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本品记叙了六祖惠能大师听到比丘尼无尽藏诵《大涅槃经》后为之解说,并提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表明了南宗禅“不立文字”的思想。接着记叙了惠能得法后,各方学者前往请益的事由,通过惠能大师对僧法海、僧法达、僧智通、僧智常、僧志道以及行思禅师、怀让禅师、永嘉玄觉禅师、智隍禅者和僧方辩等一系列弟子的机缘对话、教化开示,侧面阐扬了南宗禅的诸多思想旨趣,如“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说似一物即不中”等。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1] 。志略有姑为尼 [2] ,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3] 。”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 [4] :“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 [5] ,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 [6] ,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7] 。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 [8] ,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 [9] ,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10] 。

【注释 】

[1] 礼遇:以礼相待。

[2] 有姑为尼:即出家之女子,梵语“比丘尼”、“比丘”之语通于男女,而尼音则示女性也。

[3]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即佛法的切要处并不在于文字之中。《传心法要》中这样记载裴休相公曾问于黄檗希运禅师说:“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希运禅师说:“得者莫测其数。”因为道在心悟,并不在于言说。言说只是用来教化童蒙的。

[4] 耆德:年高德重之人。《周礼》云:“六十曰耆。”《周雅释诂》云:“耆,长也。”

[5] 魏武侯玄孙:《三国志·魏书》云,太祖武帝,姓曹氏,讳操,字孟德。追谥为武皇帝。玄孙,即远孙。或云,曹氏玄孙有仕晋封侯者,故有作“晋武侯玄孙”。

[6] 梵宇:佛寺的别称,即佛寺。

[7] 俄:顷也。时之至短速者即曰俄顷。宝坊:寺院的美称。《大集经》云:“尔时如来示现无量神通道力,渐渐至彼七宝坊中。”又云:“诸大菩萨俱共发来,至娑婆世界大宝坊中,见释迦牟尼佛。”

[8] 遁:即隐避、躲藏也。

[9] 趺(fū)坐:即结跏趺坐也。慧琳一切经音义》云:“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右手亦居左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

[10] 二邑:即怀集、四会二县。

【译文 】

惠能大师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受衣法之后,来到韶州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的事。当时有个儒士叫刘志略,礼敬待遇惠能大师非常殷勤。刘志略有个姑姑出家做比丘尼,法名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槃经》。惠能大师稍微一听就知道经中所说的玄妙义理,就给无尽藏解说经义。无尽藏于是手拿经卷请教惠能经中的文字。

惠能说:“说到字我是不认识的,如果有义理方面的疑问尽可以问。”

尼姑无尽藏说:“字尚且不认识,怎么能体会经文要义呢?”

惠能大师说:“一切佛法的微言大义,都是与文字无关的。”

尼姑无尽藏听后十分惊讶。告诉了乡里全部的年高德重的长者,说:“这是个有道行的人,应该请来好好供养。”

有魏武侯的玄孙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争相涌来瞻仰礼敬惠能大师。当时,有一个古老的宝林寺,自从隋朝末年遭遇兵火战乱,已经毁废很久了。于是便在旧地址上重新建盖寺庙,请惠能大师居寺住持,顷刻之间,那里便成了佛法圣地。

惠能大师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党们寻找追踪,惠能大师于是就隐藏在前山,又遭遇恶党们放火烧山加害,大师将身体隐藏在石头中间才幸免于难。今天石头上还有惠能大师结跏趺坐时膝盖的印痕和衣服上的布纹,因此给石头命名为“避难石”。大师想起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叮嘱,便到怀集、四会两个县的境内隐藏了起来。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 [1] ,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 [2] ,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3] ,离一切相即佛 [4] 。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5]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6] ;

用本无生 [7] ,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 [8] ,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9]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10] 。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11]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12] ,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13]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14]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 [15] :“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注释 】

[1] 即心即佛:此语在禅宗早期常出现在禅宗对净土宗经典《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禅宗式的诠释中,后来则几乎成为禅宗人士参禅悟道的话头公案。唐代僧人慧海的《顿悟入道要门》中记载:“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指出看!’无对。”宋僧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载,明州大梅法常禅师问:“如何是佛?”大寂(马祖道一)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直入大梅山住二十年。祖令一僧去问:“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遮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遮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

[2] 前念不生:念,指意念,又指刹那的时间。过去者称“前念”,相续者称“后念”。前念、后念指心在瞬间的变化。前念不生即指前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不要再留恋它的再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要执着。下文的“后念不灭”,指将要出现的念头任其出现,不必故意限制压抑自己的认识活动。

[3] 成一切相即心:就是说外在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心的派生物。相,形相或状态的意思;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即指诸法之形象状态。

