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次日,韦使君请益*1,师陞座*2,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3。”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能。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能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4,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5地狱*6,一切大海,须弥诸山*7,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8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9,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10,不行小道*11。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能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能,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能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12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13即菩提*14。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15烦恼尘劳*16。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17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18,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19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20,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能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21,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22。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23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24,皆因人置,因智能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25出六门*26,于六尘*27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28。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说通*29及心通*30,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31。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32。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1请益:

学人请师训诲的意思。在禅林中,多指学人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的地方,再进一步请教的意思。

*2陞座:

登法座说法。

*3波罗密多:

译作到彼岸。即自生死迷界的此岸到涅盘解脱的彼岸。

*4刹土:

略作刹,梵语音译。译作土田,华梵并举,故称为刹土,即国土的意思。

*5天堂:

指天众所住的宫殿。行善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享乐的地方。

*6地狱:

十法界中属于五趣六道之一。一般有十八种之分,也就是一般俗称的十八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等十八个极苦的地方。

*7须弥诸山:

佛教的宇宙观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成的大地;须弥山就是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央。据《立世阿毗昙论.数量品》记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整个世界的形相团圆,有如铜烛盘。

*8邪见:

不正的见解。主是指拨无因果的见解。即否定因果的道理,而认为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这就是邪见。

*9法界:

广义泛指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就字义而言,界有“种族生本”之义,例如山中藏有金银等种种矿脉,一身之中具足眼、耳、鼻、舌等诸法,各各自类相续而生。又界或为“种类各别”之义,即诸法自性各异的意思。

*10大事:

指转迷为悟的事。

*11小道:

指空心静坐等。

*12唐言:

即中国话。六祖是唐朝人,唐时人所译语,故称唐言。

*13烦恼:

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的总称。又称随眠、缠、盖、结、缚、漏、取、系、使、垢、暴流、轭、尘垢、客尘等。一般以贪、瞋、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

*14菩提:

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能。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这三种菩提中,以佛的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15五蕴:

蕴,是积聚、类别的意思。即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分别为:色蕴,一切色法的类聚;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的诸受;想蕴,眼触等所生的诸想;行蕴,除色、受、想、识外的一切有为法,也就是意志与心的作用;识蕴,眼识等诸识的各类聚。

*16尘劳:

烦恼的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

*17三毒:

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但是这三种烦恼通摄三界,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最严重的,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所以特称为三毒。这三毒又是身、口、意等三恶行的根源,所以也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18法门:

佛法、教法。佛陀所说的教法,为众圣入道的门径,故称为法门。

*19三昧:

又作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等。也就是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20阎浮提:

阎浮,译为赡部,树名;提,译为洲。梵汉兼译则作阎浮洲、赡部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因此又有胜金洲、好金土等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所以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21有情无情:

有情,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

*22见性:

彻见自心的佛性。

*23修多罗:

广义为一切佛法的总称。若特指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有綖线的意思。言教能贯穿法义,契理契机,如綖线串花不散,所以称为修多罗。

*24十二部经:

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称为十二部经。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25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的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

*26六门:

又作六情、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

*27六尘:

又作六贼。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28边见:

偏执于极端一边的见解。例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29说通:

能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根机而说法无碍。

*30心通:

又称宗通。远离一切言说文字妄想,悟证自己本性,称为心通。

*31慧日:

佛陀的智能普照众生,如日一般,能照破无明生死痴闇,所以喻为慧日。

*32三障:

障碍圣道、善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

([参数1])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又来向六祖大师请求开示,大师登上法座,对大众说:‘大家先清净自心,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智能,世间众生本来人人有都有,只因一念心迷,不能自悟,必须借助大善知识的指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当知道,不论愚人或智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迷和悟的不同,所以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差异’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让你们各自得以开发智能。专心倾听!我为你们说: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念般若,却不能认识自心本性中的般若,就如同饥饿的人,说食终不能饱。如果整天只是口里说空,而不能实践,虽历万劫,也不能得见自性,终究无法受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印度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能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这时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人人本具的天真佛,离开自性之外并无别佛。甚么叫做摩诃呢?摩诃的译义是‘大’,这是说菩提心量广大,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瞋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是空,并无一法可得;诸法自性本来空寂,也是如此。

善知识!不要听我说空,便又执着空。第一不要执着空!如果心里空无所有的静坐,这就是执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容万物的种种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全都含藏在虚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见到任何人,无论是善是恶,全都能不取不舍,也不染着,心境朗照如同虚空,就称之为大,所以梵语叫做摩诃。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的智者则能心行。又有一类迷而未悟的人,死心静坐,甚么也不想,自以为这就是大。这样的人不足以和他说‘摩诃般若’之法,因为他们已经落入了邪见的谬误。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法界,用的时候历历分明,应用就了知一切。一切法即一法,一法即一切法,来去自由,心体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都是从自性中出生,不是从外面得来,不要错用了心思!这就叫作真性自用。一法真即一切法皆真。心要用于开发真如自性,转迷为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静坐等小道上用功,更不要整天口中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这就好像一个平民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终究不是真。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甚么叫做般若呢?梵语般若,中国话译作智能。在日常的一切处、一切时中,如果能念念不无明愚痴,常用智能行事,这就是般若行。如果一念愚妄,就尽失般若;一念离妄,就能出生般若。世间凡夫,愚迷不悟,不能见到实相般若。虽然口说般若,心中却为愚迷所惑;虽然常常自己说‘我在修行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的道理。般若没有形相可说,智能心就是此无形无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称为般若智。

