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长老民国六十六年六月讲于基隆海会寺
施旺坤 敬记
悬谈
今年为什么要讲《心经》?每年夏天要讲哪一部经很费思量,因为要讲的经,必须让大家好了解,本寺创办二十多年来,道源已讲过很多经,可是未讲过《心经》,为什么不讲《心经》呢?因为《心经》好念不好懂,无论出家、在家弟子,早晚课都要念,甚至都会背诵,因为《心经》只有二百六十字,经文短,念起来很顺口,可是不大好懂,讲了听不懂也是问题,所以一直到今年才开讲。既然《心经》不好懂,今年讲就会好懂吗?因为今年本寺开办能仁佛学院,有数十位学生来此研究佛理,所以才决定讲《心经》。又本寺诸位大德听经已有几十年,对于佛教的名相差不多了解,听《心经》当不致太困难。刚才讲《心经》好念不好懂,虽然不好懂也要懂啊!你只要留心听,不要起退心,多听几次就懂了。如果不好懂就不听,永远不会懂啊!这次我们预定七天讲圆满,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机会,这是我们今年讲《心经》的因缘。
现在开始讲经,先讲经的题目,再讲经文。全经分为两大科:甲一、解经题,甲二、释经文。
解经题
甲一、解经题(分二) 乙一、经题 乙二、人题
乙一、经题
这是本经的经题。「般若」,本来念「bān ruò」,但是在《心经》要念「bō rě」,因为这是印度的梵音翻译过来的,可能有人会怀疑,为何不找两个字音相同的字呢?因为《心经》是唐朝翻译的,唐朝的京都在陕西长安,长安的语言就是官话,等于现在的国语,般若两字在当时就读「bō rě」。
般若,翻译成中国话叫智慧,但是不翻为智慧,这是译经的规矩,在五种不翻里面,属于生善不翻。五种不翻的规矩是玄奘大师订的:一、祕密不翻,如陀罗尼大悲咒、往生咒、楞严咒等。为什么不翻呢?因为真言咒语不需了解,只要按音声受持,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如翻译过来,反而起分别心,使感应打了折扣。二、含多义不翻,印度的梵文名词,里面所含的义理很多,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种义理,在中文里,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可以翻译。又如佛陀耶,中国话叫觉者,但不翻为觉者,因为它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觉者不能涵盖三觉之意,故仍保留佛陀耶梵音。三、此方无不翻,如印度阎浮树,我们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保留梵音。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句名相从汉明帝时,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到中国翻译《四十二章经》时就不翻,鸠摩罗什法师,在他所译的经,也不翻此句,因此玄奘大师也顺古例不翻。五、生善不翻,如般若,中国话可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翻呢?因为世间学问,也有智慧这个名词,社会上所谓聪明智慧,是世智辩聪,和般若智慧是两回事,为令众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译。
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应该叫真智妙慧,区别和世间的智慧不一样。真智妙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智慧,不是从外面修来的。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当作佛,佛性成佛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我们的佛性本来具足,无欠无缺,没有增加一点点,在众生份上,我们虽然流转生死,佛性也不会减少。佛性为什么流转生死不会变动呢?因为佛性是真法不会变动,虚妄之法才会被三际所转、四相所迁。三际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法都被时间转动。四相是生、住、异、灭,也就是成、住、坏、空。在有情份上,比如人有生、老、病、死,一个人生出来是生相,暂时在世间是住相,但是住不常住,不断在变化,即是异相,变成老人,最后灭了,为什么呢?因为人是虚妄之法,有生必有灭。在无情份上,小至一个器具,大至山河大地,都是成、住、坏、空,因为是因缘和合的虚妄之法,都被四相所迁。
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具足有般若智慧,在智慧上讲,叫般若;在本体上讲,叫佛性。名字不同,法是一个,这个法就叫真法、妙法。我们初听佛法的人会起疑惑:既然人人本具佛性,怎么我们现在还在当凡夫呢?要知道:众生从无始以来,一念妄动,生起无明,由根本无明生起枝末无明贪、瞋、痴等烦恼,于是起惑、造业、受报,在六道生死轮回不息。造了善业,转到三善道;造了恶业,转到三恶道,这就是为什么还当凡夫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佛理,才能依法修行用功,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人人本具佛性,我们没有作佛,还是当众生。这里还要注意,我们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不是修般若智慧,众生佛性无欠无缺,般若智慧本具,现现成成,用不着修。修行是要断烦恼,只要把无明烦恼破除,人人本具的佛性、般若智慧,统统现前,我们就成了佛。古人说个比方,修行用功好像磨镜子,古早的镜子是铜做的,时间久了会生锈,本有的光明就盖覆不彰显。要现出镜子本来具有的光明,必须把镜子的锈磨掉,磨得干干净净,镜子的本体就现出光明。镜子的本体,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镜子的光明,就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修出来的,镜子的光明也不是磨出来的,那是镜子本具的。不然,换成砖头,任你怎么磨,也现不出光明。因为镜子本具光明,才能磨出光明,所以修行用功,断烦恼、破无明,佛性自然显现。这是讲梵语般若,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不翻是为令我们生起善根,尊重般若智慧。
《心经》上讲的般若,含多意不翻,具足三种般若的意思。
一、文字般若,文字就是经的文字,经文的文字与世间文字不一样,世间文字没有含摄般若智慧,佛经上的文字含有般若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是心里观想,修行观想,就是能观的智慧。过去我们不觉,现在依著文字般若指导,作观想修行,内心之中起了智慧,开始觉悟,叫始觉智。依着经上的方法修观照,叫观照般若。
三、实相般若,实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令众生了解,说有个相,实际都是虚妄的。实相是佛性的理体,是真理之体,真理之体是无相之相,才是真实之相,所以叫做实相般若。
能观照的是般若智慧,所观照的是实相理体。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理体,叫实相般若,能观照的智慧与所观照的理体,完全合而为一的时候,即究竟成佛。能观照的智慧与所观照的理体,尚未完全合一,还没成佛,称为菩萨。我们怎么能当菩萨呢?要先依著文字般若,了解佛理,要多研究文字般若,因为文字般若所表现的,就是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是梵语,翻成中国话为彼岸到,顺着中国人说话的语气叫到彼岸,到彼岸是形容词,我们众生在流转生死,等于在苦海的此岸,超过烦恼苦海,证得涅槃成了佛,即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解释,就是智慧到彼岸。
这是料拣不是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因为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不能到彼岸。这是大乘菩萨到彼岸的智慧,故称般若波罗蜜多,到彼岸就证得大涅槃,就是成佛。我们既然是佛弟子,目的在成佛,要有到彼岸的智慧,才能到彼岸。我们没有学般若经,不知道什么是到彼岸的智慧?现在有因缘学到《心经》,知道到彼岸的智慧,这是我们前生前世种的大善根,不然你不能遇到《心经》。这是成佛的经,要庆幸自己有善根,一定要发心听,听了依着经文起观照修行,将来才有到彼岸的一天。
心字,是比喻,如人的心脏。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般若经说了廿二年之久,玄奘大师全部翻译过来,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有廿万个偈颂,是最大的一部佛经。《心经》共二百六十字,是廿万个偈颂的经心,等于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心脏为主一样。把这部《心经》研究清楚,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就懂了。
经字,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者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中国人好简略,单翻经字。把全部经题合起来解释,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喻,叫法喻立题。般若波罗蜜多心,是别题,别于其他经。经,是通题,通于一切经。
以上乙一、经题讲完,下面讲乙二、人题。
乙二、人题
唐三藏玄奘法师奉诏译
「唐」,指唐朝唐太宗的时候。「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藏字有含藏之意,把经、律、论分别归为一类叫藏,总而言之,三藏含摄一切经、律、论,也就是一切佛法都在里面。「法师」,法指佛法,有法则、规矩的意思,这个法不是世间的规矩,是令众生成佛的法则。师是模范、师范。法师就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大乘佛弟子,为自利利他,先要学佛法,以佛法作为自己师父,名以法自师。学成之后要宏扬佛法,教化众生,名以法师人。以一切佛法作为众生的师父,令众生来学佛法,称为法师。以法自师,是自利;以法师人,是利他。大乘佛弟子要自利利他,二利具足,所以称为法师。
