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第八
问:念未来佛,即众生是。已闻玄义,事广理幽也。又恐心散难检,今欲一以贯之。专西方,念一佛,践不退地,祛有漏心。乘扁舟于黄金之池,礼弥陀于白玉之殿。以通三世,希沾九品,不亦可乎?
对曰:《十住婆沙论》,并龙树菩萨造释《华严经》论易行行品云,菩萨道有难行行,如陆地乘舟也;有易行行,如水路乘舟也。阿弥陀佛本愿之力,若人闻名称念,自归彼国。如舟得水,又遇便风,一举千里,不亦易哉?则释迦如来父王眷属,六万释种,皆生极乐土。盖佛与此界众生缘深也。专注一境,圆通三世,不亦良哉?
问曰:专注一境,圆通三世,诚哉。然称念自归,往生彼国者,有为虚伪,风多浪鼓。曷若不驰想于外,但摄心于内,协无为之旨乎?
对曰:有为虽伪,舍之则道业不成。无为虽实,取之则慧心不朗。经云,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著无为功德,亦为魔业。子今厌乐交争,得不入于魔罥也?又若圣贤摄心谓之内,凡夫驰想谓之外。苟以驰外为乱,住内为定。复是内外所驰,非所以念佛三昧摄心之意也。《注维摩经》,罗什法师云:外国有一女,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金邀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于道中变身为白衣士,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汝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文殊言:“汝身是。”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多植善本,广修智慧。闻是说已,即得无生法忍。得是忍已,而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林。既入林已,自现身死,膀胀烂臭。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大觉未成,未暇闲任,故名为忍。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女身空,佛身空,未始异也。菩提之义,岂得异乎?夫如是,则一切有为,即无为矣。一切内外,非内外矣。然在有而未尝有,有而常无。居无而未尝无,无而恒有。何患之于佛有相,心有念哉?
【译文】
问:念未来诸佛,就是指现前众生而言。已闻其中玄义了,果然是事相广大、义理幽深。但又恐怕心念散乱难以检束,如今我想要专精而一以贯之。专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专念一句阿弥陀佛,以登不退转之地,祛除有漏的烦恼之心。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到达以黄金为地的莲池,礼敬阿弥陀佛于白玉成就的宝殿。由此通达十方三世诸佛,希沾九品莲台之位,不也可以吗?
答:据龙树菩萨所造的《十住毗婆沙论》解释《华严经》论易行行品中说,菩萨道有难行之行,其难行如陆地乘舟;有易行之行,其易行如水路乘舟。阿弥陀佛本有广大誓愿之力,若人闻名称念阿弥陀佛,自然得以往生彼国。如顺水乘舟,又遇便利之风,便能一举千里,不也是很容易就可以到达极乐彼岸吗?所以释迦如来的父王眷属,以及六万释迦种族的人,皆念佛往生极乐国土。这也是因为阿弥陀佛与此世界众生的缘特别深厚啊。你能专注系缘阿弥陀佛一境,而得以圆通三世诸佛,当然也是很好的。
问:专注系缘阿弥陀佛一境,以圆通三世诸佛,的确很妙。然而我又觉得称念阿弥陀佛,自是要归向往生彼国,不免向外驰求,终究属于有为功德的虚妄之法,就像大海之水,风多必然浪鼓而难以平静。何若不驰想于外境,但只摄心于内,岂不更符合无为之旨呢?
答:有为功德虽属虚妄,但舍弃之则道业不能成就。摄心无为虽然真实,但如果取着则慧心不朗。佛经中说,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乐着无为功德,也是魔业。你今既厌离有为又乐着无为,如是取舍之情交争,岂能不入于魔网呢?又若是认为圣贤摄心称之为内,凡夫驰想称之为外,因而执著以驰外为乱,以住内为定。又是内外所驰,这可不是念佛三昧摄心之意旨啊。
鸠摩罗什法师在《注维摩经》中说,外国有一女子,身体金色。有一位长者子名达暮多罗,以千两黄金邀女子入竹林,同载而去。当时文殊菩萨于道路中变身为白衣青年,身上穿着宝衣,此宝衣非常华丽好看。那个女人从未见过这么光彩夺目的宝衣,顿时生起贪心。文殊菩萨对她说:“你如果想得到此宝衣,应当发菩提心。”女人问:“怎样是菩提心?”文殊菩萨说:“你的身体便是。”女人问:“为何说是?”文殊菩萨说:“因为菩提心的体性空寂,你色身的体性也是空寂,所以说是。”这位女人在过去世曾经于迦叶佛所,多植善本,广修智慧。听到文殊菩萨这几句开示,当下即得无生法忍。证得无生法忍后,将要为长者子显示色欲的过患,仍然与长者子相牵走入林中。进入竹林后,女人忽然自现身死,一会儿就全身膨胀,腐烂恶臭。长者子见此情形,大为恐怖畏惧,急急前往佛所。佛为他开示说法后,这位长者子也证得无生法忍。而这里所说的忍,指的是大觉尚未圆满成就,智力犹弱,虽悟无生,正能堪受而已,未暇闲任,故名为忍。
《维摩诘经》上说:“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女身空,佛身亦空,从来就没有差异。那么菩提之义与女人身相,岂能有差异呢?既然如此,则一切有为功德,但能不执著,即是无为功德。可见一切内外,并非真实有内有外。然以实相无相、无不相而言,在有则未尝有,有而常无;居无则未尝无,无而恒有。何必顾虑在念佛时,于佛有相,心中有念呢?
