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诸家之经疏制作

唐代的净土教是隆盛的。初有道绰善导,次有慧日、承远、法照、大行、少康等诸师相次辈出,宣扬净土法门。诸家亦竞起著述,阐明净土教旨。不独造立 弥陀佛像,亦且流通极乐变相之制作,因此净土信仰在各地道俗间广泛地传播。其中以道绰、善导、迦才、怀感、及新罗之元晓义寂、憬兴等各制章疏,弘扬净土 教义最为显著。另有法常、智俨道宣道世,及玄奘窥基并其一派诸师各皆发表有关净土之文献。

然检看诸经目录,初唐时代所作《阿弥陀经》《观经》等注疏亦不少。即灵岩圆行请来目录中,有智首法师集《阿弥陀经随缘义钞》一部。石田茂作氏之《奈 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列举有靖迈之《双观经疏》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疏》一卷。《东域传灯目录》中有《无量寿经述义》三卷,寂证集;《同经疏》 二卷,西明寺沙门□;《同经记》二卷,龙兴(寺名);《同经疏》一卷,法作师;《观无量寿经疏》一卷,法常;《同义记》一卷,惠苑;《阿弥陀经疏》一卷, 澄兴;《同经疏》一卷,惠净;《同经疏》一卷,圆测义天之《诸宗教藏总录?第一》中,有《观无无量寿经疏》三卷,龙兴。长西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中 另举《观无量寿经疏》二卷,道訚。又真福寺本《戒珠传》中,载道绰弟子道惠作有《无量寿经疏》四卷。此上诸师事迹、年代均不明,然多属初唐之人物。此中, 智首精通《四分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参与波颇三藏之译场,随后住长安弘福寺。贞观九年,六十九岁示寂,是道宣、道世之师。其所著《阿弥陀经 钞》,道中忠之《群疑论探要记》等中曾引用,可知流通于日本镰仓时代。法常是摄论宗学者,彼倡导四土之说,前文中已叙述。彼《观经疏》谅是揭示十念别时意 说之论。惠净亦参与波颇三藏之译场,后住长安纪国寺,声望甚高。曾撰《俱舍》《大庄严论》等疏。现存有《阿弥陀经义述》,释义简明,以西方为不退土,引用 《十住毗婆沙论》中之难易二道之说,谓此土修道难行,西方修道易行。靖迈住简州(四川省横县?)福聚寺,后受召参与玄奘之译场。著有《古今译经图纪》《佛 地经论疏》等书,其《称赞净土经疏》载于《东域录》等;然所作《双观经》,即《无量寿经疏》,始见于《奈良朝目录》。圆测已如前述,是玄奘之门人,尝与窥 基争名者。惠苑是法藏门人,不知是否指《华严刊定记》之作者。在《增补诸宗章疏录》三论宗之下,列有《观无量寿经疏》一卷,惠均述。惠均唐显庆三年(公元 658年)撰有《四论玄义》,想是二者之混同,亦未可知。道訚住长安西明寺,传道绰殁后,诣彼之玄中寺,而感灵梦云。其《观经疏》流行于镰仓时代,《群疑 论探要记?第六》中论逆谤除取之说十五家中,第五、第九之两说,即出于彼之疏中。由此可知,此书应该出于怀感以前之著作。《东域录》载有《无量寿经疏》二 卷,西明寺沙门□,谅是指此书而言,即将《观经疏》误为《无量寿经疏》。又其次下载有龙兴,想是指龙兴大德将业。《东域录》记载,彼著有《无量寿经记》。 然在《义天录》及《长西录》中是《观经疏》。其《观经疏》在镰仓时代非常流通,故必为《观经疏》之误。其他寂证、善寂、法作、澄兴等事迹均不明。

又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第三》中,叙述《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之文,与《观经》下下品之造逆往生说之不同处相会通,有十五家 之说法不同,然在《群疑论探要记?第六》说,其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二、第十三之六说,不详是何人所主张。又《群疑论-第六》中记载判九品往生人 阶位有多种说法,其中说者不明者亦不少。根据此,证明在怀感以前,或同时代,对于此等问题有更多研究者。又玄一之《无量寿经记》中,除列举有慧远、法位等 外,有憬法师、因法师、辨法师、义积师等之说。憬法师指新罗顺憬,因法师是令因,是上文《东域录》之《无量寿经疏》之作者。辨法师,义积师等事迹不明。总 而言之,因受初唐一般教学勃兴之影响,净土教亦普遍地为人所钻研。

