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①。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圭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②,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

“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

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③,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所说之我。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

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白话】

佛所说的一切心法之二

这时大慧这位有大志的修行者对佛陀说:“受世人尊敬的您,在经藏中说:‘如来藏之自性本身是清净的,转化为各种色相显现于众生的身心中,好似一个无价之宝被污垢的衣服所缠缚,但如来的藏识,仍是常存不灭的。’自性被名、相、妄想五阴侵入而缠缚,被贪心、爱欲、愤恨、愚痴,这些妄念尘垢所污染而难解脱,对此一切诸佛的说法为求还真我。那么佛陀的我的如来藏识与其他教派所讲的有我的见解区别为何?世人尊敬的佛,有其他教派也说有一个常住的我,离于依存的四大物质而周遍不灭。但您又说另有我的认识。”

佛陀告诉大慧说:“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其他教派所说的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等等句子,说有如来藏。在于如来共同平等觉悟,是为断除愚人们畏惧无我的句子,因此说远离妄想,进入一无所有的境界才能得入如来藏识的大门。

“大慧,现在未来有大志的修行者,不应执着于我的妄想,如做陶器的工匠,用一堆泥,用人工木轮转绳等方法,制作成种种器物。如来也是这样,讲法无我,要远离一切忘想的形态,用各种智慧,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或说如来藏,或者说无我。所以是以此为因缘,说如来藏法。这不同于其他教派所说的有一实我,只是称之为如来藏。以此来引导执着于我的其他的修行者,从而说如来藏。

为了使他们远离不真实的我见妄想,进入虚空、无形态和无造作的解脱境界,希望他们很快证得无上正确智慧。因此如来共同平等正心止念,才如此这般说如来藏。如果不是这样,就与其他教派的认识相同了。因此大慧,为远离其他教派的邪见,应当依据本无实我的如来藏。”

印度阿旃陀石窟外景(侯新天/摄)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人之形态五阴生,因缘合成原子聚。

殊胜天王所造作,实为自心妄想生。

印度孔雀浮雕

【注释】

①三十二相,原指伟人所有的三十二种端相。佛教创立后,专指佛陀或转轮王(神话中的圣王)之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特征(参见高杨、荆三隆《金刚经新注与全译》72页至75页)。

②求那:指一切作者,造作者。又译为依、依止等,有德之意。如实体之地、水、火、风等,依此而生色、香、声、味、触等之德。

③三解脱门:指通向自在涅槃之门的空、无相、无造作,异说很多。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①,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

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②,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叠、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具有大志的修行者为度未来众生,又向佛陀问道:“期望解说关于修行时,求证的修行者应怎样才能得到广大的各种方法。”佛陀告诉他说:“发大愿的修证者要完成四法,得各种修行方法。何为四法呢?即善于分别一切都由自心所显现、观察外境事物之性能,均无自性、远离生住灭的妄见、得自觉圣明智慧美好的乐趣。这就是有成就的修悟者完成的四法,从而得广大的方法。什么是立大志修证者的善于分别一切由心表现呢?就是观察三界变化都由自心显现,远离我见与我所见,形态万变无所谓去来。变化都由无始以来的虚伪习气熏染欲、色、无色三界的各种事物形态、色等束缚,自身与外境外物建立起来,妄想随之表现,因此说发愿修行者要善于分别一切唯心所表现。何为发愿修证者要善于观察外境性能,都无自性呢?就是光焰梦幻如一切事物性能。心念中的有,不过是从无始以来虚伪妄想的习气熏染而成的,一切事物性能无自性,无真有。发愿修行者,应这样认识要能善于观察外物,都本无自性,非真实,这就叫做修证者,善于观外境其性能都无自性。何为发愿修证者,善于远离生住灭的妄见呢?即身外一切如幻梦,一切事物的自性、自他而起事,都无自性,外物都由心识分别而起,因此一切外境之物都无自性,见物而心识不生,物性之间由缘而起但并不积聚而长存。见解之妄想由因缘而发生于三界,心与外一切形态物态,并无自性。见解远离自性,瞬间生起的现象形态也就全部消失,认识了如梦幻的无一自性,一切无定形,可以证得寂静止息的真正智慧,得到了真正的定止之智后,远离生住灭的妄念,就称为有大志的修证者,他们是善于分别和远离生住灭妄见的人。何为发愿的修证者,得到自觉而圣明智慧美好的乐趣呢?即得到真正的寂静止息的智慧,住于不动即不为一切事物形态所动的境地。从而证得了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人法无我相,从而得到了意生身。”大慧又问:

“佛陀,是何原因产生了意生身呢?”佛陀告诉大慧:“所谓意生身,如心念生时迅速,去时无碍,因此称为意生。比如意念消失,石壁不能阻碍。不为地域广狭所限量,由以前所见,成为记忆,在心识中流淌注入不息,不受身体障碍而生。

四面佛塔构件平面图

大慧,这种意生身,在瞬间形成。发愿修行者得意生身境,如幻的正定止息之力可自在而神通,美妙的形态,庄严的化身,在瞬间具备。好比心念产生,没有障碍,可以随心所愿而入境界,为普救众生于苦海,得自觉圣智的美好和乐趣。这便是有成就的修悟者,得的无生法忍,住于不为外境所动的境地,并进而离舍心、意、意识、五法、三自性、人法无我相的境地以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的美好乐趣,称为有成就的证悟者。成就了四法,得到了修行者广大无边的各种方法,你们应当修证学习。”

此时大慧这位有成就的证悟者,再请教于佛陀:“期望您能解说一切法的缘与因的表现形态,从而认识缘与因。使我与修证者远离一切有性以及事物有和无的妄见,使无妄念的见地渐渐具备产生。”

佛陀告诉大慧说:“一切法有两种缘的形态,即外缘和内缘。外缘就如做陶器时,用柱子、转轮、水、木、人工等方法为缘,才能制作成陶瓶。陶瓶、织物、草席、种苗、乳酪、酥油等,这些事物由各种其他因素合成,外缘也是如此。因而称为外缘的是指由前后转变而生的现象形态。什么是内缘呢?即无明、爱、业力等,从中得缘。从这内心中产生五阴种种事相,从而生缘起论述。物本无差别,但愚人妄想有不同,这就叫内缘。

【注释】

①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无生法忍,真实之智慧住于不动的意思。进入菩萨十地(参见前注)得悟的阶位、法位名。

②圣种:圣人的种性。又指修行戒、定、慧三学之人。

【经文】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显示因者,妄想事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①,生所生故。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著相故。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

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

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

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

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

观一切有为,犹如虚空华。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

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

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两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两种趣,净一切众生。”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虚伪计著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白话】

“大慧,所说的因有六种。就是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对当时的内心外境,自作而互为因果,现象产生。相续因即自作攀缘内外形态之因,成五阴心识身相的种子。相因即自持内心外境各种现象,作不断地相生变化。作因就是在因果上,又增加自作因果,如转轮王法力大加增益。

显示因就是对事物生妄想后,形态如所作为,如灯照见各种色相形态。待因即前事已灭念亦灭,后念未续暂无妄想之时。

“大慧,这都是人们心中妄想的形态,它不是逐渐产生,也不同时生。为何呢?如一同发生,造作所作无分别了,因果无法分辨。如照次序产生,其成因无一定形态,前后次序不生,好比若无儿子出生,则无父母之名。大慧,按次序各种形态相续,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妄想的攀附与所缘缘即对象和增上缘即主观生发等原因产生的。大慧,渐次产生并非实有,是妄想主观的偏执形态。无论渐次生或一同生,都是自心显现的妄想。自己与其他现象相通的形态,外相的显现都无道理。大慧,渐生与同生两种认识都不成立,除了自己,在心中显示,是在不知不觉的妄想产生的现象。因此认知因缘的心理形态,应当远离渐次产生和一同产生的偏见。”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事体自性本无生,因此亦无因缘灭。

