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张协状元》的断代问题 |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刊载这个剧本的那一册《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一)曾流失到欧洲,1920年被叶恭绰从英国古玩市场购回,存放在天津某银行保险柜中。抗战爆发后,该书一度下落不明。2009年台湾学者汪天成发现该书其实完好地保存在台北的“国家图书馆”,康保成《〈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与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对其传奇经历进行了详细阐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再发现,使《张协状元》又一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学案再次被激活。在《张协状元》进入 | |
题画诗和咏画诗 |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其中李白8首、杜甫22首、苏轼110首、黄庭坚90多首, | |
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 |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先民的流寓推动、促进了民歌的起源。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已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都是些美丽的传说或后人的伪托,是先民持续流寓而开疆拓土的结果。且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每一种民歌无不有它相对完整的生命轨迹。起先,它的原生形态必然涟漪式地卷动越来越多的各种人群参与进来,需要地域文化及各种艺术的影响、渗透、哺育、作用,需要依靠人口流动不断丰富 | |
旧体诗的现代性问题 | 旧体诗创作由沉寂、寥落走向复苏、繁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象之一。相关的学理研讨,也经历着日益拓宽、深入的积极变迁。其中两个方面的争鸣最为诗坛和学界关切:一是现当代旧体诗是否具备进入现当代文学史的资格,二是现当代旧体诗创作能否获得文化精神上的现代性。现代性是在与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现自身质性的,其要义在于物质和精神的持续融旧出新,即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精神文化动态的热诚反映与介入。这样的现代性,并非今世才有而是自古有之。变风变雅、屈宋楚骚、“建安风骨”、陶谢田园山水诗、 | |
有关“一丝九鼎”与“夏里”之说 | 浙江桐庐严子陵钓台风景区发现一块明朝“一丝九鼎”隶书石刻(拓片见图),楷书落款“明万历乙巳季夏里人赵如献孟清甫书”,引发业界关注和讨论。近期又有文章根据这一石刻,提出“一丝九鼎是何意”“‘夏里’又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猜测,存在重大错误。首先是有关“一丝九鼎”的猜测和解释。“一丝九鼎”并非“九鼎一丝&rdqu | |
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纬》则言:“诗者,天地之心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诗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古典时代早已结束,但古典诗歌,包括同样以精练形式涵毓美学意蕴的词和曲的创作,仍然一直存在,并且表现出日益繁盛的发展趋势。古典诗词的语体虽与新文学不同,但同为 | |
“四灵”名序诸说考辨 | “永嘉四灵”名序,前人说法约有八种,莫衷一是。本文拟对诸说形成略作考辨。第一种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此排序之文献依据,当为叶适所编《四灵诗选》及《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载四家诗集之次序。虽叶适原编诗选今未见,然后世所传《四灵诗》诸本尚依此序。据叶适所撰徐玑墓志,可知徐玑生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据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考证,赵师秀生于乾道六年(1170)。徐照、翁卷生年不详。据叶适《徐文渊墓志铭》称“君与余游最早”,可知“四灵&r | |
颜氏家谱 | 五、颜氏家谱一世 颜回二世 颜歆三世 颜俭四世 颜威第五世孙 颜芃第六世孙 颜亿第七世孙 颜岵第八世孙 颜卸第九世孙 颜誉第十世孙 颜产第十一世孙 颜异第十二世孙 颜愚第十三世孙 颜逵第十四世孙 颜律第十五世孙 颜衷第十六世孙 颜凯第十七世孙 颜邃第十八世孙 颜龠第十九世孙 颜绰第二十世孙 颜准第二十一世孙 颜阮,字怀珍第二十二世孙 颜亮,字世明第二十三世孙 颜敫,字士荣第二十四世孙 颜斐,字文林、颜盛,字叔台第二十五世孙 颜钦,字公若,諡曰「贞」。第二十六世孙 颜默,字静伯,西晋汝阴太守第二十七世孙 | |
《蓬窗日录》介绍 | 蓬窗日录,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共八卷,明陈全之撰。据撰者《蓬窗日录后语》称,此书是他自庚子(万历二十八年)未仕时起游历吴楚所记录的见闻和杂抄,所谓“或搜之遗编断简,或采之往行前言,上至圣神帝王吟咏,下至阛阓闾里碎言,近而衽席晤谈,远而裔戎限界”,岁积月盛而成,删编于万历三十九年,改定于万历四十八年。全书分有“寰宇”、“世务”、“事纪”、“诗谈”四门,每门下另立篇目,或于卷前标出,各两卷为 | |
中华最古老词典《尔雅》 | 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而与字典相对应的是词典,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词典是《尔雅》。《尔雅》是汉族辞书之祖,是古汉语第一部训诂之书,且列入儒家经典《十三经》,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尔”字,本意为“近”(后来分写成“迩”以示近意);“雅”字,本意为“正”,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词语。《尔雅》的意思,即以雅正之言 | |
《资治通鉴纲目》内容简介 | 《资治通鉴纲目》,简称《朱子纲目》,或称《纲目》。纲目体编年史书。五十九卷。南宋朱熹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撰者事迹参见“《周易本义》”条)因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部头太大,且内容太繁,所以要点不明,又不便阅读。因此,朱熹以《资治通鉴》为依据,欲改编成一部简明扼要的通俗读本。另外,《资治通鉴》原书的正统名分观点,基本上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既不能使理学家的观念得到印证和贯彻,又没有通过书法义例而达到寄寓褒贬与劝戒的效果。所以,朱熹又欲以《春秋》笔法为义例,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提 | |
