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本品讲述应韦刺史的请益,惠能大师继续为众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这一法门要义的内容。其通过“大智慧到彼岸”来诠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义,指出“摩诃”是“大”,“般若”即“智慧”,“波罗蜜”为“到彼岸”,并且全面地使用心性范畴来予以详细解说,从而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惠能禅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学思想。除此之外,其中还进一步指出“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的宗趣,即不开悟,佛是众生,一念开悟,众生是佛,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要在自心之中当下顿见真如本性。

次日,韦使君请益 [1]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2]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3]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 [4] ,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 [5] ,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 [6] ,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7] ,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 [8] ,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 [9] ,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10] 。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 [11] ,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注释 】

[1] 请益:本为《礼记》、《论语》中的用语,即学人请示老师教诲的意思。佛教中指高僧大德对弟子讲法,先有所予,弟子复有所请教,称之为“请益”。

[2]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梵语,《坛经》的早期版本均作“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多”字。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指智慧之意。波罗蜜,即“到彼岸”。全译为“大智慧到彼岸”,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3] “菩提”六句:此提纲挈领一句,为诸本《坛经》所共有。除了法海系《坛经》之外的其他版本还将其前半部分转换成“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写入惠能自述得法事由之前的开场内容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反复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性质,其直接的引申之义便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如首先是“自悟”,然后是“大善知识”,然后才是其他诸种方式;从此也可发现何以禅宗会比其他派别如此重视师资传承。

[4] 万劫:指经历世界之成坏一万次,即言时间极长。劫,是指分别世界成坏之时的量名,为古印度表示时间的最大单位。

[5] 梵语:又称“天竺语”,古印度之标准语。古印度人认为自己所说的语言,乃是禀承大梵天王所说而来的,故称“梵语”。相对于一般民间所用之俗语,梵语又称“雅语”。

[6] 心行: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如自心之喜爱、喜好,心之对象,心之作用所及范围,心之志向、心愿、性向、决心等,于心所起之分别意识、妄想、计较等。

[7] 虚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佛教中往往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譬喻无变易的常性以及无碍、无分别、容受之义。

[8] 刹土:指国土。刹,即梵语“差多罗”,意译为“土田”。

[9] 真空: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

[10] 无记空:于善不善皆不可记别的空。

[11] 须弥诸山: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其外围的八个山就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译文 】

第二天,韦刺史请惠能大师继续讲法,大师于讲坛上就座,对大家说:“大家都清净自心,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菩提般若智慧,世上的人本来都有,只是由于自性蒙昧迷惑,而不能自我开悟,必须借助于极富有智慧的大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我们应该知道愚人和智人,他们的佛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由于迷惑和开悟的状态不同,所以才有了愚智之分。我今天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各自都得到智慧,用心仔细倾听,我来为你们讲。

“善知识!世上的人们整天嘴里念诵般若,寻找智慧,却没有认识到自我本性中存在的般若智慧,这就好比嘴里说各种食物是不能使人肚子饱的。寻求般若智慧如果只是嘴上空说,虽历经万劫,也是永远不能明心见性,终究对学法是没有增益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意思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要内心体认,而不是口头上说。嘴上说而内心不体认,一切将如同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转瞬即逝全都是空。口中念诵,内心体认,才能心口一致,相互契合。人的清净本性就是佛,离开自性没有别的成佛的可能。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是大的意思,人心广大无限,就像虚空一样,没有形质,没有障碍,没有边际,不是方形圆形,没有大小,没有青黄赤白之色,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嗔怒欢喜,没有善恶对错,没有开端和尽头等。佛性境界,都等同于虚空。世上之人的本性其体本空,含一切万法,不舍一切法。所谓自我本性为真空妙有,也是这个道理。

“善知识!不要听我谈论空,便立刻又执着于对空的追求。首先是不要执着于空;如果一味什么也不想地坐在那里,虽无善恶分别,但又落入虚妄的无记空了!

