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以为值得很高的评价

在忙迫中,只愿简单地写一点关于《凌霄壮志》(Night Flight)的私见。

我觉得,在轻薄愚劣的美国影片里面,《凌霄壮志》不论在他严肃的制作态度,在他对于人类社会不仅不含毒害而且若干地给予有益之唆示的取材,乃至在他沉着而圆熟的编剧和导演手法,都是一部值得很高地评价的作品。

在影评,我们欠缺的是一种严正的基准。对于积极的具有毒害的而让观众的品性堕落的作品,对于消极地对观众供给陶醉而使他们暂时地忘却现实的东西,对于“有毒害”而在某一部门可以发见有益唆示的作品,乃至对于意识地指示正确的途径而使人类社会向上的影片,我们常常不加鉴别地使用同一的尺度来做概念的批评,在这一点,尤其是现在这时节,我以为这是一件需要深刻反省的事情。

电影掌握在愚昧的欺诈者手里的时候,我们不能奢望他们能够产生指示正确的道途而使社会进化的作品,因此,在麻醉、毒害乃至使人群变成更加愚昧的一切英美影片的泛滥中间,我们一定要像淘沙的矿夫从无限的沙砾中间鉴别出闪烁的真金一样,细心地指摘出那极少数的用严肃的态度来处理无毒中性的题材,而对人生给予宝贵的教训的作品。

在年末,我们连接看到了几张有异色的美国影片,譬如:R. K. 〔2〕 的《医国之圣》(One Man's Journey)、华纳的《歌舞升平》(Gold Diggers of 1933)和这儿要说的M. G. M. 的《凌霄壮志》。

《医国之圣》是一部上乘的作品,他用质朴而深刻的素描,反映了一个善良之灵魂的充满了困难的人生旅路,但是,金元帝国的商业主义,影响和钝化了制作者们对于艺术的真情,他们只能无视现实,而“编制”了一个歪曲的结论。《歌舞升平》揭发了一个美国电影制作者隐匿的题材,在《歌舞升平》里面反映了“被忘记了的人们”的悲惨。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地研讨这种暴露之本质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明白地接触到根据一定的政策而在说教着的艺术的能手。可是在《凌霄壮志》,却没有故意的歪曲,没有政策的说教,在这儿强调着、指示着、意识地鼓励着的,只是一种人群社会中需要的坚强不拔向前迈进的勇气!

也许有人要说,在这剧本中描写的,只局限在一个营利的航空公司的范围,航空士们用生命所博得的也只能使远地的受信者早几小时接到他们所待望的美丽的画片,但是,在这儿的那种悲壮的充满了迫力的素材,早已经超越了这种狭隘的范围,而发展到人类意志的对于大自然之暴威的争斗,人定胜天的决心,再接再厉的勇气,钢铁一般的意志,殉教者一般的精神,……这些,不论从哪种立场。不论从哪种观点,都是值得赞扬的美德。再说一遍,在麻醉毒害乃至使人变成更加愚昧的一切英美影片的泛滥中间,这种极少数的无毒而有积极之唆示的作品是值得很高地评价它的!

尤其,对于现代中国,对于一切没有勇气、没有生活力、没有霸气、没有野心的去势了的人们,这一服兴奋剂是充分地有它的积极性的。

对于这影片的批评,大都是失望于六个“明星”“没有充分地做戏的机会”,觉得这是“浪费、不称”。但是,我们做影评的只是站在观众的立场,来估计这影片所及的作用和影响,而不该站在演员的立场来指摘这角色的“浪费”和“不称”。我们只要从影片所映示出来的效果中间去批评这些演员所表演的是否称职,而不必替演员的身价去惋惜在剧中有没有表演的机会,否则抨击“明星中心制”的影评,也许相反可以陷入“明星中心制”的涡卷里面去的。

我同意克尼先生25日在本报所详细地分析的导演Clarence Blown的特点,沉着浑圆的技巧,这导演依旧不失为好莱坞的一个有为的存在。尤其在电影艺术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同时也就是在编剧、剪接上最困难的场面的转换在,story telling 〔3〕 ,在时间经过的表现,在音响效果的处理,导演都表现了显著的天才。在场面转换,最特征的例子是,1.他用同一系列的乃至相类似的物象,over-lapf 〔4〕 到下一个场面(例如以航空士的head-receiver 〔5〕 到broadcasting station 〔6〕 的天线,再到天线室内的受话机;及从飞机上的发信机到受信站的受话机,再从受话机到经理室的电话器等等),2.使用音响motive 〔7〕 而转换到别一个情景,3.利用航空地图的,signal 〔8〕 的圆圈iris-in 〔9〕 而转到飞机所到的场面。这一切,我们从事于电影文法之学习者都得深思而熟考的事。

我不知这电影“摄影台本”(continuity)和“连续”(continue)这个英文字之间有没有语源上的关系,但是,最少,电影剧本从一个scene 〔10〕 转换到其他一个scene的时候,总该沿着故事叙述的线索,情绪地,论理地有一种smooth 〔11〕 的联系。在默片用一张说明字幕,在声片用一个fade 〔12〕 分开,这不是艺术的电影的方法,而只是传奇小说的回目罢了。

除出克尼先生所指出的那些特点之外,当他表示从航空士的眼睛俯瞰下来的那些下界情景的时候,导演应用了介在sweeping(划过)和移动摄影之间的手法(这正像文法上的使用“读点”一样的一种情调),经济而又丰富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幅的美丽的图画。这种手法我以为也是一种清新可喜的尝试。

注 释

〔1〕  原载上海《晨报》1933年12月30日“每日电影”副刊,署名沈宁。

〔2〕  R. K.,似为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的前身。

〔3〕  story telling,故事的叙述。

〔4〕  over-lap,叠化、叠印。

〔5〕  head-receiver,头戴式受话器。

〔6〕  broadcasting station,广播电台。

〔7〕  motive,动机、契机。

〔8〕  signal,标志、信号。

〔9〕  iris-in,圈入。

〔10〕  scene,场景。

〔11〕  smooth,流畅的。

〔12〕  fade,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