心生形态生与灭,产生因缘两种生。

并非念灭后复生,相续因缘起识想。

只为断除愚人想,痴愚迷惑妄想缘。

说有论无缘起法,意在一切都无生。

无始习气迷转心,方有欲色无色现。

真实虽生本无生,从而何来有和灭。

纵观世上一切事,好比虚设空中花。

显现及其被显现,离开迷人乱心见。

并非有生与未生,无所谓有因与缘。

一切形态无所有,只是语言文字说。

陕西彬县佛塔

这时大慧这位发愿证悟者,又问佛陀说:“期望您解说妄想形态的心理过程。受尊敬的您,我和其他修证者如能善于知道妄想形态的心理过程,就能认识理论与表达这两种作用,迅速修悟心定止息的正觉。用语言解说两种道理,净化一切众生。”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好好思考,我应当为你解说。”大慧对佛陀说:“好的,我佛,恭敬地听您解说。”

佛陀告诉大慧:“有四种语言的妄想形态。即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就是从执着不同的色相中产生的;梦言说就是从经过的事物形态,从记忆心念中产生,从梦境醒,方知是空无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就是,执着于先前所怨,随记忆、业力生;无始妄想言说即从无始以来,执着于各种虚伪的习气,从熏染的习气中产生。因此上就称为四种语言的妄想境界。”

这时大慧这位具有大志的证悟者,又根据上述义理,请佛陀详细说明道:“期望您进一步解说言语妄想时,所具备的形态。佛陀,在什么地方,什么原因,又是为什么,众生有妄想言语产生呢?”

讲经图

【注释】

①增上缘:四缘之一,佛教用语,指“有为法”生起的四个条件,所谓“以是四缘,万物得生。”分别为:

◎因缘,指产生结果的内在之因。适用于一切现象。

◎等无间缘,指精神现象中前之念灭,导致后之念生,是意识变化发生的条件。

◎所缘缘,指认知的一切对象。

◎增上缘,在三缘之外,有助或无碍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有增加之意。

【经文】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龂齿①,和合出音声。”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②,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辗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复次大慧,随入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

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

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有无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白话】

佛陀告诉大慧:“人的头、胸、喉、鼻、唇、舌、齿、齿龈等机能的和合,就发出音来。”大慧对佛陀说;“您说,言语和妄想,是不同还是相同呢?”佛陀告诉大慧:“言语与妄想,既不同又非不同。为何呢?因为言语由妄想生。大慧,如言语和妄想不同,那么妄想不应是因,言就不反映所想了;如是相同的,言语却不能完全地表达义理,而只是显示而已。所以说并不相同,也非不同。”

大慧又对佛陀问道:“您看,言语就是最重要的真理,还是所说的是最重要的真理呢?”佛告诉大慧:“语言本身不是真谛,所说的也不是真谛。为什么呢?所谓第一义的圣乐境界,是言语所要引入的真谛,并非言语就是真谛。所谓第一义的真谛,是证悟了圣智境界才能认识的,并非口说的真谛和妄想的境界。因此说言语妄想,不显示真谛。言语是有生与灭、变化动摇,辗转由因缘而起伏。如果辗转由因缘生起的,它就不显示真谛。大慧,言语由他而起无定性,言语的表现形态不能显示真谛。其次大慧,各种形态,由自心现量而生,各种形态无固定之性,所以言语妄想不显示第一义之真谛。因此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妄想的表现形态。”

这时佛陀,又复述其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一切法性无自性,亦不能用言语尽。

深奥的空不空义;愚昧之人不能知。

一切事体无自性,言语所说如像影。

自觉证悟得真谛,这是实际我所说。

佛教八宝之法螺(文军/摄)

这时大慧这位有大志的修证者,又问佛陀说:“受尊敬的您,期望能为我们讲解远离同与异,具备和不具备,有与无,非有和非无,常有和无常。一切其他教派所不为的,自觉修证圣智者所为的。从而远离妄想的自性与共同的形态,进入真谛境界。在诸证悟地不断得道,进入清澄境界的形态,随顺入于如来地的形态,心念定止。比如宝珠显现种种形态,使自心显现,有分别之表现于一切各种法相。我与众修悟者,远离这些妄想自性、自共相显现,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的境地。从而度一切众生,普现安乐,充满美好。”

佛陀告诉大慧:“好的,很好。你能问我这样的问题,会带来许多安乐,以及受益,怜悯一切诸天与世俗的人们。”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好好思考,我应当为你分别加以解说。”大慧对佛陀说:“好的,世人之尊。恭敬地听您教诲。”

陕西延长出土佛陀说法像

【注释】

①龂(yín)齿:牙龈、牙齿。

②第一义:真谛,最高的真理。

【经文】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虚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①,乐色境界,见生住灭。

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虚伪习气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譬如翳目②,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

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③,五分论④,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著。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应于彼作性非性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相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

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印度佛教早期所崇拜的佛足石雕

【白话】

佛陀告诉大慧:“不知道体之心量的愚昧痴迷的人,索取内心外物的形态。对于同与不同、有与无,既非有亦非无、常存与无常变幻以及执着于因习气造作的妄想。这就好比鹿群,为干渴所逼迫,见到春日阳光反射在远方的热气形成的虚焰,迷惑乱意奔驰而去,不知那并不是水。愚昧之人也是这样,被无始以来的虚伪妄念熏染,贪、、痴三毒攻心,迷惑于外境、色的现象,认为有生、住、灭亡的真实表现。

持内心与外境的自性见解,堕于同与异,具备与不具有,有与无以及非有非无,常住与无常的妄想映像,如见幻境海市蜃楼,愚昧之人无智慧,而产生城镇的妄想一样。由无始习气熏染而执着于表现的形态,如幻境并非有实在之城,但也并非无城。那些其他教派的人,被无始妄习迷惑而执着。依存于同异、具备与不具备、有无、常存和无常的见识,不能认知自己心识的表现。

“譬如有人,在梦里有许多男女,象马车乘,城镇与园林,山河水塘,各种美好的景物。从而身在其中,梦醒后还要寻梦。大慧,你认为怎样?这样的人,对于梦中所忆念念不舍,是可笑还是聪明?”大慧对佛说:“不是智慧的,世人之尊。”佛陀告诉大慧:“这样的人,被邪恶的见解吞噬。其他教派的所谓智慧之人,不知世事如梦幻,只是心识所现。依于心念去探求同异、具备与不具备、有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

“又好比一张画像,在纸上本无高下,着色见形后,人们愚昧地产生了高下远近等妄想。同样在未来世界中的其他教派,邪恶见解充满其心。依据于同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与无常的对立,破坏自己破坏他人。还有脱离有无之见,论述无生或认为什么都是无。进而诽谤因缘果报,拔除善的根苗,破坏清净的心念,殊胜的求悟者应当远离他们。这种认识,使自身与他人都会堕落,生于无所有的妄想之后,就会建立起诽谤的邪恶口碑,由于这种邪恶的见解,应当堕入地狱。

