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千岩和尚语录 | 千岩元长 | 明代释元长(生卒年不详)撰。元长。俗姓董,字无名,萧山县许贤乡人。自幼聪明过人,七岁经书过目成诵,举止行为如若成年人。少年依授经师学习《法华经》,据义问师,常常使业师受窘。后于灵芝寺受具足戒。学问高深,于禅宗弘法尤为海内外学人仰慕,日本、三韩、暹罗、缅甸、交趾等佛徒莫不来拜。朝廷派重臣降名香宠之,宣让王下令加护,镇南王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并上尊号“帝师”。元长后来将此研习佛法之学,以语录体撰成《千岩和尚语录》一书,成为研究明代元长高僧的重要资料。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戊午刊本。 |
明州天童景德禅寺宏智觉禅师语录 | 宏智正觉 | 4卷,宋正觉说,净启重编。卷一,上堂晚参示众。卷二,举古。卷三,颂古。卷四,机缘塔铭铭偈记。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 行策截流 | 10卷,唐宗密述疏,宋子璇录记,清行策会编。行策(1628~1682),字截流,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相传为憨山大师后身。年二十三出家,五年间胁不至席,参悟禅要。后研习天台教义,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1670),住虞山普仁院,倡导七日精进念佛,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现存著作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净土警语》十五篇、《宝镜三昧本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今依《嘉兴藏》、《卍续藏》所收版本点校整理。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 | 牧云通门 | 牧云和尚宗本投机颂,记室智时、侍者超慧同对。西干,震旦,宗本投机颂终病游游刃目终,序品,法华后颂,四依法颂,病游游刃终,自叙,病游初草.病游后草等。 |
长老尼偈经 | 佚名 | 巴利名Theri^-ga^tha^ ,音译涕利伽陀。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系收集佛弟子中长老尼之偈颂。颂数自一偈集之十八颂乃至大集之七十五颂,共有十六集(nipa^ta),五二二颂说偈之尼为六十九人。本经虽与长老偈为姊妹作,然于形式上,本经无长老偈所附录之序偈及摄颂;且就所说之内容而论,长老偈着重信仰之层次,本经则以生活上之体验居多。 |
长老偈经 | 佚名 | 巴利名Thera-ga^tha^ ,音译涕罗伽陀。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收集佛世时弟子中长老所吟咏之偈颂。初有序偈三颂,本文之颂数自一偈集之一二○颂乃至大集(七十偈集)之七十一颂,共有二十一集(nipa^ta),一二七九颂。各集各品及末尾皆附有摄颂(uda^na),总计说偈之长老有二六四师。其中,一偈集之第四品与七偈集之 Sopa^ka,一偈集之第五品与十四偈集之 Revata ,一偈集之第六品与二偈集第一品之 Valliya,一偈集之第十二品与二十偈集之 Adhimutta等系同一人所作,亦有若干虽系同名然不确定是否为同一人所作。各偈颂之内容,以说者自身之经历或信仰剖述居多。又于同一偈颂中,或为不同长老所说,或有思想与本经其他长老所说大异其趣者。然大体言之,全经之辞藻高雅,大多相应于佛弟子之所说。 |
牧云和尚懒斋别集 | 牧云通门 | 十四卷,明通门撰,毛晋编。文部七卷,卷之一论序记铭。卷之二说题跋杂着疏榜。卷之三传志铭祭文。卷之四书启(上)。卷之五书启(下)。卷之六杂牍。卷之七颂像赞偈部一卷。卷之八偈诗部六卷。卷之九铜井时古南时(上)。卷之十古南时(下)。卷之十一古南时之余(秋行鹰峰)(折芦梅溪)(云在)。卷之十二栖真时之一栖真时之二(海滨答咏)栖真时之三(长夏吟)栖真时之余。卷之十三兴福时兴化时鹤林时。卷之十四天童时天童时之余。 |
大忏悔文略解 | 书玉 | 一卷,清书玉略解(依驹本印),夫欲求生净域。先须洗浣身心。入圣超凡。必使根尘迥脱。所以如来。示忏悔之方。先德述修净之法。摄生之要。无逾此也。惟智者觉照愚者沉迷。故我本师见月老和尚。每于布萨之期。先令忏摩。然后说戒。 |
怡山礼佛发愿文略释 | 书玉 | 一卷,清书玉略释并序跋,有事义(依驹本印)。 盖谓勤求佛道要须立愿为先。广度众生。必以发心为首。心发。则众生可度。愿立。则佛道堪成。二者兼之。尽善尽美。故从上佛祖。一切圣贤。未有不发誓愿。勤修行业。而能成证者也。 |