[4] 离一切相即佛:自心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干扰就达到了觉悟。

[5] 等持:即定慧均等修持之谓也。《涅槃经》云:“定慧等故,明见佛性。”《顿悟入道要门论》云:“僧问:‘如何是定慧等学?’师曰:‘定是体,慧是用。从定起慧,从慧归定。如水与波一体,更无前后,名定慧等学。’”

[6] 习性:又名“习种性”,即以前研习所修成的性,故《地持经》云:“习种性者,若从先来修善所得,是名习种性。”

[7] 用本无生: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定体起慧用,慧寂而常照,虽照而常寂。寂故而无生无灭也,无生无灭之所起用亦无生无灭也,故能照而常寂,是乃本来一如之正法也。

[8] 洪州:隋置旋废,唐复置,南唐建为南都,宋初复为洪州,旋又改为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即旧时州治也。

[9] 《法华经》:《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的略称,七卷,二十八品。《法华经·法师品》曰:“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此经译本较多,以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最为流行。明代僧人智旭云:“此经乃如来究竟极谈,具明施设一代时教所以然之线索。如家业之有总帐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非精研智者大师《玄义》、《文句》,不能尽此经之奥。仍须以荆溪尊者《释签》、《妙乐》辅之。”其中的智者大师和荆溪尊者均为天台宗祖师,他们对《法华经》的诠释比较具有代表性。

[10] 头不至地:此从“头至地”而来,头至地即以我所贵之首接彼所贱之足,五体投地,以表至敬也。

[11] 礼本折慢幢(chuánɡ):指礼本来就是消除傲慢心理的。幢,又作“宝幢”、“天幢”、“法幢”,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慢幢比喻骄傲高慢之心如说法时高耸之幢。

[12] 有我:圭峰宗密禅师《原人论》中云:“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嗔痴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13] 何曾达法:若实达于法,行住坐卧,出息入息,皆真诵经。今徒劳于文句,故知未达真妙法也。

[14] 但循声:即只是口诵而心实未诵也。

[15] 悔谢:即忏悔谢罪。

【译文 】

僧人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氏。一开始他参礼六祖惠能大师。

问:“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希望您能给予指示教谕。”

惠能大师说:“对已生之念不留恋即是心,对将生之念任其显现就是佛;能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离万法一切相的是佛。我若是给你具体详细地说,可能穷尽无数劫的时间也说不完,你听我的偈吧。”偈说: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立刻全部开悟,用一首偈来感慨赞叹: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时出家为僧,常常念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惠能大师,行礼时头却不触到地面。

惠能大师斥责他说:“行礼头不触地,还不如不行礼。你心中肯定执着于一个事物,平时都修行什么?”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达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大师说:“你如果念到上万部,得悟经文的大义,却仍然不以为了不起,那么你可以和我一起修行。你现在以这个事业自负自傲,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听我的偈吧。”偈说: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惠能大师又说:“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回答说:“我叫法达。”

惠能大师说:“你名字叫法达,你哪里通达佛法了?”又说一个偈道: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法达听了偈后,后悔不已,向惠能大师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该对一切保持谦恭的态度。弟子念诵《法华经》,并没有体解佛经大义,心中常常生起疑惑。大师具有无边广大的智慧,希望大致为我讲说经文义理。”

惠能大师说:“法达!佛法本是十分通达的,你的本心愚迷就不能达到了。佛经原本不存在疑惑,你的自心生起疑惑。你念这个佛经,认为什么是它的宗旨啊?”

法达说:“我根器禀性晦暗愚钝,从来只知道依照文字念诵经文,我哪里还知道经文的宗旨和旨趣啊!”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 [1] 。师曰:“止 [2] !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3]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4] 。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 [5] ,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 [6] ,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 [7] ,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8]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犛牛爱尾 [9] ?”

【注释 】

[1] 《譬喻品》: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三品,出于经的第二卷。

[2] 止:即惠能大师使法达止于《法华经》的《方便品》,不再诵读下文之《譬喻品》。

[3] 出世:“出世间”的略称,即超越世俗、出离世尘的意思,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也指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4] 佛之知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即指佛的智慧。知见,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

[5] 尘境:指心的对象,为六尘之心所对者,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6] 种种苦口: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

[7] 我慢: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

[8] 众生知见:指会导致凡夫生起烦恼的见解。

[9] 犛(lí)牛爱尾:出自《法华经·方便品》。人们不舍自己的欲望,正像犛牛爱自己的尾巴一样。

【译文 】

惠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先把佛经拿来念诵一遍,我会给你讲解的。”法达立刻大声念诵经文,念到《譬喻品》的时候,惠能大师说:“停,这部经原本是以如来以何因缘出现于世间为宗旨的。纵然说了许多种比喻,也不超越这个宗旨。什么是因缘?佛经上说:‘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才出现在世间的。’这种大事就是佛的真知正见。

“世上的人在外就执着于外境相状,对内又执着于虚妄空寂。如果能在一切相上又超离一切相,在一切空中又超离一切空,那就是对内对外都不执迷。如果悟到这个法门,一念之间,顿然开悟,这就是开悟佛的知见。

