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上册付梓以来,已过了五年。收于此下册的部分,也大多在上册刊行当时就已脱稿了,但是为杂事所迫而未完成,这次终于到了出版的阶段。固然是不完备的作品,但如果能在某种程度有助于对印度佛教史的理解,则是著者之幸。

在本书中收此二章,即以龙树以后的佛教为“后期大乘佛教”作第四章,之后配以“密教”作第五章;而在最初略示从笈多王朝到佛教灭亡为止的佛教史概要,以资初学者的理解。不过毋庸赘言地,印度佛教史的历史发展不明的地方很多。到玄奘、义净的时代为止,据其带回到中国的资料,对印度佛教史的发展可以有若干头绪,但是自此以后的情形,从中国的资料来看,完全是不明的。所以初期的中观派,及陈那、护法时代为止的瑜伽行派的历史,虽不完整但也可以叙述;不过关于之后的后期中观派及后期瑜伽行派、佛教逻辑学、密教等历史上的发展,基于确实资料的论述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本书中,之所以也敢就这几点进行若干陈述,是希望对将来能出现更好的“印度佛教史”有若干帮助。

(411)下

到近年,发现许多印度佛教逻辑学的文献而公布出版,其中有很多西藏的资料。最近这些文献受到大力研究,也有许多出色的成果。不过因为内容很难解,在本书中无法充分活用这些研究成果。但是将来如果研究有进展,则佛教逻辑学历史上的发展也可以加以论述。还有有关后期的中观派、瑜伽行派,西藏佛教中文献也很多。虽然也举出了至今为止出色的研究成果,但是完全研究之达成似乎非待将来不可。这些研究如果有进展,则似乎也得以阐明中观派、瑜伽行派的思想发展、互相交涉,及与密教的关系等。密教也可以说是一样的;关于密教经典,梵文的原典也很多,藏译、注释也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也由于诸学者的研究而有进展。这些研究如果有进展,则相信将来关于印度佛教史可以进行正确的论述。不过在现在,因为有关后期印度佛教我也完全是门外汉,所以很遗憾无法完全活用至今为止诸学者的研究成果,还有叙述上的错误似乎也不少。关于这些地方,期待得到专家的叱正以便将来订正。

还有本书中虽然没有部派佛教的论述,但是并不表示在此时代部派教团已不存在。根据法显、玄奘的记载,当时部派教团方面远较大乘佛教来得强大。不过由于其教理的变迁、教团的消长不明,所以无法在这里提出来。但是在义净时代的那烂陀寺中,大小乘的区别似乎不明显,而一如大乘密教化,被吸收于印度教中一般,小乘佛教不是也与大乘融合,消解于密教中,与密教步上同样的命运吗?

在本书中,顾虑到初学者之便,虽不完备但费心列出了参考书,有原典的则尽可能地列出来。不过关于研究论文,并非费心网罗,而不过只是举出注意到的而已,所以或许遗漏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这点尚祈读者之宽恕。

当本书执笔之际,关于密教的部分,从川崎信定、津田真一两位得到了关于文献的协助,还接受了松长有庆博士的建议;于此一并表达感谢之意。还有关于上册,也感谢诸位老师指正错字及地图之误。关于本书,有关误植之订正、索引之制作、地图之誊写等,得到春秋社社员诸氏的协助,于此一并表示谢意。

平川 彰 识

一九七九年七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