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昙鸾之事迹及著书
根据唐代道绰所著《安乐集》卷下所载,在中国三藏法师叹归净土有所师承者,有六位大德,昙鸾即是其中之一。(六位大德即是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 鸾、大海、法上。)彼注释菩提流支三藏所译之世亲菩萨所著《无量寿经优婆提舍颂偈》,极力倡导西方净土要义是仗他力,以及弥陀本愿功德说。这二大净土宗之 纲要,对后代净土行者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在日人法然的《选择本愿念佛集》里,说到中国净土宗,可分为三大系:一、庐山慧远系;二、慈愍三藏系;三、道 绰、善导等系。道绰、善导所传之净土思想,却以昙鸾为始祖。由于庐山慧远依般舟三昧修法,以期定中见佛往生,而昙鸾则专以弥陀如来本愿功德力,摄引众生速 得往生,得不退转之果。这三系之净土思想及修行法,千百年来在中国相互错综,流行弘通不替。日人法然传承善导之净土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尊认昙鸾为净 土第五祖,永为后人所崇仰。
《续高僧传-第六》说昙鸾是山西省雁门(山西代州,一说并州汶水)人,由于俗家距离五台山很近,十余岁时,闻五台山灵感化迹之事,于是登山游玩,心 神欢悦,即发心出家。广学内外诸典,穷研四论(《中》《百》《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及佛性诸问题。读《大集经》时,因其词义深密,难以启悟,因而注 释。至一半时,忽感气疾,后虽痊愈,想到人命之无常,及立志先学长生之仙术。于是南游建康(江苏南京),于梁武帝大通年间,抵达江苏省之南京。梁武帝于重 云殿引见之,并就佛性问题有数度咨问。次日,梁武帝又在太极殿,降阶礼接,并问昙鸾大师南来之意。昙鸾大师告以“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故南来造访陶君隐 居,求诸仙术”。武帝介绍,往访句容山之陶弘景。陶君以其远道来访,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传授,用酬远意。昙鸾获得仙经后,即想觅一名山,修练仙术。当 其返回北魏,途经洛阳,适逢梵僧菩提流支三藏,彼即启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之法,胜于中国之仙经者乎?”流支三藏菲薄仙经曰:“纵得长生,老而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并谓“长生不死之法,唯吾佛道也”。于是传授《观无量寿经》,劝告其依此修行,当得解脱生死,获得永久长寿。昙鸾因受流支三藏之启示, 毅然焚毁仙经,返其故乡,专修无量寿之弥陀净土法门。又教僧俗多人,随其修学,自行化他,流靡宏广。当时北魏帝王尊重其德,敕封为“神鸾”,并敕令住锡并 州之大岩寺。然后,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山西交城)玄中寺,集众熏修念佛法门。于东魏兴和四年五月(公元542年),示寂于平遥山寺,时年六十七岁。
其间,昙鸾会见菩提流支,而承授《观经》云云之对话,正如前文所说,是容有疑惑的。且在他所撰的《往生论注》,就该论的译语,加以批评。如特别在其 注解“一寻”之语下面,评以:“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等词。果真菩提流支,是他的归依净土之师的话,这是无礼之语。盖昙鸾的授业师,究是何人,不得而 知。但他是研究过四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智论》)的。又,观诸《安乐集》六位大德中,道场、昙鸾,次第而列名,谅是就当时智论权威之道场 门下而受学。且因道场曾受持五通曼荼罗(已如上说),所以昙鸾转向净土,亦必由其所指示。又,关于其入灭年代,虽然《续高僧传》说是东魏兴和四年,然而, 观看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二月造立之太子造像铭上,刻有二十七人中,列有比丘僧昙鸾之名。若看作与现今昙鸾同为一人,而彼之入寂,应是在北齐天保 五年以后。且在迦才之《净土论》卷下《昙鸾传》中说:当魏末高齐之初,彼犹在世云。《续高僧传-第二十?道绰传》及《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中,均记载为 齐时昙鸾法师云。可见彼非入寂于东魏之世。
昙鸾之著作,传于后世者,有《往生论注》二卷,《赞弥陀佛偈》一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其中《往生论注》是解释世亲菩萨的《无量寿经论》,上 卷解释二十四行之愿生偈,下卷解释长行,《论注》中对弥陀净土之要义,有独到之发挥。《赞阿弥陀佛偈》,是七言诗,共一百九十五颂,是根据《无量寿经》, 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之功德而加以钻仰。故另称为《无量寿经奉赞》,或称《大经奉赞》。《略论安乐净土义》,是说明西方安乐净土,非三界所 摄,国土之严饰,往生者品位,边地、胎生和五智疑惑,以及十念相续诸论义。
新罗元晓的两卷《无量寿经宗要》中,揭举此中的“渡河着脱”之譬喻,认为系什公之说。日本证真的《法华玄义私记?第六》,认为此书是罗什之作。可 是,此书引用有在罗什以后翻译之《观经》《往生论》。因此,不是罗什之撰述应该是无容怀疑的。又,日本之灵空光谦,著有《略论安乐净土义》,非昙鸾所撰一 篇,而说此书是日本无识者之伪作,并非昙鸾之真撰。可是,在迦才之《净土论》卷下,列举《往生论注》及《无量寿经奉赞》外,另有问答一卷(即《安乐净土 义》)。又,道绰之《安乐集》中也常引用此书之文。不独如此,近代从敦煌亦发现此书之古本,所以并不是日本之伪作。
