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

本品记述惠能大师为来山听法的四方士庶讲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无相三皈依戒”以及“一体三身自性佛”等法。其中“自性五分法身香”分为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旨趣在于倡导修行之人自心要实现戒、定、慧,达到自心解除攀缘系缚,实现求得解脱的目标。传香之后,惠能大师接着传授无相忏悔。他界定了“忏悔”的定义,认为忏即重在说出前罪,悔即在于断除后过。然后,惠能大师给大众进一步讲说了“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的“自心四弘誓愿”,并同时授与“无相三皈依戒”,变以往的皈依佛、法、僧三宝而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力倡皈依自性,而非外力,所谓“自性不归,无归依处”。最后,惠能大师为大众讲述何为“清净法身佛”、何为“圆满报身佛”、何为“千百亿化身佛”的一体三身自性佛法门,强调三身佛都在众生自身自性之中,不在身外,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从而再次重申了佛性本具、即心即佛的道理。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 [1] ,骈集山中听法 [2] ,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 [3]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 [4] ,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 [5] ,次授无相忏悔 [6] 。”

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 [7] ,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 [8] ,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 [9] ,令得三业清净 [10] 。

【注释 】

[1] 广韶:广州和韶州。洎(jì):即及也。

[2] 骈(pián)集:汇聚,集聚。

[3] 此事:这里指明心见性的顿悟解脱。

[4] 胡跪:又作“胡跽”。古时印度、西域地方总称为“胡”,胡跪乃指一般胡人跪拜的敬仪。

[5] 自性五分法身香:即以五种功德法而成佛身也,指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故《维摩诘经》有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性。”这五分香,皆从自性上说,皆从功德上修,也就是从自证自性法身来成如如佛。香,是以智慧火烧那抽象无价真香。

[6] 无相忏悔:忏,乃“忍”的意思,即请求他人忍罪;悔,指追悔、悔过,即追悔过去之罪,所以《慧苑音义》云:忏悔,谓“忏摩,此云请忍。谓请贤圣或清净僧忍受悔过也”。禅宗之前,多有理忏、事忏之分。禅宗主张不注重忏悔的形式和仪式,更重视理忏,强调个人的心性明净,称之为“无相忏悔”。

[7] 攀缘:攀取缘虑、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的作用。如老人攀杖而起,谓之“攀缘”。又如猿攀木枝,忽而在彼,忽而在此,谓之“攀缘”。

[8] 内熏:“外熏”的对称。众生心中,皆有本觉之真如,此本觉之真如熏习无明,使妄心厌恶生死的痛苦,而祈求涅槃之快乐,此情形谓之“内熏”。至于佛菩萨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熏”。

[9] 三世:乃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的总称,现在世与未来世合称为“现当二世”。《宝积经》云:“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名现在世。”

[10] 三业:即身、口、意三处之所作的身业、口业、意业。身业,即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口业,即口之所语,如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言语;意业,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

【译文 】

当时,惠能大师看到广州和韶州及来自各地的士庶百姓,都汇集在曹溪山听讲佛法,于是便开坛讲法,向众人说道:“来,各位善知识!修行佛道这等大事必须从自我本性上着手。在任何时候,时刻自我清净本心,自我修持,自我心行,识见自己的智慧法身,识见自心的佛性,自我度脱,自我持戒,到此才不算虚度。既然从大老远赶来,一齐会聚在这里,都是有缘的。现在大家各自可以胡跪,我先给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传授无相忏悔。”

大家都胡跪着。惠能大师说:“第一是戒香,就是自我本心中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嫉妒心,没有贪欲嗔怒,没有劫心毒害,这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看到一切善恶的外境外相,自心不散乱,这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自心通达没有障碍,时常用智慧观照自性,不造作一切恶业。虽然修行一切善业,自心却不生执着,敬重长辈,体念晚辈,怜悯抚恤孤苦贫困,这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脱香,就是自心没有对外物生追求攀依之心,不思量善,不思量恶,自由自在,无所挂碍,这叫做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没有对善恶生攀缘之心,也不能陷入虚空,固守枯寂,就是说需要广泛学习,多多听取教诲,识见自我本心,通达一切佛教真理,待人接物和光同尘,没有人我之执,直接达到无上觉悟,真我本性没有改变,这叫做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这种五分法身香大家各自在自我内心中点燃熏习,千万不要向外寻求。

