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本品讲述了神秀、惠能两宗分别于曹溪、荆南盛化,世称为“南能北秀”,于是有了南北二宗顿渐分之后的情形。其中记载,两位宗主虽然不分彼此,但弟子们却起了爱憎之心,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门下徒众生起分歧争议。北宗门徒志诚潜来听法,为惠能察觉,针对北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执着长期打坐的禅法,惠能针锋相对地批判了北宗禅的弊病,认为常坐拘身,于理无益,并向志诚开示南宗禅法,使之当下契悟。于此过程中,惠能大师还向志诚教示戒定慧行相,认为戒定慧为自我本性先天具有,是自性的自然显现,所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此品接下来还交代了北宗门人托志彻前来行刺六祖惠能,而为大师教化开悟一事。最后,此品还特别将神会前来参礼的情形安排进来,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神会由开始的逞能自傲到后来对六祖礼拜悔谢的整个过程。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 [1] 。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 [2] ,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 [3] 。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4]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 [5] :“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 [6] 。”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 [7] ,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8] ?
【注释 】
[1] 荆南玉泉寺:古本作“荆南当阳山玉泉寺”。《景德传灯录》作“荆州当阳山度门寺”。
[2] 无师之智:无师而独自觉悟的佛智,指非借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如佛所证得之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
[3] 受国恩:据《宋高僧传·神秀传》记载:“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僧史略》亦云:“唐神秀自则天召入,历四朝,号国师。”
[4] 参决:谓参见受决也。
[5] 志诚:即志诚禅师。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其年少时于荆南当阳山玉泉寺事奉神秀禅师。
[6] 细作:奸细,间谍。
[7] 住心观静:又作“住心观净”,实乃看心看净的另一种表达。禅宗早期关于看心看净的重要著作《修心要论》中曾这样记载其修禅要领:“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熟看!即及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炎,叶叶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熟看!即反复融消,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生障惑。此识身等灭已,其心即虚凝淡泊,皎洁泰然。”
[8]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人应当明心见性、一觉悟即证得佛地,不应一味地在身体外形上强下功夫,这只是执着于禅坐形式,其结果是长时间不躺卧反倒使得身体不得安宁,无助于悟解体证佛理境界。二者之间的关系,唐代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这样说道:“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识之心。故同唯识之教。既与佛同,如何毁他渐门,息妄看静、时时拂拭、凝心住心、专注一境及跏趺调身调息等也。此等种种方便,悉是佛所劝赞。《净名》云:不必坐,不必不坐。坐与不坐,任逐机宜。凝心运心,各量习性。当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时,圆顿本宗,未行北地,唯神秀禅师大扬渐教,为二京法主、三帝门师。全称达摩之宗,又不显即佛之旨。曹溪、荷泽恐圆宗灭绝,遂呵毁住心、伏心等事。但是除病,非除法也。况此之方便,本是五祖大师教授,各皆印可,为一方师。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又庐山远公与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译《达摩禅经》两卷,具明坐禅门户、渐次、方便,与天台及侁、秀门下意趣无殊,故四祖数十年中,胁不至席。即知了与不了之宗,各由见解深浅,不以调与不调之行而定法义偏圆。但自随病对治,不须赞此毁彼。”
【译文 】
那时,惠能大师在曹溪山宝林寺,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故而当时两大宗派兴盛教化,被人们称为“南能北秀”,有南宗北宗、顿教渐教的分别。然而学道修禅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宗义和旨趣。惠能大师对众人说:“佛法本是一种宗义,因为传法之人有南北,才有了南宗北宗的区分;佛法就是一种,只是识见悟性有快有慢,才有了顿悟渐悟的区分。什么叫顿悟渐悟?佛法本身没有顿悟渐悟之分,人的根器有敏锐和愚钝才有顿悟渐悟之分,所以称之为顿渐。”
然而神秀大师的弟子门人,往往讥讽南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识一个字,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神秀大师说:“惠能得到了不需要师父传授而自悟自通的智慧,深入见悟最上乘智慧,我比不上他。并且我师父五祖弘忍大师亲自传授衣钵和教法给他,难道是白费气力的吗?我只恨不能远道去与他多交流,在这里白白地受领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不要总是滞留在我的身边,可以前往曹溪山参访学习。”神秀大师这天对弟子志诚说:“你聪明而且智慧多多,可以为我去曹溪山听惠能大师的教法。如果听到什么,尽力地记住,回来再告诉我。”
志诚奉命来到曹溪山,跟随着大众向惠能大师参学请益,没有说明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惠能大师向大众宣告说:“今天有偷听教法的人,潜藏在这里。”志诚立刻出来礼敬参拜,全部陈述了来这里的因由。惠能大师说:“你从玉泉寺来,那就是奸细了。”
志诚说:“我不是。”
惠能大师说:“何以见得你不是?”