此外,《续高僧传》中,提到《调气论》,《隋书?经籍志》中并说到有《疗百病杂丸方》三卷、《论气治疗方》一卷。《宋史?艺文志》则列举《服气要诀》一卷,均系昙鸾大师所著。可见昙鸾大师亦精通医术。此因昙鸾曾为病魔所困扰,为探求自疗之法,故精于歧黄之术也。
第二节 难易二道之解说
昙鸾发扬净土教义,以《往生论注》为主要,他在该书开宗明义中,即引述龙树菩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之《易行品》,云:菩萨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有 二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佛力加 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因五浊无佛之世,外道法畅行,而打乱菩萨无相行法、小乘声闻自利自调之法;障碍菩萨大慈悲行,而使其退转。又,不 知因果之恶人,破坏菩萨胜德,颠倒有漏善果,动乱菩萨梵行。不但如此,于无佛之世,实行皆靠自力,无佛力加被,故难得阿毗跋致,譬如陆路步行则难。反之, 易行道是仰仗佛陀本愿力,乘愿往生。加之,佛力加持,则入大乘正定聚,而住于不退转。此即是仗他力,而获得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而名“易行 道”。
盖“难行”与“易行”二道,原系龙树所创说。龙树以“在此土长久勤行精进,由难行道而获不退转地”为难行道,以“称念东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弥陀 佛、世自在王等诸佛菩萨名号,疾得不退”为易行道。因此龙树以为难行、易行二道,在此土皆可获得不退转地。可是,昙鸾却不如此看。他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 难行道,唯有往生净土而得不退转,才是易行道。此土与净土,难行与易行,是相对分别而说。又龙树菩萨说:称念诸佛菩萨名号皆属易行道之法。昙鸾却反对此 说。他说:唯有称念弥陀一佛名号才属易行道。且由弥陀本愿力,方能往生净土,往生后,方得不退转地,如此,皆为弥陀愿力加持所致。故不同于龙树菩萨所说。 这些,是昙鸾根据《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教旨,所下之有力结论。虽然他们二人对净土要义看法稍有距离,但是,昙鸾深深地尊崇龙树菩萨之伟大。在其《赞 阿弥陀佛偈》中,赞颂说:“大师龙树摩诃萨,诞形像始理颓纲,关闭邪扉开正辙,是阎浮提一切眼,伏承尊悟欢喜地,归阿弥陀生安乐。譬如龙动云必随,阎浮提 放百冉舒,南无慈悲龙树尊,至心归命头面礼……”此系崇高挚诚之赞辞。其中“伏承尊悟欢喜地”等语,是依于菩提流支,于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所译 之《入楞伽经-第九-偈颂品》中,叙述龙树往生安乐国之悬记。昙鸾因研习四论,所以从此事中,也可推知他是私淑龙树的。乃至见《楞伽经悬记文》,则更加生 起崇敬之念。昙鸾谅必是依此而发起归入净土之信心者。不但如此,在他的《易行品》中,列举弥陀之本愿,且另以三十二行偈颂,而赞叹彼佛及净土。是以,昙鸾 探讨龙树的微意,而约弥陀一佛而特论易行道,解说以不退转为往生后所获得的大益。
第三节 他力本愿说
昙鸾大师强调弥陀愿力之重要,是依于《无量寿经》所说。谅系得于龙树菩萨的暗示。《无量寿经》早在南方(南朝梁地)流通。《僧传》中记述:如栖霞寺 之法度法师、灵味寺之宝亮法师等,常常讲说此经。可是,他们未曾著书立说,对弥陀本愿,亦未有任何新意发表。一俟北方弘传此经,由于昙鸾,才极力倡导。故 昙鸾实为愿力论之嚆矢。这一理论,对此后修行净土法门之学人,有着很大之影响力。在其《往生论注》卷下说到弥陀愿力之强大,修习五念门,而自利利他,则能 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仰仗阿弥陀如来之增上缘而证得的。因此,凡往生净土者,以及菩萨、声闻、人天、大众所起净行,皆仰伏弥陀如来本愿力故。若非 佛之愿力加被,弥陀四十八大愿,则是徒设。就中,昙鸾特别指出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此三大愿而论证。依此可往生净土,可得不退转,可得 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在第十一愿住正定聚中本愿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昙鸾以为依此本愿之力,生彼国者,悉住正 定聚,而无回退之难。第十八愿本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昙鸾以为依此本 愿之力,十方众生皆得往生净土。第二十二愿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 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 正觉。”昙鸾以为依此本愿之力,以佛愿力,生净土者,超出常伦诸地:初地、二地、三地等将次第阶级,即诸地行而超越,速证一生补处位。盖昙鸾传承了龙树菩 萨不退转之原意,而更发挥速成正觉之深意。是以特别引证第十一、第二十二愿。又因此等皆为往生净土以后,方得受益问题,故举出第十八大愿,为其前提。以此 三大愿誓为中心,而倡说他力本愿论。难行道是靠自力,易行道是仗佛愿力,乘愿往生,乃至佛力加持而早成佛道。这一深意论证,对弥陀净土教之真正价值,作了 有力的阐发。后代善导等,皆祖述此说,而益加发扬广大之。
