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题解】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中晚唐著名诗人,一生处于贫寒境地,直到五十岁那年,才做了溧阳县尉。孟郊诗中多有寒苦之音和怀才不遇的感慨。韩愈与他交情很深,很同情他的命运,珍惜他的才能。当孟郊赴任时,韩愈写了这篇文章来宽慰和勉励他。韩愈从“物不平则鸣”谈起,历数古往今来“善鸣者”的不同际遇和他们作品与思想的不同气质、风格、内容,暗讽当权者不能任用人才,使作家的才能埋没于不幸的命运之中。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同时,文章也说明了作家、作品和时代的关系,说明只有表现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这些都是韩愈“文以载道”、反对六朝浮靡文风、提倡古文运动的宗旨。

全篇紧扣一“鸣”字,由远至近,层层深入,立意深刻。

【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鸣:这里泛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不平则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把由于心中有了不平而有所抒发或表示,统称作“鸣”,但在论述到具体事物时又各有具体意思,故应灵活理解。

挠:搅动。

激:阻遏水势,激起波涛。

趋:疾行,指水流得很快。

梗:阻塞。

炙(zhì):烧。

思:与下句的“怀”同义,情感。

哭:悲歌。

郁于中:指在心中郁结着某种感情。

泄:倾泄。

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中国古代做乐器的八种材料,常用来泛指各种乐器。金,指钟、镈(bó);石,指磬(qìng);丝,指琴、瑟;竹,指箫、管;匏,指笙、竽;土,指埙(xūn);革,指鼗(táo)、鼓;木指柷(zhù)、敔(yǔ)等。

推夺:推移变化。

言:指表达心意的语言。

唐、虞:唐尧、虞舜,都是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这里指他们所在的时代。

咎陶(gáoyáo):又作“皋陶”、“咎繇”。相传为舜的臣,掌管刑法,曾制定法律条文。

禹: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姒(sì),亦称大禹、夏禹、戎禹,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卓有功绩。

夔(kuí):传说中舜时的乐官。

《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为夔所作。

五子:传说中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整日游乐,不理民事,因而失国,他的五个弟弟很怨恨,作《五子之歌》,陈述大禹的警戒。

伊尹:名挚,商初的贤相,先辅佐商汤伐桀(jié)灭夏,后又辅佐汤的孙子太甲。太甲无道,伊尹曾将他放逐到桐地三年。据说他曾作《汝鸠》、《咸有一德》、《伊训》、《太甲》等文,今皆失传。

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曾辅佐他的哥哥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辅助年幼的成王,代行政事,作《大诰》、《多士》、《无逸》、《立政》等文,创立了一套统治国家的礼乐制度。

《诗》、《书》:即《诗经》、《尚书》。

六艺:即《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周游各国,不被任用,晚年致力教育,传说曾编订《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言行为《论语》一书。

传:古书记载。这里指《论语》。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这句话出自《论语·八佾》。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木铎,以木为舌的铃,古代宣布和施行新的政教时,摇铃召集百姓来听。这里是代言人的意思。

庄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庄子》一书中。

荒唐:广大无边的样子。这里指《庄子》为文汪洋恣肆,旨趣深奥。

屈原:名平,字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楚人,楚怀王时先为左徒,后为三闾大夫,几次遭谗,被放逐后作《离骚》,后投汨罗江而死。

臧(zāng)孙辰:春秋时鲁国大夫,曾废关卡以利经商。

孟轲:字舆,一字子车,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的言行主要记载于他的门人编辑的《孟子》一书中。

荀卿: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言论见《荀子》一书中。

杨朱:字子居,战国初期卫国人,哲学家,他的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

墨翟(dí):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言论见《墨子》一书中。

管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有《管子》一书,是后人收集他的言论编辑而成。

晏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后人采集他的言行资料编为《晏子春秋》。

老聃(dān):一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

申不害:战国时期郑国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做韩昭侯的相,主张用“术”加强国君集权,相传著有《申子》一书,现仅存《大体篇》。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

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著有《慎子》一书。

田骈(pián):战国时期齐国人,哲学家,著有《田子》二十五篇,今皆失传。

邹衍:又作驺衍,战国末期齐国人,哲学家,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人物。

尸佼(jiǎo):战国时鲁人,曾为商鞅的门客。

孙武:春秋时齐国人,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代表人物,秦惠文王十年任秦相,游说六国,以连横破苏秦的合纵,使秦更加强大。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纵横家代表人物,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挂六国相印,使秦兵十五年不敢攻打六国。

