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元照之事迹
元照,余杭钱唐(浙江杭县)人,初随祥符寺慧鉴出家,专习戒律,后与桐江择瑛从神悟处谦学天台之教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三月,与道俗一千 人至雷峰,就慧才受菩萨大戒,次广究南山一宗顿渐之律仪,常布衣乞食。元佑之顷,住西湖灵芝崇福寺(原为钱氏园苑,尝生紫芝故灵芝)三十年,教化道俗,修 西方之业。门人亦多,达三百人,高丽义天亦远道前来受菩萨戒。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九月,六十九岁而寂。谥大智律师,为南山律宗第十六祖。彼初于处 谦之门学法时,发大愿,常生五浊恶世,通达佛理,作大导师,教化群生入佛道。又读《高僧传》(《续传-第七》),见慧布说“净土非吾所愿,与其十二劫之间 于莲华中受乐,勿宁在三途极苦处救济众生”而大共鸣,于是自不信净土,却轻谤修生西方之人。后罹重病,身力痿羸,神识迷茫,不知趋向,心大烦闷。及病瘥, 顿悔前非,觉志大而力不足。读《十疑论》“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必须常不离佛”,深有所感。由此尽弃平生所学,专究净土教门。常对人说:生弘毗尼,死 归安养,能事斯毕。终身从事律学与念佛二法门。就中,其律学之研讨,允堪称为会正家,彼称为资持家。其法系到后代非常荣盛。称为资持家者,彼依南山《行事 钞》,作《资持记》四十二卷,光显其文理。又净土虽有所承天台之教旨,而不用知礼等之说,自成一家之风格。彼常以为:化当世不如讲说,垂将来不如著书,乃 从事著作。有关净土者,著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三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无量寿佛赞》《直生净土礼忏行法》《十疑论科》各一卷,及《芝园集》二卷等。
第二节 二土教观分别与观心观佛论
元照判释迦一代所说之教法,有娑婆入道教观与净土往生教观二种。为期于娑婆入圣得果者所说之法名,为娑婆入道教观;为期往生净土者所说之法,名净土 往生教观。即五浊恶世,众生之惑业有轻重,根性亦有差别,其根机既有纷杂,所施之经教亦非纯一,则教亦有大、小、偏、圆之差异。然极乐净土是纯一大乘世 界,所居众生皆是大乘之人,往生之机虽有九品之别,无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若生彼土悉得不退。即其机纯一无杂,故其教观亦纯一大乘,不同娑婆教观有大小、 偏圆之别。《天台观经疏》以《观经》摄属于大乘方等教,于渐、顿中说为顿教之摄,净影之《观经疏》以《观经》为顿教法轮。又遵式之《决疑行愿二门》中,小 乘经中未曾一字说净土,且不谈他佛,亦无一字说弥陀。净土之弥陀则一历耳根,即种下大乘成佛种子。准此可知,一代弥陀之教观皆是圆顿一佛乘之教法,更无余 途。区别此土入圣之法与净土往生之法,因此土入圣之法其众生根机有杂,故教观亦有大小、偏圆之殊;净土往生之法,其机纯一大乘,故教观亦唯圆顿一佛乘,更 无偏小之嫌,此与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别等同一趣旨。戒度之《正观记》卷上评论此说:约娑婆净土二土分别教观之纯杂,为前古所未闻;然其义在诸书,相当于《十 疑论》之自力、他力,《十住毗婆沙论》之难易二道;如善导之专杂二修,择瑛之此方破惑证真、求生西方净土说,亦不外意。当时《安乐集》尚未流行,想彼主要 是受《十疑论》之暗示也。
又元照与知礼,同以如来说教之原意是在令众生体悟己心,己心与十方如来及法界含灵,体性平等,无有差异,具足无量恒沙功德,包摄一切世出世间法,清 净本然,广大无际,十方法界,微尘刹土,大地山河,依正因果,悉皆己心中物。或于娑婆起行,或生净土闻法,毕竟不外了悟自心。此是根据天台摩诃止观一念三 千论,兼亦受禅家见性说之影响。然彼亦禅家之徒,谓了悟自己心性,不要另假修行,嘲笑持戒念佛等修行为有相执著。排击而说顿悟渐修,主张顿了心性,而后渐 修事行。又禅家谓净其心者,当处即净土,何另求净土,以极乐为心外之他邦;我心即是佛,何求他佛,弥陀不是心外之物。如斯谬见,自心唯限于方寸之内。然吾 等己心包含一切世出世法,无余所,因此净土亦我自心内之法,弥陀亦我自性,决非心外之法。故念弥陀非念心外之他佛,回心十万亿土之西,实不过生于自己心 中。此明唯心之旨,主要是承传遵式之说。
