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 佚名 |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与《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同本。末后有一女人发心,便得转为男子,授菩提记。 |
如幻三昧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异译
|
菩萨修行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白法祖译。又名威施长者问观身行经。大宝积经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之异译也。 |
摩诃衍宝严经 | 佚名 | 晋代失译师名,即《大宝积经》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异译 |
离垢施女经 | 佚名 |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辨会异译
|
决定毗尼经 | 佚名 | 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译 |
幻士仁贤经 | 佚名 |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度大幻士仁贤说如幻法门及菩萨道法。 |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 佚名 |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 |
大方广善巧方便经 | 佚名 | 四卷,赵宋施护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皆大宝积经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佚名 | 凡三卷。北宋法贤译。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其净土之相。系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惟本经初无序说,终无‘五恶段’之说,而于三十六愿文之顺序内容亦颇有出入。注疏有誓铠之庄严经毛渧记六卷。[大藏目录卷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四、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二] |
大乘十法经 | 佚名 | 萧梁扶南国沙门僧伽婆罗译,即《大宝积经》第九大乘十法会异译 |
大乘日子王所问经 | 佚名 |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即《大宝积经》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异译 |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 | 佚名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四十卷.宋中印土沙门法护等译.即《大宝积经》第十二菩萨藏会异译 |
大乘方等要慧经 | 佚名 |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该经是《大宝积经》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的异译。 经文主要记述了弥勒菩萨向佛提问,询问菩萨摩诃萨如何才能获得不退转法,在大乘佛法中不断进步而不耗减,行菩萨道降伏魔怨,了解诸法相之根,不厌恶生死,获得不从他受的正慧,快速成就无上一切智地。佛告诉弥勒,菩萨若具足内性清净、所行成就、所施成就、所愿成就、慈成就、悲成就、善权成就、智慧成就这八法,就能快速逮得无上一切智地。此外,经中还涉及菩萨如何背弃诸恶道,不堕恶知识中等相关内容。 |
大阿弥陀经 | 佚名 |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取《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四经删补订正。析为五十六分。惜其未见宝积一译。然心甚勤苦,故举世多流通之。 |
法镜经 | 佚名 | 全一卷(或二卷)。东汉安玄译,严佛调笔受。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与大宝积经卷十九康僧铠所译之郁伽长者会,及竺法护所译之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皆为同本异译经。然本经系古译本,将释尊译作众祐,舍卫国译作闻物国,长者译作理家等。内容叙述释尊应郁伽(梵Ugra ,本经译作‘甚’)长者之请,为在家、出家之菩萨说戒行。[杂阿含经卷三十、大唐内典录卷一、历代三宝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一]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罗什译。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之异名。 |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二卷,梁曼陀罗仙译,与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先出,所谓文殊般若是也。 |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萧梁僧伽婆罗译。大般若第七会之别译。略云文殊般若。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梵名Pravara -deva-ra^ja-paripr!ccha^ 。凡七卷。陈代月婆首那译于天嘉六年(565)。又称胜天王经、胜天王问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系佛应钵婆罗天王之问,对大众说甚深般若及其修习之法。全经共分十六品。与玄奘所译之大般若经卷五六六至五七三等之第六会为同本异译。[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内典录卷五、开元释教录卷七] |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圆义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般若之一百八名及陀罗尼。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 佚名 | 有二本。旧本为罗什译,题曰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新本为不空译,题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亦二卷。仁王指当时十六大国之国王也。佛,对诸王各护其国使之安稳,故为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也。谓受持讲说此经则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古来以之为护国三部经之一,公私皆为禳灾祈福读诵之。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经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仁王经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成莲合,仁王经疏,七卷,唐良贲述,仁王经疏六卷,唐圆测撰,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经疏科一卷,宋净源录,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 |
摩诃般若波罗密钞经 | 佚名 | 苻秦天竺沙门昙摩蜱共竺佛念译,五卷。共十三品,亦同道行,而文来未尽。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梵名Pa=n~cavim!s/ati -sa^hasrika^-prajn~a^pa^=ramita^ 。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卷、四十卷),计九十品。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本经即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卷四○一~四七八)。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本经之同本异译尚有光赞般若经十卷(西晋竺法护译)、放光般若经二十卷(西晋无叉罗译)。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与本经相当,分为八品,印度称之为中般若。龙树菩萨之大智度论百卷为本经之释论。此外,中国、日本对本经所作注释书亦甚多。[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