三藏法师,是最尊敬的称呼,过去不可随便称法师,必须讲经说法的师父,才能称为法师。普通受过比丘戒,没有讲经说法的师父,称某某师,就很贴切。要是对佛教贡献比较多,特别尊重,称某师父。过去称出家人的法名,仅称下面一字,如称道源为源师父,后来大家对于道理不太研究,都称上面一字,称道师父。普通称为道源师,已算贴切了,因为没有讲经说法,不能称为法师。要讲经说法,才能称为道源法师。年岁高,才称为道源老法师。在大陆上大和尚、老和尚不能乱称呼,必须在十方丛林做过住持,才能称为大和尚;必须在十方丛林退居之后,才能称为老和尚。在大陆上要被称为三藏法师很不简单,通经藏的法师,称经师;通律藏的法师,称律师;通论藏的法师,称论师。过去对此称呼极为严格,如民国的弘一,因为专弘戒律,大家都恭称他为弘一律师。被称为大师,表示比法师还恭敬。贯通经藏、律藏、论藏,就称三藏法师。中国人称三藏法师的,只有玄奘大师,极为稀有难得!其他都是西域来的高僧,如鸠摩罗什法师等。「三藏法师」是通名,「玄奘法师」是别名,「译」是翻译梵文为华文。「奉诏译」,是奉皇帝的命令翻译。
玄奘大师是了不起的划时代高僧,在他之前《心经》的译本称为旧译,他的译本称为新译。更了不起的,他是创立唯识法相宗的开宗祖师,这里对于他的历史多讲几句,好让我们仰慕效法他为法忘躯的精神。玄奘大师是河南省偃师县人,俗家姓陈,兄长捷,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玄奘师十一岁亦入净土寺出家,当时要出家必须经政府考试,玄奘师文章斐然,年幼即被录取,蒙主考官特别约见,视其相貌庄严,特别欢喜。在当沙弥时,是一个好学的童子,勤听经论,亲近很多大德。廿一岁受具足戒以后,继续遍访善知识,学习经论,兼学戒律,也讲经说法。当时,宏扬相宗与性宗的法师,各讲一番道理,不能融会贯通,他听了起疑惑:为什么都是世尊所说的佛理,却不能融会贯通?因为那时候翻译过来的经典不多,他遍研经典不能解决疑惑,于是决定去印度求法,他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八月出发,沿途受到很多艰难困苦,简单介绍一下,使大家知道佛法很难闻到,都是过去大德用生命换来的。
玄奘法师想去印度求法,当时不许人民出境,他说服边境把关的人,一道一道关口都放他走。当地人告诉他要到印度,必须经过一望无际的沙漠,第一个困难,没有水喝。第二个困难,沙漠起风时,沙尘飞扬,分不清方向,走不出沙漠,一定会丧失生命。因为被他求法的热忱感动,当地人为成就他求法的心愿,送他一匹识途老马,又为他准备一个皮袋装水,告诉他水喝完时,半路上有个野马泉,再灌一袋就可走出沙漠。于是他就启程进入沙漠,走了一段路,想喝水,把皮袋解开,一不小心,把整袋水倒到沙地里,没水喝,干粮吃不下去,还是继续往前走。经过五天四夜,一滴水没喝,人马皆支持不了,倒了下去。他心里想:自己死不足惜,但是要去印度求佛法,利益众生,怎么可以死呢?于是一心念《心经》,祷告观世音菩萨。他当时所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心经》,到了夜晚,忽然热滚滚的沙漠,起了凉风,吹到身上,觉得很舒服,人马都能站起来,继续前进。马认识路,找到了野马泉,如遇到甘露,喝了水又灌上一袋,终于渡过沙漠。此外,沿途还遇到许多难关,光是强盗就碰上三次,一次比一次厉害。第一次,只把他的衣物抢走。第二次,不但把东西抢去,还要杀死他。第三次,强盗看他相貌堂堂,想把他杀掉当祭品,他心想这次非死不可,就一心念弥勒菩萨圣号,求生弥勒内院。正在一心念弥勒菩萨圣号的时候,好像作梦一样,梦见弥勒菩萨坐在法座上说法,还有很多菩萨围绕着,玄奘法师一见赶快顶礼,这个时候,土匪正拿起刀要杀他,天空忽然变色,狂风大作,掣电打雷,飞沙走石,土匪看到这种情形害怕起来,赶紧把他的绳子解开,向他求忏悔,请求饶命。
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沿途遭遇到很多魔难,以上所说的都是逆境的魔。他还遇到顺境的魔,经过西域高昌国时,高昌国王跟他特别有缘,硬把他留下,请他的母亲作证明,跟玄奘结拜为兄弟,不让他去印度。玄奘法师没有法子,就绝食三天不吃饭,高昌国王才答应让他去印度。
他从贞观三年出发,到贞观七年,走了四年之久,才到达印度,亲近了很多大德,还到那烂陀寺亲近最有名的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当时那烂陀寺有比丘一万多人,玄奘法师名列前十名,声名远扬,有一个大国的国王戒日王,为他开大法会,请各国的大法师及外道头,来参加辩论大会,以玄奘法师为大会论主,他宣示《制恶见论》,立大乘义,破诸异见,十八天竟没有人敢来论难,于是轰动全印度。玄奘法师在贞观十九年返国,带回梵文经本六百七十五部,唐太宗很欢喜,就请他翻译,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六十五岁圆寂,欲知详情,请参阅玄奘法师著的《大唐西域记》。前面讲到,《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经心,此经为玄奘法师到印度将梵本携回,又千辛万苦翻成中文。民国太虚大师就是看《大般若经》开了智慧,看一遍需时三个月,大家要是能发心看一遍,说不定也能得大智慧,以上把「乙二、人题」讲完。
下面开始讲解经文,这部《心经》,前面有一段经文,后面有一段咒语,等于有显教、有密宗,是显密圆通的一部经典。
全部《心经》分成两大科,第一大科是显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祕密般若。下面依贤首国师的解释,先解释第一大科显了般若,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心经》前面的经文,完全是显了明说,经文很显明,道理都说得很明白。令生慧解,解是解悟、开悟。能够让读经的人生起智慧解悟、开悟。依着经文解释,随文作观想,就是观照般若的功夫,能启发本具的智慧,能够大开圆解、大彻大悟。灭烦恼障,众生有烦恼是个障碍,能碍善法、障圣道。有烦恼不先灭除,想修善法,修不成,想修佛道被障碍,修行难以成就,这是因为被烦恼障碍住的缘故。我们依着显了般若的道理,随文作观,生起智慧解悟,就能把烦恼障灭除。
第二大科是祕密咒语,属于祕密般若,令诵生福,灭罪业障。咒语不必解释,只要诵持祕密咒语,便能生起福报,福报生起来,能灭罪业障。众生因为造了罪业,能障碍善法、障圣道。你想修善法、修佛道,修不成功,因为被自己的罪业障碍了。罪与福是相对的,有了罪就没有福,有了福就没有罪,诵祕密咒语,福报生起来,能灭罪业障。第二大科祕密般若,能令众生得生福灭罪的利益。
为灭二障,成二严故。把《心经》两大科,显了及祕密般若合起来讲,为灭二障,二障是烦恼障、罪业障,能得到灭除烦恼障、罪业障的利益。成二严故,二严是福报与智慧,能成就福报与智慧的利益。
释迦牟尼成佛,现出来是相好庄严之相,分开来讲,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总括来说,就是具足福报相与智慧相。佛的相好庄严,对我们来说太高了,我们凡夫得不到究竟圆满的佛相。但是我们可以观察一般人,有的人经常研究佛教的经典,面貌会转变成智慧相,大家看到都会觉得他有智慧。他要是多行布施,上供三宝,下救众生,天天做修福的事,他的相貌会转变成福报相。但是他不是佛,因为成佛,按大乘的阶级,要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子。成了佛,福慧二严,圆满具足,叫两足尊,即智慧具足,福报也具足。刚才讲的人是现身转,有的人此生并未见他研究教典,但具有智慧相。有的人未见他多行布施,上供三宝,下救众生,但他有福报相,那都是前生前世修行带来的。
刚才为什么先讲今生的修行福慧呢?因为前生前世是否带来福慧,已无济于事,佛法不是定命论,而是因缘论。定命论是社会上算命、批八字之类的学说,你今生应该穷困潦倒,或升官发财,他只算今生,算不到前生,对今生也没有转变的方法,定命论把你定死了。相反的,佛教不主张算命,你如果受了菩萨戒,要特别注意:算命、算卦,犯菩萨戒。佛教讲因缘论,你前生是否修福、修慧,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今生一定要修福修慧,今生修福报、修智慧的因缘,命运就转变了。你本来没有智慧,变成有智慧的人;你本来没有福报,变成有福报的人。
成佛是从你发心那一天成起,你今天发菩提心要成佛,今天就成起。你发菩提心,得行菩萨道,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求福报,福慧双修。你发成佛的心,你的身体相貌,就转变成福慧之相,佛教是脚踏实地的哲学,不是空谈,你依着佛说的道理去做,现在就成佛,有何凭据?现在你的相貌就转变成福慧之相。你的智慧越大,相貌上越看得出,你的智慧大;你的福报越大,相貌上越看得出,你是有大福报的人。顿超的根机,一下子就转变了。不是顿超的根机,慢慢地转变,到成佛那天,智慧福报圆满具足,就是两足尊了。
福慧二严之相,是福报智慧表现出来的相,不是化妆打扮出来的。现代人要相貌好看,就要化妆,先从脸孔化起,画眼睛、修眉毛、抹粉、抹胭脂口红,再卷烫头发变花样,身上穿名牌衣服,变得很好看,但这是世俗之相。修道的人一看,太俗气了,并不好看!要怎样才好看呢?你得修福、修慧,修出来的智慧相、福报相,不必化妆,不必穿好的衣服,任运自然好看,这是一种道相,别人看见你的相貌有智慧、有福气。所以「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我们要行菩萨道度众生,先不要和众生结冤家,还要结好缘。一方面学般若智慧,讲给众生听,跟众生结智慧缘;一方面行布施,上供三宝,下救众生,跟众生结福报之缘。你和众生结智慧缘、福报缘,众生看见你就生欢喜心,你的相貌不是变庄严了吗?
这是全部《心经》两大科的大意,前面显了般若,能使我们开智慧,灭烦恼障。后面的祕密般若,能令我们生福报,灭罪业障。《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经心,里面的名相不熟,才不好懂。世尊说般若经,是在成佛廿年之后,前面说了十二年阿含经,属于小乘法,这些弟子都修到阿罗汉或辟支佛。接着说了八年方等经,弟子们都证到权教菩萨位,名相早就听熟,再讲般若经时,他们听起来很容易。我们现在学佛没有几年,所以难懂。这部《心经》所谈的最高道理,就是空一切相,和《金刚经》讲的一样,你没有脚踏实地从烦恼障、罪业障下手用功,尽听空一切相的道理,结果不得实益,还得一种狂慧,觉得什么法都空,人也空、法也空,但是吃饭、穿衣、睡觉都没空,这样学佛就走错路了。
前面显了般若,是灭烦恼障,因此我们先要认识什么是烦恼?它怎么会障碍我们不容易修善法、证圣果?烦恼是昏烦恼乱之法,能令我们身体不安,心里也不安。烦恼分二大科,一、十缠,二、十使,缠是缠缚,使是驱使,我们众生没有学佛法,执著一个我,我是主宰之意,自己能够作主宰才叫我。我们凡夫可怜,自己一点作不了主,因为十缠像绳子一样,把我们缠缚起来。十使像赶马的鞭子,驱使着我们,叫我们走哪里,我们就要走哪里,所以凡夫叫可怜愍者。
先讲十缠:
一、无惭,二、无愧,惭愧合起来一个词,分开来是两个。惭是耻己,愧是羞人,合起来叫羞耻之心。自己做了犯戒的事,心里觉得羞耻,是有惭。自己做了犯戒的事,心里不觉得羞耻,是无惭。见到别人觉得不好意思,脸上感觉发红,这是有愧。犯戒犯习惯,见了人没有惭心,脸不发红,这是无愧。
愧字比惭字恶性重,譬如中国佛弟子持戒,第一要吃素,他不能吃素,很想吃众生肉,去偷买一块肉吃,吃了自己觉得羞耻,这叫有惭。可是过了几天,他还想吃肉,又去偷买一块肉吃,吃了三次以后不难过了,这叫无惭。刚吃一块肉就有人来,人家并没有看见他吃肉,他自己很难为情,想到人家看到了,脸上发热,叫有愧。等到他吃肉吃习惯,天天吃肉,被人家看见,他觉得反正已经吃了,管他的,见人也不觉得羞耻,叫无愧,这样简直无可救药!