甚么叫做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中国话译为‘到彼岸’,从它的译义来解释,是断绝生灭。心若执着外境,就有生灭现起,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做此岸;心如果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经常畅通无碍,生灭便无由现起,就叫做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多。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悟得这个法的是般若法;修持这种行的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善知识!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前念执着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大家应当运用大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瞋、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能。为甚么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如果没有尘劳覆盖,般若智能便能时常现起,念念不离菩提自性。悟得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没有妄念,没有思量、执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来观照事物,对于一切诸法不执着也不舍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善知识!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见到自性。大家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经文里面已经很清楚地予以赞叹,不能一一细说。这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专为有大智能,有上等根性的人说。小根性小智能的人听闻此法,心里会生起疑惑不信。为甚么呢?就好比天龙在阎浮提降下大雨,城市村落都顺水漂流,如同漂流的枣叶一样。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不见增加,也不见减少。大乘根性、最上乘根性的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领悟理解,知道本性里面自有般若智能,这是经常运用智能观照所得,而不是假借语言文字而成。譬如降雨,不是从天而有,原是龙能兴云致雨,让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润泽。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中般若智能也是如此。

善知识!小根性的人听闻此顿教法门,犹如草木一样,根性小的,如果被大雨一淋,就会全部倒下,不能继续生长。小根性的人,听闻大法的情形也是这样,他们原有的般若智能,和大智能的人并没有差别,为甚么闻此顿教法门不能开悟呢?因为他们执着邪见,所知障重,烦恼习气根深柢固,好像密云遮蔽了日光,没有风来把云吹散,日光就不能透现出来。般若智能,人人本来具足,没有大小之分,只因为一切众生自心有迷悟的不同所致。心有迷惑,向外求法,离心觅佛,不能悟见自性,这就是小根性的人。如果领悟顿教法门,不向心外执着修行,只在自己心中经常生起正见,自然一切烦恼尘劳不能染着,这就是见到自性。

善知识!对于内外境界都不执着,来去自由,能遣除执着的心,就能通达无我,没有障碍。能如此修行,便和般若经所说的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切经典、所有文字、大小二乘教、十二部经,都是因人施设的,由于智能本性,才能建立。如果没有世人,自然也就没有一切万法。由此可知,一切万法原是由世人所兴设,一切经书由于人说才会有。因为世人之中有愚有智,愚昧的称为小人,有智能的称为大人。愚昧的人向有智能的人请教,有智能的人对愚昧的人说法;庸愚的人如果忽然领悟理解、心地开朗,就和有智能的人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念不觉悟,就是佛也成为众生;一念觉悟时,众生就是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宇宙万法都在自心之中。那么为甚么不从自己的心中直下见真如本性呢?《菩萨戒经》中说:‘我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无染的。若能识得自心,见到自性,都能够成就佛道。’《维摩诘经》中说:‘当下豁然开朗,返见自己本心。’善知识!我在弘忍和尚那里,一听闻他说法,言下即便开悟,顿时见到真如本性,所以将此顿教法门流传广布,让学道的人顿悟菩提,各自观照自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如果自己不能领悟,必须寻访大善知识,也就是理解最上乘法的人,直接指示正路。这善知识有大事因缘,就是所谓‘教化示导,令众生得见自性’,因为一切善法能够由善知识发起的原故。在我人的自性中,本来就具足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如果愚迷而不能自悟,必须请求善知识的指示方能得见。如果能自悟见性的人,自然不须向心外求觅;如果一味执着‘必须靠善知识,以期得到解脱’,那是错误的。为甚么呢?众生自心内原有般若智能可以自悟。如果另起邪见,迷自本心,颠倒妄想,心外的善知识虽然给予教导,也是无法得救。如果能够生起真正的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即能完全熄灭;如果能识得自性,这一悟便可以直入佛地。

善知识!用智能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如果认识了自己本来的真心,即是得到本来无碍的自在解脱,若得解脱自在,即是入于般若正定。般若正定就是一念不生,也就是对于所知所见的一切诸法,心不染着。这个‘一念不生’,应用时能遍及一切处,却又不滞着于一切处。只要清净本心,使六识出六根门头,于六尘境中不起丝毫杂染妄念,出入来去自由自在,通畅自如,运用万端,无滞无碍,这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自在解脱,这就叫作无念行。如果一味执着甚么都不去思考,当使心念断绝,这就是法缚,也叫作边见。

善知识!悟得无念法的人,万法都能通达,无有障碍;悟得无念法的人,即已亲见诸佛的境界;悟得无念法的人,已到达佛地的果位。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这个法门的人,能将这个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发愿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转的人,必定能达到圣人的境地。但是,传此法门必须传授历代祖师以来默传心印的咐嘱,不可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是同一见地、同一心行,而在其它宗派法门中修行的人,不得妄传,以免有损他原修宗派的传承,究竟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更怕有些愚痴的人不能了解,诽谤这个法门,将使百劫千生断绝佛的种性。

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首无相颂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是记诵我的话,也是没有甚么益处的。

听我说偈:

‘说法通及自心通,犹如大日处虚空。

唯有传授见性法,出世度众破邪宗。

法本不分顿与渐,迷悟时间有快慢。

只有此见性法门,庸愚的人不能知。

说法即使万般异,合则理体仍归一。

烦恼黑暗住宅中,时常须要慧日照。

邪念来时烦恼到,正念来时烦恼除。

邪正二相都不用,清净极至无余境。

菩提本是自性觉,若起心念就是妄。

净心处在妄心中,但正心念无三障。

世人着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

常见己过勤反省,就能与道相应和。

众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

自离其道别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

风尘波波度一生,到头还是自懊恼。

想要得见真实道,行为正直就是道。

自己如果无道心,暗行不能得见道。

若是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的过非。

如果只见他人过,自己有过就是错。

他人有过我无过,我责怪人自有过。

只要自止责人心,就能破除烦恼障。

憎怒喜爱不关心,长伸两脚自在卧。

想要教导感化人,自己须有方便法。

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显现。

佛法本就在世间,觉悟不离开世间;离开世间寻菩提,正如费心求兔角。

正见名为出世智,邪见名为世间惑;邪正二见尽扫净,菩提自性分明现。

这首颂是顿教法,也称做是大法船。

迷人闻法历多劫,顿悟只在刹那间。

六祖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说的这个顿教法门,普愿世间所有的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即时见性成佛。’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的法后,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参数1])

讲解

一.如何认识自性般若?

