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正知,向见云栖大师《净土代言》,有唐朝《宝王论》,列在名存书不存中。心甚慕之。生年三十,万融师得此古本相赠。喜出望外,梓版于姑苏慧庆寺。丙戌,重梓于祖堂幽栖寺。伏愿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世界。

【译文】

比丘正知,以前曾见云栖莲池大师所作《劝修净土代言》中,有唐朝草堂飞锡法师《宝王论》,列在名存书不存中。内心非常仰慕。生年三十岁时,万融法师偶然获得此《宝王论》古本而相赠于我,令我喜出望外,便将此书刻板于姑苏慧庆寺。丙戌年,重新刻板于祖堂幽栖寺。伏愿法界有情,同生极乐世界。

跋宝王论后

夫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汉书》曰: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见尧于羹。道之不可须臾离也如此。虽然,此特域中之道尔。《首楞严经》云:“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予谓修念佛三昧,亦当如参前、倚衡,与夫见尧之义。行住坐卧皆应忆念,何患不见佛哉?此真出世成道之要津也!修是三昧者,当以安养为期。盖弥陀愿力,以接引群生为务,大光普照,摄取不舍。凡存念者,尽得往生,其利博哉!岂特见尧于墙、于羹但虚想乎?政和七年十一月三日,于符离境舟中,因观唐释飞锡《念佛宝王论》,遂思吾夫子与汉史之言,与佛合若符契,乃纪于此帙,冀时观之,以自策焉。凡见闻者,其亦勉诸。黄伯思长孺父谨书。

【译文】

《论语》中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站立时,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乘车时,又好像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如是,则所言所行自然皆合于忠信笃敬了。”《汉书》中记载:当年尧帝死后,舜日夜追思,三年之中,坐着便看到尧的形像显现在墙壁上;吃饭时则见尧的形像显现在羹汤中。原来“道之不可须臾离也”竟是如此的沁入心扉。尽管如此,这也只是世间圣贤之道罢了。

《楞严经》上说:“若诸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认为修念佛三昧,也应当如同参前倚衡以及见羹见墙那样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无论行住坐卧皆能如是忆念,何必担心不能见佛呢?这才真正是出世间成就佛道的要津啊!修念佛三昧者,当以往生极乐世界为期。因为阿弥陀佛有大慈悲愿力,唯以接引群生为事务。阿弥陀佛有大光明普照,摄取念佛众生不舍。凡存念阿弥陀佛者,皆得往生净土,其功德利益极其广博!岂仅仅是见尧于墙、于羹那般没有实质的想念呢?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十一月三日,于安徽符离境乘舟时,因正在读唐朝释飞锡法师所著的《念佛三昧宝王论》,由此想起孔夫子以及汉史中的这两段话,与念佛法门完全符合相契,于是就记录在此书本中,希望时常观看,作为自策。凡见闻者,也可以引为勉励。黄伯思长孺父谨书。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