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舒净土文》序一

阿弥陀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证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于七趣①,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幻三昧②,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复以辩智而为演说,令诸众生欢喜爱乐。于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当是念时,不起于座,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悉皆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生,往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西方之归。”自是精进,惟佛为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遑惜。闲居日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信其为有道之士也。绍兴辛巳秋,过家君于宣城,留两月,始见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著,具有颠末。将求信道锓木传焉,诿余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十月旦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注释】

①七趣:指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②如幻三昧:指通达一切诸法如幻之理的三昧。亦指变现种种如幻之事的三昧。此三昧如幻师之变现男女、兵众等,皆能如意而无所拘碍。菩萨即住于此三昧中,虽以如幻三昧之变化无碍广度众生,亦了知一切诸法如幻之理,故菩萨不执著度化众生之相而化用自在。

【译文】

阿弥陀佛以大慈悲愿力摄受不同品类的众生,其修行念佛的方法很简单,而证果又极为迅速。或许有人不相信有此便宜事,我就对他说:“阿弥陀佛就是你的自性,极乐国土原是你的本心。众生因为背觉合尘而沉沦于七趣,以致我与佛之间的距离便如天地间的悬隔。佛为着这个缘故,施用种种慈悲方便,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阿弥陀佛现无量如幻三昧,建立极乐世界极具庄严美好。本师释迦如来又以无碍辨才智慧为众生演说,希望众生能够欢喜爱乐,信受奉行。只要于日用之中能发一念信心,念彼阿弥陀佛的名号,发愿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就能恢复自性中所具有的全部性德,与佛无异。当此一念清净心时,不起于座,阿弥陀佛与极乐国土便全体现前。如是不断修习,乃至工夫纯熟,此幻身坏时,此性不坏。西方金莲华台,本是自己性种所生,所以往生其中,就如同回到自己的故居那么自然。此时,诸佛菩萨即是我的眷属,因体性本无差别,当然自相亲爱。”

我的友人龙舒王虚中,为人端静简洁,博通群书。曾训诂注解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的文字达数十万言,后来全部舍弃,认为这都不过是世间的业习,并非究竟法,只有西方才是他真正的归宿。自此精进修行,专心念佛。年届六十,仍布衣疏食。跋涉千里,专以净土法门教人,多年来风雨无阻,寒暑不替。闲居则日课千拜,至深夜才歇息。他的面貌奕奕有光,一望即知是一位有道之士。绍兴辛巳(公元1161年)秋,虚中来宣城探望家父,住在我家两个月,我才看到他所著的《净土文》。其中凡修习法门以及感验显著等,都具有始末次序。此书正要请求信心道友刻板流通,嘱我为该书写一篇序文,因此就写下这篇文字题在该书的前端。顺便提一句,虚中名日休。十月初一状元历阳张孝祥序。

《龙舒净土文》序二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然世之所谓修净土者,不可以不信也。净土乃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阿弥陀经》载之详矣。阿弥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众生愿生彼国者,一称其名,随念往生。末世之人,皆于命终气绝之后,令他人称念十声,谓之十念,何益于事?却不知于平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彼佛弥陀。直至命终,不差不乱,莲台上品决定化生,五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阐提①之流,不信有之。被恶业昏翳,既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此入地狱如箭射,诚可悯也。譬如遐邦绝域之人,居处服食,不异禽兽,安知有中国富贵快乐?一旦或有语之者,咸以为妄。其中乃至一人听而信之,念慕中国,大厌彼土,愿身殁而生焉。今生中国之人,岂无若辈乎?此世界中,岂无遐邦绝域乎?既有南赡部洲②,便有西方净土,又安知不同在此天地之间哉?舍此生彼,亦理之常,乌得而不信?诸佛无妄语,佛语不误人。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亦多修净土,惟龙舒王居士信之笃,修之勤,正念现前,临终明白,净土之归无疑矣。自利利他,又作《净土文》十卷,引三教经书为证,方便利益,开导后人,可谓一念万年。岁久板翳,不任披阅。吾侄元益逊斋,自号康庐隐客,乃先兄道山左丞之子。夙植善本,来生我家。行己立身,靡不在道。饥寒病苦,周恤有恒。道释诸经,印施饶益。修行净业,惟己自知。纷纷盆盎中,见此古罍洗③,余甚嘉之,宜其咸称为善人君子也。发心重为刊梓,欲寿其传,愿一切众生悉归净土。刊至第四卷第九、第十板,铁笔有碍,出舍利三颗。嵌罅深隐,光彩璀璨,众惊异焉。此皆阿弥陀佛悲智示现,龙舒居士愿力不泯,吾侄信心坚固所致。谓佛法无灵验,西方无净土,可乎?旧板重刊,善缘圆满,诸仁者切莫于纸上板上作背向两般错会。虽然,本性弥陀,唯心净土,岂欺我耶?吁!仁智之见有不同,中人以上可语也。于是乎书。

延祐三年岁次丙辰中秋日,同修净土信士、奉训大夫、前江淮等处财赋都总府副总管古寿吕师说书于浔阳寓舍之信堂。

【注释】

①阐提:指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

②南赡部洲:又名南阎浮提,我们所住的世界,就在这个洲之内。

③罍洗:罍,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也可用来盛水。罍洗,指大杯,大樽。《诗·周南·卷耳》云:“我姑酌彼金罍。”

