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周益公赞
皇皇①然而无求,惕惕②然而无忧。悯颓风之将坠,揽众善以同流。导之以仁义之原,诱之以寂灭之乐。人见其有作,而莫识其无为。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觉。
【注释】
①皇皇:盛大的样子。
②惕惕:心有所惧。
【译文】
心志高大而无所希求,身行戒惕而无所烦忧。悯念世风即将败坏,愿统揽众善以回归净土之域。既引导人们趣向道德仁义的本心,又劝诱使归于寂灭无生之乐。从表面上,人只见他有所作,而不识他内心清净无为。所以于中道奄然立化,而留给人们以真实觉悟的启示。
晋轩李居士赞
心焉遗尘,迹则混俗。庞居士①之修持而无家,何子季②之精进而不肉③。禅宗立言,莹彻群疑。崇莲池之梵行,洞祖佛之神机。硗然颊颧④,约略抚缋⑤。湛然一性⑥,唯安养⑦之归。
【注释】
①庞居士:即庞蕴,唐代著名在家禅者,衡阳(湖南)人。世代业儒,独蕴居士仰慕内法,曾参谒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等禅师,而有所悟。其一生常以偈语阐明禅旨,所写诗偈多达三百余篇。《卍续藏》第一二〇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收有《庞居士语录》三卷。上卷收录居士与马祖、石头、药山、齐峰、丹霞、百灵、普济等禅师之问答机缘;中、下二卷则收诗偈百余首。
②何子季:即何胤,字子季。南北朝时期人,齐武帝时为建安太守。武帝即位,起为光禄大夫,辞不受。曾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所著有《百法论》《十二门论》《法周易》《毛诗隐义》《礼记隐义》等。
③肉:比喻凡俗浅薄鄙陋。如肉眼凡夫。
④硗然颊颧:硗,硗薄。颊颧,指脸部。
⑤缋:同“绘”。
⑥一性: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⑦安养:即极乐世界之别称。
【译文】
他的内心本然清净,其形迹则和光同尘。虽居家而不恋家,恰似唐朝庞居士的修持;虽混俗而不随俗,一如梁时何子季的精进。于禅宗不立文字处立言,而使群疑当下冰释。他极力推崇净土的梵行,是因为他洞达佛祖的度生神机。他那清癯的神貌,只能约略描绘;而他那清明澄彻的正因佛性,则只有极乐世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
王龙舒国学传
〔明〕云栖沙门袾宏 撰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赞曰:
龙舒劝修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
【译文】
宋朝王日休居士,安徽龙舒人。他为人端庄沉静,简洁朴实。虽然博通经史,但其后却全部放弃了。他认为世间的学问都是烦恼业习,不能解决吾人的生死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才能得到究竟的归宿。自此以后,精进念佛。到六十岁时,他仍过着布衣疏食的生活,每天固定礼佛千拜作为功课,至深夜才歇息。并作《龙舒净土文》劝世。在即将往生的前三日,遍向亲属道友告别,话语中流露出有不复相见的意思。到了往生的这一天,他为众学子讲解经书的义理之后,仍然像往日一样持诵礼拜到深夜。忽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数声,接着说:“佛来迎接我了。”言毕,便屹然站在那里往生了。当夜,他们乡村中有人梦见二青衣童子引龙舒居士向西而行,遂传为胜异,因此家家供奉。今为王居士作赞词说:
龙舒劝修西方,最为激切恳到。并非徒托空言,也能信实履行。至于临终之际,尤其殊胜奇特,其光辉照耀千古。真难得啊!这位龙舒居士,安知他不是净土圣贤,倒驾慈航示现人间来拯拔众生苦难的呢?
王虚中传(节录)
知归子彭际清 撰
王虚中,名日休,庐州人。宋高宗时,举国学进士,弃官不就。著书名《龙舒净土文》,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丐僮奴皂隶优妓之属,咸以净土法门劝引皈依。其文浅说曲喻,至详至恳,若父兄之教子弟然。虚中尝以《无量寿经》,称赞西方,义蕴深广。而自汉迄宋,译文晦塞,罕中伦节,致我佛说经之旨不白。乃祷于观世音,会四本而译之,三年乃成,厘为五十六分。文辞尔雅,条理灿然,遂得大行于世。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有疾,垂死,梦一人自称龙舒居士,谓曰:“汝起饮白粥,疾当疗。且汝尚忆阙仲雅教汝修行捷径否?”彦弼曰:“每日念佛不辍。”既觉,索粥饮之,立愈。彦弼初未识虚中,既而见其画像,与梦合,使诸子往受学焉。虚中将卒,前三日遍别道友,勖以精修净业。云将有行,不复相见。及期,与生徒讲书毕,礼诵如常,时至三更,忽厉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彦弼闻而感之,为刻虚中像,并述其事传远近。自是庐陵人多供事之。
【译文】
王虚中,名日休,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南宋高宗年间,考取国学进士,但他却放弃官职,居家专修净业。所著一书名《龙舒净土文》,上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夫、乞丐、僮仆奴婢、衙门里的差役,以及优人艺妓之类的人,居士都以净土法门劝勉引导他们归依。其文字浅显而又能善用各种譬喻,就像父兄在教导子弟一般。虚中曾认为《无量寿经》的内容称赞西方依正庄严,含义深广。所憾的是自汉朝至宋代以来,由于所译的文字晦涩不畅,其中的义理罕能达到信实确切,以致佛说此经的意旨不能够完全明白地发挥出来。于是便向观世音菩萨像前至诚祈祷,然后汇集四种不同的译本而重新加以译作,经三年才完成,厘定为五十六分。全经文辞雅正,条理鲜明,因此遂使此经广传于世。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庐陵(今江西吉安)有一位李彦弼,身患重病,临死前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自称为龙舒居士的人对他说:“你的病不要紧,只要起来吃一碗白米粥,就会好了。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阙仲雅教你修行的捷径?”彦弼答说:“就是教我每天念佛不间断的那件事。”彦弼梦醒后,就向家人要了些米粥喝下,他的病果然立即就好了。彦弼在此之前并不认识虚中,后来见到他的画像,与梦中所见的完全相同,就命诸子前往求受教化。虚中即将往生的前三日,遍向诸道友告别,勉励他们精进念佛修行净业。并说自己就要走了,以后不能再相见了。到了往生的这一天,他为众学子讲解经书的义理之后,仍然像往日一样持诵礼拜到深夜三更,忽声音洪亮地称念阿弥陀佛数声,接着说:“佛来迎接我了!”言毕,便屹然站在那里往生了。彦弼听到此事后,大受感动,因此就特为虚中刻画一尊像以作供奉,并记述他的事迹而流传远近。自此,住在庐陵地方的人,大多数家里都供奉有王虚中居士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