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第一

(速成念阿弥陀佛,一行三昧)

夫心之二也,生于群妄。群妄虽虚,惑者犹滞。滞之不释,圣以之忧。(今夫)玄韵畅而无说,(皆不可得。是以)法身空而具相。(无不是佛。)相之不明,说之不圆。(则具相)一味之旨,(无说。)绝言之路,讵可知其所归欤?三昧之宗者,欲令弱丧知不二法门,存乎语默。匪唯净名杜口,文殊兴赞而已矣。何则?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不念过现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既念过现佛,则知未来无不是佛矣。)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一相之)三昧。一言以蔽,其在兹焉。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想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何众生非佛耶?)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即定慧齐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者也。而世上之人,多念过去释迦之月面,想现在弥陀之海目。如拔毒箭矣,如登快乐宫矣,吾亦以之为至教矣。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之聚日者,何耶?盖谓不了如来对众生之粗,说诸佛之妙,遂隔众生于诸佛之外。故不闻焉,孰肯念焉?《净名经》中,有嗅薝卜不嗅余香,花有著身不著身者,此是抑扬大乘也。抑小则置钵茫然,扬大则(大小)同游(于)不二。《法华经》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则)一切(香皆)薝卜,(大小俱)不著之旨明矣。苟非其人,则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夫如是,必草芥万有,锱铢天下。慢幢已设,高倨棱层。目送飞鸿,心游青汉,不可屈也。则阻《维摩》“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之文矣。又不信《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心中。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岂观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若圆念三世佛,普观十方尊,则合夫理趣《般若》,“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之文矣。贫女怀王,米在糠𥢶之旨,镜然可观,岂可罹此八慢之责哉?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殊不知起罪之源,皆在于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叶《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矣。

问曰:《法华》者法也,念佛者佛也。安得以法为佛,以佛为法,浩浩乱哉?

对曰:不乱也。元是一门,而谁为乱?夫芝术之药,列仙之子,昔各在天涯,则都无仙号。为人服其药,羽化云行。故药受“仙药”之名,人得“仙人”之称。人、药异也,其仙一也。若无圣人,谁与道游?法无佛悟,岂令自悟?法非佛不悟,念佛三昧生焉。佛非法不明,法华三昧起矣。一仙两称,俱得仙名。念佛、法华,同名佛慧。佛慧既同,则不轻、般舟无上深妙禅门,于兹悟矣。未始异也,复何乱哉?

【译文】

心分为二而不能专一的原因,是由于种种妄想分别。妄想分别虽然虚幻不实,但迷惑者仍然认假为真而生执著,又因执著不舍而起惑造业,所以我佛释迦为此而起大悲心。虽一代时教随机演畅玄妙的义理,却是说而无说;法身本来空寂而又具无量相。如果对实相之理不明,解说不圆,那么如来教法一味之旨趣(如来教法之理趣,唯一无二,故名一味),绝言之理路,又怎么可以让人知其所归呢?

修学念佛三昧的宗旨,是要使初发心的行者了知不二法门,存于语默之间,并非只是净名居士(即维摩诘)杜口、文殊菩萨兴赞而已。为什么呢?当帝释天的宝网尚未伸展,千颗璎珞宝珠怎能得见(喻不念过去、现在佛,岂知未来佛);宏纲忽然举起,万目便同时张开(喻既念过去、现在佛,则知未来无不是佛矣)。众流汇归大海,所以在大海中浴身的人,等于是已用过百川之水;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所以称念佛名的人,必能成就一相三昧。一言以蔽之,其道理就在于此。如同将清珠置于浊水之中,浊水不得不化浊为清。把一句佛号投入散乱之心,散乱之心不得不转而为佛。既能契入一心之后,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当下双亡,能所双亡就是定。而当摄心念佛时,又能了了分明,此为双照,即是慧。如是则定慧齐等均一,更有何心而不是佛,何佛而不是心呢?心佛既然不二,扩而充之,则万境万缘无不是一相三昧了。

然而世上之人,多是忆念过去释迦牟尼犹如清净满月的佛面,观想现在阿弥陀佛如同澄清大海的绀目。以这种方法而拔除烦恼毒箭,而得解脱自在如登快乐宫,我也以为这是至极之教啊。唯独未闻有人忆念观想未来诸佛之身同样相好庄严,光逾聚日。这是为何呢?只是因为不能了知如来善巧方便,相对众生的粗陋之身,而说诸佛的妙相庄严,于是便将众生隔于诸佛之外。因此也就不闻有人念未来诸佛,而且有谁肯把众生粗陋之身当作诸佛来念呢?

