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遍览藏经及诸传记,取其意而为《净土文》,无一字无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说。欲人人共晓,故其言直而不文。予龙舒人也,世传净土文者不一,故以郡号别之。
【译文】
我平常遍读大藏经以及各种传记,秉承佛经及祖师大德之意,因之撰写这部《净土文》,可以说没有一言一字是没有根据的,希望读者不要因为我个人的微不足道而轻视这本书的内容。我的本意只是想让人人都能懂得净土法门的殊胜及修持的捷径,因此所应用的语言力求平直通俗而不加以文采的修饰。我的祖籍是在龙舒(今安徽舒城),因为世间所流传的净土文有很多种,所以我就用本郡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净土起信一
净土之说,多见于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于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于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于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于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于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于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于礼义,亦必近于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于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于生前乎?
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于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于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于生前,又益于身后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译文】
说到修学净土法门,在现前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好处,而其所余的功德,在身后益发显明。可是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的人,总以为念佛求生净土只是为身后的事作打算,殊不知念佛对于生前的利益可大着呢!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知道佛家平常对人的教诲,无非劝人深信因果,导人改恶从善。这与儒家平常教人“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训导,有什么区别?只是所用的名词有所不同罢了。因此若有人能立志修学净土,那么他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意念中所想的,口中所说的,身体上所做的,可以说没有一样不是善的。一个人的思想、语言、行为都是善的,不仅可以成为君子,而且也可以成为大贤。在现世中,人们尊敬他,天神护佑他,不但福禄可望增长,而且亦可延年益寿。这样说来,如能遵从佛的教诲,立志修学净土,谁说对生前没有利益?
再说,往往有些人因为受业力恶缘所障碍,所以不能专志修学净土,但如果有人立志坚定确实,即使有恶缘,也可以从此逐渐减少,善缘从此逐渐增多。恶缘不断减少,终必可以达到无恶;善缘不断增多,终必可以达到纯善。既达到无恶而纯善的地步,不称他为君子又该怎么称呢?不称为大贤又是什么?这样说来,如能遵从佛的教诲,立志修学净土,谁说对于生前没有利益?
又譬如说:世间有些人往往不知凡事要合乎礼义,不知处世要畏惧刑罚。只是凭着一身气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者听从有势力的人,叫作什么就做什么。要是知道立志修学净土,也就必能知道时常省察自己的过失而痛改前非,凡所作为虽不能做到完全合于礼义,但至少也能接近于礼义;虽不能做到完全避免刑罚,但至少也能远离刑罚。这样,渐渐地便可以脱离小人的范围,终必归到君子这一边。因此平常人稍微知道一些佛理,世间人就直把他当作善人看待,这就是学佛的成效。这样说来,能听从佛的教诲,立志修学净土,谁说对于生前没有利益?
或者有人说,听从孔子的话,立志接受儒家正统的教育,难道不是一样可以利益生前吗?何必一定要修学净土?我认为,儒家所说的道理虽然好,但只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学世间法学得再究竟,终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修学出世间法,则可以径直超出六道轮回。所以净土法门既有益于生前,又有益于身后,这是因为净土法门是兼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缘故。
净土起信二
净土之说,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见于日用之间而未尝离,前篇所言是也;论其迹,则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而不必终日泥,十念法门是也。盖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为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所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参禅。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见于早晨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
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于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于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于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汩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于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尽言者,人何为而不修乎?此时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译文】
说到修学净土法门,有从义理上去体悟的,有在形迹上去行持的。从理上说,净业行人,在日常生活中,凡存心行事皆不脱离净土的理念,这就是前一篇中所说的;但若论形迹,只要每天能有早晨喝茶的片刻工夫也就行了,不必强调要整天修持,这片刻工夫就是指的十念法门。因为修持净土法门的成就分有九品,所以人人都可以修。纵然是罪大恶极的人,佛也不忍舍弃。只要造作恶业的人能洗心革面,回心向善,也同样可以转化为善人。故此十念法门,人人都可以受持。譬如一间久不透光的暗室,只要点亮一盏灯,当下房间就明亮了。所以即使是屠马杀牛的人,能放下屠刀,也一样可以修学佛法。可见修净土法门并不难,而且也不妨碍世间一切俗事,做官的人修十念法门不妨碍他的公职,读书的人修十念法门不妨碍他的修读,经商的人修十念法门不妨碍他的生意,务农的人修十念法门不妨碍他的耕种,当公务员的人修十念法门不妨碍他的事务,乃至出家的僧侣修十念法门也不妨碍他参禅。无论做什么行业,与修净土的十念法门都不致有碍。因此论及修持十念法门的工夫,只需早晨吃茶的片刻时间,而这片刻修持的工夫,就足可以成为万万劫永不朽坏的资粮。有这样大的功德利益,人为什么不肯去修呢?