“现在我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以除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业,使大家获得身业、口业、意业三业的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 [1]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 [2] ,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 [3] 。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 [4] ,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 [5] ,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 [6] ,且不是惠能度 [7] 。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8]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注释 】

[1] 一时道:即一时说道,犹去一时唱言。

[2] 恶业:乖于理而行名恶,作身、口、意之三事名业。《华严经》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3] 骄诳:“骄”即骄傲;“诳”即欺诈。二者在唯识宗所分析的二十种性格缺陷(即随烦恼)中,是两种危害较小的性格缺陷。《唯识论》云:“骄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即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诳相用故。”

[4] 嫉妒:害贤曰“嫉”,相忌曰“妒”。《唯识论》云:“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

[5] 四弘誓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愿”的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而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中国佛教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即: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三、法门无尽誓愿学,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四、无上佛道誓愿成,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值得一提的是,“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在法海系《坛经》中作“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三唱)”,在惠昕系《坛经》中开始作“自心邪迷众生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无上自性佛道誓愿成(已上三遍唱)”。

[6] 恁么道:这样说。

[7] 且不是惠能度:即众生自性自度也。《顿悟入道要门论》云:“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8] 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的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的见解。

【译文 】

“善知识!大家都各自跟随我念诵,立即说:弟子们以前、现在、将来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被愚昧迷惑所沾染,以前所有造作的恶业、愚昧、迷惑等等罪过,全部都忏悔,希望立即销毁灭断,永远不再重新生起。

“弟子们,以前、现在、将来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被骄狂傲妄沾染,以前所造作的恶业、骄狂傲妄等罪过,全部都忏悔,希望立刻销毁灭断,永远不再重新生起。

“弟子们,以前、现在、将来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被嫉妒沾染。以前所造作恶业、嫉妒等罪过,全部都忏悔,希望立刻销毁灭断,永远不再重新生起。善知识!以上就是无相忏悔。

“什么叫做忏?什么叫做悔?所谓忏,就是坦白承认自己以前所造下的罪业。以前所有的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全部都坦白承认,永远都不再重犯,这叫做忏。所谓悔,反思改悔以断除今后会造的罪业。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现在都已觉知开悟,全部都将永远断绝,更不会再次造作,这就叫做悔,所以称为忏悔。凡夫俗子愚昧迷惑,只知道忏说坦白他以前所造罪业,而不知道反思改悔以绝除他今后会造罪业。由于不懂得悔改的缘故,前面的罪业还未灭尽,后面的罪过又新生起;前面的罪业既然不能灭尽,后面的罪过已然重又生起,这叫什么忏悔呢?

“善知识!既然忏悔已经传授完毕,现在再和你们发四弘愿,大家各自需要正心诚意,用心听取: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样说,并不是我惠能来度。

“善知识!心中的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等等,像这样的心,都是众生,大家必须各自运用本性自我度脱,这就叫真度。

“什么叫自性自度?就是自我本心中邪迷妄见、烦恼愚痴等众生,都用正确的知见将它们度脱。有了正见,让般若智慧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性自度。以正见度脱邪见生起,以觉悟度脱迷妄疑惑,以智慧度脱愚迷障碍,以善良心念度脱邪恶心念。这样的度,叫做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 [1] ,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2] 。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 [3] 。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 [4] ;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 [5] ,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 [6] ,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 [7] ,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 [8]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

“善知识!既皈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 [9] 。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 [10] ,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 [11] ,皈依清净法身佛 [12] ;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 [13] ;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 [14]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 [15] ,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注释 】