三、嫉,是嫉妒,不耐他荣。他自己不做好事,见不得别人做好事,看到别人做好事,心里就起了嫉妒心。
四、悭吝,悭吝比贪心轻一点,他不贪图别人的东西,但是自己的财物,不肯施舍人家,布施是善法,他不肯做。
五、悔,这不是忏悔的悔,是做了善法以后,心里生了后悔。譬如行布施,大家提议今天要放生,他也随喜出钱放生,可是事后他后悔花了钱,以后不再做善事,心里生了障碍。
六、睡眠,睡眠是人的果报法,人不睡眠不行,人如果活一百年,至少睡掉三十年,实在划不来,但是人不仅不睡不行,还要贪睡。世间一般人不说,修行人也考究床铺、毛毯、床单等,越考究越贪睡,一睡叫不起来,这样还能用功修行吗?所以睡眠也是一种缠烦恼。
七、掉举,是喜欢轻动,包括心掉举、身体掉举。心里面老打妄想,东想西想。身体欢喜走动,到处走来走去。譬如坐禅,人坐着心里在想,不叫它想,还是要想,心不能静下来。人住在山上,没有事就下山走动走动,身体、心里都不能安定。
八、昏沉,等于轻睡眠,不是睡在床上。大家在听经或打坐用功,他在那儿打瞌睡,听经不行,参禅也用不上功。
九、瞋恚,脾气不好,喜欢发脾气。
十、覆,是覆藏,犯了过失覆藏起来,犯了戒不发露忏悔。佛订的戒规,我们不犯就清净,但是凡夫犯了戒,要赶快求忏悔,说出来犯什么戒,叫还复清净。他不说出来,覆藏起来,罪过一天一天加重,这是缠覆烦恼。
次讲十使,是驭使众生的十个烦恼,分为五钝使、五利使。钝是很迟钝,五钝使是慢慢生出来,但是要断也不容易,要慢慢断。五利使生起来很快,很锐利,要断也很快,一下子就能断掉。
先说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个根本烦恼。一、贪心,二、瞋恨心,三、愚痴心,这三个根本烦恼,大家比较熟悉不必讲。四、慢,我慢心,一般凡夫众生,本身既没有智慧,又没有福报,可是有个我慢。你教佛法,他不爱听、不接受。五、疑,就是犹疑不决,对什么道理都不能决断。疑和信相对待,疑者不信,信者不疑。来学佛法要先发信心,他疑烦恼偏重,对佛法的信心不坚固,虽然听了佛法,还是不肯完全相信。要修行用功,乃至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犹疑不决,不能自利利他,被疑烦恼障碍了。
再讲五利使,也叫五种不正见:
一、身见,见当执著讲。他认为这个是对的,实际上是错的,这是他的执著,先执著他的身体是我,这是凡夫的第一个不正见,要让身体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一切都要考究。他不晓得身体这臭皮囊,活几十年迟早要坏掉,这是凡夫起的身见。
二、边见,边是偏到一边,不是落到常见,就落于断见。譬如人死了,他认为就断灭没有了,人死了变成鬼或中阴身,有谁看见?这是断见。或说人死了,永远转世为人,佛教讲的六道轮回,他不相信,这是常见。断见、常见都属于边见。
三、邪见,五利使其实都是属于不正见,不正就是邪,为什么要特别列出邪见呢?因为邪见最厉害,拨无因果,他不相信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不相信有因果存在,这叫大邪见。
四、见取见,上面的见,是见了一部份道理。取是执著,他见了一部分道理,起了一种执著,认为他见的是全部的道理,这叫以偏概全。下面的见,是他起了这种知见,他认为什么道理都了解了,这叫见取见。这是社会上有学问的人,或学哲学、佛学常犯的毛病。
五、戒禁取见,其他的外道宗教都订有戒律,认为他们的戒律最完善,他执著了,再起知见,就是戒禁取见。例如基督教订的戒律,可以吃众生肉,而众生的血不能喝,他认为这个道理最对。又像回教不准吃猪肉,而牛肉、羊肉可以大吃特吃。
以上讲的十缠、十使,都属于烦恼,能碍善法、障圣道,所以叫烦恼障。你把《心经》研究懂了,依着经文作真空观想,就能开智慧,智慧一开,就能把烦恼障灭掉。
什么叫做罪业障呢?罪者,指五逆重罪:一、弒父,二、弒母,三、弒阿罗汉。弒就是杀,杀害长辈父母,杀害圣人阿罗汉,都是重罪。四、破和合僧,出家人的僧团,能住持并宏扬佛法,破坏和合僧团,是重罪。五、恶心出佛身血,佛在世时,提婆达多要害佛,从山上推下一块大石头,要把佛打死,被护法神挡开,结果一块碎石头碰到佛,佛的脚趾头出血,这是恶心出佛身血。佛灭度后,恶心破坏佛像,也是出佛身血,这些罪过都很重,叫五逆重罪。
业者,指十恶业: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身体上三种恶业:杀、盗、婬。即杀生害命、偷盗财物、邪婬男女,这三种都是属于身体上造的恶业。
口四者,口业,也叫语业,说话造的四种恶业。一、妄言,就是说谎话。二、绮语,说些不正当的话。三、两舌,讲些挑拨是非的话。四、恶口,说伤人、骂人的话。
意三者:动贪、瞋、痴的念。
以上合起来叫五逆十恶。
十种恶业中,意业三种是惑,属于烦恼障。前面讲,念显教经文,依着经文作观想,可以生智慧,能灭除烦恼障。身口七支,属于罪业障。念祕密真言,可以灭除罪业障,就是已经在行为上造成罪业,依着显教的观想灭除不掉。真言咒语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念《心经》后面的咒语,可以把造的罪业灭掉。
下面解释经文,开始分科。
释经文
甲二、释经文(分二) 乙一、显了般若 乙二、祕密般若
乙一、显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标纲要 丙二、广陈实义
丙一、略标纲要(分四) 丁一、能观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观行境 丁四、明利益
前面讲过全部《心经》分为两大科,第一大科显了般若(前面经文),第二大科祕密般若(后面咒语)。先讲第一大科显了般若,再分两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丙一、略标纲要,略是简略,标是标举,纲是大纲,要是宗要。把全部《心经》最要紧的道理标举出来,把这几句经文解释清楚,《心经》的道理就了解了。
略标纲要,下再分四小科,丁一、能观人,即「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观行的人。丁二、所行行,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观自在菩萨所修的行门。丁三、观行境,即「照见五蕴皆空」,是观自在菩萨所观行的境界。丁四、明利益,即「度一切苦厄」,明观行的利益。观自在菩萨修的观行,结果得到度一切苦厄的利益。以上是观自在菩萨能观、所行、观行境、利益众生的功德。
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没有序分,没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心经》还有很多种译本,有序分,也有流通分。这部《心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或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呢?《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说的,可是在法会之中,释迦牟尼佛在法座上,这是观自在菩萨自己用功的经验,说出来给舍利子听,请释迦牟尼佛证明他说得没有错。
丁一、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三字,依贤首国师的解释:「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观是观照,达是通达。这一位菩萨,为什么取德号叫观自在?外面的境界,不出理事两个境界,我们用功不是偏于理,就是偏于事,理事自生障碍。观自在菩萨修行用功,得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时候,对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能够观照通达自在,所以叫观自在。「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又有一种解释,观自在菩萨能观照众生的根机,前往受苦难众生的所在,去救度众生,不生一点障碍,所以叫观自在。
为什么要这样解释观自在的德号呢?因为就悲智二轮解释,「前释就智,后释就悲。」前面一种,是就观自在菩萨得到甚深的智慧解释,观照通达理事无碍之境,而得自在。后面一种,是就观世音菩萨的悲心解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表现在救度众生的苦难上,他能观机往救,自在无碍。把观自在菩萨悲智两种解释明白,也就等于全部大乘佛法都了解。
佛法分大乘法、小乘法。小乘法,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如现在的脚踏车,只能自己骑,不能载很多人。大乘佛法,既能自度,也能度人,有如火车,可以自己搭乘,还可以运载百千人。小乘佛法,比如小车子,只有一个智慧轮,没有慈悲轮。大乘佛法,比如大车子,有悲智二轮,也叫悲智双运,慈悲、智慧,两个轮子一起运转,既能自度,也能度人。
要如何学大乘佛法呢?先发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觉道,这不是外道的道,也不是小乘的道,是发成佛道的心。大家都是佛弟子,将来目的是要成佛,要先学佛发心。我们发了菩提心,得行菩萨道,要悲智双运,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行慈悲。佛教把凡夫圣人分成十法界,凡夫有六个法界,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善道、三恶道,合起来是六凡法界。佛教讲的圣人,必须超出三界,脱出轮回,有四个法界,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佛。合起来四圣六凡,十法界。
四圣六凡十法界,再分为三个道,凡夫是偏到一边的道轮,落到六道凡夫道上,流转生死。二乘圣人也是偏到一边的道轮,要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不发慈悲心度众生。中间的大道,是佛菩萨走的中道。不学佛法的众生,永远在六道凡夫道上,走不出去。我们学佛学错了,不是走六凡的偏道,就是走二乘的偏道,走不到中道上,永远不能成佛。大乘的车子有悲智二轮,比喻大乘佛法,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要发悲心。再举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德号作解释,本师的德号,华言叫能仁寂默,能仁即慈悲,能慈悲一切众生。寂默即智慧,就是不着相。释迦牟尼佛的德号,即是悲智双运;观自在菩萨的德号,也是悲智双运。大乘菩萨是因位,成佛是果位,因果一定相应,所以了解观自在三字的意义,就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
「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为觉,萨埵,翻为有情,叫觉有情,就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他是佛的大乘弟子,还没成佛,要往上求佛的觉道。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众生,所以叫下化有情。佛法到现在,因为没有人讲解,所以越来越衰败,大家不了解菩萨,把它鬼神化,以为菩萨不是神即是鬼,所以一般人把城隍爷、土地公也叫菩萨,这是大大的错误,那是鬼神,怎能称菩萨?