“又譬如害眼病,眼前现出如垂发的毛发形态,对人们说,你们来看,这有毛发,但毕竟非性非无性即是幻境中的错觉,因此别人看也看不见。其他教派就是如此,寄于希望中的妄想,依据于同与异,俱与不俱,有与无以及非有非无,常有与无常的对立见识。诽谤正确的佛法,自身陷入泥坑还会陷别人于坑中。

“再譬如用一点火旋转似火轮一般,但只是星火罢了,愚昧之人认为是火轮。没有智慧的人,正像其他教派的人一样,希望于邪恶的见识。

依据同异、俱不俱、有无与非有非无、常有和无常,从而各种妄想形态纷纷产生。

“还譬如水上泡沫,看来像如意宝珠。愚昧的孩子产生了宝珠的心念,执着地要抓住它。这泡沫,不是宝珠,但也不是没有宝珠的外表闪光的形态,区别是有无贪取之心。正如其他教派,被邪恶的妄想习气熏染,无中说有,因缘而生的有又说是无。

“其次大慧,有从前人的三种量与五分论的辩证法则出发,建立了各派学说。认为得到了神圣智慧的境界,脱离了自性的对立,而认为产生了绝对性的真理,那只是妄念的执著罢了。大慧,使心、意、意识的心念产生变化,使自心表现反映和被反映的形态,都不生妄想。就进入了如来的自觉圣智,这样的修悟者不对一切现象执有性或无性的妄想。如果修行者还存有性有与无的反映形态,那他仍在人相、寿者相、我相的形态偏执里。大慧,论及物性、自性与共同形态时,这都是化身佛为讲法的便于被接受而因人教化的,并非法身佛所说。

这些话,只是顺着众生的希望来引导,并非表示自性之法说的成立,是为证得圣智自觉定念快乐境地的人,分别加以度化而显示的。

“好比水中倒映的树影,说它不是影或是影,不是树形是树形都可以。正如其他教派的人,被习气的心念熏染,生妄想之执着。依据同异与俱不俱,有无与非有非无,常存与无常的对立,从而不能认识这些都是自心现量的显现。

“又譬如明镜,随映物之缘显示一切色像,并无所想。镜中像不是色像,也并非不是像,见镜像并非原像,愚人生妄念而作真像认识。正如同外教的邪恶见解一样,心生像的执著妄想,依据同异、俱不俱、有无与非实有非实无、常有与无常的见解。

陕西彬县大佛寺石窟全景

【注释】

①三毒:佛教名词,亦称三垢、三火。指产生“根本烦恼”的贪、嗔、痴。

②翳(yì)目:被遮蔽的双目。

③三种量:现量,如眼见耳闻;比量,如见烟知火;非量。

④五分论:宗、因、喻、合、结。为推理论辩的法则。

【经文】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炎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如是愚夫,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想计著。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炎波浪。

“譬如有人,咒术机发①。以非众生数,毗舍鬼②,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著往来。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戏论计著,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炎。

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

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

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

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于彼无有作,犹如炎虚空。

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

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

火轮热时焰,无有现众生。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

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

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炎。

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白话】

“比如风和流水声,和合而发出声音。既无定性,但也并非无声。那些其他教派的人,对此产生妄见。依据同与异、俱不俱、无与有、非有非无、常住与无常的对立产生观点。

“又譬如大地,在草木不生的沙漠。在阳光的折射时,热浪奔腾,如波浪云涌,这景象并不是真但亦不是没有。同此理,愚昧的人被无始的虚伪习气熏染,产生执着的妄想,依据生起、存在与消灭、同与异、具备与不具备、有无与非有非无、常存与无常,等等。从中推理,从而使平静之心升起如沙漠中的热浪和光的波浪。

“再譬如有人,用咒语玄机,以非人的方法,借尸还魂,用幻觉合成事体,显现形态。凡夫愚昧之人执着于妄想中的死而复生。正如其他教派希望于邪恶的见解一样。依据于同异、俱不俱、有无与非有非无、常存与无常。

执着论辩的游戏之中,产生种种不实的想法。”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事如幻梦水中影,假像毛发热浪涌。

如此观想三界事,必定终究得解脱。

譬如鹿渴心生念,意动迷惑乱人心。

鹿想热浪为清波,追逐而去无实物。

好似业力之种子,躁动转化依境生。

愚昧之人执妄想,好比病眼遮蔽生。

于无始处念生死,执着映象有自性。

佛法好比顺逆楔,教化远离执着贪。

心念如幻发咒术,浮云梦幻电火逝。

观察悟道得解脱,永断如水业力流。

各种事物无自性,犹如虚幻中光影。

如能了知诸法事,无所束缚无所知。

言语教化假托名,本身并无有真实。

对此从中起妄想,五阴潜行见假发。

像身虚发皆为幻,海市蜃楼妄想城。

星火转轮虚光影,无中生有凡夫想。

常存无常同与异,俱与不俱同此理。

无始习气相续流,愚夫痴迷与妄想。

明镜水清法眼净,如意宝珠色不同。

众生心中生色相,其实原本无所有。

一切自性有显现,好似画像火热影。

百怪千奇众色相,一如梦幻无所有。

四川乐山弥勒大佛像

“另外大慧,如来演说佛法,远离对立的四句见解。即同与异,和谐与破裂,有与无以及似是而非之有无,存在与变化。远离有与无的争论辩驳。依次进行宣法和对经典进行对证结集,以示真谛与万物缘起而实无自性,求得寂灭解脱的道果。如来说法,以心的境界为首要,不是法有自性,也不是万有由天王造作,不是万物无因而生,也不是由原子生,不是由时间产生,也不讲自性如水流相续,只是为了教化人心而用种种方式说佛法。还有大慧,为了净除人们心念中的烦恼和妄想之智障。好比商人满足人们需求一样,依次所述一百零八个问题,究其根本,亦一无所论,要善于分别不同的证悟境界了解各种修行阶位的显现形态。

甘肃敦煌壁画中的供养弥勒图

【注释】

①咒术:古代印度的咒术,又称“迷怛鬼”“起尸鬼”,能指使死尸去杀人的咒语。即所谓的“咒杀之术”。

②毗舍阇(shé)鬼:鬼名,是饿鬼之王,亦称颠狂鬼。

【经文】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无常①,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②,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白话】

“再有大慧,有四种禅。哪四种呢?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什么是愚夫所行禅?就是声闻和缘觉和其他教派的修行者,他们观悟了人无我的本质。自身与众生,不过是骨肉连接,变化不止的无常组合,执着于人生是苦难,人身为不净之聚集,证悟于无我形态。随时光流转,日有所进,以灭尽定的境地为形态而执着,就叫愚人所修行的禅。何为观察义禅呢?就是认知了我与他人及其他教派的修行,都无自性,观悟了一切法均无实我的义理,渐渐有所增益,就称为观察义禅。什么是攀缘如禅呢?就是心念,人法二无我,知心念与义理事体无实我而妄想不生,就叫攀缘如禅。什么是如来禅呢?即证入如来境地,得处自觉圣智形态的天乐、禅乐、涅槃乐,为成就众生度脱烦恼,办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这就叫做如来禅。”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第一凡夫所行禅,第二观察相义禅。