志诚说:“我没有说明来意可以说是奸细,表明来意就不能算是了。”
惠能大师说:“你师父神秀大师是如何开示大众的?”
志诚说:“师父常常指授教诲大众守住本心,观想清净,长期静坐,不要睡觉。”
惠能大师说:“住心观静,这是错误的,这不是修禅。常期静坐,拘束身体,对参悟佛法真意并没有什么帮助。听我的偈吧。”偈说: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 [1] 。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云:“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 [2] ?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3] 。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 [4] ,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 [5] ,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6] ,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7] ,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 [8] ,幻何究竟 [9] ?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10] 。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 [11] ;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12]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 [13] ;无一法可得 [14] ,方能建立万法 [15]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16]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 [17]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 [18] ,游戏三昧 [19] ,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 [20] ,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注释 】
[1] 契悟:与本心契合而开悟,对本心的认识和体验。
[2] 戒定慧行相:行相原指行事的相状,即一切心在认识对象时的状态。这里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具体内容”,即戒定慧的具体内容。
[3] “诸恶”三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一四句偈,总括一切佛教。佛教之广海,此一偈摄尽。大小乘八万之法藏,自此一偈流出。《增一阿含经》:“迦叶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同时作为惠能弟子和神秀弟子的神会在其《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中也曾讲道:“若求无上菩提须信佛语依佛教。……诸恶莫作是戒,诸善奉行是惠,自净其意是定。”
[4] 随方解缚:随方便而解除被缚人之束缚也。故禅宗无定说法,要在当机解缚。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云:“宿生何作,薰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
[5] 相说:即执着于虚幻不实的现象的讲说,不是具有真理性的讲说。是一种住相之谈。
[6] 自性起用:万法唯心,离自性外,无戒定慧,故云起用。
[7] 不增不减自金刚:自性本无增减,故成佛亦无增,居凡亦无减。其体精坚明净,百炼不消,故以金刚为喻。
[8] 五蕴幻身:即五蕴所幻化而成之身也。五蕴,又作“五阴”。《毗婆尸佛经》云:“五蕴幻身。”《圆觉经》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9] 幻何究竟:《圆觉经》云:“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问:‘如何是幻?’师曰:‘幻无定相,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机关木人,如阳焰,如空华,俱无实法。’又问:‘何名大幻师?’师曰:‘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声闻怕幻境,昧心而入寂。菩萨识幻法,达幻体,不拘一切名相。佛是大幻师,转大幻法轮,成大幻涅槃,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转河沙秽土,成清净法界。’”
