观行,观照久,照得成熟了。一旦豁然贯通,你照见的真空境界,和观自在菩萨证得的一样。色法是因缘所生,幻化不实,真实有色,空不掉。好像看电影,你看见人人物物,悲欢离合的境界,像真的一样。但不是真实有,它是因缘生出来,所以幻色,当体就是空的。因为五蕴是因缘生法,色是有,受想行识也是有,把一切有为法的有观空。但是什么是真空?我们凡夫还没成佛以前,真空不容易了解。
下面先解释几种错误的见解:
一、离开色法以外叫空:比方我们讲堂内,人、桌子、凳子以外才叫空,这是虚空,不是真空,这是凡夫起的执著
二、色灭的断灭空:比方这些桌子、凳子是色法,认为桌子、凳子坏了、没有了,才是空,这是断灭空,不是真空,这是二乘人起的执著。
三、认为真空是物:他了解真空,不是虚空的空,也不是没有了的断灭空。他执著修行,要证得真空,把真空当成一个东西,这是菩萨错误的见解。
真空之体无形无相,一切万法以真空为体,但是真空不生万法。佛经上讲这个哲理,你们应该懂得,一切万法都是依着真空生出来的,不是真空能生出来一切万法,万法是缘生的。例如水不生波,水比喻真空理体,我们在大海边看见千波万浪,波浪不是从水里生出来,是随着风的因缘生出来,不起风,不会生波。
再以黄金与庄严器具作比喻,黄金,比如真空理体。你们戴的庄严器具,金戒指、金项鍊,都是依着黄金生出来。没有黄金,生不出来庄严器具。庄严器具,是人工打造出来的,所以人工是造出来庄严器具的因缘。
《大乘起信论》有引证这个法喻,它只是依着这个法,生出那个法。庄严器具,是依着黄金生出来,不是从黄金生出来。波是依着水生,但是水不生波。
再讲经文,「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了色蕴已空是真空,不要错解那是虚空。虚空的空,是离开色以外的空,那个空不是色。所以这里不是离开色以外的虚空,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不是不同,真空跟色法相同,色法与真空相同。色就是空,不是离开色以外,还有一个空。
再讲到「色即是空」,不是色灭了的空,色灭了的空是断灭空。真空,是色法当体即是空。反过来讲,「空即是色」,不是离开色法以外,另外有一个可以证得的真空,那叫离色空,空就是现在的色法。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先说色、空,这两个法没有不同,但是还有两个名相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两个名相也泯灭了,本来没有两个名。拿水与波作比喻,先要认识波不异水,水不异波,但是波与水还是两个名词。波与水是相即的,波即是水,水即是波,没有两个名。
我们观照人人物物,森罗万象,幻化不实,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是真空理体。真空理体不是离开森罗万象,另外有真空理体,在森罗万象上就是真空理体。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空掉一切万法之相,你就悟到真空理体。即一切法,真空理体就在一切法上,不是离开一切法,另外有个真空理体。
下面再空四个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法我们眼睛看得见,最难空。把色法空掉,心法就容易空了,所以总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跟上面的色蕴是一样的。详细地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想、行、识四个蕴,也是依这样配下来。实际你把色蕴空掉,受、想、行、识四个心法,很容易空掉。我一再解释,空掉,不是把一切法灭掉,是空掉假相,不起执著,真空就现前。要是把一切法去掉,就是断灭空。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戊一、总显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把五蕴法空掉,现出空相来,三界一切有为法不出五蕴,五蕴就是一切法。把「诸法」的假相空掉,「空相」现前。空是真空,相是实相,真空实相现前。实相是无相之法,并没有形相,为令众生容易了解,勉强取名叫诸法空相。
戊二、别显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真空实相是无相之相,怎样能令众生了解呢?只好拿一切有为法来作比喻,就是三对六不,真空实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样子。
「不生不灭」,包括六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的境界。六道凡夫,死此生彼,有生有灭,有生有死,受轮回生死之苦。二乘人学了佛法,知道生死是大苦,他用功要了生脱死,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断掉,超出三界,脱出六道轮回。但是他认为生灭之法,实实在在有,还是非常害怕生死,所以他超出三界以外,不愿意回来度众生,把生死之法当作是真实的。
生灭之法,就是生死之法,六道凡夫及二乘圣人的境界,都是有生有灭。诸法空相里面没有生灭之法,不生不灭,生灭之法是因缘生,是幻化的。在真空实相中,本来没有生,本来没有灭。就如水中月、镜中像,天上的月亮升起来,水中就现月;天上的月亮落下去,水中的月就灭掉了。水,本来没有生灭。等于镜子照的像,镜子的本体,从来就没有生,没有灭。再比喻播电影,电影开始播放,一切法都从银幕出来;等到电影结束,一切法灭掉了,银幕上从来没有生,也没有灭掉。
「不垢不净」,是菩萨的境界。垢是染污,一切烦恼都是染垢法。菩萨要修清净的行门,属于净法,有垢有净。但是真空实相之中,烦恼本来空,修的清净行门也本来空。
「不增不减」,是佛的境界。成了佛,把一切烦恼断掉,一切障碍就灭掉。一切功德修圆满,功德就增加。在真空实相之中,烦恼除,功德修,本来没有增,也没有减。
这三对六不,都是对待的假名言相,都是虚幻之法。真空实相,是绝对的真理,没有对待的假名言相。不生不灭,是对着灭说生,本来没有生,怎么讲灭呢?不垢不净,垢与净也是对待的,本来没有垢,怎么讲净呢?不增不减,增与减是对待的,本来没有减,怎么会有增呢?所以诸法平等,无有高下。在真空理体上,哪有生灭?哪有垢净?哪有增减?实际理地,绝生佛之假名,众生是假的,佛也是假的。佛不是六道凡夫的众生,也不是三乘圣人的众生,超出九法界众生之上叫做佛。九法界众生都空了,佛怎么安立?所以讲到真空实相,众生与佛的假名,都无从安立。
《地藏经》记载,释迦佛到忉利天开法会,十方如来都来作证明,各遣侍者,问讯世尊。十方如来已经到了法会,佛跟佛怎么不见面呢?道理很难懂。《大乘起信论》上有解释:「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佛与佛同一个法身理体,没有彼此的身相互相见面,那么怎么看见释迦佛、十方佛呢?是菩萨看见的,佛与佛没有两个身相。对九法界众生,才有佛。九法界众生相空了,不必讲佛,就是一个真空实相,没有对待假名。
以上丁二、显法体讲完,接着讲丁三、明所离,诸法都得远离,下面再分为四小科。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戊一、法相开合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是故空中无色」,以是之故,真空实相之中,本来没有色法。「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四个法,这叫做五蕴皆空。
