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佑、妙叶等之净土钻仰
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太祖把握政权始,至永明王末年(公元1661年)止,君临天下,约三百年中,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号南京,次 迁都顺天府称为北京。建立佛、道二教之制而保护之,儒教亦启复兴之运,文物旺盛!就中佛教受宋、元以来余风,禅宗最盛,天台次之,而净土附带于此二宗之 内,普遍流行于缁素之间,呈现盛况!明初于天台一门有蘧庵大佑、鄞江妙叶等,禅宗亦有断云智彻、空谷景隆等,各皆宣扬净土。然其后百余年间,几乎史传中未 见有载,至嘉靖、万历以后顿见净土信仰之勃兴,主要是根源云栖袾宏之道力感化也。此一时代中著作之发表固然不少,然多依天台等之教旨,祖述唯心净土说。又 深受永明以来禅、净双修主张之影响,或集录唐、宋诸家之语要,或以赋诗述愿生净土之怀感,故无多大创见。唯在当时产生诸宗融合之说,如袾宏倡禅净同归论, 智旭力主三学一源论,以图禅与净土、天台与念佛之融合,致形成佛教界一大思潮,此为当代之一大特色。
天台宗一派下,至明初有蘧庵大佑,姑苏吴县人,字启宗,又号蘧庵,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住姑苏北禅寺,洪武二十六年,依敕为僧录司右善 世,二十九年升为左善世。通内外典籍,特谙天台、贤首教旨,又笃志净土,著有《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净土指归集》二卷,鼓吹净土法门。永乐五年(公元 1407年)正月,年七十四示寂。《净土指归集》,分为原教、宗旨、法相、观慧、行法、证验、决疑、斥谬、指广、劝修十门。广引诸家之论说,又依四明知礼 之说,主张约心观佛说。在其《净土指归》中之“宗旨门”中说:“世或以念佛往生为难乎?使愚夫愚妇,执持圣号,谛信而不疑,无不得生者。或以为易乎?非夫 宿植深厚,洞达玄旨……不了佛智……不解第一义,生彼胎宫,寿五百岁,不见三宝。”又举知礼之说,说明《观经》之心观为宗,观藉佛显自性本具之弥陀。由破 惑之浅探,而所感有四土之不同。又引遵式、宗赜 、元照等说,倡导唯心净土,生即无生之理道。其次“法相门”下,引证《十住毗婆沙论》及《十疑论》,说求不退,有难、易二道。又列举山堂彦伦之说,叙述往 生之行,有定、散二业。定业则心外无佛,性外无土,观之不已,终证无生。散业则不修三观,唯系念弥陀,一心不乱,声声不绝。第五“行法门”中举《阿弥陀 经》之执持名号及遵式之四种行愿之说,劝人礼佛忏悔,发愿回向,并修三福净业。且痛斥禅者之弊端说不知《六祖坛经》之说,以理夺事,说空为破著有,却又执 空;不善用药,而成毒矣。依佛圣教,发愿往生,参礼弥陀,观近善友,速登不退,广度众生,与彼等执偏空之见,甘受轮回,不求出离者,其得失真有霄壤之别。 该书系洪武二十八年由四明翠岩无象刊行,普遍地流行于当代!