如《净名经》(即《维摩诘经》)中说,有人进入薝卜林中,唯嗅薝卜(此云黄色花,其香甚盛,似此方栀子花),不嗅余香。天人散花于诸菩萨及声闻众,花有着于声闻身上而不着菩萨身上,这是抑挫小乘而赞扬大乘。抑挫小乘,则如须菩提尊者闻维摩诘居士语,茫然不识,欲置钵而出其舍。若是赞扬大乘,则大小乘行者都可以同游于不二法门。如《法华经》决了声闻法,同归真实道,称为诸经之王。则一切香无不是薝卜之香,而无论菩萨、声闻,其天花皆不着身之旨,也是非常明显的。

如果不是深知凡圣一如的人,则必然以诸佛为至尊,众生为至卑。于是就生出高下的分别,种种妄念也由此而兴起。就会形成恭敬与傲慢二种不同心态,这样一真无差别的绝待之理就隐而不显了。既然如是,必视万有众生如草芥,同时对天下事都会锱铢必较。我慢之幢既已设置,自此高倨棱层之上,眼睛中只能看到空中的飞鸿,心游于蓝天碧汉,怎肯屈己以待人呢?当然也就不能随顺《维摩诘经》中“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这句经文了。既不信《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心中。如大无价宝珠,垢衣所缠”,又岂能理解维摩诘居士视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无有异啊。

若能圆满具足称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普遍观想十方如来世尊,则合乎《大般若经》中理趣胜藏法门,所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之文。而贫女怀王子之胎的譬喻,米在糠中的意旨,也就如同明镜照物一般了然可观,怎么会招致八种我慢的罪责呢?

通常人们都会侮慢未来的“眉间常放白毫光”之佛,不敢侮慢过去、现在的金色身之佛。殊不知起罪的根源,皆在于轻慢当来诸佛这方面,而不是在已成佛、今成佛方面。我们不妨试想,众生如果不能成佛,那么当来诸佛在哪儿呢?假若能知道母因子贵、米以糠全这个道理,存着合乎《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之心,视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则念佛三昧就可以不求快速而自能成就了。

问:《法华经》所说的是法,而念佛所念的是佛。怎么能以法为佛,以佛为法,致使混乱不清呢?

答:这并不乱啊。法与佛原本就是一门,谁能说这二者混乱不清?譬如灵芝、野术这种药草,与那些修炼成仙的人,当初药、人各在天涯一角,都没有被称为“仙”这种名号。其后因为修炼的人服用了这种药,羽化成仙而能腾云飞空。故灵芝、野术这种药草就成了“仙药”之名,而修炼的人也得了“仙人”的称号。人、药二者虽然不同,但称之为“仙”却是一样的。世间若无圣人,谁能留心于道?法如果不是因佛而悟,人岂能自悟于法?法既然非佛不悟,因此就有念佛三昧这个法门的产生。学佛若非凭教法作依据决不明了,因此法华三昧就兴起了。仙人、仙药两称,俱得一个“仙”名;那么念佛与法华,同样都可以名为佛慧。佛慧既同,法华常不轻之行与般舟念佛三昧,皆是无上深妙禅门这个道理,于此就可以悟明了。这二者从来就没有差异,又怎么能说混乱不清呢?

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第二

问曰:一切众生,即未来诸佛,谨闻命矣。嬖女、群盗,恶之至者,安得求敬于念佛之宾欤?

对曰:如佛所演,有其二种。一对待门,二决了门。言对待门者,谓女子之虚伪,说如来之至真。则佛可尊崇,女可厌离。厌离有二:一者诃欲,二者放心。初诃欲者,如《菩萨诃色欲经》云: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差,复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凡夫重女,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铁锧千刃,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是过也。行者若能弃之不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师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为阴贼,灭人慧明。亦如猎围,鲜得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则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大宝积经》,佛为优陀延王说是偈曰:

锋刃刀山,毒箭诸苦,女人能集,众多苦事。

假以香华,而为严好,愚人于此,妄起贪求。

如海疲鸟,迷于彼岸,死必当堕,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皆来集身,善友乖离,天宫永失。

宁投铁狱,驰走刀山,眠卧炎炉,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次放心者,如《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不舍不爱,则名离欲寂静涅槃也。”若又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而亦不患贪恚痴等烦恼过患,是谓放心。已上明第一对待门竟。第二决了门者。若究竟离诸妄,无染如虚空,则为过现诸佛也,非未来佛也。汝不闻夫求无价宝,必下于沧海。采智慧宝,必先于烦恼中求。五逆相即解脱相,魔界如即佛界如。若聆佛音而喜,闻魔声而恚,不入音声法门,不住音声实际,不觉于诸法者,斯乃北辕适越之士也,安得与之而论道哉?更为子明之。经不云夫:昔列仙名鹿蹄,地滑倒仆,以仙咒令旱,国人患之。王募嬖女,诱而得之,骑颈入城。油云四起,霈然洪霔。彼仙虽有御长风之通,陵太清之术,无能施也。仙人者,释迦尔。女者,耶输也。法华会上,未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而又念佛之人,但睹嬖女之玉容,不念光相之金好,而失不轻之旨也。念佛三昧,安得不诬哉?又阿那律,昔为盗首,入寺盗佛额珠。箭挑佛灯,令清光不灭。阿那律者,此翻“无灭”,良在兹焉。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皆此例也。念佛之人,尚不轻于群盗,况于不盗者乎?未来两佛,犹如皎日。何虑三昧而不成焉?

【译文】

问:一切众生,即是未来诸佛。这个道理我已恭听师父开示了。至于那些风尘女子以及强盗,这都是被世人视为可恶至极的人,怎么能希望念佛的人对他们产生敬意呢?