第四节 五念门之解说
如上所说,昙鸾认为佛的愿力强大,故众生得以往生,得不退转,早成佛道为净土教义之纲领。其中不退转、早成佛道、佛力住持,必得由于净土行者本身努 力修持才得。又,依世亲的《往生论》,以修五念门为往生净土之法。五念门: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以上五门之意义,世亲本人 有所解释。然而昙鸾更能广说,特为详解,多加阐发。
第一礼拜门,是心中常起愿生净土,而礼拜弥陀如来之意。对此,别无特异的解说。第二赞叹门,是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的名号。《往生论》云:口业赞叹 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昙鸾解释此文说:佛的光明是智慧相,所以,名为光明智相。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破 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又能满众生一切志愿。虽称名、忆念,然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是以如实地修行,而与如来名号之义相应,无明之黑暗则破,一切之志愿 便满。何者是不如实修行?名义不相应者。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二者信 心不一,无决定性。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杂。所以不成如实修行,亦名与义不能相应。反之,若信心淳一,信心决定,信心相续,则名义、修行如实相应,一切 志愿则满。盖《大智度论》第三十四卷说:佛有法性生身佛和随众生优劣现化佛二种。法性生身佛者,无事不济,无愿不满。基于“闻其佛名,即可得道”之说,以 为彼阿弥陀是法性生身佛。所以,若能如实修行,一切志愿无不满足。又基于《往生论》中“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之说,以为信心决定相续,则与彼如来名 号之义相应,而能除无明之黑暗。后代善导特加弘扬,以此为净土往生之正因,故极重视。然而,此一段文之解释,是昙鸾个人之主张,恐非《往生论》之原意。原 因是,为何在赞叹门中即说到如实修行相应?在第三作愿门中有如实修行奢摩他,又第四观察门中有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可比知,如实相应,是约修行而说,因为 相应是瑜伽之华译。瑜伽中有教、理、行、果四种瑜伽,其中赞叹如来功德为果瑜伽。奢摩他、毗婆舍那行即行瑜伽。三种二十九句的依正庄严,为境瑜伽。由此可 知五念门之组织,主要是依瑜伽教义而成立的。然则,昙鸾将此解释为名义相应之义是不吻合世亲之原意的。作愿门,是一心专念,而作愿往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 奢摩他,即期待修行“止”之谓。奢摩他即是止,昙鸾解释止为止恶义,而说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则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 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彼国众生求声闻、辟支佛之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 生,故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观察门是作正念而观察彼净土之三种二十九句庄严,而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即期待修行“观”之谓。昙鸾解释观有二义:一者在此土 作想,而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而决定得生彼土。二者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而未证净心菩萨,亦同净心菩萨得证平等法 身。是故说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此中,以奢摩他作止恶义解,别立三义来说明是与原意不合的。又,以毗婆舍那为生彼净土后之见阿弥陀佛之义亦不妥当,与世亲菩 萨之意是不符合的。可是,以佛为中心,站在“佛力住持”之立场,而解释一切之意图,是昙鸾教义之特征,这是其一贯主张。其次,回向门,是以所有功德善根, 不求自身安乐,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佛国之谓。昙鸾说,回向有二种: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自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作 愿共生彼佛国。还相者,生彼土后,得奢摩他、毗婆舍那,而方便力成就,则回入娑婆世界,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而此回向心,是指《无量寿经》之三辈往生 中,所说的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而生于有佛国土。然则,愿生安乐净土者,必须发此菩提心。若 不发此心,只是为求彼国安乐之享受,是不可能往生安乐国土的。由此为求往生而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被称为往生净土之正因。