妙叶,其事不详,《净土十要》中编有彼之著作,《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署名四明鄞江沙门妙叶集。又智旭之重刻《念佛直指序》中有云“元末明初, 鄞江(浙江会稽道)有大善知识,其名妙叶,深悯邪见,述为念佛直指二十二篇”,又“妙叶导师,法绍宗乘,教兴莲社”。由此,彼多分奉行天台教者。又书中见 有洪武乙亥九月之语,知此书系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顷著作,本书有极乐依正、斥妄显真等共二十二篇,阐明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教旨,亦极力指斥 禅者之谬见。初极乐依正中说:释迦说法三百余会,皆令群有(众生)同证真常。求其机宜相感,生佛缘深,至简至易而功高径捷者,无越求生净土一门也。其次, 斥妄显真论:极乐世界为在境为在心?或谓处处皆是西方,或谓心净则是,或谓不离这个,若此,皆名邪见……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实境宛然。虽在 西方,即我之真心而示其相,心境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非外求也。究自心须求彼佛。今禅者不识本心,妄认肉团缘影为我心,向心中求净土,谓是 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而极乐土、弥陀身,非同众生(五)阴之体。真心如大海,不增不减;妄心皆影,如海一沤,生灭而无实体,因之于妄心不能求生净土。以称 性妙观,如实观之,如来本觉相好显现,众生始觉真心发明,始本相冥,生佛互感,三昧乃成,正行斯立,不生灭土始可生也。此系阐明唯心净土之实义。又禅佛不 二门,说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并无二致。一愿四义门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即愿;一句以尽,即戒、解、行、向之四义也。既修三昧,若不持戒,虽有信 心,为世间恶缘杂染侵夺,令解入邪,不得往生。戒根清净,若不以深慧妙解,知净秽二土,全具我心不离当念。慧解既正,必依解立行,六时行道,三业无亏,如 是戒、解、行等所生功德善根,一一回向净土。若此四义中,缺少其一,则三昧不成,四义具修,乃满一愿也。一愿四义为净土往生之要谛。愚夫愚妇于此四义懵然 无知,唯信净土,称名回向,自具四义,遂得往生,成其初愿。由此可见其之主张也。
又普智,字无碍,浙江临平(浙江杭县)人,出家于钱唐龙井寺,就东溟慧日学天台教观,历四大道场,大振门风。晚年开演松江之延庆寺,专修净业,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而寂。尝撰《阿弥陀经集注》一卷,今已失帙 。
第二节 宗本传灯等之著书
嘉靖、万历之间,有一元宗本、幽溪传灯等人,著书弘扬净土法门。
宗本,字一元,四明(浙江鄞县)人,幼年习儒,年十五岁时,见族兄之死,忽感人生无常。遇一僧人,接受净土法门之指授,乃出家住延庆寺。隆庆四年 (公元1570年)撰《归元直指集》二卷,力说净土之要义。又作《西方诗》百首,劝诸人求往生西方。寂年与享寿均不详。《归元直指集》从《念佛正信往生 文》下共有九十七篇,采录天台、永明、龙舒、子元、普度等之论说,专述求生净土之事理,又劝戒杀、放生。有关禅宗与净土之难易,彼以参禅悟道难,百人中无 有二三能了生死;念佛往生易,万无一失。净土资粮,唯具信、愿、行之三要。又有关儒、释、道三教之异同,以穷理治天下非儒不克,尽性超生死非释不克,复命 御三才非道不克,三教如天之三光,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痛击儒士等谤佛之非。其法系不明,一说是禅宗学人。
当时有李贽者,字卓吾,泉州晋江(福建晋江)人,万历之初,任南京刑部主事,又出任姚安府知事。后至麻城(湖北麻城)龙潭湖,剃发住禅院,尝著《净 土决》一卷,又著《华严合论简要》等诸书。后又还俗,不久被劾下狱,年七十六岁而自尽。《净土决》主要是拔抄宗本之《归元直指集》,劝说修行净土。其中赞 扬《直指集》,彰诸师所说之所未显说者。彼又作《西方说》,以西方配为五行中之金方,金之至刚不坏,表我人所具之佛性法身,坚固不坏,无相无住,此无相无 住因人不易生信,故佛愍之开示净土一门,西方有阿弥陀佛,愿力广大,若能持念佛名,必定蒙佛接引。故应信佛愿力无边,知佛即众生之母,一心专念,佛即常时 现在眼前。真之念佛并非口念之念而是心念之念。又自作念佛偈,述明本性弥陀之义。且念佛、参禅均为净其心意,诫勿高视禅客,轻视净土!又万历中,渌田有一 念居士,编《西方直指》三卷,鼓吹西方往生,此书专依宗本之《归元直指》,李贽之《净土决》,兼亦援引云栖袾宏及袁宏道之《西方合论》,劝说念佛、持戒之 要。一念之事迹不详,但依登甫之跋文,知此书彼之著作,系在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所作。