“善知识!世界虚空,却能包含万事万物,各种现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的大海,须弥山及其周围的山,都全部含纳于虚空之中。世人的自性真空,也是这样的。

“善知识!能含藏一切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存在个人的自性本心之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和恶,都能够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执着,心如同虚空一样,这样就称之为大,所以称为‘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1] 。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2] 。用即了了分明 [3] ,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 [4] ,不行小道 [5]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 [6] ,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7]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8]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9]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 [10] ,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 [11] ,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12]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 [13] ,烦恼即菩提 [14]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注释 】

[1] 邪见:指不正之执见。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

[2] 法界:为“十八界”之一。广义泛指有为、无为之一切诸法,称为“法界”。法界又称“法性”、“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

[3] 了了:即了然、晓解。

[4] 心量大事:心量,指心理活动。大事,指转迷开悟之事。合而言之,即指开发真如心量,显现真性妙用,是转迷开悟的大事。

[5] 小道:即空心静坐、口念心邪等。

[6] 国王:又名“天子”,即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报,得诸天之保护者。

[7] 唐言:就是指汉语。

[8] 真空:此真空具有同时包含上文关于“自性真空”和“世人性空”的双重含义,即既有不执着于万有、又有不执着于空无的意义。唐中期的宗密禅师在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龙树提婆等菩萨,依破相教广说空义破其执有,令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即不违有之空也。”

[9]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此句在法海系《坛经》中为“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心以“思量”为义,性以“不变”为义,似有隔阂;但是从上下文看,此句重在强调应当照见万相而不着一相的精神境界(“般若无形相”),这正是菩提自性本性清净在实践心修上的表现,所以此处用“心”字与用“性”字是等同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般若”与“无形相”连用而赋予智慧心性的做法,可谓是惠能南宗禅的一大特色。因为,自从东晋时起,被誉为“解空第一”的僧肇所提出的“般若无知”的命题便广泛流传于僧俗之中,而惠能“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命题的提出实际上具有很强的“般若有知”的意谓,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般若学的发展方向。

[10] 西国:即中国以西的国家,这里特指印度。

[11] 著境生灭起:指由于人们追求一切外在的现象,产生了行为、语言、思想方面的“错误”行动,继而引起生死轮回。境,指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所感知和认识的对象,泛指一切认知对象。

[12] “迷人”五句:法海系《坛经》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有。念念若行,是名真有”。联系上下文,整个句子很显然是在对前文所提到的“迷人口念”与“智者心行”之差别要义的再次重申,故法海系《坛经》虽显冗繁,但更符合语境。从惠昕系《坛经》版本开始将“真有”改为“真性”。真性,一般认为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不妄叫“真”,不变叫“性”。从而使得宗教实践修行意涵较重的“真有”向宗教原则性意涵的方向发展。

[13] 凡夫:略称“凡”,指凡庸之人,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14] 烦恼:又作“惑”。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一般以“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译文 】

“善知识!执迷不悟的人终日口头空说,智慧开悟的人用心体认。还有一种愚迷蒙昧的人,绝弃思考,死心静坐,什么一切都不思考,自己妄称这就是大。这一种人,不能与他谈法,因为他持不正的执见。

“善知识!自性本心广博浩大,含藏遍布一切对象和常物。其功用便是能使一切清楚明白,运用它便能体认一切。一切都在本心,本心含藏一切,去来自由,无所滞碍,这就是般若之智。

“善知识!一切般若知识,都是从自性中生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在附加进去的。千万不能体会错了用心和含意,才能称为体用真正的自我本性。以此本性真实不虚,则观一切万法皆是真实不虚。转迷开悟的大事,不能用空心静坐这些小道来获得。嘴上不要整天说空而心中不修行体认。就好比平头百姓称自己为王,但他终究成不了王,这种人不属于我的弟子。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般若,汉语就是智慧的意思。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心心念念都不痴迷愚昧,而能常起用智慧观照,这就是修行般若。任何一个念头转入迷愚,般若智慧便立刻灭绝,一个念头开悟,般若智慧又立刻生起。世上的人愚迷不悟,都无法体认般若智慧。嘴上谈论着般若,心中却时时愚迷不悟。常常自己称自己在修行般若,但时时都说空且执着于空,而不能识见真空。般若智慧没有形态相状,人的智慧之心就是般若,如果作这样的理解,就是般若智慧。