[10] 法还不净:真如本自清净圆明,本无一法可得,故自性中本来无非无痴无乱,此即自性之戒定慧。若离自性而别求戒定慧法,则此法为不净矣。故《金刚经》曰:“法尚应舍。”大慧普觉禅师《答曾侍郎》云:“既曰虚幻,则作时亦幻,受时亦幻,知觉时亦幻,迷倒时亦幻,过去、现在、未来皆悉是幻。今日知非,则以幻药复治幻病,病瘥药除,依前只是旧时人。若别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
[11] 小根:可受小乘教之根性。
[12] 大根:可受大乘教之机根
[13] 解脱知见:《戒本疏行宗记》云:“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彰号。由慧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
[14] 无一法可得:《传心法要》云:“问:‘和尚见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15] 建立万法:《传心法要》云:“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并却令空,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但销镕表里情尽,都无依执,是无事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6] 立亦得,不立亦得:立,即建立法门之事也。此言见性之人,立菩提涅槃亦可,不立亦可;立解脱知见亦可,不立亦可;立一切万法亦可,不立亦可也。
[17] 无滞无碍:《景德传灯录》中记载,襄州居士庞蕴,字道玄,有女灵照。居士将入灭,令其女灵照出门去看看是否到了中午时分。其女曰:“日中矣,而有蚀也。”居士出看,其女登上父坐,合掌而逝。居士笑曰:“我女锋捷矣。”于是更延七日。州牧于公问疾,居士谓曰:“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
[18] 神通:“神”为“不测”的意思,“通”为“无碍”的意思。不可测又无碍的力量,即所谓的“神通”或“通力”。一般讲神通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这里主要是智慧达到的一种境界,《璎珞经》云:“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19] 游戏三昧: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叫做“游戏”。“三昧”乃“三摩地”的意思,为“禅定”的异称,即将心专注于一境。游戏三昧者,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任运自如,得法自在。即言获得空无所得者,进退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大智度论》云:“(菩萨)欲广度众生故,行种种百千三昧。问曰:‘但当出生此三昧,何以故复游戏其中?’答曰:‘菩萨心生诸三昧欣乐,出入自在,名之为戏,非结爱戏也。戏名自在,如师子在鹿中,自在无畏,故名为戏。是诸菩萨于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复如是。余人于三昧中,能自在入,不能自在住、自在出。有自在住,不能自在入、自在出。有自在出,不能自在住、自在入。有自在入、自在住,不能在出。有自在住、自在出,不能自在入。是诸菩萨能三种自在,故言游戏出生百千三昧。’”又云:“游戏诸神通者,先得诸神通,今得自在游戏,能至无量无边世界。菩萨住七地中时,欲取涅槃。尔时有种种因缘及十方诸佛拥护,还生心欲度众生,好庄严、神通,随意自在,乃至无量无边世界中无所挂碍。见诸佛国,亦不取佛国相。”
[20] 顿悟顿修:圭峰宗密在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云:“顿悟顿修者,此说上上智,根性乐欲俱胜,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此人三业,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
【译文 】
志诚两次礼拜惠能大师说:“弟子我在神秀大师那里,参学已有九年,没有得到契证开悟。今天听大师您这么一说,就契合了本心。弟子认为解脱生死是件大事,希望大师慈悲为怀,再给我一些教化开示。”
惠能大师说:“我听说你师父教授开示弟子戒定慧法,不清楚你师父是如何说戒定慧的相状的?你给我说说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行不要造作叫做戒,一切善念全都奉行叫做慧,自己清净意念叫做定。神秀大师是那样说的,不清楚大师您用什么教法教诲大众?”
惠能大师说:“我如果说有教法给你,那就是骗你。只是根据不同情况,方便说法,解除束缚,借用修行三昧的假名。像你师父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我所认识的戒定慧和他不同。”
志诚说:“戒定慧只应该有一种,怎么还有分别?”