“佛,就是觉悟。分为四门:开启觉知之见,显示觉知之见,证悟觉知之见,契入觉知之见。如果听到开示,就能契悟证入,这就是觉知见,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因而得以显现。

“你千万慎重不要错误理解了佛经的大义:听他讲开、示、悟、入四门觉知见,认为这本是佛的知见,与我们这样的人没有关系。如果作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诽谤经典毁誉佛祖。佛既然已经是佛了,已经具足知觉正见,还用再开悟做什么?你今天应该正信所谓佛知见,只是在你自己心中,更没有其他的佛。因为一切众生,自我遮蔽智慧光明,贪欲爱憎尘世俗境,外缘浸染,内妄滋扰,因而自甘为此一切尘劳驱策奔驰,更加劳烦我佛世尊,从禅定开始,苦口婆心,劝诫众生使之息心止念,不要向心外妄求,就能和佛没有分别,所以说是开悟佛的知见。我也劝告所有人,在自我本心中,常常开悟佛的知见。世上的人心易生邪念,愚昧执迷,造作业罪。嘴上说善,心中行恶,贪欲嗔怒、嫉妒、谄媚、虚妄、自我、傲慢、害人害物,这都是自己开悟众生世俗的知见。如果能端正本心,常常生起智慧,观察审照自我本心,止断恶念,奉行善心,就是自己开悟佛的知见了。

“你必须心心念念、时时刻刻开悟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世俗知见,开悟佛的知见,就是超凡出世。开了众生的知见,就是堕入世间。你如果只是辛辛苦苦白白地执迷众生知见,却仍然以为是在修道立功德,这与犛牛爱护自己的长尾巴,执迷贪恋有什么区别呢?”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 [1] ;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2]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3] 。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 [4] ,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 [5] ,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 [6] ,亦不作子想 [7] ,亦无用想 [8] ,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9] 。

谁知火宅内 [10] ,元是法中王 [11] 。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注释 】

[1] 转经:读诵经典。完整诵读一部经者,称“真读”。仅读诵其初、中、后之数行,或仅翻页拟作读经状,均称为“转经”,又称“转读”。

[2] 心迷《法华》转:心中不明白经义,只是口中念诵《法华经》,这就等于被《法华经》所“转”,没有真正地诵念经文,所以没有“转经”。

[3] 长御白牛车:《法华经》以“白牛车”比喻一佛乘,即获得了佛的智慧。《坛经》讲的“白牛车”和“一佛乘”,实为借用这些名称来表达禅宗的教义。

[4] 三车:羊车、鹿车、牛车,次第譬喻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者。羊车是形容声闻乘只能自度,不能度他,好像一辆小小的羊车不能装载货物;鹿车是形容缘觉乘能自度兼度亲属,好像一辆鹿车能载少许的货物;牛车是形容菩萨乘不但自度且能普度众生,好像一辆大牛车能运载许多的货物。

[5] 三乘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可证无上佛果。

[6] 更不作父想:“父”指《法华经》中讲的“大宝长者”,他曾把财物分给儿子们。这里的意思是所有的财宝(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认为是大富长者(即代表佛)的。

[7] 亦不作子想:子,指大富长者的儿子,这里指众生。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要认为财富(佛性)是他人的。

[8] 亦无用想:所要表达的是父想、子想、用想都不应作意,即连想也不要想。虽说禅宗的立场是不必到自身之外寻求佛性,但也进一步认为连向自心寻找佛的念头也应破除,因为这样将限制自己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执着。

[9] 初中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初善,指羊车,譬喻声闻乘;中善,指鹿车,比喻缘觉乘;后善,即牛车,比喻大乘者。

[10] 火宅: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的三界。语出《法华经·譬喻品》中的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乐自得。譬喻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也。

[11] 法中王:指经过长时间修梵行,并证得无上菩提的修行者。

【译文 】

法达说:“要是这样,只要能理解佛法大义,就不要念诵佛经了吗?”

惠能大师说:“佛经有什么过错,难道妨碍你念诵了吗!只是由于愚迷和开悟在于你个人,损失和增益全由你自己。口中念诵经文,内心奉行,这样才是运转起用佛经;口中念诵,心中不奉行,这是被佛经所牵引运转了。听我的偈。”偈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法达听了偈后,不觉地悲伤哭泣,立刻大悟,转而告诉惠能大师说:“法达从过去以来,实在是从没有转运起用过法华经义,而是被法华经文牵引运转着。”又禀告说:“佛经中说,一切大声闻乃至菩萨全部思索度量,也不能揣测佛的智慧。现在凡夫俗子们,只要开悟自我本心,便说是佛的知见,不是上等根器的人,难免会对此说法有疑惑和毁谤。另外佛经上说了三种车乘,羊车、鹿车、牛车,还有一种白牛车,如何区别这些呢?希望大师再给予开示。”