传灯,三衢姑蔑(浙江龙游北)人,字无尽,号有门,初就进贤映庵出家,后随百松真觉听讲法华,又问楞严大定之旨。居幽溪之高明寺,弘传天台之教观四 十余年,每年修四种三昧。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著《净土生无生论》,次年讲之于新昌之石山寺,时感天乐之瑞。另著有《阿弥陀经圆中钞》《净土法 语》《观经图颂》各一卷,《楞严经玄义》四卷,《楞严经圆通疏》二卷,《维摩经无我疏》十二卷等。就中,《净土生无生论》立一真法界,身土缘起等之十门, 阐述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一真法界门,以众生本有之心性名一真法界,此心性具性体、性量、性具三义。性体者,谓此心性离四句,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 无染,不生不灭,常住无坏;性量者,谓此心性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无边,无量;性具者,谓此心性,具佛等十法界,亦具十法界之正报及依报。而性体配三谛中 之真谛,性量配中谛,性具配俗谛。其次身土缘起门中:一真法界,真性不变,而能随缘造十法界。即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 之佛法界,能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如此事中之十法界,三身四土,悉由真如随缘变造,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彼之事中染净身土,当体无不皆真。故知娑婆与 极乐,弥陀已成吾心当果,悉为心性之所变现。又于心土相即门中说:西方安乐土去此十万亿刹,不出吾人介尔之心,薄地凡夫念佛求生,弹指即到,正因生到吾心 所具之佛土。介尔之心是凡夫念佛之心,盖此妄心,全性而起,性既无边,其心亦无际,故介尔之心能含容十万亿佛。生佛不二门中说:弥陀与凡夫,迷悟虽有异, 佛、心、众生,毕竟无二,众生本有性量即诸佛所证之法身,性体即报身,性具即应身。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故弥陀即我心,我心 即弥陀。又依知礼之说,论《观经》十六观,皆不思议之妙观云。此书为当代学者们所爱玩。其门人正寂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为此书作注一卷。法孙受 教,于天启二年(公元1626年),作《新闻记》二卷释其文义。又智旭特将此书及彼之净土法语编入《净土十要》中。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资福 比丘达默更撰《会集》一卷,宣扬其要旨。
第三节 性专等之归净
又有性专、真清、传记、仲光、体如等人皆修净业。其中,性专,字守庵,苏州昆山(江苏松江)人,随妙峰受戒,并听讲《法华》,后辞别,修头陀行,常 诵《法华》,修禅定,尝于空中感见西方之宝地。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请传灯讲《阿弥陀经》,有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之说,愿先生极乐净土,后 预龙华胜会。嘉靖二十五年示寂。
真清,字象先,长沙湘潭(湖南湘潭)人,从南岳宝珠受具足戒,看“无”字话头有省。次游天台山,于华顶天柱峰上修大小弥陀忏法六年。暇则开演十乘, 阐明三观,学者归附很多。后应居士王太初之请,于永明禅室讲《观经妙宗钞》,尝于梦中感见阿弥陀佛三尊。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五十七岁而寂。传 记,宁波鄞县(浙江鄞县)人,日诵《法华》为业,其数达九千七百余部,又修净业。万历四十一年而寂。仲光,钱唐人,于云栖处受戒,游历讲肆,究天台教观, 后于武林(浙江杭县)重建理安寺。于禅堂之外另开念佛堂,会憨山德清来,共商建立规制,于六时分班经行念佛,礼拜回向。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示 寂。又体如,字正相,为天台宗沙门,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于越中白马山户方,撰《大势至圆通章科解》一卷,释《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之势至菩萨圆通之 文。
万历之末,灵峰智旭出世,倡三学一源之说,以净土为禅、教、律三学之归结处。颇恢张净土法门,其门下有成时、照南、灵晟、性旦、等慈等人,各皆宣扬 师道。就中,成时号坚密,徽州歙县(安徽歙县)人,少时为诸生,年二十八岁出家,后师事智旭,并传其法。后往江宁(江苏南京),止住天界之半峰,精修净 业,定日课,寒暑精进不懈!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刊行《净土十要》,又撰遵式之大、小《弥陀忏仪》,撰《观无量寿经初心三昧门》《受持佛说阿弥陀 经行愿仪》各一卷,编入《净土十要》中。清康熙十七年,六十一岁而寂。又性旦,号华阳学人,曾撰《圆觉经疏》,又作和《西斋净土诗》,赞扬净土。其他,有祖香、雪梅、圆果、明玉、法祥等,均为求生西方净土之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