荀子今存最早的古注《荀子注》 | 《荀子注》《荀子》注释本。二十卷。唐杨倞撰。成书于唐元和十三年(818年)。杨倞,唐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南)人。其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只知其在唐代做过登仕郎守大理评事。杨倞认为,《荀子》和《孟子》对当时的时政做出过同样大的贡献,但《孟子》一书传习不绝,历代都有人为之作注。而《荀子》却被人冷落,至使该书残缺不全,个别传抄也有许多谬误之处,文意不通现象到处可见。不了解该书的思想实质的人称它为异端,而想研究该书的人则由于它残缺、脱误现象而有始无终,不能得其要领。所以《荀子》一书上千年来被埋没而未见天日。基于这种情 | |
茶联集锦 |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其特点是字数相同,对仗均衡,节奏相称,平仄协调。茶联是对联宝库中的一枝鲜花。它运用对联的文学特徵,以茶事为题材,按照对联特点拟写而成。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座、茶艺、茶居、茶亭、茶汤、茶人之家等,内容广泛、意味深长,雅俗共赏,既可宣传茶叶功效,又能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现将所集茶联选登部分,以飨读者。陆羽著经 龙团凤饼 新香嫩色 片片情真 泡龙井茶蔡襄赞美 雀舌蝉膏 淡绿微黄 滴滴香浓 汲虎跑泉一天无空座 | |
苏门四学士 | “苏门四学士”指北宋后期在苏轼提携下而知名于时的四位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苏轼作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享有盛誉,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同时也是苏轼最先将四人的名字并提,“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 | |
汉赋四大家 |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扬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 | |
唐代四大女诗人 | 唐代的诗歌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与代表,据专家考证:在唐朝290年间竟然出现了207位女诗人。尽管在诗坛众多耀眼的“巨星”当中,女诗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但也散发着自己的独特光芒。其中,数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最为著名,她们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美艳女冠李冶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中唐初期浙江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冠诗人。与许多著名诗人一样,季兰也属于“弱龄早慧”那一类。据《唐诗 | |
画坛“四僧” | 清代宫廷画家中的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被人称作“四王”,同一时期还有一些人的创作与“四王”的艺术追求截然不同,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对振兴当时画坛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时称“四僧”的四位僧侣画家,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四人都是明朝后裔,在政治上对清代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都擅长山水画,却各有风格。他们都主张竭力发挥创造性,反对摹古,取得创新成就,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 | |
诸葛三兄弟 | 三国时期,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这三兄弟分别是弟弟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氏,却分投三国:其中诸葛亮被刘备重用,为蜀汉丞相,是龙;诸葛瑾报效东吴,做了孙权谋士,是虎;诸葛诞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将军,是狗。诸葛亮(公元18 | |
东汉三君八俊 | 东汉时期,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表示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其中以“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为领军人物。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r | |
郡县制 | 郡县制,指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春秋时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管理而置县,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后来晋又在国内置郡。由国君任免地方官,郡县制度使分散的权力层层集归中央,防止因分封而导致分裂。至战国时代这种制度逐渐为各强国采用。郡县制起源于楚国,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出现过是否置郡县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以世袭的诸侯名份,当时惟有身为廷 | |
世袭制 | 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其中可分为政治世袭和经济世袭两类。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使社会形成稳固的血缘家庭。世袭制概念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很容易被普遍群众接受。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早期都曾出现过世袭制度的统治政权,其中多数为封建世袭制度。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在理论上来讲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 | |
分封制 |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 | |
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 | |
禅让制 |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 | |
巴利语系大藏经 | Baliyuxi Dazangjing南传上座部所传佛教典籍的丛书。佛教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后,于公元前29年在马塔勒的灰寺举行第四次结集,把历来口传心受的巴利语佛典第一次用僧伽罗文字母音译刻写在铜片和贝叶上。5~9世纪,锡兰多次派遣僧尼到东南亚地区传教,用各种不同文字字母音译巴利语佛典,逐渐形成以泰文、缅甸文、高棉文、老挝文和4种傣文字母音译的巴利语系三藏典籍。这些文字音译本的巴利语系大藏经,其内容基本一致,其编次为:律、经、论和藏外四大部分。律藏分为分别部(戒的条文)、犍度(僧团生活制度)、附篇(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