方融玺禅师语录 | 如玺 | 三卷,清如玺说,兴林等编,附净土诗。一卷,天界上堂弘济上堂小参。二卷,云居示众。三卷,机缘室中垂语小佛事行脚垂语佛祖赞歌偈行实附净土诗。 |
本生经 | 佚名 | 或译《佛本生故事》,印度最古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在印度,公元3世纪就有了本生故事的浮雕。在5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在斯里兰卡的佛教盛会上见过500个变身表演,可见当时已传到国外。所以《本生经》的故事形成不会晚于公元2世纪。现行本子有故事547个,每个故事长短不一,短的几百字,长的几千字,最长的有10万字。从内容来说,这些故事都标明发生在释迦牟尼的前生。根据轮回转世理论,一个生灵出生以后,必然有所行为,非善即恶,这就决定其来世的好坏。如此世代轮回,永无止息。释迦牟尼成佛前,只是一个未能摆脱轮回的菩萨,经过了许多次轮回才成了佛,这些转生事迹就成了本生故事。当然实事并非如此,是佛教徒从民间取来故事素材,加以剪裁、改编。先交代今生故事,说明释迦牟尼在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其次是前生故事,这是核心部分。三是偈颂诗,这带有描绘、发挥、总结的性质。四是注释,即解释偈颂诗的含义。五是把前生故事的人物和今生故事的人物对应起来。其中一个人,一个动物或一个神仙,善者皆为释迦牟尼前身,恶者皆为释迦牟尼的对立面。当然有的也不属于这个格式,有时释迦牟尼是第三者,与核心故事没有关系。现存的《本生经》不是原本,原本传入斯里兰卡后散失,只存古僧伽罗文本。5世纪根据僧伽罗文本改写成巴利文本。《本生经》的故事在一些佛教国家有很大的影响。 |
达变权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显权撰,海澄等编。五卷。卷一至卷三收住明州慈溪县五磊山灵峰禅寺语录。卷四至卷五收颂古、垂问、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二十九册。 |
普光坦庵禅师语录 | 佚名 | 一卷。清机峻说,全弘录,罗开麟序(依驹本印)。 |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真智说,机轮等编。一卷。序,卷上,升座小参示众机缘行实。卷下,颂古颂偈自赞。 |
无碍解道 | 佚名 | 巴利名Pat!isambhida^-magga 。音译波致参毗陀。为巴利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经内容系分类解说有关修道解脱诸事,全经可大别为三品,即大品、双结品、慧品,而各品皆附有十论,其中,大品为全经之中心。本经固属经藏,但其内容形式亦有论书之格式,仅大品之第四、双结品之第一、六、七、十及慧品之第九等六论之初,具‘如是我闻’等字为始之经典形式。其所揭论目主要采自巴利律藏及经藏之长、增支、相应诸部经,被视为轮藏七论中最早成立之法集论(巴Dhammasan%gan!i )及分别论(巴Vibhan%ga )之先驱。本经已有原文出版及日译(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四十、四十一卷),注释书有摩诃那磨之显扬正法论。 |
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 | 三山灯来 | 三卷,清灯来撰,性统编(依驹本印)。高峰三山来禅师疏语目次,卷上元旦表上元表中元表下元表庆佛诞表佛成道表结制进表解制谢表(二)解制意(二)忏期表讽华严经表(二)讽法华经表礼梁皇忏表然天烛意建盂兰会意(二)建盂兰会表讽药师经表讽金刚经表进弥陀佛表庆观音诞表进地藏表。卷中,文昌表祝圣帝表韦驮表瑜伽表修因表酬愿表填还寄库表燃天烛表祈祷平安意忏经意悔过修因意赈济孤▆意利幽意弥陀会意荐师弟意禳虎意祈雨意(二)荐师弟意表盘米意禳虫蝗意请水意寄名禳关意释子修因表。卷下,朔望祝延(增修)祝韦驮(增修)祝伽蓝(增修)祝祖师(增修)祝监斋(补)嘱孤魂(补)元旦(补)上元(补)中元(补)下元(补)祝佛诞(补)佛成道(补)祝堂头诞期(补)祝檀信诞期(增补)挂钟板语(增补)摘钟板语(附补)檀信祈福白意寄名禳关意寄名脱白意檀信讽经白意檀信讽经毕白意。 |
衡山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灯炳说,宗位编,超源序,蓝理序,有塔铭(依驹本印)。 |
参同一揆禅师语录 | 超琛 | 清超琛(尼)说,普明编、明俊录。卷内收图像。像赞、序、示众、偈、颂古、机缘、佛事、记铭、行实、自叙行略训徒。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
伏狮义公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 (尼)说,明元记录,高以永序,超琛跋,有行状。总目,升座,小参,示众,附法语,机缘,拈古,颂古,偈语,书问题,赞佛,事源,流颂,行状,塔铭。 |