术:这里指手段、策略、思想、主张等。

李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政治家,任秦朝丞相,在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著有《谏逐客书》、《苍颉篇》(此文已佚,今有辑本)。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

相如:即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辞赋家,有《司马文园集》。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辞赋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及《扬子云集》。

节:节拍。

数(shuò):频数,屡次。

淫:靡丽。

弛:松弛。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初文学家,有《陈拾遗集》。

苏源明:初名预,字弱夫,唐武功(今属陕西)人,善于文辞,有集三十卷。

元结:字次山,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元次山集》。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山),隋末其先代因罪徙西域。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原籍襄阳(今属湖北),其先代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有《杜工部集》。

李观:字元宾,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学家,有《李元宾文编》。

不懈:无懈可击,这里指文章精妙。

浸淫:逐渐渗透,这里比喻接近。

李翱: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一说赵郡人,唐代散文家,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有《李文公集》。

张籍:字文昌,原籍吴郡,少时侨居于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曾任国子司业等职,有《张司业集》。

尤:特出。

抑:然而。后一“抑”字是“还是”的意思。

其在上:指身居高位或得意,即“鸣国家之盛”。后句的“其在下”,则指身居下位或被贬、革职,即“自鸣其不幸”。

役于江南:指孟郊做溧阳县尉事,溧阳唐代属江南道。役,服役。

不释:指心放不开,郁郁不乐。

【译文】

大凡物得不到它原有的平静就要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拂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就发出声响。水的腾跃,是因为有东西阻遏了它;水流得很急,是因为有东西堵塞了它;水沸腾了,是因为有东西烧它。钟、磬一类乐器本来寂静无声,但如果有人敲击它,它就发出声响。人在言论方面也是这样,内心有了不可抑制的情感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的吟诵是有所思念的,他们的哀歌是有所怀想的。凡是从口中发出而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因为有不平这个原因吧!

音乐,是由郁结在心中的情感倾吐出来而形成的,它要选择那些善于发出声响的东西从而凭借它们来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这八类乐器,就是万物中善于发出声响的东西。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善于发出声响的东西从而凭借它们来鸣。因此,春天用鸟来鸣,夏天用雷来鸣,秋天用虫子来鸣,冬天用风来鸣。四季相互推移变化,大概一定有什么不能使它们处于平静状态的原因吧!这个道理对于人也是一样,人类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在语言中,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那些善于鸣的人从而凭借他们来鸣。

在唐尧、虞舜的时候,皋陶、禹是善鸣的人,因而凭借他们发出时代的声音。夔不能用文辞来表达,于是自己借助于《韶》乐来鸣。夏代的时候,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来鸣。伊尹为商王朝鸣。周公为周王朝鸣。凡是记载在《诗》、《书》等六经上的都是鸣得好的。周代衰落的时候,孔子一派鸣起来了,鸣声宏大而又长远。《论语》记载说:“上天要让孔子做百姓的老师”,难道不是真的吗?周代末年,庄周用他那汪洋恣肆的言辞来鸣。楚国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前夕,屈原用楚辞来鸣。臧孙辰、孟轲、荀卿,用他们的学说来鸣。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等人,都以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来鸣。秦兴起的时候,李斯鸣。汉朝的时候,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是鸣得最出色的人。那以后的魏晋两个朝代,鸣的人都达不到前人的高度,可是也不曾中断过。就其中优秀的来说,他们的文辞清丽而浮华,音节细密而急促,语言靡丽而哀婉,思想空疏而放纵。他们作的文章,纷乱繁杂而脉络不清。大概是上天认为他们的德行丑恶而不肯眷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那些善鸣的人来鸣呢?

唐朝夺得天下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各自用自己的特长来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孟郊开始用自己的诗抒发情感。他的诗超过魏晋时代,其中精妙的可以达到上古诗歌的水平,其他诗也接近汉代的水平。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张籍是最杰出的。这三个人鸣得确实很好。然而不知是上天将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愁苦,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即使是身居高位,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若是屈居于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的呢?东野这次到江南出任,好像有些郁郁不乐的样子,所以我讲些命运取决于上天的道理来宽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