每见有做小买卖的人,花一钱的成本而得到二钱的利息,就喜形于色,以为已赚得很多了;走远路的人,走一日就赶上了二日的路程,心里也必欢喜,以为自己所走的路程比平常快多了。可见人的心理,对于外物,只要小有所得就知道欢喜。假如花二钱而买到只值一钱的物品,他心里必然就会懊恼,以为这太亏本了;走路的人,要是走两天才仅及一日的路程,心里必定也会苦闷,以为这样走路太费日了。可见人的心理,对于外物,只要小有所失便会忧恼。然而,有许多人却把一生中有限的光阴,白白地糟蹋了,对于这样大的损失,反而不觉得痛心。至于净土法门,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殊遇,今日幸而能够得知,所得的利益可大了,反而不知庆幸欢喜。这是徒然只会计较小得小失,及至关系到大损失大利益,便一塌糊涂了。怎么会这样没头脑呢?何况修学十念法门,费时既短,用力不多,而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却有说不尽的大。人为什么不肯发心去修学呢?值此时节因缘而不修不学,真是可痛惜!可痛惜!
净土起信三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者。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花,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言之诚而不信,将何俟哉?是故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应在第五卷。
【译文】
平常没有看过佛经的人,突然听人介绍净土种种极为美妙庄严的景象,大多不会相信,这不足怪。因为人们限于目前所能见到的现象,便认为眼前所看不到的,大概也不过是如此而已。譬如有人习惯住在陋巷或贫民窟里,他哪知道外面有钱的人家,所住的高楼大厦既广阔又清净?每顿连粗劣的饭菜都吃不饱的人,哪知道有钱的人家,每餐都是满桌子的山珍海味?破箱子里只有零星碎钱的人,哪知道有的人金银财宝蓄满府库?以此类推,久处于娑婆五浊恶世的人们,当然难以相信阿弥陀佛所建立的清净极乐国土。在这世界的人都是从胞胎出生长大的,当然不知道极乐国土里的众生,有可以从莲花中化生的;在这个世界普通人的寿命不过百年,当然不知道极乐国土的众生,他们的寿命可以达到难以计数;在这个世界衣食生活必须靠经营劳作,当然不知道极乐国土里有自然的衣食,可以随念而至;在这个世界往往快乐常伴随着忧恼,当然不知生活在极乐国土里的众生,所享受的是纯一净妙的快乐。虽然这样,我们对于佛所说的话,却不可以因为眼前看不到便不信有这个事实。何况佛常殷切地告诫人不可以妄语,佛当然更不会说妄语去骗人。大凡世人说妄语骗人,不是为了谋利,便是为了避害。佛于这世间一无所求,自然没有谋利的企图。佛视死生如刀砍虚空,自然没有避害的必要。世间具有中等以上人品的人,犹且不肯说妄语,以免丧失自己的品行,何况是受人天所敬仰的佛?因此佛说的话绝对可信。先贤曾说:“如果连佛说的话都不能相信,那世间还有谁说的话可以相信?”从前有人诬蔑忠臣为奸党,并把诬文刻在石碑上,随即遭天雷所击。今佛门中所创的轮藏,用金宝彩色镌刻装绘制作精美,其中贮存的都是佛的言教。轮藏前有香花供养,又罗列天龙八部诸神以严护。倘使佛所说的话确属妄语,这个罪过比诬蔑忠臣为奸党的罪更为严重,为何历经千百年以来,不遭天雷所击?这便可以证知佛所说的一言一语皆真实不虚。言既真挚无伪而犹不肯信受,那还等待什么?对于佛所教示的净土法门,实在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况且自古至今,修学这个法门的感应事迹极多,就更加可以深信无疑了。有关感应的事迹编在第五卷中。
净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
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之所以孳孳训世人者,无非戒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戒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戒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戒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戒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戒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戒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于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尝不戒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瞋、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戒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戒瞋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戒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于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于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与《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译文】
