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20251116-103919.jpg

描述

[←1]

请参阅底本

[←2]

底本为“刺”,修订为“剌”。中文维基百科:般剌密谛(梵名:Pramiti,意译作“极量”),又译为般剌蜜帝、般剌密帝、释极量,生平不详,相传为中印度人,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东渡中国,诵出《楞严经》,之后就回到印度,不知所终。

[←3]

底本为“刺”,依据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的《首楞严经灌顶疏》(影印本.第一册.正文433页),修订为“剌”。

[←4]

底本为“刺”,修订为“剌”。中文维基百科:般剌密谛(梵名:Pramiti,意译作“极量”),又译为般剌蜜帝、般剌密帝、释极量,生平不详,相传为中印度人,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东渡中国,诵出《楞严经》,之后就回到印度,不知所终。

[←5]

底本为“刺”,修订为“剌”。中文维基百科:般剌密谛(梵名:Pramiti,意译作“极量”),又译为般剌蜜帝、般剌密帝、释极量,生平不详,相传为中印度人,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东渡中国,诵出《楞严经》,之后就回到印度,不知所终。

[←6]

底本为“刺”,修订为“剌”。中文维基百科:般剌密谛(梵名:Pramiti,意译作“极量”),又译为般剌蜜帝、般剌密帝、释极量,生平不详,相传为中印度人,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东渡中国,诵出《楞严经》,之后就回到印度,不知所终。

[←7]

底本缺“咒”对应的梵字,依据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的《首楞严经灌顶疏》(影印本.第一册.正文570页)补入。

[←8]

叶典注:拼音za4。①古代缝纫时,用皮革做的一种指套,戴在指上以防针刺。②泛指皮套子。

[←9]

在底本PDF中,这个字的组字式是[言+(牙-丿)]。依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本(第三册正文第2193页)修订为“𫑟”。

[←10]

底本Word文档中这个字符有11个字,但是,在底本PDF文档中,这11个同样的字,有两个字符:“甎”和“鞞”。此处依CBETA《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统一修订为“鞞”。

[←11]

底本为[羊+舍]。依据佛陀教育基金会影印本,修订为“𦎌”。叶典注:【𦎌】,拼音man3,佛经译音用字。

[←12]

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的《首楞严经灌顶疏》(电子版以及影印本)、《楞严咒疏》的底本,这个字都是“𡨧”。依据CBETA修订为“窣”:《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6:「悉曇囉窣堵此云成就吉祥章」(CBETA 2022.Q4, X23, no. 439, p. 591c17 // R37, p. 138b2 // Z 1:37, p. 69d2)。《略谈梵字与悉昙》(撰文:儿玉义隆 中译:依观法师)文中有:弘法大师空海所撰之《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有“悉昙啰窣睹”( Siddham rastu,正确地说是Siddhirastu)的用法,并有如次之解释:“右四字题目,梵云悉昙啰窣睹,唐云成就吉祥章”。

[←13]

依据CBETA,“刺”修订为“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7:「阿悉多那囉[A23]剌迦(七十六)」(CBETA 2022.Q4, T19, no. 945, p. 140c1-2)[A23] 剌【CB】,刺【大】(cf. T19n0945_p0135c14)。

[←14]

底本为“刺”依据CBETA修订为“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7:「阿悉多那囉[A23]剌迦(七十六)」(CBETA 2022.Q4, T19, no. 945, p. 140c1-2)[A23] 剌【CB】,刺【大】(cf. T19n0945_p0135c14)。

[←15]

依据佛陀教育基金会《首楞严经灌顶疏》(影印版.第三册正文2597页),“刺”修订为“剌”。

[←16]

DOC底本是“𠲈”,依据PDF底本,修订为“𭇧”。

[←17]

底本为“刺”,修订为“剌”。

[←18]

依据佛陀教育基金会《首楞严经灌顶疏》(影印版.第三册正文2609页),“刺”修订为“剌”。

[←19]

依据CBETA,“刺”修订为“剌”:《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7:「地栗剌吒(六) 毖唎瑟質迦(七)」(CBETA 2022.Q4, T19, no. 945, p. 141b4)。

[←20]

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楞严咒疏》:“阿泥律陀”为“阿泥𢫫陀”。

[←21]

适用于繁体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