惠能大师说:“你师父的戒定慧接引大乘根器的人,我的戒定慧接引上乘根器的人,领悟理解不尽相同,识见自我心性有快有慢。你听我说的和他说的相同吗?我所说的教法,不离开自我本性。离开自性本体说法,叫做执着相状上说法,自己的心念常常愚迷。要知道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从自性中生起运用,这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的偈吧。”偈所说: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志诚听了偈以后悔悟拜谢,便呈上一个偈说道: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惠能大师称许肯定。又告诉志诚说:“你师父所说的戒定慧,是劝诫小根器的人;我所说的戒定慧,是劝诫大根器的人。如果开悟了自我本性,也就不用再立菩提涅槃,也不用立对解脱的认识和见解;没有一个法可以得,才能建立一切法。如果理解了这个本意,就叫做佛,也叫做菩提涅槃,也叫做解脱知见。识见本性的人,立这些名也能得法,不立这些名也能得法。去来自由,没有滞留、没有妨碍。应用自如,随缘运作,根据语言随机答对,全部识见一切化身而又不离自我本性,这就得到随缘变化、自在无碍的神通,到达了游戏三昧的境界,叫做识见本性。”
志诚再次拜谢大师并禀告说:“什么是不立之义?”
大师说:“自我本性没有是非、没有愚痴、没有散乱,时时运用智慧观照,常常超离法相,自由自在,或纵或横全部都有所得,有什么佛法可以立呢?自己开悟自我本性,顿悟顿修,也没有渐次顺序,所以不需要立任何佛法。一切法都寂灭了,还有什么次第顺序呢?”
志诚礼拜惠能大师,愿意侍奉大师,早晚不停歇。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1]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2]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师心通 [3] ,预知其事 [4] ,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 [5] ,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6]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7] 。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 [8]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 [9] ,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 [10] ,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 [11] ,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 [12] 。故于涅槃了义教中 [13] ,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14]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15] ;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注释 】
[1] 任侠: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
[2] 竞起爱憎:圭峰宗密禅师曰:“其有性浮浅者,才闻一意,即谓已足,仍恃小慧,便为人师。未穷本末,多成偏执。故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洗足之诲,摸象之喻,验于此矣。”
[3] 心通:即他心通,又名“知他心通”,是“六通”之一,其他“五通”为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4] 预知:预先得知。
[5] 仆:僵也,偃也。
[6] 摄受:又叫做“摄取”,原指以慈悲心去摄取众生。《胜鬘经》云:“愿佛常摄受。”《华严经》云:“普能摄受一切众生。”这里是说愿意度化并接受志彻为徒。
[7] 具戒: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精进:勤奋向上也。勇猛断除恶法、修习善法也。
[8] 度生:济度众生。
[9] 常无常: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反之则谓之“常”,即指永恒不变,真实不虚假。在此处的对话中,行昌所讲的是《涅槃经》的经文,而惠能则是依据禅宗教义对《涅槃经》重新解释。关于常、无常的讨论,《涅槃经》这样记载道:“善男子,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有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善男子,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所摄持,是故名常。善男子,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善男子,常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僧,僧即是常。以是义故,从因生法,不名为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因生。善男子,是诸外道,觅佛性、如来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说,悉是妄语,无有真谛。诸凡夫人,先见瓶、衣、车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男女、象马、牛羊,后见相似,便言是常。当知其实非是常也。善男子,一切有为,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善男子,有为之法,凡有二种:色法、非色法。非色法者,心、心数法。色法者,地水火风。善男子,心名无常。何以故?性是攀缘相应分别故。善男子,眼识性异,乃至意识性异,是故无常。善男子,色界异,乃至法境界异,是故无常。