世有尊崇儒教的人,由于看到少数佛教徒的戒行不清净,便轻视佛教,因而也连带不信净土法门。这种心态是不对的。我们难道可以因为某个道士的行为怪诞便轻视老子,或者因为某个书生的品行不端就轻视孔子?有智慧的人集思广益,尚且不会因为某人的名位低微而不采纳他的正确见解,又怎可以因信徒的问题而轻视他们所信奉的教?
佛所宣说的教理,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佛所说的世间法与儒教多有相同之处,在这里不能一一条陈缕析,今姑且举一个大概来说明。譬如: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训导世人,无非诫人去恶,劝人从善;而儒教何尝不是诫人去恶,劝人从善?佛把杀生、偷盗、邪淫归纳为身所造的三种恶业,而孔子主张说:“遏制残暴,避免刑杀。”因此就有诗人赞颂说:“文王的德泽能施及鸟兽昆虫”,这岂不是都劝人戒杀吗?至于盗,那就更不用提了。孔子说:“我从未见过有人爱好道德能像爱好美色那么深切。”因此就有诗人讽刺那些不好德而追逐美色的人,这其中的含意岂不是都一样在劝人戒邪淫吗?佛把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归纳为口所造的四种恶业,孔子说:“如果说话不信实,不知他该如何立身处世?”这岂不是在劝人戒妄言吗?又说:“说话花言巧语,态度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存有好心。”这意思岂不是在劝人戒绮语吗?《书经》上记载舜对禹说:“我要是有过失,你就指正我。不要当面听从我的话,背后时又有许多怨言。”这意思岂不是在劝人戒两舌吗?恶口是指口出恶声骂人,还不至于说肮脏下流话。若是说肮脏下流话,那就更加罪过了。荀子说:“说一句中伤人的话,比用矛戟刺人还厉害。”可见儒家未尝不劝人戒恶怒之口。佛又把贪、嗔、痴归纳为意所造的三种恶业,孔子说:“见有利益可得,就要想到这合不合道义。”这是属于戒贪;又说:“伯夷、叔齐从不记恨别人以前的过错。”这是属于戒嗔;又说“既感困惑却仍不肯用心学习,这是下等人的品质。”这也就是戒痴了。我们从这些话看,可见儒释二家的立意观念未尝不同。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教育只是侧重在世间法上,而佛教教育则兼有出世间法。儒家着重世间法,所以只说一世,认为死后便还归自然。佛教兼有出世间法,强调累世因果循环,并且透析众生业缘的本末。这是儒释二家所不同的。要想了解佛教深邃的道理,可以去看《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以及《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假如对佛经的义理不了解,就随便提出批评,那便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其理而妄作臆断的人”。不可不戒。果能潜心去多读一些佛经,你就会认同佛说的话是真实可信的。那么对于佛所说的净土,又怎么会不信呢?所谓出世间法,以净土法门最为切要,不可以不勉力去修学。
净土起信五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阿弥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极佛像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佛越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瞋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瞋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到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佛越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修也?《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于诸菩萨乎?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译文】