下面接着空十二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由五蕴法开成十二处:内六根、外六尘,我们身体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根。因为根能生识,所以叫做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外六尘,眼睛看见的是色尘,耳朵听到的是声尘,鼻子嗅到的是香尘,舌头尝到的是味尘,身体接触的是触尘,意所了解的是法尘。
五蕴是对于迷心法重的人说的,因为色法只有一种,心法有受、想、行、识四种。对于色法迷得厉害的众生,就开十二处:内六根、外六尘,只有意根是心法,意根对的法尘,有一半是心法,一半是色法。所以十二处,只有一个半是心法,十个半是色法。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这十二个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空十八界,由五蕴开成十二处,再开成十八界。内六根、外六尘,对起来中间再生: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这是对于色法、心法二法都迷的众生,再开成十八界。六个识都是心法,意根属于心法,法尘里面有一半是心法。「乃至」是超略之词,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眼界,乃至于没有十八界。三界之内的法,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三科,十八界合起来十二处,十二处合起来五蕴,五蕴合起来色心二法,外面一个身体,里面一个妄想心。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色法,也没有心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没有,都是真空理体。
【十二处】

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五蕴法,没有十二处法,没有十八界法。三界之内的有为法,不出这三大科,在真空实相之中都没有。
【十八界】

以上把「戊一、法相开合门」讲完。
戊二、缘起逆顺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讲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十二因缘法。三界以内、三界以外,一切凡夫圣人归纳起来,有六种凡夫、四种圣人,合起来叫四圣六凡十法界。佛经上所讲的凡夫,有凡夫的界限;圣人,有圣人的界限,界限在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超出三界之外才叫圣人,三界以内都是凡夫。三界内的六道凡夫,也各有界限。六道凡夫在欲界当中,有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欲界有六层天,超出六层天是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超出十八层天是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层天。三界一共有二十八层天,生到最高一层天——非想非非想天,还是凡夫。为什么叫凡夫?凡者多也,有众多的生死。凡者平常也,平常的众生,自已做不了主,随业受报。生到天上把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下来。因为有众多的生死,是平常的众生,所以叫凡夫。
超出三界之外有四种圣人:一、声闻,二、缘觉,这两种是小乘圣人。三、菩萨,四、佛,这两种是大乘圣人。为何称为圣人呢?因为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已经了脱,不再死此生彼。到三界以外还要修行,把变易生死了脱才成佛。所以三乘圣人还是有生死,不过和我们三界内的分段生死不同。二乘人超出三界,他有变易生死,自已感觉不出来,只有菩萨感觉得出来。二乘人超出三界,以为自己得了究竟涅槃,不知道证得的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不晓得他只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没有了。
二乘人为什么没有感觉到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因为二乘人只破我执,未破法执,心粗境细,变易生死太细,他感觉不出来。譬如拿一根很微细的毛,放在手掌上,你感觉不出来,因为手掌的感觉太粗了。如果微细的毛放到眼睛里,你可受不了,因为眼睛的感觉很细。所以心细,才能感觉得到细的境界,二乘人心粗,没有感觉到变易生死苦。声闻、缘觉合起来叫二乘人,也叫小乘圣人,因为有二乘,所以又叫二乘圣人。他们临涅槃的时候,入灭尽定,身心都灭尽了,认为他这个众生没有了。出了定之后,才知道他的生死还没有了脱。我们众生是三界出不去,二乘人是三界回不来。我们众生三界出不去,是因为造了三界以内见思二惑的业,业譬如绳子,被绳子绑住了。二乘人把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断尽,等于把绳子解脱,超出三界。他出定了以后,因为没有三界以内的业,所以回不来三界。
大乘佛菩萨怎么回来?是乘愿再来,发菩提大愿回来的。二乘人没有发菩提大愿,又没有三界以内见思二惑的业,所以三界回不来。他出了灭尽定,正在徬徨无主时,心想我已了生死,怎么还有我这众生呢?这时候佛菩萨向他开示:「你的生死了脱了一半,分段生死了脱了,变易生死没有了脱。你现在要赶快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才能把变易生死了脱,才能证得究竟涅槃成佛。」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走冤枉路,出了三界以外,还是得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二乘人称为圣人,因为不会再到三界来轮回生死。他出了灭尽定,发菩提心,还是要行菩萨道,一定要成佛,所以称为圣人。大乘的佛菩萨,菩萨是佛的因位,佛是菩萨的果位,自然可以称为圣人。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会悟,学佛法要学大乘佛法,第一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永远不能成佛。让你证得阿罗汉、辟支佛,还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奉劝大家,你今天学佛法,就发菩提心,不要走那么多冤枉路。
两种小乘圣人,声闻在先,缘觉在后,声闻比缘觉的位子高,可是《心经》先缘觉,后声闻。顺着《心经》我们先解释缘觉,缘觉是修十二因缘法而觉悟,梵语叫辟支佛,翻成中国话「辟支」是缘,「佛」是觉。
缘觉、声闻有何不同呢?都是小乘圣人,深浅不同。缘觉又叫独觉,生于有佛之世,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而觉悟,叫缘觉。生于无佛之世,遇到外面成、住、坏、空的境界,忽然觉悟,叫独觉。
独觉过去有一个公案:有一位国王带着宫女去山上游玩,看见山上的桃花开得很茂盛,游玩一段时间,国王有点疲乏,坐着休息就睡着了。国王一睡着,宫女自由了,每个宫女摘几枝桃花,准备拿回宫庭插花。因为宫女很多,就把桃花摘光了!等国王醒来一看,刚才桃花盛开,怎么一下子光秃秃的?忽然间大彻大悟,悟到一切法无常,这叫独觉。
