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蒋经国先生
老和尚说:“一切的力量都是从定中产生出来的,但只有在静中间才能定”。
老和尚:“一个人安定的地方,能够定下来,还不算是‘定’,要在烦恼的时候,能够定下来才算是定”。
一九七五年三月九日对章克节、丁肇强
老和尚:“近年来经常有韩国、美国以及欧洲的学人或僧侣上山来参究佛法,他们既怀着诚心,也怀着疑心,经过简单的说明,莫不皆大欢喜,轻松愉快的回去。还有国内年青的大、中学生们、老师们,信佛的虔诚,见解的深刻,也令人欢喜,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他们无论用语言或文字,直接或间接去宣扬佛法,对社会都会发生良好的影响。”
老和尚:“社会环境在变。从前我们在丛林里的作法和现在出家人的作法就大有差别。从前的出家人比较重视佛法,成天在行、坐、卧中办道”。
老和尚:“丛林规矩,不论你是学禅、学净,还是学天台、学法相,都是讲老实修行。现在大家都为生活忙,修行只是应景而已。难道会看经、会穿袈裟就成僧宝?也有人拿起笔来能够写写,也归不到佛法这一边去,说起来也是遗憾!”
老和尚:“谈到僧众与居士之间的关系,老和尚谦称僧团做得太少,没有产生领导作用。他举两个例:第一个就是说法师们没有切实的去和居士们说明佛教的佛、菩萨与道教的神祇有什么不同,到了今天,无论在城市或乡村,土地公、城隍爷、文昌帝君、关公、妈祖、赵公明、吕纯阳等与佛、菩萨供在一起的寺庙还多的是,实在不应该。其次说到戒律,出家人也多未深究。他说:“戒律主要在自己,不是光教人做,自己不做。”
老和尚:“佛法并未衰微,人心确在衰微。”
老和尚:“因为人心衰微,所以社会风气乱,道德水准堕落,佛法自然不兴了。无世间法就无佛法,要佛法兴盛,就应该在人心上做工夫”。
老和尚:“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因为“现在的读书人作兴到国外去留学,特别是到美国和欧洲去。这些西方国家就是不重视伦理道德,只讲求科学技术,尽管技术学好了,还是皮毛,做人的道理没有学好,纵然一个个都得了博士学位回来,于国家、于社会严格说起来,并无多大用处!”
老和尚:“他们(指西方人)以物质文明点缀了花花世界,却又以不能明礼尚义而使世界发生动乱,引生灾难!”又说“西方人不容易了解‘人身难得’这句话的道理,自然对‘众生皆有佛性’更无从体会了。我们的身体会坏,佛性却不会坏;众生虽有佛性,却天天在做梦,连吃三餐还是在做梦。梦在六道轮回,不出娑婆。要出娑婆,就须有缘得闻佛法,并照着它的道理去做。”
老和尚:“社会并不是照佛法组织起来的,但是娑婆世界向往佛法。因此,献身佛法的出家人,不可自己被社会污染,应该以自己的行愿去净化社会”。
老和尚:“过去的佛、菩萨就是苦修的,有的修几生,有的修几多劫,生活淡泊,不妄造作,所以能开悟、了生死。现在的人,多不想吃苦,也不相信佛、菩萨为佛法而舍命的道理,因此入道很难!”
“过去的佛、菩萨,各各愿力不同。如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修行人应该效法佛、菩萨,每人发大愿,永持勿失。直到成佛而后已”。
老和尚:“在家居士近年来在护法上的成就颇能尽力,但是,还要精进,不可满足。只要真心学佛,不问在家出家,都可成佛”。
问:“时下修禅、是否禅净双修最为逗机?”
老和尚答:“禅非关色相,非关话头,不在讲说,不在弄神,只求入定,能定就有禅。近百年来,学禅人多从念佛打基础,这确是一条路,但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因此我不劝大家也走这一条路。”
一九七六年对美国好来坞金博士(美国人)及云林居士
老和尚:“你几岁?”
金博士:“三十五岁。”
老和尚:“你有什么问题?”
金博士:“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来看看。”
老和尚:“佛法中你喜欢什么呢?”
金博士:“禅宗。”
老和尚:“净土也很好嘛!净土也是禅。”
老和尚问:“你手中拿着什么东西?”
金博士:“茶”
老和尚问:“能喝茶的是什么?”