道源出家早,参访的比较多,在大陆上十方丛林之中,住几百人的大寺院,对于上了岁数的出家人,彼此互称为老菩萨,那是最尊敬、贴切的称呼。到了台湾没有大寺院,也听不见这个称呼了,现在突然有人称你为老菩萨,你会觉得奇怪,不晓得怎么回事?菩萨,就是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们大乘佛弟子,今天发心,今天就是菩萨。但不是观世音菩萨,是刚开始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所以称得上是菩萨,不过是初发心的菩萨。你要行菩萨道,修行用功,慢慢地位越来越高,大乘菩萨的阶级有五十一位,连佛位共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佛)。观自在菩萨,是等觉位的菩萨,与佛只差一等。
这位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玄奘法师以前的译本,都翻译为观世音菩萨,玄奘法师把它翻译为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按自利利他解释,观是观照,能观照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音声,叫观世音。他观照世间的音声,与凡夫众生的观照不同。凡夫耳朵往外听音声,所以外面的音声,变成一种声尘。尘者染污之义,你被声尘所染污,听到好听的音声,就动了贪心;听到不好听的音声,就动了瞋恨心。我们凡夫听音声,本来没有事,却起烦恼,就是不会起观照。而观世音菩萨会起观照,他听到世间的音声,不往外听,他会返过来闻,闻到自己的自性,大彻大悟,证得耳根圆通。再按利他解释,「观」是观照,「世」是世间众生,「音」是音声。因此「观世音」,是世间众生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求他救苦的音声。任何一个众生遇到苦难,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他实时观照,就能救苦救难,所以称为观世音。他能返闻闻自性,得到自利,就是智轮。他能观察世间众生念他的名号,寻声救苦,就是悲轮。智轮的解释,请参考《楞严经》第二十五圆通《耳根圆通章》。悲轮的解释,请参考《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普门品》,完全是讲他的果德,所以能寻声救苦,救三灾、七难,应二求,乃至现三十二应身。为什么他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呢?《楞严经》是就他的因行上讲,因为他能返闻闻自性,而证得耳根圆通,得到十四种无畏。他自己入火、入水无畏,才能救度众生。所以把《耳根圆通章》与《普门品》对照看,对观世音菩萨的因行、果德,就能知道得更清楚。
讲到观世音菩萨的相貌,观世音菩萨现的是菩萨相,就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观世音菩萨戴的花冠,上面有阿弥陀佛的像,就是要报阿弥陀佛的恩,发愿在成佛以前顶戴恭敬供养。再讲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要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我们平常念的《大悲咒》,即出自这部经。观世音菩萨想要救度苦恼众生,他最初在观世音如来那里学《大悲咒》,要把《大悲咒》传给众生,使众生所求都能满愿。他一发心,释迦佛在座即赞成,当观世音菩萨诵出《大悲咒》时,他的身体立即变成千手千眼,千眼照见,千手护持。因为要普度一切众生,双眼不够,要千眼;双手不够,要千手,这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典故。
现在看到的观世音菩萨都是女相,到底观世音菩萨是男相,或是女相呢?观世音菩萨是菩萨相,说男的女的都不对。但是我国一般供的观音,不论铜铸或木雕的,都是女相,这是因为唐朝吴道子画了一尊白衣观音,画得很庄严。又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感应很多,多数是看见一位老太婆。于是后来流行白衣观音,因此就变成女相。还有一种原因,艺术家不论画像或雕刻,都要表现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所以就画出女相来。太虚大师要纠正这个错误,在武昌佛学院,作了一首赞颂观世音菩萨的四句偈,头一句是「勇猛丈夫观世音」,赞颂观世音菩萨是勇猛丈夫,后面三句已记不得,所以来台创海会寺,道源依着《楞严经》和《普门品》配成一首偈:「勇猛丈夫观世音,悲心妙相无等伦,三十二应六法界,十四无畏度众生。」赞叹观世音菩萨悲心广大,相好庄严不可思议的功德。
还要明白:观世音菩萨老早成佛,叫正法明如来,是果后行因,倒驾慈航,示现为等觉菩萨,所谓: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
以上将丁一、能观人讲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丁二、所行行,行行二字,上面的行(xíng)是动词,是修行的意思。下面的行(hèn2)是名词,是行门、法门的意思。所行行,是观自在菩萨所修的行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修什么行门呢?般若波罗蜜多,叫智慧到彼岸。既不是凡夫的智慧,也不是小乘的智慧,是到达彼岸的大智慧。上面加「深」字,拣别这是大乘的深般若,不是二乘的浅般若。因为二乘的浅般若,只能断除三界以内的烦恼,了脱分段生死;不能断除三界以外的烦恼,了脱变易生死。下面的时字,就是下句经文「照见五蕴皆空」那个时候。
丁三、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是观行境,即修观行得到的真空境界。
先讲五蕴这个名词,三界以内诸法,分成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第一科五蕴,能把五蕴照空,十二处、十八界都照空了。五蕴,也叫五阴。蕴,是积聚的意思,把五个法积聚起来,叫五蕴。阴是盖覆的意思,我们人人有自性,为什么显不出来呢?因为被五阴,把自性盖覆了。
五蕴法,一、色蕴,色者质碍为义。有体质、有阻碍的法,都叫色法。此不指男女之色,是指眼睛所对的境界,包括很广,内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叫色法。内而根身,在我们众生份上讲,身体属于内根身,就是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都叫色法。外而世界,山河大地,我们现在住的地球,乃至日月星辰等器世界,都属于色法。为什么修行要照见五蕴皆空?第一个色蕴,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体就是我,执著外面山河大地为我所,是我所有的。
平常的人贪欲心小一点,我所的范围小。我们辛辛苦苦买了两间房子,这两间房子就是我所有的。你福报大一点,买了一栋大的楼房,你的我所放大了,这栋大的楼房就是我所有的。你福报再大,买了三栋大楼房,自己住一栋,其余二栋租出去,可是三栋大楼房还是我所有的。福报更大当了国王,这个国家以内都是我所有的。众生的贪欲心没有限度,所以烦恼没完没了。做了国王还不够,还要贪别人的国家,别国的国王也是凡夫,怎肯把国家给你呢?于是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扩大到其他国家,就变成世界大战,打死无数人,都是我在作怪。内有一个身体叫我,外面身外之物叫我所有。贪欲心越来越大,把整个地球都给他,还是不够。现在科技可以到月球去,将来月球也是我所有的,这样永远不能太平,作怪的毛病都在于我。
内而五根身,是一个我;外而世界,是我所。小乘圣人要破我执,也叫人我执,就是观察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因素组合成的假相。一、地大,属坚硬之性,如身体的骨头。二、水大,属溼润之性,如身体的血液、水份。三、火大,属热燥之性,如身体上有煖气。四、风大,属流动之性,如呼吸。这四大合起来的假相,就是我们的身体。因为你执著一个身体,才有我所。把我观空,没有我,哪还有我所呢?我空了,我所也空了。
光有身体,不能成为我,一定得有知觉的心。现在说知觉的心就是脑,是身体的一部分。佛经上讲的心,无形无相,但是一定有本体,才能起作用。所以有四个作用:受、想、行、识,才知道有一个心。
二、受蕴,以领纳为义。他能领受、纳受外面境界。比方遇到外面的境界很顺心,就感到快乐;外面的境界不顺心,就感到痛苦。受苦受乐,都是心的知觉作用。
三、想蕴,以审思取像为义。就是平常讲的思想,把事情的相貌,想出一个样子之后,就放不下。遇到喜欢的人,能把他的相貌想出来。遇到讨厌的人,也能把他的样子想出来。想起喜欢的人,就起贪心,越想贪心越大。想起讨厌的人,就动瞋恨心,越想越动瞋恨。
四、行蕴,以造作为义。就是发动行为,或造善事,或造恶事。你要做善事或恶事,心里面先有计划,打主意要怎么做。
五、识蕴,以了别为义。就是什么事情他都能明了分别,分别得很清楚。
【五蕴】

五蕴是有为法的第一科,是对迷心法重的众生说的。因为对于色法不太迷的众生,说一个色蕴他就了解了。对于心法迷的众生,佛就广开来说有受、想、行、识四个心法。识,属于心王,受、想、行,是心所。详细的说,有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将来讲《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再详细解释。
小乘人要观察我空,先观察色蕴,把地、水、火、风四大分开来,没有一个身体,身体就空了。可是里面还有知觉的心,有受、想、行、识四种作用。但若是有心,应该有四个心,既然没有四个心,心当体就是空的。小乘圣人观察五蕴和合起来的我是空的,证得我空,叫人空,也叫人我空,只证得浅的般若智慧。大乘圣人不但观察我空,也观察到法空,证得深的般若智慧。《心经》属于大乘法门,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把五蕴和合的假我观空,连五蕴也观空。古人有个譬喻:众生起我执,等于五根线合成一条绳子。众生执著习惯,认为这条绳子是真实的,你把绳子一分开,是五根线,绳子的相空了,就证得我空。佛向大乘弟子说,不但绳子是空的,连那五根线也是空的。你再把线分解开,都是些纤维,没有本体自性,当体是空的。大乘照见五蕴皆空,连那五根线都照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不但把五蕴和合的假我照空,连五蕴都照空了。照是用回光返照的观照,见是自己心里见到,不是眼睛往外见到的。这是深般若的功夫,自己回光返照照五蕴,照到功夫纯熟的时候,忽然间,一念相应智慧现前,能观照的智慧、所观照的理体,能所不二的时候,就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一念相应的智慧不现前,还有能观照的智慧,和所观照的五蕴,有能、有所,还不究竟。要用功到一念相应慧现前的时候,忽然间大彻大悟,才能证得五蕴本来是空的。
上根利智的人,听到这里,随文作观,当下就会证得。要是渐次根机,依着《心经》所说的道理,五蕴本来空,我为什么空不掉?天天用功观照,先观照粗妄念不起,再观照细微的妄念也不起,一旦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一剎那之间,息能、所,叫照见五蕴皆空。
诸位大德用功修观照功夫,无论你用哪一门功夫,比如打坐修数息观,有能观照的智慧,有所观照的鼻息,还是有能、有所。你观照成熟的时候,能、所不起,心里清清净净,就照见五蕴皆空。无论用哪一个法门,都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你最初用功,会打妄想,你数着鼻息,不要打妄想。妄想不打的时候,可要注意,刚不打妄想,瞌睡来了。睡眠容易观照,昏沈不容易观照。你以为自己用功得很好,坐了一小时都没打妄想,不晓得昏沈了一小时。所以用功,切不可落入昏沈!一定要多学教理,由解起行,昏沈有重轻之分,重的昏沈和睡觉一样,一点功都不能用,坐在那里自己不能作主,头会低下来,嘴会流口水,身体摇来摇去。重的昏沈,容易观照,自己心生惭愧。最要命的是轻昏沈,身体坐得端端正正,可是功夫提不起来。修数息观,十个数数不来;参话头,话头提不起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不起来。人家看见你在用功,以为是一种轻安境界,实际落于轻昏沈。怎么叫轻安?不懂教理的人还错解,自害害人。以上将「丁三、观行境」讲完。