世有专志于参禅的人说:“净土只是唯心所变现,哪里还有什么净土?阿弥陀佛也是各人自性本具的,何必还要去见另外的阿弥陀佛?”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为什么?西方净土,有理有迹:从理上说,只要行人能达到心清净,则所现的境界一切皆净,这确实可以称为唯心净土了;不过,从迹象上说,极乐世界也的确是有的。不然的话,佛在许多经教上都对净土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反复叮咛,难道都是妄语吗?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说弥陀是自性中本具的弥陀,这话虽然不错,但恐怕我们一时却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譬如一段好的木材,固然可以把它雕刻成一尊极其华丽庄严的佛像,但毕竟还是需要有相当高明的雕刻功夫,然后才能完成。不能直接就指着木材对人说,这是一尊极为庄严的佛像。由此可见,所谓“唯心净土,无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这句话是不对的。又或有人虽信有净土,而仍拘泥于唯心净土的说法,认为没有必要求生西方。又以为只要参禅悟得自性,便可超佛越祖,没有必要去见阿弥陀佛。这种想法也是不恰当的。为什么?这话说得太高了,恐怕不容易做到。打个比方,你看人家西方极乐净土的众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反过来想想我们现前的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吗?住在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静就静,想去就去。而我们现在,思衣而无衣,要忍受寒冷的苦恼;思食而无食,要忍受饥饿的苦恼;想安静而不得安静,要忍受种种骚扰的苦恼;想去而不得去,要忍受被许多事务所牵缠的苦恼。可见,想要修到唯心净土,诚不容易。再看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福重逾山海,力能挈天地,变地狱为莲花易如反掌,观无尽的世界如在眼前。反过来看看自己,以我们现在的福报能力,连维护自己都觉得艰难,并且还常恐宿业深重,堕入地狱,何况变地狱为莲花呢?我们连隔壁发生的事都不知道,何况能见无尽的世界?可见,想要证得自性弥陀,诚不容易。如此说来,我们的本心虽然可以为净土,但却不能立即就化为净土;我们的自性虽然可以为弥陀,却不能当下就成为弥陀。既是这样,怎能忽视净土而不修,舍阿弥陀佛而不愿见?故修净土求生西方见佛,想要得道成佛很容易;若只在这个世界,想要参禅悟性,超佛越祖,却是极难的事。况且修学净土法门并不妨碍参禅,参禅的人何必要轻视净土而不修?《大阿弥陀经》上说:“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你看菩萨尚且愿往生净土,我们算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愿往生?难道说我们的果德能胜过诸菩萨吗?从这些事实看来,提倡“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句话,口气虽大却不管用,境界虽高却不切实。若是一生修持而未能达到,那可就误人不浅了。不如脚踏实地,依着净土经典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直脱轮回。比起那空泛无实的论调,相差何止天地之别?
净土起信六
佛眼见无量劫事,故自古及今,无所不见。又戒人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夸人。故其言诚可师法。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而学钟离、吕公者,岂止千万?自予亲知间,数亦不少,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是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甚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不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译文】
佛眼能见无量劫的事,所以自古至今,没有哪一样事是佛不曾见过的。又佛劝诫人不可说妄语,当然更不会自己说妄语去骗人。又劝诫人不可存有我见,当然更不会自己怀着我见去夸示于人。所以佛的言教绝对值得我们学习效法。按《楞严经》上说:有十种仙,他们的寿命可以活到千万年,然而寿数尽了,仍要转入轮回。只因他们不曾了得真性故,所以与六道众生合而称为七趣,都是轮回中人。世间学仙的人,一万人中难得有一个得道成仙,即使修成了仙,也脱不了轮回,因为他们执著自己的形神不肯舍去。而所执著的形神,只不过是真性中所现的妄想,并不是真实的。正如《寒山诗集》中说:“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因此,他们根本就无法做到能像佛家那样生死自如,无所拘束。近数百年以来,真正得道成仙的,只有汉钟离和吕洞宾二人。