答:如佛所说对治之法,含有二种。一、对待门。二、决了门。所谓对待门,是相对女子的虚伪,说如来之至真。当然佛可尊崇,女可厌离。厌离有二种:一是呵责色欲的过患,二是放下贪欲之心。

初呵责色欲方面,如《菩萨诃色欲经》上说:“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行者既得舍之,若复顾念,是为从狱得出,还复思入。从狂得止,而复乐之。从病得瘥,复思得病。智者愍之,知其狂而颠蹶,死无日矣。凡夫重色,甘为仆使。终身驰骤,为之辛苦。虽复铁锧千刃,锋镝交至。甘心受之,不以为患。狂人乐狂,不是过也。行者若能弃之不顾,是则破枷脱锁,恶狂厌病,离于衰祸,既安且吉。得出牢狱,永无患难。女人之相,其言如蜜,其心如毒。譬如停泉澄波,而蛟龙居之;金山宝窟,而狮子处之。当知此害,不可近也。室家不和,妇人之由。毁宗败族,妇人之罪。实为阴贼,灭人慧明。亦如猎围,鲜得出者。譬如高罗,群鸟落之,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投之,则刳肠俎肌。亦如暗坑,无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远之,不受其害。恶而秽之,不为此物之所惑也。”

又《大宝积经》中,佛为优陀延王说是偈曰:

锋刃刀山,毒箭诸苦,女人能集,众多苦事。

假以香华,而为严好,愚人于此,妄起贪求。

如海疲鸟,迷于彼岸,死必当堕,阿鼻地狱。

现见众苦,皆来集身,善友乖离,天宫永失。

宁投铁狱,驰走刀山,眠卧炎炉,不亲女色。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网罗;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

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伤损。

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

其次放下欲心方面,如《大宝积经》中,文殊师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不舍不爱,则名离欲寂静涅槃也。”

如能把这段经文领会透了,此后你若恣心入诸尘劳生死之内,也就不必担心会有贪恚痴等烦恼过患,这叫作放下欲心。以上说明第一对待门竟。

第二决了门者,如经中所谓“究竟离诸妄,无染如虚空”。这是过去、现在诸佛所证的境界,并非众生尚在因地修行的未来佛所能达到。你没有听说有人要寻求无价珍宝,必须下于沧海;想要开发智慧宝藏,必须先于烦恼中求。能转五逆相,当下即是解脱相。魔界、佛界,在事相上虽有区别,其理体则平等一如。所以若能悟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便能转魔界入于佛界。若是聆听佛的音声就生欢喜,闻到魔的音声就起嗔恚,则不能契入于音声法门,不住音声实际(了达一切声尘,本然清净,无动无静,皆是常住圆妙之音),不能觉知诸法体性空寂,这就如同要去南方楚国,却驾车往北方行走的人,怎么能与他一起论道呢!

我再为你说个典故吧,佛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往昔波罗奈国山中有一位仙人名鹿蹄,有一天上山,因下雨天,地面泥滑,跌了一跤,伤了其足,便心生嗔恚,即以仙术邪咒令天大旱,结果十二年不下雨,国人穷乏,无复生路。波罗奈国王只得招募美色女子,前往引诱仙人令其失去神通道术。果然仙人经不住诱惑,失去神通,甚至被女子骑颈入城。顿时空中浓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位仙人虽有驾驭长风飞行的神通,登上太清的法术,到此时也无能施展了。其后仙人回山精进修行,不久还得神通。当年那位仙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那位女子,即耶输陀罗的前身。至法华会上,佛为耶输陀罗授记,未来成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因此念佛的人,如果只是目睹现前美女的玉容花貌,而不念此女未来一样可以成就如同佛的金色光明之相好,那就失去常不轻的意旨了。以此分别心而修念佛三昧,如何能靠得住呢?

又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在过去世曾经是个强盗首领,入寺想要盗取佛像额头中间的宝珠。因佛前灯火将灭,暗无所见,便以箭挑灯炷,令佛前灯火清光不灭。同时心自念言:众人尚且持宝物供养三宝求福,我怎么可以反来盗取呢?即便舍去。此后九十一劫诸恶渐灭,福佑日增。梵语阿那律,华言译为“无灭”,其因缘就在于此。当来作佛,号普明如来。这都是不可轻的例子。念佛的人,尚且不轻于强盗,何况对于那些不盗的人?由此可知,嬖女、强盗也是未来的二佛,这是非常明显而易见的。若能与过去、现在诸佛等同视之,何愁三昧而不成呢?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第三

问曰:两难释矣。《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参位三尊,范围七众,宜其敬矣。苟非精持,动行颠沛。慢何过焉,捶何罪焉?望为剖之。

对曰:如来尝于《三昧海经》,为父王说。昔有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忽闻空中声曰:“汝之所犯,谓无救者,不然也。空王如来,虽复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佛真容乎?”举身投地,如大(如字)山崩。今于四方,皆成正觉。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是四破戒比丘也。所以如来名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可以涤破戒之罪垢,得尘累之清净也。此四比丘,一观宝像,佥为世雄。念佛之人,岂得惑于破戒之僧欤?故《大集经》云: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口,明不轻之深旨也。安得恣行打骂而不惧哉?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之所缠,盖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若住分别之心,自取冥司之罚,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见心,则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译文】