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
问曰:易行难行之谈,身即菩提之观,其旨镜焉。人生在世,石火电光。一念蹉跎,悔无所及。修道之人,尚不亲心,况亲于身?尚不亲于身,况身外欤?常恐出息不还,属于后世。狂风飘蓬,茫茫何之。愿示一念十念之门,此生他生之计。
答曰:夫净土之会,功业之大者。二乘乃澄神虚无,耽空怖相,不念众生,故无净土,而大乘有之。按《悲华经》云: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七宝、千子悉皆具足。因宝海大臣为善知识,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于西方极乐净土。则诸经中知名诸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其长太子名不瞬,观世音也。次子名摩尼,大势至也。次子名王众,文殊师利也。次子名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子名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子名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子名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子名泯图,即普贤也。次子名蜜苏,即阿閦佛也。蜜苏王子,一自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则不异蜜苏之见。若鸣珂入仗,动珮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安得不用心于步步之间哉?今则例之,亦不移于前操矣。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又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亦诚如所问。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又问:一念十念,往生净土,何者为正?
对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为正也。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嬉戏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尪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译文】
问:有关菩萨道有易行、难行之谈,以及观自身当体即是菩提,这其中的意旨已听明白了。承蒙开示,感激无量。每思人生在世,如石火电光,刹那即逝。倘使一念蹉跎,后悔不及。我辈修道的人,尚且不信任现前刹那不住之心,何况贪恋此四大假合之身;尚且不贪恋自己的色身,何况贪恋身外梦幻泡影的虚境呢?常恐一口气呼出不还,即属于后世,识神如随狂风飘荡的蓬草,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愿师父再为学人开示有关一念十念的法门,作为此生他生的旨趣。
答:释迦如来施设净土之胜会,乃是至圆至顿之法门,其度化众生之功业至为广大。声闻、缘觉二乘的行人所重视的乃是息念澄神,灰身灭智。一旦证入正位,便耽着虚无,沉空滞寂,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不愿入尘世教化众生,是故声闻藏中没有净土教法的施设,而在大乘经典中常有提到。
据《悲华经》上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中曾为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七宝以及千名王子悉皆具足。由于宝海大臣这位善知识的因缘,这位无诤念转轮圣王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并发愿成就摄取西方极乐净土。则如今诸经中所常见的知名诸佛、菩萨、声闻等,都是阿弥陀佛往昔为转轮圣王时的千子。其长太子名不瞬,即观世音菩萨。第二王子名摩尼,即大势至菩萨。第三王子名王众,即文殊师利菩萨。第四王子名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第五王子名无畏,即莲华尊如来。第六王子名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第七王子名善臂,即师子香菩萨。第八王子名泯图,即普贤菩萨。第九王子名蜜苏,即阿閦佛。这位蜜苏王子,自发心以来,行时步步之间,心中常念诸佛。如今已在东方世界成佛,国号妙乐。
我认为念佛的人,无论在宽敞的大路上经行,或在幽静的园林中散步,都应该效法蜜苏王子这种步步之间心中默默忆念诸佛的修持方法。即使在王都热闹的场所,也应该用心念佛。试看那些大臣们乘着鸣珂的车马,随着仪卫队,摆动着身上的珮玉前往朝见天子,一路上肃肃羽仪,骎骎车马,怎能不用心于步步之间呢?
如今则依此为例,也不必改变蜜苏王子念佛的方式。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活着时都有出息入息的呼吸吧。只要一口气呼出不还,即属后世,确实就像你所问的一样。世上念佛的人,多是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而我则以鼻间呼吸的出入息为念珠。每称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都随着呼吸而念,这样心中就有大恃怙,不用担心一口气不还即属后世了。我无论行住坐卧,总是常用此珠念佛。纵然有时昏昏欲睡,也是随着呼吸念佛而入眠,一觉醒来,就继续随着呼吸念佛。这样不间断念佛,必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如同钻燧取火,但见火烟冒出,便是火的前相。如果能在梦中经常得见阿弥陀佛,则念佛三昧必然成就。他日往生极乐国土,面见阿弥陀佛玉毫相好光明,亲蒙阿弥陀佛授记,则万无一失。你宜努力自勉而行之。
又问:一念、十念两种念佛,得以往生净土,当以哪一种为正?