二.如何体认缘起性空?

三.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四.何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五.怎样转“贪瞋痴”为“戒定慧”?

六.怎样从般若中生出智能,灭却尘劳烦恼?

七、《金刚经》与禅的关系如何?

八.如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九.所谓善知识,要具备那些条件?

十.无念法门,十种分别,何以无别?

一.

如何认识自性般若?

佛教有所谓“三藏十二部经”,三藏是指经、律、论,统称大藏经。九千余卷的大藏经中,以《般若经》为数最多。如来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在四十九年的说法当中,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八载。”《般若经》在佛陀的说法当中,就占了二十二年的时间,可见般若的重要。

在《六祖坛经》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般若品〉。因为所谓经,能称之为经的,以般若为贵。般若,内容深远,难以翻译得恰到好处,所以存其梵语而用音译。“般若”如果依照它的含义,虽然可以译为智能,但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中文的智能,有善有恶,比方说,“绝圣弃智”的智,“智能”型的犯罪等,都含有非美善的意思,不能恰好与般若相当。所以为了保存般若的尊贵性,而保存它的原音。

般若,有三种:第一、文字般若,文字虽然不是般若,但是为了诠解般若,以方便引导众生,利益众生,使生起般若,于是施设方便言说,犹如舟筏,名为文字般若。第二、观照般若,依教奉行,行解相应,向当下身心世界加以观察,体验真理,犹如驾驶,名为观照般若。第三、实相般若,是般若的性体,离言说,绝文字,是众生本具,圆明寂照,不生不灭,犹如目的地,名为实相般若。依此实相般若,能出生诸佛及诸菩萨。因此,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自性般若就好像我们的老母。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谁?”

“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当然是摩耶夫人。”

有人这样子回答。这是错误的,摩耶夫人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是般若,因为要成佛,必须证悟般若,有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经典里讲:“般若者,三世诸佛之母。”又说“青青翠竹皆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是我们的本体,从本体里面才能显现出宇宙的森罗万象。

在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初学者往往被这许多名相迷惑,而感觉佛法义理不容易深入。比方说:真如、自性、般若、实相、涅盘、菩提、法身、本性……等等,这些名相虽然名称互异,其实意义只有一个,就是指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的自我。现在我们常常说:“我喜欢、我悲伤、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认为”,这个“我”是假我;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称,在佛教里就把它说成是般若、实相、涅盘、菩提、法身、本性等,名词虽然不同,其实意义都是一样的。

说起般若,一般人并不容易懂得,所谓“般若自性无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测,等觉菩萨不能知,唯佛世尊独能了”。般若是诸佛证悟的境界,般若本来不可说,但勉强为了使大家了解般若,且依般若的层次略作说明。

首先从浅的方面来说,凡夫的般若就是“正见”,如果我们对于世间的道理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正见因缘果报、正见善恶业力、正见无常苦空、正见佛道永恒,这就是凡夫的般若。

比凡夫高一点的声闻、缘觉、罗汉等圣贤,他们所体会到的般若就是“缘起”;也就是认识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间一切不能单独存在,都是由很多条件因缘和合而生。

比声闻、缘觉再高一点的,是菩萨所体会的般若,那就是“空”。空不是一般世间所谓一切皆无的空,空在佛教里面是一个很深的哲理。空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谓“真空生妙有”,因为空才能有,宇宙世间因为有虚空才能容纳万有。

菩萨以上,要到佛才能真正悟到“般若”。般若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众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里,没有生、佛的名词对待,没有自、他的形象差别。所以经中又说:“平等性中,绝生佛之假名;真如界里,无自他之形相。”

有一个信徒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以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般若在那里?”

惟宽禅师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说:“我何以不见?”意思是说,我怎么没有看到,我不知道般若是甚么样子啊!

惟宽禅师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见。”因为你有“我”的执着,所以不能见道,不能知道般若。

信徒又问:“我有我故不见,和尚还见否?”

惟宽禅师说得很妙,他说:“有我有汝更是不见。”

信徒一听,“有”上不能见道,于是赶快再问:“无汝无我,能够见道吗?”

惟宽禅师回答说:“无汝无我,阿谁求见?”意思是说,你我没有了,用甚么来见般若、见道呢?

我们从这一段对话里面可以知道,有我、有你,有对待,就不是般若;有众生、有佛,有差别者,也不是般若。唯有在大圆镜智中见到平等法身,见到真如自性,也就是能够把自己融会到真理、本体里面,才是般若风光。

古德又说:“若人识得般若性,春花秋月大地春。”假如我们能认识内在的自我,认识般若自性,就能懂得春天的花开、秋天的月明,真是无限美好的大地风光。

在《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衣珠喻”等,都在说明“自性般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但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痴、我见、我爱、我执,因此见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认识自性般若?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们求佛、求道、求般若,并不是要到灵山会上,也不是要到那个极乐国土,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学佛就是要靠自己,“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学佛要反求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够见到自己,就能成佛。

二.

如何体认缘起性空?