金博士:“渴啊!”
云居士:“口乾啦!”
老和尚;“不对!不对!”
老和尚:“普通到我这儿来,我都让人念阿弥陀佛,什么也不谈。这次你来以前,我莫知你来,你走了,我也莫知你到那里去,现在你喝茶,我便问你喝茶。能喝茶的并不是渴,渴只是一种现象。”
老和尚;“我听云居士说,你在锡兰下过功夫,我现在只是跟你开开玩笑而已。”
金博士:“我曾看佛法书籍中提到有个‘念佛三昧’。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过这种境界?”
老和尚:“你来以前,我莫知你来,你走了,我也莫知你到那里去,现在你问我问题,我凭我的记忆回答你。我在五十几年前,有一次情况我认为是念佛三昧,你以为怎样我不晓得。”
金博士:“请师父开示!”
老和尚:“五十几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时,有一次随众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随着木鱼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手结定印,边走边念,突然我那么一顿。当时‘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先在大殿地面盘绕,然后再冉冉地回旋上升起来,”(老和尚讲到此处,边作缓缓盘旋手势,同时念佛,声音深沉而浑厚。)他说当时没有什么寺庙建筑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觉,只有源源不断念佛声,由下至上一直绕转,尽虚空,遍法界尽是弥陀圣号。”
云居士:“此时师父行不行香?”
老和尚:“那时我也不晓得行不行香,也不晓得定在那里,光是‘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最后维那引磬一敲,功课圆满,大众各归寮房,还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下去,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上殿过堂,完全融于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声中,鸟语花香,如此有三个月之久。”
老和尚(笑着说):“那真的很爽快!不过这只是我记忆中的体会,是不是念佛三昧,我给你作个参考,我觉得是个念佛三昧,你认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了!”
一九七七年对忏云法师及佛七四众
老和尚面对大众说:“你们打佛七挖宝,既然挖到宝,应该奉献出来;来,道一句。”
某尼师:“南无阿弥陀佛”
老和尚(摇头):“这句,连三岁小孩也说得。”
某比丘:“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老和尚:“我们关起门来说话,你不要以为这件衣服(指出家衣服),可以随便穿的,要真正穿得起这件衣服可不是容易的!”
老和尚:“古人打佛七要在克期取证,若是到时侯拿不出东西来,那不变成‘打佛吃’ 了么?”
老和尚:“打佛七,想挖宝,这是贪。来我这里,又想挖点什么走,这也是贪。”
某二位互言:“我们挖不到宝,老和尚要我们把宝奉献出来,老和尚自己有宝,还要我们的,这不也是双重的贪心吗?”
老和尚:“若是听懂我所说的,摆在眼前的,他就拿得到,若是听不懂的,不识货的,就是双手捧到眼前,他也得不到。”
某年轻人:“老和尚你有念珠吗?”
老和尚:“没有!”
某年轻人指忏云法师:“这位法师,你有念珠吗?”
忏公:“有!”
某年轻人:“请你把念珠给我!”
忏公:“我在念的不能给你,我要给你的,你不能丢掉。”
某年轻人:“念珠拿来!”
老和尚:“你现在念的就是!”
某年某月某日
某教授:“老和尚,你看我这是第几禅?”
老和尚:“我看不出来。”
某教授:“听说你是禅定功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禅,您怎么看不出来?”
老和尚:“我三餐吃饱没事干。”
老和尚问:“卫生纸在跟我讲话,你听到没有?”
某教授无言以对,默默而退。
某法师:“我在外国时,每次遇到地震、台风,经过我作法以后,地震、台风都消失了。”
老和尚:“我什么都没有。”
再度来访时
某法师:“老和尚,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老和尚:“我每天吃饭、睡觉、还散步。”
某法师:“请老和尚到国外来普照!”
老和尚:“你到我就到!”
再度来访时
某法师:“老和尚不是说我到您就到吗?许久怎不见您老人家到来?”
老和尚笑曰:“你来我这里,我怎么对待你,怎么言说,你不是很消楚吗?你回去把到这里我所说的说给他们听,不是你到我就到吗?”