而跟从钟离、吕祖学仙的人,何止千万?就是我的亲友故知中,学仙的人也有不少,但都终归死亡,长眠地下,平生空费心力,终无所益。如果真想求长生,没有比修学净土更为稳当的。因为往生到极乐净土的人,人人寿数无量,这可说是最理想的长生。不知修学此法门,而偏要去学神仙,这无异于舍目前现成的美玉而不要,却去求不可必得的珷玞(似玉的石),这岂不是太傻了吗!或有人说:“念佛求生净土,都是死后的事,能否往生,有什么证验?”我答说:“《净土传》中详细记载感应的事迹可多着呢,怎么能说没有证验!”况且学神仙,即使有所得,也往往是秘而不传,怕泄露天机而有罪。而佛的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要度尽众生而后已。这是佛的广大慈悲不易测量,当然不是神仙境界所能比得上。
净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之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譬如人有功罪于外,当受赏罚于官府。官府岂私于人哉?特以有功当赏,有罪当罚,而主之耳。岂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而无故加于人乎?是知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其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寿乐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如影从形,如响应声,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者。唯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此理可信,则净土之说必可信。何则?二者皆佛言也。佛诚言于因果,必不妄言于净土。故因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译文】
世人有因为不相信因果,所以也就不信净土。其实,因果怎可以不相信呢?佛经上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果不信这话,何不就目前的事实去观察?试想: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贫富、贵贱、苦乐、劳逸、荣辱、寿夭、祸福等种种差别呢?若说这是天命,难道老天对人也有私心吗?其实这都是各人前生所造的业不同,因此今生所受的果报也不同,而老天只是公平地做出这样的安排。所以我们这个身,称为报身。报身的意思,就是为报我前生所作的业,才生下这个身。这是人的自作自受,天何曾有所用心?譬如人在社会上立功或者犯罪,官府给予应得的赏罚,这是理所当然的。难道廉明的官府会对人徇私吗?但以有功者当赏,有罪者当罚,而作出公正的判决罢了。难道会把赏罚无缘无故地加到某人身上吗?世间官府尚且不会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何况天地造化,难道会把祸福无缘无故地加于人吗?由是可以证知:因为前世所造的业有善恶的不同,所以就以祸与福不同的果报来偿还他。又因为前世中所造的不能完全是善业,所以这一世所受的也不可能全是福报。譬如有人虽生富贵之家,却免不了受苦或短命;有人虽贫贱,却能长寿快乐;有人前半生备受荣宠,活得很风光,后半世却遭受屈辱,落得凄惨收场。像这种种不同的果报,都是随着各人前生的所作所为,就像影子总是跟从身形移动,也如山谷的回响总是随着音声互应,决定丝毫不差,所以说种桃得桃、种李得李。从来没有听说种麻而得豆,种黍而得稷的。唯是种时少,收获时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善恶报应也是如此,虽然当时所做的只是小善小恶,但到后来所受的祸福之报却是很大的。正如一首偈所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这都是天地造化自然的规律。这个道理可信,则净土法门的理念也必可信。为什么?因为因果报应和净土法门都是佛说的。佛所说的因果报应既真实不虚,当然也必不会妄言净土。所以,倘若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后,心中的疑惑也就可以解除了。
净土起信八
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阿难问:“何故?”。佛言:“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祸;黡之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而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书》曰:“天道福善祸淫。”《老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迟速耳。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乎?