前面讲到自性般若,般若有甚么用?般若就是要让我们认识、体证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缘起性空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尘沙砾等,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因为缘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

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上,因为有农夫种田,我们才有饭吃;有工人织布,我们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公共汽车司机为我们开车,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假如没有这许多因缘,我们就不能生存了。甚至于晚上在家里,只要打开视,就有精彩的节目可看,如果没有许多演艺人员表演,如何能有电视节目可看?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的成就。

缘起的定义就是:有“因”有“缘”,因缘和合而有“果”。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都离不开因果法则。因和果之间有一个缘,因所以能成果,一定要有缘。例如,花的种子种下,去它能够开花结果,必定要有土壤、阳光、空气、水份、肥料等很多的因缘,才能开花结果。所以,我们能够生而为人,在过去生中,有宿世的因、宿世的业,现在到了人间来,还要有现世的缘,因缘聚合了,才能产生果。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虽然深奥难懂,不过从因果法则的六条定律,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缘起性空”。

1果从因生:缘起的先决条件是“因”,有“因”再加上“缘”,条件具足,才能生“果”。“因”是生起万事万物主要的、内在的条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外在的条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间接力。所以,万有诸法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因缘,这就是“果从因生”的理则。

2相由缘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这个“境”就是因缘,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本身并无自性,所以“缘起性空”;由于无自主性,所以能随着缘生而现,缘灭而散,因此“相由缘现”。

3事待理成:宇宙万法的生起,固然是要有因有缘,但是在因缘果报的生起上,还有着普遍的理则,也就是因果的法则。譬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违背了这个“理”则,便不能成其“事”,所以说“事待理成”。

4多从一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是有很多个;但是在佛教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甚至“多从一有”。譬如把一粒水果种子埋到泥土里,经过灌溉施肥,而后长大开花,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因此,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一文施舍万文收”,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

5有依空立:世间上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空是没有。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龙树菩萨《中论.观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这就是“有依空立”的理论根据。

6佛是人成:佛陀悟道之初,曾经宣示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但因烦恼无明覆盖,因此不能证得;只要断除无明,拂尘去垢,开显佛性,自能证悟成佛,因此有所谓“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这就是“佛是人成”的最佳佐证。

缘起性空正如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开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三.

何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根据佛教“缘起性空”的真理,六祖大师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也就是说,“一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一”。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一切源于一,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一”只有一个,“一切”代表很多个。但是,在佛教里,认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尘、一颗沙石、一个世界、一个宇宙虚空,都是称做“一”,孰大孰小?一般人总以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个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不是。我们说一朵花,从种籽种在土壤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等。可以说,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成为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于一个虚空,跟虚空一样大。所以,在佛教里讲“微尘不算小,虚空也不算大”;又说“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这都是说“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

其次,佛教讲“万法归一”,万法泛指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相,“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所以说一多不异,一多不二。

佛教除了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讲到“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刹那是佛教计算时间最短的单位,以现在的时间计算,大约等于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谓“分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在零点零几秒这么短的一刹那,为甚么说不短呢?主要是因为在一刹那之间,我们也有可能证悟永恒。所谓永恒无边,是没有时空分别间隔的。

此外,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脸盆、茶杯里面,都会有月亮。又如电视节目,虽然只是一个人在电视里表演,全国几百万台的电视机,统统都可以收看,这不就是“一即一切”吗?所以,时间、空间在“一”的里面,都是非常统一、非常调和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够了解“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就能体会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我都是互为关系的存在,我和你没有太多的距离,没有太多的分别,所谓天下都是有缘人,相敬相亲又何必曾相识呢?

四.

何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在佛教里,有一句话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句话叫人很难了解,菩提是清净的正觉,为甚么清净的正觉又说是染污的烦恼?烦恼是妄想、无明,为甚么又说妄想、无明的烦恼就是正觉的菩提?怎么好的说是坏的,坏的说是好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这简直是非、好坏不分了嘛!

其实,在一般凡夫的认识里,有是非、好坏、得失、染净,但是在真如的自性里面,却是“生死自家明”,那有是非、好坏、得失的分别呢?那只是心上分别的名相罢了!

对于“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么深奥的问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菠萝是一种水果,当菠萝才摘下来,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哟!好酸喔!”但是,经过了和风的吹拂、太阳的照射之后,你再去吃它,“哎哟!好甜喔!”菠萝怎么一下子从酸变甜了呢?这甜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酸来的。因此,甜和酸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

同样的道理,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不二的;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离开烦恼之外,别无菩提可求。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烦恼和菩提又如海水与波浪,波浪因何而来?是由水而来的,离开了水,就没有波浪。波浪就等于烦恼,从汹涌澎湃的波浪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静的。所以,在烦恼的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清净的自性菩提。

烦恼和菩提也可以喻如黄金,黄金可以做成戒指、耳环、手镯等,假相上虽有种种的差别,但是黄金的本质则是不变的。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轮回,转来转去,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但是这个清净的真如、菩提、自性,是永远不会改变,也不会损失分毫的。

众生因为有烦恼,因此流转五趣六道,却也要靠烦恼才能成就菩提。烦恼可以长养菩提,正如污泥里面可以生长莲花一样,因此,经云:“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能觉察出烦恼,就离觉悟不远了。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怕烦恼,畏惧烦恼,重要的是,如何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要怎样才能转烦恼为菩提呢?有一个“哭婆变笑婆”的故事,说明苦乐、迷悟都只在一念之间。

有一个老婆婆常常哭泣,因为太好哭,大家都不称呼她的名字,而改叫她为“哭婆”。

有人问:“老婆婆!你为甚么喜欢哭呢?”

老婆婆说:“你们有所不知,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雨伞店的人做媳妇,每当太阳出来,就想到大女儿的雨伞卖给谁呢?没有人买雨伞,就没有生意了,她的生活怎么办?我不禁就要为大女儿哭。”

老婆婆又说:“我的二女儿嫁给卖米粉的人做媳妇,每当下雨,就想到二女儿的米粉没有太阳晒;没有米粉卖,就没有生意,那生活怎么办?你们说,出太阳我要为大女儿哭,下雨天则要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哭呢?”