某清修法师来访,语老和尚:“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对曰:“您修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修过什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
某法师又言:“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老和尚对曰:“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若是心要闭关,我们这个四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不是入地狱。”
老和尚:“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须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老和尚:“你们看,螟蛉无子,每次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和小虫翁翁价响,你们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在与小虫说: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专心一意,超凡入圣。每天屏绝根尘侵袭,当来必定成佛!”
问:“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
老和尚:“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
蓝吉富居士及法师们
蓝吉富:“我们是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研究部的学生,今天特来参访,请师父给我们开示。”
老和尚:“不过我觉得一个新出家的人,应修一段苦行,也就是要粗衣淡饭,勤劳作务,不管是拣柴火、挑水、种菜、煮饭等,你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易开。一个初入门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的办法是心念阿弥陀佛。”
依严法师:“请问法师,修苦行是指做什么事情,才算修苦行呢?”
老和尚:“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苦行。”
慧根法师:“请问老法师,对研究教理,有何看法?”
老和尚:“没有什么看法,我觉得很自然,你们以研究道理宏法,我以修行宏法,一样嘛!”
从智法师:“请问老法师,你过去修行、闭关,遇到不顺利的时候,你如何对付?”
老和尚:“要有信心——在自心深处要有一依止。”
从智法师:“闭关时,在吃的方面,是否要愈吃愈少呢?”
老和尚:“不是的,要顺其自然,也就是要正常。”要无所挂碍,要无我才是闭关,如有‘我’,‘吃多少’的观念,那就不是修行,而是执着了。”
从智法师:“我闭关时,有时是不想吃,所以不吃。”
老和尚:“故意不吃,火气会上升,不能修行,不想吃的念头起来了,那还是执着,是有一个你不想吃。”
从智法师:“有时不吃,反而觉得很轻松安适?”
老和尚:“那只能轻松几天,是暂时的现象。因为我们还未到一心不乱、一念不起的境界,所以,执意不吃,身体会虚弱下来。”
慧智法师:“听说老法师是吃水果度日……”
老和尚:“现在没有吃水果,在一九四七年,我从大陆来到台湾,在山中修行,就从五十五岁开始到八十四岁,这中间都是吃水果,现在是方便吃素食。”
慧智法师:“请问法师为何会动念头要吃水果呢?”
老和尚:“因为在山上没有东西吃,当然只有吃水果。”“我不是故意要去吃水果,有时候没有水果,喝水也是过了一天。”。
从智法师:“听说老法师当初是在山上迷路途,不到东西吃,才吃水果的?”
老和尚:“对的,山上没有东西吃,又没有天人。供养,只好找野果子来充饥。”
慧净法师:“光吃水果,身体能否支持得任?”
老和尚:“支持不住也要撑,有水果吃就不错了,那里还想得到支持得住或支持不住。”
蓝吉富:“您是否还每天坐禅?”
老和尚:“我方便,现在每一项都有么!包括吃饱睡觉,睡好了在竹椅上坐”。 “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无处不自在!”
慧嵩法师:“打坐要从何学起。”
老和尚:“从观自在学起。”
慧嵩法师:“您是否走禅宗路子?”
老和尚:“不是,我偏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
慧明法师:“请问老法师,念佛有何窍门?”
老和尚:“无有一窍,但有己心”。 “有的人不会念佛,要寿命长,求寿命长有何用?只是多一些时间去造业。会念佛的人,心与佛同,多一年寿命,就多一年的无量寿佛。”
慧根法师:“宏扬佛法,在现在这个时代,应以何种方式较为中肯?”
老和尚:“唉!刚刚讲过了,你们是以读书宏法,我是以念佛宏法。都须要。”
从智法师:“听说这里要重建大殿?”
老和尚:“信徒们发心要建,就给他们建,我没有挂碍,我不会高兴,也不会嫌烦。”
有人问:“开始打坐时,妄念很多,如何对治。”
老和尚:“妄念很多,就是业障,去妄念,念佛较容易。另外俗缘要少,也很重要。”
蓝吉富:“有一种人信外道,但做人很好,请问他们将来会到那界?”
老和尚:“这是你们的分别心,我的看法是看每一个人都一样,每种宗教都有他某种程度的好处,都对社会有某种程度的利益,这不是你好,我不好的问题,而是层次上的问题。”
老和尚问:“度众生如何度?”