第三攀缘如实禅,第四如来清净禅。

好比入定日月明,红莲在天深无边。

又若虚空烟火净,修行之人细体察。

如此这般种种相,各派修证皆路通。

同样堕入声闻乘,以及缘觉乘境界。

舍离所称禅境界,了无一物无所依。

十方刹土一切佛,不可思议妙相手。

此时摩娑灌其顶,随之顺入如来境。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藻井飞天及莲花图案

这时大慧发愿证悟之人,又问佛陀:“世人之尊,涅槃之境,用什么方法才能证得涅槃?”佛陀告诉大慧:“一切自性的习气,藏识以及意识的妄想习气的彻底转变,就叫涅槃。诸佛与我,所证涅槃就是自性空无事理的境界。其次大慧,涅槃即自觉圣明智慧的境界,远离断常二见的有和无的妄想。

为何是无常见的呢?就是我与物我等形态的妄想断绝,因此不是常见。为何不是断见呢?就是一切圣贤,在过去、未来与现在都可得证自觉圣智之境,因此不是断见。大慧,涅槃本无坏灭、生死,若涅槃寂灭,是指灭尽才有相续的涅槃生。若涅槃坏死,就堕入有为的形态。所以涅槃远离坏灭、死去,因此是一切修悟者的归结依止。还有大慧,涅槃,不是舍去,不是得到,不是断灭也不是常见,不是一种义理,也不是各种义理所概括的,只是称为涅槃。再有大慧,声闻与缘觉乘的涅槃境界,只证悟了我与事理形态本无,不受外境习气的感染,不执着颠倒对立的见解,不生妄想,只是将这种修悟化作为涅槃罢了。

山西交城玄中寺山门

【注释】

①骨(suǒ): ,同锁,连接,骨肉连接。

②三种乐住:乐,佛教名词。指遇好缘好境而身心舒适快悦。三种乐住即一天乐,修十善,生于天上受种种妙乐;二禅乐,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止,得寂静之悦乐;三涅槃乐,离生死之苦而证涅槃,究竟得无为安稳。

【经文】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①,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②,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定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③,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白话】

“还有大慧,有两种自性相。哪两种呢?就是言语自性相的执着和事自性相的执着。所谓言语自性相执着,就是无始以来言语论述的虚伪习气而执着产生;事自性相执着,就是从不觉悟的自心显现的分别境地,而产生的事物形态的执著。

“再有大慧,如来以两种神力建立真谛,有成就的修证者,拜膜顶礼诸佛,聆听接受问题的义旨。哪两种神力建立呢?就是正定正念的止力并呈现各种形态和言语的神通之力,还有得到手摩顶的灌顶的入定之力。大慧,具有大志的修行者证入欢喜之初地,就是依佛神力所住。所谓入于大乘菩萨地的光照明朗的正定,进入三昧境之后,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以神通之力,为其呈现一切各种形态言语说法。如摧毁一切烦恼的证悟者们,都是具有如此功德成就的修证者。大慧,这就叫初菩萨地。这是有大志的修悟者们受正定凝虑神力,于百千劫中积累修习善根所得到的成就。接着逐步认知不同诸地的不同治理形态,从而通达究竟。

响堂山西方净土变石刻 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

往至法云地,这十地之中,住持于大莲花微妙的宫殿,坐大莲花宝狮子座。同修的有成就的众生们都相互围绕,各种珍宝都端庄地装饰其身,如黄金花朵,似日月光明,许多最殊胜的子弟从十方来,在大莲花宫殿座上行灌顶仪式。譬如自在的转轮圣王,以及天帝之子行灌顶礼。这就叫做菩萨手灌顶神力。如果发愿证悟者得到这两种神力,可以面见诸佛如来,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见到。

“另外大慧,具有大志的修证者,凡是有所分别于正定和神通诸法的不同境地,都住于如来两种神力的作用。大慧,如果发愿证悟者脱离佛之神力而能够辩论解说的话,一切凡夫也应能说佛法。为什么呢?就是遮挡不住神力的原故。

苦行的释迦像 巴基斯坦卡拉奇国立博物馆藏

大慧,连山石树木以及各种乐器,城墙宫殿,可以由于如来进入威神之力的原故,都会自然地发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识的人呢?聋、盲、喑哑,无量之苦难,全都解脱。如来有如此之无量的神通之力,来利度安乐众生。”

大慧这位有大志的修证者又问佛陀说:“世人之尊,因为什么因缘当证悟者住于正定止念并殊胜地进行灌顶时,如来应同时平等正觉以神力加持他们。”佛陀告诉大慧:“为使他们远离恶魔业力所致的烦恼之心,以及不堕入声闻等禅定的境地,为使他们得到如来自觉圣地的原因,以及增进得到的法力,所以如来应以同样平等正觉,加以神力从而建立各位有证悟的人,如果不能以神力住持的人,就会堕入其他教派邪恶显现的妄想,以及成就了声闻乘和诸烦恼心的希望,不能得到无上智慧正确的佛果。因此诸佛如来以神力呈现加持有成就的证悟者。”

陕西蓝田唐代善导曾修行的悟真上寺

【注释】

①十方:十个方位,佛家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合为十方。

②劫:又译为劫波、劫簸。意译为分别时节或大时。在印度计时单位中最长的时间为劫。即永远的时间或无限的时间。通常是把世界从形成发展直至灭亡的整个过程称作一劫,以形容其久远。

③薝(zhān)卜:花名。木丹,越桃,鲜支,花名薝卜。见《本草纲目·木部三》。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

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

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①,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虚空兔角,及与槃大子②。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

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白话】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两种神力人中尊,证悟大愿需清净。

心念定止灌顶礼,入于初地至十地。

这时大慧具有大志的修证者,又问佛说:“世人之尊,您说事由缘起即所谓的因缘而生,不是讲自相。世之尊者,其他教派也说事由因缘而生,所谓由自在天王造作或由微尘原子生,这些都说有生发的自性。然而您所谓的因缘生事理,事理都无自性的说法,另有理义?或没有理论依据?世之尊者,其他教派也说有无相生,您也说本无生,生即是灭。

如您所说由无明缘起的变化直至老死,这是您的无因解说,不是有因之说。您建立这种解说,是指有了这,才有那,并非逐渐生成的见解。有其他修行者认为有一个至胜之因,不是如来的见解。为什么呢?世人之尊,其他的教派修行者说因并不从缘生,而另有所生。世人之尊,您说观察因就有事之果,观察事之果就有因。这样因缘杂乱无序,这样就辗转变化无穷。”

佛陀告诉大慧说:“我不是说事理是无因而生,以及因缘是杂乱的理论。所谓有了这个,因而才有了那个,是指心识的显现和被显现的作用,只是自心现识的境地。大慧,若执着于反映和被反映之中,而不觉悟是由自心的现识而生,在外境界去追寻有性与无自性。这样的过错,不是我所说的缘起,我常讲,因缘的和合而产生各种事理,并非是说无因生出的。”大慧又问佛说:“世人之尊,说言语没有定性,也不说万法有性吗。世之尊者,若言语无性,那么言语本身不会产生作用。因此说言语有性质功能,一切万法,也各有自性。”

佛陀告诉大慧说:“若没有性质功能,就不产生言语论说,所谓兔角龟毛等,虽没有实物,却在世上出现了表达的言语论说。大慧,这些不具有其中的绝对性质,只是抽象名词的言语罢了。如你所说,言语有性,一切万法有其自性,那么你的论说就被破坏了。大慧,并非一切国土都有言语,言语是人造作而成。或许有的佛世界里,只要看一下,思想就表达了,或作一个外部的现象形态,或扬眉转睛,或是笑一下,欠欠身,或咳嗽一下,或心意沟通,或遥感身心。还有,在众香世界普贤如来的境地,见到佛身,可让修证者得无生法忍和殊胜的正觉智慧,所以不一定靠语言,才能了知自性。大慧,你看这世上的蚊、蚋、虫、蚁等众生物,虽无人言,但也亦有交往,各办其事。”