【译文】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世间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没有信心。净土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种种殊胜庄严,在《阿弥陀经》中有详细的记载。阿弥陀佛现在是极乐世界中的导师,在他未成佛以前,曾发有四十八愿,愿愿度人。若有众生愿意往生到他的国土,能发一念信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随念往生。可是末世之人,皆于命终气绝之后,请他人代为称念十声,以为这就是所谓十念,这能有什么益处呢?却不知修净土的人,当于平日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念念不离西方净土,念念愿见阿弥陀佛。直至命终,心念仍然保持不差不乱,则决定化生极乐净土上品莲台,五浊恶世更不再入。但那些没有善根的人,哪会相信有这等事。因为他的心智被恶业障蔽,既不能自修又要妨碍他人修,这种人入地狱有如箭射一般快速,实在可怜悯。譬如住在僻远蛮荒之处的人,他们的衣食住行,简直和禽兽差不多,哪里知道有中国这样一个富贵快乐的地方?假如有人把这个事实告诉他们,他们必定认为这话很荒谬。但其中也不乏有人能听而信之,渴念仰慕中国,对自己所住的地方感到厌倦,愿身死后能投生到中国来。今生在中国的人,难道就没有这种人吗?这个世界中难道就不存在还未开化的地方吗?既有南赡部洲便有西方净土,又怎知西方净土不同在此宇宙之中呢?舍此生彼,这本来也是很平常的道理,怎么会不相信呢?诸佛无妄语,佛语不误人。虽然先贤达士及禅门宗师也有很多人修净土,唯龙舒王居士,不但信心笃实,而且修持也极为精勤,所以正念现前,临终自知时至,其往生净土决定无疑。居士为自利利他,著有《净土文》十卷,引儒、佛、道三教经书为证,方便利益,开导后人,真可说是一念慈心利及千秋万代。因年深岁久,旧板印出来的字迹模糊不清,读起来很费神。我有一位贤侄名元益,字逊斋,自号康庐隐客,是我先兄道山左丞的儿子。他宿植善根深厚,来生我家。凡立身处世,待人行事,无不以道义为先。对于饥寒病苦的人,则随时给予周济。并且经常发心印施各种佛经及道教的书,以劝化饶益世人。至于他修行净业的工夫达到如何程度,这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在许多杂乱的盆盎中,居然还能发现到这样贵重的古酒樽,我真为他感到嘉慰,怪不得大家都称他为善人君子。正是他发心要为《龙舒净土文》重新刻板印行,希望此书能够流传长久,愿一切众生同归净土。当刊刻到第四卷的第九、第十板时,忽然觉得铁笔有碍,经检视,却发现木板中居然嵌有舍利三颗。这三颗舍利嵌罅深隐,光彩璀璨,众人都觉得既惊喜又不可思议。这正是阿弥陀佛的悲智示现,龙舒居士的愿力不泯,吾侄信心坚固所致。有人说佛法无灵验,也没有什么西方净土,怎么可以这样瞎说呢?

旧板重刊,善缘圆满,希望诸位仁者切不要在语言文字上作模棱两可的理会。虽然本性弥陀、唯心净土都是真实不虚的,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见解,然而这也只能跟中等以上资质的人才可以谈论这方面的事。基于以上这几种缘由,所以写了这篇文字。

元朝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岁次丙辰中秋日,同修净土信士、奉训大夫、前江淮等处财赋总府副总管古寿吕师说书于浔阳寓舍之信堂。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释印光 谨撰

众生心性,与佛同俦,由迷背故,轮回不休。

如来慈愍,随机说法,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无奈根性,万有不齐,非出格人,决难出离。

因兹特开,净土一门,普摄一切,上中下根。

五逆十恶,地狱相现,一念投诚,即登彼岸。

等觉菩萨,德与佛齐,尚须往生,方证菩提。

博地凡夫,具足烦恼,不肯念佛,如何是好?

寄语世人,同生信愿,执持佛号,始终莫变。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顿出五浊,直登九品。

见佛闻法,亲证无生,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阿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创开莲社,嗣后宗教高人无不弘赞。如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以其为初机入道之第一要门,华严成佛之末后一著也。由是具缚凡夫,仗佛力以了生死者,非算数譬喻所能知也。

当南宋时,吾宗先德有龙舒居士,名日休,字虚中者,乘愿再来,以身说法。虽在尘俗,不纳妻室;虽入国学,不履仕途。发挥儒佛之心宗,教授具信之子弟。又欲同人咸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倡导。言浅而典,理深而著。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何以故?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其书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生决定往生为宗。详观《断疑生信》《普劝修持》《往生事迹》《特为劝谕》等,以及居士一生所行、末后所现,则上中下三根无根不被,信愿行三法无法不彰矣。爰付剞劂,普遍流通,企酬释迦说法、诸佛证明、列祖传灯、居士著书之大慈悲心于刹尘海滴云耳。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度众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故净土法门,乃超脱轮回之捷径。倘能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临终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

龙舒居士著成此书,曲尽婆心。劝人修行念佛,语意恳切,循循善诱。盖欲勉人以必为,要人以必至。其爱人之心,可谓恳且切矣。普愿读者详味其言,谛思其义,息心实求其益。发菩提心,生真信愿,勇猛精进,持佛圣号,求生西方。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如愿往生极乐世界,庶不辜负龙舒居士劝人念佛之婆心焉。戊戌年元旦日林侠菴顿首敬劝。

【说明】

以上两篇序文系近代大德所作,文字较为易懂,因此不另加译白,以免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