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之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四者本为一经,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讹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经及余经传,为《净土总要》。
【译文】
大藏经中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阿弥陀过度人道经》《无量寿经》《无量寿庄严经》,这四种本来是同一部经,只是译者不同,故有四名。其中有很多舛讹之处,我早已加以校正,而且也刊版流通了。今就依据这部经,以及其他的经传,述为《净土总要》。
净土总要一
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花一朵,他日于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虚言也。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译文】
总括全部大藏经中,不止有十余种经宣说西方净土,其内容大致叙述极乐世界七宝庄严:住在这极乐世界中的人,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没有地狱、饿鬼、禽畜以及蜎飞蠕动之类的罪苦众生,其生活环境,无不清净自然,庄严妙好,没有任何秽杂之物,故名为净土。那里的人都是从莲花中化生的,个个长生不老。衣食住用,一切所需,都是随意化成。景物岁序长春,没有寒冬和暑夏的季节。人人都享受着无比的快乐,没有一切苦恼,故称为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导师名为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语,译为华言是“无量”的意思。由阿弥陀佛身上所放的光明能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的众生,佛没有不知道的,故又名无量光佛。又阿弥陀佛的寿命与其国中人民的寿命都是没有限量的,虽经恒河沙劫,也仍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又名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曾发下种种方便度人的大誓愿,他的慈悲威神不可思议,故凡有至心信向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现世必能消灾免难,禳却冤鬼,形神安静,增福延寿,且于西方七宝池中生起一朵莲花,待他日此身报尽,就于此莲花中托生,便可直脱六道轮回。像这种种情形,都有事迹记载,并非虚言。而且修这个法门极为简易,尽大藏经中八万四千法门,都没有能像这个法门这么简要快捷的。而有人居然还不知,真可痛惜!也有人虽然知道而不愿念佛修行,那就更加可痛惜!
净土总要二
《大阿弥陀经》云: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汝所问者,胜于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于心而形于色者已异于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已非常,况于感一切众生者乎?及阿难问而告之,则谓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是上自诸天,下至蠕动,皆同在三界之内,故不出轮回。是以未为得度脱者,阿弥陀佛大愿大力,无所不度,故皆度脱之也。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可知矣。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超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于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
【译文】
《大阿弥陀经》(即《无量寿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稀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今日所现光明瑞相何以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过供养一天下的声闻、缘觉,也比累劫布施六道众生所得的功德更超过百千万倍还不止。为什么?将来十方世界中所有诸天、帝王、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的众生,都因为你今天这一问,而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之道。”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上看,原来释迦佛在刚要宣说阿弥陀佛之时,已是先存于心而形于色,所以容颜瑞相比往常更为殊胜。可见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感于诸佛,已经非常深刻,何况对于一切众生,能不大受其感化吗?及至阿难发问,佛对阿难说:“将来诸天、帝王、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皆因你今所问,而得度脱之道。”这是说上自诸天,下至蠕动,皆同处在三界之内,都没有脱出轮回。而这些未得度脱的众生,仗着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便可以无所不度。因为阿弥陀佛最初发愿时曾这样说:“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生我刹。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由此可以证知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的众生,阿弥陀佛没有不度的。释迦佛在《大阿弥陀经》中说:“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超度解脱者。”蜎飞,是指微细的飞虫;蠕动,是指微细的蛆虫。像这些微细的虫类,佛尚且要去化度它们,何况是人?可见阿弥陀佛广度众生,是没有极限的。我们只要一念归依,就能往生极乐国土,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净土总要三
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丘,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日广于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于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于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佑,身后必径生极乐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详见第五卷。
【译文】
《大阿弥陀经》上说:“在过去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一位世自在王佛示现在世间,教化救度众生。当时有一位大国王,名叫世饶王,经常前去听佛讲经说法。听了之后,有所觉悟,便舍弃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世自在王佛为他取法号名为法藏比丘,这位法藏比丘修行圆满成就了,即号为阿弥陀佛。法藏比丘曾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为了济度众生。发愿以后,便精进修行,以了生死;又渐次入于菩萨地。”了生死,就是生死自如的意思。入菩萨地,就是福慧双修的意思。修慧,可以使自己的慧性一日比一日广大深厚,到了成佛时,他的慧性便可以包含虚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了。修福,是托生到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便随机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每一类众生,菩萨都愿意托生于其中。如此历经无量无数劫以来,总是不知疲倦地度化众生。这样不辞劳苦地度生,自然积聚了深广无边的福报。获得福报而自己又不享受,福就越积越大了,久则遍于虚空世界。福报大,自然威神也大,譬如世人,官做得大,势力就大。所以他的福德威神达到无所不可的地步,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于佛位。因为阿弥陀佛从最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都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人能至心信向,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现世必蒙福佑,身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又若能专心致志观想阿弥陀佛的形象,现世必能见到阿弥陀佛的真身。因为阿弥陀佛的威灵无所不在,而人的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能够产生感应现象,所以佛的真身能随念而见。详细介绍见第五卷中。