此公案就证明佛经上说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生于无佛之世,可以自己觉悟,因为他有佛性,佛性就是觉义。由独觉的道理就晓得,释迦佛是无师成佛。觉悟得浅,是独觉;觉悟得深,究竟圆满,就是佛。
十二因缘法,《心经》上只说第一、第十二个因缘,中间十个因缘略过去,因为十二因缘法属于小乘法。释迦佛成佛以后,《阿含经》说了十二年,里面每一个名相,都已经讲得很清楚。方等经是大乘经,也讲了八年。一共说了二十年以后,才说般若经,所以用不着一个名相、一个名相讲。而且《心经》是般若之心,只有二百六十字,要把十二个因缘夹在中间,篇幅太多,所以把中间十个因缘略去。《心经添足》有一个一个解释,初发心来听的,你应该了解十二因缘的名相。你们看着《心经添足》上十二因缘的注解,我们依着讲解:
此名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言无明者,昏暗义也。(谓过去世,烦恼之惑,盖覆真性,无妙觉之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名无明。《大般若经》云:「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何等法无所有?谓蕴处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彼由无明,及爱势力分别,执著断常二边,由此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性。)行者,造作也。(谓过去身口,造作善、不善业,故名行。)识者,心王也。(真妄和合名之为识,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神识,投托母胎。)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从托母胎,至第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是为名色。)六入者,六根也。(从名色后,至第七个七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处。)触者,触对也。(从出胎已来,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然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故名为触。)受者,领纳也。(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外六尘,触对六根,即能领纳前境好恶等事,然犹未能起淫贪等心,故名为受。)爱者,贪爱也。(从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贪于淫欲诸境,及胜妙等事,然又未能广徧追求,故名为爱。)取者,求取也。(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徧驰求,故名为取。)有者,后有也。(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为有。)生者,受生也。(今现世所作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为生。)老死者,衰坏也。(谓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衰已还坏,是名老死。)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为缘。三世相续循环,无有间断,如轮回转,故曰轮回。始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者为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因,而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
《心经》上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名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这一段讲的就是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又名十二缘生,是哪十二个呢?「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个法为何叫因缘呢?因为第一个法是因,第二个法是助缘,第二个法是第三个法的因,第三个法是第二个法的助缘,谓之因缘,这样三世因果不断。
先解释「所谓无明缘行」,我们众生是从前生前世来的,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无明,二是行,这是过去世之因。
一、无明,依《心经添足》解释「言无明者,昏暗义也。」昏暗就是不明。再看解释,(谓过去世,烦恼之惑,盖覆真性,无妙觉之明),真性本来有妙觉之明,因为被前生前世的烦恼之惑,盖覆住我们原有的真性,所以真性本来光明,就变成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名无明。)这两句出自《圆觉经》,执著身心是我,起了我执。前面讲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众生没有妙觉之明,起了妄想,把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当成自己的身体。里面的「心」是妄想心,是六尘缘影,是六根攀缘外面的六尘,落谢到心里的影子。我们起执著的心,就是六尘缘影,本来没有本体自性,认为自己有个心,因此之故,叫做无明。
再引《大般若经》解释:「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在真如理体上,本来无所有的法,但是依着如是因缘,才生起来一个法。假若对于因缘生起来的法,不能明了通达,叫做无明。
(何等法无所有?)是什么法无所有呢?再看解释:(谓蕴处界,乃至十八不共法),所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法,乃至于三乘圣人各不同的十八不共法,都无所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慧。「道相智」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相智」是佛的智慧。这三种圣人法,本来无所有,怎么由因缘而有了呢?(彼由无明,及爱势力分别,执著断常二边),由根本无明,以及爱势力的分别,不是执著断,就是执著常二边。(由此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性。)诸法本无所有,妄执为有,就是由无明执著出来的,因此无明是十二因缘的根本之因。
二、行,「行者,造作也。」(谓过去身口,造作善、不善业,故名行。)「行」是行为、行动。由无明再起执著,就起行为、行动,发动身口二业,造作善业、不善业,第二生就分出三善道、三恶道,都是由造业造出来的。造了善业,生三善道;造了恶业,生三恶道。
再解释「行缘识」,「识者,心王也。」「识」是第八识心王,也就是阿赖耶识,再看解释:(真妄和合名之为识,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神识,投托母胎。)《大乘起信论》说,由真法与妄法合成如来藏,由如来藏再变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有一部份是真法,一部份是妄法。由过去的烦恼,起惑,造善恶业,牵引第八识来投胎。第八识是由过去的惑业,牵引到今生今世,因此第八识称为神识,投托于母胎。《八识规矩颂》讲第八识:「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去后,最后去;来先,它先来投胎。我们人要死的时候,第八识最后走;来的时候,第八识先来投胎。有过去世、今生、来世,所以有三世因果。