“什么是波罗蜜?这是印度语,汉语意思是到彼岸,解释它的意思就是离生死。执着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会产生生灭的心念,如同水生起了波浪,这种情形称为此岸;不执着于外境一切事物现象,就无生灭,如同通流无碍的水一样自然,这称为彼岸,所以叫波罗蜜。

“善知识!愚迷不悟的人口中念诵的时候,就产生了妄念和是非之心。如果时时刻刻能够心行,就称为不妄不变的真性。悟到的这个法就是般若法,修这个法的就是般若行。不修就是凡夫俗子,一念修行,自身就与佛等同无异。

“善知识!凡夫俗子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二者本无差别。前一念痴迷愚昧则就是凡夫,后一念转迷得悟则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着于外境则就是烦恼,后一念超离外境则当下是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 [1] ,三世诸佛从中出 [2] 。当用大智慧 [3]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4]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5] ,变三毒为戒定慧 [6] 。

“善知识!我此法门 [7] ,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8] 。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 [9] 。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 [10] ,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 [11] ,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 [12] ,即得见性。

【注释 】

[1] 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着,随缘而生。住,意为住着之所。

[2] 三世诸佛:三世为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众多诸佛,统称“全宇宙中之诸佛”。又作“一切诸佛”、“十方佛”、“三世佛”。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统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3] 当用大智慧:法海系《坛经》作“将大智慧到彼岸”,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完整意义。

[4] 尘劳:为“烦恼”的异称。贪嗔等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谓为“尘劳”。

[5]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惠昕系《坛经》与之大同,法海系《坛经》则作“最上第一赞最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往,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由此可见,这几句话是围绕着作为法要内容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来进行说明的,具有强调的意味。

[6] 三毒:指“贪、嗔、痴”三种烦恼。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故特称“三毒”。为根本烦恼之首。贪毒引起无厌之心,嗔毒引起恚忿之心,痴毒引起迷暗之心。

[7] 法门: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作为世间之准则者,称为“法”;此法既为众圣入道的通处,又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

[8] 八万四千:印度人常以八万四千来说明数量之多,如《法华经》云:“火灭以后,收取舍利,作八万四千宝瓶,以起八万四千塔。”《大智度论》云:“八万四千官属,亦各得倒。”

[9] 无念:即无妄念之意,“正念”的异名,指意识没存有世俗的忆想分别,而符合真如之念。

[10] 真如: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

[11] 般若三昧: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12] 持诵:受持读诵经典或真言。

【译文 】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贵,最至上,最第一位,它随缘而起,无来无往。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应当运用这个大智慧,破斥消除人的烦恼,这样来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能由这个无上般若智慧生出八万四千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万四千烦恼。如果没有烦恼,智慧时常显现,就不离自我本性。悟到了这个法门,就是正念。不迷恋,不执着,不产生狂妄之心,运用自己本具佛性,以智慧审视观察,对于一切事物现象,不执着,不舍弃,就是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善知识!如果要想深入研究佛法和般若三昧,必须修行般若,奉持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明白本心,体见本性。

“当知此经功德 [1] ,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2]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 [3] ,城邑聚落 [4] ,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5]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 [6]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7]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 [8] ,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 [9] ,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 [10] ,通达无碍 [11] 。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12] 。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 [13] ,大小二乘 [14] ,十二部经 [15] ,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注释 】

[1] 功德: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的果报,所以《胜鬘宝窟》云:“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2] 具说:具体地详细述说。在《金刚经》中有:“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又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又云:“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末后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3] 阎浮提:梵文为Jambudvipa,又旧译为“阎浮提鞞波”、“阎浮提”、“琰浮洲”,新译为“赡部洲”,此洲在印度人所谓世界中心的须弥山之南。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于南方,故曰“南阎浮”。《智度论》三十五曰:“如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在林中最大,提名为洲。”“阎浮提”一名原本系指印度之地,不过后来则泛指人间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阎浮,是树的名称。提,是洲的意思。

