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第十四
问曰:念现在佛,专注一境,已闻奥义。所念之佛,穷玄极圣,尊号如来可矣。而能念佛人,俯窥真门,尚在凡位。安得叨窃,言同正觉哉?
对曰:《三昧海经》云,所念之佛,如出胎师子王,喻佛果也。能念佛人,如在胎师子王,喻佛子也。因果虽殊,威神相继。论其佛也,更何异焉?欲令在胎师子,便能哮吼飞落走伏者,未之有也。出胎之后,可翘足而待,曾何阙矣?而因果相同,其义一也。又《法鼓经》云,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有中毒箭,苦不可堪。闻有良药,名“消毒王”。以药涂鼓,以桴击之,能令毒箭声下跳出,平复如故。若闻释迦牟尼佛名及闻信方广比丘名,能令身中三毒之箭,声下跳出。是故此经名《大法鼓》。释迦即过去佛,果也。比丘即方广人,因也。灭罪相同,其义一也。斯两经虽未阶极圣,闻名获益,与佛不异。故《法华三昧师资传》五卷中,说隋朝南岳思大禅师,有弟子大善禅师,得慈悲三昧。时衡阳内史郑僧杲,素非深信。尝会出猎,围鹿数十头,谓县令陈正业曰:“公常称大善禅师有慈悲之力,其如此鹿何?”正业即率左右数人齐称曰“南无大善禅师”一声,于时群鹿飞空而出。则与观音神力,复何异哉?大善与智者齐名于时矣。若不侮圣人之言,则念佛三昧,殄魔息灾。犹金之在冶矣,岂得推移曛晓而不息哉?
【译文】
问:念现在佛,必须专注一境,已闻其中奥义。不过,我们平常所念的佛,都是已经穷尽玄理、道证真如、位登极圣的大觉者,称为如来世尊当然可以。然而现前能念佛的人,从断惑证真的角度看,他们尚在具缚凡夫地位,如何能够叨窃而称言同于正觉呢?
答:据《观佛三昧海经》中说,所念之佛,如同已出胎的狮子王,此喻已证佛的果位。能念佛人,如同尚在母胎中的狮子王,此喻正在修行的佛子。修因证果虽有差别,而其威德神力相继而增。以此推论,如今能念佛的人也同样可以是佛,这又有何不可呢?如果欲令在胎的狮子,便能咆哮怒吼、飞落走伏,这是从来未有的事。但是狮子出胎之后,便可翘足以待,其威德神力何曾有所欠缺呢?如是则因果相同,其义一也。
又《大法鼓经》中说,如波斯匿王与敌国开战,有兵士身中毒箭,苦不堪言。听说有一种良药,名“消毒王”。其疗毒方法是,先以药涂在鼓上,以鼓槌击之,能令闻者所中毒箭,随鼓声撞击之下自动从伤口跳出,伤口立即平复如故。若有众生闻释迦牟尼佛名及闻信方广比丘名,能令身中贪嗔痴三毒之箭,随闻佛号之声自然跳出。是故此经名《大法鼓》。释迦是过去已成的佛,属于果。比丘,是修习大乘方广的人,属于因。无论修因证果,灭罪相同,其义一也。
这两部经中所提到的佛子、比丘虽然未登极圣之位,但闻名获益与佛不异。故《法华三昧师资传》第五卷中,记载隋朝南岳慧思禅师,他座下有一弟子名大善禅师,已证得慈悲三昧。当时湖南衡阳有一内史名郑僧杲,是个素不信佛法的人。有一天与同僚出外打猎,围捕鹿群数十头,郑僧杲对县令陈正业居士说:“你平时经常称赞大善禅师有慈悲力,现在鹿群落难,看他能如何解救鹿群脱难呢?”陈正业随即率领左右数人,齐声称念“南无大善禅师”一声,就在这时,群鹿一一飞空跃出,让内史郑僧杲惊讶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愧服。这一情景与观音菩萨慈悲神力救苦救难,又有什么不同呢?
大善禅师与智者大师是齐名于当时的人。你若不轻慢圣人之言,则念佛三昧,其神用威猛,足以殄魔息灾。念佛成佛,如同金器投于大冶洪炉之中,当下即可销熔,铸金成像,哪用得推延日夜而不息呢?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问曰:圆念三世,或专面一方,谨闻幽义也。皆有念有思,有生有灭,安得与《胜天王所问经》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同焉?