这时世之尊者,又复述其理,用偈言归纳说:

抽象的所谓兔角,虚拟的石女生子。

虽无实却有言语,这都是自性妄念。

世事因缘和合生,凡夫愚人起妄想。

不解缘起性空实,轮回三有苦难宅。

重庆大足石窟宋代观无量寿经变龛

【注释】

①謦(qǐng)欬:咳嗽声。欬,咳的异体字。

②槃大子:石女。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大慧,如春时炎,火轮垂发,揵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想。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著,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姓。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著,起缘觉乘种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乱想,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著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著,非圣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

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

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

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有大志的修证者,又问佛说:“世人之尊,有论述声是常住的,为什么这样说?”佛陀告诉大慧:“这是因为他们被现象迷惑后的乱讲。由于他们的颠倒,诸多的圣者也表现出迷惑,但心识却不颠倒。大慧,好比春日荒漠中阳光的幻影,星火之转,病目见垂发,海市蜃楼,幻梦以及镜中的画像,等等。如认为世界中的事物本为实有,就是颠倒惑乱,不是明智的,但这也并不是说没有现象形态。大慧,那些惑乱的人,认为实有各种现象,而明智者不被惑乱,而知一切现象形态无常。为什么呢?是远离自性妄想境界的原故。大慧,为何远离自性心念就不会惑乱呢?是一切愚人凡夫被常见的种种现象心中产生执着的原故。比如恒河在饿鬼看来,不是水是苦海无边。不应被自性惑乱。现象会显现,也不会绝对否定其性质。但不能因此而迷惑乱性,远离圣智产生颠倒之念,不被外部现象所迷惑颠倒。因此迷惑混乱常有,是由于外境形态,常相对地有固定形态的原因。大慧,心念不是惑乱产生的各种外界形态。心念的妄想不断消失变化,而外界现象相对长久,因此人们会被外部形态迷惑而以为常存。大慧,为何讲引起惑乱的现象,具有自性真实?在于一切由因缘而生,圣者在迷惑混乱的现象中,但不起颠倒的觉想,并非不见颠倒的形态。大慧,若修证者对于惑乱,产生心念,那不是圣明智慧的境界。大慧,凡是有愚夫妄想认识的,并非圣人之说。对惑乱,有无颠倒不颠倒的分别与妄想,就产生二种种性。就是圣者种性以及凡人种性。圣人种性,也有三种区别。即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什么是凡人妄想,兴起声闻乘种性呢?即对于使人惑乱的自相形态共有现象厌离执着于静,就生起声闻乘种性,而执着即妄想,就叫做妄想起声闻种性。大慧,对于惑乱妄想,所起的缘觉乘种性,就是对于那些惑乱现象形态,不亲近而执着于自修心识,从而兴起缘觉乘种性。何为智者在惑乱之中,兴起佛乘种性呢?就是自觉悟得各种现象形态都是自心现量,内外境物均无自性,不起妄想形态,生起佛乘种性,就叫做在惑乱中兴起佛乘种性。另外各种事理,不同形态,从而引发人们的迷惑妄想,产生凡人种性。现象并非实有事,也并非无形态,这就被称为不同种性的义理。大慧,在这惑乱的现象中,不生妄想,超过心识习气所染,生法无自性的转变,就叫做真实,因此说真实离开心识。我说这句话是要显示远离妄想,就是讲心远离一切妄念。”大慧对佛陀说:“世之尊者,那么惑乱究竟是有常性还是无常性?”佛告诉大慧说:“一切事的现象如幻,不能把握它的形态。如果惑乱的现象形态能把握住,那么这种偏执的把握就不会消灭。其说法与由缘起,造作生因,由因缘生法的其他教派相同。”大慧又问佛陀说:“世之尊者,如果惑乱如幻梦,那么它应当成为其他迷惑的原因。”佛告诉大慧:“并非幻是惑乱之因,不生起过失。大慧,幻不兴起过失,不产生妄想。大慧,所谓幻是明白了一切如幻,不是从妄想习气中产生,所以不兴起过失。大慧,这是凡人的心识迷惑偏执,不是圣贤之理。”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圣人心中无惑乱,有无之间亦不实。

有无之间若真实,迷惑混乱即真实。

舍弃远离一切惑,如果心中形态生。

其心本身生惑乱,不净犹如眼生翳。

【经文】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著。若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性如幻者。

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著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

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大意,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大慧,说性者,为摄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著。

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著,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见,作不正论。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

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①。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日本大阪四天王寺

【白话】

“另外大慧,非幻之境,没有相似的,所见的一切事理都如幻境。”大慧对佛说:“世人之尊,由于人们为种种幻的形态执着,您说一切事理如幻。世人之尊,有的事理不如幻。为什么呢?就是各种物体的色相,它又成现象的另一个因。世人之尊,且没有因为无色的各种相出现,才说如幻。

世人之尊,因此没有各种幻相的执着与相似,事理如幻。”佛告大慧:“并非种种幻相执着与相似,一切事理即法如幻。大慧,然而不实的一切事理,其迅速消灭如电闪,因此如幻。大慧,比如电光瞬间出现,一现即灭,并非只在凡人眼中出现。正如一切事理,只是心识的妄想于自性与共相。观察一切事理无自性,并非只指现象中对色相的执着。”

这时佛陀,又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觉悟非幻无可比,所说法性亦如幻。

不实之体如电闪,因此事理皆如幻。

大慧又问佛道:“如您所说,一切法性本身不生如幻,既无生何有幻。将您前后所讲的对照,不是自相矛盾吗?是说不生自性,还是如幻呢?”佛告诉大慧:“不是我说不生自性如幻,前后矛盾。为何呢?所谓生,并无可生。只是自心现量的所求。有并非实有,外境之性非性,无所谓现象的生。大慧,不是我前后所说的有相互矛盾。是为了破坏其他教派的创因生的见解,所以讲一切法自性无生。大慧,其他教派痴愚聚合,认为有生于无,相互而生,这都是自己对种种妄想执着的缘由。大慧,我并非认为有无或有生,只是以自性本自无生才说无生罢了。大慧,我讲的性与自性,是反映生死缘起的原故。是破除死后什么都没有了的断见的原故,为我的弟子们接受各种业力,明白产生生命的缘起之处的原故。以称为性或自性的词句,来说明反映生死的事来。大慧,我说法性自性如幻,是为远离性自性的形态,以免凡人堕入邪恶见解之中,一心关注现象形态,而不知这只是自心现量的境地。从而破坏一切由因由造化所生,产生自身由因缘而生的执着。

解说自性的形态一切法如幻梦,使人们不产生执着于内心外物的一切事理,认清如如之真实实处,做出不正确的论说。大慧,如实之处见一切法,就是超脱自心的认识。”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自性无生称作性,有性只为说生死。

观察一切皆如幻,生死形态无妄想。

佛教八宝之莲花(文军/摄)