善男子,眼识相应异,乃至意识相应异,是故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眼识应独缘一切法。善男子,若眼识异,乃至意识异,则知无常。以法相似,念念生灭。凡夫见已,计之为常。善男子,诸因缘相,可破坏故,亦名无常。所谓因眼、因色、因明、因思惟,生于眼识。耳识生时,所因各异,非眼识因缘,乃至意识异,亦如是。复次,善男子,坏诸行因缘异故,心名无常。所谓修无常心异,修苦、空、无我心异。心若常者,应常修无常,尚不得观苦、空、无我,况复得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外道法中,不能摄取常、乐、我、净。善男子,当知心法,必定无常。复次,善男子,心性异故,名为无常。所谓声闻心性异、缘觉心性异、诸佛心性异。一切外道心有三种:一者出家心,二者在家心,三者在家远离心。乐相应心异,苦相应心异,不苦不乐相应心异。贪欲相应心异,嗔恚相应心异,愚痴相应心异。一切外道相应心异——所谓愚痴相应心异,疑惑相应心异,邪见相应心异。进止威仪,其心亦异。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复不能分别诸色——所谓青、黄、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诸忆念法,不应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读诵,不应增长。复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应说言:已作、今作、当作。若有已作、今作、当作,当知是心,必定无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则无怨亲、非怨非亲。心若常者,则不应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虽有所作,不应增长。善男子,以是义故,当知心性,各各别异。有别义故,当知无常。善男子,我今于此非色法中,演说无常,其义已显。复当为汝,说色无常。是色无常,本无有生,生已灭故。内身处胎,歌罗逻时,本无有生,生已变故。外诸芽茎,本亦无生,生已变故。是故当知一切色法,悉皆无常。善男子,所有内色,随时而变。歌罗逻时异,安浮陀时异,伽那时异,闭手时异,诸疱时异,初生时异,婴孩时异,童子时异,乃至老时,各各变异。……外味亦尔,芽、茎、枝、叶、花、果味异。歌罗逻时力异,乃至老时力异。歌罗逻时状貌异,乃至老时状貌亦异。歌罗逻时果报异,乃至老死时果报亦异。歌罗逻时名字异,乃至老时名字亦异。所谓内色坏已还合,故知无常……次第渐生,故知无常。次第生歌罗逻时,乃至老时;次第生芽,乃至果子,故知无常。诸色可灭,故知无常。歌罗逻灭时异,乃至老灭时异;牙灭时异,乃至果灭时异,故知无常。凡夫无智,见相似生,计以为常。以是义故,名曰无常。”
[10] 传佛心印:《传心法要》云:“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著空,即印不成文。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11] 无尽藏:即刘志略之姑。
[12] 八倒:指凡夫所迷执的八种颠倒的错误见解。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槃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13] 了义教:“了义”指直接、完全显了述尽佛法道理,而“不了义”则指教法之未能如实诠显理趣之方便说。二者合称为“二义”。了义教,即指如实诠显全部理趣之教法,如诸大乘经说生死、涅槃无异者。
[14] 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涅槃经》云:“不迁名常,安稳名乐,自在名我,无我名净。”常乐我净,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四德也。一、常德。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是名为常。又随缘化用而常不绝,名之为常。二、乐德。涅槃之体寂灭而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三、我德。“我”解有二种:一者就体,自实名我。二者就用,自在名我。四、净德。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名之为“净”。又随缘而处,未尝有污,名之为“净”。
[15]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凡夫、二乘若执守以为无常,而佛欲破其执,则说以为有常。凡夫、二乘若执守以为有常,而佛欲破其执,则又说以为无常。凡夫、二乘若执守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而佛欲破其执,则又说以为非常、非无常。
【译文 】
僧人志彻,江西人,原来姓张,名字叫行昌,少年时候喜好行侠仗义。自从南宗北宗产生分化之后,两派宗主神秀大师和惠能大师虽然不分彼此、没有争胜,然而他们的弟子徒众却竞相生起爱憎之心。当时,北宗弟子们,自封神秀大师为禅宗第六代祖师,又忌讳天下人都知道的惠能大师得传衣钵之事,便嘱咐行昌来行刺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事先预测到了这件事,便放了十两黄金在座位上。那天天黑了,行昌潜入惠能大师的房间,准备加害大师。大师伸出脖子给他砍,行昌砍了三刀,都一点没有损伤到惠能大师。
大师说:“正义之剑不会邪恶,邪恶之剑不能正义,我只该给你金钱,不欠你性命。”
行昌惊恐万状,扑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哀求能够悔过自新,当即愿意出家为僧。大师便给了他金钱,说:“你暂时先去,我担心我的弟子们反过来要加害你。你可以在其他时间乔装打扮再来,我自当接受你为徒。”行昌领受大师旨意连夜离开。后来投奔僧人剃度出家,接受戒规,精进修行。
有一天,想起了惠能大师的话,远道而来拜见大师。大师说:“我念叨你很久了,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
行昌说:“上次承蒙大师饶恕我的罪过。现在我虽然出家苦苦修行,终究难以报答大恩大德,唯有随您传法度众生。弟子我常常阅览《涅槃经》,不明白常、无常的教义。恳请大师慈悲,简单为我解说。”
大师说:“无常,就是佛性;常,就是对一切善恶法的分别心。”
行昌说:“大师,你说的与经文大相径庭。”
惠能大师说:“我传授佛法心印,怎么敢违背佛经呢?”