对曰:无念之说,人多泣歧。不细精研,犹恐迷径。今以理事门辨之。言理门者,真无念也。释曰:有之与无,即此念而本无矣。何者?佛从念生,心即是佛。如刀不自割,指不自触。佛不自佛,心不自心。安得佛外立心,心外立佛?佛既不有,心岂有哉?无心念佛,其义明矣。故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更何惑焉?又念即是空,焉得有念?非念灭空,焉得无念?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不异之旨,此明中道矣。双寂曰止也,双照曰观也。定慧不均,非正受也,岂得三昧之名欤?今则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证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明矣。如《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安住无著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
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
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
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问曰:理门已竟,愿示事门。令其学者得真无念,叶般若波罗蜜,开无相大乘甚深禅定,不亦博哉?
对曰:夫理之与事,相去若何?前明即事之理,今明即理之事。《大品经》云,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如其莲不染尘也。则须菩提小乘解空第一,无名无相。及夫得记,当来成佛,号曰名相如来。苟非大乘,当恐声香味触得其便耳。逃遁未暇,安敢盘游名相之园苑欤?既达名相,故获佛记也。言事门者,夫佛生于心,般舟无念而已至。境出于我,《法华》不速而自来。无所念心者,绝诸乱想也。而修念佛者,善想一佛也。则《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云:“若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箭发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随佛方所,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三世佛。”如彼习射,既熟之后,无心皆中。非无念也,何耶?是以方等曰:矻矻念,勿休息,佛当现也。《璎珞经》云:“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
问曰:若言无念是三昧者,直超无念。更何迂回而用于念哉?
对曰:《楞伽经》云“用楔出楔”,俗谚云“使贼捉贼”。今则以念止念,有何不可?况念之熟也,不谋而自成,不用力矣。如剑客舞剑,忽挥之青云,以鞘背承,未尝或失。庖丁解牛,投刃皆虚,音合桑林之舞。此念之熟也,不亦明焉?故《起信论》云:“若知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名为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况乎无念之位,在于妙觉,盖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之初相者,所谓无念,非菩萨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阶十信,即不依马鸣大士,从说入于无说,从念入于无念。实恐慕崇台而轻累土,倒裳索领,其可得哉?《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译文】
问:圆念三世诸佛,或专面向一方念佛,我已恭闻其中幽深之义了。然而这都是有念有思,有生有灭,怎能与《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之旨相同呢?
答:对于“无念”这种说法,所含义理深奥幽玄,许多人都在这里懵了。譬如远涉长途,又多歧路,怎不令人急出泪来呢?若不细心加以精研,犹恐迷失途径。今以理事二门辨明之。
以理门而论,因为念的体性本空,确实是真无念。我稍加解释吧。有念之与无念的关系是这样的:即于此念的当下而本自无念。怎么说呢?因为佛从心念生,而能念的心即是佛。如刀虽能割他物,却不会自割;指头可以触人,不会自触。佛不能离心而自有其佛,心也不能离佛而自有其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即心,心外无佛;心即佛,佛外无心。怎可以佛外立心,心外立佛呢?佛既不离心而有,心岂能离佛而有呢?如是则无有佛外之心念心外之佛,这其中的义理可明白了吧?因此世人以为念佛是有念,这是执事之见;我则认为念佛正是无念,却是达事即理。这有什么可疑惑呢?
以真谛而言,能念佛的心当体即是空,何曾有念?以俗谛而言,并非不念佛才称为空,何曾无念?以中谛而言,念的体性本自空寂,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何曾有生灭?
又“无所念心”,即《金刚经》中“应无所住”的意思;“而修念佛”者,即《金刚经》中“而生其心”的意思。
同时,“无所念心”,也就是《维摩经》中的“从无住本”;“而修念佛”者,即《维摩经》的“立一切法”。
“无所念心”也可以理解为“念即是空”;“而修念佛”者,便是“空即是念”。
念与无念的不异之旨,正是为了彰明中道之义。念与无念双寂称为止,念与无念双照称为观。如果定慧不均,就不是正受了,岂能号称三昧之名呢?今则照而常寂,即“无所念心”;寂而常照,即“而修念佛”呀。如来证寂照三摩地,便是念佛三昧究竟之位啊。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狮子吼定,由此即可明白了。如《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
念佛真金色,安住无着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
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
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
如龙王降雨,泽及于一切。
以上十四句破相偈只能由各人去领悟好了。在这部经中详明六度万行,没有一法不是契合于念佛三昧者。
问:理门已解释清楚了,唯愿继续开示有关事门。令其修学念佛三昧者得真无念,以契合般若波罗蜜,开无相大乘甚深禅定,不也深博广大吗?
