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①

如是我闻②。

【白话】

佛所说的一切心法之一我曾亲自聆听佛的教诲。

【注释】

①《楞伽经》题解:

◎楞伽,古师子国山名。师子国,即锡兰岛,今斯里兰卡。楞伽,又有难以进入和宝物的含义。在斯里兰卡东南角,楞伽山海拔三千尺,险阻难入,佛陀在此山顶传授大乘经,简称为《楞伽经》。

◎阿跋多罗宝经,阿指无,跋多罗指上,意指无上宝经。

◎版本,全经有四种译本,今仅存三本。依次为:南朝宋(420-589)求那跋陀罗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魏时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自唐以下历代注疏甚多,比较详尽的在明代有释智旭的《楞伽经义疏》;释宗泐、如玘的《楞伽经注释》该本明太祖命流布海内,使天下学者讲习;曾风仪的三十卷《楞伽经宗通》。本书以大正大藏经收录的四卷本为工作底本,该本时间最早,影响最大,注者亦多。

②作者简介:

◎中天竺,天竺是古印度的别称,中天竺,印度中部。亦称印度为五竺,即按方位分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三藏,是佛教典籍经、律、论的总称。大小乘既有共宗,亦有分别。人们常将通晓经藏、律藏、论藏的修行者和佛教高僧尊称为“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394—468),其名意为功德贤,婆罗门种姓出身的中印大乘和尚。公元435年到广州,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派人接至建康(今南京),先后译经十三部,凡七十三卷。所译《楞伽经》四卷,形成楞伽师学派,为禅宗的前缘。中国禅宗二祖神光(后改名慧可)“立雪断臂”方有初祖菩提达摩“付法”,所传经卷即为《楞伽经》,开禅宗首次“传灯”。

③佛语心品:指佛陀的心法,万物由心,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人法无我为教义,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理论。本经涉及面广,以哲学、逻辑学贯彻始终,是内学精要之所在,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是语言文学中注疏与阐释学不可忽略的内容。

④如是我闻:佛教经典开头的用语。据说释迦牟尼寂灭后,以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将佛当年讲经时所说的凭记忆再复述一遍,在场的高僧确认无误后就整理结集成为佛经。他在诵出一切经典的开头都用此语,以表示与外道经典即印度其他哲学和教派教理之间的区别。如是,指佛陀的言论和行动,亦即经典的内容;我闻,指阿难所闻。如是,又指自己闻法而信;我闻,又指坚信佛说的信徒。一切佛经凡明示佛说,皆用此句开头。

【经文】

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①,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②。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③,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④。

自心现境界⑤,善解其义。种种众生⑥,种种心色⑦,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⑧、自性识⑨、二种无我⑩,究竟通达。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

【白话】

那时,佛住在南海岛国的楞伽山顶,周围的一切都显得美妙而庄严。跟随佛的僧人以及有成就的修行者相聚在一起。从各地来的都是高僧和立志修行无上智慧,证悟了心为万法,了知一切有灵性的生命的真实,并掌握了各种神通的方法。他们以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行者为代表,都是修悟有道的人。

能洞察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各方面消除执着于有我与物的认识。对实我、因缘、真实,物我两空的见解,运用自如。这时觉悟人生的大慧修行者代表着大家的意愿,从座位上站起来,他袒露着右肩,在佛陀面前,用右膝着地跪下,两手相合于胸前,十分恭敬地用偈言赞美着释迦牟尼: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生灭变幻,就好比那虚无空幻的华光。

智者证悟了无所谓有与无,就会产生渡人于苦海的心愿。

一切事物的法则如离奇的梦幻,都是由心中生发而产生。

智慧的人舍去了有和无的想法,就会有渡人于苦海的心。

远离于绝对的有与无的想法,一切都如梦似的荡然无存。

智者认识了有与无的偏见,就会生发渡人于苦海的心愿。

证悟了并无实有的我与有我之因,是妄念之火带的烟雾。

了解一切的本性都清澄宁静,就会产生救人于苦难的心。

一切空空如也就没有什么寂灭,没有寂灭的所谓的佛界。

没有佛这所谓的事物和什么寂灭,不存在觉悟与不觉悟。

一切都好像有又好似无,对这样的偏执一定要远远离去。

佛陀的要反观内照的修行,是在于证悟执迷于生的意念。

其根本在于并不能得到什么,只是求得本真澄清的自性。

【注释】

①一时:所谓“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

佛,这里专指佛祖释迦牟尼,亦称佛陀。佛陀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为释迦族的王子。释迦牟尼,在梵语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是乔答摩·悉达多的尊称之一。关于佛陀的生卒年月,多有异说,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约在纪元前6世纪中叶出生在古代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城,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迦毗罗卫城在恒河北部的地位十分重要,它的东面是拘尸,南面是婆罗奈,北面是舍卫城,这些都是当时著名的城市,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特别是各个学派在这里都十分活跃,对佛教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佛陀大约在纪元前5世纪中叶逝世,享年80岁。关于佛陀一生的活动及其思想发展和演变的情况,佛教信众出于信奉和本身的目的,编制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神话和传说。同时,除了佛教文献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可信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从而时至今日尚未出现一部关于佛陀传记的科学著作,当代有一些介于传记与小说之间的作品,尽管笔下生花,但往往失之于在以往的神话传说上渲染过度、附会穿凿,使人难以置信。诸如佛陀其母摩耶怀胎时梦见人骑白象从右肋入腹,历时十四月,复从肋下生出,坐一莲花,合十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地之间,惟我独尊。”时香风、鸟啭莺啼,花雨、甘露纷纷,神鬘持伞、天王置床,天神仙女俱集拜贺。其溢美之辞,不实之说,令每一位冷静的学者都难以接受。当然,在古印度王权和神权都极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历史时期,一位王子的诞生,牵动了许多人,其庆贺的场面之隆盛倒是让人可以从中体味出来。基于此,这里仅根据佛教文献进行一些扼要的介绍(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124页至150页)。

佛陀少时的启蒙老师据说是毗舍密多罗,此人为出身于刹帝利的学者(古代印度将人分四个不同的等级,即种姓制度。依次为婆罗门,掌握神权、文化教育的僧侣;刹帝利,掌握政权的贵族;吠舍,商人和自由职业者;首陀罗即贱民,是被剥夺了权利的奴仆),曾按传统的教育教授佛陀四吠陀及五明这些传统学说。佛陀成年后,对宫廷生活日渐厌倦,并通过生、老、病、死等现象,痛感人生的苦恼,“一切皆苦”的思想开始产生。29岁时,他决心探索人生的真谛,仿效古代印度修行者的方式——出家,以探求解脱痛苦和人生烦恼的方法,寻求解脱。

佛陀出家后,曾向数论派学者阿奈逻迦兰求教,在问及非想非非想处,有我还是无我时,就产生了无我论的萌芽。其后他又按婆罗门教的要求度过了六年严格的苦行生活,但终毫无结果,遂认为婆罗门教并非使人获得解脱之道的宗教,于是就开始产生了彻底在思想上摆脱婆罗门教的束缚,另立新宗教的念头。当他来到佛陀伽耶的菩提树下时,就停下来静坐,凝神思虑,以探求人生的究竟,获得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实际上,这正是在组织他修行的人生体验,为创立新的宗教进行的理论准备。

据说通过49天的静坐思维,佛陀最终认识到人生一切痛苦皆系由一系列的因果关系所造成,如果消灭了产生一切痛苦的最初原因,就可获得彻底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并以此以为认识了宇宙的真理,成就了正觉。其认识的特点是,他把心理现象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又从心理现象引出自然现象,并由自然现象引出人的意识,最后又从意识中把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归结为各种抽象概念。

佛陀自称成道后,即赴鹿野苑收 陈如、摩诃男、跋提、婆沙波、阿说示五人为弟子,这一年他35岁。至此,算是初步具备了创立新宗教的三个条件:教主 —— 佛陀,称为佛宝;教义 —— 四谛,称为法宝;信徒 —— 陈如等,称为僧宝。是谓“三宝具足”。这以后,他一直在北印一带传教,历时45载,80岁时,逝世于毗舍离附近的波梨婆村。尽管佛教在本质上是刹帝利统治者的宗教,但佛陀作为一个王子放弃王位,自甘贫困,在父王临危之际,回国说法,以至送终扶棺,施财敬孝,其信众从王公大臣到奴仆,遍布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其倡导慈悲济众的宣教,在受尽了苦难的人民中间赢得了极大的尊重。加之他的学说顺应了印度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王权过渡的社会发展,得到王权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佛陀去世以后,随着对他的不断神化,加给他的尊称也愈来愈多,特别是大乘佛教兴起以后,几乎把世间一切最高贵、最神圣、最美好的名称都加在了他的头上。最常见的尊称有以下八种:

◎佛陀,意为觉者。原为摆脱一切世间束缚,到达涅槃境地者。最初并非佛教创始人的专名,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才逐渐成为悉达多的专称。

◎如来,即修行完成的人,可以理解为专指没有错误的人。

◎释迦牟尼,除指释迦族的圣者外,《本行集经》卷二十云:“菩萨行路,谛说徐行。有人借问,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语言:此仙人者,必释种子,因此得名释迦牟尼。”

◎释迦如来,即释迦族的如来。

◎释迦师子,即释迦族的俊杰。师(狮)子为百兽之王,佛陀为人中之王,故称释迦师子。

◎萨婆若,意为一切智。

◎萨婆若提婆,意为一切智神。

◎世尊,或者译为婆伽婆。这一名词在古代印度的吠陀文献和史诗中原为学生对老师的尊称,意即尊师。在婆罗门教中一般又把此词作为神的同义词。佛教借用此词专指佛陀,以后随着佛陀的进一步神化,则愈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的含义(参见《俱舍论》卷三,《长阿含经》卷二等)。

在《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中,佛陀的尊称竟多达270种之多,可以说把世间最美好的语言都加在了他的头上,渐渐失去了人的特征,其真理的探索者、伟大的思想家的特征被演变成了惟我独尊的神的形象。

②大比丘:指高僧大德。比丘,巴利文、梵文原意为乞食者,旧译为乞士。最初在婆罗门教中,把处于人生第四期,即遁世期的遍历四方的修行者称为比丘,或行者、游行者、沙门。佛教兴起时期,各种宗教都把托钵行乞的修行者称作比丘。佛教采用了这个名称,通常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信徒。以后,在佛教戒律体系确立后,则专指出家得度受过具足戒、年满20岁的男性修行者。菩萨,它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大心众生、大士、高士、开士等。基本含义有:

◎指立志修持大乘六波罗蜜,以智慧求菩提即觉悟,下利众生,以便于未来成就佛果的大乘佛教修行者。见《般若心经》8,848页;《华严经》卷一9,395页;《无量寿经》12,265页;《阿弥陀经》12,346页;《瑜伽论》卷三十五30,478页;《灌顶经》21,532页。

◎指成道前的佛陀,即修行时期的佛陀。见《长阿含》卷二1,16页;《佛所行赞》卷三4,24页。

◎指佛陀之子。见《法华经》卷一9,3页。

◎指过去世时的佛陀,佛祖释迦牟尼的前生(详注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

在中国佛教中,菩萨的主要含义包括:立志修持大乘教义,以智慧上求觉悟,下利众生,以求证佛果的佛教修行者。此外,在中国封建社会,朝廷也赐名给有声望的大德高僧以菩萨的称号。在世人之中对有德高僧亦尊称为菩萨。

③摩诃萨:为菩萨的尊称,是具有大志者,并为追求大菩提者的通称。又音译为摩诃萨埵,意为大心、大士、大众生、大有情。

④手灌其顶:即灌顶,佛教名词。本指在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以水洒头,表示祝福,佛教沿用其法,在僧人修行有道后,设坛举行灌顶仪式。

⑤心:在印度各派哲学著作与佛典中,心有多种含义:

◎与宇宙存在相对,一般指人的精神。又称心王。梵语为citta,见《俱舍论》卷二十八;《中论》梵语又为cetas,见《中论》、《百五十赞》四十八、一一四颂。

◎思考器官,一般汉译为意,为六根之一。梵语为manas,见《了本生死经》16,815页。

◎五蕴之一,即识。见《那先比丘经》A.B32,696、706页。

◎在唯识哲学中,为对对象的纯粹认识。梵语vijnana,见《辨中边论》31,465页;“唯能了境总相名心。”见《辨中边论》31,465页。

◎心情,见《百五十赞》十四颂。

◎眼等六识及意,如“心……界”。

◎属于心之物,心作用。

◎佛教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心作为人们存在的基本原理,亦即心性。如“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等。

◎与六识同。

◎在唯识哲学中,指思量心(以思虑为本质的第七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

◎心脏。密教解释为八叶之心莲华。见《百五十赞》二十二颂。

◎在数论派哲学中,心为思考器官(见《金七十论》54,1245页。)心是与色物质及身(肉体)相对的精神,这是佛教对心的一般说法。

详细说来心还可分为心、意、识三种。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把这三种视为同一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大乘瑜伽行派则认为,心为宇宙间各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的总集,亦即产生各种现象的根本原理(特指阿赖耶识);意为思量或思维作用(特指末那识);识为分别或认识作用(指前六识)。如把心又从主体和从属作用两方面来分时,则主体称为心王,从属作用称为心所。阿赖耶识为心王,其余随阿赖耶识而生起的各种精神作用则为心所。

⑥众生:主要指人类,也泛指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物。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以其诞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即四生:胎生,指一切由母胎而生的动物,如人和兽;卵生,指一切由卵化而生的动物,如鸟;湿生,指一切由湿气而生的动物,如虫;化生,指无所依托,自然而生者,如神、幽灵等。

⑦色:梵语有形状的含义和“作形”的意思。推究起来,其词的来源中有“坏”以及这一词又有可变、可坏之物的意思。总之凡具有形体而又有产生、变化的一切物质现象,皆称之为色。此外,色在佛典中还有其他各种含义,如:

◎颜色。见《百五十赞》一一○颂。

◎颜色和形状。即眼睛可见到的具有颜色和形状的客观物质存在。亦即眼根的对象,为六境之一。又称色尘。在阿毗达磨教学中称颜色为显色,形状为形色。见《义足经》4,186页;《那先经》B32,712页。梵语又作肉眼可见之物解。见《中论》。

◎形状,物之形状、形态。见《般若心经》。

◎物质,物质的存在,一般物质现象。构成世界的物质,与色蕴同。见《集异门论》卷一26,367页;《瑜伽论》卷十六30,363页;《维摩经》14,546页。

◎物质(非五蕴之一的色),为心之对象。

◎五位之一的色法,五蕴之一的色蕴。见《俱舍论》卷一。

◎有形之物。见《长阿含》卷八1,52页。

◎肉体,形骸。见《出曜经》4,622页。

◎容貌,面色。见《法句经·述千品》4,564页。

◎佛身在众生心中映现的种种形相。见《起信论》32,579页。

◎色界,由清净物质构成的世界。见《维摩经》14,549页。

◎胜论派哲学中的二十四德(性质)之一。见《十句义论》54,1263、1264、1265页。

◎执着。见《义足经》4,181页

◎色欲。

◎样子、情态。

⑧五法:分别为相、名、妄想、正智、如如组成。相,指包罗万象,依各自因缘而生的各种事物的形态;名,指对相的一一称谓。佛教认为这两者都是世俗之心的产物。妄想,由相、名而起的各种不实之心,不正确的认识;正智,即经过修证,去除有漏之心即世俗执有的认识,以上四者都属有为法。经过证悟,达到真如,即如如,则称之为无为法。亦为所谓无生灭变化之物,或不变不异之真如,真相。参见《杂阿含》卷十六,《华严经》9,426页。

⑨自性识:即指三相或曰三自相、三自性。即所谓遍计所执(认为世间有实物、实我),依他起(依因缘而生之事物),圆成实(圆满成就的真实)。如花,妄情痴迷是实有,是遍计所执性;从因缘而成花之相,是依他起性;花的实体,是圆成实性。

⑩二种无我:即人无我,认为人由五阴色、受、想、行、识积聚而成,并无实有之我;法无我,大乘学说不仅认为人无我,进一步发展它的理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连五阴亦称五蕴的真也彻底否定了,这就是“法无我”。无我论是佛教对物质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在偈言的注释部分进行阐释。

偈(jì):即“颂”,是佛典中的唱词。往往是前述义理的复述和归纳。

大悲心:救他人于苦海之心称之为悲,佛与菩萨悲心广大,救渡一切众生之心。

法:佛教的重要理论范畴。“法”(梵语为dharma)古代印度人使用这一范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三世纪,在古诗句中,“法”已具有了秩序、特征等含义。公元前十世纪的《梵书》时期,“法”则包含了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成为明确四种姓义务的社会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统治秩序的建立和形成,在公元前七世纪的《奥义书》和《经书》时期,“法”又进一步成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法律。一般的印度人使用这个词时大致有下列十三种不同的含义:

◎社会秩序、社会制度。

◎习惯,风俗,行为的规范。

◎义务。

◎善,善行,德。

◎真理,真实,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不虚妄,即谛。

◎全世界的基础。

◎宗教义务。

◎法则。

◎教导,说教。

◎本质,特性。

◎法律。

◎逻辑学中的述语和宾词。

在佛教以外的印度诸派哲学中“法”也被用来作专用术语。如数论派哲学中,“法”为四德之一(四德为法、慧、离俗、自在);在胜论派哲学中,“法”为二十四德之一(二十四德为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重体、液体、润、声、觉、乐、苦、欲、嗔、勤勇、法、非法、行),其意是指善行。见《十句义论》54,1263页至1265页。

原始佛教借用了婆罗门教、印度哲学中“法”这个术语,赋予了新的含义,使之具有支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精神活动的普遍规律内涵的新的范畴。“法建世间”则充分表现了“法”的新含义及其在佛教中重要的理论意义。佛教在以后的不断发展中,“法”的含义日趋繁杂,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十八种,即:

◎“能持自相故名为法”意即事物能保持自身存在的本质。

◎真理,法则、规范。

◎正当的事情。

◎指作为理法的缘起。

◎佛陀的教导,佛法。

◎三宝之一。三宝为佛、法、僧。

◎具体的戒条,学处。

◎指十二部经。即契经、重颂、讽颂、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在某种场合下十二部经又为:文、歌、记、颂、譬喻、本记、事解、生传、广博、自然、道行、两现。

◎本性。

◎型。

◎意的对象,思想的对象,心的对象,是六境之一。六境为色、声、香、味、触、法。

◎事物、存在、对象,即现实世界和佛教认为的彼岸世界存在的一切现象。对此佛教各派说法不一,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五位七十五法,大乘瑜伽行派所说的五位百法,大小乘都承认的三科分类法,就是把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心的活动,心之功能。

◎实体。

◎法身,为佛的三身之一。印度大乘佛教把佛身想象为三种,但各经典所说有别,大体有五说:说法佛、报佛、应化佛,见《入楞伽经》;说法佛、依佛、化佛,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化身、应身、法身,见《合部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法身、报身、应身,见《赞法界颂》;瑜伽行派所立三身则为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见《成唯识论》卷十。

◎与主语相对的述语,见《正理论》。

◎相当于我国因明学中的义、后陈、差别、能别,见《因明大疏》。

◎日本密教中所行的祈祷、修法,见《方丈记》。

此外,在佛典中大量冠之以“法”的专有名词如:“法入”“法力”“法王”;各种比喻如:“法山”“法舟”“法雨”;杂说,“法兄”“法尼”“法匠”,凡此种种,达数百种之多。可谓开卷见法,但具体用法、指向、义趣有别,不能贸然等同。

汉译佛典对“法”的定义亦有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成唯识论》卷一云:“法谓轨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称:“法谓轨持。轨为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

◎《俱舍论》卷一曰:“能持自相故名为法。”

◎《大乘义章》卷十说:“法义不同,释有二:一自体为法,二者轨则名法。”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有:“法者,道理义也。有般涅槃之义,名般涅槃法。”

传统的解释是凡具有质的规定性,并为人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称为法。

我们认为佛教中“法”的范畴,是指贯穿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规律,一切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精神、意识,包括彼岸世界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法的表现。宇宙中的一切现象既是瞬息万变的,又是统一的、互相联系的。人的认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自己精神的“反观内照”来认识法,从而获得彻底解脱的认识。正是由于法的这种概括性,决定了它在佛教术语中使用时的复杂性,在具体对象上既有特定的含义,但在义理上又与通向“解脱”达到“正觉”相呼应。这样,法这一概念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时,其不同的对象和意蕴都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或许是我们接触佛教“法”这一范畴时,不仅有普遍的认同感,而且也不会忽略其在不同情况时的不同含义的原因吧。

佛教法的概念,具有辩证因素。它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瞬息生灭、相互联系的,没有一种现象是孤立的,一切“无常”。产生各种现象并形成相互联系的关系与条件就是“缘起”,作为一切主客观世界规律的法,皆依“因缘”而生,“一切法”一切现象皆依相互关系和条件而产生,在这互为依存的关系中,无一绝对的存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因果关系。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法是一种变的哲学,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无一是固定常存的。因此一切事物往往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动态”,既相陈相因,又动荡变幻,丰富多彩。“法”范畴的意义在于立足于变化之中,不断破除“我执”的偏见,如果用发展和前进乃至飞跃的思想充实到它的理义中,那么研究本身就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

无我:在早期佛教中,从它的无常论出发,产生了无我论。根据无常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皆瞬息生灭,无一常住,则必然否定任何永恒实体的存在,那么神或固定的作为灵魂的“我”当然也不会存在。这就是无我。

早期佛教的无我论,在反对当时婆罗门教的斗争中有重要意义。

无相:佛教专有名称。“相”指事物的外部形态。佛教认为: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意义上看,一切事物都在聚合分离演化着,并无一个实在的形态。中国禅宗认为:能离于相,才能法体清静。《金刚经》提及了四种相,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和无寿者相。认为我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永恒的“我”并不存在,它的存在只是身体的感觉以及那在不断变幻着的心念。既然“无我”,当然也就无相、无物,只不过称呼为我,称呼为相罢了。

涅槃:原意在梵文和巴利文中为“消散”,也就是痛苦、烦恼和无明完全消除的境界。在早期佛教文献中,又把涅槃称作“渴爱灭”“无明灭”“不死”“绝对寂静”“清凉”等。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各派对涅槃的解释也各不相同(参见高杨、荆三隆《佛教起源论》183页至187页,216页至217页)。涅槃是早期佛教的最高理想和人生的最终目的,是摆脱了一切外界物质的束缚和理念与感觉的影响,达到永恒寂静的一种境地。它是完全摆脱了轮回之苦的彻底解脱的境地,因此与“解脱”同义。从无常、无我到寂静涅槃,是早期佛教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佛教的几个重要的特征。开始它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无常和无我的学说,否定了天国和神的教义,否定了主宰一切的梵和灵魂不死的学说。但是当它一接触到轮回和解脱的问题时,它的辩证法就走进了死胡同。它把缘起论运用到人生的问题上,形成了十二因缘的学说。最后,以涅槃论完成了它的学说体系。所谓“永恒寂静”的涅槃学说是与无常和无我论相矛盾的。因为根据佛教的无常学说,一切事物无不在生、住、异、灭的变化中,无一永住,而涅槃却是“永恒”“绝对”的寂静。

从人类的生死出发分析一切痛苦和烦恼产生的根源,从无明进而提出了涅槃。我们认为涅槃学说是早期佛教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的终结,在其整个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形成标志着佛教的确立。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①。

今以百八义②,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③。

【白话】

那时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行者,在用偈言赞扬了释迦牟尼之后,自我介绍说:

我的名字叫大慧,立志修行大乘法。一百零八个问题,现今问询于佛陀。世上求解脱的人,希望聆听您解说。遍察一切众生灵,告知所有修行者。佛讲你们信奉者,心中疑难都应讲。理当由我来说法,自觉觉他的境界。

【注释】

①大乘,意指“运载”“乘载”或通向解脱的“道路”。所以,凡是能够使人获得解脱方便的佛教皆称为“乘”。“乘”在实质上包含着四方面的内容,即能诠之“教”,所诠之“理”,所修之“行”,所得之“果”。大乘,即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之后,于一世纪左右形成的佛教派别。此派形成后,自称能乘载无量众生,由生死轮回之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从而生佛,故自称为大乘,并把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贬为小乘。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区别,从上述教、理、行、果四方面来看,都有深浅的不同。特别是大乘佛教,为了适应向群众传教的需要,还吸收了印度教的许多因素,把佛陀更加神化了。(关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以及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发展可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第85页至113页的论述。)

②百八义:提出了一百零八个有关佛教教义、修持等问题,涉及了有关哲学与逻辑、语言与论辩等诸多领域,佛陀在回答时并非一一对应,而是集中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上着力阐发,对于其他问题则由这样的“识”为基础去认识,其结论也就明朗了。其精巧的逻辑与论辩耐人寻味。

③觉:正觉,指佛陀的真正智慧。对一切佛理证悟透彻,因而亦称佛为正觉。自觉,通过自心的参悟,达到智慧的佛门境地。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①。合掌恭敬②,以偈问曰:

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

何故刹土化③?相及诸外道④?

云何无受次⑤?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何等禅境界⑥?

云何有三乘⑦?唯愿为解说。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行者,听到佛陀的应承后,五体投地俯伏在佛陀脚下叩首后,将两手合于胸前,用偈言恭敬地发问道:

怎样除尽心之念?为何妄念能增长?

为何认识总迷惑?为何疑惑能增长?

为何疆域有不同?不同的形态思想?

何为无感受境地?什么叫不受触动?

什么称为佛菩萨?解脱之后到何处?

束缚与解脱是谁?何为禅定四境界?

何为声缘菩三乘?期望为我们解说。

印度大菩提寺 玄奘法师巡礼至此(侯新天/摄)

【注释】

①顶礼佛足:古印度最尊敬的礼节。头、双手、两足着地,俯伏佛陀足下叩首。后人常用“顶礼膜拜”来形容极度的崇敬。

②合掌:原指两手交叉,佛教指合掌而交叉十指。将两手相合于胸前,以表示对佛陀、神灵、信众的虔诚与信赖,是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及缅甸、泰国等国自古以来的礼节。印度人认为右手是神圣的,左手是不洁的,两手相合则表示把人神圣的一面和不洁的一面合在一起,从而完整地体现人的真实形态。

在密教中,把左右手分别为金刚界与胎藏界、理与智、定与慧,并把合掌法分为十二种。通常的合掌相当于第七种的归命合掌(金刚合掌)。

十二合掌法为:坚实合掌、虚心合掌、如来开运合掌、初割莲合掌、显露合掌、持水合掌、归命合掌、反叉合掌、反背互相著合掌、横柱合掌、覆手向下合掌、覆手合掌。见《华严经》卷二9,405页;《灌顶经》卷十二21,535至536页等。

③刹土:国土,佛经中称国或土,其义相同。

④相:有以下几种含义:

◎形态,样子,表露于外的形象。见《无量寿经》12,266页;《维摩经》14,540页;《二菩萨经》20,660页。

◎特质,特征。《瑜伽论》卷十六30,364页。

◎性质。见《起信论》32,575页。

◎思,和想同义。见《金刚经》。

◎思与想留下的形迹,为事物的表相。佛教主张要舍去对这种表相的思念。具体讲,就是要舍离三念(亦称三轮,即施者、受者、施物)。即所谓“三轮空寂”或“三轮清净”。

◎状态。

◎境地。

◎特征。

◎佛的三十二种特征,即三十二相,见《法华经》卷一9,8页。

◎有为相。即生、住、异、灭四相。

◎有漏,意即有情感之心。

◎逻辑学上的定义。

◎推论的证据,证因。见《金七十论》54,1246页。

外道,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主要指佛教产生后的六种学说,即:“善恶无果论”,“苦乐无因论”,否定轮回的“断灭论”,宿命哲学的“常见论”和“宿因论”以及“诡辩论”。从哲学观点看,前三种属于唯物主义派别;第四、第五种属于反对神权、王权的怀疑论或虚无思想,有进步意义;第六种游离于神学和唯物主义之间,同样被佛教所排斥。

⑤受:佛教名词。指接受了外界事物在心里产生的感受、触动、变化。常指二受,即身受与心受。

⑥禅:佛教名词。指心专注一境,静虑思维佛门义理的修行实践,并根据禅定的不同境界分为四个层次,称为“四禅”或“四禅定”“四静虑”。从一禅至四禅,依个人内心的感受而划分。初禅,即体验到舍离欲界之“喜乐”;二禅,内心澄静的“喜乐”;三禅,进入无所谓喜或乐,苦或忧的“行舍”状态;四禅,不苦不乐,进入只念修行功德的“禅天”。

⑦三乘:佛教术语。指引导信众求证修悟佛果的教法,这就是乘的含义。有从一乘到三乘的区别,中国佛教各宗各派对此都有不同的说法和论述注疏。大致有以下四种论说:

◎大乘佛教主张的三乘说。一声闻乘,又称“小乘”,即能接受佛门的教义“声教”,悟出四谛(参见后注),得证阿罗汉果者;二缘觉乘,又称“中乘”,即能自觉接受佛陀教义感飞花落叶之“觉缘”,悟得十二因缘的理趣(参见后注),得证辟支佛果者;三菩萨乘,又称“大乘”,即皈依佛门、勤修精进,得所有智、自然智、无师智、佛智,度脱一切,归于涅槃。

◎小乘佛教主张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参见前注)。

◎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合论为“声缘菩”三乘。

◎一乘说,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立地成佛”,“见性成佛”,三乘归于一乘。

除此之外,佛门密宗将三乘说归结为“三密”。一声闻依口传声教而证悟,因此配合以“语密”;二缘觉以内心得悟十二因缘,因而配备以“意密”;三菩萨以大慈大悲,身体力行,普渡众生,从而配之于“身密”。三者中身兼意口,统之以身,以身密为最重要。

【经文】

缘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云何为增长?