惠能大师说:“佛经中的意思非常清楚明白,是你自己迷惑,背道而驰。那些三乘人,不能揣测佛的智慧,其错误就在于用思维去揣测度量。任凭他们费尽心思一起推测,反而离佛的智慧越来越远。佛本来是为凡夫俗子们宣讲教法的,不是为佛自己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的人,任他退场出去,不要听了。竟然不知道自己坐上了白牛车,却还在门外找寻羊车、鹿车和牛车。况且经文明明白白地向你说了:只有唯一的佛乘,没有别的教乘,如果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无数个方便法门,各种各样的因缘际会、譬喻比方、言语词句,这些方便法门都是为了说明这一佛乘。你怎么不省悟!所谓羊、鹿、牛车是假设,是为过去愚迷众生作的比喻;大白牛车是真实的,是为了当今人而设的。这只是要教导你去除假相回归真实,回归真实之后,真实本身也没有了,也不应该执着。你应该知道珍宝、财富,都是属于你的,由你享用。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父亲的,也不要想这个财产是你儿子的,也不要想这是财富,这样才是叫作奉持《法华经》。如果这样,就如同在前一劫到后一劫的漫长时间里,在任何时间,都手不释卷,从早到晚都在念诵心行《法华经》。”

法达受到启发,高兴得手舞足蹈,用一首偈来赞叹: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惠能大师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被称为念经僧人。”

法达从此领受了《法华经》玄深的教旨,同时也没有停止念诵佛经。

僧智通 [1] ,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 [2] 。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 [3]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4] ,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5] ,但用名言无实性 [6] ,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7] 。

通顿悟性智 [8] ,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注释 】

[1] 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师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天然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示寂前举偈云:“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

[2] 四智:指四种智慧。法相宗所立如来的“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二平等性智,转第七识者;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四成所作智,转第五识者。

[3] 有身无智:禅宗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因为“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所谈的就只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4] 三身无有自性:“三身”是从一个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说“三身”中各有一个自性。

[5]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指八识中之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对于色、声、香、味、触之“五尘”,能起五种识。八,指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六,则指“八识”中之第六识,即意识。七,是“八识”中之第七识,即末那识。前五识及第八识,属于果。第六识、第七识,属于因。前五识和第八识必需到成就佛果时才能转为所作智和大圆镜智,所以叫做“果上转”。第六识和第七识却能在未成就佛果前就能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因而叫做“因中转”。

[6] 实性:“真如”的异名。

[7] 那伽定:意译为“龙”,有“定”的意思。龙定止于深渊曰“那伽定”。

[8] 顿悟性智:即认识、理解了关于从自性上谈“三身”和“四智”的理论。

【译文 】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氏,最初看《楞枷经》,大约看了一千多遍,却还不领会三身四智的意思。前来礼敬惠能大师请求开解大义。

惠能大师说:“三身,即清净的法身,这是你的本性;圆满的报身,这是你的智慧;千百亿的化身,这是你的行为。如果说脱离了自性,另外讲三身,这叫作有身无智。如果悟到了三身却没有自性,这叫做四智菩提。听我的偈。”偈说: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又问:“四智的道理,可以听您讲讲吗?”

惠能大师说:“既然领会了三身之意,就明了四智的意义,何必再问呢?如果脱离了三身,再谈什么四智,这叫做有智无身,就是本身具有这个智慧,表现出来的却是没有智慧。”又说偈: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智通立刻顿悟了在自性上谈三身四智的道理,便呈上自作的偈: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 [1] 。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 [2] ,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 [3] ,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

不见一法存无见 [4]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5]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6] 。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7] ,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8] 。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 [9] ,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 [10] ,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11] 。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注释 】

[1] 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今江西贵溪。

[2] 大通和尚:五祖弘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的谥号。

[3] 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今转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4]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见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见”。这里指连“无见”都不应该存在心中,这样将有碍于明心见性。

[5] 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种执着,认为真有“无一物可知”。

[6] 错认何曾解方便:错以无知无见为真实。追求“无见”、“空知”也是一种对外在一切现象的执着。

[7] 著相:执着于相状。这里指对“存无见”和“守空知”的执着。

[8]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悟”本是修行所追求的境界,但如果内心存在一个“无”的念头,或自以为悟了,正好说明没有觉悟,反而是处在“迷”的情况。

[9] 三乘:指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

[10] 四乘:三乘加上一乘(佛乘)就是四乘。

[11] 最上乘:指大白牛车,比喻得佛乘者。《金刚经》说如来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

【译文 】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人。幼年时就出家为僧了,立志求得识见本性。一天他来参拜礼敬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想求做什么?”