答:理门与事门,你知道差别又在哪儿呢?前面说明即事之理,如今再明即理之事。《大品般若经》上说,佛为那些钝根人说诸法空寂,因为他们对诸法总是生起执见。而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因为他们如同莲华不染尘。那么须菩提尊者在小乘中称为“解空第一”,本是无名无相的。及至法华会上得佛授记,当来成佛,却号称“名相如来”。假如须菩提尊者不是大乘利根之人,必然唯恐被声香味触得其方便而生染污,逃避远离都来不及,怎敢盘游于名相的园苑呢?既已悟达名相空寂,故能得到佛的授记。
就事门方面而言,因为了知佛生于众生心,所以般舟三昧,常行不坐,恒念诸佛,得真无念,而佛立现前。了知一切境界皆出于我心,所以《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见四众而作佛想,佛不速而自来。
所以修念佛三昧者,必须存“无所念心”,才能断绝诸乱想;而修念佛者,正好可以专想一佛。就如同《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上说:“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若人欲入一行三昧,随佛方所,专称名字。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见三世佛。”这段经文正好说明以“无所念心而修念佛”,就像那练习射箭的人一样,练到熟能生巧之后,即使无心射出,皆中目标。因此“以无所念心”并非不念佛的意思。为何呢?是以大乘方等经中教人直须精勤不懈地念,不休不息,诸佛必当现前。《菩萨璎珞经》说:“道名一心,多想非道。”又《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的金须弥山王,乃至功德法身,亦当如是念。
问:若说无念即是三昧,那就直接超越入于无念的境界。又何必迂回曲折而用心于念佛呢?
答:《楞伽经》中说“用木楔来挤出木楔”,俗谚也有说“使贼捉贼”。今则以念佛止息妄念,有何不可?何况念佛念至纯熟,三昧不谋而自成,无须用力。如同剑客舞剑,忽然把剑挥之于天空,又以剑鞘之背承接,从来未曾失手。又如庖丁解牛,刀刃所到之处皆是骨节间的空隙,其响声仿佛合于商朝桑林之舞曲。这便是忆念纯熟的样子,不也很明显吗?故《大乘起信论》上说:“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名为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这“得入”的意思,即指得以契入真如三昧。何况真正达到“无念”之位,在于妙觉,也就是佛的果位。因为佛已究竟了知心念初生之相。所谓初生之相,也就是真正的无念,这种境界,就连十地菩萨也未必能知。而今时学佛的人,尚且未曾入于十信之阶位,却不肯依从马鸣大士的开示,从有说入于无说,从有念入于无念。实恐如同有人仰慕崇高的楼台而轻视累积的土石,倒提着衣裳却在搜索衣领,这怎么可能呢?
于此不妨再引《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中的《念佛圆通章》,作为修习念佛三昧准则。经云: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第十六
问曰:不了心及缘,即起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能念之心,岂非二妄想耶?
对曰:《楞伽经》云,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不生心者,即种种远离能相所相。吾今念千轮“卍”字,绀目白毫种种之相,皆吾自心,无佛可得。缘既不有,心岂有哉?则能相之念,所相之佛,自远离矣,安得住于二妄想耶?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于兹悟矣。又如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中道之理遍于一切,岂存于所缘之佛欤?又解云:如鼻有墨点,对之明镜。人恶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二皆如字)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未若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故《续高僧传》云,齐朝有向居士,致书通好于慧可禅师曰:“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槃者,喻避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性者,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诤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矣。未及造谈,聊申此意,想为答之。”慧可禅师命笔述意,答居士曰:“说此真法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破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意作斯书。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此二上士,依达摩大师称法之行,理观用心,皆是念中道第一义谛法身佛也。必不离念存于无念,离生立于无生。若谓离之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涅槃,众生即诸佛”,安得悟彼瓦砾如真珠哉?既离之不可,即念佛,而真无念也。即往生,而真无生也。夫如是,则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岂同愚人观指而不观月哉?
【译文】
问:据佛经中说:“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今存所念之佛为所缘,能念之心为能缘,能所历然,难道不是二妄想吗?
