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本品记叙了惠能大师在岭南韶州曹溪山宝林寺住持修行时,应韶州刺史韦璩等官僚之邀于大梵寺为众生讲述自己的生平及得法因缘,所以又称“悟法传衣”、“自序品”。本品通过惠能自述闻经得悟、黄梅参拜五祖、腰石踏碓、秀能比偈、五祖评偈、惠能得衣、惠明追趁、隐遁怀会、风幡之议等事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南宗禅法的主旨、传承与《金刚经》及“东山法门”的历史渊源。其通过“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宣扬了南宗禅门的佛性理论,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记载了五祖弘忍欲传衣钵,命众人作偈,惠能因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颂将其佛性论思想融入般若智慧之中,深契了五祖心意,从而三更受法,得传衣钵。五祖亲送渡江,惠能又进一步提出了“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在重视般若自性的基础上追求自度的修行主张。这些方面都揭示了南宗禅法扫相破执、直指心源、不落阶级、顿悟成佛的特质。接着惠能遵循五祖“不宜速说”的付嘱,隐于猎人队中凡一十五载。后于广州法性寺因“风幡之议”而为世人瞩目,从此开坛说法,重将东山法门弘化一方。

时 [1] ,大师至宝林 [2] ,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 [3] ,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 [4] ,为众开缘说法 [5] 。

师升座次 [6]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 [7] ,僧尼、道俗一千余人 [8] ,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9] 。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 [10] ,菩提自性 [11] ,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2]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 [13] ,本贯范阳 [14] ,左降流于岭南 [15] ,作新州百姓 [16]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 [17] ,移来南海 [18]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 [19] ,见一客诵经 [20] ,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21]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22]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23]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 [24] ,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 [25] ,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 [26] ,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注释 】

[1] 时:佛教经典中一开始往往有简略的序,介绍佛说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时”即表示说法的时间,并非确指。《坛经》依照佛家典籍的格式,以“时”表明六祖惠能说法的时间,从而透露了《坛经》佛典化的过程。

[2] 宝林:即宝林寺,位于广东曲江南三十五公里曹溪山,今称“南华寺”、“南华古寺”、“南华禅寺”。据《曹溪大师传》等记载,宝林寺乃南朝梁时由天竺僧智药三藏于天监元年(502)建立。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惠能开始在这里住持弘法,学徒云集,法道大振,今于寺中六祖殿存有惠能肉身像。

[3] 韶州:地名。隋朝置州,不久被废弃,唐朝复置,元为路,明改府,属广东,清朝因袭之。曲江县是其治所。刺史:官名。汉代设置。隋时改“刺史”为“太守”。宋时刺史与太守已无区别。清时用作“知州”的别称。这里的刺史指韶州刺史韦璩,或作“韦据”,生平不详。山:即曹溪山。

[4] 大梵寺:位于广东曲江。《广东通志》记载:韶州府曲江县,报恩光孝寺,在河西。唐开元二年,僧宗锡建,名开元寺,又更名大梵寺,为刺史韦璩请六祖说《坛经》处。宋崇宁三年,诏诸州建崇宁寺,政和中改天宁寺。绍兴三年,专奉徽宗香火,赐额曰报恩光孝寺。据此可知,此寺为僧宗锡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而惠能于开元元年(713)入灭,所以《坛经》中出现“大梵寺”之名当是惠能弟子结集其说所致。讲堂:即讲经说法的堂舍。

[5] 开缘说法:讲说佛教教义以开导众人。

[6] 升座:在说法的座位上落座。

[7] 儒宗:唐朝是儒佛道三教均有巨大发展的时代,这里的“儒宗”与下文的“道俗”之“道”,可谓是与佛教并驾齐驱的其他二教。

[8] 一千余人:在法海集记系《坛经》中为“一万余人”。

[9] 法要:即简约而枢要之法义,其为法中之心,又称“心要”;其通贯诸法,又称“法门”。值得注意的是,下文紧接着所记载惠能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十六字法要,却是在长期的《坛经》演变中逐渐定型下来的。在早期的说法是“(a)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受无相戒”(法海集记系),后来则将在说法受戒的基础上指明其宗旨为“(a1)说顿教法,直了见性无碍(或作‘疑’),普告僧俗令言下各悟本心,现成佛道”以及“(a2)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昕所述系),至北宋契嵩时则将(a1)内容予以删除,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去繁取精的效果(契嵩校勘系),但由元代僧人宗宝所编的《坛经》则又将(a)内容一并删除而只有(a2)内容,这便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宗宝本在民间尤其是东南一带流行甚广,直至明清之际才有王起隆等人对之提出异议。

[10] 善知识:《涅槃经》云:“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谓之善知识。”一般指正直有德、导人正道,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相应地,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可以用来称呼出家的僧人,也可以用来泛称未出家的人。

[11] 菩提自性:菩提为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旧译为“道”,新译为“觉”、“智”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一般而言,菩提即为能断绝世间烦恼而达到涅槃解脱的智慧之路。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之一。佛教经典有很大比重的内容即在说明菩提之要义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徒的礼拜对象佛陀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值得注意的是,《坛经》特别将“菩提”与“自性”联接在一起,强调佛陀所获得的菩提智慧实际也是众生自身内心之性,职是之故,《坛经》中的“自性”即“菩提”的别称。

[12]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认为人心先天就蕴涵着佛教的根本道理,是本来具足佛的一切功德,只要如实地运用此心,将其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就是直接成就佛道。

[13] 严父:父严母慈,故称父为“严父”。另外,严有尊重之义,故严父有尊其父之谓,《孝经》云:“严父莫大乎配天。”在法海集记系《坛经》中为“慈父”。在佛教经典中,“慈父”常用来指称佛陀。

[14] 范阳:地名。唐代置郡,今天的北京大兴宛平一带。

[15] 左降:古以右为尊,左降即左迁或降职。流:即流放,为古代五刑之一,五刑为笞、杖、徒、流、死。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约是今天广东一带。

[16] 新州:今广东新兴。

[17] 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一般均作如是说而有小异耳,仅《曹溪大师传》记其“少失父母,三岁而孤”。

