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中国古代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 中国从周代到鸦片战争以前约二千六百年间的哲学,相对于近代而言,都可以称为古代哲学。所谓古代,当然可以说包括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古代哲学在基本方向上是与世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都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斗争交互影响为主要内容。然而,在具体表现上,却不能不有其特殊的形式。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范畴、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基本概念。而且这些基本概念的意义,又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假如想正确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基本概念或主要范畴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许多基本概念都 | |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 | 诸葛亮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导,这是古今学人的基本共识。洪迈《容斋随笔》就曾言道:“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清乾隆在《日知荟说》中亦指出:“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这种对诸葛亮的评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主流观点。本文所要强调的是,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诸葛亮人格中具有鲜明的儒家大一统的文化禀赋。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分裂的时代,亦可以看作是各个文化集团都在进行着的国家统一事业的时代 | |
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 | 一中国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部分。从对象与范围来看,中国哲学在基本上是与世界上别的国家的哲学一致的。然而,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的独立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表现了许多与别的国家不同的特点。中国古典哲学之特点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初步的看法。中国哲学的特点可以说就是中国哲学的民族特点。我们说哲学的民族特点,这应该如何了解呢?应该承认,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和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也就是民族的共同文化的一个表现。现在所讲的中国哲学主要是汉族的哲学,这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国 | |
秦文化的实用之风 | 秦风俗与全面继承周礼乐传统之东方诸国有明显差异。中原人曾经对秦人“夷翟遇之”(《史记》卷五《秦本纪》),视之为“夷狄也”(《史记》卷一七《天官书》),史称“诸夏宾之,比于戎翟”(《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东方人又有“秦戎翟之教”(《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秦与戎翟同俗”(《史记》卷四四《魏世家》)的说法。东方诸国与秦人长期军事对抗,对于秦文化自然不免怀有敌意。不过,所谓&ldq | |
18世纪中国被忽视的忧患意识 | 18世纪中国的康乾盛世,特别是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出现的“全盛”局面,无论是在疆域版图上,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统治能力、文化繁荣程度上,都远远超越前代,创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繁荣昌盛的奇迹,正如时人所谓“轹古凌今,遘史册罕逢之盛世”(于敏中:《素余堂集》卷25,《贺平定西域表》)。而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则将“持盈保泰”作为自己的主要施政目标,所谓“益励持盈保泰之心,夙夜倍切,永兢此意,愿与中外臣民共之”(《乾 | |
看《楚汉传奇》,学中华成语 | 秦末汉初,即俗称的楚汉战争时期,是一段充分表现我们先辈聪明智慧的历史时代。如果从陈胜吴广、刘邦项羽武装反秦起义开始,直到垓下之战霸王乌江自刎,汉朝胜利,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间,短短七年,我们的先辈竟给后人创造了许多中华成语,它们既有人格方面的哲理,又体现了那一时期人的聪明才智,教给人们怎样精辟地生活以及处理政治、战争中的难题。前段时间电视台热播的《楚汉传奇》故事,尽管本身的确有不合历史常规的场景,但这部电视剧在内容中收进了若干描写和叙述我国古代成语的生动故事。以人生年龄长短和男女性别作为关联内容 | |
从《西厢记》看古代戏曲“凡例”的出版意识 | 凡例亦称例言、发凡,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中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后世把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叫凡例,多放在书的正文之前。凡例在体制上较为短小,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编选原则说明,其中时不时地闪现出编者、预期读者等诸多相关的出版意识,尤其是明清两朝戏曲俗文学盛行时,戏曲凡例中的出版规划、出版细则因戏曲文体及读者、演员的庞杂更为明显。以明清时刊刻甚广的《西厢记》“凡例”为例。出版原则。唐代元 | |
“和而不同”歧义辩正 |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从实际引用情况看,许多人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存在偏颇之处。为了防止一些人任意引申、故意曲解“和而不同”的本义,甚至拿“和而不同”为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辩解,从学理上再对“和而不同”的本义作些论析,对一些歧义作些辩正,很有必要。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 | |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其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刚柔并济的和谐之美、隐喻象征的抽象之美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易经》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其后数千年,诸如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绘画等各类艺术形式无不融合着这部典籍的内涵主旨。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 | |
《论语》“忠”“恕”本义考 | 孔子是中国文化奠基人,《论语》影响中国文化甚巨,对外影响正在扩大,孔子学院遍布世界。重新深入研究孔子思想是当今中国学术界一大课题。近日全面注释《论语》,思考很多问题,发现有些注疏颇值得商榷。有一些解释从源头就不确切,后世则模糊不清。本文拟对《论语》中非常关键的两个字“忠”和“恕”的本义进行考索,从源头解决,这样对于正确理解孔子思想和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会有很大补益。先看《论语》中此二字出现的几个关键地方: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本义辨析 | 《论语》自从问世以来,备受重视,有“经”的品质和意义。正因如此,对其中任何一句话,都值得仔细研究和推敲,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关键语言,更要详细考证,尽量真正理解阐释出孔子的原义。这是一切评价和议论的出发点。下面就关于“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这句话的本义进行考证辨析。《论语·阳货篇》其中一章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1](p2526下)本章颇为后世诟病,被认为是孔子歧视女性最重要而直接的证 | |