人怎么会受胎呢?佛经上说是三法和合而成,就是父精母血,和第八识。古时候医学不发达,没有精子、卵子这些名词,都说父亲的精、母亲的血,现在说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和第八识三法和合而成。第八识要投到母亲肚子里面作胎,得藉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实际还是第八识转生的。
再讲「识缘名色」,「名色者,名即心,色即身也。」「名」就是心,因为心没有形相,只有一个名。「色即身也」,色就是身体。名色,就是心与身。再看解释:(从托母胎,至第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是为名色。)第八识投到母亲肚子作胎以后,经过三十五天,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形,和手脚四肢,刚有了差别,叫名色。
再讲「名色缘六入」,「六入者,六根也。」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再看解释:(从名色后,至第七个七日,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亦名六处。)从名色以后,到了四十九天,六根就慢慢显明。将来出胎以后,六根有涉入六尘的作用,所以叫六入,又叫六处。
再讲「六入缘触」,「触者,触对也。」触是出胎以后,触对外境。再看解释:(从出胎已来,至三、四岁时,六根虽触对六尘),从出胎以来,到三、四岁时,六根虽然能够触对六尘,(然未能了知生苦乐想,故名为触。)他只能触对外境,不能了别外面的境界,不知道什么是苦乐?所以叫做触。
再讲「触缘受」,「受者,领纳也。」受是领纳的意思。再看解释,(从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因外六尘,触对六根,即能领纳前境好恶等事,然犹未能起淫贪等心,故名为受。)小孩子从五、六岁,长到十二、三岁这一段时间,他六根能领纳外面六尘境界,能知道苦受、乐受,他能够知道所对的境界,是善的境界、恶的境界,但是还没生起淫欲贪心,所以叫做受。
再讲「受缘爱」,「爱者,贪爱也。」再看解释:(从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贪于淫欲诸境,及胜妙等事,然又未能广徧追求,故名为爱。)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淫欲心已经生起来,开始贪爱外面五欲的境界,但是还没广徧追求,所以叫做爱。
再讲「爱缘取」,「取者,求取也。」再看解释:(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五尘境广徧驰求,故名为取。)从二十岁以后,贪欲心越来越炽盛,对于五尘的境界,执著越来越厉害,广徧追求,一定要取得,所以叫做取。
再讲「取缘有」,「有者,后有也。」,再看解释:(因驰求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三界有漏之果,故名为有。)因为他驰求五尘境界,起了善业、恶业,积集牵引起来,到来生来世,一定会有生死,所以叫做有。
再讲「有缘生」,「生者,受生也。」再看解释:(今现世所作善恶之业,后世还于六道四生中受生,故名为生。)由现世所作善业、恶业,这是业因,因此来世还是要六道轮回,在胎卵湿化四生中受生,所以叫做生。
再讲「生缘老死」,「老死者,衰坏也。」由生老而衰坏而死亡。再看解释:(谓来世受生已后,五蕴之身,衰已还坏,是名老死。)来生来世,你受生以后,有五蕴之身,身体衰老,还要坏就死亡了,所以叫做老死。
「此十二法,展转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名为缘。三世相续循环,无有间断,如轮回转,故曰轮回。」由这十二因缘法,才三世相续,循环不间断,如车轮转来转去,故叫轮回。「始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众生轮回之苦,都由过去世无明、行,这两个所作的因。「招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者为果。」招感到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个现在世所受的果。「由现在果,起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由现在所受的果,又起惑造业,爱、取、有,这三个为现在世所作的因。「由现在因,而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有现在所作的因,才能感未来世生、老死所受的果,受苦无穷。
「是诸法空相,……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在凡夫位上,有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在真空实相之中,空一切相,没有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缘觉是小乘圣人中的利根人,他观察生死的根本是无明,因为有无明才缘行,行是造了业才受报。要是没有无明,不再造业,也不受报。所以根机锐利的缘觉人,就用功把无明断灭。无明一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就是把无明断灭,下面十一个因缘就断灭,这叫还灭门。本来无明缘行,流转下来,把它还回去,从根本上把无明断灭,十二因缘就都没有了。
《心经》的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流转门和还灭门一起讲。无明,是流转门第一个,老死,是流转门最后一个。无明尽,是还灭门第一个,老死尽,是还灭门最后一个。
虽然是三界以外的圣人法,还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根本没有流转门十二个因缘可以生出来,哪有还灭门叫你去灭呢?所以如幻如化。比如魔术师拿一条手巾,变出一匹马,但是他把幻术一收,马没有了。根本没有马生,哪有马灭呢?所以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流转门,也没有还灭门。
缘觉是小乘行门,灭无明是小乘用浅的般若观照,可以证到我空,他的般若虽然比大乘浅,但是灭凡夫的无明还是有力量。无论深般若、浅般若,无明禁不得般若观照,因为无明没有本体自性,只是个妄想。你把妄想停止下来,无明就灭了。我们凡夫流转生死,吃那么多的生死大苦,就是一念执著,把无明都当作真实的法,就有生死之苦。你把无明观空,一切生死都了脱。怎么能观空呢?因为无明没有本体自性,禁不得观照,你一观照它就空。
前面讲过,观自在菩萨深般若的功夫,用到纯熟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那么我们从照字下手,调身、调息、调心,你把这三种都调好,坐在那里用功,用般若观行:「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万缘放下,什么都不要想,凡夫法不要想,圣人法也不要想。一念提起,不是妄念,是般若的正念,就是万缘放下,不落于断灭。一念提起来,回光返照,照着无明从哪儿起的?