第二节 净土信仰之传播

初唐时代净土信仰以山西并州及长安为中心,然后传播南北各地,其教势颇为兴盛。就中并州(山西太原)从昙鸾以来,弥陀信仰极盛,传说昙鸾有缁素弟子 三百余人。隋代并州兴国寺登法师,汾阳(山西汾阳)汉王内道场寿洪等皆求生西方。隋炀帝于并州弘善寺塑建阿弥陀佛坐像高一百三十尺,前文已说。以后,道绰 居住昙鸾之旧址,汾州石壁玄中寺大兴净土法门。晋阳、太原、汶水三县之道俗皆受道师法水沐浴,七岁以上之孩童均知念阿弥陀佛。迦才之《净土论》卷下载有汶 水人僧衍(一作僧衒),少年出家,讲《涅槃》《摄论》等,年九十余岁听道绰讲《观经》,始回心日夜一心礼念阿弥陀佛。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感圣众 来迎,九十六岁而寂。又介州平遥(山西平遥)之尼大明月,贞观之初,依随道绰之教而念佛,其妹少明月亦同姊共修念佛;同时有汾阳、晋阳、汶水之优婆塞、优 婆夷教人,皆念阿弥陀佛而往生西方。又义净之《大唐西域记求法高僧传》卷上,载有并州之常敏,出家精勤不懈,常发大愿,欲生极乐,称念佛名,广积功德。后 游京洛深有所感,写《般若经》一万卷。欲远涉印度,巡礼佛迹,以引胜福回向,愿生净土,上奏而得敕许。乘船至末罗瑜国,经由此国再赴中印度,然因商舶载物 既重,解缆未远,沧波忽起,不经半日,遂便沉没。当沉没危急之际,众商人争攀小船,互相斗搏,舶主高呼常敏法师上舶。常敏答曰:“可载其余之人,轻生为 物,亡已济人,菩萨之行。”与其弟子合掌向西,称阿弥陀佛,舶沉身没。其壮烈悲行,令人叹美不已!《三宝感应略要录》卷中,真福寺本《戒珠传》卷上,及 《汉家类聚?往生传》均记有此事,唯章句讹略误谬甚多,几失事实之真相。其他在《瑞应删传》《戒珠传》等,记载并州地方愿生西方者事迹甚多,后文中当叙 及。

道绰门人,最有名者是善导,其他受彼感化之人亦不少。《续高僧传》第二十卷《道绰传》中有彼同志道抚;又《真福寺本寺珠传》载,其门人有道生、道 惠、道暲等人。道生,并州晋阳(山西太原)人,初师事道绰,听《涅槃经》,后归宗净土,修十六想观,念佛七日,满一百万遍,遂得灵感往生云。道惠齐州历城 (山东历城)人,二十八岁谒道绰,依其教化,日夜受持《双观经》,自撰疏四卷,后因病专念弥陀,有感梦生羽翼,飞登净土,后经十年往生云。道訚、道如等, 传说亦道绰门人。道訚画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之变像,道绰灭后持此像至玄中寺,日夜礼拜,又绕行道绰之墓地,请求往生之效验,忽感灵告而即时命终。又记述 道如之事云:彼并州晋阳人,道绰之法孙,为求三途众生,造阿弥陀佛丈六金像,精勤供养。梦至阎罗法厅,感见金像如生佛放光照彻地狱,众生悉以离苦得乐。宋 《高僧传-第十八》等,记有惟岸之事,彼并州交域(山西交城)人,归命净土,修方等忏,因微疾修禅观,感见观音势至二菩萨;偶有画匠来,命其画像,自执笔 题赞。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十岁示寂。彼亦生于并州,恐亦系受道绰感化之人。