“再有大慧,应当为你们说词句和文字的义理,修证者要善于从词句文字中,迅速得到无上正确智慧的境界。如此觉悟自己,又可以此开悟众生。大慧,所谓名身,就是依据事理命名,就叫做名词。所谓句身,就是词句中有义理,有是与不是的决定作用,叫做句子。所谓形身,就是显示名词句子,叫做文字。还有文字,有长短高下不同字形。还有所谓的句身,就是如道路的行迹,如象、马、人、兽等行走后的形迹,从此得句子的称谓。大慧,名词与句子,是以名词解说无形态的抽象事理,即如受、想、行、识等类别,因此称为名称的句子。本身的形体,就是字形即文字,称之为名词与句子。说句子、文字的不同作用,可表达义理,你们应当修学。”

这时佛陀,又复述其理,用偈言归纳说:

所说名词与句子,以及文字有区别。

凡是人们执着它,如象陷入深泥中。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佛造像(刘芃/摄)

【注释】

①形身相:文字形为体现,称为形身相。相,表现与形态。

【经文】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当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①。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

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僧毗舍师②。

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

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白话】

“另外大慧,在未来世间的智者,以远离于同与异,具备不具备,认识,我的价值等共通的理义来询问无智之人,这些人会说:‘这不是正确的问法。’还会谈及色的形态即各种状态是常存还是无常?是相同还是不同?何为涅槃状态,各种现象的形态,作者所依止的变化,造化所造的原因,能见与所见的区别,原子与微量,修行什么谁是修行者?如此相互联系、变化的等问题。而愚人则说佛说这些问题不作肯定与否定回答。这些不是那些愚人所能知道的,是不具备多闻智慧的原故。如来应共同平等正觉,让他们远离无法理解的义理,说言语不作回答,不为他们进行论说。又为了阻止其他教派的论说,因此而置之不答。大慧,那些外道教派愚昧痴迷,不知生命之因,而作置答论说,不是我所讲的。大慧,我所说的是对于反映的现象,不生妄想。这又怎能阻止他们?大慧,如果执着于反映被反映的现象,不知所生都是心识的现量,所以就阻止他们。大慧,如来应共同平等证悟,以直答、反问、分别与置答,为众生说法。大慧,置答是阻止无记论的方法,我经常说,它是用于善根未熟之人,不用于悟者。其次大慧,一切法,离开了因缘不生,无造化者,所以讲一切法本无生。大慧,为何一切性,离自性呢?以自觉证悟来观察,诸法自性空无可得,因此说一切法不生。为何一切法既不可把握来,也不能把握去?以自心妄念,要把握却无所谓来,也无所谓去,因此一切法远离把握与来去。大慧,为何一切诸法不灭呢?因为心之自性,本无实有形态,一切法无可得到什么,因此一切法不消灭。大慧,为何一切法无常?由于形态产生并无生起的性质,生灭无常,而自有却如常,因之说一切法的本质是空是如常之常的。”

这时佛陀,又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记论分别有四种,从来用以驳与论。

分别回答和置答,制服邪见使用它。

有体以及无生有,数论学者常用之。

这些都是无记论,都是回避不作答。

正智觉悟所分别,自有性质无可得。

所以远离于论说,因此称之无自性。

甘肃敦煌壁画中的引路菩萨

【注释】

①无记止论:无记,有两种义:非善非恶与不下判断不作肯定与否定即回避回答。止论,四种记论之一,即置答。四种记论为:直答、反问、分别和置答。

②僧佉毗舍:即迦毗罗,数论派创始人。以数为度量根本,从数而论,故名。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己,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

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下者极七有生;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是时炎,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有大志的证悟者又问佛道:“世之所尊,期望您解说声闻初果及去处、果位的不同与形态。若修证者善于了解一至四果的分别,知道后可以如此这般地为众生说法。说人法无我以及除去烦恼与所知二障,度于诸地形态,通达究竟至于诸如来不可思议的功德境界。如宝珠,善念能利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的数无尽的身心财富,来度脱养育一切众生。”

佛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好好思考,我今天为你解说。”大慧对佛陀说:“好的,世之尊者,我恭敬地聆听教诲。”

佛告诉大慧:“有三种初果,初果须陀洹的差别。哪三种呢?即上、中、下三种。下品须陀洹要经七次往生人世;中品要三至五次往返人间;上品其生入涅槃。在这三种初果中,还有三结,分上、中、下。哪三结呢?就是身见即我见,疑正理,戒取即行邪戒。就是这三种区别。修行精进,可得到四果无烦恼的阿罗汉。大慧,我见有二种,就是与生命同时具备以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比如依缘起自性,产生种种妄想执着而生。以为它既非有,也不是无,因此而产生不实的妄想现象形态。愚夫的妄想,于各种性质的形态执著于自性为空。如渴鹿,把空幻光的热焰当作清水。这是初果的妄想于无我的执着。

他们以人无我,并反映于无自性的境界,断除烦恼,长久永远地偏执于无智无我。

佛教八宝之吉祥结(文军/摄)

“大慧,初果中身见里的俱生,观悟自身他人身的四阴即受、想、行、识,都无色相之形态。色之形态都由物所造,辗转相因而作用,地水火风四大种以及现象都不集聚不变。由此不执有与无之见解,断除了自身的我见。这样我身的断除,贪念不生,就称为初果身见相。大慧,所谓疑相,就是以为得到了法不生的正确见解,以及两种身见妄想断除。这样就怀疑已证悟的圣贤之法净说,也有未净,就叫疑相即怀疑的表现,就是须陀洹果的断见疑相。大慧,什么是戒取见呢?须陀洹不吸取戒律的见解。认为人生即苦,善有福报,有苦也坦然对待,所以不以戒律之善来取获由苦变福。大慧,取是人们决定修苦行,以求福或升天往生。须陀洹则不取这种见解,除了息心于自觉胜境外,远离妄想,守除烦恼的无漏法的形态归于清静,不执着于外境,就叫做须陀洹戒取断见。

须陀洹断见三结,贪、、欲都不生。如果须陀洹道果境地的人这样认为,这断见三结,我不必再证悟了,就应有两种过错。堕于身见之中以及疑、戒取诸结也不能断除。”大慧问佛陀道:“世之尊者,您说人们有很多贪欲,须陀洹果之人断了哪些贪欲呢?”

右胁诞生浮雕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

【经文】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著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槃贪断。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世尊为得寂静一乘道①,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

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

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

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复次大慧,有两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②,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③,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白话】

佛陀告诉大慧:“对于男女之间的情爱,缠绵、身体与语言所带来的现在之乐,种下的未来之苦,须陀洹果的人已不产生,为何呢?因为他们已证得了正心止念之乐,所以断了情爱之欲,但贪欲涅槃之乐趣未断。何为斯陀含境界?就是彻底洞察了外境所出现的形态,除妄想,善于处在禅定清静中。此生苦境已结,得静寂。因此称为斯陀含果。大慧,何为阿那含果呢?就是过去与未来和现在的各色形态,自性心念,已无产生我见的过患,妄念不生并断除前述三结,就称为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果就是禅定正止已有解脱的神明之力,烦恼苦乐妄想之念不再生,就称为阿罗汉。”大慧对佛陀说:“世人之尊,您说有三种阿罗汉,这里说的是哪一种?是您为众生得到大乘的证悟境界,为修证者而做的方便显现为阿罗汉,还是您变化的化身显现?”