元照依天台之教旨倡唯心净土之说,以悟自心为佛教之原意,又以观佛与观心为别观,破知礼所谓约心观佛之说,以圣教所说观法有五种之别:一、总观诸 法,如经说“观一切法空”。二、别观自心,如摩诃止观、妄尽还源观、法界观门、净心诫观等所说之观法。三、或但观色,经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如观 不净、白骨等。四、兼观色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观十二入、十八界、数息等。五、对观胜境,如经说观佛、菩萨等。今此《观经》即当第五。此中第五所观 胜境亦有五种之差别:一、观佛相好,即观诸佛之三十二相;二、观普贤之行法,即观六牙白象及普贤菩萨之身相;三、观药王、药上二菩萨,即观此二菩萨之行愿 及其身相;四、观弥勒上生,即观兜率天宫,求生内院;五、观弥陀之依正庄严,即《观经》所说之观法。此五种中,修初三观为灭业破障,后二之行为求往生。于 此诸种观法中,期求娑婆入道必修观心,求愿往生净土即专观佛。观心与观佛是别观,总有六种之不同,不可混同。六种者:一、观心是摄想归心,《观经》之观佛 是送心他镜;二、观心是不限行住坐卧四威仪反观内心,《观经》之观以正坐为要,但通于其余威仪;三、观心则不拘方所,然《观经》观佛必须西向;四、观心不 简余时,然《观经》观佛必须除便时、食时;五、观心断惑证理,《观经》观佛是成业感生;六、观心是魔业发现,观佛是蒙圣众之护持,而无魔障发生之虞。此是 元照所说观心与观佛之区别。《观经》之观,直接对观之胜境,若了境即心,弥陀之身土亦无非悉皆是我心,但《观经》之观,并不以观心为其正意,故不以知礼之 约心观佛说为然,以彼说混同二土之观门故。又天台一家谓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难以通观,故唯劝观心之法。然观法主要随机有所不同。娑婆入道之根机目的是 断惑证理,观心为至要。净土往生之机,要期修因感果,观佛为最优。心、佛本无差别,理别相融,然行相宜有区别。古人所说所观之佛,有自心三昧所见佛与西方 从因感果佛。诸经所说之观心,即观自心所见佛;《观经》所说之十六观法,正观西方感果佛,同是观佛,二者不同。故《十疑论》说:凡求生者,希心起想,缘阿 弥陀佛相好光明,又观彼土七宝庄严。
又元照以《观经》之十六观各皆通于理、事二观,反对知礼说十六观皆是理观、择瑛说十六观皆属事观、智圆说第九观为理观而其余十五观为事观。若十六观 总属理观,则所被之机唯上根者,而中、下根皆被遗漏;若总属事观,则有强抑上根以同中、下之失。又十五是事观,第九是理观,无何论据,最非通论。凡理、事 二观,由根机之利钝而自成其差别,即利根达理修之无不理观,钝根未达者修之皆归事想。今《观经》之十六观被利、钝二根,故通于理、事二观。就中,依《观 经》修理观者,能观之心以现前识心想念为体,所观之境以十六种弥陀依正庄严为体,了此心境悉皆缘生,缘生即无生,体非生灭,名为理观。以缘生之心观缘生之 意,心境虽殊,缘生不异,而后念念系想极乐依正胜境,炽然求生而不违无生之理。达缘生无生之理,亦无妨有能所心境之别。要之,元照之意,娑婆入道以观心为 主,净土往生以观佛为要。《观经》之观,直就极乐依正观想,且又通被利钝二根,各通理事二观。盖因知礼专基于摩诃止观之意,注解《天台观经疏》,重于观 心,因此倡导约心观佛之说。对之元照依《十疑论》归入净土,专准彼论所说,不用《天台观经疏》所谓心观为宗之说,另作新疏,自为一家之说,以发挥《观经》 之义。由此故知,知礼之主张是纯天台的,元照则多分带有净土门之色彩也。
第三节 称名多善根说