【译文】
有人因为看到世间有些行善的人或作恶的人,现世并未受到报应,便不信因果,也因而不信净土。殊不知善恶未受报,并不等于无报,只是受报的时间有迟速罢了。佛曾对弟子阿难说:“人有今世为善,死后堕地狱的;也有今世为恶,死后生天堂的。”阿难问:“这是什么道理?”佛告诉阿难说:“今世为善,死后堕地狱的人,是因为今世的善果还未成熟,而前世所造的恶业果报到这一世已成熟了;今世为恶,死后生天堂的人,是因为今世所造的恶果还未成熟,而前世所修的善业果报到这一世已成熟了。熟处先受报,这是必然的道理。譬如欠债,催得急的先还。”再以祸福延及子孙的事例来说,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曾说:晋国栾武子(栾书)是一个有德的人,他的德泽足可以荫庇其子,所以他的儿子栾黡虽为恶,居然得以免祸。栾黡的儿子栾盈,颇能为善,却因受栾黡的恶行所连累,以致栾盈虽为善而不幸罹难。世间上就有这样显著的事实,何况隔世?《书经》上说:“上天必赐福于行善的人,而降祸于淫恶的人。”《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见儒释道三教圣人都有谈到善恶报应的原理,只是报应的时间有迟速罢了。我们怎么可以因为目前未见果报,便不信因果,并且连净土也不信呢?
净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云:人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中如何便生莲华一朵?予告云:此不难知也。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便现其影,镜何尝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弥陀佛国中清净明洁,自然照见十方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是故此间念佛,西方七宝池自然生莲华一朵,无足疑也。或者又疑之云:念往生真言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卫护其人。若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念此真言,阿弥陀佛岂能一一遍住其顶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现一切水中,岂不自然哉?或者又疑之云:有修行精进,临终之时,佛与菩萨来迎。且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乌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哉?况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则遍住其顶,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译文】
有人怀疑说:我们在这个世间念佛,如何会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生起一朵莲花?我告诉说:这很容易明白。譬如大明镜,凡有物来照,镜中便会出现物的影像,镜何曾有所用心呢?只要镜是明亮的,都有这种自然的妙用。何况阿弥陀佛以无量功德愿力所建立的极乐国土清净明洁,自然能够照见十方世界,十方世界的众生念佛,阿弥陀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念佛,西方净土七宝池中自然便生一朵莲花,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又有人怀疑说:据说念往生真言的人,阿弥陀佛常住此人顶上,卫护此人。假如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都念此真言,阿弥陀佛能一一住各人顶上吗?我认为这也是很自然的。譬如天上虽只有一个月亮,却能普现一切水中,这不是很自然吗?又有人怀疑说:念佛修行精进的人,至临终时,佛与菩萨会来接引。假如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皆能精进念佛,难道佛菩萨都能一一知道他们的往生日期而前往接引吗?”我认为这也是自然的。譬如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却能普照无量境界,岂不是很自然吗?何况佛的威神炽盛,光耀煜明,还不止如日月!所以能遍住其顶,遍知其期,这些都是自然的感应,用不着怀疑。
备说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
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蓐;
何为寒备?衾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译文】
有白天就必定有夜晚,所以必须为夜晚作准备;有夏暑就必定有寒冬,所以必须为寒冬作准备;有生存就必定有死去,所以必须为死去作准备。为夜晚准备什么呢?灯烛床被。为寒冬准备什么呢?衾裘炭薪。为死去准备什么呢?福慧净土。
《阿弥陀经》脱文
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乃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自“一心不乱”而下云:
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今世传本脱此二十一字。又藏本此经亦名《诸佛摄受经》,乃十方佛。在“养”字号。今本脱四方佛。
【译文】
襄阳地方存有石刻《佛说阿弥陀经》,乃是隋朝陈仁棱的笔迹。其书法清秀婉美,深得世人喜爱。经文中自“一心不乱”下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目前世间流通本中少了这二十一字。又大藏经中此经也名《诸佛摄受经》,经中有十方佛。在“养”字号中。现在的流通本中只有六方佛,少了四方佛。
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陀”,此云“量”。省文称之,宁称“阿弥”,不可称“弥陀”。若称“弥陀”,则是“量”,与“无量”之意相反;若称“阿弥”,犹有“无量”之意存焉。
【译文】
梵语“阿”,译为华言是“无”;梵语“弥陀”,译为华言是“量”。阿弥陀佛四字,如果省略称呼,宁称“阿弥”,不可称“弥陀”。若称“弥陀”,则是“量”,与“无量”的意思相反;若称“阿弥”,犹存有“无量”的意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