这一天,刚好来了一个出家法师,听完了老婆婆的话,就对老婆婆说:“老婆婆!你可以把你的观念改变一下嘛!以后当你看到太阳出来,就想二女儿的米粉一定晒干了,生意一定很好,一定赚了很多钱。遇到下雨天,你可以想雨伞店里的大女儿,雨伞生意一定很好,这样你就不用哭了。”

老婆婆一听:“嗯!观念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

老婆婆观念一转,从此每当看到太阳出来,就为二女儿欢喜;下雨了,则为大女儿高兴,所以从此变成一个会笑的老婆婆,大家也因此改称她为笑婆了。

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圣和凡、迷和悟、佛与魔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甚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甚么不能解决的事。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

佛教虽然重视转凡成圣、转迷为悟。但是,在佛法里又有这么一个譬喻: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可以束缚人。意思是说,烦恼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执着了菩提,一样会成为障碍;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可以遮蔽心灵,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一样可以成为执着。因此,真正的悟道,真正禅的境界,铁链子的烦恼要舍,金链子的菩提也不能执着;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要把它去除,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不能执着。总之,学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离开烦恼、菩提的两边,要在中道里面去安排人生。所谓不即不离,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够认识“缘起性空”,能够懂得“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你能够在这个不二的法门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处,那才是一个修道者真正的生活。

五.

怎样转“贪瞋痴”为“戒定慧”?

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但讲究慈悲,尤其重视般若智能;唯有开发般若智能,才能把“贪瞋痴”的烦恼转为“戒定慧”的功德。因此,平常我们讲学佛修行,主要的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也就是转“贪瞋痴”为“戒定慧”。

贪瞋痴,称为三毒,是说对一切顺情的境界,生起贪得无厌的贪心;对一切违情的境界,生起忿怒憎恨的瞋心;对一切事理的法则,生起邪迷愚暗的痴心。这三毒是众生心理上最严重的大病,它是障碍佛道的根本烦恼;它像魔王,恼害众生的身心,毒害众生出世的善根,它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因此,经典里面讲“心不迷不堕生死,意不烦不忧形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可以说,凡夫众生有很多的苦恼,都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所引起的。

说起贪,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世间众生的形象,走在路上,明明是一个已经喝过的空汽水罐子,他也要踢一踢,看看里面还有甚么东西?有这么一则笑话:嫁到都市为人媳妇的女儿,忽然听说乡下的老爸爸要来,为了表达孝心,就用罐子装了很多老爸爸最喜欢吃的芝麻糖,随他要吃多少就吃多少。

可是,当爸爸把手伸到罐子里面,却怎么样都拿不出来,女儿很着急,这样拿,那样拿,爸爸的手就是拿不出来。后来不得已,只好把罐子打破,一看,爸爸的手为甚么拿不出来?原来,他抓了一大把糖,手里面的糖太多了,拳头太大,糖果罐子的瓶口太小,所以拿不出来。

这个笑话说明,贪心是人性的弱点,贪心就是我们的根本烦恼。

瞋心,也是烦恼的根本,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碍,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佛教把瞋心比作“火烧功德林”。

据说,有一个学道的人,每次打坐时,常有虱子来咬他。后来他就和虱子约法三章:“当我打坐,进入禅定的时候,你不可以咬我;等我出了定,我不修行的时候,你咬我,我会慈悲布施一点血给你吸。”

大家说好了,彼此也就相安无事。后来,有一天,跑来一只跳蚤,闻到这个学道者香醇的血,忍不住垂涎欲滴,准备好好饱餐一顿,虱子赶忙出来制止:“跳蚤!你不可以随便乱来,我跟这个修行人有约定,要等他出定以后,才能吃。”

跳蚤当然等不及,也不管甚么约定,一口就咬下去。这个修道者正在禅定之中,忽然有个东西咬他,心想:“你这个虱子不守信用。”一气之下,就把衣服脱下来,付之一炬,于是不管跳蚤也好,虱子也罢,统统同归于尽。而这个修道者因为生起了瞋恨心,道业也成就不了,正是“佛前多劫修供养,所积广大福德缘,一念瞋心才生起,尽焚彼福成灰烬”。因为一念瞋心,因此毁了自己。

唐朝时,权倾朝野的太监鱼朝恩,有一天问药山禅师:“禅师!请问你,〈普门品〉说‘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甚么叫做黑风?”

黑风就是指烦恼、瞋恨的意思。

药山禅师听了这话,并不正面回答他,只是对着他说:“鱼朝恩!你这个太监,你问这个问题做甚么?”

鱼朝恩当时是朝中不可一世的重要人物,甚至连皇帝也要听他的话。不意药山禅师这么回答他,生气是可想而知,因此随即面露愤怒的样子。

这时药山禅师哈哈一笑,他说:“这就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

贪瞋痴就像盗贼一样,日夜盘据在我们的心上,窃取我们的功德法财,障蔽我们的真如佛性,如果我们不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我们就永远受贪瞋痴的烦恼束缚。在三毒之中,瞋恚其咎最深,因此,佛教里面有一首偈语说:“面上无瞋是供养,口中无瞋出妙香,心中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假如我们是经常为贪瞋痴所苦恼的人,不妨接受六祖惠能大师的指导;只要我们能开发人人本具的般若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就能把贪瞋痴烦恼转成戒定慧,那么我们的生活自然会有另一番妙味了。

六.

怎样从般若中生出智能,灭却尘劳烦恼?