智常说:“弟子我不久前到洪州白峰山礼敬大通和尚,承蒙开示识见本性、成就佛道的教义,但是还没有解决我心中的狐疑。大老远地跑来礼敬大师,乞望大师慈悲指授开示我。”

惠能大师说:“你在大通和尚那里参礼,有些什么对话,你先列举一些我来给你看看。”

智常说:“智常我到大通和尚那里,大约住了三个月,仍没有受到开示和教诲。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一天傍晚我一个人来到方丈室,向大通和尚请教什么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说:‘你看到虚空吗?’我回答说:‘看到了。’大通和尚问:‘你看到虚空有相貌吗?’我回答说:‘虚空没有相状,怎么会有相状形貌呢?’大通和尚说:‘你的自我本性,就如同虚空,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识见,这叫做正见;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认知,这叫做真知。没有青黄长短,只见本源清净,智慧本体圆明,就叫做识见本性成就佛道,也叫做如来知见。’我虽然听到这种说法,但仍然并未了解,恳请大师开示。”

惠能大师说:“那位大师所说的,仍然存在着知见,所以让你没有了达,我现在给你一个偈吧。”偈说: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智常听了偈后,心意豁然领悟,便叙述了自作的偈: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有一天问惠能大师:“佛说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教法,却又说了最上乘的成佛方法,对于这一点弟子还没有开解,希望您为我指授教化。”

惠能大师说:“你观照自心,不要执着外境外相。佛法本来是没有四乘之分的,是因为人自己心中有等差。能够听讲佛经并转而念诵的是小乘法,解说佛法义理的是中乘法,依照佛法修行的是大乘法。一切教法都能通达,一切教法都自具备,一切都不被沾染,超离一切法相,且一无所得,这叫作最上乘。乘是修行的意思,不在于口头上争论,你需要自己修行,不要问我了。时时刻刻,自我本性如如不动。”

智常礼拜致谢并从此侍奉惠能大师直至去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 [1] 。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 [2] ,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3] 。’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4]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 [5] ,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 [6] ,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 [7] ,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 [8] ,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 [9] ,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10] 。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11] 。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注释 】

[1] 广州南海:即今天的广东佛山。

[2] 诸行无常:世间一切现象与万物经常转变不息。这是佛法之根本大纲。与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同为“三法印”之一。

[3] 寂灭为乐:远离迷惑世界之境地。此境地对处于生死流转不安的迷界众生而言,含有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寂灭,是“涅槃”的语译。

[4] 色身:指有色有形之身,广指肉身而言。但佛典中多用以指佛、菩萨的相好身,即相对于无色无形的法身,称有色有形的身相为“色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指佛所说的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5] 四大分散: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散坏,即人的肉体将生病或死亡。

[6] 涅槃(niè pán):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等。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等。涅槃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达到智悟的菩提境界。

[7] 断常:即断见和常见。断有灭绝之意,持此见者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邪见;常即永恒存在,持此见者坚持身心常住永恒不灭的邪见。

[8] 五蕴:指构成一切有为法的五种要素,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意指积集,旧译作“阴”、“众”、“聚”,故“五蕴”又称“五阴”、“五众”、“五聚”。

[9] 轮回:又作“流转”、“死”、“生死轮回”、“生死相续”、“轮回转生”、“轮回”、“轮转”等。谓众生由惑业之因(贪、嗔、痴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转,恰如车轮之回转,永无止尽,故称“轮回”。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这种理论作为它们的根本教义之一。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注入自己的教义。

[10] 六十二见:指外道的六十二种错误的见解。这里泛指一切错误的观点。

[11] 二边三际:“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译文 】

僧人志道,广州南海人。向惠能大师请教:“弟子自从出家以来,阅读《涅槃经》已经有十多年了,都没有明白经文大意,希望大师给予教诲。”

惠能大师问:“你是哪里不明白?”

志道说:“经中有这一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对这一句疑惑不解。”

惠能大师说:“你有什么疑惑?”

志道说:“一切众生都有色身法身这二身。色身是变化的,有生也有死;法身是永恒的,无知也无觉。佛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知道是哪一个身寂灭?哪一个身受乐?如果是色身,那么色身坏灭的时候,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组成的色身全部分散了,这是苦,既然苦就不可以说是乐。如果法身寂灭,就如同草木瓦石一样,谁来承当受乐呢?另外,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的功用;一个主体五种功用,生灭应该是永恒不变的。生就是从本体中生起作用,灭就是摄这五种用而归还法。如果听任其再生,那么所有有情,不会断灭。如果不任其再生,那就永远归于寂灭,等同于草木瓦石等无情之物。这样,那么一切法都被涅槃禁伏,尚且不能得再生,又有什么乐处呢?”