前面讲过,要把心调得不掉举、不昏沈。第一不要掉举,我们的心动起来,就是妄想在那儿动。妄想是一连串的,你没有般若观照的功夫,就被妄想转了,你本来没有要想那件事,它自己要想。这件事刚想完,又想另一件事,你越不叫它想,它越想得厉害!你打坐一点钟,时间到了,你的妄想还没有打完,它是一连串跟着来的。
你用回光返照的功夫,照着妄想,看它从哪儿起的?我们凡夫一天从早到晚,昼夜二十四小时,都被妄想转动,一点作不了主。这时候要转妄想,不能被妄想转。一念提起般若智慧,观照妄想从哪儿起的?发现怎么又打妄想?打什么妄想?一直追它的根,追的结果,妄想没有本体自性,是虚妄之想,就把它照空了。
这是修般若观行,看你能照空多长的时间?就是功夫浅、功夫深的分别。你坐一点钟,能照空一分钟,功夫上手了,一分钟没打妄想;你坐一点钟,不打妄想,你的功夫够深了。下了坐,妄想又来了,可是你久而久之,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都不打妄想,那你快到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了。说是容易,但下功夫还要勇猛精进,才能够上路。妄想本来是空的,可是无始劫来的习惯,你不用功还是空不掉。这是劝诸位修行,不要怕妄想照不空,但是你也不要看得太容易,因为无始劫来打妄想,打习惯了。
现在是末法时代,般若观行,一念不生的功夫,不容易用。因为妄念打习惯了,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开净土法门,你不是欢喜动念头吗?不要动凡夫的念头,也不要动三乘圣人的念头,你动佛的念头,不就好了吗?你念阿弥陀佛,就不念六凡法界的凡夫,也不念三乘圣人,念最高无上的佛。你喜欢打妄想,念佛也是个妄想,可是这个妄想力量大,他是最高无上的佛!你把佛念提起来,把九法界的妄想都降伏住,也就是把它统一起来,只有一个佛念,这时候念出功夫来了,万缘放下,一念提起,把九法界众生的缘都放下,只把念佛的念提起来,把一切妄念都降伏住,也就是把散乱心归为一个念佛的心。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无论你修什么行门,都是把你的妄念统一起来,《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凡夫的散乱心管住在一个地方,成佛作祖都能办到,还有什么事办不到?修般若观行,是这个道理;修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一念提起,单单念佛,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你的无明妄想,是无始劫来的习惯,你不叫它打妄想,它要打妄想。你念阿弥陀佛,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所以你要观照在佛号上,嘴里在念,心里在想,想那句南无阿弥陀佛,看看有没有打妄想?打了妄想你不要动瞋恨、发脾气。你如果怪自己为什么打妄想?那是妄想上加妄想。妄想起来,念你的佛,不理它,就怕你不知道打妄想,随妄想转了。你说你要念佛一千声,念珠掐完了,随妄想转,妄想还没打够。你只要觉照,打妄想了,不理它,还是观照在佛号上,一句一句念下去,就是对治妄想的妙法。你这样观照着佛号念,念到一心不乱。一心,只有一个念佛的心。不乱,没有第二个妄念。这时候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要另外再找其他的方便法门,一句佛号你就大彻大悟。「心开」,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就是《心经》上的照见五蕴皆空。
这是缘觉法门所空的,再归到经文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本来空,根本没有无明,哪有无明灭尽呢?「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第十二个流转门是老死,无老死,根本没有老死,哪有老死灭呢?
以上将戊二、缘起逆顺门讲完。
戊三、染净因果门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这是无声闻法,声,是四谛之声,听到佛讲苦、集、灭、道的声音,他闻到就觉悟了,叫做声闻。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转法轮,就是说苦、集、灭、道四谛法。大乘经典上,都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现在是示现成佛。每一尊佛示现于世间,都示现八个相,叫做八相成道。
第一个相、由兜率天降落下来。弥勒内院是补处菩萨住的地方,当来下生成佛,是弥勒菩萨,现在就住在弥勒内院。第二个相、入胎。第三个相、住胎,我们凡夫要怀胎十个月,佛在母亲摩耶夫人肚子里,也是十个月,但他住胎期间就开道场,大转法轮,说法度众生。第四个相、出胎,由右脇而出。第五个相、出家,第六个相、成道,第七个相、转法轮,第八个相、入涅槃,这八个相都是安排好的。
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成佛,也是安排好的,裴休在《圆觉经大疏》序曾说:「诸天正乐,修罗方瞋,能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能耳。」天上的众生,正在享受天乐,你跟他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不能接受。阿修罗道的众生,瞋恨心重,动不动就想打仗,你跟他说法,他听不进去。堕入三恶道的众生,苦无间断,没有办法修行用功。人道是苦乐夹杂,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佛示现在人间成佛,因为人容易觉悟修道。
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将来可以当国王,他示现为太子,出家修道,是给一切人作榜样。太子都能看破放下,你我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他出家十一年,前面五年参访学道,后面六年修苦行,也是安排好的。因为成佛要先降伏外道,他出家的时候,印度有两大外道。