[4] 城邑聚落:城即城郭,邑即都邑,聚落即更小的村落里舍,均为人们的居所。

[5] 不假文字:其意并非不要、不用或脱离文字,而主要是指世人的自性般若并非因为文字的缘故而本无今有,而是本来就有的。

[6] “不从”二句:法海系《坛经》之斯坦因本作“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惠昕系《坛经》多作“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其中的“天”和“龙”正是宗宝本《坛经》在前文中所提及的“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中的“天龙”的来源,而此“天龙”在其他诸本中均作“大龙”。

[7] 合为一体:即从大海中来的雨水又回归大海,与前文中的“不增不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8] 障:又作“碍”,全称“障碍”、“覆蔽”的意思,指障害涅槃、菩提,遮害出离的烦恼,是“烦恼”的异名。

[9] 正见:指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一,一般是指离诸邪迷颠倒之正观。《胜鬘经》云:“非颠倒见,是名正见。”

[10] 执心:对事物名理的执着之心。

[11] 通达:即贯通于理事而无壅滞。

[12] 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之理的经典总名。旧译“般若波罗蜜经”,新译为“般若波罗蜜多经”,有数十部。

[13] 修多罗:梵文为Sūtra,所指内容主要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则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其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穿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都属于修多罗。

[14] 大小二乘:一曰大乘,二曰小乘。大乘乃针对大根人所设之乘,小乘者,针对小根人所设之乘。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若从经藏里的经本分之,四部《阿含经》等罗汉系经典为小乘,《法华》、《涅槃》、《华严》等菩萨系经典为大乘。小乘佛教在斯里兰卡等地比较流行,大乘佛教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地比较盛行。

[15] 十二部经:佛陀所说教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乃指佛经体例上的十二种类别。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长行部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重颂部则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孤起部即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譬喻部是用比方的方式来说明经文的义理。因缘部则重在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自说部是指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无人请法,而佛自说的经典,如《阿弥陀经》。本事部为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本生部则是记录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未曾有部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方广部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论议部是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授记部主要记录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在中国佛教中,十二部经泛指一切佛典。

【译文 】

“要知道这部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经中有对此赞叹的内容,说得明明白白,这里不再一一细说。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是专为有大智慧的人说的,是为上等根器的人说的。小根器禀性、小智慧的人听了,心中反会生出不信。这是什么缘故呢?比如天龙降大雨在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城池村落,全部会被雨水冲垮,如同树叶一般随波漂流。如果大雨是落在大海之中,则大海不会有丝毫增减损益。像大乘根器的人,像最上乘根器的人,听到《金刚经》就会开悟。所以我们知道本性中原本就含有般若智慧,自己运用智慧,时常审视观察,遍照明了一切,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好比雨水,并不是天上本有才下落于世,而是龙能兴云致雨,使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和无情,都蒙受润泽。一切河流,都归大海,合为一个整体。众生本性的般若智慧,也是这样。

“善知识!小根器禀性的人,听说了顿教教法,如同根浅枝弱的草木,一旦被大雨冲刷,全部自己倒伏在地,不能再生长了。小根器的人也是如此。原本具有般若智慧,与大根器大智慧的人,别无二样,为什么听说佛法却不能自己开悟呢?只因为错误的见解障碍深重,烦恼根植于心中太深,好像浓重的乌云遮蔽了太阳,又得不到风的吹动,阳光无法显现出来。般若智慧也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只是因为一切众生自己心中迷障和开悟的程度不一样。愚迷的人只见心外,向外求法,苦觅佛道,没有悟得自我本性,这就是小根器小禀性的人;如果顿悟法门,不用心外修行,只要自我本心中时常升起正确见地,一切烦恼不能浸染,这就是认识自我本性。