净土总要四
经云:阿弥陀佛历大阿僧祇劫,行菩萨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常以和颜爱语饶益众生。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饮食、一切幢幡宝盖、一切音乐及一切最上所须之物,以此施惠众生,令生欢悦,以行教化。故致无量无数众生,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无量无边,说不能尽。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以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所以一念归依,遂生其国,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长大,亦无乳养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明净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虚之身,无极之寿。遍彼刹中皆诸上善人,无有妇女,皆寿命无央数劫。皆洞视彻听,遥相瞻见,遥相闻语声。皆求善道者,无复异人也。虽历万劫,己所从来,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来、现在之事。复知无央数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心所欲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众生当于何劫何岁尽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以其慧性通彻故尔。
【译文】
经上说:阿弥陀佛历经无量数劫,修行菩萨道,为了成就忍力,不计种种痛苦,常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慈悲爱护的语言来劝勉策进众生离苦得乐。善于守护自己的口业,从不讥评他人的过失;善于守护自己的身业,不犯戒律威仪;善于守护自己的意业,内心保持清净无染。他的手中常能不断化现出一切美妙的衣服、一切鲜美的饮食、一切庄严的幢幡宝盖、一切动听的音乐以及生活中一切最上等优质的必需品,用以施送众生广结善缘,使他们心生欢喜,以便对他们施行教化。因此他能使无量无数的众生,发起无上菩提心。像这样的善行,真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如是经历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功德圆满,威神炽盛,终于得成所愿而入于佛位。由是因缘,故能使十方无尽世界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无所不度。因此,只要众生一念至诚归依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到极乐国土,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自然长大,不需要母亲哺育,自有百味鲜洁饮食。每个人的容貌形色,都极为端正、明丽、洁净、美好,不但世间中无人能比,就是天人也无法可比。由于他们所受的是莲花化生的清虚之身,因而他们的寿命也是无有穷尽。在极乐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是具足德行的诸上善人,凡女人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后,都与佛一样,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再也不是女人身,他们的寿命也都是无穷无尽的。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有洞视、彻听的神通,无论距离多遥远,也能互相看到、互相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凡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为求早日圆成佛道,绝对没有心怀异念的人。所有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具有宿命通,对于自己过去千万劫以来的事,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知道十方世界中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更有他心通,所有十方世界中无量数天上天下的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他们心中所想的、口里所要说的,都能知道得清清楚楚。而且还能知道此等众生,当于哪一劫哪一年中可以把他们度脱为人,得生极乐世界。这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加持,使他们的慧性通彻无碍,所以自然而然有这种种能力。
净土总要五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于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于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译文】
《净土传》上说:“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两位大菩萨乘着大愿船,行驶于生死海中,在娑婆世界接引众生上大愿船,送他们到西方净土,凡是愿意去的人,都能如愿往生。”由此看来,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沉沦,完全没有办法出离,阿弥陀佛只得以自己的誓愿威力,来招引劝诱众人念佛求生净土。就像摆渡的人,招呼劝诱行人登舟,好把他们送到对岸去。唯恐人们不肯相信。如果真有信心肯去的话,即使是罪人恶人,也一样有机会往生。当然,我们不可以拿佛去跟凡夫比。凡夫如果不是为了势利,不会与人相交;不是对自己有好处,也不会与人相交,这便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的样子。世间的贤人君子,尚且不会这样心胸狭隘自私,何况是佛呢?因为佛要是不够慈悲,那就没有资格称为佛了;要是不愿去济度众生,也就没有资格称为佛;要是没有大威神力,也没有资格称为佛。正因为佛具有广大慈悲心,所以不忍众生沉于苦海,而发大誓愿要去济度。也正因为佛具有大威神力,所以能够实现济度众生的心愿,而成就济度众生的功业。这便是受人尊称为佛的缘故。佛经上说:“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但不能治寿命已尽的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但不能度一切不信的人。”以不信的人去比喻命尽的人,可以说极为贴切。信的意思,就是指我们现前的一念。譬如我们活着的时候,心念想要行动,这个身体当下就随之走动;心念要站住,身体当下就随之立住。可见这个身体总是随着我们的心念而动静自如。当然,在平时也有心念要去,而身体却被种种牵累系缚。而当人的身体即将死亡,在那关键的时刻,只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所以一念在净土,则必定往生净土,何况佛与菩萨还随时在招呼接引念佛的人往生呢?