惠能大师说:“你是佛门弟子,怎么学习外道断灭和永恒的那类偏见,并以此来议论最上乘佛法?根据你所说的,就是说色身之外还有法身,超离生灭,求得寂灭。又说涅槃常乐,都是说有一个身在受用。你这乃是执着于生死,沉迷于世间享乐。你现在应该知道,一切执迷的人,都把五蕴和合作为自体的实相,区分一切法为外在现象,贪求生存,厌恶死亡,不知道世间一切都是梦幻虚假,徒劳无益,空受轮回,反而把永恒极乐的涅槃认作为苦相,整天追逐寻求世俗欲念。佛正是由于怜悯他们的原故,才显示涅槃的真正极乐,瞬间没有了生的相状,瞬间没有了灭的相状,更没有生灭这个相状可以灭,则真正的寂灭出现在眼前。即便当它出现眼前时,也没有‘出现’这个量显现,这叫作常乐。这个乐没有承受者,也没有不承受者,哪里有所谓的一个本体五种功用的说法?何况还说涅槃禁伏住了一切万法,使这些一切永远不得再生,这实在是诽谤佛,毁谤佛法。听我的偈吧。”偈说:

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听了偈后大彻大悟,欢喜踊跃,行礼退下了。

行思禅师 [1] ,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2] 。”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 [3] ,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 [4] ,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

师曰:“甚处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5] 。”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 [6] ,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 [7] :‘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 [8] 。’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注释 】

[1] 行思禅师(671—740):吉州安城(今江西安福)人,俗姓刘。幼年出家,从六祖惠能学法。与南岳怀让并称二大弟子,同嗣六祖法脉。后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故号“青原行思”。门徒云集,禅风大振。其后又自此法系衍出云门、曹洞、法眼等三系。

[2] 圣谛:即指圣者所知一切寂静的境界,乃佛教之根本大义,所以又称“第一义”、“真谛”。谛,即真实不虚的道理。

[3] 怀让禅师(677—744):唐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惠能圆寂后,得嗣其法并于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教传禅。到他的弟子马祖道一时,怀让一系禅宗兴盛起来,被称为“南岳一系”。其后又自此法系衍出沩仰和临济两系。

[4] 安国师:弘忍的弟子之一,曾常住于嵩山。

[5] 说似一物即不中:禅宗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是离言绝相的,明心见性的禅境体验不能以言语来确切描述。不中,即不行、不可以。

[6] 修证:即指修行与证悟。

[7] 西天:指天竺。般若多罗:又称“璎珞童子”。是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东天竺人,婆罗门种。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受付嘱而成为西天第二十七祖。谶(chèn):指预言。

[8] “汝足下”二句:指怀让门下出现马祖道一之后,禅宗将更加的兴盛。

【译文 】

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刘氏家中,听说曹溪惠能大师流布佛法,影响广大,就直接来参拜惠能大师。

行思禅师便问:“应当怎么做,就不会落入有阶级的渐修?”

惠能大师说:“你曾经做什么呢?”

行思禅师说:“我连圣谛也不修。”

惠能大师说:“那落到哪个阶级了?”

行思禅师说:“连圣谛都不修,哪还会有什么阶级存在?”

惠能大师十分器重他,让行思做了首座。一天,惠能大师说:“你应当单独教化一方,不要让佛法断绝。”

行思领受了教法,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传佛法,广为教化。谥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的儿子。最初拜嵩山慧安国师,慧安国师让他到曹溪山来参拜惠能大师。怀让禅师来到曹溪山并礼拜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说:“从哪里来?”

怀让禅师说:“嵩山。”

惠能大师说:“是什么东西,怎么来的?”

怀让禅师说:“说像一个东西就不是了。”

惠能大师说:“还可以修行证悟吗?”

怀让禅师说:“修行证悟就不是无,受到浸染就不可得了。”

惠能大师说:“具有不受污染这一点,是所有佛所共同护念的。你就是这样,我也是这样。西天竺的般若多罗法师曾经预言:‘在你的门下将要出现一匹小马驹,他的智慧可以征服天下人。’这个预言将应证在你身上,等待时机,不必过早地说出来!”

怀让豁然契悟,便侍奉惠能大师身边十五年,越来越修证到玄妙深奥的境界。后来去了南岳衡山,大力阐扬禅宗。

永嘉玄觉禅师 [1] ,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 [2] 。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 [3] ,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 [4] ,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5] 。大德自何方而来 [6] ,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注释 】

[1] 永嘉玄觉禅师:唐代高僧(665—713)即《永嘉证道歌》的作者,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学,常修禅观。偶因左溪玄朗之激励,遂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寻道。至韵阳时,谒曹溪惠能,与惠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惠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其后,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玄朗赠书招之山栖,师复书辞退。后趺坐入寂,世寿四十九。法嗣有惠操、惠特、等持、玄寂等人。著作有《禅宗永嘉集》十卷(庆州刺史魏靖辑)、《证道歌》一首、《禅宗悟修圆旨》一卷等。

[2] 天台止观法门:天台宗主张“定”(止)、“慧”(观)为修行的主要内容,所以用“止观法门”概括天台宗的理论和实践。天台,即天台宗,乃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因注重《法华经》,所以也称“法华宗”。