“善知识!对内境和外境都不能执着,来去自由,能够去除执着之心,就能通达而无阻碍。能够如此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就和《般若经》所说的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经典和文字,大乘小乘经典,十二部经,都是因为人而设置的,因为人本自具有智慧之性,所以佛法能够建立。如果没有世人,一切事物和现象原本也都不能呈现。由此可知一切事物现象原本是由人所兴现的,一切经文佛典,因人讲说而存在,为人而设。由于世界上的人中有愚迷的,也有智慧的,愚迷的是小根器的人,智慧的是大根器的人。愚迷的人向智慧的人请教,智慧的人给愚迷的人说法,愚迷的人忽然开解得悟,随即他的境界就与智慧的人没有差别了。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 [1] :‘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 [2]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 [3] ,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 [4] ,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 [5] ,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 [6]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 [7] ,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8] 。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9]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10]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11] 。

【注释 】

[1] 《菩萨戒经》:佛教戒律书。姚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分为两卷,题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后于此下卷之中、偈颂之后,所说之戒相,别录为一卷,以便后人受持诵读,天台智者大师称之为“菩萨戒经”。此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十重戒”和“四十八轻戒”。下文“我本元自性清净”在经文中作“戒本元自性清净”。

[2] 《净名经》:又名“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无垢称经”等,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之一,因为此经的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而得名。维摩诘是梵文Vimalakīrti的音译,又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洁净的名字、没有染污的名称。维摩诘是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据《维摩诘经》所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位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大菩萨。这位大菩萨早已成佛,号“金粟如来”。他才智超群,享尽人间富贵,又善论佛法,深得佛祖尊重。该经旨在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该经自传入中国后被数度重翻,深受中国教内外人士的喜爱,对于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以及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即以“摩诘”为字。禅宗六祖惠能不仅依据其“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之说论证自性顿悟的经典根据,而且根据其“心净则佛土净”对“出世不离入世”的人间净土思想进行论证,据此可见其对中国禅宗尤其是惠能南宗的影响之大。

[3] 解最上乘法者:指懂得禅宗教义的人。

[4] 因缘: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素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和合而稻谷得以生长。

[5] 善法:为“恶法”之对称,指合乎善的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

[6]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法海系《坛经》作“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故知“知识”即“善知识”之略称,“自心内有知识自悟”便是说,自心自悟便可成就自心中本来就有的善知识。

[7] 妄念:指虚妄的心念,即无明或迷妄的执念。因凡夫之迷心不知一切法的真实义,遍计构画颠倒而产生错误的思考。据大乘起信论载,妄念能搅动平等之真如海,而现出万象差别之波浪,若能远离,则得入觉悟之境界。

[8] 佛地:即佛所达到的境地。按照佛教经典,如果要达到佛陀的境地需要经过不同的修行阶段,故有十地之说。不过不同的经典或宗派对十地的命名或含义有所区别,如法相宗即释《华严》十地为: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

[9] 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的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六识”在法海系《坛经》中作“六贼”,“六贼”一般作“六尘”理解,具体解释见下注。

[10]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善法,故称“六贼”。

[11] 边见:“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一,一般指偏于一边、不合中道、执断执常的见解。

【译文 】

“善知识!不得开悟时,佛就是众生;一念得悟时,众生都是佛。由此可知,一切都存在于自我本心之中,为什么不从自我本心中当下得悟识见真如本心呢?

“《菩萨戒经》中说:‘自己的本性原来就是清净的。’如果识见本心,明见心性,都能成就佛道。《净名经》说:‘当下豁然开悟,就能够得以识见本心。’

“善知识!我在弘忍大和尚那里,一听到佛法便开悟,顿悟识见真如本性。故而我将这顿教教法流布行化,让学道的人都开悟顿见佛法的无上智慧,各自观照本心,识见本性。如果自己不能开悟,必须找寻大的善知识,找寻能理解最上乘佛法的人,直接指示正确的开悟之路。作为善知识,他们都与佛法有很大的因缘,通过所谓的教化和引导,令人得见自我本性。一切正确的道理,都是由于善知识们发起流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十二部经,在人的本性中是本来具备的,如果不能自我开悟,必须求助于善知识,通过他们的指导开示识见本心。如果能够自我开悟,是不需求助于外力的。如果总是执着,声称必须依赖别的善知识,才能得到解脱,这样一点不正确。这是什么缘故?是因为自己心中原本具足成就善知识的潜能,只要自己开悟便能实现。如果自我生起邪见愚迷,被虚妄心念颠倒,外在的善知识尽管有所教导指授,也不可能救得了你。如果生起真正的般若智慧进行观照,瞬间刹那,虚妄心念全部寂灭。如果识见自我本性,一下开悟便达到佛的境地。