老和尚自答:“这个度众生真不容易,我们把慈悲心发出去,他要是肯接受,才会受我们度。他不接受,就无法度,所以一切要自自然然的,要他看到我们欢喜。度众生要随缘而化,慈悲为怀,度众生是顺其自然的,所以这个“缘”就很重要了。”
慧智法师:“请问老法师对了生死的看法!”
老和尚:“了生死?喔!那谈何容易!不过,了生死有比较容易的办法,就是念佛啊,但不要以为念佛容易?一念疏忽,就会想睡的(昏沈)。”
有人问:“如果念佛念到想睡时,怎么办?”
老和尚:“想睡就睡呀!”
蔡月秀:“有人念佛要了生死,但有的菩萨要乘愿再来,您对这二种人的看法有何不同?”
老和尚:“我的想法是,各人的愿力不同。我请问:你们读书是否有一样的愿呢?”
蓝吉富:“修行到某种程度以后,对于往生西方是否能够自己知道?”
老和尚:“只有到临死时才知。人人都可成佛,只是业感不同,故有早晚不同,人身难得,要努力修行。地狱、畜生,都是自己要去的。成佛作祖也是自己作的。”
“要成佛,一定要经过人这一大关,要把握机会,好好修行。”
依广法师:“念佛号是否也是执着?”
老和尚:“执持名号并不是执着,因执持佛号,可得正念。”
“如有一点散心或名利之心,那就是执着。”
依广法师:“一直要念佛,一直要念,是不是执着?”
老和尚:“这也不是执着,是精进。”
慧明法师:“有人说,念佛会着魔,请问这是为什么?”
老和尚:“这是你有此念头,才会着魔,你心不专,才会着魔。”
常殿法师:“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
老和尚:“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掷到六个字里去,就对了。”
蓝吉富:“你对带业往生是如何看法?”
老和尚:“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依恒法师:“如转生时,生在一个基督教的家里,那不是就不念佛了?”
老和尚:“不会的,时候到了,他的愿力会促使他念佛。有愿力的种子,即可促使他念佛。”
蔡月秀:“有人很有修行,但临终时,还要遭病或意外,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是否为定业难转?”
老和尚:“可以说是‘定业难转’,也可以看作是‘乘愿还业’”。 “有人会说,他那么有修行,难道不能以修行之力,克服业力吗?”“我可以说,就是有修行,才会遇此苦难挫折,这正是他修行的功德,使修行在这一次就解决了。”
宏意法师:“在阿弥陀经上,有‘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句,为何您说只专心持佛号即可呢?”
老和尚:“只要‘具足’信心,那福德因缘就一切具足了,现在的问题是你的信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心了。”“是相信的信心?是每日三、五万声佛号的信心?是将全付生命投注下去的信心?是一心不乱、一念不起的信心?……”“你自己具备了那种信心?你自己应该知道,是否福德因缘具足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对守如法师、许国正居士
问: “‘不是佛法衰,而是人衰’为什么?”
老和尚:“人为何衰?因为不肯持戒,在行住坐卧中用功。”
老和尚问:“人从那里来?”
老和尚自答:“胎卵湿化”
问:“老和尚禅净双修?”
老和尚:“我念阿弥陀佛。”
问:“一般说来,禅净双修,是否容易相应?”
老和尚:“在我没有分别,如果强调禅,还有我相,一开口就有个我。”
问:“假如有人要学禅,您老人家如何教法?”
老和尚:“禅不是教的,各有根器。”
问:“德行好的人,是否容易体会到禅?”
老和尚:“这个我不知道。承天寺是自自然然的,这里住这么多人,我没有感觉在度他们。”
问:“要他们自力自度?”
老和尚:“这不是用讲的,一个钟打下去,大家都听得见的。”
问:“假如有一批年青比丘,精进发心,希望接受一种理想的僧团教育,将来能光大佛教,老和尚有何指示?”
老和尚:“有一些大法师可以办僧教育,培植人材。我年纪大了,要做也是来生的事了。”
问:“有的其实只要您老人家点化一句两句就够了。”
老和尚:“像我坐在这里,嘴巴讲我要度众生,如何度呢?”
问:“我们要身心变化的快,最好像您老一样,经常打坐?”
老和尚:“你现在给我讲,我才知道我在打坐。”
问:“僧团的修持,在山林、在都市有什么不同?”
老和尚:“起先宜在山林修,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只在都市中,街头都可以修。”
问:“假如办一个佛教教育机构,或一个禅堂,在山林好呢?还是在都市好?”