答:当以专一其心念佛往生净土,住不退转地,此为正修。如佛所说,那些谤佛毁经,打僧骂尊,造作五逆、犯四重戒的人,都是由于一念恶业成就,堕无间地狱,犹如射箭一般快速。如今专一其心念佛往生净土,也是一念善业成就,即登极乐国土。犹如壮士屈伸臂顷,前一念五阴色身刚断气,后一念五阴即往生极乐国土。如以蜡印印在泥土之上,蜡印虽毁坏,然其印文之迹则已显成。善恶之业皆在一念之间成就,尚且不须两念,如何要至十念呢?至于动手打僧、辱骂尊长,虽然不是正逆,却是属于五逆之类。
又一念者,如佛经中说,有一位爱吃乳酪的沙弥,动一念贪爱心,命终之后,生于乳酪中做虫。又大萨婆长者的妻子,坐在船上对着明镜,自爱其身漂亮。不意海面一阵狂风吹来,破裂其船,这位漂亮的女人死后,即转生在自己故尸中做虫,嬉戏往来,不离其尸体所在。这都是在一念之间,并非十念啊。又《大无量寿经》中,说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净土。至于《观无量寿佛经》中所提到的临终十念念佛,这实在也是有其特殊的缘故。譬如那些体弱多病,精力衰微心境恶劣,一念不够得力,故须十声称念阿弥陀佛,以帮助提起正念。若心力强盛,正念现前,一念即得往生。不过这临终一念称佛名号即得往生,也犹如种植小树苗,需要平时不断坚持灌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啊。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第十
问曰:经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何用远称弥陀,存想于极乐之国。近念诸佛,兴敬于未来之尊。此皆自外而求,岂曰“是心是佛”耶?
对曰:子问非也。子但引经,不知经之所趣。经者,《观无量寿佛经》也,正明念阿弥陀之文矣。以念佛故,佛从想生,故云“是心是佛”。安得窃取弥陀之观,反噬弥陀之心者哉?若尔,都不念佛而言“是心是佛”者,亦应都不想恶而言“是心是恶”耶?彼既不然,此亦焉可。况彼极乐之国,弥陀至尊,十万亿之须弥山王,不与眼根为障碍(者,以)恒河沙之光明相好,由佛愿力而想成(故也。由佛愿力者,谓佛身是佛自愿力所成。而想成者,谓彼佛自愿力所成之身,由我现前心想显现)屈臂即得于往生,宁计彼方之远近也?
问曰:是心是佛,敬闻其理也。然此经所明十六妙观,韦提得之,则冰日可想,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若为澄渟,愿一一示之。令念佛人,离师独坐,心安若海也。
对曰:冰想者,为琉璃地之张本也。日想者,作白毫光之由渐也。依想而现,曰自曰正。不依想现,则曰他曰邪。本则想白毫,白毫不现。而未想绀目,绀目现。此乖其本心,岂不邪也?况诸想欤?又魔光乃有影耀眼,佛光乃无影不耀眼。故《楞伽》偈曰:
佛地名最胜,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问:今之光现者,炽焰坏目,非魔如何?光而不耀,非佛如何?
答:又光之真也,令念佛人身心澄渟清净。光之伪也,令念佛人心躁动恍惚。故《涅槃经》云:“澄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
又问曰:至人无思,而今用想,岂不谬哉?
对曰:不谬也。如《大威德陀罗尼经》云,超过有结,应发欲心,想无欲事。今则例之,欲修念佛,应发想心,想无想事。故《方等贤护经》云:“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吾谓二想名同,善恶天隔。不可闻想,一概厌之。若苟厌之,虽不毁经不谤佛,则必生于无想天宫矣。若固执无想,而噬想佛者,则名谤法。以谤法故,遽入十方无择之囹圄,未知出日,岂有天宫之望乎?纵令得生,名外道天,非解脱路。《涅槃经》云,随闻毒鼓,远近俱死。此亦如是。随其拨想,远近俱堕。经所谓“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斯之谓矣。岂出于三界之流转焉,岂同于九品往生焉?况覆舟、载舟,水也。因倒、因起,地也。想妄即众生,想真即诸佛。离想之外,更用何焉?
问曰:事解已竟,理何在耶?如《般舟三昧经》云:“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涅槃。”今之用想,不亦然乎?