“善知识!运用智慧观察映照,心内心外通明透彻,识见自我本心。如果识见自我本心,就是根本解脱。如果得到解脱,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无念。什么叫做无念?如果识见一切事物现象,本心不执着、不被染污,就叫做无念。运用时能遍及一切地方处所,又不执着于任何一处。只要使本心清净无染,使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从眼、耳、鼻、舌、身、意六门中空去,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不被浸染,不被扰杂,来去自由,运用通达无所滞碍,就是般若三昧,就是解脱得大自在,称之为无念修行。如果任何事物都不思虑,一任心念绝灭,又是执着于法,为法所缚了,这叫作偏于一边的恶见,落于片面了。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 [1] ,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2]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 [3] ,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4] 。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 [5] ,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6]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7] ;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8] 。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9]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10] ;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注释 】

[1] 发愿: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发起誓愿的意思。受持:指受者以信力领受于心,持者以念力忆而不忘。

[2] 圣位: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

[3] 默传:即“默传心印”。于禅宗,师家教导弟子不以言语或文字直言明示,而以心传心,令其自悟佛法奥义,见性成佛。默,指知解,并非是“绝无一言”。

[4] 断佛种性:断绝佛性,永远不能成佛。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曾指出佛性非常非无常,这里的“断佛种性”当非真断,而作为激发愚人开悟的方式来理解。

[5] 无相:为“有相”的对称,即无形相的意思。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因为涅槃超离一切虚妄之相,所以“无相”也是“涅槃”的别名。

[6] 说通及心通:说通,即通过言说的方式通达真如法性;心通,即宗通,即通过内在的证悟实现诸佛的境界。说通与宗通之说见于《楞伽经》,其中有云:“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及诸菩萨说宗通相。若善分别宗通相者,我及诸菩萨通达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随觉想及众魔外道。’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与说通。大慧,宗通者,谓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妄想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晖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解脱,是名说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萨应当修学。’”

[7] 起心:即生起追逐名相之心。

[8] 三障:三种妨碍圣道成立的障碍,又作“三重障”。此三障为:一、烦恼障,如贪欲、愚痴等。二、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三、报障或异熟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

[9] 色类:有各种物质形体的众生,一般指世间的一切人。

[10]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此句集中体现了惠能禅宗重视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性觉悟的特点,为惠能禅进一步融入社会人生提供了理论支持,为近代以来展开的人生佛教及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思想资源。

【译文 】

“善知识!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通达了一切法;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识见佛的境界;领悟了无念法门的人,就达到了佛的果位。

“善知识!后代得到我所授法门的人,需要将这顿教法门,和与他见地相同、立志同修的人,一起发起誓愿领受护持,如同奉礼敬佛一样,一生不消退信力,因这个缘故,必定能达到佛的圣位。然而必须传付指授从佛祖以来的以心传心的默传教法,不得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与见地相同、行法相同的人一起同修,在信奉外教的人之中,不可传法付嘱,这样对先圣前贤有损,终究是没有好处的。因为害怕愚昧痴妄的人不能理解,反会毁谤这个法门,这样的人就会百劫千生永远断了佛性的种子,不能成佛了。

“善知识!我有一个无相颂,大家各自都要念诵记取。无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僧人,须依照这个颂去修。如果自己不依此修行,仅仅是记住我的话,也是没有用处的。诸位听我的颂。”颂词说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大师又说:“今天在大梵寺所说的这个顿教教法,衷心愿望普天下的众生听闻之后能明心见性,成就佛道。”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僧人和在家俗众听了大师所讲,没有不觉悟明白的。当时都向惠能大师行礼致敬,都感叹道:“太好了!谁料想岭南这个地方有真佛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