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以前的佛法强调断我执,对法执提得不深刻,最后佛果是无上菩提,不只是为个人解脱,而是为大众解脱,这就是小乘果和佛果的分水岭。

罗汉断我执是可以的,在断法执上是不行的。不断法执,菩提不圆满。理事不能打成一片,达不到事事无碍法界,不能入密严世界。有部经叫《密严经》是密宗的经。讲的就是这种境界。

这边全空了,那边是全有,佛法的重要意义不只是个人解脱,他有非常积极的力量。缘起性空,翻过来是性空缘起,不然佛菩萨为什么需要千百亿万化身呢?佛菩萨的相好庄严从何而生呢?完全是积极的,毫无条件的为众生服务,忘我的工作而产生的,所以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众生无尽我愿无尽。

我们发心,一定要正大,正大的事业才能长久,正,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大,是整个宇宙,整个法界,不把愿力放在众生上,为众生解脱,那么想断法执是非常困难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四句偈对断烦恼,去执着有极大的用处,诸法无常,世界任何一种法都是变化无实的,无定性的,既然无定性的,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佛法的意义不只是在断烦恼,断了烦恼,去掉我执,将有大用的功能,为什么呢?这边彻底空,那边彻底有。离开“空”没有“有”,离开“有”也没有“空”,空有不二,自然而然会有大积极的力量、自然会帮助别人,多做利他事。

话又说转来,只有自己是个无事的人,才能帮助别人。在利他的当中,也才能真正检验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无事的人,无事便是无分别智,有事便是差别智。无分别与有分别智交相辉映,才是人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彻法源底,一点东西也不能留,才能到真如境界,才能化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微尘,才能化一微尘为三千大千世界,你才懂得沩山禅师临终时说,做一头水牯牛向异类中行。

我在读大学一年级时生了一场病,便与般若结缘,知道了世间一切事都是因缘所生法。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病很快就好了,当时便写了一首对联:

观法界缘起,消除烦恼。

体天机活泼,息养精神。

吕祖《百字碑》讲解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自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云梯。

小蔡:

道家吕祖这一套修行工夫简单明了。得了这个,一辈子受用不尽,少走弯路。每天念几遍《心经》,照这《百字碑》去修。学道要相信自己,才是正路。

吕祖20句的《百字碑》,无论是佛教、道教,他都得了真传的。希望付校长没有为小蔡白费心,供养她来成都青城山修道。所以我专门为她讲授《百字碑》。

“养气忘言守”。既然要养气,必须把邪思杂念全放下,把“言”“守”都放下。语言就是人们思想活动,邪思杂念全排出,心自然清净下来了。

“降心为不为”。把心收拾起来,“为不为”,做一切事,都不要执着。应当做的事积极去做,做了便放下,不要执着。

“动静知宗主”。“宗主”是什么呢?就是良心,良心是上帝给的吗?对不起,良心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自己。动也好,静也好,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王阳明说得好:“不善不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人都有良知、良能,那一点良知就是做事做物的准则,你的思想活动起处,是,他便是,非,他便知非。若有这个至简至易的良知诀窍,随他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会冰消瓦解,他是灵丹一粒,可以点铁成金,人们就是自己忘记本分良知,动也好,静也好,那个能知动静便是主宰也就是本性。起个念头想个事情,或什么念头都不想,都不起,这一切没有离开你自己的良知。这样便无事了,所以说“无事更寻谁”呢,难道还要找个什么,玄空地想个什么吗?岂不是无事生非吗?

“真常须应物”,真常就是不生不灭的本心,在凡不增,在圣不减,如同镜子照物,了了清楚,镜本身却没动一点点。

“应物要不迷”,办事情,应对事物,我们真常良知清清楚楚,是还他一个是、非还他一个非,清醒得很,“不迷心自住”。善能分别诸法相,但于本性事讲,是不住,不动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心住气自回”。心不动了,气就不跑了。我们肯生气,肯不平,是由于心动了,你晓得真常不动的本心,气自然消解,自然平静了,这就无上气功大法。

“气回丹自法”,气不走了,身体上阴阳二气,二然调和,二气自然交融,丹自然会结,功夫很简单。

“壶中配坎离”。坎离是周易八卦两个名词。坎代表阴,离代表阳,只要气不动了,阴阳二气就相交了。“阴阳生反复”。反复,就是颠倒过来。道教讲真阳在下面,真阴在上面。我们人体上属阳,下属阴,实际真阴里藏着真阳,下面的阴藏着阳,底的真阴要上去,上面的真阳要下去。壶中配坎离,功夫久了就会相交。所以,

“普化一声雷”,比喻的话,身上会起变化,

“白云本月顶上”。白云往头上走,白云就是阴气;

甘露洒须弥,佛家认为须弥在上,阳气到了上面就形成了甘露,上面的甘露,真阴出来了,此时一身清凉舒服得很,道教认为甘露是非常值钱的。① “逍遥谁得知”,一般人哪里知道这个境界。“坐听无弦曲”。阴阳相交,身体起了变化,体内五藏六腑打开了脉结,发生快乐无比的反应,无弦曲多了,包括,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对造化的生机妙处就看到了。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云梯。”上以共20句100字,至简至易的工夫,必须从心上下手,心对事物不执着了,心结一开,其余所有脉结自然松开,自然可到生死自如的境界。