第一种,社会上称为仙人,他就示现跟仙人学道。先亲近一位仙人,最高的功夫修四禅定,释迦佛跟仙人学会四禅定。那位外道老师证明他修得不错,可是得了四禅定,就没有了。释迦佛想学更高的,又去亲近另一位仙人。这位仙人的功夫更高,修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佛又跟他学会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功夫,他问还有更高的吗?外道老师说没有再高的功夫了,他就离开再去参访。他学这两种定,是为了要降伏外道。外道最高的功夫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释迦佛都学会了。
第二种,印度还有一种苦行外道,相传苦得越厉害,道行越高。有一种最苦的行门,每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麦,就能滋养生命不死,但只是传说,没有人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听说,就到雪山坐了六年,每日只吃一麻一麦,把全印度的外道都降伏。修了六年苦行,也没有得道,就证明修苦行不是究竟法。
释迦佛于是走下雪山,到菩提树下打坐,腊月初一坐下去,到了初八,天快亮的时候,东方出现一颗明星,正照着他的心光。忽然大彻大悟,叫夜睹明星成正觉,就在他三十岁那一年,腊月初八成道。
释迦佛成道,要转法轮,观察到五个人跟他最有缘,这五个人就是五比丘。其中三个是净饭王家的人,二个是摩耶夫人家的人,都是佛最亲近的人。太子从宫廷逃出来出家,国王派最亲近的五个人,叫他们一定要把太子找回来,命令他们:找不回来,不要见我!可是这五个人找到太子,太子不回去,他们也不敢回去。于是就跟着太子修道,其中三人因受不了苦行,离开太子。二人继续修苦行,但是后来看见太子离开雪山,到菩提树下打坐,以为太子退了道心,这二人也离开,会同前面三人在鹿野苑,盲修瞎练外道。释迦牟尼佛要先度这五人,就到鹿野苑找他们。这五个人都不欢迎他。其中三人因为老早离开,心生惭愧,二个人以为他退了道心,瞧不起他。释迦牟尼佛有威德势力,这五个人不由自主站起来欢迎他。现在朝拜印度很容易,到鹿野苑有两个塔,大的塔,是佛转法轮的塔;小的塔,是五比丘迎释迦牟尼佛的塔。释迦佛跟他们说:我已经得道,要度你们,现在给你们说四谛法,这叫三转法轮。
第一、示相转:示四谛之相,真实之理叫做谛。苦、集,是世间真实之理;灭、道,是出世间真实之理,叫做四谛法。依着这四谛法修行,就可转凡成圣,叫做四圣谛。第一、初转,叫示相转,就是把四谛的相状说给他们听。
一、苦,「此是苦,逼迫性。」苦有三苦八苦,世间法没有不苦的,在人说人,一切众生都一样。人得到这个臭皮囊是苦,没饭吃、没衣穿、没房子住时,更是苦上加苦,所以苦是苦苦。人间有快乐的事,可是乐事不久长,所以乐是坏苦。你升官发财很快乐,当你垮台的时候,比没有做官、发财的人还痛苦。平常人不苦不乐是行苦,行是迁流不息,你一天到晚觉得很自在,没有苦,也没有乐。但是你活一天就老一天,你朝老的路上走,怎么不苦呢?所以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因为苦逼迫着你的身心,所以你要先知道世间的苦。
二、集,「此是集,招感性。」积聚起来叫集。你造了业,有招感苦果的力量。苦果由集的因招感而来,这是世间的果。
三、灭,「此是灭,可证性。」这是寂灭的灭,寂灭就是涅槃。跟他们说有不生不灭的涅槃之道,可以证得,这是出世间的果。
四、道,「此是道,可修性。」简单说有八圣道,详细说有三十七道品可以修,这是出世间的因。修道,就可以证得涅槃之果。果在后,因在前,因为他们没有听过佛法,果容易看见,因看不见,所以先说苦果,当下就可以证明苦果从哪里来,再跟他们说集的因,叫知苦断集。先说出世间的果,是涅槃的寂灭,叫他们要仰慕寂灭,好发心修道,修出世间的因,叫慕灭修道。
佛初转法轮,度五个比丘,第一个憍陈如得了道,三界内的见思二惑,说断一起断,四果同时证得,他是善根成熟的人,见佛就得度。憍陈如就是《金刚经》上说的歌利王,过去歌利王把忍辱仙人节节肢解的时候,忍辱仙人发了愿:我要是成佛,我先度你。所以释迦佛成了佛,歌利王转成憍陈如,是佛最初度的人。
第二、劝行转:这五个人其中一个人得道,还有四个人未得道,佛劝他们修行说:「此是苦,汝应知。」世间法都是苦果,你应知道。「此是集,汝应断。」知苦断集,你不应该起烦恼再造业,应该把烦恼断掉。「此是灭,汝应证。」这个寂灭,不生不灭的涅槃,你应该证得。「此是道,汝应修。」三十七道品你应该修,它是证入涅槃的正因,第二转又有两个人得道。
第三、佛证转:释迦佛拿自己作证明,「此是苦,我已知。」世间法的苦果,我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断。」贪瞋痴烦恼三恶业,我都已经断掉。「此是灭,我已证。」涅槃寂灭之道,我已证得。「此是道,我已修。」三十七道品我已经修,且得了道。第三转拿他自己作证,又有两人得道,把这五个比丘,都度成四果阿罗汉。
从此以后,释迦佛遇见声闻的根机,就说四谛法门,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无量数的比丘,都叫声闻众。这是世间、出世间对待地说,凡夫、圣人对待地说,因与果对待地说,有苦集灭道四谛法。要是在真空实相之中,本来没有世间法,也没有出世间法,哪里有苦集灭道?所以叫「无苦集灭道」。
以上把戊三、染净因果门讲完。
戊四、境智能所门
无智亦无得。
前面讲过,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世间凡夫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二乘圣人法:缘觉法、声闻法。
现在要讲的「无智亦无得」,是没有菩萨法,三乘圣人法都是空的。智,是能证的智慧,得,是所证的真理,前面经文「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深的般若智慧,就是这里的智——真空妙智。「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了真空之理,就是这里的得——所证得的真理。菩萨修的是六度法门: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这里能证之智,深般若的智慧,就是《金刚经》上说的第一波罗蜜。因为六度法门,前五度如盲,第六度如导。前面五度都像瞎子一样,第六度如眼睛明亮的人,能够引导前面五个瞎子走到彼岸。六度法门,没有般若度,前面五度不能到达彼岸。前面五度和外道相同,但是外道没有般若度,修来修去,不能出轮回、了生死。