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里,主要就是要我们从般若自性中生出八万四千智能,来灭却八万四千的尘劳烦恼,所以惠能大师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在佛教里,我们常常听到“八万四千”这个数字:八万四千不一定不多不少就是八万四千,八万四千的意义,就是表示很多。

随代慧远大师曾对八万四千作了这样的批注,他说:“诸佛菩萨普度众生,有三百五十个法门,每一个法门里面,各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等六度,共成二千一百度法门。每一法门当中,皆能降伏众生的四大(地、水、火、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此就有二万一千个法门,这二万一千个法门又对治众生的欲、有、见、无明等四种毛病,于是二万一千乘四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法门有八万四千,正好对治八万四千的烦恼。

其实,在工商发达、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里,现代人的烦恼应该不只有八万四千;可以说,时代越进步,增加的烦恼也越多。譬如,现代人出门乘坐汽车,万一汽车抛锚,真是“汽车者,气死人也”。有时乘坐公共汽车,左等右等,迟迟不来,等公共汽车也是好气人。因此,汽车虽然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但也增加了我们的烦恼。现代人利用电话传达讯息,本来是很方便的,但是用多了,难免也会受到电话的干扰,又增加了电话的烦恼。现代的人住公寓里面,像鸽子笼一样,不容易和大自然接触,公寓里面也有很多的烦恼。所以,现代人的烦恼,应该不止八万四千。

不过,前面说过,八万四千的烦恼,我们不一定要从数字上去认定,由于佛教的数字常常只是一种象征,离开数字之外,我们应该去领略它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譬如,在佛教里,常常说我们要一心念佛、一心不二。为甚么要“一心不二”?就是不要三心二意的意思。上香要上三炷香,拜佛要拜三拜。为甚么?因为三炷香、三拜就表示对三宝的尊敬,是表示对三学、三慧、三种般若的重视。我们供佛要供四果,“四”是代表四圣谛、四如意足、四阿罗汉果。我们供菜要供六碗菜,“六”是代表六度。念佛连续七天,叫做打佛七,参禅连续七天,叫做打禅七,“七”就是代表一个周期。

此外,十回向表示十大愿:礼拜时,有人拜十二拜,这就表示我要效法观世音菩萨的十二大愿。念佛时,有人手持十八颗的念珠,表示十八罗汉;二十四颗,表示二十四诸天;三十二颗,表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四十八颗,表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一百零八颗,表示一百零八大愿,度一百零八烦恼等。

佛教的数字不但蕴涵特殊意义,尤其学佛者若能藉着法数名相深入佛教义理,不失为一大方便法门。兹以一到十的数字,举例说明:一、一心求法。(一心:指如来藏心,即绝对无二的心性。)二、二谛圆融。(二谛:第一义谛、世俗谛。)三、三学增上。(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四、四恩总报。(四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五、五戒均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六、六度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七、七财具足。(七财:信、戒、惭、愧、闻、施、慧、称为七圣财。)八、八道并行。(八道:正见、正语、正命、正念、正思惟、正业、正精进、正定,称八正道。)九、九品同登。(九品:即九种等级──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十、十愿圆满。(十愿:指普贤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总之,八万四千法门度八万四千烦恼,这只是以数字来象征、说明,其实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的心能制造贪瞋痴烦恼的毛病,同样也能生出功德、智能,所谓“披毛因它成,成佛也由它”;学佛就是为了调伏这颗散乱的心,为了净化这颗染污的心,所以又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我们的自心能常生功德智能,自能灭却无明烦恼,是则当下即是佛国净土。

七.

《金刚经》与禅的关系如何?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一再提到《金刚经》;《金刚经》不但与《六祖坛经》有很重要的因缘,与禅宗更是关系密切。

禅宗自六祖大师以后,分为“南顿北渐”,即所谓南宗禅与北宗禅。南宗禅是以《金刚经》印心,北宗禅则以《楞伽经》印心。六祖大师是南宗顿教的开教祖师,《金刚经》与他本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六祖大师最初在故乡岭南,就是因为听人念诵《金刚经》而契入佛法;后来到了黄梅亲近五祖,也是因为听五祖讲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茅塞顿开,彻悟本自清净的自家面目,于是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印心,成为禅宗六祖。《金刚经》从此取代了达摩东来以“《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的传统地位,并为中国禅学开启了历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讲到《金刚经》与禅的关系,首先应该对《金刚经》做一番认识。《金刚经》总共有五千多字,主要的宗旨在于说明“空”。所谓“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这个“无”就是“空”。但是空并非世间一般所谓甚么都没有叫做空;“空”是建设“有”的,空是涵盖空有不二的无,这个“无”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宗旨。

说到禅,禅是甚么?禅是自我,禅是生活,禅是艺术,禅是幽默,禅是我们的自心本性,禅是无。所以,禅宗所表达的境界,也是一个“无”字,与《金刚经》的主旨可以说非常的契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如果能有一点《金刚经》的般若,有一点禅的幽默、禅的自然,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风光。就如同在菜里放了盐巴,菜的味道就会更加美味可口;又如在客厅里插了一盆花,顿时能使满室生香,增色不少。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生活里有般若、有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没有般若,则心中充满愚昧、妄想、颠倒、执着,那就是苦恼的世间;假如有了般若,就好像有了光明一样。在佛教里面讲般若光、智能光,光能照破无明、黑暗、烦恼。有了禅,生活就能自然、洒脱、自在,就不会紧张、烦恼。所以,有人说:“若将禅心过生活,何愁烦恼不能了?”

在《金刚经》里的经文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甚么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因为我们的心虽是一个,可是这一个心如《大乘起信论》说“一心开二门”,也就是说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但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的相状,因此就有一种是真如心,一种是妄想心、生灭心、无明的心。

我们平常生活在妄心里,日夜攀缘五欲六尘,充满无明妄想,念念生灭不已;过去的心已灭,现在的心念念不停,未来的心未生,所以说三心不可得。

过去有一位德山禅师,他在北方听到南方弘扬禅宗的顿教法门,特地做了一部《金刚经》的疏钞,想要批驳“顿悟成佛”的说法。

当他带着《青龙疏钞》南下,在路上肚子饿了,见到小店里有一个老婆婆在卖茶点,德山禅师上前要买点心充饥,老婆婆说:“禅师!你担子里面装的甚么?”

“我担子里挑的是《金刚经》的批注。”

“你是研究《金刚经》的呀!我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如果你能回答得出来,今天的点心就由我供养。”

德山禅师一听,一个老婆婆能有甚么了不起的问题,就说:“好!你请问,有甚么问题啊?”