净土总要六
阿弥陀佛有誓愿云:“已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故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于外物,不复牵于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随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于修净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于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于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于善道,反生于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译文】
阿弥陀佛在他所发的誓愿中说:“已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当他们证得菩萨不退位之后,为了要辗转度化一切众生,愿意往他方世界去示现受生,都可以如其所愿,而且永不会再坠入三恶道中。”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凡是往生到净土的人,都必定证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说得浅近一点,就是了脱生死的意思。已了脱生死的人,虽入于生死界中,而能保持真性不昧。他的真性既不昧,怎么会去为恶呢?从这个道理上说,是不可能会坠堕的。何况又仗着佛力加持,那就更不会有坠堕的可能。所以往生净土,不单只是长生不老,还能达到生死自如。设要度化一切众生,而入于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本有真性始终保持湛然明朗,既不会被外物所迷惑,也不会受业缘所牵引。虽在轮回世界而不会复入轮回,这便是所谓世出世间的意思。也就是说,虽在世间中而能超出世间。是故往生净土而能生死自如的人,要生天上也可以,要生人间也可以;要生大富贵的人家也可以,要生清净无欲的人家也可以;要长生不灭也可以,要灭而复生也可以。总之,随心所欲,无不自在,这就是修净土的可贵之处。可惜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徒然为生死所苦。想要生到富贵的家庭,反而生于贫贱的门户;想要生到快乐的家庭,反而生于愁苦的家庭;想要长寿一生,反而短命而死;想要生于善道,反而生于恶趣。凡此种种皆被外物所迷惑,受业缘所牵引,不得自在。所以从无始劫以来,总是在六道中轮回,不得出离。奉劝世人,当念此等忧苦逼迫,急思厌离,早日回心念佛,求生净土。西方净土之所以名为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显而易见的。
净土总要七
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清而净,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译文】
北宋无为(今安徽省)杨杰居士,字次公,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初好禅,历叩诸山名宿,深明禅门宗旨。他曾说:众生的根机不一,有聪明伶俐的,也有愚鲁笨拙的,而于诸法门中,义理浅近而容易明白,方法简单而容易行持的,唯有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但能一心观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必能仗佛愿力接引,直生安养。他为王敏仲居士所著的《直指净土决疑》一书作序,序文中说:“阿弥陀佛的光明如天上的大圆月,能遍照十方。当水清而平静时,则整个大圆月全在水中显现,但这并非天上的明月为赴水而突来;当水浊而昏动时,却看不见水中的月影清光,这也并非明月因舍水而突去。在水则固然有清浊动静的状态,在月则实无取舍去来的本意。《华严经》中有一位解脱长者子说:‘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佛如来虽不来至此,但我若要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由此可知,众生如能专注念佛,必定能见阿弥陀佛。若能往生净土,则无有诸苦。《般舟三昧经》记述:‘跋陀和菩萨问释迦佛说:“未来众生要怎么样才能得见十方诸佛?”佛说:“只要教他们念阿弥陀佛,就可以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上说:‘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这都是佛金口所说的。我们要是不相信佛说的话,世间还有谁说的话可信?我们若不求生净土,还要求生哪个国土?”据苏东坡学士说:“杨次公在晚年任监司太守时,曾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礼拜,如对圣容,观想念佛,略无松懈。至杨次公寿终时,感佛亲来接迎,端坐正念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