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三帋) 皈命偈(十句)

圆谭十门(二)

先总标名称(将疏)。次别释义相(分十)。

●一教起因缘(二)

一略(四。酬因。酬请。显理。度生)。

二详(十。开三定。破六识。显十见。会法性。究藏心。选圆通。说心咒。示圣位。出七趣。脱五魔)。

●二藏乘分摄(三)

一藏(三)。先二藏(小乘藏。大乘藏)。次三藏(经。律。论)。后四藏(三藏。外加咒藏)。

二乘(三)。先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次四乘(三乘。一乘)。后五乘(人乘。天乘。三乘)。

三分教(十二。长行。重颂。授记。孤起。因缘。自说。本事。本性。方广。未有。譬喻。论议)。

●三辩定时仪(二)

先时会前后(二)。

一别三时。开三。

一先照高山时。根本轮。转同成别。

二转照山地时。起末轮。转三成一。转照又三。初转黑山时(小乘法轮。转凡成圣)。中转高原时(三乘法轮。转小成大)。后转大地时(大乘法轮。转权成实)。

三还照高山时(归本轮。转偏成圆)。

上。三时。下。五会。

一华严梵网会(名直显教)。二提胃阿含会(名隐实教)。三方广深密会(名引摄教)。四般若妙智会(名融通教)。五法华涅槃会(名开会教)。

二通三时。开十。(一唯约一念时。二尽该一化时。三徧周三际时。四摄同类劫时。五收异类劫时。六以念摄劫时。七劫念重收时。八异类界劫时。九彼此摄入时。十以本摄末时。)

次化仪差别(十。一差别。二起末。三归本。四无碍。五不定。六显密。七顿演。八寂寞。九三际。十无尽)。

●四教观深广(二)

先教义(二)。

初教(分二)。

初显(又二)。先法义(五教如次。后明兼摄。末正属圆。内显十玄)。次断证(五教如次。后以行位。断证人根。教相四义显圆)。

二密(五教如次。内中兼示十二法相。五藏。四乘。五部。五字。五法。五顶。五伞。五门。五相。三相。九品。二意)。

二义(分五)。一心(一真法界)。二门(真如。生灭)。二义(觉。不觉)。三细(业。转。现)。六麤(智。续。执。名。业。苦)。

次观行(二)。

初显(又四)。

先三重藏心观(三)。一空如来藏心观。二不空如来藏心观。三空不空如来藏心观。各具十种法界理境(一性相。二色心。三胜劣。四根境。五亲疎。六因果。七染净。八事理。九真应。十权实)。十相圆融(空有。总别。一多。小大。背合)。十不思议解脱境界(总别无尽境。一多互容境。纯杂相即境。小大齐现境。广狭圆通境。动静不违境。摄入周徧境。隐显交成境。同异合明境。自他同起境)。

次三重闻性观(三)。一闻尽根尘观。二思照觉空观。三修圆寂灭观。

三三种法界观(有为。无为。无碍)。

四三空理智观(人空。法空。俱空)。

二密(亦四)。

一遮持诸恶观。总持众善观。圆融无碍观。

二无字秘密心咒观。有字显现心咒观。有无隐显心咒观。

三真言字种观。

四三密相应观。

●五所被机宜(二)

先显(二)。

一能为(六。正为。兼为。引为。权为。略为。远为)。

二所被(二)。

先料拣(又二)。

一取是器(十。一未发心二已发心。三怯劣。四有学。五无学。六声闻。七缘觉。八定性。九不定性。十菩萨)。

二拣非器(十。不信。业重。障深。多疑。邪见。恃他。畜闻。背真。守境。违圆)。

次普收(三)。一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二五性(菩萨。声闻。缘觉。不定。无种)。三五乘。

次密(二)。

一十机(见闻。随喜。读诵。受持。解说。书写。迎礼。带供。观念。行传)。

二四句(显中显。显中密。密中密。密中显)。

●六能诠体性(八)

一音声言语体。二名句文身体。三通摄所诠体。四诸法显义体。五摄境唯心体。六会缘入实体。七理事无碍体。八事事无碍体。

●七宗趣通局(三)

先此方(三)。一儒教五常宗。二道教自然宗。三释教因缘宗。

次西土(六)。一随相法执宗。二唯识法相宗。三真空无相宗。四藏心缘起宗。五真性寂灭宗。六法界圆融宗。

后本经(二)。

一总(如来藏心深入楞严大定徧照法界为宗。圆满菩提。发起真如妙觉明性。无涯大用为趣)。

二别。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智。四修证。五体用)。

●八翻译传授(四)

一时年。二详传译。三出部类。四显难得。

●九别释名题(三)

一总部题名(十)。

一五题取舍。

二三种单复(人。法。喻)。

三华梵双举。

四对辨开合(十对)。

五广略显释(二。先略出名义。次广明法要分三。一总节通明。二别章局配。三法相数解。又三。一约二法相。二约三法相。三约十法相)。

六密部逐消(二。一通准咒藏。二别依本经)。

七贤首四门(果。教。行。理)。

八台家四解(本迹。因缘。约教。观心)。

九相宗三量(四。一依相宗论。二准本经意。三六离合释。四三支比量)。

十性宗一理(依华严性起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义理以释)。

二别行题名。

三译经人名(四。一译主。二译语。三证译。四笔受)。

●十总明经意(十)

一明科判(三)。

一序分(二。一证信通序。二发起别序)。

二正宗分(四)。

三流通分(二。一显经功益。二结众法喜)。

正宗分中。分为四分。

一详开三定始终。信极楞严大理分。亦名正开三定三藏。劝令依理成信分。

二略示一经名目。解彻楞严大教分。亦名结示五名五义。勅令顺教发解分。

三警悟七趣生沉。行尽楞严大行分。亦名觉悟七趣七支。诫令行戒起行分。

四辩入五魔成败。证到楞严大果分。亦名析入五魔五想。诲令随位证果分。

又正宗分。分为五道(一见道。二修道。三证道。四化道。五助道)。又分为七周(一三藏圆显因果周。亦名真妄洞彻周。二一门闻思因果周。亦名境观圆通周。三四戒咒心因果周。亦名显密总持周。四六位修证因果周。亦名初后该彻周。五五名行持因果周。亦名教乘了义周。六七趣有无因果周。亦名行位超出周。七五魔生灭因果周。亦名智断究竟周)。又分为三会(第一名。正说大经前分会。第二名。说竟另请后分会。第三名。回山再来重说会)。

又四分之初章。复开为三(初说妙奢摩定。即六根照见藏心。二说妙三摩定。从一门深入藏心。三说妙禅那定。历六位超出藏心)。

二出疏式(分二)。

一略。四门(约教。观心。出果。称理)。

二详。十种(消文。出义。设喻。配对。引证。表法。约教。称理。观行。证果)。

三拣破识(八量)。

四示显见(三法界。十玄门)。

五剖性相(根。尘。见。识。性相义别)。

六通宗说(禅。讲)。

七别定观(与圆觉涅槃二经同。对天台止观。略异)。

八分藏谛(三藏说心如经本文。三谛约境如余经论)

九析显密(四句。二门。兼梵字咒释。结示三坛。坐法。手印)。

十覈偏圆(先单属圆。次兼四教。后出解师。有六十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