对曰:不然也。若存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避想佛,则以恶取空为无想者,则痴之甚也。吾今了佛皆从想生,无佛无想,何痴之有?此乃观空三昧,无邪见也。子又问理何在者。夫至人冥真体寂,虚空其怀。虽复万法并照,而心未尝有。则真智无缘,故无念可名。俗智有缘,故念想以生。又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第一义中道之理也。此显法身矣。空即是想,名俗谛之理也。恒沙万德,皆依俗谛。此显报身矣。想即是空,名真谛之理也。破二十五有,得二十五三昧。常空常化,和光利物,此显化身矣。是则以三观观三谛,证三德,成三身。乃至十种三法,有何不可?而欲摈于清净之想,取无想之想耶,塞于禅定之门,而取成佛之阈耶?《楞伽》《密严经》皆曰“宁起有见如须弥”者,谓信有因果,存想念佛,生极乐净国,故曰“宁起有”也。“不起空见如芥子”者,谓拨无因果,谤于念佛,生阿鼻地狱,故云“不起空”也。吁!可畏者,其在兹焉。
【译文】
问:佛经中既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又何必远念阿弥陀佛,存想于极乐国土;近念众生即诸佛,兴敬于未来的世尊。这似乎都是心向外求,怎么能称为“是心是佛”呢?
答:你这个问题本身就错了。你只知道引据经文,却不知经文的旨趣。你所引据的佛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正是教人念阿弥陀佛的。以一心念佛故,佛从心想生,所以经文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不是像你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么可以窃取以阿弥陀佛的观想,反过来否定能念阿弥陀佛的心呢?如果真的以为都不必起心念佛而言“是心是佛”,那么,也应该是心中都不想恶而言“是心是恶”吧?彼既不然,此又怎么可以?何况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至尊,其报身有十万亿须弥山王高大,因为都是唯心之物,所以并不与作观者的眼根为障碍。而且阿弥陀佛有恒河沙数的光明相好,是由阿弥陀佛自己的愿力所想成。以此类推,我等念佛的人要成就未来佛身,同样必须由我自己的愿力和念力成就。既达法界唯心,即于屈伸臂顷即得以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哪用得着计算彼西方的远近呢?
问:“是心是佛”这个道理已经敬闻师父开示了。然而此经中所明十六妙观,韦提希夫人得受其教,则见水澄清而作冰想和见落日状如悬鼓,这最初二种简单的观想或者可以观想成就,至于第九观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金山晃然,令人眼花缭乱,作观时可能根本就辨不清究竟是魔光或是佛光。又如何是自观、如何是他观,这其间邪正混杂。似这等情况,要如何澄清而令心平静作观,愿师父一一开示。令念佛人,在离师独坐的时候,也能心安如大海无波。
答:十六观中的第二观,见水澄清而作冰想,是为观极乐世界琉璃地作张本。第一观的日想,是为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作由渐。依自己观想而显现相应的境界,是属于自观,也称为正观。不依自己观想而所显现的境界,就是属于他观,也名为邪观。譬如原本是想白毫,而白毫不显现。原本未想绀目,却绀目显现。似这种情形,与自己本心相乖违,岂不是邪观?何况其他的诸想呢?又魔光,有光影耀眼;佛光却是明亮清净无影,不会耀眼。故《楞伽经》偈曰:
佛地名最胜,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问:如今若有光明显现,其光炽盛损人眼目,会不会就是魔光?若是光明而不耀眼,或许就是佛光吧?
答:如果真是佛光,能令念佛的人身心澄渟清净。光明若是伪的,会让念佛的人内心躁动恍惚。故《涅槃经》上说:“澄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据此可以辨明真伪。
又问:据说圣人无思,而今却教人用心观想,岂不错谬吗?
答:圣人无思,但凡夫有思,故必须教人想佛念佛,哪会错谬?如《大威德陀罗尼经》上说,如要超越三界所有烦恼系缚之结,应发善欲之心,想无可欲之事。今则以此为例,欲修念佛,应发想佛之心,想无可想之事。故《方等贤护经》上说:“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我认为这二种想虽然名同,而其善恶却如天地相隔。所以不可一闻到“想”,就一概厌弃之。如若厌弃有想而入于无想,虽然不毁经不谤佛,则必定生于无想天宫(色界天之一)。若是固执无想,而排斥有想佛之心,那就成了谤法。以谤法的缘故,就得入于十方阿鼻地狱,未知何时有出头之日,岂能还有生于无想天宫之希望呢?纵然得以生天,也必然是外道天,并非解脱生死之路。如《涅槃经》中说,随闻涂毒鼓之声,远近之人俱死。此亦如是。随其有人拨弃想佛之心,远近俱堕。经中所谓“鸠盘荼鬼,蹲踞土埵,或时离地一尺二尺,往返游行”,就是指这种人而说的。岂能出于三界之流转,岂能同于那些以想佛之心,得以往生净土九品莲华之中的人呢?何况水能覆舟,水能载舟,同是一样的水。因地跌倒,因地而起,同是一样的地。想妄即是众生,想真即是诸佛。离想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用心的呢?
问:事相上已是解释清楚了,但这其中的义理又何在呢?如《般舟三昧经》上说:“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涅槃。”如今用心想佛,不也一样属于有想吗?
