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道基之净土论
道基、法常等是以《摄论》为宗,依《摄大乘论》解说净土等相。盖《摄大乘论》,系无著之撰述,其内容叙述所谓十种之胜相,说明八识三性等之义理。世 亲、无性二师作成释论而广说其意,为瑜伽学之精髓,被尊重的重要论书。把此论初传于中国的是佛陀扇多。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彼于洛阳译出《本 论》二卷。其次,陈天嘉四年(公元563年),真谛于广州(广东广州),再译出《本论》三卷及世亲之《释论》十二卷。至于隋代,有达摩笈多则译出世亲之 《释论》十卷,其后玄奘更译出《本论》三卷,并传译世亲及无性之《释论》各十卷。真谛之门人慧恺、惠旷、法泰、僧宗、静嵩等各皆讲述此论。其中慧恺著《文 疏》二十五卷,僧宗有疏若干卷,静嵩撰疏六卷,共为此论作解说。其次,迄至昙迁赍持此论去长安(陕西长安)讲说弘通,净影慧远等亦列席听讲,昙迁亦作疏十 卷,而宣扬其教旨,所以从此时起,《摄论》则盛弘于北地矣。
道基,东平人(山东东平),游访彭城 ,而听众师讲经,特就静嵩学习《摄论》。著有《摄大乘义章》十四卷,《杂心论玄章及抄》八卷等,又撰《摄大乘论释》之序。又前后往四川之成都,住福成寺。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二月示寂,享年六十余岁。其所著之书,今多不传。然东大寺凝然之《维摩经疏庵罗记?第七》中引用彼之《摄大乘义章》,列举其 说,使得稍知彼之《净土论》。《庵罗记》中说:道基是弘通摄论宗的祖师,制作《摄大乘义章》十四卷,而陈说诸法相,彼于十四卷中立净土义。净土义门总分二 种:一者报之净土,二者化之净土。报土之相是实修实证之土,即自受用土,此中亦兼摄他受用之净土。化净土为二乘、凡夫所见之净土。道基法师不立法身净土, 法性寂然,无相平等,真理湛然,所证之如如,不可言说。由此可知,道基是依于《摄大乘论》说明三身之差别。然而净土唯有报化二身,法身不别立所居之土。吉 藏之《法华经统略》卷下末说:江南之禅师,以真如为佛,摄论师亦谓然。又摄论师说法身是真如,所以更无有其土。由此可知现存道基之净土论,应认为是承传摄 论之传统。又此中,以“报土是佛之自受用土,亦兼摄他受用”一节,是凝然推测道基之意的解释。因道基是未见玄奘之新译则已示寂的人,自然不会由他亲自论说 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之差别。净影之《大乘义章》第十九卷“三佛义”中说:有人说法佛之体,是唯一空理,非心非色。又《大乘起信论》对治邪执之下说:闻修多 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不知为破著,以虚空为如来性,亦与今同说。此系指摄论彼师,以及北道地论派所立之说。如前所述,慧远是建立法性土, 为法性身之所依,这因他属于南道地论派,而以如来之法身自体不空,并且认为法性为一切法之依持。依此可知,道基等不立法性土,以真如法身是唯一之空理,不 可成为一切法之依持的看法而来。道绰《安乐集》中,以净土唯有报化二种之别,不立法身净土,谅亦是承袭摄论师之说。
第二节 法常、智俨等之净土论
法常是隋代昙延之门人,住长安普光寺,弘扬摄论。著有《摄大乘玄章》五卷,《摄大乘义疏》八卷,以及《观无量寿经疏》一卷等。唐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年)六月圆寂,时年七十九岁。其著书今虽不传,但在凝然之《维摩经疏庵罗记?第七》中记载,彼有净土分类四种之说明。其文曰:摄论宗之法常建立四种 净土,华严四祖至相大师亦立四种净土。智俨原随法常学习摄论宗,四净土之义相,师资芳郁,所立全同。南山、玄恽之四种净土相,亦与法常所立之义相同。由此 可知,法常倡说四种净土,现有至相寺智俨、南山道宣,西明寺玄恽等诸师,亦皆遵循此说。此中智俨之说,彼载于其所著之《华严孔目章 第一?十种净土章》中。他说:若依小乘义,别无净土;依三乘义,则另有净土。略而建立四种:一、化净土;二、事净土;三、实报净土;四、法性净土。化净土 是指所谓化现十方的所有净土而言;事净土是佛众宝所成之十方净土;实报净土是由诸种理行等所成,而以所谓三空为门,以诸度等为出入之路的净土;法性净土即 真如依所谓无住之本,建立一切法。若智俨是禀承法常,其师资所立完全相同的话,此四土之说,可谓系法常原来所建立者。不过,法常等如此认定法性净土之说, 谅系接受地论学派之影响?