[1] 正法:即正真道法也。《婆沙论》云:“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经)、毗柰耶(律)、阿毗达摩(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2] 愿力:又作“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誓愿之力”、“本愿之力”,指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3] 无相三皈依戒:指自心的皈依,并不皈依和信奉外在的崇拜对象。三皈依,又作“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皈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解脱一切苦厄,即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的意思。

[4] 两足尊: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又以两足言喻福德与智慧二种功德,佛即具足二者以表示功德圆满。

[5] 邪魔外道:邪即邪道,为不明佛法者。魔即魔道,为妨害佛法者。外道多指释迦佛时代的六师及其各十五弟子等,合而为九十六也。其六师一为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瞿赊梨子,三、删阇耶毗罗胝子,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迦旃延,六、尼干陀若提子。这里的外道概指持异端思想者。《景德传灯录》云:“心外求佛,名为外道。”《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

[6] 贡高:傲慢自大,自认为高人一等。

[7] 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此经可能为《华严经》,其云:“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8] 三宝:又作“三尊”,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顿悟入道要门论》云:“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身口意清净,名为佛出世。三业不清净,名为佛灭度。”

[9] 志心:心之所向为志,志心犹言留心也。

[10] 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经论所说佛身有二身乃至十身。虽开合多途,可以三身括之。如台宗所立法、报、应三身,法相宗所立自性、受用、变化三身。又《悟性论》云:“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这里指皈依自己色身内,自性具足之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佛。

[11] 色身:父母所生之肉身为色身。

[12] 法身佛:法性之体名法身,法性有觉知之德,故名“佛”。

[13] 报身佛:指佛的果报身,“三身”之一。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佛”。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14] 千百亿化身佛:化身,为“三身”之一,与报身、法身合称“三身”,又名“应化身”、“变化身”,为众生变化种种形的佛身。《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即报身),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此即可谓是“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的经典依据。

[15] 舍宅:客馆曰“舍”。“舍宅”即喻指色身如旅行之馆舍也。

【译文 】

“另外,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运用自性般若智慧除去虚妄思想之心。法门无尽誓愿学,必须自我识见本性,时常心行正确的教法,这叫做真正的佛法修行。无上佛道誓愿成,就是要经常深入到心中,在心中按真正的佛法修心,不执着于愚迷也不执着于觉悟,常常生起般若智慧,不落于真实也不落于虚妄,就可识见佛性;就是立刻成就佛道。常常心念修行四弘愿,这就是发挥愿力的方法。

“善知识!现在我们发过四大弘愿了,再给大家讲授无相三皈依戒。善知识!皈依正确的觉悟,就会有福报和智慧二者都圆满具足的尊严;皈依了正确的知见,就会有超离恶欲的尊严;皈依了清净,就会有在众生中受到敬重的尊严!从今日开始,以觉悟为师父,而不要归附邪魔外道,以自我本性中的佛、法、僧三宝时常印证明悟自我。奉劝诸位善知识,皈依自我本性中的三宝。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见;僧就是清净。自我本心皈依正确觉悟,邪见迷障不再生起,减少欲望,能知满足,能超离财富和美色,这叫做两足尊。自我本心皈依正见,时时刻刻没有邪恶愚见,由于没有邪见的原故,就没有人我之执,妄自尊大和贪爱执着,这叫做离欲尊。自我本心皈依清净,一切尘世烦恼,爱憎欲望境界,自我本性都不沾染执着,这叫做众中尊。

“如果以此修行,就是自我皈依奉持。凡夫俗子不懂这个道理,从白天到黑夜,受所谓的三归戒;如果说皈依佛,那么佛在哪里?如果说见不到佛,那又依据什么皈依?这样说法成了妄语。