答:你不能这么理解。如果心中存有所想之佛、能想之心,或者避弃想佛,则以恶取空为无想者,那就真的愚痴到不可救药了。我今了知诸佛皆从心想生,是心想佛,是心是佛。即当心想佛时,了无所想之佛与能想之心,其心清清净净,何痴之有?这是观空三昧,毫无邪见也。
你又问义理何在,我现在告诉你吧。至人用心,冥合真性,体悟空寂,心如虚空。虽然是万法并照,而心中未尝有一法。因为真智离妄,心无所缘,故可名为无念。而俗智有所缘,故有念想可生。又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名为第一义中道之理。这是显明佛的清净法身。空即是想,名为俗谛之理。恒沙万德皆依俗谛而建立,这是显明佛的圆满报身。想即是空,名真谛之理。破三界二十五有,得二十五种三昧。其心常空而又常行教化,和光利物,这是显明佛的千百亿化身。这也就是以空、假、中三观,观真、俗、中三谛,以证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之三德,成法身、报身、化身之三身。乃至更有十种三法,有何不可?而你居然要摈弃清净之想,而取无想之想。岂不是既闭塞于禅定之门,而又要攫取成佛之门槛吗?
《楞伽经》《密严经》中都曾提到,“宁起有见如须弥”,是指相信有因果报应,相信存想念佛,必生极乐净国,故言“宁起有”;“不起空见如芥子”,是指拨无因果,谤人念佛,必堕阿鼻地狱,故言“不起空”。吁!最令人可畏的,就是指这种起空见,拨无因果,毁谤念佛的人。
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第十一
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声喧里巷,响震山林,然后为道哉?
对曰:诚如所问,声亦无爽。试为明之。何者?夫辟散之要,要存于声。声之不厉,心窃窃然飘飘然无定。声之厉也,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其义一也。近而取之,声光所及,万祸冰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其义二也。远而说之,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其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其义四也。与魔军相战,旗鼓相望。用声律于戎轩,以定破于强敌。其义五也。具斯众义,复何厌哉?未若喧静两全,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则兼忘心佛,诚如所问矣。故庐山远公《念佛三昧序》云,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察夫玄音之扣,心听则尘累每销,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其孰能与于此欤?言明证者,未若《华严经》偈云:
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夫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
问曰:高声下声称佛名号,敬承其义。十方净土,皆有如来。面之西方,何滞之甚耶?
对曰:子问非也。此是方等佛经作如是说,非人师之意也。岂可谤于方等经欤?
问曰:谨闻教矣。理在何焉?
对曰:亦有其理。如说痴人见观世音有十一面,即设难云:“何不安十二面耶?”及随其语,又设难云:“何不安十一面耶?”子欲将东难西,其义若此。犹迷未醒者,即以此身令其安置,不背一方,则其自悟矣。如其不悟,诚不可化,但可悲矣。又《胜天王经·二行品》,明如来八十种好,中有一随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矣。然佛不可背,常面向于一切众生。非如怨仇,不欲相见。慈之至矣,是其义也。智者大师,爰自抚尘之岁,终于耳顺。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大渐之际,令读四十八愿,九品往生。光明满山,天乐遰奏,生于净土。面西之义,不亦弘哉?
问曰:面向西方,敬闻教理。般舟之义,义在何耶?
对曰:梵云“般舟”,此云“现前”。谓思惟不已,佛现定中。凡九十日常行道者,助般舟之缘,非正释其义也。
问曰:净土妙门,般舟之义,具闻剖析。然近代已来,谁得登于安养之国?既无相报,焉知所诣?望为明之。
对曰:晋朝庐山远法师,为其首倡。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三藏,授念佛三昧。(考远公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与缁素一百廿三人结社念佛。历十七年,至安帝义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罗方至长安。后以小故,往庐山。紫阁谓佛陀授远公念佛三昧方结社,系未详考。)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刘遗民著文,大略云: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如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然复妙观大仪,启心正照。识以悟新,形由化革。借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飘云衣于八极,泛香风以穷年。体忘安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临三途而缅谢,傲天宫以长辞。绍众灵以继轨,指大息以为期。究兹道也,岂不弘哉?远公制《念佛三昧序》云:夫称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移,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若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谢灵运《净土咏》云: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子问未见往生相报者。有晋朝阙公则,愿生而来报。后同誓友人,在东京白马寺,其夜为公则追忌转经。于时林殿,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是阙公则也。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果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支道林赞曰:
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验东京。
徘徊霄虚,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非冥。
又虞孝敬赞曰:
猗欤公则,先甘法味。知我者希,其道乃贵。金光夜朗,玉颜朝晬。不舍有缘,言告其类。
【译文】
问:心中想佛的当下即能清净无诸妄想,已恭闻开示了。然而方等经中,对于修无上深妙禅定的人,令其常常观想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兼称阿弥陀佛名号,以期达到更殊胜的禅定。既契入念佛三昧之后,则心佛两忘,我相信有这个道理。既然如此,只要默念圣号,即如泉水澄清,念佛三昧自至。又何必高声念佛,使声音传入于里巷,震动于山林,然后才称为念佛之道呢?