元照作《观经疏》,根据经意,大倡观佛之法门。同时亦依于《阿弥陀经》,着重持名念佛之行门。对不能观佛者,劝以称名之法而往生。彼《阿弥陀经疏》 引用善导之《往生礼赞》说: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号。因观佛难修,应修易行之称名。虽闻持余佛名号亦皆蒙利 益,但弥陀特立本誓,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功德最胜,一闻名号,诵之于口,无边圣德揽入众生识心,永成佛种,顿除亿劫重罪;乘佛愿力,往生彼国,能证无上 菩提。此是以称名为本愿生因之行门。且彼以襄阳石刻《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之文下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缘(龙 舒净土文中无多功德等四字)”之语,依此,主张称名为多善根,其余布施、持戒、建寺、造像、忏念、苦行等一切福业为少善根。称名是多善根故,即能灭罪往 生。有关《阿弥陀经》之少善根之说,古来有种种解释。如智俨说,具一切有漏、无漏之行善为多善根,十念等一行一善名少善根。元晓等以发菩提心为多善根,不 发此心为少善根。今元照排斥此说,倡导称名为多善根论。襄阳石刻《阿弥陀经》是在湖北省襄阳之龙兴寺所保存石刻之经。此碑传为陈仁棱所书,《龙舒净土文? 第一》中有此经之记事,云现今所传此经缺少二十一字。又戒度之《阿弥陀经疏闻持记》中说:元照得襄阳石刻拓本而大喜,更刻之石,立于灵芝崇福寺大殿之后, 后因兵火而被焚毁云。日本法然《选择集》,依龙舒净土文而引用该文。然此二十余字乃后世附加,罗什译之原本并无此二十余字。总之,元照依石刻经之意,以称 名为多善根,而修行此法有五要点:一、心起厌欣,厌苦而欣乐;二、须西向,正立,合掌;三、克期乃至七日;四、系心佛境,专一不乱;五、至死而不退转,誓 求解脱。此等亦是承传天台《十疑论》及《往生礼赞》等之意。
又元照以往生净土之人皆要发菩提心,彼之《观经疏》卷上说:极乐净土纯一大乘清净世界,唯清净良伴所住,众生之机虽有九品之别,无不皆发无上道心 云。且以《观经》之三心为正菩提心。三心中,至诚心是求无上菩提,决定坚固,至佛不移之心;深心是于大乘法闻思修习,至佛不已之心;回向发愿心是以所修功 德,普施众生,至佛不尽之心。此三心又表三聚净戒,至诚心是摄律仪戒,无恶不断必由至诚;深心是摄善法戒,无善不修,即能渐渐深入;回向发愿心是摄众生 戒,无生不度,故必回施一切有情。又此三心配说三佛三德,至诚心为德,是法身佛之因;深心为智德,是报身佛之因;回向心为恩德,是应身佛之因。果有三佛, 因中亦必具此三心。如此彼以三心为菩提心。往生净土行者必须皆发此菩提心,将来可得远、近之二果。首先往生极乐,获得法性净身,住同居之净土名为近果;不 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修菩提之道,断惑证真,究竟成佛,证清净法身,居法性土,名为远果。如此以三心为菩提心,且配当三聚净戒为元照独创之新见, 因彼“戒、净并修”,故企求戒、净二门之一元化。亦主倡禅、教、律三学一源:律为佛所制,教为佛所说,禅为佛所示,此三皆出于佛,废一不可。排击当时禅家 唯了自己心性,不需另假修行之说。此是远绍慈愍三藏慧日之意趣。
又元照与善导同以九品往生之人皆是凡夫,破净影等以为圣人之说。彼说弥陀净土中有菩萨众、声闻众、人民众之三类。九品之中,上三品人往生是菩萨众, 中三品人为声闻众,下三品人往生是人民众。就此土说,三辈九品皆为具缚凡夫,若往生净土,即以辈品之高下成立圣凡之差别。又声闻众居住净土中,而不妨纯一 大乘之土,以声闻中有定性、不定性二种:定性二乘沉空滞寂,即取灭度不生净土,《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即指此类;不定性人中间回心,已经开显,说名 声闻,实不住小果,《法华经》称为真阿罗汉,《涅槃经》呼为出家菩萨。今西方净土声闻众,即指此类之声闻,而不是定性,故说彼土为纯一大乘土也。
元照之门叶一时颇为繁昌,如用钦、戒度等各承师说,鼓吹戒、净二门。此说后来由俊艿等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