帝都长安(陕西长安)夙行净土信仰,《续高僧传》第十五卷中载:长安弘福寺玄会,贞观八年以后,专修定业,梦登佛手,遂造弥陀佛像一座。《续高僧 传》第二十八卷中载:宝相住长安罗汉寺,六时礼拜忏悔;四十余年,夜诵弥陀经七遍,称名六万遍,昼则专读《涅槃经》达一千八十遍,某年以八十三岁入寂。 《续高僧伟》第二十九卷载:长安会昌寺德美,武德之初,于西院造忏悔堂,又修般舟三昧,一夏不坐,或学止过,三年不言。常专念西方,口诵弥陀,贞观十一年 示寂。又有迦才于永徽之顷,住长安弘法寺,著《净土论》,该论卷下载有方启、玄果二师,贞观九年于终南山蓝田县悟真寺念一夏阿弥陀佛,愿决别时意说之疑, 一夜三感灵梦。善导去并州,游化长安虽不明是何年之事,但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入寂之道宣《续高僧传-第二十七》见有彼在长安光明寺说法之记载,知彼 于永徽、显庆之顷已经来长安弘化。善导在帝都感化之力非常深广。《续高僧传》说,信奉之女,其数无量。又有人受彼教化念佛,于寺前柳树上舍身往生。依《瑞 应删传》中赞云,“佛法东行以来,未有如禅师之盛德”,即可知一斑矣。其门人有怀感、怀恽等。怀感住长安千福寺,撰《释净土群疑论》,宣扬净土,已如前章 所述。又怀恽,依《大唐实际故寺主怀恽奉敕隆重阐大法师碑铭并序》(《金石萃编?第八十六》所载)云,南阳(河南南阳)人,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奉敕 剃染于西明寺,师奉善导,亲受付嘱,后逢善导示寂,悲悼不已。于长安南神禾原建崇灵塔,于其塔侧广建伽蓝,又造十三级之塔,安置舍利。永昌元年(公元 689年),依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常讲《观经》《贤护》《弥陀》等经,劝四众专念弥陀。又建净土堂,造弥陀三尊像及织像。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十月示 寂,时年六十二岁。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谥号隆阐大法师。又彼于怀感寂后,整理完成怀感《群疑论》之遗稿,此事为平昌孟铣之论序所记。孟铣亦久修净 业,在其同序中自述可知。又《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金石萃编?第七十五》所载)云,净业讳象,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六月端坐 瞪视念佛,年五十八岁示寂。是年十月,陪窆 于神禾原大善导阇梨域内崇灵塔。师事何人不知,然其特定葬于善导之墓侧,推定亦其门徒之一而无疑,又此序中记载:“披缁七日,施登法座,《观经》《疑 论》,剖析元徽,念定生因,抑扬理要。”此就《观经》及《疑论》(《疑论》谅是《群疑论》)分析其微旨,就念佛,观佛之生因,抑扬其要旨。又其序末记载: “门人思琐等,乃追芳旧简,摭美遗编。”其意即门人集录其遗稿。若然,则日本镰仓时代所流行龙兴之《观经疏》,即相当此一遗稿。不用净业之名而称龙兴者, 因彼号龙兴大德,门人忌用其实名,此表尊称之意故。又宋王日休之《龙舒净土文?第十二》及宗晓之《乐邦文类?第四》等,载有善导作临终正诀一篇,此诀是知 归子之所问,业和尚答,古来将此净业解成善导之字,或仅是假想名词。然今善导之门下实有名净业之大德,故净业和尚也许是指此人。总之,以长安为中心,善导 念佛之感化,极一时之盛,这是千真万确之史实。

又南方江苏地方对于净土信仰流行亦很普及。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中载:法祥,自隋初以来三十年,住扬都(江苏江都)大兴国寺,开化有缘,教以安养 之往生,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自感灵光而往生。《续高僧传-第十四》中,有智琰隋初入苏州(江苏吴县)武丘山,常修法华、金光明、普贤忏等;又愿生 净土,造弥陀像,修三种净业,十六妙观,仿庐山之遗风,与州内檀越五百余人,每月集会建斋一次,讲《观经》达一百十遍。贞观八年十月,以七十一岁示寂。 《续高僧传-第二十六》(第二十卷附载)中谓:扬州海陵正见寺法向,常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多不说法。又依宋《高僧传》第八、《净土往生传》卷中等说, 法持,润州江宁(江苏南京)人,谒黄梅弘忍,悟禅旨,后归牛头山(江苏上元)再师事慧方,受其印可,为牛头派第四世。住金陵(江苏南京)延祚寺,系念净土 凡九年,每俯仰进止,必资观想。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九月寂。又宗密《圆觉经大疏钞-第三(下)》云:弘忍门下之宣什,唱南山念佛门禅宗一派。敦煌出 土《历代法宝记》中记叙,同门下智诜之法孙无相,亦以引声念佛之法接化学人,于此可见,五祖弘忍之门下,亦流行一种净土思想。