答:你这话固然没错,但高声念佛容易摄心,所以也没有过失。我今试为你说明。你知道为何要高声念佛吗?当念佛时,要排除昏沉、散乱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在声音上用力。声音不够猛厉,其心难免窃窃然、飘飘然散乱无定。声音如果够猛厉,就如同猛力拔除茅草,便能连根随之拔起。尽力念佛一声,所有烦念,霎时顿消,心中当下就能平静如水。这是其一。
就近的方面说,佛声所到之处,即是佛光所照之处,一切恶鬼皆悉远离,故能万祸冰消。而此功德如同千山茂盛的松林一样多得难以胜举。这是其二。
从远的方面说,如唐朝怀感大师精修念佛,见阿弥陀佛放金色光明;道绰大师一生念佛,临终之日,众见化佛住空,天华缤纷而下。这些感应事迹,了若指掌,都是由高声念佛所致。这是其三。
又如搬运木石,因重而不前。众人一齐大声呼号,以声助力,便能飘然轻举。这是其四。
譬如与魔军相战,两阵旗鼓相望,于胜负未分之际,若能高声呐喊,金鼓并震,必能破彼强敌。这是其五。
高声念佛的作用既具有此等众义,又何必厌弃呢?但也不妨喧静两全,止观双运,正好符合佛意,不也可以吗?定慧若是均等,则兼忘心佛,的确就如你所问的一样。是故庐山慧远法师在《念佛三昧序》中说,若论功高易进,当以念佛为先。我常常觉察,只要一听到这种扣人心弦的阿弥陀佛洪名时,心中的尘劳业累全消,所有滞情顿时融化清朗。这种高声念佛,若非天下之至妙,岂能达到如此效用?
若要说明依何经文为证的话,莫如《华严经》偈云:
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
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
既然如是,则佛声远震,可以帮助开发众生善根萌芽,犹如春雷之惊动百草,怎么可以轻视高声念佛而加以诬慢呢?
问:高声、低声称佛名号,敬承开示其中含义。至于十方净土,皆有诸佛如来。唯独教人面向西方,岂不是太过于执情了吗?
答:你这所问就不对了。教人常常面向西方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这是大乘方等经中佛陀金口所说的,并非哪个祖师所出的主意。怎么可以随便毁谤大乘方等经呢?
问:谨闻指教了。但其理由何在呢?
答:当然有其道理。比如痴人见到观世音菩萨像有十一面,就提出责难说:“为何不安十二面呢?”假如随顺其语安十二面,他又提出责难说:“为何不安十一面呢?”你要将东难西,也就如同这痴人一样了。
当然,教念佛的人常常面向西方还有一层意思,犹如有人忘失念佛而未能及时醒觉,就教他把身体转向面对西方,这样就容易提醒使其自悟念佛。如其仍然不悟,那就真的是不可教化了,这种人只能令人感到可悲罢了。
又《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二行品》中,明如来身相有八十种好,其中有一随形好光明功德,名“一切向不背他”。然而佛尚且不背于众生,常常面向一切众生。而众生向佛又不是如对怨仇,为何不愿与佛相见?这可是佛的慈悲之至啊!念佛的人常面向西方,也是这个意思。当年智者大师,自年少出家为沙弥始,终于六十耳顺之年。卧时便双手合掌,坐必面朝西向。至临命终时,令门人弟子诵读四十八愿及九品往生文。其时光明满山,天乐频奏,安详往生净土。那么面朝西向的意义不也非常弘大吗?
问:念佛的人常常面向西方,已敬闻其中所含教理。然而般舟的义理又何在呢?