“善知识!各各自己观察,不要错用了心,佛经上明明白白地讲到‘自皈依佛’,没有讲到‘皈依他佛’。自我本心的佛不去皈依,就没有可以皈依的地方了。

“今天既然自我开悟,各自须要皈依自我本心中的三宝。对内调适心性,对外尊重他人,这就是自我皈依了。

“善知识!既然皈依自我三宝完毕,各自专心。我给你们说一体三身自性佛,让你们能识见自性三身,全然明了自我开悟自我本性。请全部跟随我念诵:于自色身,皈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皈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肉体色身只是住宅房屋,不能说是最终皈依处所;从来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都是在自我本性中的,世上的人均都本自具有。只是因为自我本心迷误,不能识见内在本性,向外寻求三身佛,而不能识见自我身中有三身佛。你们听我讲说,会让你们在自身中识见自我本性中自有的三身佛。这个三身佛从自我本性中生发,而不是从外面寻得的。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 [1]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 [2] ,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 [3] ,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 [4] ,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己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 [5] 。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6] 。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7] ;毒害化为龙蛇 [8] ,慈悲化为菩萨 [9] ;智慧化为上界 [10] ,愚痴化为下方 [11]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12]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13] 。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14] 。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15] 。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16] 。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17] 。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 [18] 。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注释 】

[1] 万法从自性生:《大乘起信论》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传心法要》云:“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

[2] “如是”四句:以妄念浮云遮蔽清净自性的说法在禅宗早期经典中常见,多出自《十地经论》,其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

[3] 智如日,慧如月:即智慧如日月一般。《无量寿经》云:“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法华经》云:“慧日破诸暗。”

[4] “常自见”二句: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喜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古人云:“不见己过,是心不存。一检点来,喜怒哀乐,多不中节。视听言动,多不合礼。自己克治不暇,何敢责备他人。”

[5] 善因:即招感善果的业因。

[6] 恒沙:即恒河之沙。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恒河沙粒至细,其量无法计算。诸经中凡形容无法计算之数,多以“恒河沙”一词为喻。《大智度论》云:“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以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喜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7] 天堂:即天上之宫殿也。《佛遗教经》:“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8] 毒害:狠毒之计划可以害人者。佛经常以金及人身之四大喻毒蛇,此处则以心喻毒龙、毒蛇也,故《佛遗教经》云:“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9] 慈悲化为菩萨:菩萨即菩提萨埵。《净名疏》云:“菩提云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义疏》云:“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菩萨以慈悲为心,吾人一念慈悲,即一念是菩萨,念念慈悲,即念念菩萨,故云慈悲化为菩萨也。

[10] 上界:与“下界”对称,又称“天上界”,“六道”之一,即包括无色界、色界、欲界等诸天。位于诸天中,上方之位者称“上界”。如色界天为欲界天的上界。

[11] 下方:指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相对于诸天,故名下方。

[12] 迷人修福不修道:此句及其后几句所明之修福与修道的关系问题,可谓是对《疑问品》关于福德与功德之区分的进一步说明。这种不停留于世间有为修福的态度对惠能南宗禅的发展影响深远,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古人曰:“人天福报,为三生冤。人罕知之,良由世人因其福力,不明其本,就上增添,以此世福,恣情娱乐。临命终时,福尽业在,返堕恶道,受种种苦。故云招得来生不如意也。”

[13] 三恶:指人之贪、嗔、痴三种恶心。人有此三恶,难以教化。也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之略称。或云种恶、现前恶、不返恶,谓之“三恶”。

[14] 罪还在:有因必有果,因果不爽故。造福善力强,先报其善,不善业仍在,终当报也,故云“罪还在”。古人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15] “学道”二句:学道即观自性,观自性者,即是佛一类,故云同一类。《六祖金刚经口诀》:“昔我如来,以大慈悲心,悯一切众生迷错颠倒,流浪生死之如此。又见一切众生,本有快乐自在性,皆可修证成佛。欲一切众生,尽为圣贤生灭,不为凡夫生灭。犹虑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流浪日久,其种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每说一法门,莫非丁宁实语,欲使一切众生,各随所见法门,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见自佛性,证自身佛,即同如来。”《长沙景岑招贤禅师语录》:“僧问:‘如何是文殊?’师云:‘墙壁瓦砾是。’又问:‘如何是观音?’师云:‘音声语言是。’又问:‘如何普贤?’师云:‘众生心是。’又问:‘如何是佛?’师云:‘众生色身是。’僧曰:‘河沙诸佛体皆同,何故有种种名字?’师云:‘从眼根返源,名为文殊。耳根返源,名为观音。从心返源,名为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慈,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