(注释:小蔡全名蔡志云,现已出家法名隆云。)

在读书会上讲《菩萨真实品》

真实品在佛教里非常重要、唐玄奘到印度取那么多经,最重要的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一部佛学概论,谈的问题很多,这一卷真实品就是谈什么是真实的道理。所以这一品非常重要。

“云何真实义,谓略有二种”即是说:所说真实义大略可分为两种。一种“一者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如所有性”是指事物本身的性质,比如说:火是热的,这个性质就是如所有性,如其自己本来所有的那个性质是怎么样的,把这点说清楚了就叫所有性诸法真实性。“二者依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这里多了个“一切”尽所有性是指事物的量数、范围上是怎样的。举两个例:一个概念的内涵就如同如所有性,它的外延就如“尽所有性”。每一事物都有这两个方面。又如:茶碗是给人饮茶用的,这是如所有性,茶碗有铜的、铁的、各种不同,把这些都讲清了,就叫尽所有性。对一个法你不懂它的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你不算懂了。

“如是诸法真实性,一切性应知总名真实义”即说诸法真实性和一切性这两种有个总名称叫真实义“此真实义品类差别复有四种”,而真实义又有高低差别的四个层次。一个是“世间极成真实”,就是我们世间所应当知道,不用学习、大家都承认的事。比如:我是贾题韬,我是真实的。四川菜多是麻辣烫。这也是世间真实。就是彼此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极成”就是大家承认的事实。世间极成真实一般是知其当真不知其所以然。第二层就是“道理极成真实”,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证明,说是说非必定有个道理,这就叫道理极成真实。世间极成的不一定道理极成,反之也是。比如我在西藏学习时,那里的人对地球环太阳转不承认,他们说“明明看到太阳动,从东到西,怎么会是地球动呢?不对嘛。”他们就是用世间极成真实来证明道理真实。世间极成真实一般限于生活中;道理极成真实范围就广泛和有价值得多了。这两种极成真实在佛教里叫“菲学”。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世界。这话是从佛教了生死的角度来讲理的。佛教认为为了生死的学问是真正的学问,与了生死无关的学问叫“菲学”,后面的两个层次在佛教看就是学者世界了。

“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即是说没有烦恼障碍由此所得的智慧,在这个智慧上了解的,看到的一切事物的那个就是真实,“所行”就是所了解的。佛教认为人有两大障碍,一个是烦恼障。有烦恼而起的障碍,因而有种种的痛苦、不自在,所以烦恼本身就是障、烦恼指的就是“人我执”。佛教认为我们是个五蕴的身体,在这个五蕴当中认为另外有个我,这就叫“人我”,“人我”在佛教中是没有的,因为执着我,因而产生了贪嗔痴,种种无量的烦恼都从这里出来,所以要断烦恼就是要断人我执,把我们身体中有个我这个东西断了,树倒猢狲散,烦恼也就断了。小乘重点要解决的就是这个东西,只要把人我执断了,就证了罗汉,脱了生死得了涅盘,即第四层“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你要行教就要满众生的愿,他才愿听你的佛法,这是一;再者,佛法种类多得很,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一样的法对这个讲有效对那个讲就无效,所以如来说:“善说法,随类得解”他是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法来渡。大乘最后是得无上菩堤,“无上菩堤”就是一切智智,智上再加一个智是说:对一切法的总相懂了,对一切法明别相也懂了。必须达到一切智智才能满众生的愿。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上说:一切众生这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今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我们是胎生,你可与他对话,如果是卵生的鸡,你懂它的语言吗?你不懂又如何度它?湿生湿土上生的虫、化生:风吹一下就生了,这些又如何渡它?非有想非无想,那是28层天上的人,你又如何渡他?你懂他的语言吗?所以要有一切智智才能做到普渡众生。其中天耳通,就是要懂一切语言。有个传说:唐玄奘的大徒弟——大乘菩萨窥基一天和道玄和尚相遇,道玄说:咳,你这里的修行人黑了打鼾声就如打雷一样,弄得我睡不着。这表示他定力很深,他们相离几米地,打鼾都使他睡不着,他是得了天耳通。窥机大师说:你是丈把打灯笼、照别人不照自己,你还说我,你昨天晚上叠被子,把被子下一只蚂蚁的一条腿压断了,哭了一夜,你知道不。这说明窥机天耳通的境界更高了。必须有这样的本事你才能普度众生。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是最高一层境界“所知障”与“烦恼障”不同,烦恼障是指烦恼本身就是障,而“所知障”是指有个东西障碍了所知,所知并不是障,所知即一切知识,一切知识还有什么障呢?要求的就是这个东西。过去很多禅师把这个讲成所知就是障,这是讲错了。所以到小乘的“人我空”还不行,所以小乘五蕴合和就是一个我,小乘认为合和成人我是没有,五蕴是有啊,小乘认为五蕴有,这恰恰是大乘说的那个法执,认为有个法,有个是错误的,大乘叫这为法我执。把它认成一种实在的法,那也是一种变相的我执,认为法是实在的,就会在法上起很多的执着,所以你就不会了解一切法,所以必须把这个断了才能得一切智智。要对一切法无自性,即进一步不仅人空,组成人的色受想行识切法本身也要空,就是把所知的障碍取了,有了这个见地你才可以修菩萨行,才可以求得一切智智。所知障净了后,那个智慧所了解的那个境界,就是“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