问:上面两种疑难已蒙师父解释明白了。不过我也曾闻《梵网经》上说:“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然而身披缁服的僧众之流,佩持着皎洁如明月的戒律,悬挂着无比庄严的璎珞宝珠;位列于佛法僧三宝之尊,弘范统理着佛门七众,理应受人敬重。假若不能精严持戒,动辄就有毁损戒体的行为。对这种有辱佛门清誉的人,轻慢他有何过失,就是捶骂他又有何罪呢?希望师父为我剖析。

答:释迦如来曾于《观佛三昧海经》中为其父净饭王说,往昔有四位比丘,因毁犯戒律而引以为耻,觉得活在世上已是无所依怙,伤心欲绝。忽闻空中有声音告诉他们说:“你们四位比丘犯了戒律,以为已是无法挽救了吧?其实不然。空王如来虽然已涅槃,但其形像尚在。你等今当进入佛塔,一起观瞻如来宝像眉间白毫。”四比丘当下垂着眼泪悲泣地说:“观佛形像尚能忏除诸罪,何况见佛真容呢?”于是举身投地,如大山崩,至诚对佛像发露忏悔诸罪。如今这四位比丘于四方世界,皆已成就正觉,就是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这四尊佛,便是往昔四位破戒的比丘。所以释迦如来称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以其能洗涤破戒的罪垢,使尘累消除而得以恢复清净。这四位比丘,由于一观如来宝像忏悔的因缘,都能成为制伏并断尽一切烦恼的世雄(佛之尊号。谓佛有大定力,具雄健之德,于世间最为雄猛,故曰世雄)。念佛的人,怎能对那些破戒之僧而困惑于心、耿耿于怀呢?

是故《大集经》上说,若诸国王大臣打骂出家持戒比丘或破戒比丘,罪同出百亿佛身血。若见凡有披如来袈裟的出家人,无论持戒犯戒,都要把他们当作佛想。当作佛想,才能使自己成就念佛三昧啊。这也是释迦如来金口为我们说明常不轻菩萨的深旨所在。怎么可以恣行打骂而不心生恐惧呢?

佛经中说:“宁为心师,不师于心。”意谓宁可取诸善法,为我随境所转的流动之心作师,不以随境所转的流动之心作为我师。譬如见悭贪人,当生起布施想;见破戒人,当生起持戒想。此即以善法为心师的意思。若能如是,就不会被悭贪、破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这六种覆蔽清净心的境界所缠缚,即可成就六度到彼岸的观门。若是一直执著于分别之心,势必自取冥司之罚,这岂不是很可悲吗?若能转此分别妄见而一心念佛,则念佛三昧,必将如川水之流,毫无障碍了。

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第四

问曰:若破戒观佛,皆成正觉,固不可轻,可信矣。如现处汤狱,或婴鬼趣,菩提难发,河清未期。安得求敬同于念佛之士欤?

对曰:岂不闻夫采良药者,必在山险,非华堂所出。集法药者,必在于险有,非无为自出。则《首楞严经》,说四种记。一未发心记,二初发心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今虽现处鬼狱,即未发心。佛记当来必发大志,遇真善友,行菩萨行,还成正觉,故不可轻。即是未发心之记也。佛说四种记时,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说。人皆不应称量众生,唯有如来,乃能量尔。以是因缘,故我敕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佛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破百万障门,亦用此想。夫如是,则现居恶趣,蒙佛与记者。亦犹宅宝未开,不妨宝在于宅内。额珠斗没,何废珠隐于额中?若不念众生为当来佛,必以六尘为寇贼。则犹防魔军,(适)自坏其壁垒。(自)存敌国,(使)常起于怨仇。金革所以未宁,鼙鼓于焉尚振,安得高枕于其间哉?若使不降者来降,不服者咸服,则使天下一统矣。猎猎旌旗而焉用,翩翩飞将而奚适?吾将却马以粪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帝尧之圣,于我何力哉?百姓日用而不知,方明圣化之广被矣。若能悟色声而为佛者,念众生为当来佛者,必不立心前之凡境也。或想自身为本尊也,瑜伽真言深妙观门,不谋而会。夫因想而有者,岂得不空哉?则大鹏将尺鷃以齐,泰山与秋毫而一。无夷岳之僻,续凫之忧矣。

问曰:汤狱之子,殊未发心。如来法王,宥过与记。千光散射,十号圆明。诚如佛言,孰敢不信?原夫未悟,从何得醒耶?