[16] 法相:诸法一性而相殊,殊别之相由外可见,故名“法相”。又谓法定之形相也。

[17] 虔:身心端严纯一也。

[18] 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译文 】

“什么是清净法身佛呢?世上的人们自性本来清净,一切万法都从自我本性中生起。思虑一切邪恶之事,就生出邪恶行为;心中思虑一切善好之事,就会生起善好的行为。像这样的一切法都存在于自我本性中,如同天空永远清湛,日月永远光明,而被浮云覆盖后,上面虽明亮,下面世间却顿入黑暗。忽然遇到风起吹动,浮云驱散,则上下全部通明透彻,一切景象全部显现。世上人们的自我本性常呈浮动飘游的状态,就好像在天空中时常盖覆的浮云。

“善知识!智就像太阳,慧就像月亮,智慧就像日月永放光明。执着于外境,就被妄念一般的浮云遮盖罩覆了自我本性,不能得到通明朗照。如果遇到善知识,听闻了真正的佛法,自我除却愚迷痴妄,内外通明透彻,在自我本性中世间万法全部显现。能识见本性的人,就是这样;这叫做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我本心归于自我本性,就是皈依了真正的佛。自我皈依的人,除去自我本性中的不善之心、嫉妒之心、谄曲之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以及时时刻刻的不善的行为;常常自我识见自己的罪过,不议论他人的好坏善恶,就是自我皈依。常常立下决心,一切都奉行恭敬,就是识见本性,通达无碍,更无滞塞,就是自我皈依。

“什么叫做圆满报身?比如一盏灯除却千年的黑暗,一个智慧灭尽了万年的愚迷。不要总是思虑以前,过往的过错已不能得以重新更正,应该时常思虑今后,时时刻刻保持圆融明彻,自我识见本性,善与恶虽然不同,但它们本性没有差别。没有差别的本性,叫做实性,在实性中,不沾染执着善恶分别,这叫做圆满报身佛。

“自我本性中生起一恶念,就能断灭万劫所修善因。自我本性中生起一善念,就能使得恒河沙一样多的恶业消失灭尽。直接成就无上菩提,时时刻刻自见本心,不失见性本念,叫做报身。

“什么叫做千百亿化身?如果不去思虑一切事物现象,本性原来就如同虚空。思虑一个念头,这就是变化。思虑恶的事,自我本性变成地狱,思虑善的事,自我本性变为天堂;起毒害心时变成龙蛇,生慈悲心时变成菩萨;生智慧时达到上界诸天的境界,犯痴愚时沦为下方恶道的境地。自我本性变化是非常多的,愚迷之人不能够内省觉悟。时时生起恶念,常常践行恶道;当一个善念回转,智慧则又立刻生起。这叫做自性化身佛。

“善知识!法身佛本来具足在自我本性中,时时自己识见自我本性,就是报身佛;从报身佛去思量变化,就是化身佛;自我觉悟、自我修行自我本性功德,这是真正的皈依。人的皮肉是色身,色身如同房屋宅舍,不能说是皈依色身这个处所。只要能悟到自我本性中存在三身佛,就是识见了自我本性的佛。

“我有一个无相颂,如果能念诵奉持,立刻能让你累世所积累的恶劫迷罪,一刹那之间消失灭尽。”颂是: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全部都要念诵记取,依照这个颂去修行。当下识见本性,你们即使离我有千里之遥,也好像时时都未离开我身边。如果当下不能开悟,即使我们面对面,也好似远隔千里,更何苦辛勤远道而来呢?好好自我珍重都回去吧!”大家听闻了佛法,没有不开悟的,内心欢喜,信奉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