佛种姓经 | 佚名 | 亦称《佛史经》。南传佛教经典。收入巴利三藏《小部》之中。共二十八品。第一品“宝珠经行处品”,为全经的序言,讲诸天和比丘聚集佛处,看佛陀把宝珠化向空中作经行处,众人赞叹佛的功德。第二至二十五品,叙述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佛的事迹。第二十六品为“瞿昙品”,专门讲述释迦佛的生平。第二十七品为“诸佛品”,介绍诸佛出世的年代,并说在燃灯佛出世的一劫中,同时还有另外的三佛。最后一品是“舍利分配品”,述分配佛舍利之事。经中所说的过去佛的事迹,在南传其他经文中有零星记载,如毗婆尸佛以下至释尊七佛均可见于《长部》的《大本经》和《阿吒曩胝经》中,但没有二十四佛的说法。学者认为此经与《大本经》相类似,是《大本经》的延续和扩展。此经的编纂年代较晚,与《譬喻》(巴利文Apadana)和《所行藏》(巴利文Cariyapitaka)同出于最后的时代。注疏书有佛授(Buddhadatta)的《妙义悦意论》(Madhurattha-vilasini)。后有摩罗斯(R.Morris)的巴利文罗马字母转写本出版。日译本由立花俊道译出,收入《南传大藏经》卷四一。 |
所行藏经 | 佚名 | 巴利名Cariya^-pit!aka 。又译作若用藏。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叙述现在劫的释尊之所行(cariya^),即释尊之本生故事。分为七波罗蜜,收集三十五个本生故事。(一)施波罗蜜,计有大善见王(Maha^sudassana)、大典尊(Maha^govinda)、尼弥王(Nimi)等十本生。(二)戒波罗蜜,计有瞻箄耶龙(Campeyyana^ga)、摩登伽(Ma^tan%nga)、法天子(Dhamma-devaputta)等十本生。(三)出离波罗蜜,计有优怛阇耶王子(Yudhan~jaya)、受马那沙王子(Somanassa)等五本生。(四)决定波罗蜜,仅有铁密雅(Temiya)本生。(五)真实波罗蜜,计有鱼王(Maccha-ra^ja)、普明王(Sutasoma)等六本生。(六)慈悲波罗蜜,计有舒凡那沙马(Suvan!n!a-sa^ma)、耶卡拉惹王(Ekara^ja)等二本生。(七)舍波罗蜜,仅有摩诃洛马汗撒(Maha^loma-ham!sa)本生。又本书之注释收于达磨波罗所著之真谛灯(Paramattha-di^pani^)中。本书所列七波罗蜜,与巴利所传之十波罗蜜相较,则未列出相当于智慧、精进、忍辱等三波罗蜜之本生。所收三十五本生中,除大典尊、法天子二种外,余者在巴利文本生经(Ja^taka)约五百五十种本生中皆有相同之故事;与圣勇(梵A^ryas/u^ra )之梵文本生鬘所收三十四种本生相较,内容一致者有十二种。此外,本书各本生之叙述较之本生经之叙述,略嫌简略,或谓系自本生经摘录者。然本书之用语朴实,类似巴利文法句经之用语,而现存之本生经则显示曾受本书影响之痕迹。故两书中何者为根源,诸学者尚无定说。 |
法幢远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智远说,通慧等编,弘源序(依驹本印)。法幢禅师语录目次,序,上堂,小参,法语,颂古,联芳,偈,赞山居,杂着。 |
纯备德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广德说,智远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彝陵州黄陵月峡禅院语录、住大悲禅院语录、小参、法语;卷二收法语、机缘、颂古、联芳、诗偈、偈、佛事、塔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幻住明禅师语录 | 佚名 | 清尚等编。卷首收序;卷一收住邻水县仙人山观音禅院语录、住万县兴隆禅寺语录;卷二收小参、茶话、示众、机缘、颂古、联芳偈。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
义释 | 佚名 | 巴利名Niddesa 。音译作尼涕娑。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本书系注解同属小部经之经集(巴Sutta-nipa^ta )。内容分为大义释(巴Maha^-niddesa )与小义释(巴Cu^l!a-niddesa )两部分。其中,大义释系注释经集第四义品(巴At!t!haka-vagga )所收之十六经全部;小义释则注释经集第五彼岸道品(巴Pa^ra^yana-vagga )所收之十六经全部及其结语(巴Niyama ),此外并包含经集第一蛇品(巴Uraga-vagga )中之第三犀角经(巴Khagga-visa^n!a-sutta )。全书主要采取逐字说明语义之方式,其间援引巴利语相应部经、中部经、经集其他部分、增支部经、长老偈、本生经、如是语、法句经、长部经、律藏、自说经、长老尼偈、饿鬼事等经律语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