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在梅兰芳诞辰九十五周年之际

梅兰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八年了,但是他生前在舞台上创造的光彩夺目、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至今仍然深深地铭记在人民的记忆之中。他是真正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伟大的表演艺术家,是中华民族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

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痛苦而坚韧不拔的战斗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梅先生就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的哺育下,继承了人民创造的艺术传统,丰富了人民的戏曲艺术。他一生同祖国和人民共患难,自始至终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表现了我们人民的生活情绪和战斗精神,尤其是在祖国和人民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表现了难能可贵的民族气节。大家都知道梅先生在抗战八年中蓄须明志,大义凛然,用实际行动对内外敌人作了不妥协的斗争,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解放后,梅先生意气风发地投入祖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不辞劳瘁地为广大工农兵演出,就在他1961年逝世前一个月,还为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工作者演出了他晚期的杰作《穆桂英挂帅》,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演到老,学到老,改到老”,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

正因为梅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人民自然也就热爱他的艺术,至今还深深地怀念着他。

我与梅先生相识于30年代,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但那时我也是戏剧工作者,经常来往,切磋艺术。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我受党的委托,同熊佛西同志一齐动员梅先生留在沪滨迎接新中国的到来,梅先生慨然允诺。上海一解放,我便和于伶同志前往马斯南路拜访梅先生,几天之后,梅先生就演出了三场戏,招待解放军;第一天演毕,我陪同陈毅市长到后台向梅先生致以亲切的谢意。同年7月,梅先生北上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并在会议期间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同志作了演出。1955年,首都文化界举行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会,我在会上代表文化部祝贺两位艺术家五十年来在戏曲表演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并作了讲话。解放后,梅先生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终于1959年光荣地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这一切情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令人难忘。

我们怀念梅先生,还因为他在艺术上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创造革新。他一贯认真对待艺术,从不满足自己已取得的成就,而永远向前探索,精益求精,不断吸收民族艺术传统的精华,加以发扬光大,不断地向生活学习,进行新的创造,来丰富我们的表演艺术。梅先生是继承并发扬了我们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大师。由于他自1919年起作为一位传播京剧艺术的使者,多次出国访问,终于使我国戏曲艺术跻入世界戏剧之林,为祖国的戏曲艺术争得了荣誉,他这一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怀念梅先生,还应该学习梅先生那种尊师敬老、虚怀若谷、待人厚道等优良品德。他一贯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无论是在平时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演出时,他都一向体贴别人,照顾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他在这方面所表现的品德和戏德深受同行们的敬佩,大家因而尊敬他,爱戴他。梅先生那些传颂于同行中的美德,那种待人接物的优良作风,今天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继续加以发扬。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繁荣兴旺。当前我们更应抓紧时间,深入探讨研究梅兰芳等老一辈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以及我国民族戏曲的继承、革新和发展等问题,以使祖国的戏曲事业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最近看到一些新编历史剧,大都采用庞大布景,这不免对我们传统戏曲早已突破的时空概念造成了限制,并且影响了演员虚拟和象征性驰骋自由表演的天地。为了发展创造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京剧和各地方剧种,这一问题尚待戏剧界专家们认真加以探讨,得以合理地解决。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生九十五周年,中国梅兰芳研究学会、梅兰芳纪念馆和中国戏剧出版社通力合作,编辑出版了一部《梅兰芳艺术评论集》(此书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今年年底出版),汇集了建国以来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和评论家的研究论文和回忆文章来纪念他,无疑是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想,广大读者和文艺工作者在阅读中会从梅先生所走过的生活道路和艺术道路中获得教益的。

梅兰芳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89年9月

注 释

〔1〕  原载《文艺报》1989年10月21日,收入《梅兰芳艺术评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