行昌说:“经文上说佛性是常,大师您却说佛性是无常;一切善恶事物,甚至无上觉悟,都是无常,大师您却说是常,这不是与经文相背吗?这使得我更加增添了疑惑。”
大师说:“《涅槃经》,我曾经听尼姑无尽藏比丘尼念诵过,我给她讲说经文大义,没有一点不符合佛经的。刚才给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会有别的说法。”
行昌说:“我见识浅薄,希望师父开示。”
惠能大师说:“你知道吗?如果佛性是常,为什么还要说善恶诸法,以至于还说从来没有人发菩提觉悟之心?所以我说佛性无常,是说佛性真实常在。还有,如果说一切事物无常,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体性,用以承受生死,而真实存在的佛性也有不能遍及的地方。所以我说的常,正是佛说的无常。佛知道世俗人和外道将无常看作真实存在,而声闻和缘觉二乘人,把佛性看作无常。所以出现了常、乐、我、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八种颠倒妄想见。《涅槃经》的教义是破斥这些断见,指出什么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你依据经文文字却违背经文经义,以有断灭的现象为无常,而以确定僵死为常,错误地理解佛陀最后开示的妙谛。这样纵使念经千遍,又有何用?”
行昌豁然开悟,说了偈子: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惠能大师说:“你现在彻底开悟了,你就改名叫志彻吧。”
志彻行礼致谢后便退下。
有一童子,名神会 [1] ,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 [2] ,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3] !”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 [4] 。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5] 。”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芔盖头 [6] ,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7] 。”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 [8] ,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注释 】
[1] 神会(668—760):在早期禅宗史上,神会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荷泽宗之祖。俗姓高。年幼时学习五经、老庄、诸史,后投国昌寺颢元出家。十三岁时,参谒六祖惠能。惠能示寂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二十年(732)设无遮大会于河南滑台大云寺,与山东崇远论战。竭力攻击神秀一门,确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于天宝四年(745)著《显宗记》,定南惠能为顿宗,北神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神会示寂于上元元年(760),世寿九十三,敕谥“真宗大师”。
[2] 主:主人公,即自性也。
[3] 沙弥:指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意译为“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沙弥有三类: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
[4] 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若执己有所见,属常见;若执无所见,即属断见。“断”、“常”二见属佛教所说“边见”(离于中道之偏见),故说“二边”。痛与不痛,属于生理感受之一种,处于时刻变化之中,故言“生灭”。六祖之言,意在责备神会不见自性而妄牵他人,不知用功之处。
[5] 佛性:此物本是离名绝相,无解无说,清净本觉。不与妄合,不生亦不灭,无来也无去。住禅定而不寂,在烦恼而不乱。虽在尘劳,亦不污染。宝体精光,一无所坏。此本非物,此本无名。非物则强指为物,无名则强名其名。无名之名,名曰本源佛性。
[6] 向去有把芔(huì)盖头:向去,即从偏位向于正位,而从正位向于偏位叫作却来。芔,即茅草,“把芔盖头”就是取茅草建草庵以作栖身处。