云何无色定①?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②?,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云何生诸地?

破三有者谁③?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④?

云何三昧心?最胜为我说?

云何名为藏⑤?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云何见已还?

云何为种性⑥?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云何世俗说?

【白话】

因缘从哪里产生?由因到果又为何?

为何同与异并存?为何又不断演化?

什么是无色定呢?灭尽定又是什么?

何为所说无想定?为何能够正心处?

为何行为成因果?为何入世得人身?

为何能生出意念?为何修身有差别?

跳出三界的有谁?为什么转生不停?

往生究竟到何处?什么是最好根苗?

怎样能得到神通?如何能自在三昧?

什么是心体寂静?能为我说明它吗?

什么称为八识呢?什么是心意见识?

何为产生与寂灭?什么是见到心寂?

何为生发和不变?什么是不法妄念?

为何要称谓形态?要证悟法相无我?

为何要说无众生?只是随俗说救度?

甘肃敦煌第85窟(晚唐)北壁药师经变图中的唐代佛寺

【注释】

①无色定:即“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意指除去对外界的感受,达到的四种精神境界,大体上是无色想、识见、无观想乃至绝对寂静的状态。

②想灭:即无想,有下列含义:

◎已消灭思想者,即进入灭尽定的人。已无表象作用的人,即消失了意识的人。见《义足经》4,181页。

◎心及心的表象完全消失的境地,在对象面前无任何想念的状态。

◎无想果,即十四种心不相应行之一,即生于无想天者所获得的无意识的状态。一部分外道把这一境地称为涅槃境地。见《阿毗昙毗婆沙论》卷四十四,28,333页。

◎无想天的略称。其又称无想有情天、少广天等。即依修无想定,指一切心的活动作用完全止息的禅定而达到的境地。见《十诵律》23,13页。

◎指无想天的众生们。

③三有:佛教用语三界的异称。认为生死轮回,因果相续称之为有。分为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意为世俗、脱俗(但仍有物念)和超俗三种境界,虽处不同层次,但都属于未脱生死轮回的众生界、“迷界”,只有跳出三界外,进入“涅槃”才是修行的目的所在。

④三昧:又称正受,即息虑凝心,不起念。正受指正心行处,即端正思想,使世俗之心定住于一缘。从尘世而来的世人之心常曲不端,得正受则端直,犹如蛇行常曲,入于竹筒中则直的道理一样。三昧正受就是禅定摄心,从而心体寂静,远离邪恶。

⑤藏:佛教名词,常有蕴积、包含的意义,指清澄自在,永射寂光的境地。亦指藏识,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心识、心法,即人的认识可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体。

⑥种性:种,种子,生无量之义,种子能生成果实,乃至百千万数;性,不变的特点。种性,不断产生的不同特性。

【经文】

云何为断见?及常见不生①?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种种诸异部?

云何空何因?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及闼婆城②?

世间热时焰?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③?及与菩提分④?

云何国土乱?云何作有见?

云何不生灭?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云何虚空譬?

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心⑤?

何因度诸地⑥?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云何尔炎净?

【白话】

何为断见的认识?什么是永存之想?

佛与外道何区别?两者之间怎联系?

什么是佛灭度后?演化成不同宗派?

何为空幻的境界?什么是瞬息坏灭?

为何生灵有胎生?什么是世事本静?

为何佛法如梦幻?犹如那海市蜃楼?

又好像火焰升腾?以及水中的明月?

为何说有七觉支?又有三十七道品?

为何有土地纷争?为何万物视其有?

为何自性不生灭?为什么世如空华?

怎样能觉悟世事?何为离无所谓离?

印度阿旃陀第6窟阿弥陀三尊像

远离妄念的有谁?佛法为何喻为空?

所谓真实有几种?到彼岸有几种法?

怎样修行超十地?到达寂静又有谁?

何为人法都无我?如何法我幻焰无?

甘肃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舍身饲虎图

【注释】

①断见常见:又称断常二见,边见。包括两种认识:一为断见,指世俗的人,只承认见得到的事物,看不到其过去、未来,以及它的接续性;二为常见,认为有情之身心可以永远存在。佛教中,特别在原始佛教里,主张中道反对偏执于一说。

②揵闼(qián tà)婆城:意译为海市蜃楼,虚幻景象。

③觉支:下注之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七觉支。原指觉察心术偏正的方法,因方法有别,故称之为支,此处指七觉支,即七种觉法。

④菩提分:指通达涅槃的三十七种修行的内容,三十七菩提道品。分别是: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称四念住。

◎四正勤:对已生之恶使除断为勤精进;对未生之恶使更不生为勤精进;对未生之善使生为勤精进;对已生之善使增长为勤精进。亦称为四正断。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亦称四神足。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行舍觉支。又称七菩提分。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⑤几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亦称六度、六到彼岸等,意指到达彼岸世界涅槃的六种方法。分别是: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

⑥诸地:即大乘十菩萨地。分别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经文】

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①?

谁生诸宝性?摩尼真珠等②?

谁生诸语言?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③,谁之所显示?

伽陀有几种④?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生饮食?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转轮及小王⑤?

云何守护国?诸天有几种⑥?

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黎⑦?

佛复有几种?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彼复各几种?

【白话】

智慧境界有几种?戒律几种制众生?

谁赋予了物之珍?如珍珠金银宝器?

各种语言谁发明?众生区别谁创造?

五明和各种技艺,是谁让它们表现?

嘲讽歌颂有几种?何为长诗与短句?

系统之学有多少?什么能称为论典?

为何世间有饮食?为何人生有爱欲?

什么被称为帝王?圣主与王怎区别?

何为守护其国家?三界中天有几种?

大地是怎样形成?日月星辰何组成?

甘肃敦煌148窟弥勒上生经变图

求解脱的修行者,一共有多少种呢?

佛门弟子有几种?何人能称为法师?

可称佛的有几种?各种生灵有几种?

魔邪与一切外道,又各有多少种呢?

假有的自性心识,又各自有多少呢?

江西九江东林寺十八高贤图

【注释】

①戒:即戒律、规定。大小乘不同,戒律也有所区别。通常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如小乘佛教的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大乘佛教十重禁戒除前五戒外尚有:说过罪、自赞毁他、悭、嗔、谤三宝等。性戒,对重罪的禁戒,如杀、盗等。

②摩尼:珠宝的总称。又有如意玉珠的称谓,指能够满足人的随意所求。

③明处及伎术:明处,又称五明处、五明,是古代印度的五大学科,包括:

声明,研究语言学的专门学问。

工巧明,以农、工、商、术士等为研究对象。

医方明,研究医药和医疗技术的学科,汉藏医学中多有传承。

因明,逻辑学。与正理派渊源相续,唐玄奘传译因明影响最大。

内明,各学派各自的主张,其经典、内容各异。如佛教以三藏为内明,包括经、律、论,释论、教义等,可简称为佛学;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即《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经典为内明。

大乘佛教主张利世、五明为必修内容,是“大智资粮”,佛学底蕴的博大精深是可以想见的。

伎术,即技术,泛指各类专门技艺。

④伽陀:梵文音译,为讽颂或孤起颂,形式上全部是韵文,不用散文。

⑤转轮:又称转轮王、圣王等,印度古代神话中手持转轮宝物在空中飞行并降伏四方的帝王。佛教建立后沿用,并常用“转”比喻宣讲,“法轮”借喻佛教教义,所谓“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一切邪见”“皆悉消灭”。

⑥诸天:佛教用语,通常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指未离世俗的六种环境;色界十七天指超乎食、淫二欲的十七种环境;无色界四天指无色、无想、无形的寂灭境地。

⑦阿阇(shé)黎:梵文音译,指高僧、法师。

【经文】

云何施设量①?唯愿最胜说?

云何空风云?云何念聪明?

云何为林树?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②?云何一阐提③?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禅师以何法?建立何等人?

众生生诸趣④,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无上尊愿说。

云何长苦仙?彼云何教授?

如来云何于,一切时刹现。

【白话】

什么被称为假设?期望您能告诉我。

为何空中有风云?为何有的人聪明?

为何会有森林呢?为何有野草滋长?

为什么有象马鹿?为何人要捕获它?

何为卑鄙和丑恶?为什么会如此呢?

为何一年分六节?为何有人无善根?

男人女人阴阳人,都是如何生出来?

为何修行有退却?什么是立志修行?

禅师教人几种法?何人能够修禅观?

重庆大足石窟第18窟观无量寿经变相图

众生往生的去处,是什么样有几类?

什么是真正富有?怎样能得到财富?

什么是佛家种子?又是如何产生的?

什么是增长种子?请世尊的佛讲解。

为何有修苦行人?其成仙有何方法?

为什么说佛菩萨,处于一切土地上?

【注释】

四川广元千佛崖唐造像

①量:标准、尺度。佛教因明学用语,指现量,如眼观之而成形,耳听之而成声,即感觉。比量,推论,如见烟而知必有火,以已知推量未知的方法。

②六节:印度古代的历法,分一年为六节,每节为两个月。

③一阐提:梵文音译,意为断绝一切善根善念的人。对这种人是否有佛性,是佛门中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

④诸趣:趣指所到的地方,诸趣指六趣,亦称六道,佛教认为众生因其生时所为,即业力死后可往六种去处。一地狱趣,受八寒八热之苦;二饿鬼趣,与乞食的饿鬼同处;三畜生趣,成为禽兽;四阿修罗趣,怀愤怒争斗之心与人隔绝;五人趣,往生人类居住之处;六天趣,身处光明而快乐的人们之间。

【经文】

种种名色类,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须弥及莲花①?

师子胜相刹?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②,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③,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如是等无量?

云何为化佛?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④?云何智慧佛?

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离欲得菩提⑤?

善逝般涅槃,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正法几时住?

悉檀及与见⑥,各复有几种?

【白话】

他们以外相色身,让最好的人围绕?

为何要戒除肉食?又怎样制止食肉?

那些食肉的众生,又为什么要吃肉?

何为佛的世界里,美妙积善似莲花?

无比美好的形象,纵横布满了世界?

如那无敌的宝网,覆盖着奇珍异宝。

似箜篌与细腰鼓,表现着各种华美。

那非日月的光彩,令人怎样来估量?

什么是佛的化身?什么是佛的报身?

什么是佛的真相?什么是佛智慧身?

为何在欲色界内,不能成就那觉悟?

究竟如何在色中,离开欲望得觉慧?

当佛在灭度之后,谁来世间传正法?

四川广元千佛崖隋代涅槃图

佛又在世多久呢?佛法又住世多久?

成就智慧的见解,又各有多少种呢?

【注释】

①须弥:即须弥山,梵文音译。意为“妙高”“善积”等,印度神话中的山名,极高,周围有山、海环绕。

②因陀罗: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神名,佛教沿用,原为雷雨之神,手持金刚杵,故又称“金刚手”、战神。

③箜篌(kōnɡ hóu):乐器。

④如如:真相,与真如同,不变不异。

⑤欲:即五欲,佛教名词。指由色、声、香、味、触,即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而起的五种欲望;还把财欲、色欲、食欲、眠欲、名欲,也称为五欲。认为五欲是难以脱离苦海的主要原因。

⑥悉檀:又译作悉谈,有理、宗的译义,意指成就。

【经文】

毗尼比丘分①,云何何因缘②?

彼诸最胜子,缘觉及声闻③,

何因百变易?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唯愿为演说。

僧伽有几种④?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是复何因缘?

何故大牟尼,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⑤?

何故说断常,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分别说心量?

何因男女林?诃梨阿摩勒⑥?

鸡罗及铁围,金刚等诸山⑦?

无量宝庄严,仙闼婆充满⑧?

【白话】

调伏出家的人们,依据什么制定戒?

这些优秀的觉者,修行缘觉与声闻。

什么因缘来演化?如何百无一牵挂?

何为世俗的神通?什么是世外境界?

四川乐山大佛侧壁上的唐代净土世界景象

何为菩萨七住地?衷心期望来解说。

修行的人有几种?什么称为破坏僧?

什么是佛门医术?发明它依据什么?

