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二十六年
【题解】
本篇记述鲁国的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夏季,齐孝公攻打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又发生饥荒,实无力抵抗。但使臣展喜由于展禽面授机宜,在与齐孝公的谈判中,利用两国先君的关系和盟誓,以及齐孝公的虚荣心,慷慨陈词,理直气壮,使得齐孝公无言以对,不得不撤军。
【原文】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还。
我:指鲁国。相传《左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纂,所以这里采取了这种口气。
鄙:边疆。
公:指鲁僖公,前659年至前627年在位。
展喜:鲁大夫。
犒师:慰劳军队。师,这里指前来攻伐鲁国的齐国军队。
展禽:姓展,名获,字禽,谥号惠。因食邑于柳下,所以又称柳下惠。展喜是他的弟弟。
竟:通“境”。这里指鲁国国境。
举玉趾:尊称别人行止的敬词。趾,指腿脚。
辱于敝邑:谦词。意思是您到我国来,是使您蒙受耻辱的事情。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执事:古代指君主左右办事的人。这里是对齐孝公的敬称。
君子:这里指有地位的人。
悬罄(qìng):形容空无所有,贫穷之极。罄,乐器,中间空虚。
周公:指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曾辅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长子伯禽是鲁国的始祖。
大(tài)公:指齐国始祖吕望,也称姜太公。在建立和巩固周王朝的过程中,周公和姜太公都建立了很大的功勋。
股肱:这里比喻帝王左右的得力大臣。股,大腿;肱(gōng),胳膊。
载:载书,指盟约。也称盟书。
盟府:古代掌管盟约的官府。
太师:应为太史,官名,掌管国家典籍。
职:掌管。
桓公:指齐桓公,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率:遵循。
桓:指齐桓公。
嗣世九年:指齐孝公从鲁僖公十八年(前642年)即位,到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年)这九年时间。
先君:指齐太公、齐桓公。
【译文】
齐孝公进攻我北部边境。僖公派展喜去犒劳齐军,先让他到展禽那里去听取犒军的辞令。齐侯还没有进入鲁国的国境,展喜就迎上去。他对齐孝公说:“我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前来,将要屈尊驾临我国,特派我来犒劳您的办事大臣。”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则不害怕。”齐孝公说:“你们家家空虚,赤地千里,仗恃什么而不害怕?”回答说:“仗恃先王的命令。过去周公、太公,都是周王室的得力大臣,共同辅佐成王。成王慰劳他们,命令他们结盟。盟约说:‘世世代代、子子孙孙都不要互相侵害。’这盟约至今还保存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着。齐桓公联合诸侯,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了他们之间的裂痕,从而将他们,从灾难中挽救过来。这样做,正是为了表明仍然在履行太公辅佐周王室的固有职责啊。到您即位之后,诸侯都抱着很大的希望,说:‘他能继承桓公的事业。’因此,我国也就不敢集结兵力,防守边境,说:‘难道他即位刚刚九年,就抛弃了先王的遗命,废除了自己的固有职责?这怎么能对得住过去的君主?您一定不会这样做的。’我国的君子就是仗恃着这种信心而不感到害怕的。”
于是,齐侯就撤兵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