以上昙鸾总以五念门为往生之因。其中,依《往生论》之原意,观察门应为主要之行门,正如“观察门”所述。可是,在《十住毗婆沙论》而确信称名之易行 说。又,“赞叹门”中,说称赞如来名号,对称名功德颇为重视。且认为佛之名号实具甚深功德,而鼓吹应该闻信之。《往生论注》之初,即说《无量寿经》以佛之 名号为体。又,无碍光如来之名号有破无明黑暗之大用。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又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然以弥陀如来至极无生之清净宝珠,投 入众生浊心中,即能念念中灭罪!心净则得往生。又《无量寿经奉赞》中说:听闻弥陀德号,信心欢喜,庆欣所闻,乃至一念生至心者,回向愿生皆得往生等,皆如 是说。
昙鸾基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与《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之经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念具足,即能罪灭往生之 说,而以十念相续,作为往生净土之生因,并解释是意味着往生之业事成办。有关十念之意,《往生论注》卷上是以为忆念阿弥陀佛之义。或是总相,或是别相,随 所观缘任一相,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又,《略论安乐净土义》中,列举渡河“着脱之喻”说:十念相续,犹如有人在旷野,遭遇 怨贼杀来,所以急想逃走,忽见前面有一大河横在眼前。唯有渡河才能免于危难,此人这时只想渡河,更无他念。换言之,此时决不能再考虑是在此岸着衣下水还是 脱掉衣服下水——若着衣下水,衣服浸湿,不易游水,恐被溺毙;若脱掉衣服下水,后面怨贼追迫,时间又不许可。就在此时,只有渡河一念,更无他想。净土行 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更无他心间杂其中,心心相次,乃至十念,是名为十念相续。即是说:无论称念佛的名号,抑或观想弥陀相好,只要专注其心,更无他想掺 杂,十念相续,即名十念。问曰:但是一心相续专注弥陀相好,自己如何得知前后共有几念?如最初观佛相好,中间杂有其他事缘,待其他事缘过去,再摄心观念, 如此,即能算出念之次数。可是,前后念有所间断,故不成为无间相续。所谓念者,即前后念间断,中间无间相续之意。昙鸾对此十念具足,确认是成办往生事业之 要门。又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住念之多少?答曰:经言十念者,明往生行业成办,不必须知念数。譬喻蟪蛄,虽夏生夏死,而不知有春秋,然知者自能明知其 命数。十念相续,能成办往生净业,此虽是我们凡夫不知道之事,然从神通者的立场来看,则明白其成就与否。所以,行者唯但一心不乱,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 复有何暇去分别念之头数。若必须知道,亦有方便,必须口授,无法以笔墨形容。这是昙鸾特重专念相续,以此为成就净业之要谛。
第五节 弥陀净土论
在昙鸾时代,对一般净土分类之说,似尚未有明确的判别,可是依于《往生论》及《大智度论》所说,以弥陀净土为超过三界处。在《略论安乐净土义》里面 有“安乐国非三界摄”之意。《大智度论》亦说“净土非三界摄”。何以故?净土无贪欲,故非欲界;是地居故非色界摄;有形色故非无色界摄。又,《往生论注》 卷上解说“胜过三界道”之文时,昙鸾说:佛本来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 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又,昙鸾说到弥陀佛身是报身或化身问题时,在《往生论注》中举出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处,证悟无生法忍。尔时之位,即名佛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 愿,而修起庄严净土,即是安乐净土,所以此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在《略论安乐净土义》中,也说到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弘誓愿,为摄 取诸佛国土之清净庄严,而于无量阿僧祇劫发愿,修诸波罗蜜多,庄严所成万善圆满,而证得无上佛道。此即别业所得,是故国土非三界所摄,三身具足。由此,不 必再怀疑彼佛不是报身之佛,西方净土不是报土矣。在《吉藏观经义疏》中说,北地人说“弥陀净土非三界摄,又法藏菩萨时,已登八地以上,是法身大士,故彼所 庄严净土,属实报庄严土”云云,是指昙鸾所说的。
昙鸾又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弥陀净土中有无量无数声闻众,与《往生论》“二乘种不生”两相违说,设以二义,而予以会通。此二义是:第一, 五浊之世,释尊于一方便说三,净土无五浊,故无二乘之别,则西方净土无二乘所居。《无量寿经》等说有声闻者,是指阿罗汉而言,实非声闻乘人。因阿罗汉,均 已断惑,不于三界受生。可是,彼等未获得一切之解脱,不求往生三界外之净土,而更求无上大道,所以经中仍称为声闻,并无过咎。第二,二乘种性,不得生彼净 土,故言二乘种不生。譬如江北一向不出产橘子,而河北、洛阳水果店内有橘子买到。安乐净土里,不生二乘种性,但不拒绝声闻人生彼国土。故说净土内有声闻居 住。此一问题,后代善导等研讨,而多依后说,而解说实有声闻住彼净土。然而,按世亲意,彼土纯为菩萨众所居,而无二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