为何广大的佛祖,反复地这样讲着:

过去世的迦叶佛,四佛五佛都是我?

为何说断见常见,还有那我和无我?

为何不在任意间,解说真实的义蕴?

却反复为众生们,介绍各种心量呢?

为何世有男与女?山林果木各不同?

广大世界山连山,鸡罗铁围金刚山?

其间珍宝难计量,充满仙人快乐神?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石窟南宋时期大肚弥勒像

【注释】

①毗尼比丘分:毗尼,调伏,律。比丘,在巴利语、梵语中的原意为乞食者,旧译为乞士。最初,在婆罗门教中,把处于人生第四期,即遁世期的游历四方的修行者称为比丘或游行者。佛教兴起后,各种其他教派把托钵行乞的修行者称作比丘。佛教采用了这个名称,通常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信徒。以后,在佛教戒律体系确立后,则专指出家得度受过具足戒、年满20岁的男性修行者(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

②因缘:佛教重要术语之一。一般来讲,因即原因,缘即条件。因缘合称,即指形成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引起认识以及造成“业报”的原因和条件。“一切法因缘生。”见《大乘入楞伽经》卷二。“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见《楞严经疏》卷一。因缘合称,此复合词系佛教所独创。因缘之作用即称缘起论,是佛教全部世界观和宗教教义的理论基础。

“诸法皆依因缘而生者,佛说此因缘。”见《五分律》卷十六。

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皆依因缘而生,自然就排斥了永恒存在的梵或梵天;同时,一切现象又都在相互联系中瞬息万变,又自然否定了常住的“我”。自原始佛教以来,以缘起论为理论基础就逐渐构成了佛教的庞大体系。虽然以后随着佛陀的不断被神化,从而必然使佛陀的无我论逐渐演变为羞怯的有我论,但缘起论却依然是佛教各派共同的主张,并不断地予以发展和充实。

显然,佛教的缘起论中,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但这种辩证法仍然是首尾倒置的辩证法。这点,可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进行分析:

在哲学的根本问题上,缘起论反映在主、客观的关系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联系构成了整个世界,离开了两者的联系及其相互间的依存关系就没有所谓世界。客观的存在必须依赖与主观的联系,这就完全抹煞了物质存在的独立性,使客观从属于主观。请看:

“何谓一切?谓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心与法。”(《杂阿含经》卷十三)。

这就是说,“六根”与“六境”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构成了世界。“六根”为人的感觉器官,“六境”为人的感官对象。“六根”与“六境”的关系看起来似乎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依存,实际上“六境”却从属于“六根”,没有“六根”就没有“六境”。

“吾友,恰如二束芦得互相依立。如是,以名色为缘而有识,以识为缘而有名色。……二束芦中,如取去其一时,他一必扑;如取去其他时,他之一束必扑。如是,吾友,依于名色灭则识灭,依于识灭则名色灭。”(《杂阿含经》卷十二)。

混淆客观与主观的界限,使客观融合于主观之中,这就是佛教缘起论的实质。本来“名色”是指“五阴”的整体,其中就已包括了主、客观的两个方面,而“识”则仅是“五阴”中的主观方面。这里又把“名色”作为客观,把“识”作为主观,从而导致了认识论上的混乱。这种情况,自然也反映在早期佛教“十二因缘”的学说中。所谓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人生的观察、解释。分别为:老死,这是观察人生求得解脱的出发点;还有生、有、取、爱、受、触、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主客观的统一,即身心的结合)、识、行、无明(指对佛教缘起、无常、无我的不理解)。这就是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参见高杨、荆三隆《佛教起源论》)。

③缘觉及声闻:缘觉、声闻、菩萨合称为“三乘”,以前世所修而得道,或观悟十二因缘而证悟的脱俗境界。三乘中菩萨乘亦称佛乘。

④僧伽:佛教术语。意为众、法众,一般四人以上可称僧团。指出家四众、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广义包括在家的男女修行者即居士。

⑤迦叶、拘留孙、拘那含:佛名,分别为过去七佛之一。

⑥诃梨、阿摩勒:果木名,果实可入药。

⑦鸡罗、铁围、金刚:皆为山名。

⑧仙闼婆:仙人与乐神。

【经文】

无上世间解,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弟,如汝所问说。

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如是种种事。

须弥巨海山,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罗①。

解脱自在通,力禅三摩提②。

灭及如意足,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诸阴身往来。

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③。

心意及与识,无我法有五。

【白话】

无比的世间见解,听您所说的偈言。

大乘的修行方法,以佛的心为第一。

有益极好的问题,大慧你要认真听。

我应当一个个地,回答提出的疑问。

生灭与不生不灭,寂灭虚空刹那间。

陕西淳化金川湾石窟中的唐代大佛像

都是引导自证悟,佛度彼岸的方法。

佛弟子与声闻乘,缘觉乘与其他说。

还有修成无色定,如此修行种类多。

须弥山与四大海,沙洲岛屿和陆地。

天空的日月星辰,各种修行者神人。

佛的解脱与神通,智慧的心念定止。

灭尽与四如意足,觉支三十七道品。

各种禅定的境界,以及那往来生死。

正确感受心寂灭,觉悟自心与意识。

心识意念和认识,人法无我和五法。

陕西彬县大佛寺内的阿弥陀佛造像

【注释】

①修罗:即阿修罗,佛门称为异类。印度古代神话中的一位好嫉妒、好战的神。

②力禅三摩提:力,用,二力指思择力,修习力。禅,禅定。三摩提,即正定,心念定止。

③三昧起心说:三昧即定。心说,即心识与一识。心识,小乘佛教认为心与意、识,概念相同(参见《俱舍论》卷四);大乘佛教认为有一识与无量的差别。(见《成唯识论》)一识,小乘成实宗认为:众生只有一识,依于六根,缘于六境,从而对外界的认识是不变、真实、永恒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境指由此而生的色、声、香、触、味、法。

【经文】

自性想所想,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金银摩尼等。

一阐提大种,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众生有无有。

象马诸禽兽,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及与作所作?

丛林迷惑通,心量不现有。

诸地不相至,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伎术诸明处。

诸山须弥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弓弓数有几①?

肘步拘楼舍,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②,羊毛麦尘③。

钵他几 麦,阿罗麦几。

【白话】

实我真实自妄想,自想为可见已见。

佛门各乘和其性,如金银珠宝各别。

有无断绝善念人,迷乱众生与初悟。

智者与虚妄心念,生灵的实有或无。

象马飞禽走兽等,为什么被人追捕?

比喻因果的理趣,所根据是何法理?

修行者迷失之路,心之所量难把握。

各菩萨所处怎通,百般变化都无念。

陕西彬县大佛寺中的阿弥陀佛像

医药和各行技巧,方法与因明之理。

山峰与最高之巅,海洋与日月重量。

不同等的众生灵,一身有多少原子。

每一方土何数量,八尺有多少长度?

二尺与二千尺长,二十里与四十里?

兔羊牛毛与一虮,羊毛与大麦之比。

半斗有多少大麦,一斗又会有多少。

(凡此种种,都是问题啊。又接着讲)

印度舍卫城神变浮雕局部

【注释】

①弓:古印度的长度单位。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拘楼舍,十拘楼舍为一由延,由延又译为由旬。一由旬又分上、中、下由旬三种,各为六十里、五十里、四十里。

②兔毫窗尘虮:度量单位。古印度以七微尘为一窗尘,七窗尘为一兔毛端尘,七兔毛端尘为一羊毛端尘,七羊毛端尘为一牛毛端尘,七牛毛端尘成为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为一。半斗名钵他,一斗叫阿罗。

③ 麥廣(ɡuǎnɡ)麦:大麦。

【经文】

独笼那梨,勒叉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是各有几数①?

为有几阿?名舍梨沙婆。

几舍梨沙婆?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几摩沙陀那?

几摩沙陀那?名为陀那罗?

复几陀那罗?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为成一波罗②?

此等积聚相、几波罗弥楼?

是等所应请,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③?风阿复几?

根根几阿?毛孔眉毛几?

护财自在王,转轮圣帝王④。

云何王守护?云何为解脱?

【白话】

一斛十斛各多少,十万一亿各多少。

复几?

乃至一兆是多少,这些数量有多少?

共有多少微尘数?可以称为一芥子。

几芥子为一豆子?几豆能成为一铢。

还有需要多少铢?可以形成一两数。

一共要有多少两?可以成为一斤整。

如这样的计算法,须弥山又有几斤?

这些事理都记清,何能再问其余事?

二乘修证的诸佛,以及佛陀的子弟。

他们身体几微尘?为何不这样问呢?

火苗有多少微尘?清风有多少微尘?

慧日参佛

每根毛发几微尘?毛孔与眉几微尘?

守护财物的帝王,正义神圣的君主。

为何王者守护财?怎样才能得解脱?

【注释】

①以上皆计量单位。一斛为独笼,十斛叫那怯梨,十万称勒叉,一亿叫举利,一兆称频婆罗。

②皆重量单位。一尘叫阿(nuó),一芥子叫梨沙婆,一草子称一赖提,一豆为摩沙,一铢叫陀那,一两称迦梨沙那,一斤为波罗。

③阿 :微尘,相当于原子,指肉眼所能看见的最小物质。

④转轮圣王:参见前注,即转轮王。梵语意为伟大的统治者。在印度神话中,为统治全世界的理想圣王。在佛教中,转轮圣王具有三十二相和七宝,不用刀剑,而以正义征服并统治世界。

【经文】

广说及句说,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①?云何有因作②?

有因无因作③?及非有无因④?

云何现已灭?云何净诸觉?

云何诸觉转?及转诸所作?

云何断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而说有吾我⑤?

云何世俗说?唯愿广分别。

【白话】

语言的广义狭义,正如你问的问题。

人们的各种欲望,食用的各种饮食。

为何会有众男女?为何金刚山坚固?

为何会梦幻现实?又如野鹿贪渴爱?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

为何山之巅有仙?似海市幻景美好?

解脱后到哪里去?谁被缚谁被解脱?

什么是禅定境界?何为变通和邪教?

什么是本无因说?什么是事由因论?

何为统一有无因?以及有无因都错?

什么是现有现灭?何为净除心之念?

什么是妄念变化?怎样除念之所为?

如何断除那妄想?心念定止如何起?

破除三界的是谁?破除后身在何处?

何为法境无众生?以及我相非实我?

什么是世俗说法?期望能加以分别。

四川广元皇泽寺隋代造像

【注释】

①无因作:指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并无所谓根本的原因。

②有因作: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以及变化都是有因可循的理论。

③有因无因作: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演化都是固有的因素与本没有的因素发生关系的产物,它们之间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④非有无因:认为无论是有因说,还是无因论,都是错误的。

⑤吾我:指我相,有两种含义:

◎自我观念,认为有作为实体的自我存在的妄想。

◎由于妄想中出现的形态与我相似,人们就把它作实我,即灵魂。

【经文】

所问相云何?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及种种异身?

云何断常见?,云何心得定?

言说及诸智?戒种性佛子?

云何成及论?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聪明魔施设?

云何树葛藤?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仙人长苦行?

云何为族姓?从何师受学?

云何为丑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觉?阿迦腻吒成①?

云何俗神通②?云何为比丘?

云何为化佛?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云何为众僧?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刹土离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远离诸见过。

悉檀离言说,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谛听。

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

【白话】

所问的相是什么?所问的无我为何?

为何有胎生种种?以及不同的生物?

什么是断见常见?何为心得到止定?

何为言与智有别?修行者业力有别?

何为正确的理论?何为师生的区别?

各种不同的生灵,差别又是什么呢?

为何要吃饭喝水?明智邪念怎分别?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二佛并坐造像

为何会树藤交错?弟子们都应问清。

何为寂境有不同?为何仙人修苦行?

为何人类有种族?这些又师承何处?

为何相貌有丑陋?为什么人要修行?

在欲界何以不悟?到色究竟界才成?

什么是五种神通?什么是男出家人?

什么是佛显化身?何为佛的报应身?

何为佛的真实身?以及平等智慧佛?

何为佛众与僧团?修行者都要问明。

为何形有鼓箜篌?同是田地无光明?