老和尚:“不要说我们要做什么,还有色相,还有执着。”
问:“您老人家在这里方便说法,还不是办教育?”
老和尚:“这个承天寺也不是我的,如果是,我就成了守庙的庙公了。”
老和尚就是不肯谈教育。我们想,是他不欢喜玩弄名相,这里现成的僧教育不就是最好的话题!?
问:“这里有几单出家众?”
老和尚:“四、五十单。”
问:“您老人家如何教他们用功?”
老和尚:“随他们自己用功,要修苦行,每晚有一枝香共修念佛拜佛。”
问:“如何度日?”
老和尚:“粗茶淡饭、自耕自食。”
问:“这是百丈清规的规矩。”
老和尚:“规矩一立下,大家都要这么做。”
问:“百丈清规在这里有无补充?”
老和尚:“没有。”
问:“这年头不一样了,怎么可能都一样呢?”
老和尚:“从前出家和现在出家是不一样了。”
问:“除了规矩以外,有没有教他们看些经典?”
老和尚:“有,要看经才知路头,我教他们看心经。”
问:“还有呢?”
老和尚:“心经的包容很大,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
问:“心经那句话最为吃紧?”
老和尚:“观自在菩萨。”
问:“您老是拜地藏菩萨,行地藏大愿的?”
老和尚:“我不知道,我懵懵懂懂。”
问:“有没有教这里的大众都念诵地藏经,行地藏菩萨愿?”
老和尚:“各人有各人的愿力。”
问:“老和尚此生弘扬佛法,主要的大愿是什么?”
老和尚:“我一天到晚坐在这里,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问:“这是大禅师的作略……”
老和尚:“多大?最大也不过我的椅子那么大。”
问:“同来的法师想修建禅修道场,老和尚是否能慈悲赐告一、二?”
老和尚:“我自己也没有力量。”
问:“有人来求,也是有缘,希望尽量满愿。”
老和尚:“有人家来求我,我都方便。”
晓云法师求访,老和尚开示:
台湾出家很普遍,大都以文学来出家,大陆出家是了生死、行苦行,学佛菩萨的苦行来出家,大陆出家要先三年苦行,吃苦才能解脱,我们出家在食、衣、住上要弃贪恋,不要像在家一样,才能修出福慧,粗衣谈饭才能了生死,要学佛的福慧,三宝——佛、法、僧,僧就是要好好的修,要淡泊才能修戒定慧,念佛定来就是禅,初学佛入门就要念佛,心心不离佛,心定来就是禅,有佛有净土,初步是训练身、口、意,我们出家了,就要找那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在念“阿弥陀佛”中,一面做苦(工)(课),一面念佛,头脑才不会乱跑。
我们来时是迷,要去的路,简单说即是念阿弥陀佛。
我们是带业而来,但不要带业而去,出家要上报四重恩,——父母、师长、众生、国家、下济三途苦,出家要能好好的解脱,才有所交待。
忏公主七时,老和尚开示(农历):
1、念佛才是真正清净、正当的一条路,念佛即是西方的路,同音念佛即到西方,不须买票搭飞机,西方法船是无色相的。
2、佛教的正道与道教
道教修道人与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为了生死,道教则修长生不老,即使百千岁仍不究竟,不能了生死,道教中有些很精进,他们也有一个罗汉体,但罗汉体仍不究竟,我们佛教要断见,思二惑,道教的罗汉体仍有一些没有死,已经活了好几百岁在山中,我们现在主要是修生死的解脱,故要能舍身,不要顾这个身体、怕苦。我们佛教是修身、口、意三业,六根清净,解脱生老病死苦。
3、打佛七是要度众生往极乐世界,娑婆世界的境界有生有灭,西方的境界是不生不灭,即如我们现在到别的国家,还要买机票钱,如念到一心,无色相的,则十方国土皆到,此是不生不灭,念佛才有寄托,念佛即心,心不离佛,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要字字清楚,用心想、用心念,要摄心专注佛号,万缘放下,要依此音声,才能一心,没有能念所念,你在念或我在念,大家都依此佛号才能一心,西方世界也是依此音而念(一心就是专注此音,听音声而念)。
打佛七不要被俗念拖走,如不专心,则可惜这一趟。故要一心念佛,一心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