[18] 南海:今属广东佛山一带。

[19] 却:即退却。

[20] 诵经:指诵读佛教经典,此为佛教平常提倡的诸种功德之一。

[21] 开悟:开启了人心本有的佛教智慧,觉悟了佛教根本的教义教理。

[22] 《金刚经》:佛教经典之一,即《大般若经》第577卷。此经先后有六译,互有详略,最流行者则是由后秦鸠摩罗什译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其卷末之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常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不留恋。由于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也不失之简略,故历来弘传甚盛,对禅宗尤其是惠能南宗的形成和建立影响深远。据资料记载,中土禅学发展至道信及其弟子弘忍时已经开始比较重视运用佛教般若系经典(如《文殊说般若经》)作为禅法修行的指导,并引用《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说来与以系念外在他佛为业的净土宗展开理论斗争。从《坛经》下文弘忍对《金刚经》这一文句的引用以及将《金刚经》作为传法过程的一个要素来看,《金刚经》当在弘忍至惠能之时对禅宗的发展起到更为具体的作用,乃至相传惠能有《金刚经解义》和《金刚经口诀》流行于世,以及将惠能南宗作为禅宗正统在北方传播的惠能弟子神会特别强调说《金刚经》乃是从菩提达摩至惠能就是作为传法经典辗转相传的,而神会本人还引用《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惠能的禅法进行诠释。

[23] 蕲(qí)州黄梅县东禅寺:蕲州指今天的湖北蕲春,《大清一统志》云:“蕲州在黄州府东一百八十里。”黄梅县是今湖北黄梅西北地区。东禅寺位于湖北黄梅西南。《湖广通志》记载:“黄州府黄梅县,东禅寺在黄梅县西南一里。”东禅寺又称“莲华寺”、“东渐寺”。为禅宗五祖弘忍之道场,当时门下僧众达七百余人。五祖于该寺半夜密传衣钵于六祖惠能。据《名胜志》记载,寺内尚存六祖当年之簸糠池、坠腰石等遗迹。

[24] 五祖忍大师:即中国禅宗第五祖弘忍。弘忍(602—675),唐代僧人,湖北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得其心传。道信入寂后继承师席,在黄梅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建东山寺,弘忍发扬禅风,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敕谥“大满禅师”。弘忍门下甚众,著名弟子有神秀、惠能等。弘忍将禅贯彻到日常生活,认为行住坐卧都是成佛的行为和活动,这一点对惠能以及《坛经》的思想影响很大。主化:即主持教化。

[25] 见性:即指彻见自心之菩提自性,是成佛的禅家说法。

[26] 宿昔有缘:前世结下的缘分。

【译文 】

当时,惠能大师来到广东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僚属们一道进山,请惠能大师到位于城中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演说佛法大义。

大师于说法的座位上落座,刺史及官员们三十多人,儒学学士三十多人,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众一千多人,都来参加盛会,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致敬,希望聆听大师演说佛法的精要。

大师告诉众人说:“善知识们,人心先天具有成佛的觉悟本性,本来清净没有污染,只要用这个清净的本心,就可以直接开悟成佛。各位善知识们,请先听听我讲述我求法得道的因缘和经历!

“我惠能的父亲,原籍范阳,后来因事遭贬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从而成为新州的普通百姓。惠能自幼不幸,父亲很早离开人世,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后来又迁移到南海这地方,由于家境贫寒,惠能只得每日进山打柴,担到集市卖掉,以此维持生计,勉强度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买了惠能的柴,并让送至客房,送达后,客人收了柴,惠能得到钱,刚走到门外,就见到一位客人正在诵读佛经,惠能一听客人所诵的经文,心中立刻顿然开悟。就请教这位客人所诵的是什么经典,客人告之是《金刚经》。惠能又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如何获得这部经典?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并弘扬佛法教化众生,门下弟子达一千多人。我到东禅寺拜谒五祖弘忍大师,并听闻领授了这部佛经。弘忍大师常常劝诫僧人和在俗的人,指示只要依《金刚经》所讲的修行,就能自己识见自心佛性,直接了悟成佛。惠能听了客人的这番话,觉得自己与佛法宿世有缘,正好承蒙一位客人取了十两银子给他,嘱咐他用来安顿老母,充当其衣食生活之所需,然后去黄梅县东禅寺,参拜五祖大师。”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 [1] ,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 [2] ,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 [3] ,若为堪作佛 [4] ?”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5]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 [6] ,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7] 。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 [8] ,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9]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10]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11] ?”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 [12] ,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13] 。”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 [14] ,差惠能破柴踏碓 [15] 。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 [16] ,令人不觉。”

【注释 】

[1] 不经三十余日:法海集记系《坛经》没有这种说法,惠昕所述系《坛经》有的作“不经三二十日”。

[2] 作佛:即成佛。《法华经·譬喻品》曰:“具足菩萨所行之道,当得作佛。”断妄惑、开真觉,根除无明烦恼,开启真实觉悟。

[3] 獦獠:一般认为这是对当时生活在南方以行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称呼,带有一定的轻蔑之意,意指未开化、无知识的蛮夷。在现存惠昕所述系《坛经》中,有些版本写为“猎獠”,加之自惠昕所述系《坛经》便开始加入关于惠能隐居南方期间“与猎人说法”的事情,故《坛经》中的“獦獠”的基本意义当与行猎有关。又因为中国佛教自梁武帝以来便开始以“不食肉”为戒律,职是之故,以猎杀生命为特征的獦獠惠能自然可以与断除善根的“一阐提人”相类比,从而有五祖初见惠能时的问责。

[4] 若为:口语表达,意思为“如何能够”。

[5] 佛性:其本义即为佛陀之体性。在早期佛教看来,只有释迦牟尼才能成佛,所以佛性的外延很狭小。随着部派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性逐渐发展成为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乃至成为万法的本性,又称“法性”、“真如”、“如来藏”,具有本体的意味。其中如来藏即意为如来在胎藏中。如来藏思想传入中国后深得中国僧人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国佛教界还力图将般若性空与如来藏妙有思想相融汇,而禅宗便是这一长期努力的结晶之一。所以,《坛经》中的“佛性”不仅具有传统佛教的成佛因性等含义,还特别具有智慧性、觉性之意义。

[6] 和尚: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又作“和上”。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

[7] 随众作务:随同大家一起劳动、做活。

[8] 启:即启禀。

[9] 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大乘义章九》曰:“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通则义齐。”

[10]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指认识自我的本心就像在福田播种,其收获的成果就是成就佛道,并不需要通过随众作务这样的苦修来达成。自性,指自体之本性。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的特质,称为“自性”。福田,指人们做善事犹如在大地里播种庄稼而有收获一样,能够得到福报。这里是以田为喻,故名“福田”。“田以生长为义,农夫播种于田亩,必有秋收之利。人若行善,能得福慧之报。”《无量寿经净影疏》云:“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佛教中认为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

[11] 未审:即不知。

[12] 根性大利:根为能生之义,人性具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大利,大好,非常好。这里指惠能禀赋极高。

[13] 槽厂:马房、马棚,指养马的地方,喻指僧房,是禅家的说法。

[14] 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泛指一般佛道之修行者,是修行佛法的通称。也指居住佛寺但留着头发修行的人。《释氏要览》卷上云指未剃度而在丛林内服诸劳役的带发修行者,即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者。有剃发者,亦有未剃发而携家带眷者。