老婆婆说:“禅师!《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禅师:现在你要吃点心,是点的甚么心呢?”

德山禅师被这个老太太一问,哑口无言。

所以,禅不是从知识上去理解的,它是透过修行证悟,是从生活里获得的体验。

在战乱时,有一团军队,到一个寺院里抢劫,寺院里的出家人看到盗匪放火烧房子,纷纷跳到佛殿的屋顶上。

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住持快川禅师就问这许多参禅的人,他说:“你们大家赶快加紧用功,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在熊熊大火当中,我们如何大转法轮?’”意思是说,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如何才能把握自己,安住身心?如何能够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快川禅师逼着大家,“快参!快参!”正在大家犹豫的时候,快川禅师就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所以,参禅那里需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里面的妄想、无明、烦恼熄灭下来,在大火里面也可以转法轮,在大火里面也会感到身心清凉。所谓“心若起时,不随它起,起心自觉;心若去时,莫随它去,去心自觉;心若住时,莫随它住,住心自觉”。

因此,我们在生活里面,“若自了了自知,不住一切处,即明了了尽本心,亦名了了尽性”,这就是所谓“无所住心,无所生心”。在佛门的证悟上讲,这就是证到无生法忍。所谓无生法忍,就是不生不灭,不会受世间的无常颠倒。我们悟道以后,禅的这一“无”,就可以说是无限、无量、无边,也就是让我们进入到无限的世界、无边的空间,乃至超越时间、空间。所以《金刚经》也好,禅也好,主要的就是要我们能够超越。

八.

如何内外不住、来去自由?

《金刚经》讲到“无住生心”,我们的心平常住在甚么地方呢?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面。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攀缘外境,不是喜欢各种美色,就是执取各种声音、各种味道。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说,我们的心不但不要让它住在六尘上,而且要不住内,不住外,任它来去自由。

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内,不住外呢?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谓菩提,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我们现在讲求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间的现象界做种种的分别了解,而禅、般若、智能,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去开发。例如禅宗的禅师们,你看他打坐的时候,闭起眼睛来,不看、不听,心不向外攀缘,但是他心内的世界比心外的世界更广阔,更逍遥,更自在。

所以,讲到“道”,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悟,也不是靠打坐就能够开悟,而是要用心。心好比明镜,久被尘劳、垢秽污染,当我们把垢秽慢慢擦拭后,清净的心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六祖大师说参禅不在打坐,禅不只是坐。打坐当然是静心,是一种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打坐对于我们的健康、养性、参禅都有帮助,但是,开悟不是绝对靠打坐。所以,六祖大师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禅不在坐卧,禅要用心体会,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

平常我们的生活都是向外面贪求,不知道自己心里有宝藏。所以过去有一位禅师说:“我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点绘意,无一点彩色,画也画不成,偷也偷不得。其像本自人,清净非佛身,虽然是一身,分身千百亿。”这意思说的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禅心。所以,《六祖坛经》主要就是要我们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真如自性。

我们的心在那里呢?《楞严经》讲到阿难尊者“七处征心”,就是找他自己的心在那里。这是佛陀为了破除阿难的妄想缘心,使他的妄心无所依止,因此就阿难尊者所说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中、心在无著等七处,一一予以论破,以显此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的妙净。

我们每个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六祖大师不但要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盘,就是要有大慈大悲,服务人间,救度众生。也就是要悲智双运,体悟中道。唐末五代的云门文偃禅师,曾经参学于睦州(浙江建德)的道明禅师门下。当他前去参学的时候,就在他从外面一脚正要跨入门槛时,道明禅师出其不意的用力把门关上,云门大叫:“唉哟!好痛喔!”

道明禅师说:“谁在喊痛啊?”

云门禅师答道:“老师!是我。”

道明禅师问:“你怎么痛啊!”

云门禅师回答:“我脚在里面。”

道明禅师又问:“脚在里面,那你人在那里?”

云门禅师答道:“我在外面。”

道明继续再问:“你人在外面,脚怎么会在里面呢?”

云门这时候忽然觉悟到,原来本性是没有内外之别的。

世间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凡夫众生因为有这些内外的分别假相,所以被虚妄对待紧紧束缚,无法超越,就会痛苦。因此,六祖大师说,我们的心要不住内,不住外,如此才能来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处。

九.

所谓善知识,要具备那些条件?

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一再地教诫信徒、弟子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的人。

在佛门里,通常把师长们称为“善知识”。此外,同参道侣、护法善信,都是修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善知识。

《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形相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都可以称为善知识。

在修持的道路上,善知识对我们有莫大的影响力,因此经典里譬喻善知识如大地,可以承载长养我们;如高山,可以为我们依靠;如乳母,可以守护我们,不令作恶;如良医,能医治我们种种烦恼病苦;如勇将,能灭除我们一切诸恐怖;如船师,能令我们度越生死瀑流。由此可见善知识的重要。

佛陀就是一个伟大的善知识、伟大的教育家;佛陀时而讲空,时而说有;时而论相,时而谈性;主要的就是为了接引不同根机的众生所施设的权巧方便。

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一个伟大的善知识、伟大的教育家。六祖大师对弟子的教育,有时候委婉曲折的予以开导,有时候则施予当头棒喝的教育,这也是善知识。

因此,所谓善知识,有时候不一定全然用慈悲的爱来摄受你,有时候也要用力量来折服你。如同一个小孩子,需要母亲的慈爱呵护,也需要有父亲的威严教导;严厉就是力的折服,慈爱就是爱的摄受。世间上的万物,固然需要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细雨,才能生长;但是,有时候也需要秋天的霜、冬天的雪,才能成熟。因此《禅林宝训》有两句话说:“姁之妪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使万物孕育、成熟。

同样地,在佛教里面,我们亲近善知识,并不是一味的要求慈爱,禅宗说,打骂是教育,有时候威严的呵斥,也是一种教育。因此,一个善知识的条件,要有功德心,要有供养心,要有宽容心,要有慈悲心,要有智能的心,要有教育的心。善知识自己对佛法要有体证,要能通达如实的真如自性,要有慈悲、怜悯的心,要能方便权巧地为我们演说佛法。这就是惠能大师告诉我们,做一个善知识应有的条件。

十.