[3] 威音王:又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威音王已前”为禅宗僧人常用语,用以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句,意同“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等语。盖威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故以之表示无量无边的久远之前。

[4] 沙门:意译为“勤息”、“勤劳”、“功劳”、“勤恳”、“静志”、“息止”、“息心”、“息恶”、“修道”、“乏道”、“贫道”等,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不善,调御身心,勤修诸善,以期证得涅槃境界。

[5]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的做法。僧人的动作有威德有仪则,称为“威仪”;戒律之外的各种微细的仪则规定,称为“细行”。“三千”、“八万”喻数量之多,并非实数。综合而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指有关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应注意的细行。

[6] 大德:印度对佛菩萨或高僧的敬称。比丘中之长老,也称“大德”。中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作为对高僧的敬称。

【译文 】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的儿子,小时候学习经论,精通天台宗的止观教义。因为看了《维摩经》,认识了自心本性。偶然,惠能大师的弟子玄策来访,和他大谈佛理,永嘉玄觉所说的话都与佛祖的真义隐隐相合。

玄策说:“你师从何人而得法?”

永嘉玄觉说:“我听大乘经典,都各有师承关系。后来在读《维摩经》时,开悟佛心宗,还没有得到人印证我的见解。”

玄策说:“在威音王佛以前,无师自通是可以的,在威音王佛之后,没有师承传授而自我开悟,自然全部是外道。”

永嘉玄觉说:“希望你能为我印证。”

玄策说:“我人微言轻,不足以为你印证。曹溪山有六祖惠能大师,四面八方的人都云集在他那里,并且都是受得正法的。你如果想去,我就和你同行。”

永嘉玄觉便随同玄策来参礼六祖惠能大师。玄觉绕着惠能走了三圈,举着锡杖一振,站在那里不动。

惠能大师说:“出家人,应该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种种戒律仪轨。大德你是从哪里来,对我生起如此大的傲慢和不敬?”

玄觉说:“人的生死才是大事,且无常交替迅速,变化很快。”

惠能大师说:“为什么不体悟领受无生无死,明了这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玄觉说:“体悟的就是无生无死,明了的就是无常迅速。”

惠能说:“是这样!是这样!”

玄觉这才整肃仪容向惠能大师礼敬参拜,一会儿便向大师告辞欲走。

惠能大师说:“你这就返回,太快了吧?”

玄觉说:“本来就没有动与不动,哪里有快和不快?”

惠能大师说:“谁能知道不是动呢?”

玄觉说:“这是您自己生起了分别之心。”

惠能大师说:“你已经十分了解无生无死的道理了。”

玄觉说:“无生无死难道还有意义吗?”

惠能大师说:“没有意义谁能分别它呢?”

玄觉说:“分别本身也没有意义。”

惠能大师说:“好啊!小住一晚吧。”

当时称之为“一宿觉”。后来永嘉玄觉作了《证道歌》,流传盛行于世间。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 [1] 。庵居长坐 [2] ,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3] 。”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4] !”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 [5] ,五阴本空 [6] ,六尘非有 [7] 。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 [8] ,性相如如 [9] ,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10] 。

【注释 】

[1] 正受:是“禅定”的异名。正,即定心而离邪念。受,指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因此正受即远离邪想而领受所缘之境的状态。即入定时,以定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

[2] 庵:以草木覆盖而成之简陋小屋。乃出家者、退隐者远离村落所居之房舍,以作为修行之处。

[3] 入定:入于禅定的意思,即摄弛散之心,入安定不动之精神状态。有时得道者的示寂,也称为“入定”。这里指前者。

[4] 大定:为佛的三德(大定、大智、大悲)之一,佛心澄明寂静叫做“大定”。以大定可断除一切妄惑,故又称“大定”为“断德”。这里可以被看成是禅宗的禅定理论。

[5] 体用: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

[6] 五阴:与“五蕴”同。

[7]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尘,即染污的意思,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8] 能所:即“能”与“所”的并称。自动之法(主体)叫做“能”,被动之法(客体)叫做“所”。例如能见物的“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的“物”,称为“所见”。又譬如“六根”对“六尘”,“六根”是“能缘”,“六尘”为“所缘”。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的关系,故称“能”“所”一体。

[9] 性相如如: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的真实本体,或事物的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的现象和相状称为“相”。“性”与“相”其实无异,仅名称有别。说性即说相,说相即说性。如说火性即说热相,说热相即说火性。如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叫作“如如”。

[10] 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的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其二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译文 】

智隍禅师,最初参拜五祖弘忍,自己宣称已经得到了正宗传授。智隍居住在庵室里长期打坐,累计二十年了。惠能大师的弟子玄策,游历到河北一带,听说了智隍的名声,便造访智隍的庵室,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智隍回答说:“入定。”

玄策问:“你说入定,是有心念入定呢,还是无心念入定呢?如果是无心念入定的,一切的草木瓦石无情众生,应该都能达到入定;如果是有心念入定的,一切含有意识的有情众生之类,也应该能达到入定。”

智隍说:“当我真正入定时,看不到我有‘有无’的心念。”

玄策说:“看不到‘有无’的心念,就是常定,怎么又有出入之分呢?如果有出有入,那就不是真正的定了!”