[15] 差:即差遣、差使。破柴踏碓:破柴,即劈破木柴以供生火之用。法海集记系《坛经》中没有,自惠昕所述系《坛经》中方有之。踏碓,即古代社会中人们为稻谷去皮的活动。从《坛经》上下行文来看,破柴踏碓带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上与卖柴维持生计相承,下则启开腰石舂米及五祖来访诸事,从整体上展现了惠能朴素而实修的禅法精神。

[16] 堂前:佛殿称为“佛堂”,参禅的地方称为“禅堂”,禅师说法的地方称为“法堂”,这里可能是指五祖弘忍平日说法的地方。

【译文 】

惠能安置好老母亲后,便辞别老母北上奔赴黄梅。不到三十天的时间,惠能便抵达了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道:“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

惠能答对道:“弟子我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想觉悟成佛,别无他求。”

五祖大师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未开化的獦獠,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别,但人的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我们都具有的成佛本性却有什么不同呢?”五祖还想和惠能继续交谈下去,因为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让惠能和大家一起先去干活。

惠能说:“惠能禀告大师,弟子内心常生出智慧之念,认为不离自我本性便是成就福田,不知道大师还要让我干什么?”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根基很不错,禀赋很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马棚里干活去吧。”

惠能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惠能干劈柴舂米的活。

如此,惠能一连干了八个多月,一天,五祖突然看到惠能,便说:“我考虑到你的见解是很可用的,恐怕有坏人嫉妒而要加害于你,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惠能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心,所以从来不敢到前堂大殿上去,以免被别人察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1]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2] ,各作一偈 [3] ,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 [4] ,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 [5]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6] 。”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 [7] ,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 [8] ,现为教授师 [9] ,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 [10] ,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 [11] :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 [12] ,流传供养 [13]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 [14] ,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 [15] ,心如明镜台 [16] 。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7] 。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 [18] ,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19]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注释 】

[1] 生死苦海:指各种苦难的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沉沦于三界六道之苦恼中,渺茫无际,犹如沉没于大海难以出离,故以广大无边的海来比喻。

[2] 般若:梵文Prajnā,“般若”为其音译,又作“波若”、“般罗若”、“钵剌若”,意译为“慧”、“智慧”,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唯佛具之成之,故中国古代的僧人常将之称为“圣智”。

[3] 偈(jì):梵文Gāthā,意译为“颂”。颂者,美歌也。泛指一种略似于诗的有韵文辞,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通常四句一偈。通用于佛教经律论。

[4] 衣法:指衣与法。衣,指出家人的袈裟。法,指佛教所传的正法。将衣与法二者相结合作为佛教传承,认为内传心法以心证心、外传袈裟表正法所在,这种做法源自释迦牟尼佛将一领袈裟留在鸡足山以待印证弥勒未来成佛的传说。就中国禅宗尤其是惠能南宗而言,惠能弟子神会特别强调中土初祖菩提达摩传承的袈裟信衣就在惠能那里,所以只有惠能才是中土唯一的六祖,只有惠能禅才是佛法的正统。

[5] 思量即不中用:思量,即思虑度量事理的意思,其特点在于明析认识中的能所结构,而在这种结构中展开对对象本身的认知并试图将这种认知等同于对象本身。禅宗认为这种做法是心之执着的表现,并不是心之本真,所以禅宗认为若要明白本心,通过思考分析是没有用的,是不能达到的。

[6] “若如此者”三句:法海集记系《坛经》中没有此句,惠昕所述系《坛经》中比较早的版本记为“若抡刀上阵一般”,后来渐渐成为“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至契嵩校勘系《坛经》中则在其后加了这样的注释:“古德云:譬如轮刀上阵,不问如何若何。次喻得底人见机而作,不在言句也。”再到宗宝改编系《坛经》中则将这一注释进行简化为“喻利根者见机而作”。不过,明末清初王起隆重刻的契嵩系《坛经》和民国时期金陵刻经处所重刻的德清重校系《坛经》,则又将相关的注释予以删除。

[7] 澄心:使心绪澄静平定,集中凝虑,是“作偈”的初期准备。法海集记系《坛经》及部分惠昕所述系《坛经》作“呈心”,意思与“用意”相同,是“作偈”的过程状态。

[8] 神秀上座(605—706):唐代禅僧,五祖弘忍弟子之一。俗姓李。身长八尺,龙眉秀目,有巍巍威德,少览经史,博学多闻。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参谒五祖求道。弘忍深为器重,令为教授师,因居五祖门中第一位,有神秀上座之名。弘忍示寂后,神秀师迁江陵当阳山传法,道誉大扬。禅门中将之与惠能称为“南能北秀”。禅宗北宗,与南宗的“顿悟”说不同,其教法力主渐悟之说,故而禅史有“南顿北渐”之称。神龙二年(706),神秀示寂,寿一百零二岁,敕号“大通禅师”,为禅门谥号最早者。上座,指寺院僧职的名称。唐以前上座是寺院之首,唐以后上座为禅宗寺院住持之下的职位。

[9] 教授师:是专门负责教授弟子威仪、作法的轨范师,专门给受具足戒的僧人教授有关行住坐卧等威仪的作法。

[10] 依止:即依存而止住的意思。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11] 思惟: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的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12] 供奉:官名。指被朝廷或皇家聘用的官员,多为擅长文学、美术等各种技艺的人。《楞伽经变相》:《楞伽经》为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入楞伽经》,四卷本,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意思。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人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楞伽经》对中国禅宗的影响颇大。据道宣《续高僧传》等资料记载,以菩提达摩为代表的中土早期禅派就是以四卷《楞伽经》的传承传授为特征的。变相,指依经典之记载,描绘佛的本生故事,或净土庄严、地狱相状等图画,用以宣传教义。又作“变像”、“变绘”,略称“变”。变,乃变动、转变之意,即将种种真实之动态,以图画或雕刻加以描绘。

[13]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14] 三更:又称“三鼓”,是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晚上戌时(晚上7点至9点)作为一更;以此类推,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三更正是晚上11点至1点,故常用三更来指深夜。下文提到的五更,即早晨3点至5点,这正是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15] 菩提树:原名“毕钵罗树”。“毕钵罗”为梵文Pippala的音译。此树冬夏常绿,高可几十米,叶如心形,花隐于花托之中,子呈圆形,产于东印度,是一般所称的菩提子。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即是在毕钵罗树下获得无上菩提智慧的,所以此树又称为“菩提树”。