无念法门,十种分别,何以无别?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传给我们一个证悟的法门,这个法门叫无念法门。

念,就是分别;无念,就是不分别。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十种分别,这十种分别如何把它调和起来,让它没有分别。有时候,看起来是两个极端,例如“有”和“空”;但是在无念法门里面,“有”和“空”不是两个,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真空生妙有,妙有即真空。把这两个极端调和起来,就是无分别。

现在我把这十种无分别,一一做个介绍:◆顿渐无别:禅有“南顿北渐”之别,“顿”就是即刻开悟的顿超法门,尽管你是一个凡夫,一样可以立地成佛;“渐”就是慢慢的修,慢慢的学,是逐渐、逐渐地明心见性。好像学生读书,有的是天才儿童、资优生,他可以跳级,不必逐年晋升;但是一般人就必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读完初中,然后才可以上高中。

不过,在佛法里,无论顿、渐的根性,在我们的真如自性里,所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都能见性。所以,在《百喻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个村庄里缺水,必需要到五里路之远的地方去挑水,大家觉得路好远喔!这一担水得来不容易,于是就向长官反应。后来,长官说:“以后我们这一条路的名称不要叫五里路了,就叫三里路好了。”村庄里的人听了都好高兴,心想:“以后再也不必走五里路,只要走三里路就可以有水喝了。”

其实不管五里路也好,三里路也罢,都是一样那么远。因此,即使“顿”根的人,也不能以为“善小而不为”,还是需要聚集很多的大善小善;就是开悟了,也还是要修行。至于渐修根机的人,当然更要积功聚德,如此才能功果圆满。

◆迷悟无别:惠能大师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这是说,人有迷悟,法没有迷悟。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有人问他:“你几岁了?”

他说:“四岁。”

“胡子都白了,怎么才四岁呢?”

“我确实四岁,因为我信仰佛教,追求真理才四年,我觉得这四年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我说四岁。”

过去的几十年岁月,因为迷而不悟,因此对老公公而言,这样的岁月毫无意义。不过,迷和悟其实并没有分别,迷悟只是正反的两面,由迷才有悟,迷悟无别不是胡涂,不是笼统,而是一种超越。

三湘才子张剑芬居士曾作一对联:“迷即众生悟即佛,二不成双一不单。”实是深体“迷悟无别”之妙的佳句。

◆智愚无别:惠能大师说:“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世间上的人,有的人很聪明,很有智能,有的人愚痴无智,其实,本体则一。尽管怎么样的愚笨,只要有心,人以一知,我以十知,能够多用一点工夫,总是能成,所以说“智愚无别”。

◆邪正无别:在世间上,有好人、坏人,有善恶、邪正等分别;但是在真理里面,所谓“法无善恶,善恶是法”,有时候,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例如:金钱本身没有好坏,使用不当,钱财是罪恶的根源;使用得当,可以造福人群。又如感情,处理不当,造成烦恼、痛苦;处理得当,则慈悲普爱世间,这也是对人间的一种贡献。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人有正邪,法无邪正。

◆净秽无别:禅宗有一则公案:赵州禅师和徒弟文偃禅师为了信徒供养一块饼,师徒决定打赌,看谁把自己比喻成最脏最贱的东西,谁就赢得这块饼。

“你是师父,就由你老人家开始比吧!”文偃禅师说。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禅师接着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便。”

文偃禅师不甘示弱地说:“我是粪便里的蛆虫。”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道:“你这蛆虫在粪便中做甚么呀?”

文偃禅师回答:“我在粪便里避暑乘凉啊!”

《般若心经》云“不垢不净”,《维摩经》亦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肮脏的污泥也能长出清净的莲花,因此,清净和污秽是一如不二的。

◆人我无别:人活在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苦恼都是从分别人我而来的。我们常常会计较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由于有这种种的妄想执着,因此产生苦恼。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人我相互存在的关系,例如,这个世间上如果没有人,只有我,谁供应我生活所需?因此人我之间应该相互助成,因为人我无别,人我是一体的。

◆道魔无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说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只要有一念悔心向善,也能转魔成佛。当初佛陀座下的弟子鸯伽摩罗,过去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恶人,但在真理之前,只要一信佛,马上成为大善人;三迦叶(优楼频楼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本来都是有名的外道,但是被佛陀道德的力量摄服以后,也可以转魔成佛。因此,一个人罪恶不可怕,迷惑也不要紧,只要懂得转念,就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

◆是非无别: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分别太强烈,就有斗争,就有痛苦。是非,其实只是立场的差异、看法的不同罢了。我们处理是非的态度,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不怕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爱瞋无别:“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爱与恨常常纠缠不清,有的时候,两个人今天爱得难分难舍,明天却势如水火;有时今天恨他恨得要死,将来不一定需要他的帮忙。因此爱恨不要太强烈,何妨“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

◆世出世间无别:佛教有世间与出世间的生活。有的人太过强求出世的生活,因此显得枯寂无趣。其实,太过执取世间的五欲六尘,固然慾壑难填;过份排拒,则不免冰冷空洞。所以,最好能将世间、出世间调和起来。平常所谓“生活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一样在世间生活,只是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上。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生活是在于我们处理的,我们要过超越的生活,不要被生活牵着鼻子走。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虽是在世间生活,而能不为世间所执,不为世间所迷,这就是禅宗六祖大师要我们过的一个“有无不二”,无分别、无念法门的生活。

([参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