对曰:言未悟者,亦有义焉。夫长江之源,滥乎一觞。大迷之本,存乎二见。若谓念外立无念,生外立无生,则生死异于涅槃也。万佛洪音,莫之能训矣。若了念而无念,观生而不生,烦恼即菩提也。一相庄严,斯之能悟矣。亦犹岩上群蜂,己房纯蜜。井中七宝,何废称珍?皆本有之,非适今也。念未来佛,罪从何生?吾放其心,遍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道从恚等生,于是乎在。《如来藏经》,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乃至德相备足,如我无异。”广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以九喻况之。《宝性论》释而结颂言:

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

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瞋痴,妄想烦恼等。

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

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以此文证,汤狱之记,顿觉明焉。三昧之门,自然洞启。

问曰:至人用心,澹然清净,攀缘永绝。今说放心,遍缘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教何在焉?

对曰:亦有教说,起心遍缘六尘三业,仍发妙愿,入佛境界。一一缘起,不离如来,名悉皆见矣。此是圆见,非由眼也。故《涅槃经》云:“声闻人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又如《胜天王经》中,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著。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心缘之理,岂不大哉?

【译文】

问:像上面破戒比丘以观佛忏悔因缘,其后皆成正觉,固然不可轻慢,这我可以相信了。但如果有人现在正处于火汤地狱之中,或遭受鬼趣之苦,其菩提心难发,恰似黄河澄清一样遥遥无期。怎么能对他们如同对念佛之士一样恭敬呢?

答:你难道不曾听说,想要采集良药,必须远造高山险谷之处;因为良药不是华堂附近所出产的。要取得佛法妙药,同样必须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才有所获得,不是碌碌无为而能自出。

据《首楞严三昧经》中说,佛为众生有四种授记。一、对未发菩提心的人授记。二、对初发菩提心的人授记。三、密与授记。四、现前授记。如今虽然现处于鬼道、地狱之中,即属于未发心之类。但佛同样为他们授记,当来必定能发大志愿。只要有机缘遇到真善知识为其教化,亦能发心行菩萨道,终究还是可以成就正觉的。所以对恶道众生也不可心存轻慢。这就是为未发心者授记。

当佛说这四种授记时,迦叶尊者对佛表态说:“我等从今以后,对于一切众生,应当如同对世尊一样生起恭敬想。若于众生生起轻慢心,就等于是自己伤害自己。”佛赞叹迦叶说:“善哉!你这话说得非常明确。人皆不应随意称量众生,唯有如来的智慧才可以称量众生。以是因缘,故我敕诸声闻及余菩萨,于诸众生应生如同佛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破除百万障门,同样也是用这种想。

正因为如此,现居恶趣的众生,能够蒙佛为他们授记,这其中道理,犹如深埋于宅舍的宝藏尚未开启,不妨宝藏仍在宅舍之内。亦如力士眉间的金刚宝珠因斗殴而没入肌肤之内,怎么能否定隐没于额头之中的宝珠呢?

若不能体念众生是当来之佛,必然就会视六尘境界为寇贼。如是则犹如为了处处设防魔军,结果反而自坏其壁垒。自心既树立有敌国的存在,势必常起提防怨仇之念。兵戈之所以从未宁息,是因为征战的鼓声随时振起,怎能高枕无忧于其间呢?若能心存平等,必能使不降者来降,不服者咸服,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一统。虽有猎猎旌旗而无所用,那些矫健勇猛的飞将该派往何方呢?我将把战马退还给农夫用以耕田,此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虽有帝尧圣人治世,也感觉不出对我有什么作用力。百姓每天过着安定的生活而不知圣人治世之功,这才正是显明圣人教化之道广大而普遍啊。

若能了悟色声等六尘无不是法身佛,体念一切众生都是当来佛,必然不会自立心前的凡夫境界。或者观想自身即是本尊,这与瑜伽真言宗的深妙观门不谋而会。须知六尘因想而有,色即是空,所有境界岂能不空呢?然则大鹏将与尺鷃齐等,无大小之分;泰山与秋毫为一,无轻重之别。既不会有将高山夷为平地的癖好,也不会做出断鹤续凫令众生忧悲的蠢事。

问:对那些身处火汤地狱之中,完全尚未发菩提心的众生,如来法王不仅宽恕他们的罪过,并且还为他们授记。真可谓是千光散射,十号圆明。诚如佛言,谁敢不相信?只是那些恶道众生并未悟明佛法,从何得以觉醒呢?

答:若论未悟,也有它的含义。譬如滚滚长江,其发源地方的水很少,只能浮起一只小酒杯。而我等最初一念不觉,逐渐形成大迷的根本,是由于存有能所二见(能见是见分,所见是相分)。如果以为有念之外另有个对立的无念,生灭之外另有个对立的无生,则生死迥异于涅槃。即使有万佛出世,以四辩八音说法教化,也不能训导了。若能了知有念的当体即是无念,观照生灭的当体即是无生,那么烦恼当下即是菩提,唯一真实之相的功德庄严,此即能悟万法唯心的道理。这也如同高岩上的群蜂,在蜂腹中就已储有纯蜜。古井中蕴藏的七宝,为何不能称为珍宝?这都是本来就有的,并非如今才出现。然则体念恶道众生为未来佛,又有什么罪过呢?只要我放下分别执著之心,便可遍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所谓道从恚等生,其理由就在这里。正如《大方等如来藏经》中,佛告金刚慧菩萨言:“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乃至广说一切众生具有如来藏,而且以九种比喻来形容。《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曾作解释,而以偈颂归结言:

萎华中诸佛,粪秽中真金。地中珍宝藏,诸果子中芽。

朽故弊坏衣,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

焦黑泥模中,有上妙宝像。众生贪嗔痴,妄想烦恼等。

尘劳诸境中,皆有如来藏。下至阿鼻狱,皆有如来身。

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

以此经文偈颂为证,佛为处于火汤地狱的恶道众生授记,这其中的深意,顿时觉得非常明了。那么念佛三昧法门,自然可以畅通开启。

问:若是诸佛菩萨所用之心,澹然清净,以真智照境,永绝妄想攀缘,当然可以达到境智一如。今听师父开示说,虽是凡夫,只要放下分别执著之心,遍缘一切所缘之处,皆见如来。有何经教依据?

答:当然也是有经教依据而说。教中有言,若众生起一念心,遍缘六尘境界及身口意三业,随缘一尘一业,而发广大妙愿,誓入佛之境界。一一缘起不离法身如来,名为悉皆见佛。这是圆妙心见,并非由肉眼见。是故《涅槃经》上说:“声闻人虽有天眼,名为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何以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

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告胜天王言:“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行般若波罗蜜。于一切法,心缘自在。缘一切色,愿得佛色,无所得故;心缘众声,愿得如来微妙音声;心缘众香,愿得如来清净戒香;心缘诸味,愿得如来味中第一大丈夫相;心缘诸触,愿得如来柔软手掌。心缘诸法,愿得如来寂静之心。心缘自身,愿得佛身;心缘自口,愿得佛口;心缘自意,愿得如来平等之意。天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遍缘诸法而能不著。观见诸法,无不趣向菩提之道。菩萨修习诸行,皆因外缘而得成立。又如大地住在水上,若凿池井,即得水用,其不凿者,无由见之。如是圣智境界,遍一切法。若有勤修般若方便,则便得之,其不修者,云何能得?”

据此经文,心缘之理,难道还不够广大吗?

观空无我择善而从门第五

问曰:即动而静,静为躁君。即凡而圣,圣隐凡内。谨闻遐旨。又三教“无我”,理既不殊,择善而从,其义焉在?

对曰:三教之理也,名未始异,理未始同。且夫子四绝中一无我者,谦光之义,为无我也。道无我者,长而不宰,为无我也。佛无我者,观五蕴空,为无我也。上二教门,都不明五蕴,孰辨其四谛六度万行?贤圣阶级,蔑然无闻。但和光同尘,保雌守静,既慈且俭,不敢为天下先,各一圣也。安用商榷其浅深欤?三教无我明矣。择善而从者,谓三性之理,理无不在。修心之士,择善而从。盖谓不善无益于至真,无记双亡于善恶。妨乱佛理,何莫由斯?故圣人简之而不取也。故《涅槃经》云:“一阐提者,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是知念佛三昧,善之最上,万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

【译文】

问:动生于静,而又复归于静,所以静是躁动的主宰。能破除我执,不离凡夫的当体即为圣人,因为圣人的性德隐于凡夫的心内。这其中的深意我已恭听明白了。又儒道释三教都有提到“无我”,其理既然并无差别,而又教人择善而从,这其中含义何在?

答:儒、道、释三教所说“无我”之理,名称固然没有差异,但所含义理却完全不同。且如孔夫子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此四绝中有一“毋我”,即无我者,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含有“谦光自抑”之义,是为无我。道家老子所提出的义“无我”,体现在万物顺其自然而长养,不强立主宰,是为无我。而佛教所谓“无我”,是以“照见五蕴皆空”为无我。以上儒道二种教门,连“五蕴”是什么都不明白,如何能辨识四谛、六度万行等法门?至于三贤十圣的菩萨阶位次第,更是全然未曾听闻。但以其能和光同尘,保其雌柔、守其寂静,既慈且俭,超然独立而不敢为天下先,因而各得一圣之名。在此,没必要认真探讨这其间的浅深,而三教所说“无我”之理,孰偏孰圆,已是不喻而明了。

至于择善而从,可就善、恶、无记这三性之理而言。三性之理无所不在。修心之士自当择其至善而从之。因为凡属于不善的言行心态绝对无益于修行至真之道。而“无记”却是浑浑噩噩,不属于善亦不属于恶。大凡妨乱佛理,无不由此不善及无记二者,所以圣人简拣而不取。《涅槃经》上说:“一阐提者,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由此可知,念佛三昧,是诸善中最上之善,万行以此至善为元首,故称为“三昧之王”。

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第六

问曰:若择善而从者,何不择诸佛之善,弃众生之恶?乃念未来诸佛,而同过现正觉耶?