[16] 明镜台:古人梳妆之镜为铜质,镜有鉴照之用,其台则有依托之功。不过,“明镜台”在“心如明镜台”中出现,显然不能被理解为“明镜”与“台”,当取汉语中的偏正用法,或作“明镜”解,或作“明镜之台”解。从现有资料来看,惠能之后的唐代禅师如宗密者便明确认为可做“心如净明镜”解。不过,从《坛经》版本的演变来看,这一做法并没有被历代校勘者所汲取,所以有人认为“明镜台”和“菩提树”一样,“明镜”与“普提”同指最高智慧,而“台”和“树”则指这种智慧赖以生发实现的人之“心”“身”。

[17] 勿使惹尘埃:法海集记系《坛经》作“莫使有尘埃”,惠昕所述系《坛经》作“莫使染尘埃”。

[18] 宿业障重:又称“宿作业”。佛教说宿业是指过去世所造的善恶业因。障,指烦恼,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宿业障重”即指过去世所作的恶业烦恼深重,影响人认识本心。

[19] 圣意:这里指弘忍的心意。

【译文 】

一天,弘忍大师召集所有的弟子,说:“世人如何解脱生死是很重要的问题,你们整天只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报,而不知修慧,脱离生死苦海。你们自我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里能救你们脱离苦海呢?你们各自回去,运用自己的智慧观照本心自性,各自做一首体认佛法的偈来送给我看。如果有谁能明白佛法大意,我就传给他衣钵和教法,他将成为第六代祖师。你们赶快回去做,不得迟缓拖延。费心思考分析是没有用的,因为能体认自我本心、识见真如佛性的人,只言片语就能显现出。像这样的人,即使在战场上将刀挥得如轮子飞舞似的刹那瞬息之间,也能见悟得悟。”

众人听了吩咐后,退回来相互议论道:“我们这样的人,没必要静心思索花费心力来作偈,呈给大师看了,有什么用处?神秀上座现在是教授师,第六代祖师之位一定是他的;我们这些人冒昧轻易地作偈实在是白白浪费精力。”大家听了这话,都打消了作偈的念头,都说:“我们以后追随着神秀禅师就行了,何必费心作偈呢?”

神秀心中思虑:大家都不作偈呈交大师,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我则必须作一首偈呈交师父。如果不作偈呈交,五祖大师怎么知道我对佛法的见地是深还是浅。我作偈呈交五祖,如果是为了求法,那就是好的,如果是为了获取六祖的位子,那就不对,同凡夫俗子的费尽心机去谋求圣位有什么差别呢?但如果不作偈呈交,终究不能得法,真是太难了,太难了!

五祖大师的堂前有三间走廊,本来准备请供奉卢珍在这里画《楞枷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用来永久流传、受人供养的。神秀作好偈以后,好几次想呈送给五祖,一走到大堂前,就紧张得心中恍惚,全身流汗,想呈交偈子总不成功。前前后后过了四天,共十三次想呈送,都始终没有勇气交上去。

神秀心中又想:不如我把所作的偈写到堂前走廊里,任由五祖大师看到,如果猛地称赞这个偈好,我就出来向五祖大师致敬行礼,说明这是我神秀作的。如果五祖大师说这个偈实在不行,那就算我白白在山中修行这么多年,枉受大家礼敬,还再修什么道呢?

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不让别人知道,悄悄地自己持着灯烛,将作好的偈子写在南廊的墙壁上,表明了他对佛法的体认。偈是这样说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完偈,便回到自己的房中,全寺上下都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到偈后,如果心生欢喜就说明我与佛法有缘。如果说实在不行,那就是我自心仍迷,前世罪业太过深重,不该得到佛法,五祖的圣意真是难以预料。神秀在房中思考,坐卧不安,一直折腾到五更时分。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

[1]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2]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3]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 [4] ,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5] 。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6] 。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7] ?”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 [8] ,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9]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10] ,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11] ,于一切时中 [12] ,念念自见 [13]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14]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15]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 [16] ,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 [17] ,于碓坊过 [18] ,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19] 。”

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20] 。”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 [21] ,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 [22] ,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注释 】

[1] “供奉”二句:法海集记系《坛经》作:“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惠昕所述系《坛经》多作:“供奉却不画也,辄奉十千劳供奉远来。”

[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出自《金刚经》,意为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相,指能为人们所感觉到的一切有形体的事物和现象。虚,即无实。妄,是不真。虚妄即虚假、非真实的意思。

[3] 恶道:为“善道”的对称,与“恶趣”同义,即指生前造作恶业,而在死后所去往的苦恶处所,主要指地狱。在“六道”之中,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者称为“三恶道”,阿修罗、人间、天上则称为“三善道”。

[4] 炷香:即烧香、燃香。礼敬:又作“敬礼”,即礼拜恭敬的意思。

[5] 尽诵此偈,即得见性:法海集记系《坛经》作:“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依此修行,即不堕落。”惠昕所述系《坛经》多作:“汝等尽须诵取(此),悟此偈者,即得见性,依此修行,必不堕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同样的偈语,五祖一方面通过它认为神秀“不见自性”,一方面又通过它劝导大家诵之悟之而“见性”,自此我们大约可认为禅宗所谓的“见性”与否并不在言句本身,而在于写之读之诵之用之悟之的人自己。

[6] 善哉:称赞之辞,为契合我意的称叹之语。古印度在开会议决之际,表示赞成时皆用此语;又释尊或其他诸佛在赞同其弟子的意见时,也发此语。

[7] 偈是汝作否:法海集记系《坛经》作:“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惠昕所述系《坛经》作:“是汝作此偈否?若是汝作,应得吾(或‘悟’)法。”契嵩校勘系《坛经》则将“若是汝作,应得我法”这一与前文神秀所思维的“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等相应的内容删去了。

[8] 慈悲:与乐曰慈,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拔苦曰悲,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就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因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

[9] 未入门内:其他早期《坛经》版本在此句后尚有“凡夫依此修行即不堕落”一句,是说神秀的偈颂并非一无是处,带有鼓励劝进之意。此句一经脱落,前后文句便成了对神秀的直接批评。

[10] 无上菩提:指至高无上的觉悟。菩提有三等,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的觉智,称为“菩提”。此中佛所得的菩提,无有过之者,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

[11] 不生不灭:生灭,指生起与灭尽,与“生死”同义。离因缘而永久不变的常住存在为无为法,无生无灭、不生不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不生不灭”乃“生灭”的相对词,是“常住”的别名,也是永生的意思。凡佛经均不外此意。

[12] 于一切时中: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即时时刻刻。一切时,指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13] 念念自见:佛教认为事物和现象变化之迅速莫过于人的心念的起灭。念念者,刹那的意思,意谓极其短暂之时间。

[14] 万境自如如:即指万事万物都真实平等,没有分别。万境,指一切的境界,即人们感觉和思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如,即“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即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而称“如如”。

[15] 真实:离迷情、绝虚妄称为“真实”。与“方便权假”对应。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