心识可分为七种,所问疑难要落实。

其余众多修行者,佛门子弟也应问。

观音及胁侍龙女和善财童子像

所问都与心相关,远离许多错见解。

成就境界语难述,我今应当为解说。

依次讲授真实义,修持子弟认真听。

以上一百零八问,正如成就佛所讲。

(以下佛发诸问,随之否定,意在破执着)

甘肃敦煌第148窟壁画中表现的唐代佛寺

【注释】

①阿迦腻吒(zhā):色的究竟界,寂净灭定的境地。

②神通:俗神通指五通仙,有五种神通的修行者,据说非佛教的其他教派修行后可有:“神足通”能飞天入地,变化自在;“天眼通”能见世间种种情形;“天耳通”能听世间种种声音;“他心通”能知人们心中之事;“宿命通”知自己与他人命运。

【经文】

“不生句生句①。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缘句非缘句。

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姓句非种姓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句非阿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数句非数句。明句非明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工巧伎术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

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闼婆句非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支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说句非说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处句非处句。字句非字句。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白话】

“可产生的说法并不是能产生。常存的说法是不常存的。有形态的认识并非是实有形态的。有存在和变化的看法并非是存在于真实之中的。瞬间的存在并非是有瞬间的存在。事物都有自性也并没有自性。一切皆空的认识也可称为不空。只看到现实的说法并非只是眼前的事。只认识了一个方面的说法并非这样。不偏于常见二边的说法并非不偏于二边。一切有缘的认识并非一切有缘。

由因而生发的认识并非由因而发。产生烦恼的句子并非是说产生烦恼。爱的心念并不是爱的心。讲方法的句子并非有方法。说巧妙的句子并不是有巧可言。讲澄净的句子并不是有澄清。有成就的说法并非有了成就,是一种表达。譬喻的讲解并非有喻指。弟子的说法并非实有弟子。法师的讲法并非有法师。有如种子和自性的说法并非实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种修行成果的话也只是一种称谓。所有众生的句子并不是众生实有。发愿求证的说法并非要许愿什么。惑业苦的人生句子并非说惑业苦轮回。无相的说法并非无相。有修行道品的说法并非有道品。俱有六因的说法并非有六因。参悟因缘能得到无上智慧快乐的说法非有实乐。有佛国土的说法并非有佛国土。微尘的讲法也并不是实有微尘。讲水的并非如流水。说弓这个长度单位并非讲长度。所谓实有的并非真实。讲数量也并非是说数量。说数只是一种称呼。谈因明的推理也并非理念。说虚空的认识也并非无有。讲浮云的认识并非谈云。说工匠技巧方法和五明的实有也并非如此。讲风的并非说风。谈地的也不是说地。论心识的并非谈心。

说假设的句子也并非在设论。谈三自性的并非实有。说中阴转换的也并非有中阴。说众生的也并非实有四众生。讲觉慧的也无所谓觉慧。论涅槃的也无所谓寂灭。说人幻焰的也并非说人幻焰。论其他教派并非说什么教派。讲荒芜混乱的也并非如此。幻觉的句子不是幻觉。梦想的说法也谈不上梦想。讲欲念如焰的也并非似焰。相像的并非相像。转轮的并非什么转世轮回。闼婆的说法也并非是海市蜃楼。说各种天界的并非有天界。说饮食的并非指饮食。讲淫欲的也非指淫欲,执我见的不是说我见。讲彼岸的也无所谓要渡到彼岸。说戒除的也不是戒。谈日月星辰的也非指月月星辰。讲苦集灭道四谛的也并非是要修行涅槃。说道果的无所谓果。讲灭起无常的并非有灭与起。说治病的也并无所治。谈无相的无所谓形。说道支方法的也并非道路和方法。说各种行业的并非指各行业。讲禅定的也非指禅定。说迷失自我的并非迷途。谈现在的也非指现在。说护法的无法可护。讲族类的也非指族类。说仙人的并非指仙人。谈转轮圣王的也无所谓圣王。说摄心定止的无心可定。谈珠宝的非指珠宝。记住句并非要记什么。无善根的谈不上无善根。男子女子和阴阳人也非指这些人。味的感觉并非有味。事的说法并非有事。身念的认识并非身念。觉悟的讲法谈不上觉悟什么。心动句并非指心动。业根的讲法也无什么业根。有所作为的并非指有作为。无作为的也并非指无作为。因果相续的认识并非谈因果。修证色究竟的境界也并非实有。节制的说法并无所谓节制。丛林葛藤也并非指丛林葛藤。杂处句也并非有杂处。说讲本身也并不要说什么。调伏的戒律也并非要调伏什么。男出家人也并非指男性出家人。处所句并非有什么处所。说字的也并非指字。

“大慧,以上一百零八个句子,是先世佛教导的。你们有成就的修行者,应当修证学习。”

【注释】

①不生句生句:意即生句非生句的倒装句义。意在所问非问,万事万物总归于一心,所问并非实有,是一种灭的形态,只是假设的一种称谓,对佛法而言,一切归于心寂,空无一物。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佛告大慧:

“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①、真相。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②,是现识因。

印度巴尔胡特窣堵坡塔门与栏杆

【白话】

这时大慧大士又对释迦牟尼说:“受世人尊敬的佛,所有的心识有几种产生、存在、消失的作用?”

佛陀告诉大慧说:

“所有的识有两种产生、存在、消失的作用,不是主观推测所能认识的。各种识有两种产生的方式,就是所谓流注生与相生,即如流水注入般的相续,才会不断产生形态;有两种住,就是所谓流注住和相住,即川流不息的住在形式,使事物有了一定的现象;有两种灭,就是流注灭以及相灭,即相续存在的事物同时也在不断地消亡,其现象也在不断地消失。

“大慧,一切识有三种形态。就是转换变化的形态、不同业力善恶果报的形态、正确智慧的真相。

“大慧,简略地讲有三种,广义地说有八种表现形态。是哪三种呢?就是称为真相的识、对境地表现的一定形态的识以及能分别事物形态的分别识。大慧,这就譬如明亮的镜子,用明镜照物,能反映各种影像,来未增,去未减。现识即反映一定形态的作用,也是这样。

“大慧,反映形态的现识与分别事物的分别事识,此两种作用,是不会产生矛盾的,两者辗转生发,互为因果。

“大慧,在接受外界现象时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现识之因。

【注释】

①业相:由善恶业力而生发的乐苦之果的表现和形态。

②熏:熏染,影响所及。

【经文】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①,是分别事识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②,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白话】

“大慧,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知到心念,形成无始至今的妄想熏染,形成了分别事物之因。

“大慧,如果要恢复到对事物的真识,就要使各种形态的妄念灭除,那么产生这许多心识的根源也就消灭了,这就是外部形态实有的灭除。

“大慧,起相续作用的消灭,是说它的起因消灭了,这样相续亦灭除。其因消灭了,因此而生的缘也就消失了,相续的现象也就消灭了。

“大慧,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其相互依存的原因。因,是从现象而生的心念,依于妄念熏染而生。缘,就是由因从心生发的各种不同境地的认识。大慧,好比泥团和微尘,其有分别但泥团是由微尘积聚而成的。又如金子做的物品,虽各不同,但金子所具有的特性并未失去,其道理是一样的。

“大慧,如果说泥团和微尘不同,泥团不由微尘构成,但实际上却是,所以二者实质没有不同。如果说相同,那么泥团微尘,本质上应当无所谓有分别。

“由上述譬喻大慧,你可以悟到由现象形态而生念引发分别各种事物,都是真识转变的转识形成的,真识非起因。如果不是相异的,转识形成的形态消失,真识也应当消灭,但真识的自相却是不消灭的。因此大慧,并非真识的自相消灭了,只是原因的表现消失了。如果真识的自相也消失了,如来藏即真识也有生与灭了。大慧,如果认为真识有生灭,那么就与其他教派的断见与常见的理论没有区别了。

“大慧,那些其他教派,是这样认为的:感受事物的环境消失,业识流续的现象也就消失。如果生生不息的识真能消灭,从无始至今的识念也应断灭。大慧,那些教派说,相续不断的业力有因,如眼所识并非由色、明等因缘积集而生,还有其他原因。大慧,他们所说的原因,或是神灵、王者、天王,或是时空、原子,等等。

【注释】

①种种尘:指六尘,即通过六种方式分别为眼、耳、鼻、舌、身、意引发的世俗之念。

②摄受:被心识所反映的外界事物。

【经文】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①。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大慧,若有沙门②,婆罗门③,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④。或言生已灭。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⑤,破坏断灭论。所以者者?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白话】

“还有大慧,说来有七种自性:能积聚一切业力的自性,心性本智慧的自性,认识一切现象形态的自性,地水火风与万物性空缘起的自性,推理判断的理念自性,证悟后脱离有与无的自性,能自觉觉他的圆满自性。

“另外大慧,有七种最智慧的论述:就是自心体验的境界,慧遍众生的境界,智见众生内心的境界,能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境界,超越断见常见的境界,越度一切佛地的境界,如意自在的无量境界。大慧,这都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证悟平等正觉,据本智慧的自性之最正确的论述。以这自性正觉最正确的论述,成就如来在世出世期间,这是出世间最上乘的法门。其圣智的慧眼,透视各种形态而建立的论述,它所确立的与其他教派的邪恶见解完全不同。

“大慧,什么是与其他教派邪恶的见解一致呢?就是从自身的感知,产生妄念,不能内识自心的偏见,推论不能通达。大慧,愚昧痴呆的人们,没有智慧的心性,不能证悟最正确的论述。从而产生有与无两种矛盾的认识。

“还有大慧,妄念所生的欲、色、无色界生的苦果被灭除,就灭了无知、渴爱、业力、缘起,就觉悟了一切形态都是心识所生的幻境。”对此这里应当解说:

“大慧,如出家修行的人和掌握神权的学者认为,万物从无中生有,互为因果,通过事物表现出来,在死此生彼中显现。或者讲在生之时前者已灭除。大慧,如果事物因聚积而相续,或死或生,或有或灭,或通达或为因果,或成为一切苦,会成为起破坏作用的断灭论述。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现在无法证实生之因,见不到人的本原。大慧,其见解如破瓶,不能再装东西。又好比烧焦了的种子,不能再发芽。如此看来大慧,如果自性的身心,一成过去已灭,与现在无关,既消失与未来亦无关,时间割断了。因此这是个人心中的妄想和偏见,由于没有原因,所以它是没有根据的见解。

【注释】

①第一义:最正确智慧的论述。

②沙门:“沙门那”的简称,意为勤劳、净志、息恶、修道等。原指古印度各宗教派别中出家修行的人。佛教兴起后,成为专有名词,专指佛教僧人。

③婆罗门;古印度的贵族集团,是四种姓中的第一种姓,掌握神权,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四种姓依次为:婆罗门、刹帝利(各级官吏)、吠舍(商人,手工业者)、贱民(奴隶)。

④阴: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在死此生彼之间,即此死结束,它生开始的中间有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阴形,也称中有。各宗派均有异说,都在“有”与“无”之间论及。大乘宗认为有无因人事而定。极善或极恶的人,直接转生,平常人有一个聚合的过程,即有一个中阴的转瞬过程。

⑤谛:即四谛、八正道,佛教最基本的教义,二者相互联系。八正道指到达佛教最高境界寂静涅槃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到达所谓超越生死轮回、超越有无、不可思议、不死的绝对寂静境界的修行实践。这种方法和途径共有八种,合称为“八正道”,分别是:正见,即端正信仰,始终不脱离四谛;正志,又称正思维,即根据四谛(苦谛,一切皆苦;集谛,对苦因的分析;灭谛,彻底消灭欲望、烦恼;道谛,修习实践与方法。)对一切现象的分析思考;正语,即远离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罪过;正业,远离杀生、盗窃、邪淫等恶行;正命,正当的生活,不追求过分的生活享受;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勤勉努力,止恶行善;正念,端正意念,远离邪念;正定,排除杂念,专心禅定。八正道中最重要的是正见,其余的七道皆须从正见出发,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被称为“苦乐俱遣,出于苦乐之外”的非苦非乐的“中道”(参见《增壹阿含经》卷十,见《大正大藏经》2,593页)。

【经文】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①,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

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②,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白话】

“大慧,如果又说无中可以生有,有与无以及意识的合成就可生出万物,那么心识所想龟壳生毛、沙子生油,那么龟壳就会长毛,沙子就能产油吗?由此可见其宗旨就是荒谬的。不是确定的道理,有因无因说,其错误在于相互矛盾。

所以做的努力,也就没有意义了。

“大慧,那些教派所说的“有”与“无”以及“识”和合产生一切,其错误在于只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过去已灭,用现在推测未来,认为有无相产生。从已有之事,推断未知,由自身的一孔之见出发,产生了错误的断言。因此说大慧,愚蠢痴迷的人们,被邪恶的见解吞噬,痴迷沉醉于曲折邪恶之中,从而丧失了理智,妄称得到了一切智慧的学说。

“大慧,若还有出家的修行者、婆罗门教的学者,认识到所见的事物本无自性。事相似浮云如燃火把转动而形成火轮,如海市蜃楼,不产生实有。像光之幻焰,水中月,梦中花,是内心外化的形态。它从无始之初就虚幻、伪装地驻于自心之中。若妄念的因缘消失干净,脱离妄念,以及执说有之见,观有之形,接受并建立真相的心识。在意识的境地,被显现与显现的双方,并非实有的相对应。并无一切实有的万事万物,脱离生、住、消失的偏执,从自心所依,了解心理的各种作用。

【注释】

①三缘:佛教术语,净土宗有念佛有三缘功力:亲缘、近缘、增上缘(可除多劫之罪,不被邪道所系迷),本处指前述其他教派之“有”“无”“识”三缘,即三个条件的合成,构成万物之说。

②于识境界:指六境,亦称六尘,见前注,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应,是六根的对象。六境分别为:

色,指客观存在的有形体和色彩的物质,为眼根的对象。

声,为耳根的对象,指语言和各种声音。

香,为鼻根的对象,包括好、恶、等、不等四种香和臭味。

味,为舌根的对象,包括酸、甜、苦、辣、咸五味。

触,为身根的对象,包括坚、湿、暖、动、重、轻、滑、涩、饥、渴、冷等十一种感觉。

法,为意根的对象,亦即意识所思考的一切对象。

【经文】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①。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②。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③,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白话】

“大慧,这样有成就的修行者就会得到生死和涅槃无差别的境界。具大悲之心,巧用一切方法如愿。大慧,他们会悟出一切众生界里,全都如幻形似地存在。在不受因引缘牵,不受内心与外界的影响,心识皆无。逐步进入无相之地,接着进入更高境界,进到心念定止的菩萨界。认识欲、色、无色三界如幻梦,就能分别形态观察世界,到达如幻影般的澄静境地。度到心念不起,了无微澜的智慧彼岸。舍离其他生死界的俗趣。得到如金刚破一切邪念的正定心,进入如来无生灭的化身境地。神通自在,慈悲而施之巧妙,具备一切美好庄严的形态。可以平等自如地入于一切诸佛的园地,以及一切其他教派修得的境地。脱离心之意念,自识之见,由有成就的修行者转妙有之身,得如来佛果境地的妙色之身。

“大慧,因此要得到如来境界体于一身,应当远离心念,脱离因缘聚合的表象,舍心之生发、存在、消失的虚假外相,唯心修证,观悟无始的假像,以及由因缘生出的妄念,离欲、色、无色三界的束缚。让思维寂灭,由佛境界无生无有逐步到达自觉觉他的圣地。一心自在,无功所行,如珠之在盘,从各方面观赏,各有其妙,从而化度众心。从而引导众生渐入佳境,进入澄静的彼岸世界。因之大慧,应当内证而成就,努力修行。”

印度桑奇大塔(侯新天/摄)

【注释】

①平等:佛家平等有以下含义:共通、通用、同等的人、人与人之间无高下与尊卑之分的平等、超越憎恶爱好的超然境界、无差别的世界和贯穿于各种现象中的绝对真理。因此其底蕴宏大,不乏认识价值。