文学吟诵与诗人杜甫 | 传统的文学吟诵,呈现三大特征:按照不同文体自身的要求吟诵,文有文的规则,诗有诗的规律,读法本来就是依据不同文体特点和实用要求来确定的;调由心生,表达心声流露真情的“言”是“文学”吟诵的依凭,它要求依字行腔,按义体情,声情一体,抵制过度的“乐音”化和单纯迎合美听的倾向;重视文学吟诵原本的“教化”与审美的功用,尤其强调通过吟诵养性修身,改变或重塑自然性情,重新面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国传统的诗的历史表明,文学吟诵乃是 | |
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 | 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天人合 | |
六十四卦快速记忆口诀 | 八卦符号及拼音:☰乾(qián),☷坤(kūn),☴巽(xùn),☳震(zhèn),☵坎(kǎn),☲离(lí),☶艮(gèn),☱兑(duì)。八卦背诵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六十四卦快速记忆口诀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覆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磕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 | |
道教常识(一百八十问) | 一、道教教义1、什么是道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2、道教是何时产生的?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 | |
周公考述 |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初封在周,爵位是“公”,故有“周公”之称号,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之一。他的后人继承他的封邑和爵号,沿用周公之名,故后又有很多位周公。现在网上介绍周公的内容很多,但是都笼统简略,既不注明文献出处,也不做深入分析、考察其说的可信度,只相互抄传,辗转稗贩,以讹传讹者时时有之。故作此文,略作考辨,冀能澄清一些谬说。一、周族的起源先说说周这个国号的来源。周人的高祖是后稷,后稷是有邰氏之女姜原(后来也加“女”部 | |
秦朝的廷议 | 在中国历史上,开创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新局面的是秦朝。秦朝国祚虽短,但在政治制度上建树颇多。廷议就是秦始皇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建树,然而学术界似乎一直对它关注不夠。笔者从史籍上找到有关秦始皇廷议的三条记载:第一条,见于西汉刘向编纂的《说苑》卷十四《至公》:“秦始皇帝既呑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 | |
“僮”在宋时就是民族称谓 | 早在五十年代,壮族学者黄现璠教授就指出:“僮”(壮族旧称)是南宋时的民族称谓。后来,他在1988年出版的《壮族通史》中说明“壮(僮)旧史书作‘僮’或‘撞’”时,曾引用“(南宋)淳祐间,宜州丁壮有:土丁、民丁、保丁、义丁、效丁、撞丁,共九千余人,而撞丁可用”一说。该史料源自南宋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李曾伯淳祐年间所上《帅广条陈五事奏》(李曾伯奏章皆见《可斋杂稿》 | |
崔莺莺们的唇膏—关于口脂的文学考察 |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唐传奇《莺莺传》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手札和物品,回信道:“捧览来词,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这里提到的口脂,又名唇脂、唇膏,是一件颇有意思的物什,它大致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口红相似,但细细考究又有其独特的时代魅力。一点唇以红,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宋玉《神女赋》描写神女:“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这里的“丹&r | |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 乡村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空间,研究古代乡村社会如何运转,是理解传统社会基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民众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于唐代的乡村研究,学界注意力相对集中于乡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对于乡村社会内部“权力网络”的关注仍显不足。本文力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变迁、运作模式、节点建置等角度对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进行一些探索。乡里乡村:乡村权力网络结构变迁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唐六典》卷1) | |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译文 | 马骥,字龙媒,商人之子,生得丰姿俊美,正值少年风流倜傥之时。他喜欢歌舞,因而学着戏园弟子的样子,用锦帕缠头,可谓美如妙龄少女,因而又有“俊人”之号。他十四岁便考入府学,当即成为知名人士。其父因年老体衰,弃商闲居,他对马骥说道:“几卷书,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仍应当继承父业去经商。”马骥自此慢慢地学起经商来。在一次跟随别人渡海做生意时,被飓风吹去;随风漂流几个昼夜,到达一个都市。这里人都奇丑无比,当见到马骥到来,以为是妖怪,众人惊呼而逃。马骥起初 | |
以美为谏的周代献诗 | 《大雅·卷阿》是一首颂美诗,借君子之游而献诗以颂,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气象。诗首章曰:“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可知《卷阿》必是臣下向天子献诗而作,它是周代献诗制度的产物。然而,对于这样一首颂美诗,《诗序》却以“戒”释之曰:“《卷阿》,召康公戒成王也。”这不禁令人疑惑:《卷阿》一诗究竟是美还是戒?此诗有没有“戒”义?《卷阿》首曰“矢音”,末曰&ldquo | |
子学的性质及在当代的新开展 | 自《隋书·经籍志》以后,中国传统的典籍或知识体系分经、史、子、集四部,然早在《汉书·艺文志》就已有“诸子略”。虽然晚清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仿照近代西方学制而分七大学科,但还是参考了传统知识分类的体式,将四部之学厘定为独立的学科,保留“子学”而隶属文学科。随后,由于当时学界倡导“子学即哲学”的主张,1913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把子学统归哲学门,以西方的“哲 | |
勾践献给吴王的不是西施 | 被勾践献于吴王夫差的,其实不是西施。此话怎讲呢?其实,在吴越争霸结束以后,已有好几则材料把这事讲得清清楚楚了,这些材料分别在《国语》中的《吴语》《越语上》《越语下》当中。《国语》这部书,是战国初期编定的,这个节点正是吴越争霸大幕刚刚落下的时候,时间上挨得非常近。那这段话是由谁说出的呢?叫做诸稽郢,诸稽郢是何许人呢?就是勾践的世子,也就是太子。当时在他老爷子惨败的时候,他作为一个使者,被派到吴王夫差面前,说了以下一段话:句(同“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箒以晐(g&agra | |
《周礼》对朱熹政治思想的影响 | 朱熹主张以经学治世,认为士大夫精通经学义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修身,更应在于“变化风俗”“安人、安百姓”的切身政治实践。如他指出:“学者亦有当务。如孟子论今乐古乐,则与民同乐,乃乐之本,学者所当知也。”(《朱子语类》卷60)在他看来,“与民同乐”乃君主王道政治的一种表现,是乐之“大者”,为学者所必须深入了解的根本。故而乐之“明其声音节奏”、礼之“修缉礼书&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