[16] 若入得门:其他早期《坛经》版本在此句后尚有“见自本性”一句。

[17] 童子:对寺院中尚未正式出家的青少年的称呼。

[18] 碓坊:舂米的房间。

[19] “依此”四句:法海集记系及惠昕所述系《坛经》在此句之前尚有“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成佛)”一句。此句一落,五祖因材施教的高妙之处大受损失。

[20] “上人”五句:法海集记系及惠昕所述系《坛经》在此句之后有:“亦愿诵取(或此),结来生缘,愿(或同)生佛地。”契嵩校勘系《坛经》则将此句置于其前,作:“我亦要诵取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而在宗宝所编《坛经》中则将之予以删除而于“上人”二字之前作注云:“我亦要诵取此,结来生缘。”上人,上德之人。是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的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后逐渐成为对出家僧人的尊称。这里是惠能对童子的尊称。

[21] 惠能不识字:从上下文看,惠能不识字的本义为不会读识、书写文字,而不是不会辨别、分析文字的含义。相反,从《坛经》所载的惠能语录来看,惠能对文字所传递的佛教义理具有深刻的领悟,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条理地、有针对性地阐发出来。

[22] 江州:地名。晋朝时置,隋朝改为九江郡,唐又改为江州,元朝为江州路,江西全省及湖北省的老武昌及其附近各县均属之。明清两朝为九江府,今江西九江即江州治所。

【译文 】

五祖本来已经了解神秀是还未真正入道,还不能识见自心自性的。天亮后,五祖请来供奉卢珍,带到南边廊下,准备请他绘制壁画,猛地看到神秀书写的这个偈,便向卢珍宣称道:“供奉,不用再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佛经上说:凡是一切有形体相状的东西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只留下这首偈,让人们念诵持奉,依照这个偈去修行,可以避免坠入恶道;依照这个偈的道理去修行,会有很大的利益。”于是,五祖让门下弟子们焚香敬礼,都来念诵这首偈,可以识见自性。

弟子们依照五祖大师的话去念诵这个偈,都心生欢喜称赞不已。

五祖当天夜里三更时分把神秀叫到堂上,问道:“偈是你作的吗?”

神秀回答道:“确实是神秀我作的,不敢奢望求取第六代祖师的位置,只希望师父发发慈悲,衡量弟子我是否还有一点智慧?”

五祖大师说:“你作的这个偈,还没有认识到本性,你只到了门外,还没有登堂入室。依照这样的见解,要想获得无上的觉悟,是不可能的。所谓无上的觉悟,是必须当下识心见性。认识到本心佛性没有生起和毁灭,于任何时候、在每一念中,即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清楚明白地了知。一切事物现象相互融通而无滞碍,事物本性真实因而一切万法真实不虚,如实呈现。体现真如佛性,自心如实呈现,就是真实。如果有了这样的见解就是体证无上觉悟的本性。你姑且先回去再思考一两天,作一个新的偈给我看。如果重写的偈表明你真的入门了,我就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向五祖行礼后退出来。又过了几天,偈仍然没能作成,心中整天恍恍惚惚,精神不安,犹如在梦中一般,行住坐卧都闷闷不乐。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从碓坊前经过,口中唱诵着神秀所作的偈。惠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还没有认识到本心自性。惠能虽然从未蒙受过点化指导,但心中早已认识了佛法的大意。于是就问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啊?”

童子说:“你这獦獠有所不知。五祖弘忍大师说:‘世上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他要传授衣钵和教法,让弟子们各写一个偈给他看。如果谁悟得佛法大意,就传衣钵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上座师神秀在南廊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弘忍大师让弟子们都念诵这首偈,依照这首偈修行,可以避免坠入恶道;依照这首偈修行,会有大受益。”

惠能说:“上人,我在这里踏碓舂米,已经八个月了,从来没有走到堂上去,希望上人能带领我到偈前去礼敬膜拜。”

童子便带惠能到偈前去礼拜。惠能说:“惠能我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一遍。”

当时,有位叫张日用的江州别驾在场,便高声诵读了神秀的偈。惠能听了以后便说:“我也有一偈,希望别驾为我写下来。”

别驾说:“你也作偈?这件事真是稀奇少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1]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2] 。”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 [3] ,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 。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5] ,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6] 。”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 [7] ,见能腰石舂米 [8] ,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 [9] ,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10] ?”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11] 。”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12]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 [13] ,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15]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16]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17] 。”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18] 。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 [19] ,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20] 。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 [21] ,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22] 。”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注释 】

[1] 没意智:即指愚钝、没有智慧或智慧被埋没的意思。意智,即思量之意。

[2] 无量:指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无边:指广大而无边际也。

[3] 度:渡过之意。指从此处渡经生死迷惑之大海,而到达觉悟彼岸。出家为觉悟之第一步,故称出家为“得度”,即从生死此岸到解脱涅槃的彼岸。

[4] “菩提”四句:关于这首偈颂,历来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法海集记系《坛经》记载惠能此时作了两个偈颂,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或‘姓’)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与“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二是法海集记系《坛经》中的一颂与后来流行的一颂的第三句偈相差比较大,即“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从当前讨论的热点来看,尤其是第二点所引起的争议特别突出。大体来看,有学者根据传统印度佛教空有二宗的分判,认为“佛性常清净”是有宗的代言,“本来无一物”则是空宗的表现,二者是不相容的;另有学者则根据中国佛教形成的空有相摄的传统认为,“佛性常清净”并非单纯讲“佛性有”而且特将“清净”赋予之,而“清净”即“第一义空”,这种“胜义空”在中国佛教话语中即是用“无”来表达的,所以“佛性常清净”与“本来无一物”是不相矛盾的。总起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注意到了“本来无一物”是后出之作,只是一者认为是歧出,一者认为不是。现在从惠能以后的禅宗发展来看,据唐中期禅宗禅学史家宗密的一些记载,惠能禅很快就分出了注重妙有的派别和注重破遮的派别,而且从整体上表现出对破遮思想的偏好,例如四川一带的无住等、南方青原行思下的石头系;另外,在惠能禅之外,还有以注重般若思想而著名的牛头系,而这些派系基本上又都是活跃在整个南中国的,所以《坛经》中的“佛性常清净”一变而为“本来无一物”当是受到这种般若思潮的影响所致。实际上,般若思潮对禅宗发展的影响不仅可以从宗密的评介、《坛经》的流变中发现,而且可以从具体禅派在禅法上的变化得到印证。例如,据《景德传灯录》卷七记载,惠能弟子南岳怀让下的马祖道一就曾先以“即心即佛”教人,又以“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教人,而这种做法得到了良好的效应,乃至当时著名的慧忠国师认为其后一做法更好。