②住般若波罗蜜:住,有以下含义:

◎居住、停留、住所。见《法华经·序品》

◎存在、安住。见《中论》。

◎执着。

◎生命的持续;住于母胎;宇宙的存续。

◎常住。见《正理门论》。

◎四有为相或三有为相之一,即表示存续的原理。四有为相是生、住、异、灭;三有为相是生起、存续、坏灭。见《俱舍论》卷五。

◎在禅籍中与动词结合,加强语气。如把住、擒住。

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度彼岸。

③金刚喻三摩提:金刚,意为锐利、战胜一切之意。即摄受正定,心念定止,可以战胜一切虚妄之法,祛除邪念。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①,佛子眷属②。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行者,又向佛陀问道:“受世人尊敬的您,所说的心、意、识的五法即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之自性形态。这是一切自在与有成就的修行者所依证悟的自心不执迷于因缘而合的表现。悟到一切佛所讲的心识与真实之形态。就是在楞伽国的摩罗耶山,这海中的住处对各位菩萨,赞叹如来佛法身,似大海的波浪那种自如的藏识境界广包一切。”

这时释迦牟尼告诉大慧这位修行有道的人说:“四因缘究其因,是由眼观起念而生成的形态。有哪四种呢?就是自心反映的不自觉活动;从无始以来,见色的形态而生的妄念习性;执着于所见的各种形态;随处可见的各种事物及形态。大慧,正是这四种因缘,在平静自如的藏识海中,掀起巨浪,使如平静大海的藏识转变为波浪不已。

“大慧,比如眼识产生时,所有的组织、细胞原子与毛孔都产生作用。其他境识产生的道理也是这样。譬如明镜,可以照见各种事物的形态。大慧,好比狂风,吹动海水。外界的境地之风,使心念如海潮涌,各种意识的波浪起伏。不同原因,产生不同形态。使形态同中有异。产生各种现象和认识,加深了我的偏见。不能认识色与形态本无自性,因此五识即眼耳鼻舌身都随外境偏离真相。

“大慧,这五识的具备,虽各有别,但互相联系,就成为意识之因。这样转变不止,但都不能认识其因果。自心显现,妄念执着相转生。而这各种破坏心识的形态都生化出来。偏执于不同境界,以及心识逐次分段的表现,就是外境在心中的转变。正如修行证悟的人入定息虑,那些念因的习性还在转变,但自己并未意识。而认为,意识已寂灭进入心澄正止。实际上真相并未寂灭进入定止。这由于习气的真实种因不灭。只是在境界变化时,不执着于现象形态,所以认为意识寂灭了。

“大慧,这样微观细致的藏识即包含一切种因的究竟边际,除了诸佛与进入菩萨境地的,那些其他教派、修声闻、缘觉的人,其所有的心虑定止的智慧工力,是不能测量出它的境界的。那些证到菩萨境界的智慧,运用各种方法,推论义理。进入最美妙的藏识,在修证圆满,脱离了自心妄念,围坐在山林中,依次修行从下即天人乘进到中即声闻、缘觉,再至上即菩萨乘,能自觉心之妄念的流动。从而进入自如境地,由诸先佛引度,得自在工力,神通定力,与有道高僧和佛门弟子同修。其心识,自心所现的境界,生死苦海的业根与无智的欲念。凡是生发妄念的心识,都得到了解脱超度。因此大慧,发愿修行的人,应当亲近最殊胜的智慧。”

【注释】

①善知识:这里指修行有道的高僧。《法华经》中有“益我菩萨之道,名善知识。”

②眷属:在这里主要指佛门的追随者、信众。由于都归于心体寂静的状态,因而从佛教的角度看,都可以称之为“小菩萨”。在乔答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之初,也是从他的亲属和身边的人开始进行教化的,在号称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就有三个是他的亲属。诸如甘露王之子阿拏楼陀,佛陀的堂弟,号称“天眼第一”;阿难陀,佛陀的堂弟,号称“多闻第一”;罗睺罗,佛陀之子,号称“密行第一”。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①。

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②,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③,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

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俱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④。

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⑤,自觉之境界。

【白话】

这时佛陀,又复述其理,用偈言归纳说:

比如那海涛巨浪,都由狂风而引起。

波浪汹涌天昏暗,起伏不定无断绝。

藏识如海本湛静,内外境地心风动。

各种妄念波涛起,奔腾跳跃心相生。

赤橙黄绿青蓝紫,块块乳饼与冰糖。

香淡可口众花果,日月朗朗闪星光。

看似相同却不同,好似海水与波涛。

四川安岳石窟华严洞右壁宋菩萨造像

七识作用也如此,心物交合万相生。

比如静海变浪头,转变波涛水连天。

七识功用也同理,心物相应妄念生。

如此心识全体处,各种物相纷然成。

这般状况意识中,思维运行形态出。

不错实相有八识,本无形态无表象。

好比静海与波涛,表现不同实为水。

心识八体同此义,体用有别实无别。

心是采集业力根,意识则如业力苗。

心念意识见境起,外界形态五识生。

这时大慧大士用偈言发问说:

五光十色生色相,引出人们眼识生。

印度宫廷生活图

如波浪海水无异,为何如此愿解说。

这时释迦牟尼,用偈言回答:

赤橙黄绿青蓝紫,大海波浪本自无。

由心采集生形态,佛用心语度世人。

心生业力性本空,自心反映偏执成。

若不执像反归真,海浪平息回湛清。

接受使用心与身,形成人们现象心。

使其业力因生缘,心潮思绪波连波。

这时大慧大士又用偈言说道:

大海波浪的特征,浪涛起伏能分别。

藏识业因同此理,为何人们不知觉?

这时佛陀,以偈言作答:

印度阿旃陀石窟内壁画(侯新天/摄)

凡人世俗无智慧,藏识内涵如大海。

业力表现若波浪,借此喻理义相通。

这时大慧这位高僧,再一次用偈言发问:

日出光明照世间,各种生灵在其中。

佛光普照如日月,为我众生解真谛。

阐发修行各途径,为何不言相为实?

安徽六安宋代多宝庵塔(阎鸿/摄)

此时佛陀,以偈言作答:

如若说心相真实,此心实无有实相。

好比海水起波浪,又如镜影与梦幻。

都是暂时的显现,心之境界也同样。

境界不是同时生,因缘相依转变生。

心识就是有认识,意识就是来分别。

印度奉献佛塔浮雕

五识功用在表现,产生并不分先后。

好比绘画的教师,指导学画的学生。

如何着色定形象,我说佛法理相同。

色彩本身不是画,同样不是笔与纸。

为了显示美与人,色彩交叉绘人像。

语言是表达工具,真相与名称不同。

为显示心识之初,只有修证方得真。

真实只能自体验,感觉妄想要脱离。

这为佛门子弟说,为使世人知道理。

其理种种如梦幻,虽然呈现非真实。

修行各种方法论,随事因人而设立。

如果所讲非人意,人会认为你胡言。

昙鸾烧书

好似病人千万种,良医对症施药方。

如来大悲度众生,因心施法酌情说。

心存妄念难理解,二乘修悟也不分。

哀悯生灵说心识,自觉悟证入境界。

【注释】

①珂乳及石蜜:珂,雅致美好的玉石。珂乳,疑为色如玉而坚硬的乳糖。《本草纲目》有: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砂糖煎炼作饼块,黄白色而坚用,有润肺明目之功。石蜜,冰糖。《善见律·十七》称:“甘蔗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由火反复煎熬而成。

②七识:佛教名词,八识中的前七识,指瑜伽行派五位百法中的心法,按认识作用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又称染污)、阿赖耶识(或称含藏,包含之意)等八个识体。

③不坏相有八:指八个识体各有分别,但总归于“无相”,不能持有,故言“不坏”,因其既无所谓有与无,故“不坏”永住。

④素:即本色,底色,纸本身的颜色。

⑤哀愍(mǐn):愍,同悯,悲悯哀怜之心。

【经文】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

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①。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②。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

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相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③,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白话】

“另外大慧,有成就的修行者和众生,要知反映的自心表现,反映的各种形态和妄想境界。应当离群独聚,去掉睡眠的习惯。

通宵达旦,不断自心悟道修行法门。要脱离其他邪恶的经文论说以及二乘道果的境地。通达了解自心妄念之想的形态。

“还有大慧,修悟者和众生,建立了修行智慧的心愿,对于优秀的圣智三相,应当勤奋修证学习。什么是圣智三相及勤学的内容?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若修行得此后,能舍去如跛驴驻足不前、自以为智慧的形态而精进不已。进入佛门最优秀弟子才能到达的修证者第八住处,这里由修以上所述三相而产生。大慧,所说的无所有相是指声闻与缘觉二乘和其他教派的修行者所修之相;大慧,所谓自愿处相,是指过去先世诸佛自心自觉修行之相;大慧,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者,就是一切法相,都不执着,自身证得如幻梦的定止之心,至一切诸佛修行的地方。大慧,这就叫做圣智三相。

如能成就圣智三相的人,能到达自觉证悟圣明智慧的境界。因此大慧,对圣明智慧的三种形态,应当勤奋修证学习。”

这时大慧大士众生们,知道修证得道是大家的心愿,明了圣智境地中分别自性的事物形态。承担着一切修行佛理的、成就佛果的威力神通向佛陀发问说:“世人尊敬的您,希望讲说圣智境界中分别自性的情况。还有一百零八个问题所有的根据。我佛应共同平等正念觉悟,由此解说分别的情况给修证者众生,可使他们得悟自我形态、事物共同形态是由妄念自性而生。若能参悟分别妄念自性的虚幻,就能善解一切众生心意,观察人无我、法无我的真义,从而净除妄想,使智慧之光照亮一切境地,超越一切二乘道果以及其他修行各种禅定之法所感受到的乐趣,定心舍去形态、名称、妄想、正智、真相的五法自性。得一切佛如意法身显现智慧,美好庄严。离幻梦不实境地,逐步进入成佛必经的欲界天中,到达无色界天中,从而证得佛果,得永驻法身。”

【注释】

①一切诸佛:又称一切如来,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发愿修证,都可以成佛。

②跛驴心:无精进勤修之心。如跛驴驻足不前。

③兜率天:梵文音译。意为“妙足”“知足”为三界中欲界六重天之一,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佛教认为在欲界天中都不离食淫二欲。

【经文】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①。如兔无角,一切法性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②,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

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己。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依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著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

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白话】

释迦牟尼告诉大慧:“有一种教派,认为一无所有并固执地坚持这种妄想,认为事物由因而尽,如兔子本身就不生角。如兔无角一样,一切法,也归于无。大慧,还有一种教派,看到事物种因都依于微小的尘埃而生,其规律都由数量、形态来表现,从而各有不同的差别。他们固执己见,认为兔无角是由于无此种因,牛有角是有种之因,因此有角。大慧,这两种见解,都落入有与无的偏执,不了解心识的区别。自心由外面境地而生的妄想增长不止。身心就建立在感官上,成为妄想的根本和不同表现。大慧,一切法的自性,也同样如此。应脱离有或无的想法。大慧,若能脱离有与无而认为兔子无角的想法,就称作错误的想法。

其原因是,有与无应从心识中观察,眼看到兔无角,就这样想是不应当的。另外执有的应知微尘,再追究分析,也得不到什么。大慧,证悟圣明智慧的境界,应脱离有的执着,不以牛有角而认为物实有种子之因。”

这时大慧修证者对佛陀发问:“世人尊敬的您,若证得了无妄想的人,看见外物,自心不生形态。那么只是观察和思考并不生有的妄念,能说一切都是无吗?”

释迦牟尼告诉大慧:“并非观察事物后不生妄想,就可以说无的。为什么呢?心念是依他而生的。由兔和牛的无与有角,产生妄想,因此是依他而起。要脱离同与不同的认识,所以说无心地观察反映,则不生妄想,说有无角。大慧,如果妄想依角而生,但情况不同,那么认识不从一角生。若相同,则用彼因求此想。乃至从微尘分析推理认为有角,都不能成立。妄想与角想一样,推求本无,他们都无自性。有无角的心识都无自性,根据什么说无呢?大慧,如因兔无角而说无,见牛有角再讲兔无角之因,不应当这样认识。大慧,错误在于两者之因不同,因此从不同的因来说有或无,两种结论都不成立。

“大慧,还有其他教派,执着于事物的颜色与虚无的法则。不去很好地认识虚空的内涵,说色相与虚空不同,产生分别不同的妄想。大慧,虚空也是色,透进一切色相的种因。大慧,色相就是虚空,只是在持性和所持性上表现。自性虚空的色相,其分别应当知道。大慧,四大即地水火风形成时,其本相有别。同时变化于虚空,并非它们无虚空。正是如此大慧,可知观牛有角,所以说兔无角。大慧,还有把牛角的形成,可以分析到原子,再分析原子,永无止息。那又从何得出无呢?由此观察别的事物,也同样。”

这时佛陀对大慧大士和众生说:“要脱离兔角有无角的执著,来看有与无,虚空与形色等物,也因偏异之见而生妄想。你和众修行者,要思维自心识而生的妄想。

印度阿旃陀石窟造像(侯新天/摄)

才能成为一切地方最优秀的佛门子弟,以心识的感知方法去教导并进行传授。”

山花千佛

【注释】

①兔无角想:认为兔子本身无角,是由本性之种子本无,本文意指偏执于无与有。

②求那句:求那,梵文音译,意谓依,依止、依据。陀罗骠(piào),意为尘。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①,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②。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③,照令除灭。

【白话】

这时佛陀,又复述其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色与心识无自性,众生依色起妄心。

色身受用于欲界,藏识种子生众相。

意识分来有八识,自性说法有五种。

人法无我得澄清,为人们来广解说。

长短有无转化生,辗转相处统一中。

不同之处有相同,共有之处有不同。

原子构成众事物,觉者不起色妄念。

陕西长安香积寺大雄宝殿内的供奉情景

心识定立安身处,邪恶之想怎得乐。

觉悟思想难得境,声闻道果亦难入。

救度世人所说法,自觉内证化入境。

这时大慧大士,为除去内心分别妄念如水流般地注入,又请教佛祖。问佛说:“受世人尊敬的您说,怎样才能干净地除掉一切众生心识的流转如注呢?是要顿悟还是要渐修而成呢?”