对曰:不易来问,自成我答焉。何者?择善而从者,盖不得已而言之。为力微任重,不能即恶而善、即妄而真,故以明之。苟能念未来之佛,叶不轻之行。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众生皆佛,此土常净。异鹙子之土石沙砾,同梵王之珍宝庄严。择善之至矣,无恶可弃矣。即天台智者释《法华经》,明绝待之妙,引证云: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经》曰:“佛所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良在此焉。梵云“南无”,唐言“归命”。梵云“阿弥陀”,唐言“无量寿”。三世诸佛,岂只一佛而寿无量耶?今与子同念于三世弥陀,同生于十方极乐,有何不可?而欲鹢路退飞哉。夫然,则烈三昧之猛焰也,不居于纤妄蚊蚋。(谓不复存纤妄之见)铿十念之洪钟也,不间于散乱称佛,明矣。(谓散不异定。此四句,约色心二法,明众生皆佛。)念弥陀通三世既尔,念诸佛菩萨不亦然欤?

问曰:念未来佛,即与过现诸佛等者,愿闻其理也。

对曰:《华严经》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楞伽》偈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我是。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言四等者:一字等,同名佛也。二语等,皆具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法等,尽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也。四身等,法身色声相好无差也。《起信论》云,依方故转,方实不转。夫如是,则悟者悟于一方,群方自正。念者念于一佛,诸佛现前。经所谓水不上升,月不下降。光净因缘,虚空皓月,现于清水。彼佛不来,我身不往。念佛因缘,如来宝月,现于心水。如说颂曰:“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译文】

问:既然修心之士要择善而从,为何不择诸佛究竟之至善,弃众生迷妄之恶?反而教人念众生为未来诸佛,而敬同过去、现在的诸佛呢?

答:难为有你这一问,恰恰称合我的本怀。怎么说呢?择善而从,这是不得已而言之。因为初发心修行的人,其道力轻微而所要担负的责任重大,而又未能领会即恶而善、即妄而真的一实平等之理,故先当明示择善而从。如能体念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之佛,即可与常不轻菩萨之行相吻合。同时也就能体悟到天地如同一指,万物如同一马。视众生皆诸佛,见此国土常清净。非同舍利弗所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而是如同梵王所住的珍宝庄严。这是择善至究竟处,无恶可弃啊。即天台智者大师注释《法华经》,明绝待之妙,引证经文曰:

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

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上说:“诸佛住处实无秽土,众生薄福而见不净。”其原因就在于此。

梵语“南无”,译为华言“归命”。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其实,三世诸佛都是无量寿,岂止有阿弥陀佛一佛是无量寿?今与你同念于三世阿弥陀佛,同生于十方极乐国土,有何不可?难道非要像鹢鸟高飞遇风而退一样吗?我等果能依法修行,至于得成念佛三昧,自然而有三昧定中真智之火现前,烧尽邪见稠林,决不复存蚊蚋纤毫之妄见。即使每天晨朝坚持十念称念佛名,亦如洪钟铿然,警醒尘劳迷梦。当然也就不限制散乱称念佛名,这其中的道理该明白了吧。念阿弥陀佛通三世诸佛既是如此,念诸佛菩萨,不也一样吗?

问:念众生为未来佛,即与过去、现在诸佛相等,我还是希望听听这其中的义理。

答:《华严经》偈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十力)、无畏(四无所畏)亦然。”又《楞伽经》偈云:“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所言四等者:一、名字相等,同名为佛。二、语言相等,诸佛皆具迦陵频伽梵音声相。三、所证之法平等,诸佛尽得菩提分法无障碍智。四、身相相等,诸佛法身,色声相好无差别。

《大乘起信论》上说,犹如迷人,因方位不明,误认东方为西方,其实方位本身并不转变。既是如此,那么悟的人只要悟明一方正确,其他方向自然也正确。念佛的人只要念于一佛,诸佛同时现前。佛经中所谓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但借着月光和净水的因缘,虚空上的皓月,自然就会现于清水之中。彼阿弥陀佛不来于此,我身也不必往彼。但以念佛因缘,阿弥陀如来的光明宝相,自然影现于念佛众生清净的心水之中。如经中说颂曰: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第七

问曰:肉者人之所食,而念佛之家绝之,何耶?

对曰:夫尸毗救鸽,上称方平者,王、禽异也,保命一也。安得故食其肉,用资败躯,而兀兀然不知其惧哉?苟能悟之为未来诸佛者,孰肯飞白刃于赤鳞,放苍鹰于狡兔,如夕蛾投火,自取其毙欤?故《楞伽宝经·佛语心品》偈云: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以斯圣旨,若不施(如字)此财,则网者、屠者自息矣。且龙树不轻于鸽雀,高僧不跨于虫蚁。或问其故,答曰:斯之与吾,同在生死。彼或将先成正觉,安可妄轻耶?轻尚不可,岂得夺食其血肉哉?《宝性论》云,《如来藏经》中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吾谓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唯念过现,不念未来,慢终不息。若如师子而逐于人,其块自息。闻夫敬慢之道,一以贯之。则移敬就慢,均父母于平人,逆之甚也。移慢就敬,均平人于父母,孝之大也。故《梵网经》云:“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孝名为戒,良在兹焉。观六道为当来佛者,父母之谈,犹近言耳。若能等沙弥之救蚁,促寿更延。同流水之济鱼,天华雨𧂐。革旷劫众生之见,念未来善逝之身。粪秽之内,知有真金。重云之间,信有明月。则食肉之昏雾,生死之烟霾,慧风扫之于三昧长空矣。《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岂得不念之哉?

