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秉赋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遇事踌躇不决,当为不为,通常我们称他为哈蒙雷特(2)型。有的立定主意以后,就一往直前,不顾一切利害,自愿牺牲,非达到目的不止。妖魔鬼怪被他看见了,他便一矛刺去,刺中了然后心安理得。我们称此种性格为吉诃德(3)型。
在中国社会里,这两类人物都存在,但我以为吉诃德型是优于哈蒙雷特型的。
同时中国社会还有一种典型人物,不妨称之为刘禅型。据演义所说,长坂坡一役,赵子龙把他裹在甲内,杀出重围,但他却在呼呼地酣睡,这种人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吉诃德遇见了他,有时手中的矛不免要折断的。
继华兄的性格是从儒家精神来的,他做事负责认真,坚忍不拔。他又受过日本式的教育,所以他的工作态度是很严肃的。他认定一桩事业值得做,就想在短时期间做出成绩。他以为把一桩事业做好之后,社会里其他事业就会好了起来。他明明知道他手中的矛快要折断了,可是他依然不屈不挠,不达到成功不肯罢休。在儒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继华看来,天下事无不可为,其所以不可为者,在于不肯为而不是不能为。现在的社会不能符合他的期望,于是他痛苦万分,自煎自熬,结局是性高于天,长才莫展,只活了四十八岁。
他的性格和他的风度是调协的,他的风度近于黄叔度、范孟博一流。“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这些古人的风度,在继华的身上,我们可以见到。凡是他的知交,应该不会否认的,也不是我私人的谀辞。在他逝世的前十天,我们还同出席会议。会后我们两人照例是在一间屋子里谈天。这时他已经知道他的疾病是不治的,他慨然说道:“我死之后,棺木最多不能超过二千元,或者用火葬,你看如何?我们活着固难,死也不易呀!”当时我见他心神衰疲,就用别的话拦住了。接着他就谈到战后中国教育的设计,他的气概总是恢阔的,即在病中,他的言谈依然犀利。一直到他的心脏停止动作,他的这种风度未尝消失。
有人不免批评继华的性情急躁,这是对他的性格没有彻底了解的缘故。二十多年来,我们之间没有红过一次脸,更从来没有过一次的争论。有时他的主张如果太不顾客观条件,只要事后向他加以分析,他就会笑着接受的。每逢他躁急的时候,实在说来,那件事是到了非躁急不能了结的情况,他才会躁急的。
凡是继华所倡导的事业,他的性格与风度都永远寄托在那上面,永远在那些事业上看出他的人格的全貌。马继华并不曾死!
* * *
(1) 继华,即马宗荣,字继华,教育家,于1944年1月20日逝世。
(2) 哈蒙雷特,即哈姆雷特(Hamlet),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性格优柔寡断。
(3) 吉诃德,即唐·吉诃德(Don Quijote),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所著小说《唐·吉诃德》的主人公,幻想自己是中世纪的骑士,游走天下,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的行径。