答:梵语“般舟”,译为华言为“现前”。是说思惟念佛不间断,能于定中感应诸佛现在其前。修般舟念佛,以九十日为一期,身行无间,步步声声唯念阿弥陀佛,以助般舟三昧诸佛现前之缘。但这也不能算是正式解释般舟的全部义理。
问:净土微妙法门,般舟诸佛现前之义,已具闻剖析。然而近代以来,念佛的人中,有谁得以往生安养之国?既没有人回来相报,怎么知道他们的去处?希望能为我举例说明。
答:晋朝庐山慧远法师,是我国净土宗的首先倡导者。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三藏法师,授以念佛三昧。(成时法师注:考远公于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与缁素一百廿三人结社念佛。历十七年,至安帝义熙二年丙午,佛陀跋陀罗方至长安。后以小故,往庐山。紫阁飞锡法师谓佛陀跋陀罗法师授远公念佛三昧方结社,系未详考。)其后与弟慧持法师,高僧慧永法师,以及朝廷中的贤贵人士,并隐逸在野的清信士,如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阙公则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凿山间的石壁刻上铭文,立誓同生净土。由刘遗民著文,其大略云:
推究人生在世,每与佛法失之交臂而沉沦,感悟生命短促,无常之期已在逼近。审虑现报、生报、后报之相催,悉知险难恶趣之难拔。如其现前同志诸贤,之所以夕惕宵勤念佛,正为仰望阿弥陀佛能有所济度啊。然又兼观想阿弥陀佛广大妙相,以启发内心正念观照。期望他日往生净土,妄识因见佛悟道而清新,形体由化生而变革。借着莲华优游于七宝池中,凭倚嘉树秀枝之下以歌咏。常以清旦飘着云衣前往供养十方诸佛,在弥漫着微妙香洁的和风中安度无穷尽的年月。体虽忘安而更加清穆,心超喜乐而以道自怡。俯临三途而远谢,傲视天宫以长辞。立此誓愿,绍承前贤以继芳轨,直至生死大息以为期。悉心体究此道,岂不恢宏广大吗?
又慧远公制有《念佛三昧序》云:何以称为“三昧”呢?就是思专、想寂的意思。思专,则志向专一而不移。想寂,则气度清虚、神志明朗。气度清虚,则心智恬静而能照见诸法。神志明朗,则凡幽微玄妙之理无不透彻。这思专、想寂二者,乃是自然有其相互作用的符合,如能会而为一,就能达到三昧的妙用。又佛说种种三昧,其名称很多。然而论其功高而易进,还是以念佛为先。如果与平常修习众定的所缘境相比,用不着去评论其优劣,自然可以知晓。
谢灵运《净土咏》云: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颓年安可寄,乘化必晨征。
你今既问未见有人往生净土后而回来相报的事迹,那么,我就随举一例吧。当时参与慧远公莲社的阙公则,他发愿往生后一定回来相报。阙公则往生后,与他共同立誓的莲友们,在洛阳白马寺,夜间为阙公则作忌日诵经回向。其时整个山林佛殿,皆作黄金色。众人皆闻空中有声音说:“我是阙公则也。以前在莲社时祈愿往生极乐宝国,今果然满我所愿,故来相报。”话说完后就寂然无声。当时有高僧支道林为此作赞曰:
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验东京。
徘徊霄虚,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非冥。
又有名士虞孝敬作赞曰:
猗欤公则,先甘法味。知我者希,其道乃贵。
金光夜朗,玉颜朝晬。不舍有缘,言告其类。
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第十二
问曰:阙公往生,金光相报,敬诺之矣。佛说一切法如梦者,未知所念之佛,所生净土,亦如梦否?若非其梦,则佛在心外。若是其梦,则佛在梦中。如梦中得金,觉无所获。诚恐虚念于三身,终归于一妄。请为辨之。
对曰:非妄也。何以知然?若修念佛三昧之人,如梦得金,觉无所获者,则同于妄也。究竟因念佛而生净土,岂曰妄哉?如习天眼法,先想珠火等光。想之不已,实发天眼,孰曰妄焉?岂同梦金,毕竟无有?莫以远事近见举梦为喻,不得将念佛往生全同于梦,明矣。又《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心迷也如梦,则九法界众生是矣。心悟也如觉,则一法界即诸佛是也。迷悟只在于一心,梦觉曾无于两辙。经所谓了妄本自真,则见卢舍那。纵是梦妄,亦何爽焉?唯心察之,匪石其志。
【译文】
问:阙公则往生净土之后,回来放金色光明并示声相报,这个事迹使我听后深生敬仰。然而佛说《金刚经》最后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知所念之佛,所生净土,是不是也像做梦一样呢?如果不是梦,则佛在心外;若是梦境,则佛在梦中;如梦中得金,醒后一无所获。唯恐念佛往生,终成泡影,虚念于三身(法身、报身、化身),终归于一妄。请师父为我加以辨明。
答:《金刚经》中偈文所指的是世间有为法,如同梦幻。而念佛是念念觉悟,绝对不是虚妄的事。何以知道呢?假使修念佛三昧的人,真的像你所说“如梦得金,醒后一无所获”的话,则确实同于虚妄。然而古往今来,修念佛三昧的人毕竟因念佛而往生净土者,多得不可胜计,岂能说是虚妄呢?譬如有人修习天眼法,先注目观想明月珠、火镜等之光。想之不已,真的就能修成天眼,无论远近之物皆能见到,谁能说他是虚妄呢?这难道也像梦中得金,毕竟一无所有吗?请不要以深远之事与浅近之见举梦作比喻,更不可以将念佛往生净土看成与梦境完全相同,你该清醒了吧。