第三节 阿弥陀佛像之造立及极乐净土变相

阿弥陀佛之造立,隋代以来渐次流行,至初唐顿然增加。依据《金石目》第三卷、第四卷及《中国美术史?雕塑篇》等所载,洛阳、龙门之宾阳洞、敬善寺、 奉先寺及诸外洞,贞观以来,至开元年中,安置有造像铭之阿弥陀佛像无虑一百尊之多。即于宾阳洞,贞观十八年有清信女张寂妃之弥陀三尊像。贞观十□年,将军 柱国京兆公园武盖之三尊像,贞观二十一年洛州崇阳县令慕容之阿弥陀像,同二十二年、二十五年,永徽元年、二年、三年、四年,龙朔元年、二年,乾封三年,咸 亨元年,仪凤二年,垂拱二年等均有刻铭弥陀一尊,或者是三尊像。敬善寺洞中有显庆三年之三尊,显庆五年之一尊。奉先寺洞中于龛外,开元三年,银青光禄大夫 丘悦赞等为亡母造立大弥陀等身像。同十八年,内侍高力士等造立之阿弥陀佛像。其他,在《金石目?第三》等举出龙门之造像中,列举有永徽元年、三年、四年、 五年,显庆元年乃至六年,龙朔元年乃至三年,麟德二年,乾封元年、二年,总章元年、二年,咸亨四年,上元二年,仪凤二年,调露二年,永隆元年、二年,垂拱 二年、三年,载初元年,如意元年,长寿二年,万岁通天二年,万岁登封元年,圣历二年,大足元年,长安元年、二年,景龙元年,开元三年、四年等,有刻铭之阿 弥陀佛像。此外又有河南安阳万佛沟洞、河南巩县宝山、河北磁州南响堂山、山东历城千佛山等,皆保存有初唐时代之阿弥陀佛石像。此为《金石目》《山左金石 声?第三》《陶斋吉金录?第八》等有记传贞观二十一年、麟德二年、神龙元年、开元十六年,同二十五年等之刻铭阿弥陀佛金像造立之事。由此可知,以洛阳为中 心,河北、山东地方,当时亦盛行净土之信仰。

另外,造像碑记等之传也不少,即《金石录?第三》中列举: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三月之《唐无量寿佛大像碑》,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之张昌龄 撰之《无量寿佛像碑》。同录第五中,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有殷彦方之《阿弥陀佛赞》。又《金石萃编?第五十七》中载:乾封二年(公元667年), 有《张开疆尹氏女造像记》。同录第六十五,有长安三安(公元703年)之《高延贵造像铭》,王璇撰之《石龛阿弥陀佛像铭并序》,及李承嗣《造像铭》。同录 第八十四有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内侍高力士等所造立之《大唐龙门石龛阿弥陀佛像碑》。《中国美术史?雕塑篇》中,有显庆三年(公元658年),郑万 英撰之《大唐信法寺弥陀像碑》(罗振玉拓本)。《钦定全唐文?第九百八十七》中,有乾封二年缺名之《造阿弥陀佛像记》,及缺年缺名之《造阿弥陀像记》二 篇。同第二百五十载,苏颋为韦附马奉为先圣绣阿弥陀佛像赞并序等。又《僧传》中所记载造弥陀像之事实亦多。《续高僧传-第十四》有苏州武丘山智琰,造弥陀 像,愿生净土。同第十五有长安弘福寺玄会,感灵梦造弥陀像一座。宋《高僧传-第十八》:并州惟岸入禅观,见观音、势至二菩萨,令画工画二菩萨像。同《第二 十六》:有杭州(浙江杭县)华严寺玄览,以弥陀像为首,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示寂,高年八十四。辽非浊之《三宝感应要略录》 卷上载云:道绰之法孙道如,为救三途众生,作阿弥陀佛丈六金像。并州张元寿,为亡亲作三尺高弥陀佛像。又《真福寺本戒珠传》中记载:道訚画阿弥陀三尊像。 玄明依怀感之教,造三寸高栴檀香阿弥陀佛像。盖善导之观念法门,欲入三昧道场,首先整理道场,安置尊像,应以香汤扫洒。若无佛堂,亦需扫洒净房,如法以取 一佛像,安置西壁,即念佛道场需安置本尊阿弥陀佛像。又《山左金石志?第二》列有:贞观二十一年正月之涂金造像记铜碑,其下记云:“右碑高三寸五分,宽一 寸二分。额作双龙饰,无趺,额四字曰:阿弥陀碑。(中略)唐沿六代,事佛尤谨。宝刹名蓝之外,又家供养佛堂,故有此铜范小碑也。”故知唐代家家设有佛堂, 各有安置小佛像也。