丁四、明利益
度一切苦厄。
丁四、明利益,说明观行的利益。观世音菩萨,修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观行,修到成功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得了什么利益?「度一切苦厄。」「度」是度脱,「一切」是所有的,「苦」是痛苦,「厄」是灾难。就是众生的一切痛苦、灾难,都度脱了。
人生来有八种苦,其中四种苦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就是生、老、病、死。不分老、幼、贵、贱,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只要是人,都有平等苦。
一、生苦,父母生我们出来受种种苦。二、老苦,生出来慢慢长大成人,变成老人,人老了六根暗钝,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楚,走路走不动,老态龙钟,老苦现前。三、病苦,生病真是苦啊!四、死苦,人人都怕死,结果无法避免。
还有四种苦,叫差别苦。因为各人的果报不一样,或多或少,苦有差别。五、爱别离苦,你所爱的人,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所爱的人别离的时候,感觉很痛苦。六、怨憎会苦,怨是怨家,和你结冤仇的人。憎是憎恶,你所讨厌的人,偏偏和你聚会在一起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所求的都不能满愿也是苦。八、五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像火烧一样,使得身心不安。
以上合起来叫人生八苦,在三界以内有六道众生,在这一道死了,生到那一道;在那一道死了,生到这一道,死此生彼,彼死此生,轮回不已,叫六道轮回之苦。人生八苦,比较六道轮回之苦,还算是轻的。六道轮回之苦,永远不得休息,才叫大苦。生死之苦,是在三界以内才有轮回,叫分段生死苦,分是分限,段是段落。三界以内的众生,寿命都有分限。比如有的众生朝生暮死,人的寿命长者不过百年,乃至天上众生,活到八万大劫,还是有分限。身体都有段落,如人是六尺之躯,蚂蚁才一、二分,生到天上,天人身体有几十由旬,大小虽然不一,但是都有段落。三界以内的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的三乘圣人,有变易生死苦。就是还没成佛,在用功进步的时候,身心有变化迁易的痛苦。要是成佛,这二种生死苦全都了脱。这里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乘深般若,照见了五蕴皆空,不但五蕴和合的假我照空,连五蕴也照空。我也空,法也空,这个时候得到了利益,度一切苦厄,不但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度脱,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也度脱。
以上把丙一、略标纲要四科全部讲完了。下面讲解丙二、广陈实义。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显法体 丁三、明所离丁四、辨所得 丁五、结叹胜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丙二、广陈实义分五科,广,就是多。陈就是说。实义,就是真实的义理,多讲讲真实的义理。丁一、拂外疑,本小科是对二乘人说的,把二乘人的疑惑拂除。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观世音菩萨在说法,请释迦世尊作证,叫一声当机者「舍利子!」舍利子就是《阿弥陀经》的舍利弗,舍利弗的弗,翻成中国话叫子,舍利是梵语,子是华言。为什么这位尊者取这个名字呢?因为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翻成中国话叫鶖,鶖鸟的眼睛最美丽,舍利子母亲的眼睛,像鶖鸟那么美丽。外国人和中国人观念不同,中国人尊敬父母,不敢称其名字。外国人把父母的名字,冠在自己名字上面,表示恭敬。他是舍利的儿子,因此叫舍利子。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因为要讲大乘真空的道理,智慧不够,不能了解,所以请智慧第一的舍利子来做当机者,实际是大众的代表。《心经》是无问自说,舍利子并没有请问。
叫一声「舍利子!」我跟你讲,怎样能照见五蕴皆空呢?下面是解释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是把色蕴照空。先要明白《心经》上的色、空是怎样解释?这个色叫幻色,是变幻出来,不是真实有的。《心经》上讲的空叫真空,这一点一定要记清楚,向下解释才不会错误。
「色不异空」,色是幻色,空是真空。因为一切色法都从缘生,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叫幻生。既然一切色法都是变幻出来的,当体就是真空,叫色不异空。譬如一张桌子,众生把它当作是真实的。按智慧来观照,它是众缘生出来,当体就是空的。怎么会生出一张桌子?得有木材,可是光有木材,不能成为桌子,得有木匠来做。还要有施工的工具,加上时间、空间施工,才能成为一张桌子。所以这是众缘生出来的桌子。把众缘分析开来,桌子没有本体自性,可是眼睛看见的确有一张桌子,这个有等于变幻出来的。既然色法如幻,和空没有差别,所以色不异空。这是讲身外之法,一张桌子,容易看见。
众生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心是受、想、行、识四个法合成。内心四个法,外身体四个法,内外八个法合成,只要一观照,哪里有本体?当体就是空的。所以我也空,我所也空,内而根身,外而世界,一切色法,不异于空。
进一步解释「空不异色」,这个空是真空,真空是理体,不碍一切众缘生出来的幻色,叫空不异色。
上二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不异。下二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相即。不异,色法与空法,彼此不异,不异就是相似,色法相似于空法,空法也相似于色法,但是色法、空法还是两个法。下面两句没有两个法,只是一个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幻色,幻色没有本体,没有自性,当体就是真空,既然幻色即是真空,那么真空也即是幻色。
说个譬喻,前面两句,如水起波浪,「波不异水,水不异波」,但还有波、水两个法。再进一步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即,是就。波就是水,水就是波。色法如此,你把色蕴观空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也和色蕴的观照方法一样,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也这么配就对了,叫「亦复如是」。
以上把经文消通了,本科拂外疑,拂除二乘人的疑惑,舍利子是二乘人,他听了照见五蕴皆空的道理,就是把五蕴分开,另外有一个空,空在五蕴外。就是二乘人灰心泯智的时候,放三昧火把身体烧掉,色灭了以后才空,叫色灭空。大乘《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是把五蕴分开,另外有一个空。空不在五蕴之外,是活着的时候,色法即是空的,不是色灭了才空。
《心经》最重要的道理就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懂了,下面经文就好懂。这是属于佛教的哲学,初听的人当然不太了解,你留心听就可以听懂。我们现在佛教衰弱,就是没有人讲佛经的道理。佛弟子,无论出家、在家弟子,大家学佛,除了求平安以外,不会修行。尤其神佛不分,认为拜佛求平安,拜神也是求平安,所以天公庙、仙公庙都拜。这样把佛教徒与神教徒混淆不清,所以要多听佛法,了解佛理。知道生死是大苦,要发了生死的心,单自己了生死是小乘弟子。大乘弟子要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了生死。你不明白佛理,了生死的心发不起来,菩提心也发不起来。
丙二、广陈实义,这一科就是要多说五蕴皆空的道理,五蕴法要先把色蕴空掉。我们众生对色法,执著得厉害,打开眼睛就看见色法,以为色法是实实在在的,不晓得众生看见的境界,都是病眼见空花。我们眼睛看见实实在在有人人物物、山河大地一切色法,不晓得是由妄心生出来的妄识。等于眼睛生了病,看见空中有花一样。可是好眼睛的人——佛菩萨,看见空中并没有花。
前面讲过,我们眼睛所看见的色法,是水上生起的波浪,波浪不异于水,叫「色不异空」。反过来讲,水也不异于波浪,叫「空不异色」。现在加个譬喻,等于病眼见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见空中有花。但是好眼睛的人,看见空中没有花。你硬执著看见空中有花,就是病眼所看见的色。这里观自在菩萨告诉你,你所见的色不异于空,和空没有两样。反过来说,空也不异于你所见的色,你所见的是虚幻之色。「不异」是有两个法在,有一个色,有一个空。再进一步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眼睛见幻色,就是空;反过来说,空也是你所见的幻色,色与空是一个法,没有两个法。
色即变化出来的幻色,初听佛法当然很难懂这个道理,为什么要讲这么难懂的道理呢?因为不懂,众生要受一切苦厄,把幻色当作真实的色,把眼睛所见的人人物物,当成真实的,就要生烦恼。我们平常所讲的贪、瞋、痴,都叫烦恼。比如你把一个人当作真的,看到这个人很好看,动了贪心,就起无量烦恼。相反的,你看见这个人不顺眼,生起瞋恨烦恼,就引起很多烦恼。起烦恼,要造业,造了业,要受报。受的都是苦厄的报,今生受了,来生还得受,受苦无穷。哪来这些苦呢?造业来的。因为你把一切色法当成真的,才起烦恼。你要是把一切法,都观成真空的理体,还会起贪心、动瞋恨吗?因为不讲,大家不了解道理,无法度一切苦厄,永远在生死苦海中受苦无穷。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把色蕴空掉后,还有心里面受、想、行、识四个蕴。受蕴,是受苦受乐的心。想蕴,是思想取像的功能,事情已经过去了,你还能想出样子来。行蕴,是造作,你在打主意、生计划,事情还没来,你就在行。识蕴,就是了别,什么事你都明了分别,知道得很清楚。
这四个蕴合起来,就是一个妄想心,妄想心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每一蕴都和前面色蕴一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受、想、行、识这些妄念,当体就是真空的理体。我们眼睛看见外面的色境、色尘,也叫色蕴,能引生烦恼。实际毛病不在眼睛上,是在眼识上。这个识即受、想、行、识的识,由识这个心王和前五根、前五识起的作用。识能明了分别,所以眼睛才起了分别,这个色好看,那个色不好看。眼睛起了眼识,由同时意识和它起了作用,眼识就生烦恼。心里四个作用受、想、行、识都起分别,所分别的都是一些虚妄不实的境界。因为能分别的心不实在,所分别的法,哪里会真实呢?所看见的外面境界,都不是真实的。你认为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是你的妄想心打出来的。实实在在外面的境界,眼睛所见的色法,无所谓美丑。譬如两个人很有缘交朋友,你看见她长得很美,她看见你长得很帅,为什么彼此觉得对方长得很美、很帅?是你的妄想分别。世间法是不久长的,有一天两个人感情交恶,变成冤家。本来觉得对方长得很美、很帅,忽然间变丑了,互相觉得对方长得很难看。过去感情好的时候,恨不得多看几眼。自从变成冤家,最好不要见到对方。为什么感觉不同?因为你的心里起了分别,看物也是一样。最爱美的莫过于女人,过去有一段时期,女人的裙子,流行越短越美;鞋子的鞋跟,越细越美,要细得像铁钉那样才算美。忽然间心变了,人心不是常住真心,会打妄想,不想再看时就变了。后来女人流行穿长裤,越长越美,长得拖在地上,把鞋子都盖起来才算美。鞋跟细的变不美了,换成大厚跟,有几斤重,拖不动才算美。由此可见,外面的境界本来没有美丑,都是妄想心分别出来的。可知受、想、行、识都不实在,不实在不异于空,就容易把它观空,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上把丁一、拂外疑这一小科讲完。
