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找回本来面目
我们学的是无形的心地法门,是无上法。
出家修行是要找我们本来的面目,父母未生以前的,这个你们还不知道,智慧不开,就像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光明显不出来。
修道是为了得到解脱,不受轮回,看能否修到五蕴皆空。
修道是要去贪瞋痴,达到身口意清净。
我们从无始以来,所造业障如山那么高,而今出家修行就是要消我们的业障,若不好好修行,反而造业,这座山就越堆越髙,永远无法跳出生死圈。
二、修行的绊脚石
1、贪瞋痴
起心动念都是自己不对,此是因为还有个“我”在。此是细念,一念始起,变相起。
总说别人不好,自己好,说好就高兴,说不好就难过,这就是你我相,修行如有你我相,则修行不安,若存我相,每样事都有我,把我看得很重,分得很清楚,这样对我们不利,而且天天都有烦恼。(注:大悲忏法中所谓于平等法中起自他想)
若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则智慧不能开。
我们的耳朵总是喜欢听,听听看有没有人在说我们的坏话,眼睛也喜欢看好的,这点对修行不利。
不去贪瞋痴无法开智慧。
只要贪一样,就要再来轮回。
贪一样则多一样,少一个念头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
不能有丝毫的瞋心,否则不能入道。
急性就会无明,丹田也会无力。
若还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亲戚……爱情爱别,千万劫也在轮回这些。如有佛的种子,修行就比较快些。
不要拿那些坏东西放在脑子里,很痛苦。不要爱漂亮,穿我们这件衣服(指出家人三衣)直接到西方。如爱漂亮,以后有自然的衣服穿(指禽兽皮),不用做的,有的还没去的,就已经在装那个形的了。
2、我慢
不要学固执。
不要有我执,如有我执,智慧不开,不能有贡高我慢之心,会障道。
不除你我相,则无法解脱,师父是教我们解脱法门,不是说要收人才的。
较能干的人,不好修,就会想怎样怎样。修行是修香味触法、粗衣淡饭,看能不能修得脑子清净解脱。
3、善少恶多
心里坏的力量比较强,好的比较弱。好的说:“我是善的。”坏的说:“我是大善。”坏的每样都要占第一,这样强欺弱,善的终被恶的捉走(压倒),这是最不好。
从无始以来带的善念少,恶念多,所以我们的自性被盖住了发不出来,故有妄念、爱睡……无法与它抵抗,这就是业障,故要做些事来调配;否则是到处听,听得乱糟糟,烦恼多,没处通(没地方发泄。)
业障到则无明烦恼起,若无正念则邪念起,处处看人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就是想离开另找道场,或觉得没意思,还俗去,其实一起烦恼,就是你不对,不管你有理无理。
怕:不怕就是安定,怕就是不安定。怕是自己在怕,别人也没有怕,是自己不利,自己无主就害怕。怕多了就生烦恼,心不安定就会没道心。
三、修行正路
1、去相
问:师父!那做起来很不简单。
答:不要说不简单,只要去行也很简单。
问:我是凡夫,所以……。
答:说自己是凡夫,也是执著。
问:我就是没有修……。
答:不要说没有修,就……。
要有信心,我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作到,这样才会更精进。不要常说我,就是这个我在作怪。
以前罗状元舍弃其职位而出家,他担心别人知其身份(职位高,不愁吃穿,容易堕落,富贵毕竟不能永久。)故其出家不泄身份。任何打杂工作都做,也没人知晓其身份。有一天他打杂开悟了,知道他以前洗盘子打破了多少,赶快赔常住。罗状元没有我相。一去除我相。所以开悟了。
安没有分别才能去我相。如执我相,则修不到行,去我相智慧才会开。
修行不能执著,执著即生烦恼,修道是要去除贪、瞋、痴,达到身、口、意清净。
去我执,从粗衣、淡饭做起——淡泊欲望,不要分别,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都是你、我在竞争,看能不能修到没有你我这个地步。要修忍,忍是我们以后修行的根本。如果不修忍,则徒具出家人的外表,不要常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这样不能修心!
修行要没有我相,不要说自己以前(在家)是什么身份,否则就不能下心修道,出了家就没有身份、学历高低之分,大家都一样。
好也笑笑,坏也笑笑,好坏是分别出来的,不要分别。如遇高兴欢喜,则问是什么人在欢喜?如遇烦恼,则问是什么人在烦恼?