佛陀告诉大慧说:“是指得到寂静一乘道的声闻者,不是别的。而遍行证悟的方法而示现的阿罗汉以及佛变化的化身,只是修度心愿的一种表现,在大众中表现来引导人们接受佛法,庄严佛地罢了。大慧,那种为证悟而说的阶位道果和禅定。真实的入定修悟者,应当远离。这些只表示得证的自心现量即程度,得到道果的表现形态,只是一种称谓罢了。还有大慧,要超越入定的无量、无色即欲、色、无色三界的境地,应当远离自己的心识形态。大慧,接受想念或正定而有所接受,以及自以为超越心量的意念,都是不对的。为什么呢?说明他还存有心量。”

这时佛陀,要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慈悲喜舍四无量,欲色无色三止念。

一切感受心念灭,自身心量归于无。

初地佛果须陀洹,往来不还三四果。

以及四果阿罗汉,皆是自心迷惑乱。

禅者禅心与禅缘,断除知见有真谛。

除却心量妄想念,方能觉悟得解脱。

“另外大慧,有两种觉悟的形态。就是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执着建立的感觉。大慧,观察觉就是觉悟了自性的本质,选择了远离四个句子中的不可证得,就称为观察觉。大慧,这四个句子,就是同与异,共存与不共存,有与无和似有似无,永恒与无常,这四个相对的句子。大慧,应远离于这四句,就称为一切法。大慧,以此四句的观悟体察一切事理,可得觉悟应当修证学习。

大慧,什么是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呢?就是在本能的感觉中产生执着的妄想。对于地水火风这四大种产生的状态如坚硬、湿、暖、运动产生并非真实的妄想。并在因明三支,即宗、因、喻的论证上偏执,在本无实之中求真实,这就叫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被称为两种初步的觉悟形态。如果修证者成就了这两种觉悟形态,认识了人法无我,善于知道无所有觉悟的各种方法,观悟体察于修证的境地,由得证的初果境地,入于各地正定心止,分别得增益诸地心得,得以面见百佛百位证悟贤者。知过去未来乃至无限时空之事,智光普照诸地。知各殊胜境地,发大愿殊胜神通自在之力,诸佛灌顶。应得如来自觉境界。善心所及,天下众生。种种显现变化神通,光明而庄严,得入自觉圣明乐趣寂息心念。

印度阿旃陀石窟第2窟天井图案

【注释】

①一乘:即一佛乘之法,指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的教理。

②宗因相譬喻:即由宗、因、喻组成的论法。被称为因明三支。宗指立义;因指成宗的道理,推理;喻指帮助立义的譬喻。其中以因为要,要力求明了、智慧,故称因明。

③十无尽句:初地菩萨,发大愿,以下十句不尽,我则不尽,以见其度脱众生,修悟佛理之志。十无尽为:◎众生界无尽;◎世间无尽;◎虚空界无尽;◎法界无尽;◎涅槃界无尽;◎佛出现界无尽;◎如来智界无尽;◎心所缘无尽;◎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经文】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

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

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

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白话】

“还有大慧,有成就的修证者,应善于分别地水火风这四大造成的色境。何为修证者善于分别四大所造色境?大慧,修悟者应觉悟它的真谛是四大本自无生,对四大无生,作观察。这才觉悟一切现象形态,是名与形态妄想区分,是由自心分别而已,事物本无性,这就称为妄想分别。就是在欲、色、无色三界观悟四大所造色境,离四句可通于净地,离我与我所有的心念,就比如实相形态与分段的实相形态无可得,在本无生的自性体相中。

“大慧,那四大种,是怎样造化出色境?所谓众生心识如津液滋润妄想之种,产生内外水的境地;产生热能妄想之种,生于内外火的境地;产生飘动妄想之种,从而生出内外风境地;

产生坚固的起伏形态的妄想之种,从而生出心内外地的境地。以及产生了色相与虚空的妄想,执着于邪念,使色、受、想、行、识之五阴集聚,并与四大之地水火风和合,造成各种色境的产生。大慧,识,由内外境界各种形态生发,而乐于执着,使贪欲之趣连续不断。大慧,地等四大造就的色境,有四大缘。但实际并不由它的四大因缘而生,为什么呢?即自性本无生,各种形态只是微尘原子的暂时合成,在不断演化着,四大本质上无生。大慧,自性形态只是显现的由因缘合成的现象,并非无形态。所以说由四大造成各种色境形态,其本质是其他教派的妄想,并非我所说。

“另外大慧,应当为你说明诸阴的自性形态。所谓的五阴。哪五阴?即色、受、想、行、识。这里的四阴并不是色,即受、想、行、识。大慧,色是四大及其所造,各有不同形态。大慧,其他不是色阴的,也不止四个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超过数的形态,离于数。不可用妄想的说法谈虚空。大慧,这样的阴,超过数的形态,脱离了一定数的量。

远离自性,对立四句的认识。用一定的数的形态说虚空,是愚人的说法,不是圣贤所说的。大慧,圣者如幻,各种形态表现,离开了同与不同的表象。好比身影随,远离同与不同的心识。大慧,得圣明智趣者,都悟得五阴是妄想现象。就称为心识不起诸阴的自性形态,你应当除灭幻梦的名称与数之妄念。灭除后,得寂静时则法无我入于清静不动地。此后,无量正念自在与得意生身。得如幻正心念止,通达究竟明了自在之力。救度利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修证得悟的人普济众生,也同样如此。

重庆大足石刻中的涅槃图

“其次大慧,其他教派有四种涅槃境界。有哪四种呢?就是事的本质无所谓有,静心独意的涅槃境界;自性不存的断见涅槃境界;身心之表现的自性本无,但有觉想的涅槃境界;诸阴及自相共相的形态之念相续流注不断的涅槃境地。

这就称为其他教派的四种涅槃,不是我所说的。大慧,我所说的是妄想的心识已灭,就称为涅槃。”大慧向佛陀问道:“您不建立八识了吗?”佛回答说:“建立。”大慧又问佛陀:“如建立,为何只说离意识,不说其他七识呢?”佛陀告诉大慧:“这是因为意识的攀缘之故,无意识之因,七识不生。意识是由对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依次执着而生的。由习气长期养成,以至于成就如来藏识。对我与我所生念的执着,思维由因此而缘生。不破坏自身形态,藏识由此因攀缘而成,如自心显现各种境地,执着心念集聚而生,辗转相因。这就好比海浪,自心显现境界与否导致妄想风吹与否,浪生波灭,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说意识如果灭除,其他心识亦归于寂灭。”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我不讲涅槃实质,无可作无涅槃相。

妄想的焰影断除,它的灭就是涅槃。

意识起自互攀缘,依起生出意识来。

由因起处在于心,意识依处是心处。

如水洪流泄尽处,无水波浪则不起。

比如若是意识灭,种种心识皆不生。

陕西彬县大佛洞前壁五组合像

【经文】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著而计著。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是名见妄想。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著,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著有无。

“大慧,计著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著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

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著。”

佛教八宝之法轮

【白话】

“还有大慧,今天应当说妄想自性与相通现象。如果善于分别妄想自性和相通的现象,你和其他证悟者可以远离妄想,到自觉圣地。对其他教派的共通心趣善于认识,会自觉除断反映现象而生的妄想。认识缘起的种种现象形态,以及妄想自性的行为心态,不使妄想复生。

“大慧,何为妄想自性的不同现象形态和相通的共有现象形态。就是语言论说妄想,所说的事妄想,现象与形态妄想,利妄想,自性的本质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就妄想,生发的妄想,不生的妄想,相续妄想,缚与不缚的妄想,这就叫做妄想自性的不同现象和共通现象。

