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释一卷。序文。顶格书。释语。低一格。圆谈二卷。门名。顶格标。注文。低一格。经疏二十二卷。经文顶格书。科疏。低一格。
●未疏经前。圆谈十门。前八谈圆义。后二释题文。但有长疏。无短钞者。以前八门义例。详诸教章。后二名句。广如本经。又疏已大明。不烦细注。
●古来疏钞。皆前详后略。惟贤首。清凉。圭峯。长水。正脉。合辙。首尾调句。今疏亦尔。全部始终。不繁不简。
●经中文长义易者。随文粗略消之。文短义难者。多意详细训之。不难不易者。依经句义以发挥之。普令四辈三根。各得明经见性。观心正觉。
●疏中多问难者。以诸家解有违本经文义。不获已也。层层会通。实非好辩。而起法诤也哉。如见。识。二大等。
●阿含等经。凡外小教。乘等。皆依六识脩行。大乘相宗权教。亦兼六识作观。惟此楞严性宗。一乘圆教。用见。不用识。用性。不用心。七处征破。十番开显。出二本。决二义。他宗诸解。取六识妄心。不取六根见闻真性者。实与本经佛旨相背。故尽斥择去。例同文殊拣选意也。
●经中随一句语。众说不同。斯各依自家义。人不了他宗者。莫之决择适从。如十卷。声闻背清净道一句。六师异释。今疏悉与会通。任人取舍而已。前后例知。
●经开三会。七周。四分。正遵清凉华严疏钞式判。
●圆谈不解。序文重自释者。通序一经大旨意故。藏性为经宗。故首显。圆义是经趣。次叙。若不标释。奚知佛法要妙。堂奥浅深。
●经疏中隐而不发者。序释内广为阐析。如三定。三藏。详引经论。根结。阴想。绾巾喻上。横顿竖渐。类生。圣位。因果中。数定十二。趣魔种性。有无不定。证诸楞伽涅槃经等。
●华严。楞严。圆顿实同。如住位十身。诸天十王。三渐获忍。十信灌顶等。有以彼此相非者。岂可谓其通教理耶。
●旧行经疏科分上顶。或列经后疏前。今随时宜。先科。次经。后疏。令阅者观科。了经解疏矣。一线贯通。不使疑滞。
●正脉科文。巨细俱悉。兹恐时人厌繁。采其大科。细科摘含疏内。对检自知。至于七处破识。十番显见。并依交光大师分判。
●科配干支排者。原本交师正脉。今家准绳。毋令紊乱。
●二十五圆通。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直秉本经文立。
●文长不分科者。人易了故。如六卷拣选颂。句少细分者。义难明故。如五卷解结偈等。
●疏科有与诸解同者。长水等设。合佛经旨。随即分录。然有与昔异者。亦顺经文改换。非杜撰也。
●七趣疏中。鬼畜仙不排者。为学法惮烦故。科文中并列者(注:今为较小号字)。俾纲目易领故。
●藏典原无圈点钩画。今经疏内。句用圈○。文用钩 └(注:今未用)。科用橜─(注:今用△)。以便初机新学。标释章段条然。心眼顿豁。教理圆通。
●集经疏初。岁七十一。七年而后。始得成功。因学者请。强勉应酬。每一页解。劳费多番。临誊刻候。添补再三。倘有差脱。希垂正示。老加贫病。募诸镌印甚艰。凡见闻讲习者。作难遭想。无以粗浮轻忽观也。传法印人。成佛庆生。藉斯举耳。珍重是恳(凡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