又道宣住终南山(陕西长安),而盛弘《四分律》,古来被尊崇为南山宗之祖。以《行事钞》为始,著述众书,大为光显律藏。又参玄奘之译场。唐高宗乾封 二年(公元667年)十月圆寂,时年七十二岁。依《维摩经疏庵罗记?第七》说,彼以开合二门解说净、秽二土。开,就是四种净土的建立。一为法性净土,法身 之所居;二为实报土,是自受用身之所居;三为事净土,系他受用身之所居;四为化净土,即化身之所居。其次,合,就是虽谓建立四种净土,然就其纲要说,总则 有二土。一、报土,是法身,自他受用之所居;二、化土,是佛之化身所居。化土的建立,别无方处,于报土上,现起粗相,名为化土。于化土中,净心之所感,即 化之净土,秽心之所感即秽土。且此净秽之化土,均为长时之土。前述四净中之化净土是约暂变而说的,如《维摩经》中所谓足指按地之净土,《法华》之分身所 集,三变之净土,均为暂变的化净土。由此可知,道宣建立开合二门,而分别净土。
又玄恽,讳道世,与道宣同受戒于弘福寺智首门下,住长安西明寺,从事著述。其净土之判别全同于道宣,以开合二门,分别四种及二种净土。其所著之《法 苑珠林?第十五》中,说净土有四种之不同:一者法性土,以真如为体,梁《摄论》所云“以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之体”是也。二者实报土,是三空、三慧等理行所 成之报净土,即《摄论》所云“以三空为门,以三慧为出入路,以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是也。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者事净土,是上 妙七宝,也就是以五尘——色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在于周遍光明七宝庄严之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有种种间错的庄严。《净土 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译之《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却仍在其中,或为经行,或住坐卧,其处自然有八功德水,而 将出现于地”等,皆是说明此土之相。四者化净土,是以佛所变的七宝五尘为化土体,即谓佛之神力“显现则有,摄收则灭”之土。诸如《涅槃经》云“以佛的神 力,地皆柔软,而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之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之所欲,能显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 《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按地,现出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见,为示现”等,皆说明此土之相。以上是依照开义,而分为四类净土。
其次,再约合义说明报化二土。报土,谓诸佛如来之出世诸善根所生,其体无漏,而非三界所摄。《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大智度论》 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等是也。化土别无方处,只依报土,而现起粗相,所以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即是接引三乘人天等众之处所说,略同道宣所倡。如此道 宣、道世二师,共立净土开合二门,惟其中开之义,则依法常之说,合之义则依道基之说,并取《摄论》新旧之两说。盖法常之四土之中,法性等三土,是将《摄大 乘论》之受用土十八圆净之说,企以细加判研。其实,不外是一受用土之开衍。假令认定法身之净土为有与无之差别,均基于《摄大乘论》之所谓十八圆净之说。今 以开、合二门而并用是颇有其理由的。由此推论,摄论派诸师,净土分类为二种或四种。其中,以弥陀的净土属报土,将此连结于《摄大乘论》之所谓“别时意” 说。以《观经》之十念往生等,为别时意说,而以为凡夫不可能顺生往生西方。
第三节 摄论别时意之说
别时意说,是出于真谛所译之《摄大乘论》卷中。佛之说法有平等意、别时意、别义意及众生欲意四种意。众生乐欲意为方便之说,所谓佛随众生机宜而说 法,如不知其意趣,而依照经文是不可以的。其中揭举别时意说,其意是指:若人如诵持多宝佛之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会退堕。复有说言,只由发愿,则得受生于 安乐佛土。世亲之《摄大乘论释?第六》中解释说:若有众生由懒惰之障,不乐勤修行,如来为使其人勤修行,则施以方便说。比方说:若诵持彼多宝如来之名,决 定于无上菩提不能退堕是也。譬如以一分钱为资本,经营而得千钱,并非一日可能得到,必需花费多时;持诵佛名亦然,并不是只由诵持佛的名号,就决定能够得到 菩提,那不过是唯能成为不退堕菩提之因而已。发愿则能受生安乐佛土之意,亦不外此意。此乃从以弥陀之安乐净土为受用报土,而说报土是非地上菩萨不能得生, 此从瑜伽派之立场而立说。若从此见解看来,《观经》等所说凡夫之往生西方一节,非是实说,不得不说是基于别时意之方便假说。唐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第 二》中说:自《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而不修西方净业。得知隋代以后,别时意说之流行,对净土之弘通有所妨碍矣。