大慧,什么是言语论说妄想?即对各种美妙的音乐、歌咏之声,产生美好快乐执著心念,就称为言说妄想。大慧,什么是所说的事妄想呢?即所说的事理,有其自性,这只有圣明智慧的能认识,是依他而产生的言语论说的妄想,就叫做所说事妄想。大慧,什么是表现形态的妄想?即别人所说事理,如鹿干渴,见阳光幻焰,以为是水的妄想,由此而执着,以至于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性质产生执着,就是相妄想。大慧,什么是利的妄想?就是乐于各种金银珍宝的占有,就叫利妄想。大慧,什么是自性妄想呢?就是把心识产生的自性即自有本质产生自持为正确,这与邪恶见解的妄想没有不同,就称为自性妄想。大慧,什么是因妄想呢?就是对一切事推究其因、推究其缘,不探求其内外之别一切由因产生,就称因妄想。大慧,什么是见妄想呢?就是在有与无同和异、具备不具备的邪恶对立见解中,成为其他教派妄想的执着者,就叫做见妄想。大慧,何为成就妄想?就是对自我和我所建立成就的认识,认为是绝对真理,就称为成就妄想。大慧,什么是生发妄想?即对缘起的特性有无本质产生妄念,执着于生发,就是生发妄想。大慧,何为不生妄想呢?就是一切本无生,由因缘而起,就叫不生妄想。大慧,什么是相续妄想呢?就是心念之生相续不断,如金丝绣线,相互交织,彼此相生,就称为相续妄想。大慧,何为束缚与不束缚妄想?即执着于是否被因缘烦恼所束缚,好比自己给绳子打结,自结自解,总有若缚若解脱的妄念,就叫缚不缚妄想。在这些妄想自性和分别形态与相通形态中,一切愚昧之人,都偏执于有与无的妄想中。

“大慧,偏执于缘起。从而执着的人,产生妄念执着于分别的特性本质,好比幻梦显示各种现象。人们妄想,以为幻境为实而现。大慧,幻梦与各种现象形态,并非不同也并非相同。若不同,幻便不为事因;

若同,幻与现实形态无差别,但实有差别。因此说它是非不同非同的。因此大慧,你与证悟者,如幻像及依此而生的缘想妄想的自性,同与不同和有与无,不能执着。”

五重宝塔中的石塔

【经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世谛第一义①,第三无因生

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比,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

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白话】

这时世尊,复述其理,用偈言归纳说:

心被外境来束缚,感受妄念随着走。

一无所有殊胜界,一切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所以有,从缘生起及至灭。

妄想以及其反映,缘起依他非有实。

从而种种有差别,但无幻境则不成。

各种形态有多种,妄想终究不长久。

印度佛陀说法图

各种形态是过错,一切皆由心束缚。

妄想本自无所知,诸缘相逢而生成。

妄想依他无自性,由于缘起而产生。

佛法世理最高义,若有第三空无因。

妄想人们说世谛,断除其想入圣境。

譬如修行证悟事,一心生于种种物。

这些事物本无实,妄想心识造就成。

譬如眼中生翳病,现出妄想众形态。

眼病实则非有物,依此生缘不自知。

譬如冶炼取真金,远离心识诸垢秽。

心澄清静无云翳,妄想净除也同理。

妄想自性无所有,依他缘起而发生。

建立邪见来诽谤,一切皆由妄想来。

如说妄想无自性,而遇缘起而起性。

就是无性而生性,有性是从无性生。

妄想依因而兴起,从而称之为缘起。

形态名称随之有,有从无生亦妄想。

有无心识无成就,灭除脱度诸妄想。

董钦造像

从而进入清静地,因此称为第一义。

妄想上述十二种,缘起在于有六境。

自觉知其心幻焰,本自空寂无差别。

五法证得为真实,自性三种有想因。

修行分别此中义,何能不越入真谛。

各种形态与缘起,就被称之为妄想。

山西应县木塔

这些各种妄想态,互为因缘共生起。

自觉智慧善观察,本无缘起无有想。

成为心念本无性,何来妄念与知觉。

所有妄想有无论,从而建立我与物。

妄想从而事理现,清静圣境无此物。

妄想如画涂上色,由色缘起执着想。

如果另生造化想,则其无异外教派。

妄想之论人所想,因为正见和合生。

离有与无妄想者,如此方得真实智。

帝释天图

【注释】

①世谛:被人们所认识的事实与道理,与真谛相对。

【经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

“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①。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

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

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

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

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白话】

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行者,又问佛陀:“世人之尊,希望您解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佛法。若对于自觉圣智的表现形态以及一乘佛法证悟,我与其他有志修行者善于领会自觉圣智形态与一乘佛法,从而不至于误入迷途,通达理解佛法。”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好好思考,我应当为你解说。”大慧对佛说:“恭敬地聆听教诲。”佛陀告诉大慧:“前世圣贤所悟知,并转而相互传授。妄想本无自性,修证的有志者,在独自一人的清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人的传授,远离妄想。不断升华进入如来境地,就称为自觉圣明智慧的表现形态。

“大慧,何为一乘佛法的表现呢?即得一乘道品的觉悟,这是我讲的一乘。何为一乘佛法道品的觉悟呢?就是在感受、反映事理时能在物境处不生妄念,就叫一乘觉。大慧,一乘佛法的觉悟者,不是其他学派的声闻、缘觉、色界天人梵天王等所能得。只有如来悟得,所以称之为一乘法。”大慧问佛陀说:“世人之尊,为什么又说三乘法,而不说一乘法。”佛告诉大慧:“由于不证入自在涅槃,所以对一切声闻、缘觉不说一乘法。一切声闻与缘觉,如来为调教降伏,授以寂静的方法而得以解脱世俗烦恼,并不是由他们自觉证得,所以不讲一乘。

“再有大慧,由于声闻缘觉烦恼的业力习气仍未断绝,因此不对他们说一乘。由于其不能觉悟法无我,不离生死变易而分阶段,因此说三乘。大慧,他们若断一切烦恼习气并自觉法无我。他们一切烦恼习气断除,正心念乐,不执自性,于烦恼的无漏界觉悟以后,从而入再出于世间,具备充足无上的一无烦恼的无漏境界。应当得如来不可思议的自在法身。”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佛造像(刘芃/摄)

这时佛陀,复述其理,用偈言归纳说:

色界诸天梵天位,声闻缘觉诸乘果。

诸佛修至如来乘,我说所谓有诸乘。

乃至仍有心识转,诸乘修悟未究竟。

如果你心灭尽定,并无三乘与一乘。

并无诸乘而建立,我所说的一乘法。

只为引导众生们,从而分别讲诸乘。

解脱性圆方便净,这三种和法无我。

烦恼智慧心不起,证得解脱要远离。

好比海中飘浮木,常随风波浪里行。

声闻愚者也如此,自身外境风不息。

他们修得烦恼灭,烦恼习气有余波。

贪著入定有乐处,安住烦恼断除中。

并无成就真乐趣,但也不复生烦恼。

得入正定心念息,虽历万劫人不觉。

好比昏然酒醉人,酒醒处时方觉悟。

他们觉悟法义理,得入如来佛法身。

东晋慧远像

【注释】

①无漏:烦恼及无漏,离开烦恼的方法途径称之为无漏。

山西交城玄中寺里的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