[5] 嗟讶:赞叹而惊讶之意。

[6] 肉身菩萨:菩萨,指据大乘佛教教义修行而能够于未来成就佛道的修行者。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即以父母所生之身而至菩萨修行阶位的人。肉身菩萨于入寂后可得全身舍利。所谓舍利,据《法苑珠林》卷四十所载,舍利即身骨,为有别于凡夫死人之骨,故保留梵名。可分为三种:一、骨舍利,白色;二、发舍利,黑色;三、肉舍利,赤色。全身舍利系于高僧或大善知识示寂后,其身躯虽经年代久远,时空变迁,却未腐朽溃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

[7] 潜:悄悄地。

[8] 腰石:即在腰上绑着的石头,意思是说,碓房踏碓舂米的活动本来需要一定的体重和体力才能完成,但是作为行者的惠能年轻而又瘦小,所以需要借助腰石来增加体重以完成舂米的劳务。

[9] 为法忘躯:为追求真理而不顾忌躯体劳碌,这种精神为佛教所一贯提倡,例如《涅槃经》中记载佛陀为四句偈颂而献身,又如达摩坐禅证道于嵩山面壁九年,惠可为求佛法立雪断臂,等等。

[10] 米熟也未:禅家讲“劈柴担水,无非妙道”,此处以舂米为喻,暗示询问惠能悟道了没有,思维是否成熟了。

[11] 犹欠筛在:此处以筛子筛米为喻,暗示惠能称自己思虑早已成熟,就差五祖弘忍大师点化开示或验证肯定了。

[12]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此处指五祖弘忍大师暗示惠能是夜三更来见。

[13] 袈裟:比丘的法衣,解释为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

[14]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金刚经》中之名句,与《心经》中“空即是色”义同。意即不论处于何境,此心皆能无所执着,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则无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论于何处,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15] 何期:语意助词,相当于没有想到、原来如此。

[16] 具足:“具备满足”的略称。

[17] “若识”三句:丈夫、天人师、佛即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是佛教经典中常说的关于佛陀的十个称号之三,其他七个称号分别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这十个称号各指谓佛陀在十个方面的才能出众。不过,在禅宗看来,佛陀之所以有这些称号乃至这些称号所指谓的内容全在于贯穿着这一根本内涵,即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故而禅宗也有“佛心宗”之称。

[18] 顿教及衣钵:从用字的表面意思来看,即顿教和信衣以及钵盂。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早的《坛经》版本作“顿法及衣”,后来演化为“顿教及衣”、“心因顿法及衣钵”等说法,可见宗宝本《坛经》的“顿教及衣钵”的说法是比较晚出的。不过,晚出的《坛经》版本中还有直接作“衣钵”以涵盖具体内涵的做法。所以《坛经》中在这里出现的“衣钵”又可作泛化地理解,即真法正法也。顿教,指顿悟成佛的教法。以说法内容分,长时间修行而后到达悟的教法,称为“渐教”;迅即证得佛果、成就菩提之教法,称为“顿教”。衣钵,指“三衣”及“一钵”。三衣,指九条衣、七条衣、五条衣三种袈裟。钵,乃修行僧之正式食器,为出家众所有物中最重要者。受戒时,“三衣一钵”为必不可少之物,亦为袈裟、铁钵之总称。禅宗之传法即传其衣钵于弟子,称为“传衣钵”,因此亦引申为师者将佛法大意传授于后继者。

[19] 有情: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关于“有情”与“众生”,有说“有情”系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而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之物。“众生”包括“有情”及“无情”二者。另一说则认为“有情”即是“众生”之异名,二者乃一体而异名,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无情之草木等。

[20] “有情”四句:这首偈颂又称“传衣付法颂”或“传法偈”,与前面所谓的“呈心偈”或“得法偈”具有不同的宗教意义。按照禅宗流传下来的说法,这是师资传承的过程中祖师最后留给弟子的法语,具有犹如传授信衣或经典要论一样的印定意义,所以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含糊性,不宜作过多的推敲。另外,法海集记系《坛经》将此偈颂记为“有情来下种,无情花即生。无情又无种,心地亦无生”,并且将其与其他早期禅宗祖师的“传法偈”放置在一起,以说明“传法信衣”在惠能以后不再作为传法方式进行流转下去。

[21] 达摩:指菩提达摩(?—535),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普通元年(520)泛海至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今江苏南京),然而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传法给弟子慧可,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入寂后葬于熊耳山上林寺。梁武帝尊称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

[22]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指怀集县,今广西梧州。会指四会县,今广东新会。

【译文 】

惠能对张别驾说:“想要参习无上的菩提觉道,不应该轻视初学佛法的人。下下等的人中会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中也有愚钝没智慧的。如果轻视别人,就犯下了不可估量的罪过。”

张别驾便说:“你就说你的偈吧,我为你写。你如果得了法,一定要先来度我,请千万别忘了这句话。”

惠能的偈说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把这首偈写完以后,弟子众人全部惊讶不已,没有一个不唏嘘感叹的,互相说道:“真是奇迹啊,人不应该以貌取人,什么时候他竟成了肉身菩萨。”

五祖看见大家惊讶嗔怪,唯恐有人要起心加害惠能,便用鞋将偈擦掉,说:“这首偈也没有见得本心。”于是大家都认为是这样的。

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看见惠能弯腰拴着一块大石头正费力地舂米,说道:“求佛道的人,为了佛法忘却自身,正应当像这样啊!”

便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说:“米早就熟了,就差筛子筛一下了!”

五祖弘忍大师用柱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走了,惠能立刻明白了五祖的心意。在当天晚上三更时分来到了五祖的房里。

五祖用自己的袈裟把门窗遮围起来,不让人看见。为惠能讲解《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当下开悟,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道理。惠能于是禀告五祖说:“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清净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不生不灭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自我具足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原本是没有动摇的;想不到自我的本性是能解释产生一切万法的。”

五祖弘忍大师知道惠能已悟得了本性,便对惠能说:“不能认识本心,学习佛法是没有用的。如果认识了自我的本性,识见了自己的本心,这样的人就可称为大丈夫、天人师和佛。”

五祖弘忍三更时分传授惠能佛法,人们都不知道。于是五祖把禅宗顿悟法门和衣钵传给了惠能,说:“你现在是第六代祖师,请善自珍重,好自护念,广度天下有情众生,将来广泛流布本门教法,不使它中断失传。听我的偈吧。”偈说: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弘忍大师又说:“当年达摩大师刚刚由印度来中土传扬佛法的时候,人们都不相信他,所以传下这件袈裟作为信物,用来代代相传,以为表证。顿教法门则是以心传心,心心印证,都要自己求证得解脱。自古以来诸佛所传都是以真谛为根本,祖师代代相承也都是密付教法,识见本心。衣钵实在是争夺的祸端,到你这儿就不要再传了,如果再传这件袈裟,你的性命就如同系千钧于一发,时刻都有危险。你必须赶快离开,恐怕有人要加害于你。”

惠能问五祖弘忍大师:“往哪里去呢?”