答:你今既引《楞伽经》中“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这两句来问我,我就引用这后两句“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来答你。这前后经文的区别,就在于不了心、境是一,故起妄想;了得心、境非二,妄想即不生。心若不生,即于种种能缘相的心和所缘相的境都能够远离。譬如我今心中忆念佛的千轮“卍”字,绀目相、白毫相等种种相,了知都是我的自心所现,并无心外之佛可得。所缘的佛既不有,能缘的心岂有呢?这样能缘相的心念及所缘相的佛,自然就远离了。怎么会住着于二妄想呢?《楞伽经》中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这句经文,于此便可以了悟。
又如观佛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观身也是一样。凡遇一切境界相,无不缘起性空,当体皆真;无一心而不是佛。像这些中道之理遍布于一切诸法,岂止存在于所缘的佛呢?也可以作这样解释:譬如有人鼻头上沾有墨点,对着明镜自照。这人厌恶其墨,便去擦拭镜子,能擦得了墨点吗?面对好恶是非的境界,不能了知这是自心所生的分别,只是归咎于境,这能摆脱得了内心的烦恼吗?不如洗尽自心分别的鼻墨,则一一镜自然圆明清净,万境当体皆真,执石便能成宝,众生即是诸佛。
是故《续高僧传》中记载,齐朝有一位向居士,致书通好于慧可禅师。信中说:“影子是由形体而起,回响是随逐声音而来。想要弄去影子未免劳累形体,只因不知形体是影子之本。想要以高声来阻止回响,只因不识声音是回响之根。为除烦恼而求涅槃的人,就如同是躲避形体而觅找影子。离开众生而求佛性的人,就类似是默不出声而追寻回响。故知迷悟俱出自心,可谓同在一途;愚智亦在自己一人,并无差别。本无名而作名,因其名而是非生。本无理而作理,因其理而诤论起。幻化原本非真,何必计较谁是谁非;虚妄毕竟无实,岂能分别何空何有。由此可知,得即无所得,失亦无所失。未及前往造谈,聊申此意,期待能为我答复。”
慧可禅师得信后,随即挥笔述意,以诗一首印可居士所说皆属称真之言,诗曰:
说此真法皆如实,契真幽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破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意作斯书。
观身与佛无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这一僧一士,都是秉承达摩大师的心印,悟真如妙法,称实修行。以理观用心,皆是念中道第一义谛法身佛。必然不会离念而存于无念,离生而立于无生。如果认为必须离念、离生而别立无念、无生,这根本就不了知“烦恼即涅槃,众生即诸佛”的含义,又怎能了悟彼视瓦砾如同真珠无异呢?既然离念是不可以的,那么即于念佛的当下便是真无念。既然离生是不可以的,那么即于往生的当体便是真无生。能如是了知,则其义显而易见,如同秋天夜色清朗,明月出云一般。岂同愚人观指而不观月呢?
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第十七
问曰:念佛名真无念,往生名真无生,信矣。《维摩经》云:“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曰“一切心行中求”,何不求于自心,而乃求于外佛耶?
对曰:子谓念佛三昧无上妙禅,非心行中求者,不然也。为子明之。夫心之为行者,行于三境也。一行善境。即念佛三昧,善中之善,天中之天。二行不善境。谓贪瞋痴等,诸恶境界。三行无记境。谓其心不住,善恶不缘。若论夫理性,理遍前三。语其顺理,唯留善境。经云所谓“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者,谓不了法性体无悭贪,违于法性而不行施。纵施住施,不能舍施,非垢如何?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行檀波罗蜜,无悭施相,善顺于理,非净如何?不善无记,乖于法性,不可与善联镳也。故胜天王问佛:“云何菩萨通达禅波罗蜜?”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禅波罗蜜,当观此心行于何境?若善、不善、无记境界。若行善境,则勤修习。譬如莲华不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暂住。”据斯金口,岂有不善、无记而不摈之哉?是则顺理善心,行于善境。炽然念佛,解脱在心行中。若谓念佛心行而非解脱者,不善、无记二种心行岂得有哉?如斯解脱,迷之则滞于浩劫,悟之则证如反掌。习禅明镜,允兹在兹。如来世雄,考彼群定,以念佛三昧为禅中王。诸余三昧有待有对者,皆匹夫之定耳。然宝王三昧,不住尊相,不住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烦恼相、菩提相,静相、乱相,成正觉相,度众生相,坐道场相,无所得相。以是等相,皆悉不住。犹如梦觉,廓无来去。故《大品》云,无去无来是佛。夫如是,则尚遣乎中道,岂住于边徼哉?如《诸法无行经》偈云:
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
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
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
明无明,同一相,知如是,为世尊。
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
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
【译文】
问:念佛三昧是真无念,往生净土是真无生,这我已经相信了。然而《维摩诘经》中说:“诸佛解脱,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既然说“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为何不求于自心,反而求于心外之佛呢?