盖法常等谅系承《摄论》之说,而以弥陀净土为报土。总之,以凡夫往生为别时意说,而予以排斥。可是,其文献今已佚传,唯有智俨的《华严孔目章 第四-往生义》中,讨论弥陀净土,其下列举别时意之说,此谅系法常以来之主张。即见彼文所说,弥陀净土,依一乘、三乘教旨,判其位格而有不同——若依一乘 教旨,则彼净土属世界海之摄,即圆融不可说;若依三乘教旨,则西方净土是实报处,同时,亦通法性、事净、实报及化土之四种土。但此中所说之化土,是报中之 化土,并不是化身之化土。凡彼净土所有的佛、菩萨眷属及土田等,皆是比对娑婆的依正果报、色心之境界而说,不过是为欲接引众生,成就信心之法门而已。即西 方之佛是为摄引此土众生乐佛之习心,西方之树林,为摄引此土众生好乐树林习心,西方之菩萨是为摄引此土众生乐善知识之习心,西方之八功德水是为摄引此土众 生乐水之习心。如此,《无量寿经》说:皆是随一切众生之所愿,接引而令其生信。如此推究得知,智俨是以弥陀净土为实报土。意欲往生彼土,必以无分别智为正 行因,以发愿往生为胜方便。人天三乘,求生十方净土之善根回向,为求愿生之要门,不论内门、外门,有漏、无漏,又不论现生、过去、未来之多生所有福慧,不 问一切五乘等之业行,若不回向全部正、助之一切业行作为往生之条件,是不能往生的。如此,则成就众多善根之因,才可能往生;不然则成为别时意,而凡夫不能 顺次往生。这是以凡夫往生报土,以为不可能之事。又玄奘、窥基等新译家诸师,皆以凡夫之往生西方,是别时意一节,如下章之叙述。
依据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第二》解释《观经》等之说为别时意,说摄论师中传说有二家之不同。一家虽是念佛及修十六观等,可是彼等皆是被称只唯发 愿,更无有行者。此即指别时之意,这是“从凡夫起行,不能生于报土”之主张,以十六观等全部摄为发愿,而总括为别时意说。智俨等之说,相当于此。一家只以 《观经》下品所说之十念,为唯发愿,而谓为别时意说。
道绰之《安乐集》卷上说:摄论师以临终十念,但得往生之因,却未得即时生。善导之《观经疏-第一》说,向来通论家未解《摄论》之意,错引下品下生之 十声称佛为别时意,只可成为远生之因,却不得即生之说,即属今说。前文述及灵裕的《无量寿观经义记》说,会通别时意说:别时意是约空发愿而无行持的人而立 名。或谓行愿相扶,方得往生。又善导的《观经疏》等亦说“行愿具足,即得往生”;又《观经》的十声称佛说是十愿十行具足,故即顺次往生,而非别时意。新罗 元晓之《游心安乐道》,怀感之《群疑论-第二》等之揭示,亦均略同。可是摄论师不问唯有愿,或愿行具足。总之,否认凡夫的往生报土之说。所以此等会释,未 必定能够认为是正确的。
如上所说,以弥陀之净土为报土的主张,总括凡夫往生为别时意。但是唐迦才、道世以及新罗憬兴等诸师,以弥陀之净土,通于报化二土;认为报土往生是别 时意,可是于化之净土,如果行愿具足,则凡夫也得生于此。这可谓是从另一理由企求会通别时意的。即迦才的《净土论》说:弥陀之净土,是通于法、报、化之三 种土,并且于化土认为有“常随化”与“无而忽有”之二种,又说西方之化土是常随化,而不是暂变,九品之凡夫,是各自随分而见其土。又《阿弥陀经》之已发 愿、今发愿等说,是以由唯发愿而获得往生的。是以,应认为别时意说。可是于《观经》等说修三福十六观,或发菩提心,而念佛七日,或说回向发愿,而成就十念 等,显示行愿具足;所以,非是“别时意”。又道世的《法苑珠林?第十五》中说:如根据实报净土的话,修出世无漏正因,理行相成,方得往生。如下品人,而本 无正业,随起一行,或说临终成就十念者,唯生化土。憬兴的《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说:愿也好,念也好,皆是净土远生之因也。如众生发愿,而念佛即生于 化土,皆是说明此一道理。据此便知:迦才等是不以弥陀的净土为唯是报土,其中,亦认为具有化土。但是有关化土之解释,在诸家中,有种种之异说。前文引用的 《维摩经疏庵罗记》说:四净之中,化之净土,且约暂变。二土之中的净、秽之化土,即是长时之土。此可视为诠明法常等所说的化土,是一时暂变之土。道基等所 说的化土不属暂变,而是长时持续之土。此义非常明了。道绰之《安乐集》卷上:分别有“无而忽有”与“秽隐显净”二种,而共为暂变,可谓是依于法常之说。又 迦才说:化土有“常随化”与“无而忽有”之二种,而认为有长时、暂变之二土者,可谓是并取而说的。遁伦的《瑜伽论记?第二十一》说:由来诸德多兴诤论,有 云:变化净土中,别有处所,如极乐之九品往生;有云:无別处所,如净名经师说“足指变土”。依此,可见法常及道绰等唯主张“暂变”之化土,是因判明弥陀净 土为“唯报非化”故;道基及迦才等主张有“长时别处”之化土,是由于将西方净土,配合化土之意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