丁二、显法体(分二) 戊一、总显 戊二、别显
戊一、总显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这一句是总显法体,法体就是真空法的理体。「诸法」就是一切法,包括前面的五蕴法:色、受、想、行、识,是世间法,以及下面说的三乘法,是出世间法。「空相」,是很重要的名词,《心经》上所讲的空是真空,诸法当体就是空,不是把诸法去掉才空。现在讲堂看见的人人物物,当体就是诸法空相。「空相」,是诸法的真空实相。真空,不是没有了的空。实相,真实之相是理体,不是虚妄之相,也不是生灭之相。诸法的真空实相,就是诸法的理体。
戊二、别显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上面「诸法空相」是总显,上根利智的人,体会眼睛所看见人人物物诸法,当体是真空实相,就能开悟。中下根机的人,下面别显,再分别解释法体。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个对、六个不。先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就是真空实相。众生看见有生有灭,心里也想到有生有灭。你就可以观想,我们眼睛看见的,眼睛不能释怀;我们心里想到的,心里不能释怀。我们的心是妄想心,眼睛发出来的眼识,也是虚妄的眼识。所以不能用我们的眼识作标准,也不能用我们的心作标准,我们的心绝对不可相信。证得阿罗汉,虽然见到真空之理,还不能翻出妙有。最低限度要证得初地菩萨位以上,才能相信我们的心。现在我们只能相信圣言量,圣是佛菩萨,量是标准,就是以佛菩萨说的话作标准,绝不可相信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是妄想心,念念生灭,不是真实的心。凡夫看见心外一切诸法有生有灭,它是虚妄生灭。前面讲过,好像病眼见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见虚空中生花,看见虚空中的花灭。看见花生花灭,是由你的病眼生出来的,虚空之中,根本没有花生,也没有花灭。虚空就譬喻真空,病眼就比喻我们的妄想心。妄想心分别一切法,有生灭相;在真空理体上,根本没有花生、花灭之相。你看见有生有灭,是眼睛有毛病,看见的一切人人物物,乃至山河大地,这些法都是凡夫执著出来的。因为一切法从缘生,没有本体,没有自性,所以生即无生,灭即无灭。生的时候,虚妄而生;灭的时候,虚妄而灭,一切法并没有真实生灭。
譬如讲经法会,当体就是空的,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它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因为讲经法会,必须有六种缘才能成就,除了要有讲经的法师,还必须有听众、讲堂、桌椅、经本等众缘而成。讲经法会是虚妄而生,叫缘聚则生;等到讲经圆满,缘散则灭,叫幻生幻灭,像变戏法变出来的,缘聚则生,叫如幻有;缘散则灭,叫毕竟空。在《心经》上叫幻色,叫真空,你这样随文作观想,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就不会生烦恼。
再举个例子:最近报载一位父亲去世,留下一栋三层楼的房子,他有两个儿子要分三层楼,分不清楚就吵架,弟弟持刀杀死哥哥,父亲尸骨未寒,兄弟一个死,一个坐牢去了,杀人罪,不是判死刑,就是无期徒刑,这下子那栋房子归给谁?你说冤枉不冤枉呢?为什么这样愚痴?因为他们观不空,不晓得那栋楼是因缘生法,早晚要坏,把它当成真实的,动了贪瞋痴,铸成大错。
由这个例子,我们要警觉:一切事情都把它当空的,还生什么贪心、瞋恨心呢?佛教讲真理,不是硬要你把它观空。本来不生不灭,缘生如幻而生,缘灭如幻而灭,一切境界都是这样。在真空理体上,本来不生不灭。
在印度有一种幻术,能从无变有,比如现在没有狗,他能变一只狗,很漂亮,会摇头摇尾,见人很亲热,叫如幻有。等幻术收回,这只可爱的小狗没有了,叫如幻灭。根本就没有狗生出来,怎么有狗灭掉?一切法随时要这样观想,就容易悟到真空理体。
上面讲「不生不灭」,是凡夫法。接着讲「不垢不净」,是二乘圣人之法,二乘人要了生死、出三界,因为三界以内生死之法,都是染污之法。他把三界以内的烦恼断掉,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以外,得了清净法,这是二乘人的执著。二乘人起了法执,他不晓得我空了,法也是空的。在真空理体上,根本没有垢、没有净。比如镜子现像,这里有一面很大的玻璃镜子,人来照人,物来照物。打扫便所的人,手里端着便盆经过镜子,照得清清楚楚,大小便都是染垢的。等便所打扫清净,打扫便所的人洗澡更衣,整理得干干净净。这时候再经过镜子,镜子照的是干干净净的人。这就是有垢有净,可是在镜子的本体上,从来没有垢,也没有净。二乘圣人破了我执,没破法执,他把三界看作像大牢狱,生死看作冤家对头,把三界生死之法,当作真实的。所以急急忙忙了生死、出三界,不发菩提心度众生,就落到小乘偏空涅槃上。因为他认定三界以内的法,都是染污法,超出三界之外,才是清净法。说染污法、清净法,还是对待的虚妄之法,在真空理体上,从来没有染垢,也没有清净。
再讲「不增不减」,这句是对三乘教的菩萨说的。三乘教的菩萨,他知道我也空、法也空,但是他对于佛果这个相的障碍,不能尽除。成了佛,一切障碍都断尽,一切功德都圆满。在佛的果位上,障碍断尽,真空理体,没有减少一点;功德圆满,真空理体,也没有增加一点。成了佛,只是圆满证得真空理体。这个真空理体在你有障碍的时候,它没有减少;在你做功德的时候,它也没有增加,所以叫不增不减。
上一科把真空的法体显出来,诸法空相没有个样子,空相是对着有相的法说的,作三对六不来解释,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真空实相的理体。
以上丁二、显法体讲完,接着讲丁三、明所离,诸法都得远离,分为四小科。
丁三、明所离(分四) 戊一、法相开合门 戊二、缘起逆顺门戊三、染净因果门 戊四、境智能所门
戊一、法相开合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戊一、法相开合门,先离开凡夫法,不是你听到真空实相,听懂就算了,听懂了你还要离得开。离不开,《心经》是《心经》,我们是我们。《心经》上是诸法空相现前,我们的空相没有现前,因为要离的诸法你没有离开,应该有所离,先离开凡夫法。
凡夫法,是三界以内的有为法,一共分三科。第一科是五蕴,把一切法分成五种:色、受、想、行、识,色法只有一种,心法分成四种。对于迷心法重的众生,说五蕴。要是有一类众生,他对于心法不太迷,迷色法迷得厉害,佛就给他说十二处。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心法受、想、行、识四个,合到十二处有意、法二个。色法一个,再广开成十个。实际上详细地分,法尘里有一半是色法,就是有十个半是色法,一个半是心法。
对于色法、心法都迷的人,再给他说十八界,把心法开成七个半,色法开成十个半,说六根、六尘、六识。三界之内的法,详细分起来,法相多得不得了,叫诸法,合起来不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十二处】

「是故空中无色」,以是之故,因为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故,所以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色法。「无受想行识。」也没有受、想、行、识四个法,就是没有五蕴,五蕴本来空的。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对迷「色法」重的众生,讲空十二处。内六根:眼、耳、鼻、舌、身,其实合起来就是一个色。意是受、想、行、识,合起来是一个心。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尘是外面的境界,能染污自性,叫尘境,色、声、香、味、触这五个尘境属于色法,「法尘」属于心法,详细分,还有一半属于色法。现在不详细分,意、法二个是心法,前面的五根、五尘,十个是色法。十二处,处是处所,内六根、外六尘接触起来能生六识,是生识之处所。在凡夫份上,内六根、外六尘,在真空实相之中,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十二处,空十二处。
再空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乃至,是超略之词,十八界是十二处:内六根、外六尘,中间再生起来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经文上把它超略过去,真空实相之中,根本没有眼界,乃至于也没有意识界,就是连十八界都空掉。
合起来就是没有五蕴,也没有十二处、十八界。三界以内的有为凡夫法,在真空实相之中,根本都没有。
以上把戊一、法相开合门讲完。
下面再空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三乘法,空缘觉法、声闻法、菩萨法。
【十八界】

戊二、缘起逆顺门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句是空十二因缘的缘觉法。十二因缘,亦名缘起,亦名缘生,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种。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凡夫众生流转生死,都是由这十二法缘起的。
一、无明,是不明,就是烦恼,也叫惑、迷惑,「无明缘行」。
二、行,是造作,就是造业,现在叫做行为、行动。无明和行二个缘,是过去世所作的因。我们为何来转生?过去由无明造业,造业就是由行造的。到了今生,「行缘识」。
三、识,就是最初投入母胎的那个神识,「识缘名色」。
四、名色,就是投到母胎里面有心、有身体。名指心,心是无形无相的法,所以只有其名。色是投入母亲肚子里生了一个胎,就有了色法身体,合起来叫名色,「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就是六根。六根是六尘涉入之处,这时候虽然还未出胎对着六尘,但是已经有涉入六尘的功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母亲肚子里已经长成了,「六入缘触」。
六、触,小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出胎,一直到三、四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外境,但是还分不太清楚,「触缘受」。
七、受,小孩子由五、六岁,长到十二、三岁,他知道受乐、受苦,有领纳外境的功能,「受缘爱」。
从投胎的识、名色、六入、触,到受,这五个法,都是由过去无明缘行两个因,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法。
八、爱,是贪爱,小孩子从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他就动了贪爱心,因为他已能领纳苦乐之境,他不愿受苦,愿意受乐,于是贪爱受乐。「爱缘取」。
九、取,是取得,就是贪得为己所有,既然贪爱,一定要取得。这是到了廿岁以后,对于可爱的境界,一定要取为己有,「取缘有」。
十、有,是后有,有,是有生、有死、有因、有果。这个有单指着一定有未来的果报法,「有缘生」。
爱、取、有三法,是现在世所作的因,现在世爱而取,取而有,造了未来世所受的果。
十一、生,是受生,就是来世决定受生,「生缘老死」。
十二、老死,是衰坏,受生一定有老,有死。
生和老死,是未来世所受的果,以上三世因果,轮回不息,叫十二因缘。