答:你如果认为念佛三昧无上妙禅,不是于心行中求,那你就错了。我今为你辨明。通常众生起心所行的,不外乎行于三境。一、行于善境。即如念佛三昧。这是善中之善,天中之天。二、行不善境。指贪嗔痴等诸恶境界。三、行无记境。是指心中没有着落,善恶都不靠边。
若就众生本具理性而言,理体虽然遍于前之三境,但要说到顺乎理体的,唯留善法一境。《维摩诘经》中所谓“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意谓取着我相,则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等五见颠倒,因此是垢。能体假即空,不取着我相,便无罪垢,故言是净),这比如说不能了知法性之体本无悭贪,因此违背法性而不行布施。纵然布施,也是住着于布施之相。心中既不能放下布施之相,这不是垢又是什么呢?若能了知随顺法性而行檀波罗蜜,心中完全没有悭贪或布施之相,这是善顺于空寂的理体,岂不是净又是什么呢?至于不善以及无记,既与法性相乖违,当然不可能与善法等同并行。
是故《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胜天王问佛:“云何菩萨通达禅波罗蜜?”佛告天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禅波罗蜜,当观此心行于何境?若善、不善、无记境界。若行善境,则勤修习。譬如莲华不停水滴,一不善法不得暂住。”据此金口所说,岂有不善、无记而不加以摈弃呢?如是则顺乎理体的善心,行于善法之境。精进不懈念佛,解脱自然在于心行之中。你若认为念佛心行并非解脱,难道不善、无记二种心行会有解脱吗?
由此可见,所谓解脱,迷的人则流转万劫都难以解脱;悟的人则证解脱易如反掌。修习禅法犹如明镜,实在应该在这里留心。当年如来世尊,考察比较种种禅定,而以念佛三昧为禅定中王。其余有待有对的三昧,都不过是匹夫的禅定。然而修宝王三昧,不住于尊相,不住于卑相,邪相、正相,生死相、涅槃相,烦恼相、菩提相,静相、乱相,成正觉相,度众生相,坐道场相,无所得相。如是等凡所有相,通通不住。犹如大梦初觉,心中空廓,全无来去之相。是故《大品般若经》中说:“诸佛法身无来无去。”既然如是,则尚且遣除住于中道之相,岂可住于种种边见之相呢?如《诸法无行经》偈云:
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
此无道,无众生,佛法性,亦复然。
坐道场,无所得,若不得,则不有。
明无明,同一相,知如是,为世尊。
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
菩萨众,亦不二,知如是,为世尊。
此中偈文大意说:成佛道度众生,不过如同人在梦境中所历之事。因此,虽成佛道却并无成佛道之相,虽度众生亦无度众生之相。因为佛的法性原来就是清净平等的。可见示现坐道场而悟道成佛,其实并无所得;既无所得,便是空无所有。觉性之明与烦恼无明同一体相,能了知烦恼与菩提并非二物,即为如来世尊。同时,众生的体性即是菩提,菩提的体性便是众生的体性,因此,菩萨的体性与众生的体性也是不二的。能证知此中不二之旨,即为如来世尊。
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第十八
问曰:三昧观门,已闻奇唱。三业供养,佛在灭后,献福何多?
对曰:夫论供养法界海者,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名供养也,况浪思真境而非供养哉?理趣曰:“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不亦明焉?又如来在世,严荐表诚。皆言华云香海,遍微尘刹,犹恨其少。大士所以入观,用想须弥为灯炷,大海为油盏,未展殷敬。故焚金色之臂,献净明之塔。金身火焰,洞照十方。则喜见菩萨其例矣。而今之人,但推于自心,或遥指华树,乖奉献之仪,何慢之深也。子问佛在灭后,献福何多者,试为明之。且丁兰刻木于堂,温凊如在。名光青史,人到于今称之为真孝子也。若如来在世,金山晃耀,严相赫然。谁有睹之,不发道意?献华伸恳,不亦易哉?洎世雄晦迹,月隐重山。不奉真仪,但传贝叶。对之形像,发无上意,能献一华,此志此心,足可嘉尚。有如是者,不亦难哉?《涅槃》云,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是则一香一华,一灯一乐及以饮食,尽心乐得奉荐三世诸佛者,净土妙因,成圣元始。安得轻易其事而不遵之哉?若离于此行,而听无稽之言“献心华,点心灯,焚心香,礼心佛”,而欲求于正觉者,亦何异骋猿猴之巧,守梅林之望欤?及令彼衣心衣,饭心饭,则困拒不已。至于六度万行,何乃排于空见之心哉?指心望空之言,其过若此,不可不慎也。真言门中,瑜伽观行,亦约事门表相,不一向推心。常严荐香华,六时无废也。
【译文】
问:承蒙开示念佛三昧以及所观事理二门,可谓是奇闻绝唱,得未曾有。至于身口意三业供养,若佛在世,固然获福良多。而在佛灭度之后,为何还要举行许多敬献香华等祈福的仪式呢?