又《华严经》上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心迷即众生,众生颠倒执著于有为法,才会如梦,所以九法界的众生就是因迷有深浅而分。心悟则全体皆是一真法界,也就是诸佛的境界。念佛的人念念悟而不迷,正是出世无为之法,怎么会如梦呢?迷与悟只在于一心,梦与觉曾无两辙。经中所谓凡夫迷真成妄,若能了妄本空,当体即是真心,则见卢舍那佛。那么,纵然是梦妄,又有何过失呢?希望用心体察,坚定自己念佛的信心和志向。
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第十三
问曰:佛有三身,如何忆念?愿示方便,令无所失。
对曰:夫佛之三身,法、报、化也。法身者,如月之体。报身者,如月之光。化身者,如月之影。万水之内,皆有月焉。此月为多、为一耶?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常差矣。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如梵书“伊”字,摩醯三目,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也。经云,或现小身丈六八尺者,皆众生心水中佛也。佛尚无形,岂有二哉?净国秽土,亦自彼耳。若欲将念三身,破三种障,今试明之。尔佛身之生,从止观生。止观不均,其障必起。念佛之人,修止心沉,昏暗障起,而障化身佛。又须以观心策之。念白毫光,破昏暗障也。修观心浮,无恶不造(乃妄念纷纭之谓)而障报身佛。还修于止,止一切恶。念诸佛昔因,恒沙功德,智慧圆满,酬因曰报,破恶念障也。若二边障动,诡状殊形,万相纷纶,两贼强软,障法身佛也。以中道第一义空破之。偈曰:
无色无形相,无根无住处。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
所观之理,如毗岚猛风,吹散重云,显明法身清净宝月,破逼恼障也。应病与药,不其然欤?(自注:此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解,披寻未广,实未曾见诸师有斯妙释也。止观意前已略辨,俟在口诀,非文字能征也。)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昧弥兴。众生无尽,三昧不绝也。已上六门,尽是念现在阿弥陀佛以通三世之意也。广如《安乐集》、天台《十疑论》、感法师《释群疑论》《往生传》、稠禅师《法宝义论》所解,亦如飞锡先撰《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广明也。
【译文】
问:佛既有法身、报身、应化身,那么是不是应该先念法身、次念报身、后念应化身,还是要三身同时都念,而又该如何忆念?愿师父开示入门方便,令修持无所失误。
答: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如同月之体,报身如同月之光,应化身如同水中之月影。千江万水之中,都有月的影子。你以为是很多月呢,还是只有一个月呢?不可说只是一月,因为万水中的月影常有差别。也不可说有很多月,因为虚空中的月只有一个。这法、报、化三身如同梵书“伊”(∴)字,亦如摩醯首罗天脸上的三目,纵横并别皆不可议。佛经中说,或见佛身丈六,或见佛身八尺,这其实都是众生心水中所现的佛。佛尚且没有形相,哪有大小二相呢?乃至依报的清净国土或秽恶国土,也都是众生自心所现的。
若要忆念三身,破三种障,我今尝试为你说明。须知你心中的佛身生起,是从修止观而生的。但若是止观不均,必然产生障碍。佛既有三身,众生也有三障。譬如念佛的人,若是修止不修观,念佛时间稍久,就可能昏昏沉沉,就会产生昏暗的障碍,因而障了化身佛。这时必须以观心来对治。忆念观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光,便可以破除昏暗障。这样心中的化身佛就生起了。若是修观不修止,观久了内心就会浮动,种种妄想杂念无端生起,因而障了报身佛。就要回过来修止,止息一切恶念。同时忆念诸佛昔日因地修行,具足恒沙功德,以至智慧圆满,酬因而得果报身。以此破除恶念障,这样心中的报身佛就生起了。如果止观二边都发生障动,其时各种诡状殊形,万相纷纶,或现怖畏之形,或现亲爱之状,强软两贼相攻,因而障了法身佛。此时应当修中道第一义空观来破除。偈曰:
无色无形相,无根无住处。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
如是依文用心,观中道第一义空之理。如同毗岚猛烈大风,吹散重重云层,显明法身清净宝月,以此破除逼恼障。所谓应众生病而给予法药,不就是这样吗?(飞锡法师自注:此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解,本人披寻未广,实未曾见诸师有斯妙释也。止观意前已略辨,俟在口诀,非文字能征也。)
我今以此教化他人,他人亦将以此教化众生。令众生与我俱能成就念佛三昧,则三昧法门便能更加兴盛。然而众生无尽,念佛三昧亦当不绝于世。
以上六门,都是教人念现在阿弥陀佛以通三世诸佛之意。广如道绰法师《安乐集》、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怀感法师《释净土群疑论》《往生传》、北齐稠禅师的《法宝义论》中所解,亦如飞锡之前所撰《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一卷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