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题解】

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兄弟,在他父亲瞽叟的支持下,多次企图杀害舜都没有成功。舜却不予计较,继位以后仍封他为有鼻国国君。本文从贵州苗民为象建立祠庙谈起,引经据典地论述象之所以被苗民所纪念,是因为他在圣人的感化下能够弃恶从善的缘故。从而提出了君子必须修德以感化恶人,而恶人也能够而且必须改恶从善的主张。作者把社会危机归咎于人民不能服从封建道德规范。王守仁在参与残酷地镇压汉族及少数民族人民起义的同时,又企图用这样的改恶从善的说教使人民对封建王朝俯首贴耳。这些都表明了他的哲学思想是为当时的反动政治服务的。

【原文】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灵博之山:灵博山在贵州黔西县。

象祠:供奉象的祠。

焉:相当“于此”,在那里。

苗夷:旧时对苗族的蔑称。

祠:春祭叫祠,这里泛指祭祀。

宣慰:即宣慰使,官名,元代始置,多设于少数民族地区,掌军民事务。明代于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司,长官由当地土人世袭,最高的土司武职是宣慰使。

因:随,顺。

新:翻新。

记:记载事物的一种文体,这里用如动词,作“写记”讲。

其:表示选择的语气词。

何居乎:为什么。居,语气助词。

斯:这。

肇:初,始。

原:起源。

蛮夷: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溯(sù):逆水而上,此指追数前代。

曾:曾祖,祖父的父辈。

高:高祖,祖父的祖父辈。

禋(yīn)祀:祭祀。

举:进行。

胡然乎:为什么这样呢。胡,为什么。

有鼻:古地名,也作有庳,在今湖南道县北。传说象被封在这里。

兹土:这地方。

推及于其屋之乌:《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爱其屋上之乌。”比喻因爱一个人而推及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若,代词,相当“那个”。乌,乌鸦。

意:猜想,估计。

干羽:都是古代舞人所执的舞具。干,即盾。羽,雉尾。舞干羽,表示偃武修文,不再战争。据《尚书·虞书·大禹谟》载,舜曾命令禹征伐有苗(当时中原南方的一个部落联盟),一个月还不能征服,后来禹整师而还。舜于是推行礼乐教化,“舞干羽于两阶”,由于受礼乐的感化,有苗归服。

既格:已经使有苗归服。格,来,引申为归服。

骜桀(àojié):暴戾不驯。骜,马不驯,喻骄傲不驯服。桀,凶暴。

有以见:等于说“可以看出……”。至,顶点,完善的意思。

流泽:流传的恩惠。

乌:怎么。

《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书中保存商周的一些重要史料。下面两段话引自《尚书·尧典》。

克:能。

谐:和谐。

烝烝:淳厚的样子。

乂(yì):善。

格:至。

奸:邪恶。

瞽瞍(gǔsǒu):舜的父亲。瞽,瞎眼。瞍,没瞳仁。传说舜的父亲有眼却不辨善恶,所以称为瞽瞍。

允若:确实和顺。

犹:仍然。

弟:通“悌”,旧称弟弟敬爱哥哥的品德、行为。

进:自我勉励。

治:这里指修养道德。

底:通“抵”,到达。

信:确实。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战国初思想家孟轲的言论。

“天子使吏”二句:见《孟子·万章上》。原话是:“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使,派遣。其国,指象的封国有鼻。

斯:代词,指“天子使吏治其国”。

虑:谋划,考虑。

所以:“所以……”在这里等于说“用来……的地方”。

周公:西周初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同母弟,名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称为周公。他曾辅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他代理国政,镇压了武庚和管叔、蔡叔发动的叛乱。成王成年后,他又把政权还给成王。封建社会把他当作圣贤的典型,所以说“周公之圣”。

管、蔡:都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周公的兄弟,名鲜、度,封于管、蔡,握有重兵,以监视武庚。周公代理成王执政时,二人不满,和武庚一起发动叛乱,被周公镇压。

焉:于此,指因反叛而被镇压这件事。

贤、能:指有德有才的人。

加:施给。

诸侯之卿:诸侯所属的卿。诸侯和卿都是周代官名。天子(最高统治者)所分封的各国国君叫诸侯,天子和诸侯所属的最高臣僚是卿士。按《周礼》,诸侯所属的卿应由天子任命。

《周官》:即《周礼》,记载周代的官制。旧传周公所作,经后人考证,应为战国时人所作。

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殆(dài):大概。

人性之善: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认为人性天赋就是善良的,这种“性善”论成为后来宋明理学正统的人性学说。作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唯心主义的“致良知”学说。

虽:即使。

【译文】

灵博山上有一座象祠。住在山下的苗民,都把它当作神灵来祭祀。宣慰使安先生,根据苗民的要求,将象祠的庭宇加以翻修,并且请我作一篇记文。我问:“毁掉它呢,还是翻修它呢?”他说:“翻修它。”“为什么要翻修它呢?”他说:“这座祠庙的来历,大概没有谁知道了。然而我们这些住在此地的少数民族,从我父亲祖父上推到曾祖高祖以上,都尊崇并且祭祀它,一直沿袭而不敢取消。”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代人曾经毁掉过。象的品行,拿来做儿子,就会不孝顺父母;拿来做弟弟,就会傲慢而不敬兄长。对象的祭祀,在唐代就废弃了,至今却还有存在的;在有鼻那里被废弃了,在这地方却还盛行。为什么这样呢?”

我知道了:有道德的人爱戴某一个人时,就会推广到爱戴他房屋上的乌鸦,何况对圣人的弟弟呢?这样看来,祭祀为的是舜,而不是象了。我估计象的去世,大概是在舜用德政使有苗归顺以后吧。不然的话,古代凶暴而不守本分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对于象的祭祀偏偏能在世上延续下来。我从这里也能看出,舜的道德的完满高尚、深入人心,及其恩泽流传的广远和悠久。

象的不仁,大概只是他的前期罢了,又怎么知道他的后期没有被舜感化呢?《尚书》不是这样说吗:“舜能用孝德使全家和谐,孝德淳厚完美,使人犯于奸邪。”还说:“舜的父亲瞽瞍也确实和顺了。”这说明瞽瞍已经转变成慈父了。象要是还不敬爱哥哥,就不能认为是全家和谐。不断努力,自我修养向善,就不会到恶邪的地步。不走上邪路,就必然会走上善路。看来象确实被舜感化了。《孟子》说:“舜派遣官吏治理象的封国。”是因为象在他的封国里无所作为。这大概就是舜深切地爱护象而为他仔细谋虑,用以帮助辅导他的办法也很周到。不然的话,像周公那样圣明的人,他的兄弟管叔、蔡叔却还免不了身败名裂。这也可见象是被舜感化,所以能任用有德有才的人,并且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惠施给自己的百姓,死后人们才怀念他的。诸侯所属的卿,由天子直接任命,这是《周官》的规定,大概也是仿照舜封象的做法吧。

我从这里可以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世界上是没有不可以感化的人的。那么唐代人毁弃象祠,是根据象的前期表现;现在这些苗民尊崇象祠,是根据象的后期表现。这个道理,我准备把它向人们阐明,让大家知道,人的过错,即使如象那样,还是可以改正的;而高尚的人修养自己的道德,当达到完美地步的时候,即使遇到像象这样不仁的人,也还是能够把他感化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