答:若论供养法界海,在六度万行之中,能清净三业,皆名供养,何况孺慕思念诸佛真境而不是供养吗?《大般若经》中,佛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供养甚深理趣无上法门,说:“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皆不可得;于诸如来广设供养。”这是开示即理之观,供现在佛。其意旨不是很明白吗?又释迦如来在世,同样也特别重视以进献香华表达诚敬。经中皆言以种种华云、无量香海,遍微尘刹,犹恨其数甚少。菩萨所以入于观想,用须弥为灯炷,以大海为油盏,尚且觉得未能尽情表达殷敬。是故焚自己百福庄严之金色手臂,供养日月净明德佛之塔,金身火焰洞照十方。《法华经》中这位喜见菩萨便是显著的例子。可是现在的人,但推说只要自己心里恭敬就可以了,或者遥指华树以作供养,这种虚情假意的心态完全乖违虔诚奉献之仪,其轻慢之心何等深重啊。
你问佛灭度之后,为何还要举行许多敬献祈福仪式。我今尝试为你辨明:佛虽示现灭度,其实并不灭度,以佛的法身常住故。由法身常住故,供养得福也如同佛在世时。
且就世人而言,东汉时有位名叫丁兰的人,早年父母双亡,他因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就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供奉在堂。冬温夏凊,奉事如同双亲在日。因而名垂青史,流传至今,人们都称丁兰为真孝子。至若释迦如来在世,巍巍金相如同金山晃耀,相好庄严赫然在目,有谁见到佛陀的金容而不发起菩提心?其时奉献香华表达敬意,不是很容易的事吗?及至大雄世尊灭度,如同月隐重山。此后不能亲奉如来真仪,但传贝叶佛经、佛像于世。能够面对佛的庄严形像,发无上道意,献上一香一华,此志此心,也足以令人可嘉可尚。有这样的人,不也是很难得的吗?《涅槃经》中有偈云:“若于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如是则凡一香一华,一灯一乐,乃至以种种饮食,尽心乐于奉献供养三世诸佛,都能成为往生净土的妙因,成佛作圣的起始。怎么可以敷衍其事而不遵从呢?
若离此恭敬供养之行,而听信无稽之言,尽说一些像“献心华,点心灯,焚心香,礼心佛”之类空洞无物的话,而希望求得无上正觉,这与猿猴捞月、望梅止渴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以同样的语气让他们不要穿衣、不要吃饭,只要穿心衣、吃心饭就可以了,则又推说办不到。那么至于六度万行,又怎么能以空见之心而加以排斥呢?指心望空而不切实际的言论,其过如此,不可不慎啊。即使是真言宗修瑜伽观行,也有施设许多供养仪规的事门作为表相,并不是一概推之于心。故当常常庄严奉献香华,六时无废。
无相献华信毁交报门第十九
问曰:华者事也,理在何焉?信之与毁,交报在何?
对曰:华即理也,色即空也。信之报者,《悲华经》云,昔有王子,名无所畏。手持莲华,上宝藏佛。佛言:“汝以莲华印于虚空,今与汝号名虚空印。当来成佛,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汝是也。”国土及佛,皆约昔日所献莲华而为号者,欲令明识行因感果之义也。何乃沮檀度之献华,而欲别遵之无相哉?毁之报者,《大方广总持经》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又一比丘,名法行,住于邪见。坐得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谤净命法师云:“净命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坐此一言,于六万世常无舌根。乃至成佛,犹居五浊。彼何人耶?即释迦是也。佛言:“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多百千劫。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得无舌报。”若唯修一般若波罗蜜得菩萨者,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行时,舍所爱身、头目髓脑。尔时此王,岂无智慧哉?则知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安得弃献华之檀波罗蜜,而以恶取空,僭易于般若真无相哉?无舌之报,自贻伊咎。如来所以自引昔非,欲令众生不覆车于前辙耳。一华若此,一切土木形像,竹帛诸经,剃发僧尼,住持三宝,戒定慧学,无论福田及非福田,悉可敬之,一切皆入真实三业供法界海中。有何不可,而欲略之哉?《法华》偈云: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译文】
问:所谓香华供养,这只是事相,其理何在呢?对此事相的供养,信受与毁弃,彼此之间的果报又是如何?