五祖说:“遇到带‘怀’字的地方就停下来,碰到带‘会’字的地方就隐居起来。”

惠能于三更时分领受了衣钵,说道:“惠能我原本是南方人,平日里不了解这里的山路,怎么能离开到江口去呢?”

五祖说:“你不需要担忧,我会亲自送你的。”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 [1] 。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2] 。”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3] 。”

惠能辞违祖已 [4] ,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5]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 [6] ,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 [7] ,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8] 。”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 [9] ,还更有密意否?”

【注释 】

[1] 九江驿:今江西九江。一说,为湖北黄梅的一个驿站名。

[2] 合:应该,理应。

[3] “汝去”六句:法海系《坛经》作“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去,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汝(与)悟(吾)无别”,惠昕系《坛经》作“汝去一年,吾即前逝。五祖言: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五年勿说,此法难起,他后行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与吾无别”。很明显,《坛经》在这里所记载年数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其中增入了五祖对自己灭度时间的预言。最后广泛流传的《坛经》版本只将“三年”保留了下来,似乎兼顾了前逝和隐遁两件事,但是由于敦煌文献的发现,其中有关于神秀离开弘忍后隐居十几年的记载,所以就和神秀与惠能见面及比试偈颂的事实构成了直接的冲突。

[4] 辞违:辞别,告辞。

[5] 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庾南、广东南雄北,是“五岭”之一。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岭”,又称“庾岭”。

[6] 参寻:追踪寻找。

[7] 屏息诸缘:指屏息凝神,排除一切杂念。诸缘,指人心所追求、迷恋的一切现象。

[8] 本来面目:禅林用语。乃人人本具、不迷不悟之面目,即自己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9] 密语密意:指佛陀真实、秘密之言语与教示。密意,隐藏的旨意,即佛特殊的意趣。密意所说之语,称为“密语”。

【译文 】

五祖一直把惠能送到九江驿。五祖让惠能上船,五祖抓起橹亲自摇起来。惠能说:“师父请坐,应该弟子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度你到彼岸。”惠能说:“我迷悟时师父度我,我开悟时应当自己度自己,同样是度,但师父度我和我度自我,用起来却不一样。惠能我生长在边远地方,连语言发音都不正确,承蒙师父传授教法,现在已经得悟,应该以自己本心自己度自己了。”五祖说:“是这样!是这样!今后佛法要由你广为流布了。你离开后三年,我才会离开人世。你今天善自珍重,好生离去,奋力向南方走,不适宜过早讲说顿教法门,因为这些年内佛法很难兴盛起来。”

惠能辞别了五祖之后,拼命往南走。不到两个月,抵达了大庾岭。这时,后面跟随追踪而来的有几百人,都想来抢夺衣钵。

一个僧人俗姓陈,叫惠明,以前是四品将军,性格行为比较粗鲁,正极力地追踪寻找,他跑到众人的前面,赶上了惠能。惠能将衣钵扔在石头上,说:“这件袈裟象征着佛法,难道是可以武力来争夺的吗?”

惠能于是隐藏在草丛中。惠明追来后,石头上的袈裟却怎么也拿不起来,袈裟纹丝不动,于是就大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佛法来的,不是为袈裟来的!”

于是惠能便出来了,盘腿坐在石头上。惠明向他行礼并说:“恳望行者为我宣讲佛法。”惠能说:“你既然是为了佛法而来,可以去除止息心中一切想法,不要生一点杂念,我为你讲说佛法。”

惠明进行了长时间的静默。惠能说:“不要有意识地思量善,不要有意识地思量恶,在这种状态下,惠明上座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惠明听了立刻大悟,又问:“除了刚才所说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什么密意吗?”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1] 。”

明礼辞。

惠能后至曹溪 [2] ,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3]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4] 。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 [5] ,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 [6] ,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7] 。时有风吹幡动 [8]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9] 。”

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 [10] ,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11] 。”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12] 。”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 [13] :‘犯四重禁 [14] ,作五逆罪 [15] ,及一阐提等 [16] ,当断善根佛性否 [17]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 [18]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注释 】

[1] 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指示惠明遇到地名中有“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地名中有“蒙”字的地方则可以居住下来。袁指袁州,蒙指袁州蒙山,今天的江西宜春,惠明后来居住在这里。

[2] 曹溪:位于韶州(今广东曲江东南)之河,发源于狗耳岭,西流与溱水合,以经曹侯冢故,又称“曹侯溪”。梁天监元年(502),天竺婆罗门三藏智药到曹溪口,饮其水而知此源为胜地,乃劝村人建寺,复因其地似西国之宝林山,故称“宝林寺”。智药预言,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得道者如林。六祖惠能在此弘法,故也称“曹溪大师”,后来也成为禅宗南宗的代称。

[3] 随宜说法:顺应众生不同能力、根器,顺应不同时间、地点各施以适当之教法,进行宣说佛法,以达完全效果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

[4] 但吃肉边菜:只是吃食寄煮肉边的蔬菜。值得注意的是,“但吃肉边菜”的惠能是否有破坏佛教吃素戒律的问题呢?我们觉得从素食戒律的来源和禅戒关系两个方面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问题。首先,佛教素食的提倡是随着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盛行而盛行的,中国佛教将素食提升为一种制度,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梁武帝的《断酒肉文》。其次,从禅戒关系来看,禅宗尤其是惠能以后的中国禅宗特别注重突破固定的形式以实现内在的解脱,如认为禅不限于坐,生活里的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可实现禅的境界,又如在戒律方面也特别强调戒体、戒相之分,认为戒体本净,无形无相,如果停留在具体的戒规律仪上则会蒙蔽真实戒体的显现。总之,“但吃肉边菜”既反映了禅宗不拘形式的风貌,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其特重内在解脱的精神。

[5] 弘法:弘通正法。

[6] 广州法性寺:又作“制旨寺”、“制止道场”,今称为“光孝寺”,位于广州西北部。东晋时,罽宾僧始造立寺宇,号“王园寺”。南朝时,真谛住此翻译经典,慧恺、僧宗等亦跟随来此,一时译经风盛。唐贞观年间,称为“乾明法性寺”。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惠能至本寺,开“东山法门”。宋以后改为“广孝寺”。

[7] 印宗法师(627—713):唐代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于广州法性寺宣讲《涅槃经》,遇六祖惠能大师,始悟玄理,而以惠能为传法师,八十七岁示寂。《涅槃经》:全称《大般涅槃经》,为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涅槃经》主要宣扬佛身常在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

