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本品记叙了武则天、唐中宗派遣内侍薛简拟请六祖惠能大师至宫中供养,大师以老疾上表托辞的事由。其后,应薛简的请求,大师予以开示,为他辨析了北宗所一味强调的坐禅之弊病,认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指明诸法空寂、无生无灭,获得佛法的真正途径还在于自性体悟,进而指出“烦恼即菩提”,表明即世间求解脱、不离生死证涅槃的思想主旨。昭示世人立足当下,肯定人生。这对后来近代“人间佛教”具有很深远的内在指导意义。最后交代了薛简表奏、朝廷奖谕的事宜。
神龙元年上元日 [1] ,则天、中宗诏云 [2] :“朕请安秀二师 [3] ,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4]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 [5] 。’今遣内侍薛简 [6] ,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7] 。”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注释 】
[1] 神龙元年上元日:神龙为唐中宗年号(705—707),正月十五日为上元。
[2] 则天、中宗:指太后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
[3] 安秀二师:“秀”即指北宗神秀大师。“安”指慧安国师,亦是弘忍的弟子之一,曾受到武则天和唐中宗的重视。因常住嵩山,故又称“嵩山慧安”。《景德传灯录》卷四有传云:“嵩岳慧安国师,荆州枝江人也。……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神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对曰:‘不记。’后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寻以神龙二年,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养三年。又赐摩衲一副。师辞嵩岳。”
[4] 一乘:即指佛乘,又作“一佛乘”、“一乘教”、“一乘究竟教”、“一乘法”、“一道”等。“乘”为“交通工具”之意,此处指成佛之教法。佛教教义乃唯一之真理,以其能教化众生悉皆成佛,故称为“一乘”。
[5] 可请彼问:神秀等向朝廷推荐惠能之事亦见记于《旧唐书》中,其云:“神秀尝奏则天,请追惠能赴都。惠能固辞,神秀又自作书重邀之。惠能谓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竟不度岭而死。”
[6] 内侍:官名。隋置内侍省,领内侍、内常侍等官,皆以宦者为之。唐因其制,后人因沿称宦者为“内侍”。
[7] 上京:京师之通称。
【译文 】
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太后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说:“我迎请嵩山慧安和荆南玉泉寺的神秀两位大师到宫里来,诚心供养。于日理万机之中,每有空暇,就向两位大师请教,研究佛法。两位大师十分谦让,都推举惠能大师。说:‘南方有位惠能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那里秘密得受了衣钵和教法,得传了佛法的心印,可以迎请他来宫中向他请教。’现在我派遣内侍薛简传达诏书来迎请大师,望大师慈悲为怀,立即赶赴京城。”
惠能大师上呈了表章,以身体有疾病为理由推辞了延请,并表示自己愿意永远生活于山林之中,直到终老。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 [1] ,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2]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 [3]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 [4] ,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 [5]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 [6]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 [7] ,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 [8] ,表奏师语。
【注释 】
[1] 会道:体会大道也。
[2]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关于悟道与坐禅的关系,在《景德传灯录》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其云:南岳让禅师见马祖坐禅次,师欲接之,故将片砖于祖庵前石上,磨之复磨。祖曰:“作什么?”师曰:“磨砖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祖无对。师又问:“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3] 如来清净禅:“如来禅”的简称,《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由如来直传之禅或如来所得之禅定,即入于如来地,证得圣智三种乐,为利益众生而示现不思议之广大妙用者。《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宗密将禅分为五种,其中“最上乘禅”称为如来清净禅(略称“如来禅”),又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此禅之旨趣,系顿悟自心本来清净无有烦恼,具足无漏之智性,且此种清净心与佛无异,此心即佛。《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若顿悟自性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太虚大师则将中国禅宗分为悟心成佛禅、超佛祖师禅、越祖分灯禅等数个阶段。其中达摩至六祖为悟心成佛禅之阶段,行思、怀让至黄檗等为超佛祖师禅,沩仰、临济等五宗为越祖分灯禅。
[4] 究竟无证:意在强调无住、无着的般若智慧的不离。《顿悟入道要门论》:“问:‘修道者以何为证?’答:‘毕竟证为证。’问:‘云何是毕竟证?’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5] 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二乘”即指声闻乘与缘觉乘。羊、鹿指羊车和鹿车。这里指二乘发心度化的众生较少。详见第七品“三车”注。
[6] 明与无明:明,是智慧、学识。因此,“无明”的语意就是无智。无明是烦恼之别称,即不如实知见,暗昧事物之意。
[7] 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前文亦有类似提法,如惠能大师对惠明的教诲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历史上,圭峰宗密禅师有与之相关的解释云:“六祖大师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今时人但将此语轻于听学,都不是观实无心否?若无心者,八风不能动也。设习气未尽,嗔念任运起时,无打骂仇他心。贪念任运气时,无营求令得心。见他荣盛时,无嫉妒求胜心。一切时中,于自己无忧饥冻心,无恐人轻贱心,乃至种种此等,亦得名为无一切心也。”
[8] 归阙:归于帝所也。阙,《说文》:“门观也。”
【译文 】
薛简说:“京城里的禅师大德都说:‘想要领会佛道,必须要坐禅习定;如果不凭藉修禅习定而能够得到解脱,这样的人还没出现过。’不知道大师您所讲说的教法是什么样子的?”