答:香华供养虽是事相,也即是理,因为“色即是空”啊。信受的果报,如《悲华经》上说,昔有王子名无所畏,手持莲华奉上宝藏佛。佛对王子说:“你把莲华举起来印于虚空,我今给你取号名虚空印。将来你成佛时,世界名莲华。佛号莲华尊,就是你啊。”
这位无所畏王子将来成佛时的国土以及佛名,都是依照昔日所献莲华而为号的。其实这也正是为了使人们明白,懂得行如是因必感如是果的意义。怎么可以既阻止人们行布施度的献华,而又要让人另外遵循无相呢?
毁弃的果报,如《大方广总持经》中说,昔有一比丘名净命,住于正见,持华供养于佛。又一比丘名法行,心存邪见。由静坐得入四禅,常说空宗般若最胜。这位法行比丘对人毁谤净命法师,指责净命法师所受诸华,不持供养而自受用。法行比丘就因为这一句话,于六万世常无舌根。乃至成佛,犹居五浊恶世。往昔这位法行比丘是谁呢?即是我释迦本人也。佛又告诫说:少闻之人,于我法中作二说者(谓以空理为第一,以实事为第二。重空理轻实事,是为二说),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多过百千劫。若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得无舌报。
如果唯独修一般若波罗蜜就可以得证菩萨,那么往昔迦尸迦王行菩萨行时,舍自己所爱身以及头目髓脑,难道能说这位迦尸迦王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吗?由此可知,六度波罗蜜应具足修。执著一法而批评其他诸法,是为魔业。怎么可以舍弃献华之布施波罗蜜,而以恶取空来冒充般若真无相呢?无舌的果报,都是咎由自取。释迦如来之所以自引往昔的过错,是希望众生不要重蹈覆辙啊。一华的果报尚且如此,那么一切土木所作的佛菩萨形像,竹帛所书的诸经,所有剃发的僧尼,凡住持三宝,戒定慧三学,无论福田僧及非福田僧,全都应该恭敬,一切皆入真实三业供养法界海中,这又有何不可,怎能随意略去呢?《法华经》偈云: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第二十
问曰:夫施灯长明,生日月宫。华香幡盖,与灯未异,尽生天之福也。而云皆已成佛道者,何酬报之深哉?
对曰:如帝王行幸,万乘千官。步卒已来,皆带“御”字。犯之天仗,死在斯须。若銮辂还宫,步卒放散,归乎村墅。苟称于“御”字,亦死在斯须。且步卒是同,而生死有异。盖为缘起之殊,有兹宠辱也。向若华盖香灯,不遇《法华经》王命之天仗,实亦报在天宫。今逢三昧宝王,犹当扈从。乃至献一华,皆已成佛道。斯则“佛种从缘起”,理教然耳。亦犹鸟向须弥,皆同一色。川朝巨海,无复异名。故《大宝积经·文殊普门会》,会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万法,皆三昧者。亦犹毛容巨海,芥纳须弥。岂毛芥之神乎?盖神者神之耳。则知解犹于目,行类于足。解正即行正,解邪即行邪。魔佛浅深,俱凭于解。故《涅槃》曰:“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乘者,即慧解之称也。一行既尔,万行皆然。法华三昧者,即念佛三昧也。是以如来名此胜定,为三昧宝王,为光明藏,为除罪珠,为邪见灯,迷衢者导,王子金印,贫夫宝藏,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恶观法三昧等。故知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门,皆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也。夫如是,则献一华,遍奉于三世尘刹。念一佛,体通于未来世雄。如大地而为射的,岂有箭发而不中者哉?不然,则为《思益经》畏空、舍空、行空、索空之诮耳。
客曰:医去留药,商行寄金。前贤所藏,非其人不可。弟子昧道懵学,辄窥三昧之门。尚期无生,每希一实之唱。如王奥旨,法之宝印。动寂双照,理事圆融。举心咸真,触类而长。称于“南无”,皆成于佛道。散华弹指,尽超于菩提。经王所在而自尊,目翳金錍而抉膜。二十义门,未尝闻诸。欣澡雪轻众生之愆,得优游宝庄严之土,何其幸也。愿不易此身,获醍醐之妙记,悟当来诸佛即众生是焉。遂稽首多宝塔,对之莲华僧,与吾普观十方尊,圆念三世佛。长跪叉手,而说颂曰: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
现在一切人中雄,亦学于其所说法。
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译文】
问:布施灯烛使长夜得以明亮,将来得以往生日月宫。那么布施华香幡盖供养,与施灯没有差别,果报应该同样都是生天之福吧。而说“皆已成佛道”,为什么所得的果报这样深广呢?