关于极乐净土之变相,北齐以后,就有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即五通曼陀罗,到处为人所转画。如前述《真福寺本戒珠传》中记述:中印度阇那达磨,赍持阿弥 陀佛及二十五菩萨像图来朝中国。然至唐代,基于《观经》等说,不独有弥陀及诸菩萨像,而有绘画净土宝地、宝池、宝树、宝楼阁等庄严之风气。《瑞应删传》中 记述,善导画西方变相三百幅。不但如此,彼亦著《五种增上缘义》云,若有人依《观经》画净土庄严之变,日夜观想宝地者,现生念念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 依经画变相,观想宝树、宝池、宝楼庄严,现在灭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亦应劝人画造变相。但此等变相究系何人所创意不详。《瑞应删传》云:善导少年出家时, 见《西方变》相而起愿生西方之心,故知善导以前已流行一种变相矣。唐张彥远之《历代名画记?第三》中说:洛阳大云寺之佛殿有尉迟乙僧所画《净土经变》,洛 阳敬爱寺大殿内之西壁有赵武端所描之西方佛会,刘阿祖所描之十六观及《阎罗王变》,东禅院内之东壁有苏思忠所画《西方变》,洛阳昭成寺香炉两头有程逊所画 《净土变》及《药师变》。长安光宅寺东菩提院内有尹琳所画之《西方变》,同净土院小殿内西壁有吴道玄所画之《西方变》,长安云花寺小佛殿有赵武端所画之 《净土变》,长安安国寺大佛殿内西壁亦有吴道玄所画《地狱变》《维摩诘本行变》《金刚经变》《本行经变》《涅槃变》《法华太子变》《弥勒变》《日岁月藏经 变》《业报差别变》《十轮变》等。依此可知,当时相竞描写诸种之变相。又在唐段成式之《酉阳杂俎续集-第五》中传载有长安赵景公寺三阶院四廊,范长寿所画 《西方变》。《太平广记?第二百十一》中记述:武后之时,少保薛稷游新安郡遇李白,因于永安寺壁画西方像。《全唐文?第三百二十五》中所载录:王维为御兄 中丞崔公夫人李氏,撰作《西方净土变画赞并序》。同《第三百五十》中,有李白为冯翊郡秦夫人制《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同《第三百七十六》中,有 任华之《西方变画赞》。

此中,尉迟乙僧,按《太平庆记》第二百十一卷说,彼为土火罗国(Tukhara)人,贞观之初,其国王以彼丹青巧妙推荐阙下,其国尚有彼兄名甲僧, 故称彼为乙僧。《历代名画记》第十卷谓于阗国(Khotan)人,父跋质那,隋代来中国。两人均善画外国及佛像。时人其父跋质为大尉迟,称乙僧为小尉迟, 于国初授宿卫之官,袭封郡公。彼于洛阳大云寺之佛殿,画净土经变时是在则天武后时代。然而,若彼于贞观之初来中国,则其时已流行画《净土变》。又其父大尉 迟已于隋代来华,或者彼亦画有《西方变》,亦未可知。《真福寺本戒珠传》卷下说:隋文帝皇后之侍女隆氏,随皇后之迹,愿生净土,诵《阿弥陀经》,自缝变 相。亦可参考。近代敦煌出土之多数《极乐净土变》之中佛菩萨之面貌,酷似龟兹国地方所发现之壁画人物,或许是尉迟乙僧所传之《净土经变》。若然,则善导少 年时所见之《西方变》,推定即此种变相。同时由此可见,《净土变》起源于于阗等外国。当时除《净土变》之流行外,又流行《地狱变》之描写。就中,张孝师尤 善《地狱变》,彼曾闷死,具见冥中之事,所画之变,可谓得其神妙矣!吴道玄,阳翟(河南禹县)人,被称为唐代第一流之画家,善画《西方变》亦善《地狱 变》。《佛祖统纪?第四十》云: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彼于景公寺画《地狱变》时,都人咸观之,皆惧罪而修善,两市之屠沽不售肉。依此可知, 当时《地狱变》常被描写,给予一般人心有极深切之感动,亦为净土信仰顿然发生昂扬作用。又日本三善清行所撰之《延历寺座主圆珍传》所记载:清和天皇之贞观 九年(公元867年),唐温州内道场德圆座主,托婺州之詹景全,将则天皇后缝绣四百幅内之《极乐净土变》一铺,长二丈四尺,广一丈五尺;并织绘《灵山净土 变》一铺,长一丈五尺,广一丈,赠于圆珍。《净土变》之长二丈四尺,缝绣四百幅,以武后之力,亦实非易事,又证之其他文献,亦未有载。但在宋《高僧传-第 二十五》,越州神智传记载:神智,婺州(浙江金华)人,大中年中(公元847—859年)入长安,依相国裴休之奏请,赐天后之绣帧,及藏经五千卷。天后之 绣帧恐是指现今《极乐净土变》,而当时传是四百幅之一,故珍之而赠附于日本圆珍。武后时代《极乐净土变》常被描绘,又绣佛像之事,亦是事实。武后自己下令 造绣《净土变》当属应有之事,然说有四百幅之多,想是后世之夸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