前面说观自在菩萨用功修行,用的是深般若,这里怎么说无智,没有智呢?因为观自在菩萨修行,不会著法相,在不著法相之处修般若,所以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要和观世音菩萨学习,不著相修行,将来我们也能照见五蕴皆空,没有能证的般若妙智,也没有所证的真空之理。有个真空之理,还是有所得。照见五蕴皆空,心里面没有能证的心,也没有所证的真空之理,就是无智亦无得,简单地说,就是无能、无所,真空理境清清净净,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真空理境,就是你我本具的真心、佛性。真心、佛性之中,没有一切法。不但没有凡夫法,也没有三乘圣人法。如果最后有能证的智慧,有所证的真理,有能、有所,还是不清净。所以能、所这两个差别的念头,还要把它空掉,真空理体才清清净净现前。
我们的真心、佛性,就是《心经》所讲的诸法空相,空一切相。譬如一个大圆镜子,清清净净,一尘不染,镜子上面不能涂黑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凡夫法,是黑的颜色,把它涂到镜子上,把镜子弄得不清净。修圣人法,把三乘圣人十二因缘法、四谛法、六度法的白粉,点上去,镜子又被白粉染污了。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黑煤擦掉,把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法的白粉也擦掉。最后,还有一个能证之智、所证之理,点上能证之智、所证之理的白粉,镜子还是不清净,被能证之智、所证之理染污了。一定要把能证之智、所证之理,两个白点也擦掉,这时的大圆镜,才是清清净净。
「无智亦无得」,完全讲真空,一空一切空。下面一段经文翻出妙有来。由于无所得,结果有所得,大乘般若的妙行,就妙在这里。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结前起后
以无所得故,
「以无所得故」,承上启下,「以」字作「由」讲,由于无所得,你学真空妙理,学到这里,结果无所得。你学般若妙智,没有般若妙智,也没有证得的真空之理,这时候空得清清净净,翻出妙有来,下面是不可思议的妙有,不是凡夫执著的幻有。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萨怎样用功修行呢?先了解无智亦无得,了解到以无所得故,下面就要起行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来修。「心无罣碍」,菩萨的心清清净净,无所罣碍。你是个凡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没有空掉,处处是罣碍,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罣碍了。你是三乘圣人,十二因缘法、四谛法、六度法不空掉,被三乘圣人法罣碍了。最后一切都空掉,还有一个能证之智、所证的空理,有个能、有个所,被能、所罣碍了。大乘法门讲我空、法空,空也空,空得清清净净,连能、所都空掉,心里就没有罣碍。
观自在菩萨为什么叫观自在?因为他的心里无罣无碍,一法不立,一尘不染。有一个法,被一法罣碍;有一点尘,被一尘罣碍。观自在菩萨的心清清净净,无罣无碍,所以才叫做观自在。自在,就无罣碍;有罣碍,就不自在。
讲得太高,离我们太远,我们凡夫的罣碍,就是五欲之乐: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这五种都是贪烦恼。你贪五欲之乐,被五欲之乐所罣碍,永远不能自在。你贪一种法,被一种法罣碍,比如你为什么要贪财呢?因为我们凡夫没有衣食住不能生活,衣食住跟财有关,所以没有一个人不贪财。你一贪财,就被财罣碍,不得自在。白天从早上到晚上,忙忙碌碌就为财;晚上睡觉作梦,也是想着得到财。这就是自己找烦恼,找罣碍,不得自在。佛法说的是通三世,你若是前生没有行布施,今生怎样贪,怎样求,也求不到财。
有人叹说:「佛法难学、难修!」我说:不难修、不难学,只要「看破、放下、自在。」六个字就够了。看不破,放不下,永远是罣碍,永远不自在。明明不该发财,你尽打妄想发财,不是自寻烦恼吗?看破,我命里不该发财,求它做什么呢?把它放下,根本不要想、不要求,就自在了。
讲了半天,还是距离现实太远,我要生活,没有钱,你叫我不贪求怎么可能?你叫我看破、放下,我不要活了吗?大家要知道,佛法不离世间法,不是叫你不要活,只是叫你不要贪求,任运自然的求财。你明明不该发财,尽想发财,发不了!你看破放下,不罣碍,就得自在。比如你是做生意的,还是做你的生意;你是做工的,还是做你的工,只要不动贪求之心,任运自然的求财,不会不能活着。
孔子是人间的圣人,有人劝他去求财富,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说:假如财富可以追求,你叫我当马伕,拿马鞭子去侍候人,这种微贱的事,我可以去做。如果不能求,把我的身份丢掉,还是求不到财富,不如修我的道,这就是孔子看破、放下。
孔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说:吃糙米饭、喝白开水,弯着胳臂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以不合理的方法求得富贵,对我来说,像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是讲到菩萨的境界,离我们太远,所以讲浅一点,贪财,被财所罣碍;不贪,没有罣碍。乃至于到最高,有一个能证的智慧,有一个所证的空理,被能、所罣碍。「无智亦无得」,能所双亡,这时候才清清净净,一无罣碍。
再看着经文,开经时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要一切菩萨都这样修,「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菩萨要跟观世音菩萨学,依着深般若的智慧来修,心里没有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你要修行用功,想了生脱死,心里有罣碍,就害怕,外面有魔王、冤家来害你。因为你心里有罣碍,外面才有境界,才有魔王、冤家来害你。你心里没有罣碍,什么都空了,外面哪里有魔王、冤家呢?