[7] 知解宗徒:指通过文字来修行的人,即以学习和理解经典文字为修行的僧人。另外,禅宗往往以呵斥之辞为印可者,这便是其中一例也。在《神会和尚禅话录》中,神会认为“灵知之心”、“知见”即佛性,神会的弟子宗密将之概括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作为神会的根本见地。由于知之功能,本通凡圣,亦通染净,对于见性透彻者来说,视“知”为众妙之门,本来也不错。但对于未见本性者,则存在误认、误导的重大隐患。南泉禅师“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维摩诘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皆在摒斥将日常的见闻觉知及清净六识视作真知、佛性的错误。法眼大师云:“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方知解为宗,即荷泽是也。”黄檗云:“我此禅宗,从上相承已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黄龙死心禅师更是直斥“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对神会见地的流弊加以痛责。
[8] 《显宗记》:全称《荷泽大师显宗记》,全一卷,唐代荷泽神会著。据传本书是作者在天宝四年(745),于滑台为北宗禅者攻击时所著,主要叙述南宗顿悟之旨,并论述传衣在禅宗传承中的重要性。据《全唐文》载,其内容为:“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门,获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达即理事无碍。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摩,届此为初,递代相承,于今不绝。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衣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译文 】
有一个童子,名叫神会,襄阳高家的子弟。十三岁时,从神秀主持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山向惠能大师致礼。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远道而来,辛苦非常,还能识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吗?如果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应该识见本体,你先说说看。”
神会说:“事物的本来面目无所住,永远不会静止,认识本身就是主体。”
惠能大师说:“这个小师父怎么说话如此轻率!”
神会说:“大师你坐禅,识见佛性了吗?”
惠能大师用禅杖打了神会三下子,问:“我打你,痛还是不痛?”
神会说:“也痛也不痛。”
惠能大师说:“那我见了,也没有见。”
神会问:“什么叫做也见了,也没见?”
惠能大师说:“我说见是说常见自己的过错,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这是说见到了,也没见到。那你说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意思?你如果不痛,你就是和草木瓦石一样没有知觉;你如果说痛,那你就和凡夫俗子一样,会生起怨恨之心。见与不见是两种偏见,痛和不痛是可以生灭的有为法。你还没识见本心,怎敢捉弄他人?”
神会礼拜表示悔过。
惠能大师又说:“如果心念愚迷,不能识见本性,就必须找善知识教示。如果心念开悟,识见自性,就依此修行。现在你自己迷误,不能认识真心,反来问我是否识见佛性。我是否识见佛心,我自己心知肚明,难道这能代替你不迷误?反之亦然,你如果能够识见自性也代替不了我的迷误。为何不去自我识见、自我认识,却在这里问我有没有识见佛性?”
神会再次向惠能大师致礼多达一百多次,请求饶恕,并勤勉地做杂务和服侍大师,不离大师身边。
有一天,惠能大师告诉大家:“我有一样东西,没头没尾,没名没字,没背面,没正面,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神会起立说道:“是一切佛的本源,是神会的佛性。”
大师说:“对你说了没名没字,你却还要把他叫做本源佛性。你以后即便当了住持,也只能成为一个知解宗徒。”
惠能大师圆寂后,神会到了京师长安与洛阳,大力弘扬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这就是著名的荷泽禅师。
惠能大师看到各宗派之间互相为难指责,弟子们都生起邪恶之心,所以经常召集门人弟子,宽厚怜悯地对大家说:“修行佛道的人,一切善念、恶念,都应该全部除掉。没有什么名相可以指称自我本性;独具无二、没有分别的自性叫做实性。在实性的基础上建立一切教派法门,都必须立刻就能自我识见。”所有人听了,全都行礼,请求惠能大师教化指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