遇有烦恼或有什么不好的念头,就向阿弥陀佛说,又来了,又碰到了,要念阿弥陀佛,说烦恼快走,没这回事,以心治心嘛。
2、舍分别心
修行的路程要愈苦,才会开智慧。不是希望人家对我好,否则就和世俗没两样了。
修行就是要吃亏,才会有进步。
修行是做人不做的,勇猛精进。不是和人计较这不是我做的,和社会人一样。做人不做的,这才是修福慧。修行不是算行,不是用算的、计较的。
好的检起来学,坏的搁一边,自己心里明白就好,顺此修忍辱波罗蜜。修行不问是与非,有理与无理。
修行不说对不对,即使自己对,人家偏说你不对,你也要接受。凡事能认自己不是,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
修行道路上是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样的。不是争“对”“不对”。以前有两个徒弟打坐。一个坐得很庄严,一个坐得东倒西歪。可是师父拿起鞭子打那个坐得庄严的徒弟。若是现在的人,马上起瞋恨心烦恼。但那个徒弟很惭愧地请问师父开示指导。修行不是争“对与不对”而是要有这种工夫。做对了人家说你不对,你也能接受。
如果真心想修行,是各自的福气,故应福慧双修。每个人都要把以前所带的业障消除(方法是:拜佛、念佛,常住工作发心做、不计较,如计较则生烦恼,即造新业)。
3、坚固心
傻傻做、傻傻吃,多念佛。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什么事都不管它,这就是有坚固心,这就是修行。若做是做,还打妄想,要读佛学院,要……这还不是修行。
以后师父不在,不用烦恼,只要听师父的话,念佛修苦行,于六尘好与坏,不用执著,要随缘。
修行就是要下身。衣、食、住皆简单,要粗衣淡饭,若过于考究食、住、则和在家人无两样,对这些衣食住看淡,才能去贪瞋痴。若凡事太充足,则欲望大,贪念则愈高。若要下身,当从衣、食、住著手。
凡是好坏皆不形于外。例如生病了,也不要让人觉得你生病了。像师父虽有病,但谁看到师父,都说师父身体很硬朗,也没有人知道师父有病。
4、照顾六根门头
眼门
看到别人的缺点不能起分别心,应先观察自己。人皆有佛性。
不要光看别人过错,要常常看自己有无过失,才不会与道相违。
凡事不要太著相。相貌好,不起欢喜心;相貌不好,也勿起烦恼。
耳门
修行要自在,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评语。说你好,说你坏,这不是别人不对,而是你自己不能安定。
人家在讲我们,修就是修这些。
修行是要有境界来才有得修,自参自悟,烦恼即菩提,修行是在修这些。当有人在刺激我们时,心中自然平静不起,这就是了。不是说,修我每天拜几拜,念多少佛号而已,但此也是需要的助缘。
若你已将地扫干净,师长硬说你没扫干净,这时你若和他辩,这就是在家性情;若你能接受说:“好!我把它扫干净”!这就是修行。
修到有正念、清楚时,耳朵听好音、坏音就会感觉到。不顺好音(不听好音),把坏音拿来修。
口业
说话要精简。不必要的话,勿多言。
修行不讲是非,不讲“没影”的事。
佛教中最怕是非,说是非的就是是非人,造口业。修行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否则也是三餐。
不说是非,说是非就失败,说是非给人不安定。
要讲别人之前,先和这个(指心)商量一下。
不要说别人不对,一说出来就是自己不对了,这个“口”很重要。
每天训练没贪念,不乱说话:讲话讲佛法,求生西方。世俗的种子已够多,不要再讲这些俗话、是非。
有的人说话令人起烦恼,不能安顿人的心,令人不知怎么好,又要别人听他的,其实他听不听别人的?结果这个人就在那里心烦闷,起烦恼解不开。
又不得二、三人交耳私语、结党、背后论人是非等,否则易让人家不安,犯戒闹众。
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修行要注意口业,口好心好,不要说:我虽口不好,心是好的。出家人,佛寺中也会有是非,但不要与人在那边论是非,不要一张嘴巴唠叨。论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有时间就拜佛、念佛。
起烦恼时,不要和这个说,那个说,说来说去惹是非,最好多礼佛解烦恼。
问:听师父开示,有时不敢吃太多、太饱,但体力又差,该如何?
答:要吃饱!只要不贪、不着就好,不要说好吃,多吃一点;不好吃,少吃一点,不求香味触法。(传闻师兄说:“过喉即不知其味。”)
少吃少睡,把精神用在修行上。
意业
起诸恶念时,不执著,拍拍自己说:“你不要这样子!”不可用处罚方式,如此无用,并会伤害自己。
有相看得到,无相要我们有坚固心,“是非”装不会,不要被度去(跟著走)。
问:带业来怎么开智慧?