「远离颠倒梦想」,内无烦恼之心,外无恐怖之境,就远离颠倒梦想。因为颠倒心,才有妄想,颠倒心没有了,妄想也没有了,心里把一切烦恼,都空得干干净净。我们是博地凡夫,白天睁着眼睛,想的是五欲之乐,实际三界以内没有乐,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你想要求乐,还是颠倒梦想。把凡夫的颠倒梦想空掉了,你想得到三乘之法,真空理境上没有三乘之法,还是颠倒梦想。真空理境上,没有能证之智、所证之理,你要想求得智慧、证得真理,还是颠倒梦想。所以一空一切空,空得干干净净,一点烦恼都没有,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为圆寂,圆满寂灭。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寂。这是断尽一切烦恼,得到成佛的真理果、涅槃果。成了佛,功德没有不具备,叫圆满。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叫寂灭,圆满寂灭,就是涅槃。
「究竟涅槃」,就是《金刚经》讲的无余涅槃,是大乘菩萨成佛的涅槃,拣别不是二乘人的有余涅槃。二乘人的生死还有余,他了脱分段生死,还余着变易生死。三界以内的烦恼断尽,三界以外的烦恼还有余,所以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不究竟,叫有余涅槃。大乘的涅槃叫无余涅槃,所谓:「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没有了,所以圆满究竟涅槃。证得涅槃是妙有之法,由前面真空之理上得到了,还是无所得。无所得而得,叫妙有之得,菩萨的涅槃就是这样。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讲到佛果,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乃至未来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着深般若智慧来修,他无所得而得到大菩提果。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话叫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翻成无上,三藐,翻成正等,三菩提,翻成正觉。这是超九界而证得的一个大菩提。从下往上讲,凡夫是迷而不觉,外道是邪觉,不是正觉。二乘圣人,得的菩提是正觉,拣别不是外道的邪觉,但只能自利,不能利人,不是正等。菩萨既能自利,也能利人,叫正等正觉,但是菩萨上面还有佛,不是无上。证了佛果,得的菩提没有再上了,叫无上正等正觉。
这就是菩萨得涅槃果,佛得菩提果,实际这两个果,是一个果,菩提果就是智慧果,涅槃果就是真理果,以如如智,证如如理。这里分开来说,前面菩萨证得涅槃,其实证得涅槃就成佛,这里是佛得了无上菩提。那么这两个果怎么得到呢?完全由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得到。菩萨得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来修,佛也得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来修。这就是《楞严经》讲的:「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没有两条路好走,就这一条路,由凡夫走到佛的路上。
学般若法门,先要空,我也空,法也空,空也空,要空得干干净净。不善学的人执著一个空,他说了解了,一切都是空的,不但凡夫法、二乘法是空的,佛菩萨法也是空的。什么都空了,实际一空也没有空,叫豁达空。《永嘉禅师证道歌》说:「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他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不要修了。他把因果拨掉,没有因,没有果,把佛法空了,凡夫法没有空,变成一个冒失鬼,什么坏事都敢做。没有学般若经之前,还能持戒念佛。等到他了解般若的空理,你叫他持戒,他不要持了,念佛也不要念了,无恶不作。结果他拨因果,因果饶不了他,他造了恶业,把自己牵到三恶道里。他没有了解,一空一切空,空得干干净净,才能证得无上菩提,哪里是不修行的空呢?
丁五、结叹胜能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是结叹胜能,「故知」,以是之故,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神祕莫测的真言咒语。「是大明咒」,是能破除无明的大明咒。「是无上咒」,没有哪一个法门的功夫,超过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之上。「是无等等咒」,没有哪一个咒,等过这个咒,这是最高无上的功行。
「能除一切苦」,这就合到前面「观自在菩萨……度一切苦厄。」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苦能除掉,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苦,也能除掉。「真实不虚」,真真实实,不是虚妄的。
以上将《心经》甲二、释经文,乙一、显了般若,这一大科讲完。下面乙二、祕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是结前起后,第二科是正说咒语。
乙二祕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丙二、正说咒语
丙一、结前起后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因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这是总结前文,前面没有说出咒语,所以这里说出般若波罗蜜多咒,并把下面经文发起来。到这里把显了般若的道理讲完,下面说的咒语是祕密般若。
丙二、正说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真言咒语不必解释,因为是诸佛的真言,只要至诚恳切地诵持就有功效。要是勉强解释「揭谛」,是度。重说「揭谛」,是自度度他。「波罗揭谛」,是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僧,是众生。度一切众生都到彼岸。「菩提萨婆诃」,菩提,是得无上菩提。萨婆诃,是速即成就。能自度度他,度一切众生都到彼岸,很快成就无上菩提。
《心经》讲到这里讲完,我们现在都是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是妙有法门,那么讲《心经》是不是与净土法门圆融呢?《心经》讲的是真空法门,真空可以翻出妙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合到念佛法门,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成就的,那是不可思议的妙有,不是我们凡夫执著的幻有。你懂得般若《心经》的道理,再去念佛,功效更大、更快。因为你不会著相,念佛的功德更高、更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在没有生西方之前,你的烦恼慢慢会减少,因为你懂得不著相的道理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听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