佛陀告诉大慧:“是渐修清净不是顿悟。如水果树的果实,是渐熟不是立即成熟的。如来除净一切众生心识妄想流注,也是如此。是逐渐除净而不是顿然得悟。譬如陶匠制造器物,渐成而非即成。如来除净一切众心之妄念,也同于此理。又譬如大地生长万物,是渐渐长成,并非立即生长。如来净人心识,也是如此。再譬如有人学习绘画书法音乐,以及各种技艺,都是逐渐而成,不是一下子顿然而就的。

四川安岳石窟华严洞宋代正壁华严三圣像

如来除净一切众生自心分别妄念的流注,也是如此,渐净而非顿时成就的。

“譬如明镜,就能顿时显现一切色像。如来除净一切众生自心现出的流注,也是如此。顿时显现无相,呈现无所有的清净境界。如日月光圈,顿时普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众生脱离自心流注的习气患难成灾,也是如此,顿时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智慧殊胜的境界来。好比藏识,马上可以分别认知自心的现识,以及安立色相之身的定止境界。那些依佛之身,也是如此。顿时成熟众生所处之地,使修证者安然处在其色究竟天的美妙中。又比如佛之法身、依身,光明照耀。证悟了自觉圣地者,也是如此。其法身之相朗照,使执有与无之邪恶妄想,顿时灭除。

北魏造像 甘肃博物馆藏(文军/摄)

【注释】

①庵罗果:庵应作菴。菴罗,水果树名。菴罗果,菴罗树果实。

②清静:纯粹、脱离烦恼、无恶。此外还有澄清、心地清澄、如来、承认世俗道德等含义(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65至66页)。

③法相:主要有六种含义。分别是指:各种法的特质;对事物的观念;诸法的差别与形态;现象存在的形态;事物存在的形态;现象界的事物。本文指一切事物的真实形态,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真理的特质。参见《维摩经》《法华玄义》罗什译《小品般若》等。

【经文】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②,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大慧,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③,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④,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⑤、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白话】

“大慧,为论说佛法,佛以法佛、依佛、化佛三种身相。化入自相和共相,显现其由心识的流转习气生成。众生不解使连绵不止的心中妄念执着,自性与共性都不真实如幻梦。各种执着,从本质上说都不可能得到。

“其次大慧,由于人们执着于因缘而起和自性,产生妄想的有自性的形态现象。大慧,这就好像魔术师,借草木瓦石等物品变出各种虚幻的形象。自性生起一切众生心中的许多形象,产生各种幻影。这些妄想与魔术的变幻一样,都不真实。因此大慧,依靠缘生而起自性,产生有自性之妄念,生发出各种心念。产生各种现象与形形色色的形态,而执着于形、色的妄想习气,是与妄想的自性形态相辅相生的。大慧,这是依佛借依报生成的法门。

“大慧,法身佛即脱离心识所生的自性形态,自觉内悟圣明智慧的心识境界,建立无自性的清澄世界。大慧,化身佛则化说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以及心的智慧等六种修度方法,远离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性念的束缚,脱离心识的各种形态表现,观察事物,建立藏识诸法,超越其他教派的偏见和无色界二乘道品的见解。

“大慧,还有法身佛,是脱离了攀缘不休的妄想心识,攀缘不止的性相远离,一切有的六根见识事物的形态都归于寂灭。这不是人们以及修行声闻、缘觉道品的其他教派,执着于我的形态所能领会的境界。自觉证悟圣智而建立究竟差别相,这无上圣明智慧的形态。因此大慧,要勤奋修学,自心如水流注不止的妄念应当除灭干净。

“还有大慧,有两种即声闻乘的差别形态。就是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何为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就是能认识一切无常、皆苦、空虚、以及进入无我之境界,得人生真谛。脱离欲望归于心寂,息止由五阴生发的自性与共有形态。内心与外境的形态如实认识。心得寂静,心念止息后,得禅定解脱,三昧道果,从而身心正受而解脱。但仍未离习气的影响,不能思议变化生死,得证自觉的声闻,就叫住于自觉圣乐差别相声闻。

“大慧,得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有成就的众生,并不乐住于寂灭与正受乐处,只愿悲悯众生而尽力,不证涅槃境界。大慧,这样就叫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之乐。有成就的修行者,对于住于自觉圣差别相乐的声闻乘,不应当修学。

“大慧,什么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即所谓对事物的四大种性,青黄赤白,坚湿暖动即地水火风等,认为虽无造物主,但都有各自的形态,共性,前代学者也这样讲。从而由一己之见,对这样的四大种等生出有自性的妄想。有成就的修行者,对此应知取舍,顺随而入使之识得一切法无我的境地,从而除去人与我之境,两见消灭逐渐进入并建立菩萨乘道品。上述就是第二种声闻乘的修行者执着于自性妄想的形态。”

【注释】

①计著:偏执、执着于我之妄念。

②工幻师:魔术师。

③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句:即六度,到彼岸的六种修行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心智慧。

④阴界:指五阴,又称“五众”“五蕴”,佛教专有名词。大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方面的内涵,通常色指物质、客体,其余组成主体、精神世界,因此“五阴”在广义上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

⑤无常:佛教教义,指一切现象都是暂时的,流动不息、瞬息万变的,一切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要消亡的,无一永存。常说的有:刹那无常;相续无常。有时也指:众生无常;世界无常;诸念无常(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诸行无常”就是世界。一切现象都在生、住、异、灭的不断变化的长流中,这从根本上排除了永恒存在的最高实体的地位,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学。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及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①。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②?”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③。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④。见己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己,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白话】

这时大慧觉者对佛陀说:“受世人尊敬的您所说的常不思议的自觉圣趣境界,以及第一义境界,它与其他教派所讲的常不思议因缘有什么区别?”

佛陀告诉大慧:“不是其他教派由因缘得常不思议。为何呢?他们的常不思议,不因自相而成。如果常不思议不因自相而成,那么又根据什么显示常不思议呢?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中窟西壁浮雕线图

“其次大慧,不思议如由自相而成,它就是常存的。若由一个造作的因缘而成,那么常不思议不成立。大慧,我说的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是由自相而成,离有性或无性,由中道证得自觉之有相。第一义以智慧为因,因此它有因,是离于有性与无性。就好比无所作为的虚空,是寂静灭尽的境地,所以是常不思义。因此大慧,不同其他教派的常不思议论。所以说大慧,这常不思议,是一切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因此应当修学。

“另外大慧,其他教派的常不思议不常住。不以自相为因,不以自性自相之力而称的常不思议。

“还有大慧,其他教派的常不思议,见所作的有性无性,一切无常。从而计算推论另有常不思议。大慧,我讲一切由因缘而起,所作的有性无性均无常,于自觉圣境地,而他们的无常是无因之说。

四川广元皇泽寺内隋代造像

大慧,如果其他教派以自相为因,成为常不思议。但因自相之因的有性无性,同于兔的无角,那本是无,因此,其常不思议,只是用语言表达的妄想之说。其他教派,犯了这样的过错。为什么呢?是指只是一种语言上的假说,同兔有角一样,是执于自相的非分之想。大慧,我讲常不思议,由自觉证悟之相而得,离有为所作,非有性也非无性,从而是无量的常住。大慧,若还认为之外,自性无性,事体无常。另有一常不思议,是其他教派不知常不思议,有因有相。这离自觉圣智境界相去甚远,你们不应这样说。

佛教八宝之宝伞(文军/摄)

【注释】

①常不思议:常,第一义自觉圣趣。圣趣即常境。不思议,第一义自觉常智,出自自性且有因与相。

②常不思议因缘:其他教派之说,出自造作者,且无因无相,因此佛门称之为兔角,以此喻不存在的妄见。

③离性非性得:离性,指非有性;离非性,非无性。既非有亦非无,即为中道,故常得不可思议。中道,佛教术语,中指不二,不偏于两边,不走极端的认识。各宗派见解有别,但大体上都认为是佛门要义。其包括人生论和宇宙论等范畴。如小乘佛教有“八正道”及证悟“十二因缘”后的“中道”。大乘佛教亦有中观学派、瑜伽学派、中国天台宗等不同的“中道论”。大体上在永恒与短暂、有与无、生与灭、实与现象、外相之空、假等问题上各有侧重。

④无常:佛门术语。指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分为刹那无常和相续无常“犹如电光”。民间亦称“鬼”,是索命鬼。

【经文】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①。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②。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姓。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姓,各别种姓。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姓?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③,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

“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白话】

“再说大慧,诸修习声闻道果的害怕生死妄想之苦,从而求得涅槃。但其不知生死与涅槃的差别在于自性,与妄想一样,本无自性。他们修行使未来之心识不生,住于休息止念,便以为是涅槃。没有证悟自觉圣智的去处,也没转化藏识。所以世人说佛法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区别。认为心量可去无所谓有的境地。因此大慧,他们不知过去、现在、未来,是诸佛自心显现的境界,从而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打转。

“另外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现在、未来诸如来所说的。为何呢?就是一切由心识妄念显现,性本无自性,远离有与无而不生的。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是愚痴的人的不实妄想而产生的,是心之妄念。

大慧,一切法不生。得自觉圣智趣境界的人,一切性无自性可言,无相可生。这不是愚人妄念中两种相对应的有与无的境界。身与物都由性自性所生、所表现。大慧,藏识的反映与被反映转化为一切形态。愚人们堕入或生或灭的两种见解里,希望一切法有性的有或无,生或灭,这都是妄想所生的境界,不是圣贤之道。大慧,对此应当修证学习。

“还有大慧,人有五乘种性。哪五种呢?就是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什么是声闻乘无间种性呢?听到除五阴,知道除去自相、共相,就张开浑身毛孔,十分欢喜,就乐于修证除惑求智,但不再证缘起不生,这就称为声闻乘。

佛教八宝之宝瓶(文军/摄)

“也有第八识之见,断烦恼,未绝习气,不修度到由分段至变化之生死。这时,就如狮子吼声叫道:‘我生已尽,法行建立,不受后有。’其如实进行修道,得入人之无我境,却认为得入涅槃界。

“大慧,各别种性的人,认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长命之相和智者丈夫相,这样的人以为这就是可得入的涅槃境界。还有其他教派的人认为,一切有造作,一切有性,这就是涅槃。这样认为,就不能证得法无我的境地,他们也不会解脱。大慧,这些声闻乘的异教种性,不出世俗、不得正觉之识。为了转化他们这种邪恶的见解,你们应当修学。”

陕西宝鸡法门寺外景

【注释】

①三乘:参见前注。也把三乘归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三乘中菩萨乘亦称佛乘。

②二境界:相对应的境界,如有与无等。

③熙怡欣悦:和熙、怡然、欢欣、喜悦,十分高兴的神态。

【经文】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姓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姓,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姓,得自觉圣无间种姓,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

“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磐那果①,往来及不还②

逮得阿罗汉③,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白话】

“大慧,缘觉乘种性的人,若听到各因缘入于寂静,汗毛竖起,悲泣流泪。不再相信诸缘以及执着一切。以各种方式证悟其身,对各种神通的离合变化有心得。听到了觉缘,心有证悟。如果你们了解了缘觉乘的根业,应因势利导为其讲解缘觉乘的心义。这就是所谓缘觉乘之法的形态。

“大慧,这如来乘的种性,有四种。即证实法性,离实法证性,自证圣智性,外于殊胜庄严国土证性。大慧,如听到这四种法的形态一一分别解说时,身心与外物由藏识不可思议转识进入澄清永寂,心不生惊恐畏惧的人,就是如来乘的种性。

“大慧,不定种性的人,听到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法时,随说而进行修悟。

阿弥陀佛立像

“大慧,这些都是初入修行境地的人,说根性而教之法,为使进入人法无我的境地,才做上述之说。若他们能自证觉悟,烦恼习气净除,得法无我境界。进而得正觉乐住的声闻道果,应当会得入如来最殊胜之身。”

这时佛陀,要复述其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初入圣道入流果,一来不还二三果。

修得罗汉供养果,这些心识仍有缚。

常说三乘一乘法,无所谓乘是我说。

只因人们少智慧,圣智之人心寂静。

第一义法门境界,远离有无二边论。

实本住于无所有,何言建立三乘果。

所有禅定无量计,无色正定心念止。

感受想念归于灭,并无实有之心量。

印度鹿野苑遗址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处

【注释】

①须陀槃那果:梵文音译,音译亦称须陀洹。汉译为入流、至流、沟港、预流,为声闻四果(小乘佛教关于修道的四个阶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中的初果。入流意为初入圣道,逆流意为背于生死之流。

②往来及一还:往来,又译为一来,一往来,梵文音译斯陀含。声闻四果的第二果,根据小乘经所说,在欲界思惑九地中,已断前六品,尚余三品思惑,所以还得于欲界之人、天受生一度,故称之为一往来或一来。

一还,汉译亦称不来或不还,梵文音译阿那含果。声闻四果的第三果。是指欲界烦恼已断尽,故不再来迷惑的世界。早在古印度的《奥义书》中就已有彻底认识真理的人不再还归此世的说法,佛教继承此说,称已断尽欲界思惑的圣者未来将生于色界和无色界而不再回欲界,故称不还或不来。

③阿罗汉:汉译为杀贼、应供,或简称为罗汉。声闻四果之最后一果。因其断尽三界一切烦恼,故称杀贼;又因应受人、天供养,故称应供。当佛教兴起时期,阿罗汉本系各宗教对值得尊敬的修行者的通称。例如直到今天,耆那教徒仍把耆那教的创始人大雄称为阿罗汉。最初,佛教只称佛陀为阿罗汉。见《有部律杂事》卷三十五24,383页;《有部律破僧事》卷六24,129页。以后,随着佛陀的逐渐被神化,阿罗汉便成为佛陀的十号之一。小乘佛教时期,为了把佛陀和阿罗汉相区别,遂把佛弟子可能达到的最高境地称为阿罗汉。见《游行经》1,13页,《四分律》22,578页,《十诵律》23,8页等。

【经文】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①。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②。

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

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是则成相。

【白话】

“大慧,那极恶无善之人,也未必是无善之人,却不欲解脱。大慧,这样的人有两种:一种舍弃一切善,恶言诽谤修证解脱。

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中窟东壁浮雕线图

因舍去了一切善根,不可入涅槃;第二种修证者发愿不求证得涅槃,为了度一切众生之后,自己方入涅槃。大慧,他们已证得自性涅槃,因之称为不入涅槃的法相。这也被列入一阐提的去处。”

大慧对佛陀问道:“受世人尊敬的您说,那么什么是毕竟不入涅槃呢?”