[8] 幡: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幡通常是布制,然亦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

[9] 仁者: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

[10] 付嘱:原为付托、寄托之意。在佛经中,被引申为佛陀付托弘法布教的使命。禅宗常用以指嘱托袈裟等物,并转而表示师父以佛法的奥义授予弟子,故“付嘱”乃成禅宗的传统用语。

[11] 禅定: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曰“思惟修”、“静虑”。定,为梵语“三昧”之译,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之义。“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解脱:指由烦恼束缚中解放,而超脱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妄之世界,故又称“度脱”;以得解脱,故称“得脱”。广义言之,摆脱世俗任何束缚,于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称之。佛教以“涅槃”与“解脱”表示实践道之终极境地。

[12] 不二之法:独一无二之法门。不二,又作“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

[13] 高贵德王菩萨:具名“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涅槃经疏》十九曰:“光明遍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

[14] 四重禁:指比丘极严重之四种禁制,全称“四重禁戒”,略作“四重”,又作“四重罪”、“四波罗夷罪”。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

[15] 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五者。大乘五逆(复五逆)即: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16] 一阐提:是不信佛法之义,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成佛之性、无法成佛者。

[17] 当断善根佛性否:据《曹溪大师别传》记载,此句为“为当断善根,佛性改否”,故此句意思即为“应当是断绝善根乃至佛性了吧”。

[18] 蕴之与界:即指“五蕴”与“十八界”。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一、色蕴,即一切色法之类聚;二、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三、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四、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五、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十八界,即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界,为种类、种族之义。

【译文 】

惠能说:“和你说了的,就不是秘密。你如果能够凭借智慧返观本心,妙法就在你那一边。”

惠明说:“惠明虽然一直在黄梅修行,其实从未醒悟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今天承蒙指示,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只有自己知道。从今以后,你就是我惠明的师父了!”

惠能说:“你如果是这么想,那我和你都共同以五祖弘忍为师吧,今后好好护念修持。”

惠明又问:“惠明我今后应该往哪里去?”

惠能说:“碰到带‘袁’字的地方就可以停下来,遇到带‘蒙’的地方就可以住下来。”

惠明于是行礼并辞行。

惠能后来来到了曹溪山,又被恶人追赶。于是在四会这个地方,不得不混迹于猎人的队伍里,一晃就是十五年。这段时间里,他常常根据猎人们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给他们讲佛法。猎人们经常让他在捕兽的网边看守,每当看到有动物落入网中,惠能都将它们放生。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惠能总是把蔬菜放在肉锅里煮熟了吃。有时被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惠能就回答:我只吃肉锅里的菜。

终于有一天,惠能思虑:该是弘法的时候了,不能一直这样隐遁下去。于是惠能离开四会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好碰上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这时一阵风吹着旌旗开始飘动,有一个僧人说这是风在动,一个僧人说这是旗在动,于是争论不休。

惠能这时进来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旗在动,是诸位的心在动。”

在场的僧人都惊讶不已。印宗法师于是将惠能请到上席就座,向他提问求证佛法深奥的大意。惠能所说的都简单明白,句句如理,不拘泥于文字。印宗说:“行者一定不是寻常的人。我早就听说得传黄梅弘忍大师衣钵教法的人来到了南方,是不是就是你呢?”

惠能说:“不敢当。”

印宗于是向惠能行礼,请求惠能将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的袈裟取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印宗又问:“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所传付的衣钵教法究竟是如何说的?”

惠能说:“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探究如何明心见性,而不提倡通过修禅习定得解脱。”

印宗问:“为什么不提倡修禅习定得解脱呢?”

惠能说:“因为修禅习定求解脱是有分别、有对待的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印宗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呢?”

惠能说:“法师你讲《涅槃经》,知道识见佛性是佛法的不二之法。比如光明普照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犯了杀生、盗窃、邪淫、撒谎的四种根本戒;犯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分裂僧团和伤害佛身体的五逆罪,还有不信佛法,断绝一切善根,不解成佛的一阐提等等,应当是断绝佛性和善根了吧?’佛说:‘善根有两种,一个是永恒不变的,另一个是转瞬易逝的。’佛性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善根是不断灭的,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五戒十善是善,五逆十恶是不善,而佛性是既不是善也不是不善,这就是佛法的不二之法。五蕴十八界,凡夫俗子看到的是差别,智慧之人了解通达它的本性是无差别的,这无差别的本性就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 [1] ,言:“某甲讲经 [2] ,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 [3] ,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4] :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 [5] ,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6] 。

【注释 】

[1] 合掌:又作“合十”,即合并两掌,集中心思,而恭敬礼拜之意。本为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

[2] 某甲:可以指他人也可以指自己。这里指自己。讲经:讲说经典。即公开宣讲、演说佛典之义理、内涵。有时,亦称有关佛法之专题演讲为讲经。举行讲经的场所,称为“讲席”、“讲筵”、“讲肆”、“讲座”等,讲说者称为“讲师”、“讲主”、“讲士”、“讲匠”。

[3] 剃发:又作“薙发”、“削发”、“祝发”、“落剃”、“落饰”、“落发”、“净发”、“庄发”,即出家皈依佛门时,剃除发、髭而成为僧、尼。此系佛弟子为去骄慢,且别于外道,或避免世俗之虚饰,而行剃发。

[4] 东山法门: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称“东山”。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住在黄梅东山,引接学人。

[5] 累劫之缘:指积累许多劫所结下的缘分。累劫,指累叠众多的劫量。

[6] “一众”二句:此句唯有宗宝本《坛经》才有,清代僧人王起隆认为这种添加有将整个大梵寺说法活动割断的嫌疑。

【译文 】

印宗听了这些讲说之后,心中欢喜,恭敬地合掌礼拜,说:“我对佛教经典的讲解就像砖瓦土块一样毫无价值;而仁者您谈论佛法大义,就如同纯金一样令人珍惜。”于是为惠能削发剃度,并希望拜惠能为师。惠能于是就在菩提树下,开讲五祖弘忍传授下来的佛教教法:

“惠能自从在弘忍大师那里得传教法,受尽了辛苦,生命总是危在旦夕。今天能够和韦刺史、各位官员、诸位僧尼道俗在这里相聚于法会,是许多劫以来积下的缘分成就的,也是过去世中供养礼敬佛菩萨,一同种下了善根,才有了今天听闻佛门无上的顿教法门和我获得这些教法的因由。此顿教法门都是历代佛祖所传授下来的,并不是我惠能个人的智慧。如果希望倾听先圣教谕的,都各自让自己内心清净,听了教谕之后,各自去除心中痴疑惑障,那样就和先圣前贤们没什么区别了。”

所有人听了教法,内心欢喜,礼拜之后退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