惠能大师说:“得成佛道要靠自心开悟,怎么会是在于长期打坐呢?佛经上说:‘如果说佛似乎在坐或似乎在卧,那么就是在修行邪道。’这是什么原因呢?既没有所来之处,也没要去的地方,没有生成也没有毁灭,这是佛的清净禅;一切事物现象虚幻空寂,这是佛的清净坐。最终的究竟解脱是没有办法印证的,更何况长期打坐。”
薛简说:“弟子我回到京城,太后皇上必然问起大师的教法心要,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给我指点开示要旨心得,我好表奏太后皇上两宫,以及京城参学佛道的人士。这好比一盏灯点燃千百万盏灯,晦暗都得到光明。灯灯光明没有穷尽。”
惠能大师说:“佛道没有光明黑暗的区分,光明和黑暗的意义是相互代谢,互为依存。说光明处处没有尽头,其实也终究是有尽头的。光明和黑暗二者是互为对立、互为条件一对概念范畴。所以《净名经》说:‘佛法没有事物可与比拟,没有事物可以与之相对应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薛简说:“光明比喻智慧,黑暗比喻烦恼。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用智慧观照破斥烦恼,无始以来的生死靠什么来超离呢?”
惠能大师说:“烦恼就是菩提,不是两种东西,它们本质相同,没有分别。如果要用智慧观照破斥烦恼,那这就是声闻和缘觉二乘的见解,是《法华经》上说的乘坐羊车和鹿车的人的见解;有上智和大根器的人,都不是这样理解的。”
薛简说:“什么是大乘的见解呢?”
惠能大师说:“光明智慧和愚迷黑暗,凡夫俗子看到的是两种东西的不同性质;智慧了达的人则明白他们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这种没有区别、平等一致的本性就是真实佛性。真实佛性,处于凡俗愚迷境地时不会减少,处于贤明圣达的境地时不会增加;处于烦恼中而不散乱,处于禅定中而不寂灭。没有断绝没有永恒,没有来处没有去处,也不停留在中间状态,也不存在于内部和外部。没有生成和毁灭,本性和相状真实如一,永恒存在没有变化,叫做佛道。”
薛简说:“大师所说的没有生成和毁灭,与外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惠能大师说:“外道所讲的没有生成毁灭,是用毁灭来止断生成,用生成来显示毁灭,这种毁灭等于没有毁灭,生成也可以说没有生成。我说的没有生成没有毁灭,是本来就没有生成,现在也不存在毁灭,所以是与外道不同的。你如果想要知道心得要旨,只要一切善和恶都不去思维度量它,自然而然悟入清净本心,湛然明净,永恒静寂,其妙用之多,犹如恒河之沙。”
薛简受到了指点教化,豁然开悟。礼敬辞别惠能大师而回归宫中,上表报奏了惠能大师的教说。
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 [1] ,阐扬大乘,传诸佛心 [2] ,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 [3] ,及水晶钵 [4] ,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注释 】
[1] 毗耶:即是毗耶离城,亦名“广严”,指其土平广严事,乃维摩诘居士之居处。
[2] 传诸佛心:即言传布历代祖师之佛心宗也。佛心宗者,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谓也。
[3] 磨衲袈裟:袈裟之一种。相传乃高丽所产,以极精致之织物制成。磨,即指紫磨,属于绫罗类。
[4] 水晶钵:水晶,色如白冰,性坚而脆,吾国所产颇多。结晶常作斜方六面体,无色透明,光泽如玻璃,而硬度较高。以制眼镜、印章及透光镜等物。我国江苏东海县盛产水晶。关于水晶钵,《岭南丛述》云:“魏庄渠校视学粤中,恶佛氏,必诋之,毁祠庙甚多,而曹溪之钵竟被捶碎。至崇祯间,有彭孝廉某病,梦至官府处,神被服如王者。闻胥吏传呼魏校一案,须臾一人峨冠盛服入,神问:‘何以毁曹溪钵?’答言:‘吾为孔子之徒,官督学,校在广东毁淫祠几千百所,岂但一钵?’神云:‘闻钵破,中有魏字,如此神异,焉可以为异端毁之?’答云:‘魏是予姓,数已前定。虽欲不毁,其可得耶?’神语塞,校揖而出。夫庄渠手诚辣矣,然千年异物,一朝碎之,能无孙家虺瓦吊之讥乎?”魏庄渠校,其中庄渠是号,校是名,魏校为明代之大儒,《明儒学案》卷六载魏校“提学广东时,过曹溪,焚大鉴之衣,椎碎其钵,曰:无使惑后人”。则魏校不仅碎六祖之钵,亦且焚传法之衣矣。
【译文 】
这一年的九月三日,朝廷下诏褒奖赞誉惠能大师,说:“大师以年老多病辞去召请,一心修行佛道,这是国家的福报啊。大师就如同维摩诘居士一样,推脱有病而居住于毗耶离城中,从而大力弘扬大乘佛法,传授一切佛的心印,宣讲佛性平等无二的教法。薛简已经上表奏明了大师所传授的佛智见解,往昔积累的善行使我有了今天的福报,是前世种下的善根,正逢大师出世行化,令我立刻顿悟佛法上乘。承受大师的恩泽,十分感激,致礼不已。同时奉送磨衲袈裟和水晶钵,命令韶州刺史维修整饰寺庙殿宇,赐名大师的旧居为国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