佛陀告诉大慧:“有成就修行的一阐提的人,知道一切法无性归于寂灭,自住于涅槃而不入,并非舍一切善根的一阐提的人。大慧,舍一切善根的恶人,又因如来神通之力,仍会生善念。为什么呢?这由于如来不舍一切众生度于苦海之岸。所以有成就的修行者,入于恶人处,不入涅槃境界。

“还有大慧,有成就的大乘修行者,应当很好地领会三自性。什么叫三自性?所谓妄想自性此即认为有实我,缘起自性即事物生生不息,成自性即事物实有真实。大慧,妄想自性的实我,是从事物的形态表现上产生出来的。”

大慧对佛陀说:“尊敬的人,为何妄想自性从形态产生呢?”

佛陀告诉大慧:“缘起自性,从事物的各种形态,以及在运动时的各种显现表象,产生了事与名的形态的执着。如来建立共同平等正觉,称其为执着名相的形态,执着事相的形态。执着名相的人,是对内外诸法、现象的执着;执着事物形态的人,是指他们认为确有内外二处的共通形态而生执着。这就称为两种妄想自性的表现。这些都依因缘而生,所以称为依他或缘起。什么是成自性呢?是舍离了名与事的形态妄想,证得圣智及自觉圣智所住的境界,被称为成自性,得如来藏心。”

这时佛陀,要复述其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名与相之感和想,妄想缘起生现象。

若得证入真实界,圆成实性便可得。

【注释】

①善根:必得好报的善之业因,善行。以善为树根的譬喻。功德之源。善德之根本。

②修多罗句:梵文音译。原意为“线”,即以线穿花,使之不散乱,意在佛法如花,以言教记持为线,加以贯穿不致零落。意译可理解为经本、经典。细究则直译有经、契、法本、线、善说;含义也有五点,即出生、显示、涌泉、绳墨、结。毗尼,戒律。

【经文】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①,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于彼建立无量宝庄严,大宝莲华王像,大宝宫殿。

幻自性境界修习生,于彼而坐,同一像类,诸最胜子眷属围绕,从一切佛刹来,佛手灌顶,如转轮圣王太子灌顶。超佛子地,到自觉圣智法趣,当得如来自在法身。见法无我故,是名法无我相。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白话】

“大慧,这就叫观察五法三自性的道路,能自觉圣智所行境界。你们有成就的修行众生,应当修持学习。

“另外大慧,有成就的修证众生,要善于观察两种无我的形态。什么是两种无我的形态表现?是人无我与法无我。何为人无我?就是脱离我的执着,我的所为所想,由五阴聚合成为身心等。这都由无始以来的业力生发,由渴爱产生,通过眼反映色,从而产生执着之心。一切诸根,以及心与器官,含一切种子的藏识,由妄想产生各种形态、显出各种表现。好比河流、种子、灯、风、云,刹那间辗转坏灭。使人心躁动如猿猴片刻不宁;似逐臭飞蝇;不知厌足如狂风和烈火。

由无始虚伪习气而生发,似汲水的转轮,在生死轮回的去处反复。其各种色相,如幻术和神咒一般,机关一动,形象生成。若善于心中识别这种形式与表现,那就称为人无我的智慧。

“什么是法无我的智慧?就是能觉悟了解五阴而成的内外心相的妄有,进入远离我与我所见与念,这些都是外界现象引发的爱欲缚住身心,辗转相交互为缘生,从而生根,各法示之相也是这样。离开各种诸相,以及各种虚妄形态,妄念的产生,是人们的习气而成,不是圣贤的见地。心、意识和形态、名称、妄想等五法,其自性本离于无或有,并非是实有的。

“大慧,修证的人们,应当善于分别一切法并无实我。这样的人,不久应当进入心身快乐的修证者初地,处于无所有的境地认识观察一切事物的形态。通过观察觉悟,更觉欢喜而修业渐渐进步,超过能遍及一切境地说法的善慧阶段,得到无量功德的大智境界。在这建立无量宝藏和庄严,就像住于大宝莲花王的珍宝宫殿。

这仍是在如幻自性的境地修习生存,与之同住的是修行的佛门最优秀的弟子众生相围绕,诸佛从十方聚此为之灌顶修度,如同圣王太子得道灌顶一样隆重。从这里超越佛门弟子之地就进入了自觉圣智的境界,应得到如来自在之法身。认识法无我相,这就称之为法无我的形态。你们修行得悟的众生,应当修证学习。”

【注释】

①初地菩萨:佛教名词,指修行的十个阶位之一。即十地或十住。有三乘十地和大乘菩萨十地。本文指后者,十地分别为:

一为欢喜地,为初证阶段,悟法我二空,生喜。

二为离垢地,身心无垢,无违戒之烦恼。

三为发光地,成就殊胜,发出慧光。

四为焰胜地,慧性倍增。

五为难胜地,使难做的“真智”成就。

六为现前地,令最胜般若即智慧现前。

七为远行地,无相,远离二乘。

八为不动地,不为一切事相所动而生烦恼。

九为善慧地,能遍任何地方说法。

十为法云地,具无边功德,智若无边之大云。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

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①。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

尔时,世尊受大慧菩萨请已,而说偈言: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

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

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尔时世尊于此偈义,复重显示,告大慧言:“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是名四种建立。又诽谤者,谓于彼所立无所得,观察非分而起诽谤,是名建立诽谤相。

“复次大慧,云何非有相建立相?谓阴界入,非有自共相,而起计著。此如是,此不异。是名非有相建立相。此非有相建立妄想,无始虚伪过,种种习气计著生。

“大慧,非有见建立相者,若彼如是阴界入,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见建立,是名非有见建立相。大慧,非有因建立相者,谓初识无因生,后不实如幻,本不生。眼色明界念前生,生已实已还坏,是名非有因建立相。大慧,非有性建立相者,谓虚空、灭、般涅槃、非作,计著性建立,此离性非性,一切法如兔马等角,如垂发现,离有非有。

“建立及诽谤,愚夫妄想,不善观察自心现量,非圣贤也。是名非有性建立相。是故离建立诽谤恶见,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

“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得百千三昧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三昧②。得三昧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生诸天宫,宣扬三宝。示现佛身,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分别演说外性无性,悉令远离有无等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世间,佛子观察。

种类之身,离所作行。

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具有修证大志的人,又问道:“受尊敬的人,为何有诽谤佛法的表现,请您解说。

以便我与具有大志的修行者,脱离进行诽谤者的有与无的偏见,很快证得无上完全的智慧。觉悟后,远离偏执,断绝诽谤的见解,不允许诽谤正法。”

这时,佛陀接受大慧修证者的请求,用偈言讲解说:

进行诽谤我佛法,执着有无在心量。

人们感受到作用,不解心识生邪见。

愚昧痴笨少智慧,从而诽谤佛正法。

这时佛陀根据上述义理,进一步阐述,告诉大慧说:“有四种无中生有的见解。哪四种呢?即本身无相却建立其相;本无见却建立了见;本无因却建立因;本无性却建立性。这就是四种建立的见解。还有诽谤的人,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并无所得,观察后有非分之念,从而进行诽谤,这叫做建立诽谤相。

西安小雁塔

“还有大慧,何为无有相而建立相?就是五阴入于心生念,本无自共相,而执着于有,认为本如此,并无不同,这就称为无有相建立相。这无有相建立妄想之念,是无始以来虚伪之过,使各种妄想习气执着而生的。

“大慧,无有见而建立见的人,对于心中的阴、界、入,以及人、我、众生、寿命、造物等,认为实有的见解,就叫非有见建立相。大慧,无因而建立因的人,认为在初识的分别意识的现象,是无因而生,以后变为不实如幻,本无生。当眼见到色以及光明时,心念产生,生之则实则坏之,这就是非有因建立相。大慧,无有性而建立相的人,认为虚空、灭、入涅槃、无所作,执着地认为有实,而法若无法性,非有性,一切法实如兔马,好似垂发出现障目,脱离了有物,而无有。

戒坛图经所示唐代律宗寺院图

“建立以及诽谤佛法,是愚夫妄想,其不善于观察自心现量,不是圣贤境界。就称为非有性建立性相。因此对要远离于建见诽谤的邪恶见解,应当修悟学习。

“另外大慧,有大志的修行者善于知人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人无我法无我的实相,为了引导众生,现出各种身的形态,以入佛法。这也似妄想,依外境而生,并无一定的形态,从因缘而生。又譬如各种色彩的如意宝珠,光照一切修证悟者的地方,一切如来的大众讲法集会,会使所有众生根据不同业力来听讲接受佛法。

“应知所谓的一切法,都如梦如幻,似水中月光。一切法,都离于生与灭,断常二见,以及离于声闻、缘觉之法,得成百上千处定心行处乃至成百上千亿无量的定心息虑。这时得正定后,游于佛刹土,供养悟者,生于各天宫,宣扬佛、法、僧三宝。显示现出佛身,声闻乘和大乘修证得道者围绕,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于苦海,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演说外境自性,实本无性,实无我,让人们要远离执于有或无的种种偏见。”

这时佛陀,复述其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心识之感觉推量,佛门弟子要观察。

种种色身现形态,远离有我现象处。

从而显力得神通,成就自在涅槃界。

净土世界里的化生童子图(文军/摄于上海龙华寺)

【注释】

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文音译,合起来意为无上正等(或等正)觉、无上正遍知等。意即佛最上等的绝对完全的智慧。

②那由他:梵文音译,古代印度数量单位之一。异说颇多,有说是千万,有的说是千亿。总之,是一种数量极大的名称。

【经文】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云何行空?

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①,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

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

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

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②,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白话】

此时大慧这位立志证悟的人,又对佛陀说:“期望您为我们解说一切法本空、不生、不二,离自性形态。我们发愿修行的人,能觉悟万法皆空,一切本无生,并无有别,远离自性即有我的形态,从而脱离有的妄想心识,很快证得到无上正确智慧的境界。”

这时佛陀告诉大慧等有大志的修行者说:“听着,认真听,好好思考。今天应当为你广泛地分别加以一一解说。”大慧对释迦牟尼说:“好的,受尊敬的人,我恭敬地接受教诲。”佛陀告诉大慧:“所谓空空,就是指妄想自性的事物,本空亦实空。大慧,为妄想有自性执着的人,说空、无生、无二,脱离自性相等表象。大慧,大略说来有七种空的说法,即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何为相空呢?是说一切法之自他共相本空。由感觉辗转积聚,似有但本无自性。自相本无生,所以自他也无自性,因此相不常住。从而说一切性相为空,这就叫做相空。何为性自性空呢?就是自己之性不生,称之为一切法性,自身是无。所以说一切法性本自性空。何为行空呢?

陕西彬县大佛寺外景

即五阴远离于我的心识,以及我所作和因此而起的作用,其成就的事物都是因业力方便而生,就是称之为行空的。大慧,什么是无行空,这是由行空辗转而起的,自性实无性,称为无行空。何为一切法离言说空呢?就是妄想自性,实无言可说,因此一切法都是离于言说的,这就叫一切法离言说空。何为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呢?即证得自觉圣明智慧的境界,一切所见的习气都远离,就是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何为彼彼空呢?即所言都无自性,都为空,所以称为彼彼空。

“大慧,好比鹿子的母亲所修的庵舍,无象、马、牛、羊等,我称它是空的,但不是说这里无修行者。也不是说房舍的性质是空的,也不是指在这里的修行者,佛弟子的自性是空的。也不是别处没有象、马等,是指一切法的自性形态,在某一事,一点上说明它的形态是无是空,这就叫彼彼空。在称为七种空中,彼彼空之空,是粗浅的空说,你应远离于它。

“大慧,法本不自生,并非性自性不生。除了住于正定静止境中,称为不生,远离自性就是无生,远离瞬间连绵流淌注入的妄想性,以及法的不同之性,就可现出一切法性都无自性,因此说一切法性离自性。

“何为不二呢?即一切事物,如冷热、长短、黑白各不同,形态有对立的二法但质上却平等,无别。大慧,一切法却无二,不偏执于两边。并非涅槃之外另有生与死,也并非在生和死之外另有涅槃。生死与涅槃是不同的形态,但其自性却无二。涅槃生死如此,一切法的形态,也如此。因此空、不生、无二边,离自性的形态,都应当修悟学习。”

此时佛陀,要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我经常说空之法,要离开断见常见。

生死涅槃如梦幻,但自性业力不坏。

执着虚空与涅槃,需灭有无可得证。

愚人偏执生妄想,悟证圣贤离有无。

这时佛陀又告诉大慧和有大志的修行者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形态的真义,是体现在佛的所有的经典之中。所有经文,都说此义理。这一切经文为了顺随人们的希望,分别显现不同义理,是为了使之便于理解,而真法并非在于言说之中。如干渴的鹿群,把阳光升腾的焰影,误以为水一样。鹿执着于水的形态,但实并无水可言。正如一切经典所说诸法一样,为了使愚昧的人们生发欢喜乐信之心,用言语加以引导。并非自觉悟得圣智在于用语言解说,因此应当依于真义,切莫执着于语言的解说。”

【注释】

①鹿子母舍:鹿子,人名。其母笃信佛理,造精舍,即修行住处,只接纳修行信众,不养象马等畜类。文中以此述理。

②如鹿渴想:指干渴之鹿群,将大地上升腾的光影误以为水。以幻影喻被虚妄迷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