智隍无言以对。过了很久,问玄策:“你师承的是谁啊?”

玄策说:“我的师父是曹溪山六祖惠能大师。”

智隍问:“六祖惠能大师认为什么是禅定?”

玄策说:“我师父说,法身圆融玄妙湛然常寂,性相体用一如,五蕴和合,本来是空,六尘也不是真实存在。既不出,也不入,不执于定,不生散乱心。禅的本性是不执无滞的,要住禅寂。禅性无生,要超离执着禅的念想。心如同虚空一样,不存在对虚空的度量。”

智隍听到这样说法,直接来拜谒六祖惠能大师。

惠能大师问:“你从哪里来?”

智隍把遇到玄策的因缘全部描述了一遍。

惠能大师说:“正像玄策说的那样,你只要心如虚空一般,又不执着于对空的妄见,自如应用,没有滞碍,对于动静,不生其心,世俗和圣境全部两忘,主观和客观对象能够一齐泯绝,性相如一,就无时无刻不在禅定之中,没有不禅定的时刻了。”

智隍于是大彻大悟,二十年修行所得的执着之心,刹那间都没有留下影响。那天夜里黄河以北的官吏和百姓都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智隍禅师今天得成佛道了!”智隍后来礼敬告辞,又回到了黄河以北,开示教化大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 [1] ,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2] 。”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 [3] ,及僧伽梨 [4] ,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

曰:“善塑。”

师正色曰:“汝试塑看。”

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5] :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注释 】

[1] 黄梅意旨:这里指五祖弘忍的教法。

[2] 我不会佛法:这一句话强调禅宗自证自悟,主张徒弟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什么现成的东西。

[3] 大迦叶:是“摩诃迦叶波”的简称,佛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大迦叶是王舍城摩诃娑陀罗村人,大富婆罗门尼拘卢陀羯波之子。以诞生于毕钵罗树下,故取名“毕钵罗耶那”;又因出自大迦叶种,而称“大迦叶”。出家不久后,遇见佛陀,蒙受教化。八日后,发正智,脱却自身僧伽梨以奉佛,并穿着佛陀所授之粪扫衣,证得阿罗汉果。大迦叶在俗时,以富裕闻名,然于出家后,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又,古来以大迦叶为付法藏第一祖,尤以“拈花微笑”的故事,为禅家所传颂,并据此尊大迦叶为禅宗天竺初祖。正法眼藏:亦名“清净法眼”。“正法眼”指佛的心眼彻见正法;“藏”的意思为深广而万德含藏。禅宗用正法眼藏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4] 僧伽梨:为“三衣”之一。即九条以上的衣服。因必须割截后才能制成,所以称为“重衣”、“复衣”、“重复衣”。又因其条数多,所以称为“杂碎衣”。一般是在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穿,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时候穿,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5] 卧轮禅师:此禅师事迹不详。

【译文 】

有一个僧人问惠能大师:“黄梅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什么人得到了?”

惠能大师说:“领会佛法的人得到了。”

僧人问:“大师您得到了吗?”

惠能大师说:“我不明白佛法。”

有一天,惠能大师想洗涤一下五祖弘忍大师所传的袈裟,可是周围没有上好的清泉。因此大师来到寺庙后面五里远的地方,看到这里山林葱郁茂密,有祥瑞之气笼罩盘旋,惠能大师举起锡杖在地上一戳。泉水立刻涌了出来。积成了一个水池,惠能大师便跪在石头上洗着袈裟。忽然有一个僧人来礼敬参拜,说:“我方辩是西蜀人。昨天在南天竺国,见到达摩大师,他嘱咐我赶快到唐国来,达摩大师说他所传大迦叶的真正教法及法衣,现在传到第六代祖,目前在韶州曹溪山,你去瞻仰礼拜他。方辩我远道而来,希望能得见达摩祖师所传之袈裟。”

惠能大师取出袈裟展示给他看。随后问:“你擅长什么事呢?”

方辩说:“擅长雕塑。”

惠能严肃地说:“你试着雕给我看看。”

方辩一时迷惘无措。过了几天,雕好了一尊佛像,高七寸,曲尽其妙,十分逼真。

惠能大师笑着说:“你只理解了雕塑之特性,不理解佛性。”

惠能大师用手抚摩方辩的头顶说:“希望你生生世世都成为人天种福之田。”

有一个僧人展示了卧轮禅师的一首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惠能大师听了说:“这个偈还没有明见自性。如果按照这个偈来修行,是更增加了束缚。”

因此开示了一个偈,说: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