问曰:肉不可食,信之矣。五辛如何?

对曰:圣教明之。《大佛顶经》云,佛告阿难:“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斯金口也,不亦诚哉。酒固不待言矣。《百喻经》云,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遇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钱主忽至,尽还夺去。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苦极。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而好多闻。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偈曰:

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此不但是世法,即泛泛营福慧业,无一相三昧妙观绵密之修。皆所谓今日三,明日四,如隔日疟也。)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怱怱营众务,凡人无不尔。(泛泛营福慧业,终归世谛流布,无益真修。凡人亦无不尔也。)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

已上七门,尽是念未来诸佛,以通三世之意也。若欲念于弥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宫,见慈氏之尊。则弥天释道安,为其倡首耳。

【译文】

问:许多人都食众生肉,而念佛的人绝对不食,为什么呢?

答:往昔尸毗王为了救鸽,以自己全身上秤盘,才足够重量与饿鹰贸此鸽命。在人们看来,尊贵的国王形体与下等的禽鸟形体迥然不同,但对鸽、鹰来说,各自为了保命却是一样的。我们怎么可以故食众生肉,用以资养自己危脆不实的败躯,而全然不知其恐惧呢?若能悟知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谁肯忍心以锋利的白刃割切鱼身上的鳞片,或放苍鹰捕杀狡兔,他日业报现前,岂不是如灯蛾投火,自取其毙吗?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语心品》中有偈云: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

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

由此我们能够明白佛说这首偈的意思,如果人们不以钱财去买鱼肉,那么网者、屠者也就不会为利为财去造作杀生的恶业。何况龙树菩萨,其用心仁厚,尚且不轻于鸽雀;古代高僧行路时,举步常观地面,不敢误伤虫蚁。或问这是何故。答说,这些众生与我同在生死轮回之中,说不定它们来生转世修行比我先成正觉,怎么可以任意轻视呢?轻视尚且不可,岂可杀害夺其性命而食其血肉呢?

《究竟一乘宝性论》引《如来藏经》中,佛告舍利弗言:“众生者,即是第一义谛,即是如来藏,即是法身,即是菩提。”我今作个比喻说,有人用石块掷狗,狗只知道去追逐石块,却不知道去追逐掷石块的人,结果受石块掷击终究不息。念佛的人如果唯念过去、现在诸佛,而不念未来诸佛,我慢之心终究不息。如能像狮子直接去追逐掷石块的人,其石块自然就停止了。

我曾听说敬慢之道,也一样是可以贯通互用的。如果把恭敬之心转成轻慢,视亲生父母就像陌路人一样,这忤逆不孝的罪就严重了;若能转轻慢的心为恭敬,视平常人如同父母,这种孝顺之道可就大了。故《梵网经》中说:“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据此经文,则见一切众生,皆应起孝顺心,不敢稍生轻慢伤害,所以经中又说“孝名为戒”,其道理就在于此。如能更进而观六道众生为当来诸佛,那么视众生为父母之谈,犹是浅近之言了。就像佛经中记载,年少沙弥慈心救蚁,使短促的寿命得以延长。或者如同流水长者以食救鱼身命,以法救鱼慧命,则感众多天华缤纷而下。

因此,人能以孝顺心,念六道众生皆为过去父母;以恭敬心,念一切众生皆为未来诸佛。便可革除旷劫以来对众生轻视的成见,体念众生乃未来诸佛善逝之身。须知粪秽之内有真金,深信重云之间有明月。那么食肉这种风气所形成的昏雾,造成生死轮回的烟霾,就可以借着慧风扫除至尽,同时也使念佛三昧之心月,朗现于长空。《梵网经》上说:“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岂可以不善加体念呢?

问:众生肉不可食,我已相信了。至于蔬菜中的五辛又是如何呢?

答:这在佛经中也有明示。《大佛顶经》中佛告阿难:“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佛告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这是释迦如来金口所说,不也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吗?饮酒的过失那就更不必说了。

《百喻经》上说,从前有一贫穷之人,有一天在路上行走,捡到一布袋金钱。心中大喜,就站在那里数钱。还没数完,丢失金钱的主人忽然赶到,把金钱尽数夺还而去。那位贫人当时后悔为什么不赶紧带钱离去,懊恼的心情非常痛苦。有机缘遇到佛法的人也是如此。虽然现在有缘值遇三宝福田,但如果不以种种方便精勤修行,而喜好多闻。忽然命终堕三恶道,如同那位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偈曰:

今日营此事,明日营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怱怱营众务,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钱人,其事亦如是。

(此不但是世法,即泛泛营福慧业,无一相三昧妙观绵密之修。皆所谓今日三,明日四,如隔日疟也。泛泛营福慧业,终归世谛流布,无益真修。凡人亦无不尔也。)

以上七门,都是劝人念未来诸佛,以通达三世诸佛之意。若有人喜欢念弥勒佛者,必得上生兜率天宫见慈氏之尊。则弥天释道安法师应该是首先倡导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