凡夫由十二因缘,而流转生死,叫流转门。缘觉圣人学了佛法,厌离生死,就是观察十二因缘。众生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一个一个推上去,就是最初有无明,所以要把无明灭掉。于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往下一个一个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他就证得缘觉果。这是缘觉圣人,观察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之法,回过头来把它灭掉,这叫还灭门,流转还灭。
再看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前面说真空理体,根本没有生、没有灭,哪里有无明呢?有无明,缘觉圣人得用功叫无明尽,尽就是灭,根本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尽。由无明缘行,乃至于有生、有老死。根本没有生,哪有老死?没有老死,哪有老死灭?所以在真空理体上,根本没有十二因缘法,也用不着还灭。
以上将戊二,缘起逆顺门讲完。
【十二因缘】

戊三、染净因果门
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没有声闻法。声闻法是先观察苦,就是世间的苦果。再观察苦果一定有因,叫集,集是许多的烦恼积聚起来,是招感苦果的因,这是世间染法的因果。他仰慕出世间的寂灭之道,要得到寂灭之道,必须修道品之法。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这是世出世间两种因果。声闻人修出世间的道因,证得出世间的灭果,把世间的苦果、集因都灭掉。
前面讲到根本没有染垢法,没有清净法,哪有苦集灭道呢?所以在真空实相之中,没有缘觉法,也没有声闻法。
以上把戊三、染净因果门讲完。
戊四、境智能所门
无智亦无得。
这句是空菩萨法,大乘菩萨能证的是智慧,所证得的是理境。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理境,叫「无智亦无得」。常听佛法的人,《心经》并不难懂,讲的是真空之理。初听的人感觉有点渺渺茫茫,才知道佛法这么高深。不但没有凡夫法。连三乘圣人法都没有,可是它不落于断灭。如果你落于断灭,就起大邪见。《心经》下文:「以无所得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在无所得中才有所得,《心经》叫我们转凡成圣、成佛,一切都空了,怎么能成佛?要知道,空得不干净,还成不了佛呢!佛法的高深就在这里。
讲到这里,把前面讲过的再复习一下。前面讲科文,显了般若下面分二科,一、略标纲要,二、广陈实义,分五小科,一、拂外疑,二、显法体,显真空法的理体,下面再分二科,一、总显,「舍利子!是诸法空相」,这一句是总显诸法真空实相的法体。二、别显,诸法的真空实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三、明所离,应该远离什么法?下面再分四小科,戊一、法相开合门,讲三界以内法相有开、有合,合起来就是五蕴,广开起来就是十二处、十八界。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蕴应该离,因为真空法体上没有五蕴法。再者十二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应该远离,因为真空法体上没有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根、六尘、六识,也应该远离,因为真空法体上没有十八界诸法。为什么应该远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因为都是三界以内的有为诸法,所以应该远离。
戊二、缘起逆顺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离缘觉法,应该远离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顺着说,是流转生死的因缘,叫流转门。逆着观想,叫还灭门,所以叫缘起逆顺门。
戊三、染净因果门,「无苦集灭道」,这是离声闻法,声闻修的四谛法门,苦是世间的果,集是世间的因,这是染污法,应该远离。灭是出世间的果,道是出世间的因,出世间的因果,也应远离,也没有声闻法。
戊四、境智能所门,「无智亦无得」,这是离菩萨法,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得的理体,菩萨法也应该远离。
第三大科明所离,就是世间的凡夫法,出世间的三乘圣人法,都应该远离。这是贤首国师分的科文,贤首国师著的注解,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略是简略,疏是疏解。贤首国师,就是法藏大师。我们为什么根据他的科文来分科?因为这是最古,也是最好的一部《心经》注解。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奉唐太宗的命令翻译经典,开办译经场,把中国所有的大善知识都召集来参加译经,贤首国师是其中之一。翻译《心经》的时候,贤首国师也在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里面,有一派唯识宗,玄奘法师是开宗祖师。还有一派华严宗,贤首国师是开宗祖师,他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是最古、最好的注解。我们根据贤首国师的《略疏》来分科,绝对不会错误。
讲到远离一切诸法,凡夫法分成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应该远离。十二因缘法、四谛法,是声闻、缘觉的二乘法,合起来叫小乘法。《心经》把十二因缘放在前面,四谛、十二因缘法都应该远离。我们学大乘的佛弟子,执著小乘法作什么?这个没有怀疑。
「无智亦无得」,没有能证之智,没有所证之理,这是菩萨法。我们大乘佛弟子,求不到智慧,证不到涅槃理体,为什么应该远离能证之智、所证之理呢?有这种怀疑的人,是大乘法的深理没有了解。智是能观的智慧,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行,行是修观想,怎么观想?得有智慧,叫能观的智慧。得是所证之理,即真空理体。为什么「无智亦无得」?因为能证的智慧没有,所证的理体也没有,解释这个道理。
明朝弘赞大师解释「无智亦无得」:「故智度论云:『菩萨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无所证。以证不证法,不可得故。』始从五蕴,终至四谛,乃三乘人修道所观之境。今修般若,如大火聚,无论净秽,触处皆烧。是故真空理显,凡情荡尽。真如圣境,一切智智,悉不可得。故世之蕴、处、界,出世之四谛、因缘,以至能证、所证,莫不皆空。是则人法两忘,境智双泯。如病去药除,故云无智亦无得。」
「菩萨深入空故,知空亦空,涅槃亦空,故无所证。以证不证法,不可得故。」修深般若的菩萨,深入空观的缘故,智慧深了,他知道空也是空的。二乘人是空我执,菩萨是空我执,再空法执。我空,法也空,二空的理现出来。因为菩萨深入空观,他知道二空之理,涅槃的理体没有相,也是空的。所以能观的智慧是空的,所证的涅槃理体也是空的。
「始从五蕴,终至四谛,乃三乘人修道所观之境。」《心经》上先空五蕴法,再空十二处、十八界,再空十二因缘、四谛,这是三乘圣人修道时候所观的理境。「今修般若,如大火聚」,现在所修的是深般若的法门,好像很多火聚起来。「无论净秽,触处皆烧。」「触」是碰到,这个智慧火厉害,无论是清净法、染污法都烧。三界以内的有为法,是染污法,碰到般若智慧火就烧掉;三界以外的三乘圣人法,是清净法,碰到般若智慧火也烧掉。
「是故真空理显」,以是之故,真空理体显现的时候。「凡情荡尽」,凡夫的情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扫荡得干干净净。「真如圣境」,三乘圣人的清净法,所证的真如境界。「一切智智」,就是能证的智慧,所证的真如境界。「悉不可得」,在般若大火之中都烧光了,所以完全不可得。
「故世之蕴、处、界」,凡夫的情执,执著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世间法。「出世之四谛、因缘」,出世间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以至能证、所证」,能证之智,所证之理,「莫不皆空」,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真空理体显现的时候,一空一切空,空得干干净净。
「是则人法两忘,境智双泯。」学般若法门,这八个字最重要。「人法两忘」,人是能修行的人,法是所修行的法,也就是人我执、法我执。忘是忘记、空掉,就是人我执空掉,法我执也空掉。人我执,简称我执、人执;法我执,简称法执。众生跟佛不同,就是多了妄想。妄想起执著,再分开,就有我执、法执。现在修般若观,把我执、法执都空得干干净净,叫人法两忘。
「境智双泯」,所证的是理境,能证的是智慧,两个都泯灭。换句话说,就是能证之智、所证之理,都空得干干净净,也叫能所双亡。
凡夫法应该把它空掉,它是害我们流转生死的法。二乘人的法,只能自利,不能利人,也应该空掉。大乘的智慧,是自利利他,为什么也要空掉?这是讲到究竟的道理上,叫「无智亦无得」。你还没发心,一定要告诉你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你得修般若智慧,修了般若智慧,你没有得到真空理体,要你证得真空理体。这是讲到究竟极果的时候,没有能证、没有所证,并不是你初下手,就告诉你「无智亦无得」。
我们现在修大乘法,空五蕴法,先空色蕴。《心经》上为什么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凡夫执著色法,执著得厉害。你先把色蕴空了,再空受、想、行、识四个蕴。你把五蕴空了,十二处、十八界,很容易空。再空十二因缘、四谛法,有个次第。这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没有能、所,修到最究竟功夫,成佛的时候,是「无智亦无得」。
现在告诉我们浅深次第的功夫,好像走远路,要看地图。你要到达目的地,不要中途而废。二乘人吃的亏,就是遇到化城,以为是宝所,走到半路,就不走了。大乘菩萨由凡夫位出发,一站一站往前走,一直走到佛的宝所。这样你用功,才知道前面的路很遥远,不要得少为足,半途而废,这是告诉我们整个修行的地图。
真心跟妄心不同,真心是平等的理体,妄心是差别的妄念。最初一念妄动,有能动,就有所动,这两个妄念,是能所差别的心念。《大乘起信论》把无明分成:生、住、异、灭四个位。等觉菩萨用功到最后,破了生相无明才成佛,就是最初那一念妄动,要把它观空。因为等觉菩萨还有能、有所,有能证的智慧,有所证的理体。等到把生相无明照破,能证的智慧,与所证的理体,中间没有生相无明隔阂,无能、无所,一念相应智慧才生出来,智慧即是理体,叫如如智,证如如理,一如无二如,没有两个,有两个还是有差别。
总结再说个譬喻,「如病去药除,故云无智亦无得。」我们修大乘法要有智慧,智慧等于治病的药。有病需要吃药,现在病已经治好,你把药当成妙药,就执药成病。就是我执的病去掉,法执的病也去掉,还有空执的病。认为智慧太好,能证得我空、法空,二空理体你得到了,没有把它空掉,就落入空病。所以要三空及第,我空、法空、空也空,才算用功到究竟成佛之处。
释迦世尊是应机说法,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所以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空门,一类是有门。众生不执著空,就执著有。释迦世尊对执著空的众生,就说有的法门;对执著有的众生,就说空的法门。《心经》、《金刚经》都在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属于空门。而《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经心,你了解《心经》,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就了解了。这是空门的经典,一空一切空,不但凡夫法要空,圣人法也要空。现在听空门的经典,有三种人:第一种听不懂,第二种相似懂,第三种真正听懂。
你要是第三种真正听懂,当下就生出来般若智慧,你断烦恼、破无明很快!般若如大火聚,触者皆烧,一切烦恼无明,很快就照空,你成佛很快!