答:多念南无阿弥陀佛。
心若在此学了师父的德行,则到别处亦可安定。
我们这假体,难免有病苦,但这属小病;有妄想,贪、瞋、痴,才真是大病。有妄想,我们还要继续轮回,生死就不能了。为了保持临终的正念,我们平常就多服“阿弥陀佛”的药,否则死将何去?
行、住、坐、卧去悟,去体会这些佛道,才不会空过光阴。光阴很快过,去体会,坏念头才不会跑进来。否则无正念。口不说,心在想,不要想那些有色相,要想这些无色相的。
5、长远心
修行谈何容易?要想当一个修行人不是那么简单。现在我们只能说做苦工,苦修而已。我们贪瞋痴慢疑未断,现在只是磨我们心志,等断了这些,丝毫都没有,才入道。
修行非如豆腐干,拿来就可吃。十年、二十年一声佛号保持下去,加上信愿行如此下去。
如有道心,慢慢修到了四、五十岁,无所挂碍——“老尼姑”。这才有点自在,还不是很自在;若不悟道,虽到四、五十岁,烦恼仍有,便易成颠倒。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缓,细长水流。
修行要保持中道,放下眼看对功夫,修行要粗衣淡饭,不著香味触法,但要自然,不是刻意地不吃饭,不穿衣服挨冻,不睡觉,想当一个苦修行,若是修到一个境界,自然不想饿、不睡。
勇猛精进地修行,到了衣食住都不需要了,再去闭关,这才有保障有成就,否则到后来都出问题了。
修行过程中,生了烦恼就不好,要没有烦恼才好。
能在一天当中平平静静,念佛拜佛做事,没有什么事发生过地就好,不要想做什么(无过便是功)。
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今天能够没出毛病,念佛而过就要很满足,明天再来时,明天再说,不要去挂碍(不必想以后的事)。
四、修行的好风光
除你、我相,修行就是要做到这个,这才是真功夫,否则到那里修也自徒然,如修到这点,那你的功夫也就到家了。
都是有个你、我有争,看能不能修到没有你、我这种境界。
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扰我心。所以衣食住行、是非荣辱皆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开。平常心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烦恼,不起欢喜心,对人,不好也不坏,随缘和人结善缘,不攀缘,时时刻刻注意起心动念,有坏念头要马上提醒自己。
修行要修无碍的,不要像鸟在做巢,野鹤无粮天地宽,他飞到那里即停到那里,随处也就飞走,是最自在的一种鸟。修行要处处无挂碍,心才静,如如不动。
修行要修到动静无挂碍,什么叫做动静无挂碍?就是在动时心不动,不被动转;而静时也没有静之念。又念佛扫尘埃,莲华朵朵开,就是得起正念。念佛要转念,把恶念转为正念。
对任何事都能放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即对任何事无挂碍,免得临命终,念头一到,就要继续轮回了。
修到要去的时候,不挂碍任何一样,每一样都无挂碍,只带我们的灵光,灵灵觉觉去。
修行要到那里都一样,都能自在,修就是要修这些。
要修到没有刺激(不被外境所转)。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里面起欢喜,不要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只注意外面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样。
修行要福慧双修,修到老时福慧具足,则人人自然恭敬你。
人若修好的话,即使到那里,人家亦要找你,别人也喜欢你。
要到正念自己跑出来那才好——有正念出来,才会去分别怎么是正确的,知道怎么去行。
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体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轮回的苦,悟到一条,就是一条的智慧出来。
修行要修到有智慧,什么要碰到都会,讲话也要知道怎么说才圆融,自己站稳了,别人也欢喜接受,也不造业,故我们要养慈悲心,行菩萨行。
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让人看起来很和蔼慈悲。
如果有一人修得好,则其他人也会沾福(一人有福沾满屋),则人人也会起勇猛心和他学习,每个人都想修行,一起共修,大家互相勉励;否则是非、嫉妒、愚痴心起,就不安定。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拥护,不是刻意强求来的。
不要祈望施主送东西来,不要依靠施主,只要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龙八部,皆会护法我们。
静坐时若有好坏境皆不著,也不用说。
佛法不著于境界——乐、明、空。轻安则乐,妄念少则明,不生念则空。如著于乐则欲界天,著明则色界天,著空则无色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