答:譬如帝王出外巡行时,有数以万计的车乘、上千的官员陪从。所有随行的兵士,身上都带有一个“御”字。如果有人胆敢冒犯天子的仪卫兵士,当下便要处死。若是天子的銮驾回宫,那些随行的仪卫兵士解散,归回乡村田舍后,仍然自称是随御驾出巡,也会被当场处死。同样身为兵士,而在不同的场合便生死有异。这是因为缘起的差殊,才有此宠辱之分。前面所提到供养华盖香灯,假如不遇《法华经》这样如同王命的天仗,其所得的果报实在也只是生在天宫而已。今逢念佛三昧宝王,犹如当上跟随帝王出巡的侍从。乃至献一华,皆已成佛道。这便是《法华经》中所谓“佛种从缘起”的意思,其理教本来就是这样的。也犹如群鸟飞向须弥山,皆同一种颜色;百川之水朝归巨海,总称海水,不再有江水河水之名。是故《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普门会》中,会集天龙八部地狱畜生色声香等,一切万法,皆称为三昧。亦犹如于一毛端能容巨海,于一芥子能纳须弥。这并不是毛端、芥子有此神妙,其实是心的神力才有如此神乎其神的灵妙。
由此可知,对佛法的理解如同眼目,依法修行就像双足。见解正确,则所行正确;见解偏邪,则所行亦偏邪。入魔深浅与入佛深浅,全凭各人见解如何。是故《涅槃经》上说:“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所谓“乘”者,即智慧见解的别称。一种行门既是如此,万种行门也都是如此。那么法华三昧,也可说就是念佛三昧了。所以释迦如来名此胜定,称为诸三昧宝王,称为大光明藏,称为除罪障之宝珠,称为破邪见之明灯、迷路者的良导、王子所佩的金印、贫夫的宝藏,或称为空三昧、圣三昧陀罗尼、真思惟、最胜观、如意珠、佛性、法性、僧性、无尽藏、胜方便、大慧光明、消恶观法三昧等。故知所有教理行果,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全都是念佛三昧的异名。如是则献一华,即普遍奉敬于十方三世诸佛尘刹;念一佛,其体性即通达于未来诸佛。犹如尽大地而为射箭的目标,岂有箭发而不中目标的呢?如若不然,则难免成为《思益梵天所问经》中所谓畏空、舍空、行空、索空之讥诮。
这位访客听完我以上二十门论述,合掌称谢说:“良医离去,必留下奇方妙药以救治病人;商人出行,必妥善寄存金银与子孙。往圣前贤所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非得有能开启智慧宝藏的人不可。弟子以前不懂得佛法深妙道理,见识愚钝,只不过略窥一些入三昧的门径,便期望得证无生之理,希冀与一实乘之教法相应。如今承蒙师父开示以上诸行门的奥旨,可说是念佛三昧的宝印。动寂双照,理事圆融。随所举心动念,当体即真;凡触境逢缘,都能增长道意。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或散华供佛,或弹指奏乐,尽皆趣入于菩提。由此可知,凡有佛经及此念佛三昧宝王所在之处,一切众生自成尊贵。我今如同目翳之人,正好借师父金錍以抉无明之膜。此二十门中的义理开示,是我从来未曾听到的。欣喜自己从此以后,能澡雪轻视众生的罪愆,得优游于七宝庄严的国土,这是何等庆幸啊。愿以现前之身,即获如来为我醍醐灌顶而授记,因为我已了悟当来诸佛即是现前的众生啊。”于是稽首多宝塔,面对莲华僧,与我一齐普观十方尊,圆念三世佛。长跪合掌而说颂曰:
一心忆念过去佛,亦忆未来诸世尊。
现在一切人中雄,亦学于其所说法。
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念佛三昧宝王论》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