要是完全听不懂,不要紧,还有有门的经典好学,譬如《阿弥陀经》属于有门,说西方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又如《地藏经》讲因果报应,有因有果。善因善果,你升天堂;恶因恶果,下地狱。学有门的经典,当下一样能得利益。
最怕是相似懂,不懂却自认为懂,简直自害害人。他听到般若法门,讲一空一切空,凡夫法空,圣人法也空。大乘最高的法门,无智亦无得,他以为懂了,没有照了解的道理,按部就班去修行,落到豁达空。《永嘉禅师证道歌》呵斥这种人:「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豁达空,学大乘空理的人,以为一切都不在乎。拨因果,把因果拨掉,他以为没有智、没有得,还讲什么因果?这叫邪见,拨无因果,犯斋破戒,乱作一通,杀、盗、淫、妄都敢做。莽莽荡荡,招殃祸,这叫冒失鬼,他什么事都敢去做,因果报应,饶不了他,造恶因,还是要得恶果。他以为什么都空,阎罗王那一关可没有空,还是要他坠地狱。
他为什么起错误的见解呢?因为他不知道《心经》二百六十字,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心经》上说的空,是先空凡夫法,再空二乘法,再空大乘法。凡夫法叫我执,二乘法叫法执,大乘菩萨法叫空执,是一步一步来的。必须先破我执,再破法执,最后破空执。
他好像懂了,把「无智亦无得」先空掉,前面的凡夫法、二乘法,却没有空掉,就是我执、法执都没有空掉,他要破空执。这在法相上是颠倒错误,怎么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譬如我们穿了三件衣服,外面一件是我执,第二件是法执,里面贴身一件是空执。你要把这三件衣服脱下来,必须从外脱起,先把最外一件脱下来,再脱第二件、第三件,按次第脱衣服。三件衣服也可以一起脱掉,但是必须把三件衣服的钮扣都解开,才能一起脱掉,这是顿超法门。可是这位莽莽荡荡的冒失鬼,他外面两件衣服不脱,单要脱最里面一件,结果一件也没脱掉。
广陈实义五大科,讲了三大科,今天讲第四科辨所得。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结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
戊一、结前起后
以无所得故,
这一句话结前起后,「以无所得故」,以是由,故是因。无所得,是跟着无智亦无得来的。由于前面无所得之因,底下才有所得。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己一、明菩萨得涅槃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就是修深般若的这位大乘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着智慧到彼岸的这个法门。「心无罣碍」,心里清清净净。你心里有一点法,就有一点罣碍。我们凡夫心里罣碍财、色、名、食、睡,没有得到财,想得到财;没有得到色,想得到色;没有名气,想得到名气;没有好吃的,想得到好吃的,尽是这些罣碍。二乘人心里没有财、色、名、食、睡的罣碍,但是他要了生死、出三界,有了生死、出三界的罣碍。菩萨,有成佛的罣碍。菩萨想要成佛,得有智慧,才能证得涅槃,心里还有智、得这两个念头,还是个罣碍。到了「无智亦无得」,心里清清净净,一点罣碍都没有了。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生死没了(liǎo),就有恐怖。凡夫恐怖分段生死,二乘人、菩萨恐怖变易生死。这个时候无罣无碍,分段、变易两种生死的恐怖都空掉,一切的恐怖都没有了。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凡夫有四种颠倒,二乘有四种颠倒,合起来叫八倒。「梦想」包括凡夫、二乘、菩萨。这里把颠倒配到凡夫、二乘上,梦想配到菩萨上。
凡夫在常、乐、我、净上,起四种颠倒。我们在人说人,人生来是无常,他认为是常。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总想活一千年、一万年。人在受苦,以苦为乐,他认为是在享受乐。没有我,他执著有个我。人是个染污法,一具臭皮囊,染污到极点,他认为是清净的,这是凡夫的四倒。
二乘人证得偏空涅槃,大涅槃本来有常、乐、我、净四德。他认为证得的涅槃,没有常、乐、我、净四德,二乘人也有四种颠倒。
到了心无罣碍的时候,远离凡夫、二乘的八种颠倒,还远离菩萨的梦想。菩萨想成佛,想证涅槃,所以证到涅槃,了生脱死,等于昨天作的梦一样。涅槃,是对着生死说的;成佛,是对着众生说的。生死空了,哪有涅槃的相存在?众生相空了,哪有佛的相存在?所以想证涅槃、想成佛,这是菩萨的梦想。这时候凡夫、二乘的八种颠倒远离了,菩萨的梦想也远离了,清清净净,没有一点罣碍。
「究竟涅槃」,梵语涅槃,翻成中国话叫圆寂,圆满寂灭,德无不备曰圆,障无不尽曰寂。成了佛,一切功德无不具备,叫圆满;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尽,叫寂灭。这个涅槃叫究竟涅槃,二乘人证的涅槃不究竟,证得一半,叫偏空涅槃。大乘菩萨证的涅槃,是究竟圆满的涅槃,是在无所得中有所得。
这是说明菩萨所得的涅槃断果,下面说明诸佛所得的菩提智果。
己二、明诸佛得菩提智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都要依着到彼岸的智慧这个行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话叫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超出九法界众生成佛的菩提果位。
佛果菩提为什么超出九法界?因为凡夫迷而不觉,外道是邪觉,不是正觉。正觉,就超出六道凡夫。二乘法界得了正觉,只是偏空,没有翻出妙有,故非正等。正等正觉,就超过二乘法界。菩萨是正等正觉,但上面还有佛,不是无上。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佛,所以超过菩萨的法界,超九界以独尊。
菩萨证得涅槃果,佛证得菩提果,这是经文上的权巧。实际成了佛,都证得这两个果,一个菩提果,一个涅槃果。菩提果是智慧果,涅槃果是真理果,这是从菩萨因位说到成佛,这两个果都是成佛证得的。前面说「以无所得」,讲的是真空。这里得了两个果,以无所得,有了所得,这是妙有。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是凡夫执著的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
广陈实义分五科,已经讲了四科,最后一科结叹胜能,就是《心经》的道理,从因至果讲完了,再总结起来赞叹它殊胜的功能。
丁五、结叹胜能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显了般若,就是解释最后祕密般若,祕密般若就是般若咒,所以结叹胜能,就是结叹到祕密般若咒上。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前面讲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智慧,「是大神咒」,大神咒神祕莫测,能破烦恼。「是大明咒」,大明咒能破无明。「是无上咒」,没有比这个咒再上的了,它能使你修的菩萨因行圆满。「是无等等咒」,上面的等是哪一等,下面的等是等于这个咒。没有哪一等咒,等于这个咒,所以是最高无上的一个咒,它能令你修菩萨的因行圆满;能令你的果德圆满,能成佛,故云「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人生的三苦、八苦、一切苦都除掉。三界以内的分段生死苦除掉,三界以外的变易生死苦也除掉。「真实不虚」,决定能够息灭一切诸苦,真真实实,不是虚妄。
前面讲的都是真空的道理,最后结叹到妙有的功能上,文法上是首尾相呼应。前面开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结文结到:「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甲二、释经文,乙一、显了般若,这一大科讲到这里讲完。下面乙二、祕密般若,再分二科,第一科是结前起后,第二科是正说咒语。
乙二祕密般若(分二) 丙一、结前起后 丙二、正说咒语
丙一、结前起后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这一句总结前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前面没有说出来咒语,所以这里说出这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把后文启发出来,第二科是正说咒语。
丙二、正说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语,不须解释,只须诵持,诵就是把它背熟,诵持「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为什么不须解释呢?
第一、咒语叫真言,是佛的语言,佛的话只有佛了解,我们不必解释,所以你只要诚心诚意地念,一定有大感应。
第二、根本不必解说,前面显了般若所解释的道理,就是祕密般若的含意,已经解释好了。
众生的根机不同,一定要求解释,贤首国师勉强解释。「揭谛」,是度。重说「揭谛」,自度度他,自己度一切苦厄,也令一切众生度一切苦厄。「波罗揭谛」,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僧是众生,把一切众生都度到彼岸。「菩提萨婆诃」,菩提,得无上菩提。萨婆诃,速即成就。就是佛的无上菩提,很快就成就。
讲到这里,把《心经》讲圆满了,真空妙理,有所得亦无所得,真空不碍妙有,我们每天还是念阿弥陀佛,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佛说的法门,不出空门、有门。空门、有门不相妨碍,要是妨碍不叫佛说的法,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法门是有门,有门是妙有门,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念阿弥陀佛,也就是念《心经》上的道理。
那么念阿弥陀佛是有门,怎么跟《心经》圆融无碍呢?《阿弥陀经》说我们念佛七天,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有娑婆世界,有极乐世界。念到理一心,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的自性弥陀;生的西方净土,就是我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就是真空妙境,跟《心经》哪有两样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听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